安南竟然出了亂子,隨時可能波及到嶺南。嶺南之地,對大明來說,可是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p>


    嶺南盛產稻米、蔗糖、鐵器、瓷器,另外還有造船廠,軍械廠,從雲南出來的銅,也要送到廣州。</p>


    基本上這麽說,嶺南就是大明半壁江山的錢袋,米倉,軍火庫,根本不能出問題。</p>


    現在安南大亂,百姓四處逃避,萬一湧進大明,這可就麻煩了。</p>


    因此應天中書百官,立刻進行討論,前後持續了三天時間,他們商量出一整套措施,隨後孫炎和毛貴一起來求見張希孟。</p>


    </p>


    又是對外,又是涉及到用兵,方方麵麵,張希孟自然是權威。</p>


    而且這裏麵還有一層,安南那邊起義的百姓,打著“張子”的旗號,很顯然,張太師的名望,已經傳播到了海外。</p>


    “正因為如此,我似乎不便表態,應該請陛下定奪。”</p>


    孫炎忙笑道:“太師過謙了,首先您一秉大公,誰不清楚?其次如果安南這邊,以您的名號,舉兵起義,能夠成功,其他各處,似乎都可以推而廣之……這事情牽連太大,還是先商議個結果,然後再去麻煩陛下比較妥當。”</p>


    張希孟也沒有說更多的廢話,而是主動道:“毛尚書,你看安南那邊,有推行均田的基礎嗎?他們能不能行?”</p>


    毛貴立刻打起精神,對張希孟道:“太師,您也知道,安南一直是中原屬國,五代十國才自立出去,論起來比高麗要晚太多了。說起來,安南和中原有不少相似之處。隻不過由於山嶺重疊,北宋的時候,把嶺南都視作天涯海角,煙瘴之地,更不要說安南了。這一次之所以起兵,是借著安南兵敗占城的機會,也是和這十餘年,大明和安南的交往有關係,總而言之,是天時地利人和湊在了一起,可遇不可求的機會!”</p>


    毛貴說話很有意思,他用的是機會,而不是麻煩。</p>


    時間發展到了現在,大明朝廷已經沒有幾個大臣,一聽到外麵亂了,就心驚肉跳,手足沒地方放……這一次安南出事,雖然讓人擔憂,卻也不至於惶惶不安。甚至像毛貴等人,還盤算著借助這一次的事情,好好撈一筆!</p>


