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傍晚之時,忙完諸事,李孟羲把關於無鋒鳴鏑的用法告知關羽,關羽聽完目露思索之色。
鳴鏑之法,根源來自草原,冒頓以鳴鏑號令士卒的典故,關羽也熟悉。
關羽知鳴鏑可為號令, 日前方得威懾之法,關羽也知鳴鏑可威懾潰卒,但,關羽從未往深了考慮鳴鏑到底能有多少用途。
李孟羲說可逆用冒頓鳴鏑聚兵之法,鳴鏑不射敵,反射己。
李孟羲說的有趣, 說隔百步外,用神射手發鳴鏑, 一箭朝百夫長腦袋射去,關羽於是就構思了一下戰場的畫麵——兩軍交戰,陣勢混亂,敵我犬牙交錯,此時,一箭遠來,咻的一聲撞百夫長腦袋上,鳴鏑臨頭,正廝殺的熱血上頭的百夫長耳聞尖嘯,頓時一愣,而後立刻明白過來,是軍令到了,百夫長嘶吼一聲,“軍令到,往前殺!!”
說完, 提刀奮勇上前。
此一百人隊聞令勇進, 旁再一百人隊又得鳴鏑傳令,瞬息第三隊又得令, 再第四隊……
數十鳴鏑齊發, 不過瞬時而已,瞬時之間,我左翼十幾百人隊頃刻聞令,猛然衝殺,於是我左翼如同翅猛卷,遮蓋敵軍……
關羽和李孟羲之前一樣,也認為戰場傳令是主要用傳令兵,現在李孟羲提了無鋒鳴鏑之號令法,關羽頓覺鳴鏑法神速,快逾傳令騎兵數倍。
再如李孟羲所言,有時戰場上人聲沸騰,萬一傳令騎兵再被人流阻擋,無法靠近百夫長,傳令兵縱是嘶喊,百夫長亦難聽到。此時,傳令兵彎弓發鳴鏑,直射百夫長,鳴鏑啾的一聲擦耳過,百夫長瞬間知令。
雖說, 鳴鏑隻能響, 不如傳令兵能言語,傳令兵可令傳左右進退,鳴鏑隻能傳進退兩令,不能令左右,然,於步隊,進退兩令便就夠了。
關羽霍的起身,低頭目視李孟羲,“走,羲兒,我倆親去一試。”
關羽想一試鳴鏑傳令法之究竟。
——
關羽找來戰兵五百人,令分二十隊,一字排開。
然後交代一遍,鳴鏑射至哪隊之中,哪隊便進,鳴鏑再至,則停,再至,再進,以此類推。
而後,於百步外,關羽手持硬弓,腳邊地上插著幾支剛把箭頭打掉的鳴鏑,另有傳令騎兵在旁。
關羽先與傳令騎兵道,“令,四,九,十,十二四隊進。”
傳令兵領命,“駕!”一揮馬鞭,縱馬而去。
騎兵剛走,關羽舉弓搭箭,弓嘎吱一聲拉成八分滿,瞄準百步外四隊所在的那一坨人,瞄準隊旗之下,撒弓,啾的一聲,鳴鏑離弦飛出。
傳令騎兵還在縱馬奔馳,突然身邊啾的一聲響,傳令騎兵還沒明白怎麽回事,箭支已迅速越過騎兵,帶著尖銳的鳴叫一頭向戰兵隊列撞去。
身後鳴鏑聲近,戰兵們都在回頭看,剛一回頭,就聽到第四隊中有人哎吆一聲驚叫。
戰兵們都身穿甲胄,鳴鏑又把頭打破了,沒有尖,射到人也不會疼。
第四隊中,隊旗左近,一士卒道,“箭射咱們這兒了!”
