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六。


    破南和城之後,第二日。


    這日清晨,李孟羲妥妥的又是一覺睡到天亮,又起晚了。


    起床一看,小磚不在。


    李孟羲叫了兩聲,小磚沒應, 倒是帳外來了劉備親兵。


    親兵道,“玄德公留話說,軍師吃過早飯,可去城中。”


    說罷,又出帳去了,不一會兒, 端來了吃食。


    李孟羲匆匆吃過早飯,早飯談不上味道, 肉蛋餅粥,粥則是肉粥,看樣子,是昨晚剩的。


    想起昨天晚上的事了,昨天晚上,眾人把雞鴨羊鵝亂七八糟的肉給剁成肉糜,然後去煮,也不知,用了多少隻甕,有多少人負責燒甕。


    這多麻煩。


    其實,煮飯分由各什自己煮就好,但煮肉什麽的,量又不大,支兩個大鍋,足夠煮下夠全軍人吃的份量。


    關鍵是, 竟是沒有大鍋。


    飯吃完,李孟羲端起碗快出帳去找水把碗洗了,而後,去城中找劉備。


    紮營地離城就三四百步遠, 李孟羲走出營寨,還沒走多遠,遠遠的看到了東城牆左角,劉備帥旗在那兒。


    看人影,一夥人兒在護城壕溝邊,不知幹嘛。


    李孟羲徑自走過去。


    小磚可又爬劉備脖子上了,李孟羲也是無奈。


    見李孟羲來了,劉備轉頭朝李孟羲點了點頭,李孟羲同樣點頭回應。


    自顧往前兩步,李孟羲走到壕溝前,低頭往下看。


    壕溝底,石頭和遍地落箭還在,壕溝又陡又深。


    一般天然形成的溝,應該是兩邊有緩和的坡的,可眼前的溝,陡的一麵幾乎是直上直下的陡,另一邊靠近城牆的那一麵,才有一節坡度。


    往前看, 緊挨著壕溝的就是城牆根, 在城牆腳下,窄的就一溜地兒。


    昨天攻城的攻城梯還留在原地,李孟羲看到,攻城梯雖然是抵在地上,在城腳立穩了,但壕溝梗上,都是攻城梯出溜下來的一道道劃痕。


    可以想象的出來,當時攻城,黃巾一推梯子,梯子就往下出溜,梯子稍往後滑一下,就是個斜坡,根本放不穩當。


    腳邊有一顆小石頭,李孟羲腳輕動,把石頭踢了下去。


    石頭順著地勢,滾進了深壕中,砸在了一塊大石頭之上,又反彈至別處。


    李孟羲皺眉,這條護城深壕最深處足有三四米深,壕溝不僅深,還寬。


    難怪,昨日攻城,攻城士下了壕溝之後,竟就屈在了坑中。


    一護城壕溝,竟能給攻城一方造成這麽多麻煩。


    站在坑邊,李孟羲不由便思索起來,下次再遇到護城壕溝該怎麽辦,他努力回想所有看過的古裝電視劇中,有關護城壕溝的畫麵。


    好像,是會有人提著筐子裝土,然後把護城河給填平了吧。


    應該是這樣,攻城一方會驅趕流民,或者幹脆讓士兵擔土填河,化深壕為平坦。


    這時,劉備看了李孟羲在壕溝邊發了好一會兒呆,劉備走過來,問,“羲兒,此壕深且寬,可有破解之法?”


    李孟羲點了點,目光看著壕底亂石,道,“倒想起一法。令士卒用筐挑土,填平壕溝。”


    李孟羲甚至想到,軍中一直在著人編簍,要抬土填壕,簍子肯定夠。


    劉備聽完李孟羲說的方法,不由笑著,“羲兒所想破解之策,竟與某所想一樣。倒是與二弟三弟所想不同。”


    李孟羲驚訝了,轉頭看向關張二人,遙問,“兩位將軍又有何妙策?”


    關羽撫須,麵上淺笑,走來道,“妙策談不上。某想之破解之策,為盾陣。


    羲兒你且看,此溝雖深,然,未深過兩人。


    若著人於溝底起盾陣,盾盾相接,以成平地,再使盾陣起立,盾陣高與人高,後來者履盾如履平地,如此,深壕減深一半,為淺壕也,我軍攻城士卒,不至為壕阻攔而至攻城乏力。”


    關羽道完,李孟羲瞪大了眼睛,好一會兒,他恍然大悟的奧了一聲!


    是盾陣!


