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羲曾經給自己的的自我評價是,他自我感覺是,至少已弄懂了守城牆的方法。


    現在,李孟羲跟關羽學到了守城之時的晉級守城方法——守城之時的反攻之法。


    如果隻會堅守城牆,這是呆守之法,那麽現在,學會反擊法的李孟羲, 守城戰法更靈活了,如同是龜殼上長了獠牙,更具有威脅性。


    以前,還隻會守城牆的李孟羲,敵將若來攻李孟羲守的城,敵將是沒有生命危險的, 攻不下,直接退卻便是。


    現在,敵將若攻李孟羲守的城,將有生命危險。既然能派騎兵出城衝殺,攪亂敵軍攻城節奏,若是有機會,怎麽就不能順便穿插到敵軍後方,直接把敵將砍了?


    敵將開始有生命危險。


    呆守法,敵軍攻城不下,從容退去,其軍力雖減,但大體仍在。


    有了反擊法,攻城之敵軍,便不再從容無憂,而是稍有疏忽,就可能大敗城下。


    攻城也是件很危險的事。死在攻城戰的統帥,不知凡幾。比如攻釣魚城的蒙哥,還有其他人。


    這一天, 收獲連連, 南門探查完之後,李孟羲怕剛學到的東西忘了,他迫不及待的回去。


    中軍帥帳,李孟羲找到了一堆布匹,堆在矮幾之上,他拿出筆墨,立刻要把所有學到的知識記錄下來。


    話說,這沒什麽大事發生的一日,到底學到了什麽來著。


    李孟羲咬著筆杆,皺眉思索了起來。


    今早幹的第一件事,好像是過去探查敵城明細。


    具體細節,李孟羲想起來了,他想起,自己被掛到竹竿上了。


    “井闌為探城器械,然此大型器械,製造耗費工時,時間有時緊迫,可先以木梁搭架,架高叁二丈,而後再找一長竹或長杆, 尋一輕便之人綁縛其上。


    若架高叁丈,長竹能有五丈, 便能總高八丈,能高出敵城,便可臨城探查。


    井闌全體,耗時叁日,徒一叁丈木架,無板無梯,半日即可,省時何止倍餘。


    又因,要臨城刺探,城上守軍必箭發如雨,故,杆頭瞭望之士,必身穿重甲,手持堅盾護麵,”


    寫到這裏,李孟羲略一停頓一下,著重加了一句,“步人甲有胸甲裙甲脛甲,防護周全,唯獨腳部,無有甲靴,近城叁十步,箭雨密匝,眾矢攢射之下,稍微不周全之處,必見傷。


    故,甲靴於步人甲雖是零末部件,可有可無,不必全員配備,然軍中需備甲靴數副,以備不時之用。”


    “某身處箭雨之中,左右箭嘯不止,盾遮掩在前,目不能視,於是不知何時探頭觀望方能穩妥。


    於箭雨中頓悟,於戰場之上,眼難關六路,耳倒可明聽八方。


    老於戰陣之人,聞聲可知箭近,急躲閃之,於是百戰不死。”


    “探查敵城明細,隻為知敵城構造,以選擇最佳攻城點。


    至於探城後刻留標記之法,於叁十步外留短刀之法,不堪為用。


    因攻城之時,眾士抬梯衝鋒,過環首短刀所標記處,往前仍需叁十步,地凹凸不平,前又深壕,衝叁十步之遠,必生偏移。


    冒險探查敵城,本為精巧攻城戰法,然則偏移生,精巧蕩然無存,前功盡棄也。


    故,標識之法,必留於城牆之下,不能遠留叁十步外。


    近留標識之法,若井闌造成,可使軍士居高臨下,叢發赤羽箭於標記處,城根一叢赤色,標記明了。


    若無井闌,則可用曳射法,使人射繩箭至牆下以繩為醒目標識。


    隻是,近城叁十步,已至弓弩殺傷之距,城上箭雨連綿,舉弓發箭之人,身處險危。


    由此,試用一巧法,駐停城上箭雨,妙極。


    有草人借箭之法,紮草人百數,夾雜盾陣之中,趨至城下,令軍士故意言語激敵,騙其箭矢。待草人遍插羽箭,城上之敵必以為,我軍要騙損其箭,是要以待箭空攻城。此時,敵以為識破我計策,必停弓息弩,支箭不發。