第四隊百夫長忽然想起方才觀將軍說,鳴鏑到哪一隊,哪一隊向前。
“走!”百夫長立刻召集麾下前衝。
第四隊剛衝,緊接著,九隊也中鳴鏑,十隊也中,前三隊都得令已經衝出去了,傳令騎兵這才高呼著“四,九,十,十二隊前衝!”邊喊邊近。
十二隊聽清傳令兵口令的同時,鳴鏑啾的一聲也撞來了。
十二隊得令前進。
再早,李孟羲借文安縣城推演攻守戰法時,也想到過城頭和城中聯絡的問題。當時想到的是,把城牆分成一段一段的,然後編號從一到十往下排,一段配一個旗幟,哪段城牆危急,城頭立刻揮舞求援旗幟,這時城中後備部隊的將領立刻派一百人隊,告知曰,“快去第四隊增援!”
此中涉及到各地口音不同的問題,好多時候,四和十並不容易分清。增援隊的百夫長著急忙慌跑到城頭才突然意識到,“哎?方才將軍讓俺支援幾隊來著,四隊還是十隊?”
問題一出,一個支援不及,可能就會導致城頭被攻破。
守城之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傳令騎兵飛馬而去,口中又是喊四隊,又是喊十隊,一樣會出現表述不清的問題。
這還是其次。
現下四處無聲,傳令騎兵的嘶喊聲離老遠都能聽到,要是陣戰之時,喊殺震天,傳令騎兵跑到三十步內,百夫長都不一定聽得到傳令兵的喊聲,要是再下大雨,雨水嘩啦,就更不容易聽到,要是同時,還有其他傳令騎兵傳達其他命令,也在呼喊,聲音相雜,就更不容易成功傳遞了。
因此種種,傳令騎兵雖傳令速度最低是馬速,最高能是聲速傳令,但馬可能會被戰場的複雜環境阻擋難行,聲音會被戰場上的其他聲音掩蓋。
鳴鏑反而超脫了戰場上的地理阻隔,鳴鏑又是落入人群中的,鳴鏑響在耳邊,不會被戰場聲音壓過,鳴鏑反而比傳令騎兵更為穩妥。
方才一試,百步距離,鳴鏑三矢先至,騎兵方才傳令至第四隊,快慢分明。
實則鳴鏑還能更快。
關羽隻一人,要連發四箭,要是有人協助,四個神射手同時彎弓放箭,那麽騎兵剛起步,四箭咻咻的就已撞至陣中,各部已經接令行動了。
此番試射,眼見分明,鳴鏑號令法,其速遠勝傳令騎兵。
需單隊突前時,可用鳴鏑傳令法,需全隊壓上之時,則不用鳴鏑法,鳴鏑法先後有錯落,一隊收鳴鏑單出,又一隊收鳴鏑單出,鳴鏑前後錯落,隨鳴鏑號令而動的各百人隊,則隊出不齊,則亂。
故,整陣齊動時,仍用傳令騎兵,若騎兵無法及前,用鳴鏑。
若需邊角某隊精兵猛突,則以鳴鏑急號令之。
關羽熟於陣略,試射之後,關羽已弄清楚鳴鏑法之優劣。
令戰兵散去,關羽低頭目視李孟羲,道,“鳴鏑可塗以紅羽,以使醒目。”
李孟羲愣了一下,然後很快就想弄懂為什麽了,“奧!”他奧了一聲。
就跟關羽說的一樣,鳴鏑既然是號令之箭,就必須醒目。
假設一場景,雖說鳴鏑對著百夫長腦袋射,此是精準通信,百分之九十五的時候百夫長能直接接到信號。
但凡事都有萬一,鳴鏑品控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可靠,有可能鳴鏑飛了一半還會響,後半段碎了,然後鳴鏑撞到百夫長頭上,並沒有響;也有可能,百夫長廝殺的投入,旁邊的士兵也殺瘋了,根本沒注意到鳴鏑,此種場景,百夫長隱約覺得鳴鏑過來了,但不確定,此時會下意識腳邊看一下,鳴鏑染成紅色,百夫長一眼就能從地上淩亂的羽箭中發現這一支令箭,然後恍然,奧,令箭是射過來了。
如果,鳴鏑的箭羽不染成紅色,那麽在戰場上,敵軍射來的羽箭滿地都是,匆匆往地上一眼掃去,看半天看不到鳴鏑在哪。百夫長因此就更疑惑,令箭是到了沒到。
