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川醒來之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把手伸到一邊去拿刀,但刀並不在他身邊。
他一下子從床上坐起來,看著站在一邊的幾個仆人。仆人們顯然是被他剛才的舉動嚇到了,都縮在一邊,不敢說話。
“我的刀呢?”荊川粗聲問那幾個仆人。
有個仆人急忙轉身出去了。
荊川又問了一句:“我的刀在哪裏?”剛說完話,他就感到全身上下一陣劇痛。低頭一看,現自己身上好幾處都綁著紗布,腿上的紗布上還沁出了血。
一個仆人壯著膽子對荊川說:“左參政交待小人們來照看英雄。”
“左參政是誰?這是什麽地方?”
“英雄,這裏是嘉峪關。前幾日英雄在校場上苦戰受傷,已昏迷多日了。”
荊川開始回想之前生的事情,這才想起他和馬岱在校場那場決戰。他隻記得把馬岱殺了以後,自己就倒在了地上,之後生了什麽事情,他一概不知,還以為自己已經死了。
這時,一個人走了進來,笑著對荊川說:“義士,你終於醒了。”
荊川看他有點麵熟,但記不起他是誰了。
那人說:“義士不記得我了?我是嘉峪關左參政徐達,那日在校場上,你叫我去取了馬岱的腰牌。”
徐達這麽一說,荊川終於記起來了,就問:“我為何會在這裏?”
徐達說:“義士那日殺了馬岱之後,受了重傷,昏倒過去,我即刻派人將義士送到大夫那裏治療。當時義士失血過多,再加上高燒得厲害,十分危急,昏迷了五天五夜,托天之幸,義士總算是脫離了危險。”
荊川聽了似乎並不高興,而是問:“為什麽要救我?”
徐達愣了一下,說:“義士幫助嘉峪關除掉了馬岱,嘉峪關得以恢複往日秩序,全都是義士的功勞,救義士是應當的。”
荊川冷笑了一聲:“嘉峪關與我何幹?馬岱害死了我三哥,我殺他是為我三哥報仇。”
徐達有點尷尬,不好再說什麽,就說:“義士現在傷還未痊愈,可在嘉峪關安心休養一些日子。”
荊川轉到床沿邊,想要站起來,但是一動,就扯動了身上的傷口,疼得他咬緊了牙齒。
徐達趕緊走過去扶住他,“義士身上的傷還未痊愈,不可妄動!”
荊川一把推開徐達,說:“我要離開這裏!”
“義士,千萬不可,你的傷勢十分嚴重,不宜傷神。”
“不用你管!誰敢攔我,我就殺了他!”
荊川放出了狠話,徐達和幾個仆人們都不敢說話了。
荊川吃力地把腳放到地上,然後用雙臂把身體撐起來。他感覺全身的肉就像被刀慢慢割開一樣,痛入骨髓。他忍住劇痛,站了起來,剛踏出第一步,腿一軟,整個人就倒了下去,疼得荊川大叫了一聲。
仆人們連忙過去把他扶到床上躺下來,荊川還想走,但是身上的劇痛已經讓他無法動彈了。
徐達說:“義士不要亂動,你一動,剛複合的傷口又裂開了,後果更嚴重,不如先安心休養,等傷好了再走。”
“荊兄!”
門外傳來陳一川的聲音。
荊川往門口看去,隻見陳一川和孫慶走了進來。
兩人走到荊川床前,孫慶說:“荊兄,你終於醒了!”
荊川認出了他們兩個,就說:“兩位兄弟,你們怎麽也在這裏?”
陳一川說:“荊兄,你不記得了嗎,那****將馬岱殺了,就暈倒了。多虧徐參政及時送你去醫治,不然的話就危險了。”
孫慶補充道:“我們兩人雖然也受了傷,但都不嚴重。荊兄功夫了得,憑一己之力就把那個馬岱殺了,總算是為飛雲鎮的人報了仇!我們二人都十分敬佩荊兄!”
荊川說:“二位兄弟過獎了。”
“我們的傷已經好得差不多了,本想離開嘉峪關,但是念到荊兄尚未蘇醒,如果不辭而別,那就太不夠意思了,所以就留下來等荊兄。”
荊川聽了,十分感動,說:“兩位兄弟,我們之前雖然素未相識,但校場一戰之後,讓我對飛雲鎮的人刮目相看。能與二位兄弟結識,是荊某的榮幸!”
陳一川和孫慶都對荊川抱拳。
一旁的徐達對陳一川和孫慶說:“我看不如這樣,二位好漢如果沒有要緊事在身,不如再停留幾日,待荊川傷勢痊愈之後再離開嘉峪關。”
陳一川和孫慶互相看了看,點了點頭,孫慶說:“好,反正也沒什麽事。”
荊川經過精心治療和照料,身上的傷很快就恢複了,也可以下地走動了,隻是因為傷勢過重,手腳行動起來還不方便。
荊川每日和陳一川孫慶二人在城樓上笑談江湖,他們隻談江湖,不大談自己的過往。荊川隻知道陳一川是河南人,孫慶是南京的,二人之前均是為了躲避江湖追殺,不得已才來到了飛雲鎮,來了之後就沒再走了,一住就是好幾年。飛雲鎮的許多人也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來到這邊關之地的。
荊川聽了之後,感歎良久,說:“江湖險惡,荊某早已萌生退意,隻是身在其中,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
陳一川說:“荊兄說的是。世上本無江湖,隻是人心險惡,包藏禍心,人人思害人而利己,就有了江湖。但若是伸頸就戮,任人宰割,那這世道就更亂了。”
孫慶說:“誰都不想整日風餐露宿,四處漂泊,刀口舔血。誰都想過上安穩日子,隻是身不由己,踏入江湖一步,想要回去,就難了。”
孫慶的話說到了荊川和陳一川的心裏去了,三人都感慨頗深,望著遠處的茫茫大漠,默然不語。
過了一會兒,荊川問二人:“二位兄弟,離開嘉峪關之後,不知以後有何打算?”