    如此,敵識破我計謀,則我計謀反成。


    近叁十步,敵再無一矢,我善射士便可從容射曳繩箭以作標識。


    此為大紊小動之策,以大舉動為幌,遮掩微小意圖。


    至曳射之時,因繩箭有繩散繩斷之可能,故,繩箭需多備。


    繩箭若要射遠,則不能係粗繩,當係細繩。


    細繩貼地,又難以目視,難起引領標識之效。


    故,又有補救之法。


    補救之法為,一塗箭繩以赤,二將箭繩綁高,綁高則必須長杆,然徒有鈍杆,急切間不能插土而立,故當帶槍支為用,既帶槍支,不妨帶槍旗,旗幟標識更為明顯。


    而後,繩箭曳射城下,釘樓梯口處,繩牽直,綁旗槍之下,叁十步,紅線牽引,此標識法,精準之至。


    繩箭又可回收,若一射不中,尚能拔出再射,因而,繩箭可極精準,尤勝赤羽。”


    曳射法記完,李孟羲稍作停頓,接下來,該寫更重要的內容了。


    曳射法不過是一個小的戰術,接下來的內容則涉及和弓弩殺傷相關的內在底層規律。


    “百人攻城,傷亡竟遠小於十人攻城。


    攻城人數竟與傷亡成反比,而非人逾多,傷亡逾多,此與常理有異,為何?


    此中道理,《呂氏春秋》有述,【萬人持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此概率也。


    城頭敵軍弓弩,有數也。我一人攻城,城頭弓手百人。我千人攻城,城頭可納弓手亦百人。


    一人攻城,百弓射我,則此人必死。


    千人攻城,百弓射千人,一弓看十人,則箭雨分散,大降殺傷之效。


    由此可知,攻城之時,多多易善,人多,縱不全員參與攻城,亦可分薄箭雨。人逾多,敵箭雨逾散,於是我軍傷亡逾低。


    於是知攻城之法,能百人攻城,則決計不十人攻城。人逾多,傷亡反而逾小。


    知,弓弩殺傷最效之法,為集射也,既百弓射一人也。集射殺傷效率,數倍於弓弩手擇敵自射。


    進知守城之法,守城之時,城頭十人二十人弓弩手若能同射一人,則殺傷效率數倍於散射,殺傷既高,則大利守城。


    至於集射之法,恰有一法可用,法為草原冒頓單於鳴鏑聚士法,守城之時,可以善射之卒引領諸弓弩士,善射伍長配朱杆紅羽鳴鏑,伍長鳴鏑射敵何處,左近弓弩士見鳴鏑所向,立從而射敵。


    此一法,便能集射。


    集射之法,除能增殺傷之效率,另有數長。


    其一,萬一危急之時,某處敵軍攀城將至城頭,此時,叁五張弓,不能攔之,非二十弓聚射,不能止其攻勢。鳴鏑射,左近二十弓隨射,於是便能二十弓聚射一人。於是,危急之時,城頭弓弩化解危急之力,添強十倍。


    至於第二,在於角度。有時,左側射敵,敵舉盾擋左,左側弓弩,遲遲不能建功。此時,若左側射時,右側若能跟進,則殺敵易爾。鳴鏑之用,便在此處,鳴鏑可號令左右之士,使左右能配合無間。


    鳴鏑於守城之時,有此大用,發鳴鏑號令眾士之善射之士,因其射聲聚眾,或可稱之為,【射聲之士】。”


    李孟羲又為軍中增添了一個還隻在字麵上的兵種。射聲士,或曰射聲校尉,為守城之時,號令集火攻擊之專職精兵。


    李孟羲已明白了一個核心道理,集火射擊,殺傷效率數倍於各自散射。


    這一條理論能用於守城,能用於攻城,適用於步軍弓弩,適用於騎兵騎射,適用於所有遠射攻擊和遠射作戰。


    集火攻擊能提高殺傷效率,這一條理論甚至到火器時代,到大炮和火箭彈時代,都是有用的。


    這其中,可能涉及到了統籌和最優解,在武器的表層之下,是數學原理。


    鳴鏑又有一個發揮重要作用的地方了,鳴鏑的作用愈發凸顯。


    現在再回想起來,鳴鏑總共有多少用處了。


    第一,鳴鏑威懾法,抓俘虜的時候,鳴鏑威懾潰兵,止其遁逃。


    第二,鳴鏑去箭,作無鋒箭,往潰兵頭上射,作用等同橡膠弾,威懾之效更強。


    第叁,鳴鏑往自己人頭上射,用於戰場號令進退。有了鳴鏑,可以跨距離,把命令箭速傳達,精準至百夫長個人。一聲鳴鏑至,前進,再一聲至,後退。二進製,隻進退兩令,鳴鏑可讓指揮反應速度,快數倍不止。