固然,鳴鏑傳令法可以有補救措施,如果一箭過去,百人隊遲遲未動,則可補射一箭作為提醒。但這過程中已耽誤了不少時間,貽誤戰機。
故鳴鏑箭羽塗為赤色,可增強辯識度,可進一步提高信息傳達的成功率。
赤羽箭……
某些相關記憶於此刻浮現。
李孟羲忽然抬頭問道,“關將軍,你說若是我軍弓手配赤羽箭,臨陣之時,先發赤羽箭射陣,箭落於遠,觀之赤紅一線。
此為我弓箭射界也。
而後,待敵軍踏入赤線,則其入我弓箭可射殺之距,此時令弓隊齊射,不遠不近,恰是時機。”
李孟羲話說完,關羽頓時眉頭微皺,思索了起來。
須臾後,關羽點頭,“赤羽箭,此法可用。”
有一個鄭人買履的典故,說的是,一個人上街買鞋,到了鞋攤前忽然想起忘拿尺子了,於是就要返回拿尺子,旁人笑曰,沒尺子穿上試試不就知道大小了。
此寓言除卻諷刺含義以外,還說了兩種測量方法,一是用工具用尺規測量,一個是不用工具,是鞋則用腳量鞋,是鞘則以刀劍量鞘。
整個冷兵器時代,隻有震旦發展出了弓弩瞄準構造,秦弩上有用於測距的望山,借助望山,可以測量敵人的距離,以較為精確選擇最佳殺傷距離和攻擊時機。
用望山測距是一種測距方法,以赤羽箭吊射出明晰射界,則就像用腳測鞋一樣,是比望山精準的測距方法。
鞋合不合腳,腳知道。
箭能射多遠,直接把箭射出去,就能知道殺傷射程是多遠。
沒有高級觀測工具單憑目測,難以精確估量最佳殺傷距離是在哪,臨陣之時,前排弓弩僅有攻擊三輪的時間,在殺傷距離之外就放箭,則距離過遠,箭支動能衰減嚴重,殺傷力了了,等於浪費了寶貴的攻擊機會。
距離如果過近,放兩輪箭矢,來不及放第三輪箭敵軍就衝近了,就不得不撤後。
弓弩隊隻有三輪射擊機會,任何一輪失誤都是極大的浪費。
所以,在敵軍離的還遠的時候,發赤羽箭標注射界,這個戰術能讓弓弩部隊極好的把控射擊時機,從而使弓弩的輸出效率最大化。
赤羽箭標注射界法,不用再親自試射,關羽和李孟羲兩人討論一番,便都認為此法可用。
把羽箭塗成紅色,用什麽塗,涉及技術,又是李孟羲擅長的了。
還有,既然羽箭塗成紅色是為了讓標識明顯,那何不把箭杆也塗成紅色,標識不就更明顯了。
夜幕降臨之前短暫時間之內,李孟羲意外的得到了新的戰術。
“鳴鏑之改進之法。
鳴鏑以赤色塗羽,以增強標識。
實戰之時,若有時鳴鏑失聲,則士卒尋見赤箭,亦能知令至;鳴鏑非赤,則混雜亂箭之中,不可察。
既箭羽塗赤,箭杆亦塗以亮赤醒目之色。”
“弩觀距用望山,此一法。
可以赤羽箭遠吊射於陣前,箭落於地,赤紅一線,可為射界。
赤羽箭標識射界之法,可使臨敵射矢恰合殺傷之距。”
李孟羲想起的赤羽箭標注射界的這個用法,靈感其實來源於古裝電影《花木蘭》,電影中就有弓手發赤羽箭標識射界的做法,因而李孟羲會由赤羽聯想到這一點。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app.com">xiaoshutingapp.com</a>
此為【赤羽射陣法】。
鳴鏑之法,根源來自草原,冒頓以鳴鏑號令士卒的典故,關羽也熟悉。
關羽知鳴鏑可為號令, 日前方得威懾之法,關羽也知鳴鏑可威懾潰卒,但,關羽從未往深了考慮鳴鏑到底能有多少用途。
李孟羲說可逆用冒頓鳴鏑聚兵之法,鳴鏑不射敵,反射己。
李孟羲說的有趣, 說隔百步外,用神射手發鳴鏑, 一箭朝百夫長腦袋射去,關羽於是就構思了一下戰場的畫麵——兩軍交戰,陣勢混亂,敵我犬牙交錯,此時,一箭遠來,咻的一聲撞百夫長腦袋上,鳴鏑臨頭,正廝殺的熱血上頭的百夫長耳聞尖嘯,頓時一愣,而後立刻明白過來,是軍令到了,百夫長嘶吼一聲,“軍令到,往前殺!!”
