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的這份奏疏,厲害之處有好幾個。


    首先一點,就是新奇。


    讓人耳目一新,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而這個眼前一亮的感覺,最容易讓人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原因很簡單,好奇能增加人的注意力,而一旦注意力加強, 必然會受到影響。


    此時很多人大臣的心中,都在暗暗的嘖嘖稱奇,感覺這一份奏疏真是開了眼,以前從未聽說這種精確敘事的奏疏。


    這份奏疏不但精確敘事,而且通篇沒有使用‘之乎者也’,偏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一目了然, 讓人一聽之下就能明白奏的是什麽。


    最主要的是, 這份奏疏的通篇都有證據相左,沒有任何一句話采用推測的方式, 也就是皇帝剛剛說過的疑罪從有。


    更重要的是,這份奏疏十分的不要臉。別看全篇奏疏清楚明白,但是說的事情全是謊話。


    不但在說謊話,而且是拿謊話硬吹。


    拿謊話硬吹的同時,郭子儀的好幾個意圖都被大臣們察覺出來。


    第一,他在邀功,平定所謂的‘五千巨匪’,這絕對是一件大功勞。


    第二,他在補救,這家夥離開長安之後,率領商隊一路穿州過府,時時刻刻都在聚攏流民,養著那些流民跟在他的商隊後麵。


    這種事早就被某些官員盯上,正準備再等一陣子就發力參奏,隻要他聚攏的流民超過五千,立馬就給他扣上一頂圖謀不軌的大帽子。


    哪知郭子儀竟然通過這份奏疏, 提前向皇帝報奏了聚攏流民的事,遷徙牛家村百姓作為借口,真是一個很不錯的借口啊。


    ‘人家村子遭遇巨匪襲擊,全村之人心慌驚恐,想要跟我走,苦苦哀求我,我總不能見死不救吧,我隻能勉為其難帶著百姓走。’


    ‘最主要的是,當地還有一股匪患沒平定,說不定哪天就會重來,難道留著百姓被殺嗎。’


    看看,多麽好的借口。


    這份奏疏還有最後一個意圖,這個意圖同樣讓某些大臣心中凜然。


    郭子儀到底是抱著什麽心思,竟然請求陛下在安陽縣駐兵,並且這廝還專門推薦人選,選的還是千牛衛的偏將。


    還要給五千兵力?


    還說這樣才能勉強打贏匪患。


    我呸!


    睜著眼睛說瞎話啊。


    ……


    屹立朝堂的沒有傻子,誰都聽出這份奏疏不是真的,而郭子儀那貨是個什麽情況,在場百官幾乎早就給他定了性。


    一個滿腹粗鄙的莽夫,他絕對沒有這份本事。


    偏偏一個沒本事的人,卻寫出了這份一石三鳥的奏疏, 這背後若是沒有隱藏的高人指點, 恐怕連傻子聽了都不會相信。


    但是這位高人是誰呢?


    ……


    高力士念完了奏疏,輪到皇帝開始表演。


    隻見皇帝先是懶洋洋打個哈欠,彷佛剛才偷空打了個盹兒,所以這一會兒精氣神有所提升,說話的氣力明顯有了恢複。


    “諸位愛卿,說說看法吧。關於郭子儀的這份奏疏,卿等是不是認為很不錯?”


    明明是讓大臣們說說看法,然而皇帝自己說個不停,笑嗬嗬的又道:“朕感覺這份奏疏啊,真是值得所有人效彷。”


    “看看人家郭子儀的用詞,通篇沒有一句話使用推測,有事說事,沒事不猜。任何一個事情說出來,必然是左以證據作為說明。”


    “僅從這一點而論,朕就認為郭子儀的奏疏很不錯,所奏之事一目了然,每事都有證據左證,那麽也就意味著,他奏的事情都是真的。”


    “朕決定了,采納他的諫言,朕要……”


    皇帝即將說出決斷,這時候某些人憋不住了。


    自古君無戲言,決不能讓皇帝把話說完,否則那時候再站出來反駁,那就屬於反駁皇帝的決斷。


    所以必須現在搶先反駁,搶在皇帝說出決斷之前反駁。


    隻要搶在皇帝之前,那麽就可以理解為沒有反駁皇帝,而是,質疑郭子儀。


    果然一個大臣急急的衝了出來。


    “陛下,臣有質疑。”


    這大臣一臉急切,但卻不忘恭敬一禮,行禮之後不等皇帝開腔,直接就是一番長篇大論。


    由於急迫,所以看起來有些不合乎禮儀,故而這個大臣滿臉擺出嚴正之色,讓人感覺他的質疑乃是義正言辭。


    <a href="http://m.ahzww.org" id="wzsy">ahzww.org</a>


    “陛下,請恕微臣急切。臣實在無法忍受了,臣一定要說出自己的質疑。”


    “臣首先要質疑的是,郭子儀所說的五千巨匪。他這是在說謊,肆意誇大了當地的匪患。”


    “安陽縣屬於河南道境內,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腹地,那地方就算偶爾滋生一兩個匪寇,但卻不可能出現大量的匪寇。”


    “五千匪寇,多麽嚇人的數字,隻要是稍微有點腦筋的人,都知道這種匪寇勢力不可能存在。尤其是中原腹地,距離帝都僅僅1200裏。”


    “況且那裏靠近洛陽,洛陽是大唐的東都,不但常年駐守三萬精兵,而且還有一位大將軍坐鎮。”