    想起來了,羅馬人玩盾陣非常叼,有時,城牆矮的時候,羅馬人會到城下,把盾抵到城牆上,一麵盾接著一麵盾,從高到低,人為的搭起一道斜坡似的盾牆,然後,攻城士卒連梯子都不要了,一個助跑,直接踩著盾牆就跑到城頭上了。


    有時,羅馬人甚至還會搭人梯組盾橋,高處的人踩在下邊的人的肩膀上,一層搭一人,如此,盾牆最高高度,會是兩三個人的身體高度,也就是三五米高。


    再加上人的爬越能力,三四米高的盾牆,助跑跑到盾牆最高處後,攻城士兵再一個跳躍,怎麽也能跳一米多吧,加起來,就是五米。


    不用任何梯子和任何器械,低於五米的牆,羅馬人直接搭盾牆就攻進去了。


    由此,倒又涉及了另一個問題。


    此次攻城戰開始前,還在練兵的時候,李孟羲就意識到,抬攻城梯之時,人力交替的過程,跟接力跑簡直一模一樣。


    由此李孟羲聯想,可能很多體育運動,其原身很可能脫胎於戰爭和戰場。


    抬攻城梯的動作,與接力跑有關聯,那麽,跳高這一運動,會不會就是因為羅馬人特殊的攻城方式?羅馬人會用盾陣搭盾梯來攻城,經常會需要士兵助跑之後跳躍翻過城頭,而因此,跳高漸漸就演變成了一項運動,一想,很有可能。


    畢竟,東方傳統運動,沒有跳高一項,倒是東方有拔河一項特有運動。


    據說,拔河是春秋戰國時就有了,拔河被是用來訓練士兵拉拒能力的,這個拉拒能力,跟春秋戰國時的主流步戰兵器“戈”有關,戈這種兵器,沒有槍頭,隻有橫刃,主要的攻擊方式,鑿和拉兩種。


    尤其是列陣密集作戰時,戈兵勾住敵軍的盾,用力往回拉,勾住敵軍的戈,用力回拉,戈往敵軍人堆裏一砸,然後用力一拉,能勾劃傷不知多少人,戈這類兵器,勾劃拉拒動作,是其最主要的戰術動作。


    因而,到底是因為戈兵的勾拉演化成了拔河,還是某些軍事家特意發明了拔河來強化士兵的勾拒能力,這就不太清楚了。


    據說,拔河還是管仲發明的呢。


    東方有拔河獨屬,羅馬有跳高獨屬,大概率,都是和戰爭有關。


    跳高此動作,或許真的可能是羅馬人攻城時經常需要踩著盾梯跳入城牆的吧。


    那為何,東方未有盾梯和跳高動作。


    大概是因為,作戰環境,還有軍事技術的不同。


    羅馬人可能跟蠻族作戰比較多,那些蠻族部落,大抵築的城不會太高,普遍也就三五米的木牆,盾梯一搭,剛好也是三五米。於是,對手是這樣,作戰環境是這樣,羅馬人很多時候就不需要做攻城梯,直接搭盾梯乃是最高效最適用的技術。


    於東方,從春秋甚至更早時期,中原地區的造城技術已十分發達,不說聞名天下的雄關了,就是普通的小城,城牆也是夯土甚至是石頭壘的高牆,小城的牆高也高數丈之高。


    此時,別說盾牆搭兩層,人一個摞一個,就算搭五層人牆,盾梯也根本夠不到城頭。


    因此,於中原,盾梯戰術因為造城技術的普遍發達,盾梯根本沒有發揮用處的時候,因此,也就沒有發展出盾梯這種極端戰術。


    關羽說盾牆,嚴格來說,其實是盾梯。


    因為護城壕溝深,又不至於太深,關羽便想到讓士卒到溝底站起,盾一麵接一麵頂到頭頂,直接就起了一麵盾牆。


    如此,深壕就變成淺壕,攻城之士於是就不用爬坡了,也就不會因費力爬坡變得前後不繼,而致攻城乏力。


    關羽所想的戰術,跟羅馬人的盾梯有異曲同工之妙。


    想到這裏,李孟羲道,謂關羽曰,“何不召來盾兵一試?”