說完, 提刀奮勇上前。
此一百人隊聞令勇進, 旁再一百人隊又得鳴鏑傳令,瞬息第三隊又得令, 再第四隊……
數十鳴鏑齊發, 不過瞬時而已,瞬時之間,我左翼十幾百人隊頃刻聞令,猛然衝殺,於是我左翼如同翅猛卷,遮蓋敵軍……
關羽和李孟羲之前一樣,也認為戰場傳令是主要用傳令兵,現在李孟羲提了無鋒鳴鏑之號令法,關羽頓覺鳴鏑法神速,快逾傳令騎兵數倍。
再如李孟羲所言,有時戰場上人聲沸騰,萬一傳令騎兵再被人流阻擋,無法靠近百夫長,傳令兵縱是嘶喊,百夫長亦難聽到。此時,傳令兵彎弓發鳴鏑,直射百夫長,鳴鏑啾的一聲擦耳過,百夫長瞬間知令。
雖說, 鳴鏑隻能響, 不如傳令兵能言語,傳令兵可令傳左右進退,鳴鏑隻能傳進退兩令,不能令左右,然,於步隊,進退兩令便就夠了。
關羽霍的起身,低頭目視李孟羲,“走,羲兒,我倆親去一試。”
關羽想一試鳴鏑傳令法之究竟。
——
關羽找來戰兵五百人,令分二十隊,一字排開。
然後交代一遍,鳴鏑射至哪隊之中,哪隊便進,鳴鏑再至,則停,再至,再進,以此類推。
而後,於百步外,關羽手持硬弓,腳邊地上插著幾支剛把箭頭打掉的鳴鏑,另有傳令騎兵在旁。
關羽先與傳令騎兵道,“令,四,九,十,十二四隊進。”
傳令兵領命,“駕!”一揮馬鞭,縱馬而去。
騎兵剛走,關羽舉弓搭箭,弓嘎吱一聲拉成八分滿,瞄準百步外四隊所在的那一坨人,瞄準隊旗之下,撒弓,啾的一聲,鳴鏑離弦飛出。
傳令騎兵還在縱馬奔馳,突然身邊啾的一聲響,傳令騎兵還沒明白怎麽回事,箭支已迅速越過騎兵,帶著尖銳的鳴叫一頭向戰兵隊列撞去。
身後鳴鏑聲近,戰兵們都在回頭看,剛一回頭,就聽到第四隊中有人哎吆一聲驚叫。
戰兵們都身穿甲胄,鳴鏑又把頭打破了,沒有尖,射到人也不會疼。
第四隊中,隊旗左近,一士卒道,“箭射咱們這兒了!”
