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羲看了一眼還丟在地上的刀和弓箭還有鎧甲,這些東西,按理說,也得用攜行具帶著。


    奔襲跑起來的時候,手裏拿著東西很影響節奏。


    還有一點,整個攜行具最至關重要的一點,防雨袋,到底能不能防雨呢。


    李孟羲把簍子裏的東西都翻出來,然後又把防雨袋拽了出來。


    而後,李孟羲撓了撓頭,撿起地上的水袋,水袋打開,就往防雨袋上澆。


    他刻意去往束緊的防雨袋束口位置和縫合線上去澆。


    水袋裏的水不多,不一會兒,水就澆完了。


    李孟羲俯身解開防雨袋,去看裏邊的被褥的情況。


    袋子解開了,李孟羲拿手去摸被褥,一抹,有少部分被水弄濕了。


    不僅是束口這裏濕了,防雨袋縫合縫那裏也滲進去了水。


    這要是遇到大雨天氣,防雨袋不能完全隔絕雨水,被褥鐵定濕透,如此一來,防雨袋就沒了意義。


    束口看來不行,口袋那裏是用繩子栓的,栓的再緊,雨水直淋也會有水順著口滲進去。


    思路此時跳轉,李孟羲腦海中又一次浮現出前世的書包旅行包之類的包具。


    好像,書包之類的拉鏈也不防水,有些書包,特別是真正的專業的旅行包,會有一個布褡褳縫在背包上方拉鏈處。


    當背包拉鏈拉住之後,布褡褳再放下來,就完美的把拉鏈蓋住了。


    這樣,就算遇到下雨,有帆布褡褳擋著,雨水不會淋進去。


    想到這裏,李孟羲有解決防水問題的方法了。


    防雨袋束口上,也縫一塊用於遮掩束口的布塊,布塊用帳篷布做。


    袋子栓緊之後,再把布塊放下來掖緊或者用繩子纏兩圈,如此,雨水就不會順著束口處的縫隙滲進去了。


    束口處的問題,又解決了。


    剩下的,則麻煩了。


    防雨袋是用廢舊帳篷拆了縫的,袋子上有兩條縫合線從左至右長長的一道。


    縫合是很容易進水的地方,哪怕是到二十一世紀,工藝那麽發達了,依然少見隻用線縫就能達到防水效果的包捋。


    如果有足夠大塊的布料,用一整塊布不用縫直接把被子包起來,再把口一攥,綁緊,就不怕雨水順著縫合線滲進去了。


    但問題就在這裏,物資匱乏,沒有那麽大的一整塊布,做防雨袋的布料從廢舊帳篷上拆下來的,布料大小不一,必然得縫合,要縫合就必然會有縫隙。


    要說縫合線的解決辦法也有——用桐油塗。


    桐油是用梧桐樹的籽榨出來的油,桐油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桐油有這樣一些性質,一是,桐油極易燃燒,點下就著,因此在古代戰爭中,常用來火攻水戰等。


    二是,桐油有致密性,塗在器物表麵之後,會形成致密層。鄉間有些地方,編細一點兒的竹籃,然後塗一層桐油,竹籃縫隙那麽大,塗了桐油之後,直接能打水了。桐油致密性比油漆還強的多。


    <a id="wzsy" href="http://www.loubiqu.net">loubiqu.net</a>


    第三則是,桐油能用來浸透材料,提高材料韌度硬度。比如南蠻藤甲就是泡的桐油,比如馬槊的槊杆,也泡桐油。


    桐油能讓竹籃都可打水,縫合縫的那麽一小點縫隙,拿桐油輕輕刷一下,就能完美的達到隔水防水效果。


    可問題就在這兒,軍中沒有桐油。


    就刷下防雨袋的線縫,二兩桐油能刷十個防雨袋,可軍中就是連二兩桐油都沒有。


    這就沒辦法了。


    桐油以後可以買,不能等桐油買來了再開始做防雨袋,這樣活兒就耽誤了。


    可以先做,再等桐油。


    想來,桐油雖然稀缺,但在鄉間也是尋常玩意兒,難買,但不至於買不到。


    一時半會兒如果買不來桐油,那就在縫製方法上下功夫,盡可能的讓縫合線處於袋子最底部,這樣也能有效防止雨水滲漏。


    總之,攜行具是組裝出來了,組裝出來的攜行具能裝又能背。


    但是,問題多多。


    這第一代攜行具,不能投產。


    劉備早來了,站在一邊,看李孟羲在那一會兒站一會兒蹲,圍著個簍子忙的不行,劉備就笑著注視著他,也不打擾,那眼神溫柔的很,就像看自家子侄。


    當李孟羲不再忙碌簍子,開始笨手笨腳的想把稿席和席跟簍子綁一起,看李孟羲笨手笨腳的忙碌許久也沒給綁好,劉備便不再旁觀了,走過來幫忙。


    劉備過來,三兩下,就把稿席給綁好了。


    劉備問,接下來幹嘛。


    “你背上看看。”李孟羲指使。


    劉備便把行囊背起。


    李孟羲圍著劉備轉了一圈,認真打量。


    這一套攜行具說起來單調簡單的很,主要結構就是個簍子加一個能防雨的大袋子。


    但就是如此一個簡單的東西,能讓士兵們攜帶行囊時省很多力,也能讓在奔襲時減少好幾成多餘的體力耗費。


    攜行具,整體的形狀是倒T形,上邊是簍子,簍子下邊是長的稿席筒,兩者綁到一起,稿席筒同時也對上邊的簍子起支撐作用。


    李孟羲轉了一圈,目光停在了稿席筒上。


    他盯著稿席筒看了好一會兒,忽然,李孟羲眼睛亮了。


    還在糾結弓箭往哪裏放,士兵行軍時,刀劍往哪裏放,稿席筒就是很好的放兵器的地方啊!