    關羽於是令傳令兵,立召三百刀盾士前來。


    傳令兵領命而去。


    片刻後,刀盾士三百集結而來。


    關羽和李孟羲兩人過去,詳說一遍盾陣要領。


    簡單來說,跟攻城時候的盾陣,無大的差別。


    隻是,攻城的那會兒,為減少腿部和身體的暴露麵積,刀盾士擺盾陣的時候,都是蹲下,把盾頂在頭上的。


    新的盾陣,李孟羲和什長們交代,不能往地上蹲,得站起來,且,得用盾,從溝這邊的沿兒,到溝另一邊的沿兒,跟鋪席一樣,給鋪滿。


    交代完,便讓刀盾士們自去下溝忙碌。


    溝裏還沒清理,攻城的時候,城頭黃巾丟的石頭,射的箭,滿溝都是,沒有落腳的地兒。


    刀盾士們先把溝裏給清出了一段,然後由各百夫長,協調著來商量怎麽能把盾牆站著給擺好,還能從這頭,擺到那頭。


    刀盾士們忙碌,李孟羲就蹲在溝邊,饒有趣味的看著。


    雖說盾陣隻是從蹲著,變成了站起,可動作的改變,也會帶來了新的麻煩。


    李孟羲在意的就是,新戰術摸索過程中的這些麻煩。


    在盾陣的動作中,站立的盾陣也是有的,刀盾士們也已掌握。


    在攻城隊衝鋒至城下的時候,士兵們手中的盾就斜舉對著上方,這樣就遮掩住了頭部和半個身體,來自城頭拋射的箭支如果落下,就會被擋住。


    說讓把盾舉到頭上,刀盾士們挨著站好之後,依然是一手刀一手盾,盾舉頭上,刀拿手中。


    這到底該說是如今戰兵訓練充足,訓練的成果不由自主的就展示了出來,還是說思維不夠靈活呢。


    防箭的時候,箭動能就那麽大,單手也能舉著盾也足夠防禦。


    可一會兒的盾橋是,人會踩在盾牌上麵跑,依然單手舉盾,就撐不住人體的質量了。


    一段時間之後,刀盾士在百夫長和什長們統籌之下,把盾橋給搭好了。


    刀盾士們確實是按李孟羲所說的,盡可能站的密集一點,把盾牌從這頭壕溝抵到那頭壕溝,鋪的跟席子一般密實。


    李孟羲一看,便又看出了問題。


    問題在盾牌上,軍中現在軍備完全不能統一,盾牌方圓不一,大小不齊,盾橋因此就不可能嚴絲合縫,而是這裏一個窟窿,那裏一個窟窿。


    再有,刀盾士們按固有的思維,一手刀,單手舉盾,並不是雙手把盾舉在頭頂,這樣一來,力量肯定不夠。


    看差不多了,李孟羲招呼人下溝,爬梯子。


    幾個劉備的親兵立刻照辦,為首一人,後退幾步,猛的向前衝去,跳過了溝坎,踏的一聲落在盾橋上,這第一個人,一腳踩下去,下邊的單手可就撐不住了盾了,盾一斜,人腳下一崴,直接就踩空踩下去了。


    第一個衝的猛的人,一下騎到下邊舉盾人的頭上了,一片哄堂大笑。


    李孟羲也是暗笑。


    後邊的幾人一看,不能衝太猛,留了個心眼,慢慢的跳入溝裏,然後跟踩樁子一般,一腳踩到盾,跨大步立刻又往另一盾上踩。


    這過程中,依然是因為刀盾士們單手舉盾,力量不足以支撐起一個成年人踩踏的力量,盾東塌西陷,上麵過盾橋的人也是走的東倒西歪,搖搖欲墜。


    過盾橋五人,三人前後摔倒,一人在邊上,看眼看要倒,直接冬的一聲跳下去了,唯有一人,磕磕絆絆的衝過了數丈寬的壕溝,衝到了對麵坡,然後爬到了梯子處。


    <a href="https://m.wucuoxs.com" id="wzsy">wucuoxs.com</a>


    李孟羲抬頭看向關羽,道,“盾得兩手舉,一個手不成。”


    關羽深以為是。


    後邊,關羽親自跳下溝,他令盾陣散去,再又交代眾人一遍,令眾人雙手舉盾。


    這過程,又有一小插曲。


    說雙手舉盾,有一士卒問,“刀放哪?”


    關羽想都不想,“刀放地上。”