    “匪寇們除非是天生癡傻,否則怎麽會在那地方出現。如果真的聚集那麽多人數,恐怕早就被洛陽的駐兵給橫掃了。”


    “所以首先第一點,郭子儀平定五千匪患是在吹噓。既然是吹噓,那麽就意味著虛假,由此微臣甚至做出推斷,說不定他連一兩個匪寇都沒平定……”


    “他在奏疏上所寫的匪寇,甚至是憑空編造的謊言。”


    “其二,微臣要質疑他遷徙百姓的說辭,安陽縣官員被屠,此人……”


    這位大臣是個擅長嘴皮的,長篇大論的論據很有說服力,然而可惜的是,皇帝不願意聽。


    隻見皇帝突然冷笑兩聲,直接打斷了這個大臣的話:“朕剛剛才說過,以後奏事不允許推斷,為何劉愛卿置若罔聞,竟然依舊采用疑罪從有的方式?”


    “莫非,你眼裏已經沒有了朕這個皇帝?”


    那位大臣的臉色明顯巨變。


    他忽然想起來,自己果然犯了忌諱,剛才他質疑郭子儀的長篇大論,通篇都是沒有證據的推測之言。


    皇帝明令禁止,他卻立刻違犯……


    這不是上杆子找死嗎?


    ……


    今日的風向很奇怪,讓某些心懷鬼胎的大臣再也不敢站出來。


    一時之間,朝堂安靜。


    唯有皇帝的聲音響起,蒼老之中似乎帶著一股子昏庸:“孫愛卿,你奏疏郭子儀是安陽慘桉的凶手,然而口說無憑,全是推斷猜測。這讓朕很心寒,不敢再留你這樣的人。”


    “還有你,劉愛卿,你站出來質疑郭子儀的奏疏,顯得那麽迫切和急切,至於你為何如此急切,朕沒有精力去深究了。朕隻用一個罪名定你,那就是你同樣使用了推斷和猜測的語言。”


    “推斷和猜測並不是不能使用,但不能直接用來參奏一位大將軍,沒有證據的參奏,朕認為屬於誣蔑。”


    “誣蔑一位大將軍,而且還是朕剛剛欽點的大將軍,你們說說,你們該留嗎?”


    “朕敢留嗎?”


    ……


    自從大唐開國以來,很少有大臣在早朝上直接被抓捕的情況,然而今天不一樣了,兩個大臣像是拖死狗一般的被值殿武士拖走。


    朝堂中的某幾個人曾想站出來求情。


    然而皇帝的話讓這幾個人心中一驚。


    “前日才發生的事,朕這個皇帝在次日清晨才知曉,那是因為郭子儀親自發出飛禽傳書,故而才能及時把消息報上來。”


    “但是孫愛卿一介文臣,並未擔任軍中的武職,為什麽,他竟然也能收到安陽縣的飛禽傳書?”


    “他有什麽資格收取飛禽傳書?”


    “又是何人如此及時的給他傳書?”


    “朕的這個大唐啊,似乎出現了結黨營私。千裏之外發生的事,一個大臣可以在第二天就知道。並且立馬寫出奏疏,參奏朕欽點的大將軍……”


    “汝等好自為之吧”


    “累了,退朝。”


    皇帝起身離去,留下滿朝文武心中踹踹不安。


    尤其某幾個官員,臉色隱藏著惶恐。


    結黨營私?


    但願陛下隻認為這事是因為結黨營私。


    如果深究下去,其實是溝通藩鎮……


    幸虧已經陛下老了,貪圖享樂變的昏聵,如果是十年前的陛下,怕是真的會深查。


    幸好啊。


    “唯一可惜的是,郭子儀又躲過一劫。”


    幾個大臣相互對視一眼,都看出對方眼中的不甘之色。但是不甘也沒有用,安陽縣的事情已經不足以搞倒郭子儀。


    看來以後還得繼續盯著他,重新找機會再進行攻訐。


    ……


    宰相李林甫麵無表情,負手走出朝堂大殿,忽然卻又轉過身來,目光看向武陽郡王方向,微笑問道:“郡王一向袒護郭子儀,為何今日不發一言?”


    武陽郡王嘿嘿兩聲,懶洋洋的道:“那小子有陛下的賞識,何須本王出言維護?李丞相看來很失望啊,今日你們這一場攻訐又輸了。”


    李林甫不承認也不反駁,隻是繼續保持微笑,突然語氣壓低下去,語帶深意的又問道:“郡王認為安陽縣那邊真有匪患嗎?”


    武陽郡王仰天打個哈哈,轉身直接揚長而去,直到走出老遠之後,方才有一句話遙遙傳來:“不管有沒有匪患,也不管是真匪患還是冒充的,總之白孝德肯定會被派去坐鎮,本王會給他配備五千精兵……”


    “哈哈哈哈,這是郭子儀專門向陛下奏疏的事,陛下已經答應,本王豈能不聽。”


    李林甫看著武陽郡王大笑遠去的背影,麵上保持波瀾不驚的澹然,可是他的心中卻升起焦灼,甚至隱隱有一種驚恐。


    安祿山在安陽縣隱藏兵力,這件事他早就已經知道。


    那麽郭子儀殺了那些兵之後,知不知道那是安祿山的兵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第一莽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下出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下出水並收藏大唐第一莽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