    如果是長兵器,諸如長槍,長戈,可以把長兵器的杆給插進席筒裏。


    確切的說,是插在稿席卷起來之後,稿席的席縫裏。


    這樣一來,稿席卷的很緊,兵器就夾的很緊,掉不了。


    雖然槍杆插席筒裏很緊,但要是拔的時候,還能很容易,一下把槍拔出來,不至於說拔半天拔不出來。稿席卷沒有那麽強的摩擦力。


    不僅長兵可以如此放,刀劍也可以插席筒縫隙裏,就露個把出來,根本不會跑掉,半路遇戰一把能把刀拔出,刀鞘就留在稿席裏不管了。


    稿席很厚實,稿席卷起就是數層,雨淋半天不會透到裏邊,弓弦怕雨淋,稿席中間有個筒狀的空間,是不是能把弓箭卷裏邊呢?


    有了想法,立刻就試。


    找來新的一床稿席,一把弓。


    弓放在稿席正中,劉備像包餃子一樣,小心翼翼的把稿席卷起,把弓包在其中。


    最終,稿席卷起來了,卷的也不很,卷在中間的弓也沒怎麽形變,不會傷到弓,稿席把中間的弓壓著,弓也不會掉。


    看似,弓的防雨攜行,可以塞到稿席裏。


    但由此而來一個問題,弓塞到稿席筒裏豎著放,的確能塞下,但是要拿可不好拿了。不同於長兵和刀劍,都是直不溜溜的,拔下就拔出來。


    弓很容易勾掛著,拉不出來的,得先把行囊解開,把稿席打開,才能把弓取出。


    這樣以來,不利實戰。


    李孟羲猶豫,不知把弓往席筒放,能行不能行。


    如果不能行,弓箭防雨還得另外找雨具。


    還有,如果弓是可以卷在席筒裏,那弩肯定不行。


    弓雖寬,大抵還是個長條形,弩太大,卷不進去。


    至於弓用的羽箭和弩用的短矢如何放,就簡單了。


    箭筒往簍子邊緣一插就行,如果怕跑的時候把箭顛掉,就塞一團麥秸問題完美解決。


    找來了許多兵器,長槍長戈,刀劍盾牌都有。


    然後劉備先把行囊綁,上是簍子,下是席筒,再把一根槍一根戈插到了席筒中,再插了一把帶鞘環首刀。


    而後,把箭筒塞進簍子裏往下戳了戳,再拿來一坨麥秸把箭筒塞住,再拿了幾大把麥秸,把裝了被子,碗筷,草鞋等亂七八糟的一堆東西的簍子,塞幾把麥秸給塞瓷實。


    然後,劉備背起行囊,孩子氣原地蹦噠兩下。


    果然,簍子裏的東西不晃,一點不晃。


    四周圍了一些人,好奇的看劉備背的行囊上,又是插了槍,又是插了戈,還插了一把短刀,宛若是賣東西的小販,眾人指指點點。


    劉備放下行囊。


    抓起槍杆,一拽,長槍一拽而出,再抓住戈頭一拽,長戈一拽而出。


    再抓住刀把,輕輕就那麽一拔,刀一拔而出,鞘則還夾在稿席裏。


    劉備不由沉思。


    兵器背著,確實比手拿輕巧的多,也比扛在肩上省力的多。


    就是有一點,長兵橫著,太長了,刃露在一邊,容易傷到人。要這樣個背法,行軍隊列隻能一字長蛇陣了,或者兩列縱陣,一左一右錯開。


    還有,野外行軍這個方法方便,但要是穿村過巷,至狹窄處,兵器橫著,不一定過得去。


    所以,野外行軍可以兵器插在稿席裏行進;在經城過巷時,長兵拔出來拿手裏。反正插著容易,拔著也容易,順手就能轉換。


    與義軍舊有行軍方法,士兵們行軍之時,行囊怎麽背,或是包袱背在背上,或是掛在胸前,沒有個定法。


    攜行具若有,就能讓全軍統一行囊的攜帶法。


    不管被褥碗筷,兵器草鞋,全背著走,如此,一是輕巧整潔方便,二是能省力,三是,東西能固定好,便於奔襲。


    李孟羲都能預見攜行具普及之後的畫麵,沒有攜行具時,軍中軍士身上的東西亂七八糟,有攜行具之後,所有人的行囊,都是背在身後,整齊劃一,望之肅然,立刻看著就像正規軍了。


    第三百二十八章 第一版攜行具(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第一兵法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宮我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宮我夢並收藏漢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