    至於第四,就是今日所得,也是草原雄主冒頓單於的戰術,以鳴鏑聚眾,集火射擊,數倍的提高殺傷效率。


    軍中處處需用鳴鏑了,鳴鏑至少得有兩種,一種用於聯絡的,用無鋒鳴鏑,一種用於聚眾射擊的,此時鳴鏑也需要殺傷力,鳴鏑應該有箭頭。


    無鋒鳴鏑配發傳令兵,有鋒鳴鏑則可配發善射之士,用於守城之時,或是騎戰之時。


    這一條,集火射擊的知識,可能是李孟羲今日所悟到的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一條知識。


    關羽教導的,為何百人攻城傷亡反小於十人攻城,除了有分攤箭雨,讓敵軍不能集火以外,還有另外的原因。


    “盾陣。


    攻城之時,盾陣為降低傷亡之極有效之手段。


    百人可成盾陣,盾陣成,嚴如屋頂。


    然,若隻十人,盾不能成,防左則右漏,防右則左漏。


    故,百人攻城,盾陣成,死傷微小。


    十人攻城,盾陣不成,十人盡死。


    此所以,百人攻城傷亡反小於十人攻城者。”


    “探查敵城之時,必要多帶甲士,甲士多,非隻能成盾陣,降低死傷,更有自保之大用。


    何為自保之大用?


    主帥登井闌近城,以探查敵城詳時,此時,敵軍若見我兵力薄弱又近城前,見有可趁之機,於是突然大開城門,大隊騎兵襲來。


    若帶兵不足,主帥豈不就此頭顱不保?


    由此知二,第一,主帥不可輕出,第二,守城之時,守城之軍非是縮如烏龜,而是既能縮之如龜,其露獠牙之時,亦能狠厲如狼。


    故而,攻城之時,謹防守軍出城反擊,亦為重中之重。


    由此悟,守城之時,隻會堅守城牆,保城牆無憂,此隻為呆守法。


    能守,待時可出,為反擊防守法。”


    “由此知,圍叁缺一之策,當慎用時機。


    圍叁缺一,不用於城中之敵,兵力充足,士氣高傲之時;不用於城外敵軍援兵將臨之時;不用於我軍營寨未穩之時;不用於我軍攻城正酣之時。


    圍叁缺一,隻適用於敵軍兵力糧草怠盡,敵兵力士氣低迷,滿城無戰心之時。此時,用圍叁缺一,敵既已無有守城之心,圍缺一角,敵若趁機潰逃,則我軍便可直接下城,省卻日夜圍困糧草損耗。”


    “知守城之法之反擊守城法。


    何時開城門出擊,為最佳時機?


    敵遠道而來,營寨未穩之時?


    大雨瓢潑,雨壓馬蹄,利我夜襲之時?


    皆非。


    守城之最關鍵,關鍵在於城不被敵軍所破,城不被敵軍所破之關鍵,在於不使敵軍從容大段登城,不使敵軍大段登城之關鍵,一在於我守牆之法,二在於,若牆危急,精騎出而襲擾,斷敵攻城後力,解城頭之危。


    故,城頭焦灼之時,此時方為最應出城擊敵之時。也隻在此時,我守城兵力可發揮最大用處。


    若為圖殺傷,趁夜襲擾,則屬兵力濫用也。


    夜叁百騎出城襲敵,縱能殺敵叁千,但騎兵折損過半,此戰果雖豐,然亦不值。


    若到危急之時,城中騎兵出擊,環城衝蕩,擊碎敵攻城之勢,則能立解城頭危難,城池多堅守數日未嚐不能。


    於此危急之時,縱城頭殺敵叁千,亦不能解城頭之急;而騎兵出城蕩敵,雖殺傷不過百數,但蕩掃四圍之敵,立頹敵軍攻勢也。


    故,若騎兵早早用於他處,用於趁夜襲營,縱殺敵叁千,但至騎兵大為損耗,虧也。


    故而,守城之時,不比平地野戰,


    守城之時,我守城之要,或不在殺傷敵眾,而在不使敵破城也。


    守城之核心,諸般方略,應全為【不使敵破城】此一核心計,偏離此核心,則必為下策。”


    <a href="http://m.slkslk.com" id="wzsy">slkslk.com</a>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第一兵法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宮我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宮我夢並收藏漢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