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看看神童中的神童,古小龍不但是具有道家中微子真芥子米意念能場,而且學習能力超強,試想在其大腦下丘腦部位有著一個中微子高能粒子環,任何一台超級計算機也是不能匹敵的。求點擊求訂閱求打賞求月票!


    第四十五篇天降奇葩三


    傳說中太極拳始祖大致有這麽幾人: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嶽等幾種不同的說法。那麽我們一一闡述。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遊,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因此有人以無史料記載,僅此不足為由以為此乃荒謬。張三豐,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有人又以“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予以否定。張三豐以後的太極拳史,難於得到連續係統的記載。而近代太極拳的傳播,卻是由王宗嶽傳蔣發而連續繼承下來的。蔣發傳給溫縣陳家溝的陳長興及趙堡鎮的邢喜懷,陳長興傳楊祿禪。此後發展為陳、楊、吳、武、李、孫、趙堡架及國家套路等太極流派。


    事實上太極真正的起源是從道家祖師老子開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釋義為: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遍天下再沒有什麽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麵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總結起來就是:天下至剛莫過於柔,天下至柔莫過於水。而道家祖師老子所創的太極十三式,實際上當時並無招式,就是道家祖師老子隱居之時,觀山間流雲,溪澗流水,應宇宙“奇點”的初始之意念能場及意識場,按照藍色星球重力場經典力學、量子力學、萬有引力、暗能量場、反重力場、五行陰陽理論等,隨心所欲而演練出來的一套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攻防兼備的拳術。既可以是十三式,又可以是無數的招式,也可以毫無招式,也就是說就是至柔的行雲,又可以是至柔的流水,有誰聽說過能打敗行雲,能擊倒流水的嗎?


    而後人所指的太極拳,真正的起源就是從道家祖師老子閑暇之時所創,而由他的弟子和仆人跟隨祖師有樣學樣依樣畫葫蘆學下來的,由於水平的有限,實際上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理解和吃透其中的精髓,就連動作也是各學各樣。因此,幾個弟子或仆人傳出的所謂太極拳,各有各的招式各有各的理解,大有以訛傳訛岐傳多支,才有後來的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嶽等幾種不同的說法,而後來的陳王廷,乃至楊氏、武氏等等太極拳,還算是稍得皮毛,最後發展為後來的陳氏、楊氏、武氏等各路太極拳。[]


    再觀三歲古小龍,在自身的道家大小周天中微子真芥子米太極陰陽魚透明光球內,演練出來的太極拳,完全沒有所謂的套路所言,由簡到繁又由繁到簡,此時如果陳王廷、楊露禪再世,立即就會在許許多多的關鍵招式上頓悟,更會在拳理、內功上得其精髓,實際上就是道家祖師老子“道德經”的兩句至理名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也就是道家太極拳的核心精髓。


    試問至柔之水、至柔之雲有誰能擊敗它,無論你怎麽出擊,這天下的至柔都會無影無蹤,但同時會將你包圍淹沒,力量越大越是無從著力,而行雲流水則在生生不息的流動中順著這個力量借力打力,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一旦無限止的對生生不息流動的行雲流水淤塞,一旦爆發則勢不可擋無堅不摧。而三歲古小龍演練出來的太極拳,根本就無招式而言,就是生生不息流動著的行雲流水,就連在一旁觀看完全不懂拳理的爺爺奶奶,也看得如癡如醉,如欣賞一套博大精深的藝術畫卷一般。


    而且三歲古小龍還將太極的易理演繹得清楚明了。“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最先出自伏羲的《易經》。《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兩儀”指“陰陽”。1.《易?係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孔穎達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呂氏春秋?大樂》:“太一出~~,~~出陰陽。”《晉書?摯虞傳》:“考步兩儀,則天地無所隱其情;準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金一《文學上之美術觀》:“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生矣。”2.借指君主的父母。《舊唐書?儒學傳下?盧粲》:“又安樂公主承兩儀之澤,履福祿之基,指南山以錫年,仰北辰而永庇。”3.指陰陽、男女。魯迅《彷徨?高老夫子》:“蕊珠仙子也不很讚成女學。以為淆亂兩儀,非天曹所喜。”“四象”指“東方之神青龍;西方之神白虎;南方之神朱雀;北方之神玄武(龜蛇合體)”。也並指“天地”。