    不就該如此?刀要麽放地上,要麽拿手裏,環首單刀又不重。


    旁邊李孟羲卻為此皺起眉頭。


    環首刀雖不重,但份量還是有的,手裏多兩斤刀重,總歸是多耗費許多體力。


    至於刀放地上,萬一忽然下令刀盾士衝鋒向前,這有人還得低頭拿刀,不就一下把隊伍攪亂了。


    支撐盾橋的刀盾士,刀隨手插進腰間刀鞘裏,是最合適的。


    可想到這裏,李孟羲忽然驚覺,沒有刀鞘!義軍現在大多數戰兵,手裏的環首刀,就一把單刀,沒有鞘,也就沒有辦法把刀插入鞘中。


    這刀鞘,細思挺重要,能極大方便刀具的攜帶。


    方便攜帶,就如平時,刀有地方插,不至於吃飯休息的時候,刀隨手插地上,而造成鏽蝕;又比如現在,要雙手舉盾,刀就可以收鞘,要到拔刀時,輕鬆順手一拔,便利非常。


    看來,若條件允許,刀鞘能做還是要做的。


    關羽重新交代完要領之後,令刀盾士們全都雙手舉盾。


    刀盾士領命,統一改變了舉盾方法。


    然後,劉備親兵再一次過溝。


    這次,刀盾士手穩盾穩,過溝之人踩在盾上,如踩平地。


    因為此一人高的盾橋在,深壕變成了淺溝,刀盾士從溝這頭跳下去,踏踏跑幾步,瞬息又跑至溝的另一邊,然後稍微往前跨一大步,稍微衝一下,就到了梯子邊。


    很明顯,盾橋有用。


    若昨日攻城,有此盾橋,說不定城牆早攻下來了,不至於那麽大的傷亡。


    再往深處想,哪怕溝再深,一人高的盾橋沒用,可以再摞一人的。


    盾橋搭城,盾橋上再站一層人,再搭一層盾橋。兩個成年人的身高加一起,三米半以上了,直接能填平三米深的深溝。


    至於說,下邊承重的人,肩膀上站人,能不能承受的住,短時間是完全可以的,一腳踩一人肩膀,兩腳踩兩人,甚至可以,四人抬一盾,盾上站一人腳,一個人的重量,就分由八個人分擔,這點重量,支撐一兩個時辰都沒問題。


    而拿此次攻城戰來說,從戰起,到最後城破,還不到一個半個時辰就結束了。


    也就是說,盾橋和人梯隻要搭一兩個時辰,城可能就破了。


    針對護城深壕的第二個破解之法有了,第一個破解之法是擔土填壕,第二個破解法,盾橋人梯法,經過實踐,也非常實用。


    初步測試完畢,李孟羲依然心心念念羅馬人的盾橋戰術,索性試一試。


    叫來刀盾士數十,李孟羲親自安排戰術。


    首先,城牆根不行,也不知南和城誰人設計的,城腳非常惡心,都沒落腳的地兒。


    不方便借城牆操練,索性,去了城裏。


    在城牆背麵,過道處,貼著城牆,李孟羲絞盡腦汁認真想了所有和搭人梯有關的記憶,這些記憶中,有雜技團的表演,武校的表演,還有某些部隊的對外演出,這些所有記憶。


    憑著這些一知半解的記憶,李孟羲邊想,邊拉人,拉站位。


    首先,靠著城牆,左,四個人,前二後二,這四個人,手中各舉一盾,防著自己頭頂的同時,左一之人右肩,右一之人,左肩,第二排,左二之人右肩,右二之人,左肩。


    這四個成四角站位的人,共用肩膀,支撐住一麵大盾的四角,把盾支在肩上。


    然後,同樣的布置,右邊再緊挨著,同樣四人,再支一盾。


    這樣,就支起了兩處一人高的踩踏點。


    本來,李孟羲想的是,一個人,腿分開,一腳踩一個踩踏點,可是實際操作一下發現,不行,


    因為以八個人四四排列的跨度,分的太開了,人得劈叉。


    隻好一個踩踏點,就站一人。


    李孟羲令刀盾士站上去,刀盾士站上去之後,李孟羲一下發現了另一個問題。


    盾牌方寸之間,人站上去,兩腳幾乎就跟立正一樣,腳得並攏站,眾所周知,這樣站,不穩固,穩固的站法是,腳分開,兩腿以三角形狀站,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樣才站的穩。


    這個問題,一時也想不到解決辦法,暫時隻能先放下,日後解決。


    第一排,人排好了之後,共計,底層是共八個人,有兩個踩踏點,站了兩個人,


    然後,繼續往下排人。


    最低一層,八個人後,再跟八個人,第第二組,又有兩個踩踏點,又兩個人可以踩到第二層。


    然後,再第三組,又第四組。


    共計,在第一層,三十二個刀盾士,第二層,八個刀盾士。


    此時,李孟羲令,第二層八人,前兩人,站著盾雙手頂頭上。


    中兩人,彎腰,盾頂頭上,後兩人,半蹲,盾頂頭上。


    如此,三個高低差異懸殊的台階出現了。


    李孟羲皺眉想了好一會兒,這也不對啊,這是台階,不是羅馬人的盾橋啊,羅馬人的盾橋,是跟一個斜坡一樣。


    想了又想,明白了。


    高低之間,還缺平滑的過度。


    於是再上人,令人於高的盾和中高的盾之間站住,然後站的姿勢處於站直和彎腰之間,頭頂盾牌,盾牌斜頂,盾牌接高盾和後麵的中高之盾,竟然剛好,把兩個高度接起來了,並且,過度平緩,是一個緩和的斜坡。