    毛貴已經講的很清楚了,安南和中原有交流,雙方其實算是很密切的。</p>


    但是由於地形阻隔,加上南方一直不是中原王朝的經營重點,安南這一片有著根深蒂固的地方勢力。</p>


    他們借著中原衰弱的機會自立,隨後元朝三次征討,悉數失敗。</p>


    他們現在就是離開家門的逆子,覺得靠自己能過得很好,並不願意再回到原來的家庭,寧為雞口,不為牛後。</p>


    大約就是這麽個狀態,如果不出意外,安南會同中原漸行漸遠,以至於徹底分道揚鑣。</p>


    但是隨著大明朝建立,事情發生了變化。</p>


    由於明軍擊敗元廷,收複故土,甚至還俘虜了元朝皇帝……赫赫武功,懾服了安南上下的心,讓他們重新恢複了尊重,甚至是敬畏。</p>


    接下來就要說張希孟的這套全新主張,對安南的影響了。</p>


    雙方離著這麽近,大明又這麽強,早就是文化中心,不可能對周邊沒有任何影響……而此時的安南處於陳朝後期,國家末世,該有的矛盾,安南一樣不少。</p>


    由於國土狹小,表現更加劇烈,人丁滋生,土地不足,豪強權貴大肆兼並,百姓民不聊生。</p>


    陳朝還有個很奇葩的政策,由於前麵元廷三次征討安南。</p>


    陳朝這邊,就實行了世代為兵的世兵製,而且還不許入仕為官。</p>


    這麽對待將士,簡直比曆史上明朝的軍戶製還過分。</p>


    可以說陳朝已經走到了最後階段,</p>


    偏偏這時候,他們還調集十二萬兵馬,進攻占城,又把國王折損在了戰鬥中……事情到了這一步,要是還能相安無事,就出鬼了。</p>


    其實事情不複雜,安南是一定要出事的,是豪強將領,取代陳朝,還是百姓揭竿而起,改朝換代……無非這麽兩種可能。</p>


    是出王莽曹操,還是出陳勝吳廣的問題。</p>


    在原本的曆史上,是豪強取代了陳朝,並且在永樂年間,和朱老四鬧得天翻地覆。</p>


    而這一世張希孟的影響力,已經早就走出了國門。</p>


    哪怕在安南,也有一批中下層讀書人,他們以張子門徒自詡。</p>


    他們主張效仿大明,徹底改革安南。</p>


    包括均田均賦,大興教化,公平入仕等等……說白了,這些底層讀書人也想分享蛋糕。</p>


    甚至有人幹脆主張,重新並入大明算了。</p>


    很顯然,這隻是少數人的異想天開,大多數的安南百姓是不讚同的。</p>


    張希孟耐心聽完,總結道:“困難不小,機會難得。你們覺得呢?”</p>


    孫炎立刻點頭,“太師所言極是,確實如此……我盤算著能不能調動大軍,以幫助安南百姓,討伐昏君奸佞為名,出師安南?”</p>


    毛貴也說道:“太師,安南損失了十二萬人,國力衰微,如果給占城下旨,要求占城出兵,南北夾擊安南,似乎可以效仿高麗,順利收回安南之地,確實是天賜良機!”</p>


    顯然,這倆人都主張對安南用兵,而且是越快越好,大局興兵,半點不能客氣。</p>


    張希孟微微皺眉,思忖再三。</p>


    “安南這種地方,難度永遠不是怎麽打進去,而是怎麽治理!”張希孟道:“安南本就天高皇帝遠,和中原隔閡極大,好容易自立,隨後元廷幾次用兵,打贏了還好,反而輸了,更讓安南小覷中原,生出了傲慢之心。我們此刻出兵,他們必定以為是落井下石,心有不服。即便暫時壓製住,他們也未必會心服口服,接下來依舊會此起彼伏,禍亂不斷。”</p>


    毛貴微微皺眉頭,“太師說得沒錯,但是時機……”</p>


    張希孟擺手,笑道:“我沒說要放棄這一次機會……我的想法是能不能派遣一支船隊……以調停兩國衝突為名,攔住占城的兵馬!”</p>


    “占城?”毛貴一怔,連忙道:“太師,我剛剛打算說來著,別看這一次占城贏了,但是總體來講,占城比陳朝還要衰弱。我們幫著安南,萬一陳朝緩過一口氣,滅了占城,有了南方的糧倉,安南就不好對付了。”</p>


    張希孟笑道:“你先聽我把話說完……我的意思是借著保護安南的名義,壓製占城,隨後我們在兩國中間駐紮兵馬,借著阻止兩國繼續戰鬥的名義,敲開安南和占城的國門,一口氣把這兩處都拿到手!”</p>


    孫炎和毛貴互相看了看,都不約而同露出了不愧是太師,一口氣想要吞並兩個國家,還真是胃口驚人。</p>


    孫炎又沉吟了一會兒,張希孟笑道:“怎麽,你有別的看法?”</p>


    孫炎慌忙擺手,“太師的想法已經很完滿了,我也是這個意思……隻是我還有一件小事,想要看太師的意思。”</p>


    “什麽事?”張希孟好奇道。</p>


    孫炎微微壓低聲音,“太師,我們先壓製占城,不許他們繼續攻擊安南,反過來敲開安南的門戶……但是對外,或者說咱們的報紙,能不能告訴我們的百姓,朝廷是為了支援義士,討伐昏君?”</p>


    張希孟眉頭微皺,雖然說此刻直接出師安南,趁虛而入,趁火打劫,會留下後患……但是安南國內出現了均田的主張,有一批親近大明的讀書人,也不能讓他們失望。</p>


    更何況張希孟所講的,是大明的底限,如果能撈取更多,又為什麽要拒絕!</p>


    “可以!”</p>


    張希孟這一點頭,毛貴和孫炎,互相看了一眼,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p>


    隨後他們製定了一整套詳細的方略,遞給了朱元璋。</p>


    老朱也很快答應。</p>


    大明的宣傳機器全力開動,報紙上連篇累牘,主要是介紹安南過去屬於中原王朝的曆史,也說了安南百姓的淒苦艱難。</p>


    更有如今憤然起兵,討伐昏君的勇毅。</p>


    報紙大肆報道,使得原本就激起熱鬧的話題,一下子就爆了。</p>


    原來安南竟然是這麽回事,原來這個小國,也盼著推行大明的國策……這可是大好事啊!</p>


    無論如何,我們也要幫幫場子。</p>


    別人不說,剛剛賣了釜山港,換來一筆錢的張東,他此刻已經是鳥槍換炮。</p>


    由於張子明拿到了大明功勳勳章,加上張東俘虜高麗國王的功勞……他們這對父子,瞬間名揚天下,家喻戶曉。</p>


    有了名氣,什麽都方便了。</p>


    不少有誌青年,都來投靠張東,數量超過了三百人。</p>


    張東也跑去了劉家港的造船廠,報上了名字之後,見到了主事,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他們弄到了五艘最新的快速戰船!</p>


    除此之外,張東還買到了一批軍火,包括十門火炮,二百支新式火銃,而且還是友情價。</p>


    一瞬間,他的手下,鳥槍換炮。</p>


    “安南義民起兵,我們不能袖手旁觀,他們信奉太師學說,就是我們的兄弟!”</p>


    手下的這幫年輕人,也是躍躍欲試,隻不過有人還心存憂慮。</p>


    “朝廷什麽意思?萬一我們去了,惹出禍端,那該怎麽辦?”</p>


    張東嗬嗬一笑,“我們是為了大明的利益戰鬥!安南就是大明的疆土。就算朝廷出於種種考慮,不好直接下手,我們也要想辦法,把安南拿回來……就像是我們在高麗做得那樣!”</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史盡成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史盡成灰並收藏大明第一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