    這句話不是出自《周易》或《易經》。而是出自後人(據說是孔子)解釋《易經》的書--《易傳》。


    《易傳》共有10冊,其中《係辭》分上、下二冊。“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出自《係辭》上傳的第十一章,原文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準確地表述這句話的出處,應當是:《易傳?係辭上傳》。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


    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兩儀指天地或陰陽。一些武術家借用此詞來引申到拳法中,如武術家孫祿堂就將動為陽、靜為陰,合稱動靜為兩儀。


    關於“兩儀”,綜合曆代易學家的理論,計有七說:一說為陰陽,一說為天地,一說為奇偶,一說為剛柔,一說為玄黃,一說為乾坤,一說為春秋。但通常是指陰陽。


    四象即為:太陽、太陰、少陰、少陽,而其又名: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從數學角度論四象為:七、九、八、六。從方位角度論四象為:東、南、西、北。從一年季節論四象為:春、夏、秋、冬。從人的名字論四象為:孟章、執名、監兵、陵光。從飛禽走獸論四象為:青龍、玄武、白虎、朱雀。四象還有兩種說法為:一說為:金、木、水、火。一說為:陰、陽、剛、柔。


    注:從飛禽走獸上分配四象為秦漢以後的方法,西白虎在秦漢之前稱之為鹹池。後人因為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體係而把鹹池改為白虎。東吳時代的《七帝紫庭延生經》裏為四象起了名字。分別為:前朱雀為陵光;後玄武為執名;左青龍為孟章;右白虎為監兵。


    整段話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裏的兩麵。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鬥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係,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於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髒、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兩三千年,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最初的就是最後的-----圓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亦是八卦所生產。一個三歲小孩,就能用一套簡簡單單的太極拳,將如此繁複的易理演繹得完全。充分說明三歲古小龍已經完全得到了古木道長真傳。也就是說真正能夠得到道家祖師真傳的。隻有曆代道家祖師洞守護者,因此說三歲小孩古小龍間接是得到了道家祖師老子真傳,不過他還有一項是其他曆代祖師洞守護者不具有的,那就是三歲古小龍還能每日通過在道家祖師洞外,與道家祖師老子反中微子真芥子米意念能場進行交流,因此,能夠得到的是更加詳盡真實的傳承,包括道家祖師老子。所有的大小周天意念能場內功、太極武功、人文哲學、天文地理、宇宙起源、物質起源等等。


    三歲古小龍繼續演練著,從太極拳、先天八卦掌、後天八卦掌、九宮八卦掌、五行拳、太乙五行拳、形意拳、心意拳、太極劍、九宮行宮十八肘、玄武棍、太乙逍遙掌、太乙綿掌、龍行長穗劍、五行八卦手、純陽拳、粘衣十八法、一葦棍、白虹劍、蛇形劍、純陽劍、醉劍等,他不會的道家武術套路,但這些武術套路又都似是而非,由他演練出來,再由內行一看就知道更加的實用,更加的貼合實戰,更加的符合經典力學原理,甚至於流體力學、量子力學等原理,放到那種場合就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三歲小孩古小龍演練到了最後。就隻能見到整個太極陰陽魚光球內,就剩下無數盤旋的太極陰陽魚與先天八卦氣旋圓盤。已經看不到三歲古小龍的身影了。