    李孟羲一看,這對了。


    照此法,再往人往縫隙裏放,於彎腰站著舉盾,和蹲著舉盾的人之間,插一跪著舉盾的人,此人手中的盾,也承接前後,也是一個緩和的斜坡。


    然後,從上到下看,高——過度斜坡——中——過度斜坡——矮,一溜直下。


    李孟羲覺著,盾橋成了。


    還剩後續完善。


    因為第一層,所有人都是站著的,那麽於地麵的人來說,是不可能一跳一人高,跳上去的。


    所以,得再搭出起始點。再找數人,續了數層,人從站到躬身,到半跪,到蹲,盾牌接著從高到低,一溜碼到地。


    此時再看,人牆兩層,從最高處,到最低處,落差從兩個人的高度,到最低到地麵,跨度平緩的一個斜坡下來。


    雖說,這還不是完整盾橋,隻是一溜單橋而不是一整個大的斜坡,人力投放速度還是不夠快,但這跟印象中的羅馬盾橋,一樣了。


    再者說義軍的盾牌有缺陷,羅馬人作戰很依靠盾陣,羅馬的盾又大又長,還有弧度,盾壓盾一摞,嚴絲合縫的,跟屋頂一樣。


    義軍現在,盾大小各異,因此,盾橋搭成,並不太完美。


    李孟羲叉著腰,一臉自得的指給關羽看,“關將軍你看,這用盾搭了個平坡,最多,可搭三層高,也就是三人高。


    要是低矮城牆,不用攻城梯,盾牆一搭,人順著就能跑城頭上去。”


    不用李孟羲解釋,關羽看著盾橋已出神良久。


    一邊,李孟羲著人登盾橋一試,一士卒踩著盾橋,噔噔噔幾步就爬到了最高點,其身形一點不晃,就跟爬坡差不多。


    李孟羲摸著下巴,若有所思。


    李孟羲忽然就想到了一件事,盾橋放在中原,於攻城無用,因為中原地域之中,但凡是個城,其高度絕對不低,盾橋就絕無建功之可能。


    李孟羲想起,昨日破城之後,跟劉備巡城,見到幾個士卒在踹門。


    李孟羲想起,當時是想到了給攻城士配備手提的單兵破門椎,以方便破城之後挨家挨戶的撞門搜捕潰兵。


    不僅搜捕潰兵有用,萬一敵軍龜縮城主府等高牆深院之地,破門椎也能有大用。


    現在一想,盾橋攻不了城,隻能攻兩三人高度的低矮建築,不正好,可以用來翻民居,或者攻城主府之類的地方。


    城主府圍牆高度,往高了算,三人高的高度就不錯了。


    盾橋能發揮用處的地方找到了,是破城之後,遇到敵軍縮到民居裏,或者縮到城主府中,此時攻城椎慢騰騰的沒到,又沒梯子,索性,直接搭盾橋,刀盾士三二十人,就能搭起一座盾橋。然後,士卒過牆如走坡,一秒,跑進城主府三五人,不一會兒,城主府就被攻破了。


    有此盾橋戰術,但凡日後破城之後在城中激戰,我軍士卒,十息可起盾牆,二十息可過牆,百息可克城主府,無往不利。


    甚至,不僅城中混戰時盾橋有用,日後,攻城用投石機,投石機把敵城砸塌了,可城牆塌了,不可能直接塌完的,五丈高的城牆,塌了三丈半,還有一丈半。


    此時,還是需要攻城器械。


    又或者,盾橋直接就發揮了用處,刀盾士百十人聚集城下,搭三層盾橋,直接抵到城牆缺口,整個過程,耗時不過三兩分鍾,速度比從後方調集攻城器械還快的多。


    然後,攻城士沿著梯橋,一大群人騰騰騰騰就跑上去了。


    這兵力投放速度,遠非攻城梯可比。


    一堆人沿著坡衝上去,擠也能擠進去了。


    說不得,於敵城坍塌之時,盾橋是最快的從缺口處入城的方法。


    盾橋用法,李孟羲至少知道了三種,一是,盾橋填壕溝,二是,盾橋翻屋過府,三是,把敵城砸塌之後,盾橋乃兵力投放速度最快之攻破缺口之方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第一兵法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宮我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宮我夢並收藏漢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