第四隊百夫長忽然想起方才觀將軍說,鳴鏑到哪一隊,哪一隊向前。
“走!”百夫長立刻召集麾下前衝。
第四隊剛衝,緊接著,九隊也中鳴鏑,十隊也中,前三隊都得令已經衝出去了,傳令騎兵這才高呼著“四,九,十,十二隊前衝!”邊喊邊近。
十二隊聽清傳令兵口令的同時,鳴鏑啾的一聲也撞來了。
十二隊得令前進。
再早,李孟羲借文安縣城推演攻守戰法時,也想到過城頭和城中聯絡的問題。當時想到的是,把城牆分成一段一段的,然後編號從一到十往下排,一段配一個旗幟,哪段城牆危急,城頭立刻揮舞求援旗幟,這時城中後備部隊的將領立刻派一百人隊,告知曰,“快去第四隊增援!”
此中涉及到各地口音不同的問題,好多時候,四和十並不容易分清。增援隊的百夫長著急忙慌跑到城頭才突然意識到,“哎?方才將軍讓俺支援幾隊來著,四隊還是十隊?”
問題一出,一個支援不及,可能就會導致城頭被攻破。
守城之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傳令騎兵飛馬而去,口中又是喊四隊,又是喊十隊,一樣會出現表述不清的問題。
這還是其次。
現下四處無聲,傳令騎兵的嘶喊聲離老遠都能聽到,要是陣戰之時,喊殺震天,傳令騎兵跑到三十步內,百夫長都不一定聽得到傳令兵的喊聲,要是再下大雨,雨水嘩啦,就更不容易聽到,要是同時,還有其他傳令騎兵傳達其他命令,也在呼喊,聲音相雜,就更不容易成功傳遞了。
因此種種,傳令騎兵雖傳令速度最低是馬速,最高能是聲速傳令,但馬可能會被戰場的複雜環境阻擋難行,聲音會被戰場上的其他聲音掩蓋。
鳴鏑反而超脫了戰場上的地理阻隔,鳴鏑又是落入人群中的,鳴鏑響在耳邊,不會被戰場聲音壓過,鳴鏑反而比傳令騎兵更為穩妥。
方才一試,百步距離,鳴鏑三矢先至,騎兵方才傳令至第四隊,快慢分明。
實則鳴鏑還能更快。
關羽隻一人,要連發四箭,要是有人協助,四個神射手同時彎弓放箭,那麽騎兵剛起步,四箭咻咻的就已撞至陣中,各部已經接令行動了。
此番試射,眼見分明,鳴鏑號令法,其速遠勝傳令騎兵。
需單隊突前時,可用鳴鏑傳令法,需全隊壓上之時,則不用鳴鏑法,鳴鏑法先後有錯落,一隊收鳴鏑單出,又一隊收鳴鏑單出,鳴鏑前後錯落,隨鳴鏑號令而動的各百人隊,則隊出不齊,則亂。
故,整陣齊動時,仍用傳令騎兵,若騎兵無法及前,用鳴鏑。
若需邊角某隊精兵猛突,則以鳴鏑急號令之。
關羽熟於陣略,試射之後,關羽已弄清楚鳴鏑法之優劣。
令戰兵散去,關羽低頭目視李孟羲,道,“鳴鏑可塗以紅羽,以使醒目。”
李孟羲愣了一下,然後很快就想弄懂為什麽了,“奧!”他奧了一聲。
就跟關羽說的一樣,鳴鏑既然是號令之箭,就必須醒目。
假設一場景,雖說鳴鏑對著百夫長腦袋射,此是精準通信,百分之九十五的時候百夫長能直接接到信號。
但凡事都有萬一,鳴鏑品控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可靠,有可能鳴鏑飛了一半還會響,後半段碎了,然後鳴鏑撞到百夫長頭上,並沒有響;也有可能,百夫長廝殺的投入,旁邊的士兵也殺瘋了,根本沒注意到鳴鏑,此種場景,百夫長隱約覺得鳴鏑過來了,但不確定,此時會下意識腳邊看一下,鳴鏑染成紅色,百夫長一眼就能從地上淩亂的羽箭中發現這一支令箭,然後恍然,奧,令箭是射過來了。