    直到此時,身為祖祖的古木道長才麵露微笑,回頭對古小龍的爺爺奶奶說道:“此子第一階段的築基算是圓滿完成了,而且大大超過了預期的功力,這主要靠他的那顆神奇的‘宇宙粒子’,和道家祖師老子的言傳身教,才能有此功效。”古小龍爺爺奶奶聽古木道長道長如此說來,更是覺得不可思議,一是那顆“宇宙粒子”居然能夠有如此神效,使一個三歲小孩變成神童中的神童;二是道家祖師老子已經離世二千四五百年,居然還能夠對古小龍言傳身教,更是奇跡中的奇跡。古木道長繼續對二位說道:“從今天開始我就把他交給你們了,你們的主要任務他服好務,而不是直接教育他,要知道他現在的學識已經不在你們二人之下,有的地方甚至於可以當你們的老師了。你們要從天文地理、人文哲學、數、理、化、生物等所有學科,從大學本科隻是開始,一直到這一學科的最前沿研究成果,盡可能的收集齊備,我預計此子至六歲就能將所有的學科學完,大多數學科都能夠達到至少博士後,有的學科還能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學術水平,例如你們倆的學科,他就已經超過了你們了。但是,每年滿周歲之時,都必須送回到我這兒來,由祖師對他的意念能場內功進行提升,切記切記。”古小龍爺爺奶奶聽完古木道長的安排之後麵麵相覷,用一種難以置信的表情看著自己的父親,而作為父親的古木道長卻不作任何解釋,兩位隻好帶著三歲小孩古小龍及其母親,回到了c國首都家中。


    按照古小龍祖祖古木道長的安排,古小龍回到c國首都的家中,第一要務就是學習,而他的學習,則是由本來就是c國首席天文學家,c國首都大學天文學博士生導師,和c國首席道家學說家,同為博士生導師的二位爺爺奶奶為其服務。在c國首都大學這樣c國第一名牌大學內,在這c國第一得天獨厚的學術機構中,幾乎所有的學科的教學資料、學術論文都能找到,當然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二位爺爺奶奶以為這是一項非常輕鬆地任務,誰知不到三天時間,他們就發現一點也輕鬆不起來了。


    舉一個例子,第一天的時候爺爺奶奶認為首先得把文學學好,學好文學後,就為一切學科打好了理解能力、閱讀能力、自學能力的基礎。因此,爺爺奶奶在第一天就將所有的大學本科文學教輔資料找來,希望古小龍能夠在一月之內學完,誰知道不到兩個小時。這些資料已經不能滿足三歲小孩古小龍的需求了。二位爺爺奶奶第一次見識了如此驚人的學習能力。一本書在手隻需以玩耍的方式一樣。從頭至尾翻了一遍,根本連過目都沒有過一下,就已經全麵掌握了裏麵的所有內容和知識,無論你怎麽考試,他都能對答如流絲毫不錯。更有甚者,他隻需將手放在這本資料封麵上幾秒鍾,就能完全讀完這本書,而且還延伸到了這本書的相關信息。包括這本書作者的生平、職務、學術水平,包括其中的疏漏、錯誤。


    例如:其中一部描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書中,就有一段關於白居易悲劇式的愛情描寫,將這段愛情故事描寫為白居易是為二人所寫,一為樊素,二為湘靈。白居易11歲時,因避家鄉戰亂,隨母將家遷至父親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離白居易故裏(今安徽省宿縣境內)。之後在那裏與一個比他小4歲的鄰居女子相識,她的名字叫湘靈,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於是兩人就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到白居易19歲、湘靈15歲時。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詩名為《鄰女》,追敘了十五歲的湘靈,讚美湘靈的美麗和她悅耳的嗓音。


    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歲的時候,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離開符離去江南叔父處。一路上他寫了三首懷念湘靈的詩。分別是《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由詩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與湘靈經過17年的相處和8年的相戀,感情已經很深了。離別後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慮過結婚問題。但是湘靈擔心她家門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後表示了願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懇切願望。