如果,鳴鏑的箭羽不染成紅色,那麽在戰場上,敵軍射來的羽箭滿地都是,匆匆往地上一眼掃去,看半天看不到鳴鏑在哪。百夫長因此就更疑惑,令箭是到了沒到。
固然,鳴鏑傳令法可以有補救措施,如果一箭過去,百人隊遲遲未動,則可補射一箭作為提醒。但這過程中已耽誤了不少時間,貽誤戰機。
故鳴鏑箭羽塗為赤色,可增強辯識度,可進一步提高信息傳達的成功率。
赤羽箭……
某些相關記憶於此刻浮現。
李孟羲忽然抬頭問道,“關將軍,你說若是我軍弓手配赤羽箭,臨陣之時,先發赤羽箭射陣,箭落於遠,觀之赤紅一線。
此為我弓箭射界也。
而後,待敵軍踏入赤線,則其入我弓箭可射殺之距,此時令弓隊齊射,不遠不近,恰是時機。”
李孟羲話說完,關羽頓時眉頭微皺,思索了起來。
須臾後,關羽點頭,“赤羽箭,此法可用。”
有一個鄭人買履的典故,說的是,一個人上街買鞋,到了鞋攤前忽然想起忘拿尺子了,於是就要返回拿尺子,旁人笑曰,沒尺子穿上試試不就知道大小了。
此寓言除卻諷刺含義以外,還說了兩種測量方法,一是用工具用尺規測量,一個是不用工具,是鞋則用腳量鞋,是鞘則以刀劍量鞘。
整個冷兵器時代,隻有震旦發展出了弓弩瞄準構造,秦弩上有用於測距的望山,借助望山,可以測量敵人的距離,以較為精確選擇最佳殺傷距離和攻擊時機。
用望山測距是一種測距方法,以赤羽箭吊射出明晰射界,則就像用腳測鞋一樣,是比望山精準的測距方法。
鞋合不合腳,腳知道。
箭能射多遠,直接把箭射出去,就能知道殺傷射程是多遠。
沒有高級觀測工具單憑目測,難以精確估量最佳殺傷距離是在哪,臨陣之時,前排弓弩僅有攻擊三輪的時間,在殺傷距離之外就放箭,則距離過遠,箭支動能衰減嚴重,殺傷力了了,等於浪費了寶貴的攻擊機會。
距離如果過近,放兩輪箭矢,來不及放第三輪箭敵軍就衝近了,就不得不撤後。
弓弩隊隻有三輪射擊機會,任何一輪失誤都是極大的浪費。
所以,在敵軍離的還遠的時候,發赤羽箭標注射界,這個戰術能讓弓弩部隊極好的把控射擊時機,從而使弓弩的輸出效率最大化。
赤羽箭標注射界法,不用再親自試射,關羽和李孟羲兩人討論一番,便都認為此法可用。
把羽箭塗成紅色,用什麽塗,涉及技術,又是李孟羲擅長的了。
還有,既然羽箭塗成紅色是為了讓標識明顯,那何不把箭杆也塗成紅色,標識不就更明顯了。
夜幕降臨之前短暫時間之內,李孟羲意外的得到了新的戰術。
“鳴鏑之改進之法。
鳴鏑以赤色塗羽,以增強標識。
實戰之時,若有時鳴鏑失聲,則士卒尋見赤箭,亦能知令至;鳴鏑非赤,則混雜亂箭之中,不可察。
既箭羽塗赤,箭杆亦塗以亮赤醒目之色。”
“弩觀距用望山,此一法。
可以赤羽箭遠吊射於陣前,箭落於地,赤紅一線,可為射界。
赤羽箭標識射界之法,可使臨敵射矢恰合殺傷之距。”
李孟羲想起的赤羽箭標注射界的這個用法,靈感其實來源於古裝電影《花木蘭》,電影中就有弓手發赤羽箭標識射界的做法,因而李孟羲會由赤羽聯想到這一點。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app.com">xiaoshutingapp.com</a>
此為【赤羽射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