    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歲考上了進士,回符離住了近10個月,懇切向母親要求與湘靈結婚,但被封建觀念極重的母親拒絕了。白居易無奈,便懷著極其痛苦的心情離開了家。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長安作了校書郎,需將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門戶大於一切的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麵。他們的婚姻無望了,但他們深厚的愛情並沒從此結束。白居易以不與他人結婚懲罰母親的錯誤,並三次寫了懷念湘靈的詩:《冬至夜懷湘靈》、《感秋寄遠》和《寄遠》。在近8年裏,母親再沒讓白居易和湘靈見麵,也不允許,他提起湘靈。


    白居易37歲時才在母親以死相逼下,經人介紹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結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還寫詩思念湘靈。例如《夜雨》、《感鏡》等。後來白居易蒙冤被貶江州途中,和楊夫人一起遇見了正在漂泊的湘靈父女,白居易與湘靈抱頭痛哭了一場,並寫下了題為《逢舊》的詩。這時白居易已經44歲,湘靈也40歲了,但未結婚。這首詩裏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與《長恨歌》的恨不會毫無關係,所以說白居易親身經曆的這段悲劇般的愛情為《長恨歌》打下了基礎。


    直到白居易53歲的時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滿回洛京途中,看到變換舊村鄰而湘靈已不知去向的時候,這段長達35年之久的戀愛悲劇才劃上了離開的句號。其實在這個愛情悲劇裏有很多的疑點,例如:《長相思》和湘白兩人最後的不成正果。《長相思》一詩兩首,一為樊素而作,一為湘靈而作,為湘靈作的恰是《長恨歌》的前身。湘白二人的愛情,最後以湘靈的悄然離去而畫上句號。


    在白母在世的時候,因門不當戶不對,白居易未能和湘靈成親。而在白母去世,也就是元和十年時,白居易被貶途中(上文提到)遇見了正在漂泊的湘靈父女,當時感情未滅、湘靈未嫁,白居易為什麽就不能收留湘靈,或是娶其為妾呢?有人會說是白居易妻子不同意,但在此之前,白居易侍妾成堆是眾所周知的,也有人說是白居易很愛湘靈,不願委屈她,可是,僅僅收留而已,雖是被貶,但是白家榮華富貴,難道還養不起兩個人嗎?後來,說是湘靈離開這段感情才畫上句號,不如說是白居易早已厭倦反而樂得輕鬆。對此,我們隻能假裝無視,繼續感受著白居易和湘靈的奇異悲慘的愛情。


    而三歲小孩古小龍卻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白居易從小就深深地愛著兩小無猜的湘靈,而且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真正愛過一個另外的女人,此書上所說的那位樊素僅僅是因為長得太像湘靈,完全可以說樊素就是湘靈的影子,就是湘靈的替代人。而後的所謂白居易侍妾成堆,也是因為誰都代替不了湘靈,而自己遍尋湘靈不著,而詩人始終都在找尋與湘靈相同的人,如他的侍妾中,就有活潑可愛者,也有精通音律者,如此種種。關鍵的據古小龍說,他是從大詩人的多首古詩中,感受感知到了詩人心靈深處的信息,這是一種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信息,如若你不相信,就請你仔仔細細的品味一下大詩人白居易的這幾首詩:《鄰女》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寄湘靈》淚眼淩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杆獨自愁。《寒閨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長相思》九月西風興,月冷霜華凝。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二月東風來,草坼花心開。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蘿草,生在鬆之側。蔓短枝苦高,縈回上不得。人言人有願,願至天必成。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長恨歌裏“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前身。)《冬至夜懷湘靈》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感秋寄遠》惆悵時節晚,兩情千裏同。離憂不散處,庭樹正秋風。燕影動歸翼,蕙香銷故叢。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寄遠》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兩腋不生翅,二毛空滿頭。坐看新落葉,行上最高樓。暝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池上》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長恨歌》中的結尾: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無垠大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古木逢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古木逢春並收藏無垠大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