陳一川說:“飛雲鎮是不能留了,隻能回老家。”
孫慶說:“我本來就是個沒根的人,此處不留我,自有留我處,繼續走吧,走到哪裏是哪裏,隨遇而安早就習慣了,是生是死,隨他去!你呢荊兄?”
荊川眺望遠處灰暗的天空,說:“還不知道,我和你一樣,走一步算一步吧。”
陳一川說:“在下無意冒犯,隻是看荊兄已經上了年紀了,其實可以考慮退隱了。”
荊川說:“我何嚐不想,隻是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辦完,如何退?”
說到這裏,三人都不再言語,各自心裏都在感傷。
過了一會兒,孫慶說:“不說這些傷心事了,說點別的吧。”說著對荊川笑道,“那日在校場上看了荊兄的武功,在下實在佩服,可以說無人匹敵了。荊兄如果不是身上有傷,我現在就要和你切磋一下!”
“哈哈哈!”荊川笑道,“隻是一家之長罷了,江湖之大,高手如雲,各懷絕技,荊川隻算得上滄海一粟。要說天下第一的武功,我想是沒有的。再厲害的武功,也總有其他武功來克。”
荊川的這番話,讓陳一川和孫慶都很讚同,他們心裏也很欽佩荊川的率直和謙遜。
陳一川問:“荊兄,我見你的刀法很獨特,力道時而強硬,時而柔婉,特別是對刀的使用,似在通過不斷地轉動來變化鋒刃和力道,實在精妙。我行走江湖多年,這樣的刀法還是頭一次見到!”
荊川說:“在下覺得,刀的用法有很多,就看遇到什麽樣的對手。遇到刀法稍遜的人,可用強力,像祝飛龍兄那樣的刀法,任何刀法不精的人都不是其敵手;若是遇到精通刀法變化的人,如果用刀強力粗暴,力道雖有,但也很容易讓對手看出破綻,一招不慎,就會被對手抓住。那****看祝飛龍與馬岱過招,馬岱通過步法和刀法的變化,讓祝飛龍的刀根本無法近他的身,祝飛龍身法雖然靈活,但刀法還是硬的,所以就被馬岱看出了破綻。”
孫慶說:“刀雖然有輕有重,還是重兵器,與劍的靈巧多變不同,刀講究快準狠,看似粗暴,但是其中的變化也是非常精妙的。”
陳一川說:“我曾見過一人,刀法十分厲害,他使的是一把重刀,但是我看他使起來非常輕盈,跟使劍似的,變化多端。”
荊川點頭:“武學要道之一就是變,隻要明白了這一點,一法通,萬法皆通,兵器隻是手段,通了法,不論使什麽樣的兵器,都能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陳一川和孫慶都表示讚同。
“這幾天我琢磨了荊兄的刀法,也是靈活多變,將刀揮到了極致。力道幾乎隨時在變化,而且是借著對手的力道在變。”
“我和馬岱的刀法都出自同一個師父,隻不過馬岱的步法更快,刀法稍遜我一籌。他的步法不知是何人所教,實在是變化異常。如果他刀法再精一點,再配合步法,我可能也不是他的對手。”
陳一川說:“我好像曾見過這樣的步法。三年前我去了一趟京師,半路上經過一片樹林,忽然聽到樹林中有打鬥的聲音,變悄悄躲在一邊觀看。隻見遠處有幾個黑衣人圍著一個道士模樣的青衣人,那青衣人用一把劍,幾招之內就把那幾個人殺了,十分利落。我注意到他的步法,如騰雲一般輕盈多變,十分獨特。那日看了馬岱的步法以後,就令我想起了那個道人的步法,他們的步法十分相像。雖然隔了三年之久,我對那步法一直都記憶在心,難以忘記。”
孫慶問:“你的意思是莫非馬岱的步法就是跟那道人學的?”
“這個我不太清楚。後來我走過去看那幾個黑衣人的屍體,現是錦衣衛。”
“錦衣衛?”
“嗯,搞不清楚是怎麽回事。”
荊川聽到錦衣衛,便想起了來西北之後遇到錦衣衛的事,但兩件事情之間也沒什麽聯係,就沒說什麽。
三人在城牆上站了一會,見天色變暗,就回去休息了。
過了兩日,荊川的傷也快好得差不多了,三人在嘉峪關外安葬了飛雲鎮的人。祭奠過後,陳一川和孫慶收拾好行李,準備離開嘉峪關。
荊川見兩人要走,心裏念著張刃,也打算要走。於是便跟二人說一起離開,二人欣然同意。
三人收拾好了馬匹,去向徐達告別。徐達聽說他們要走,強力挽留,但是他們都去意已決,徐達也不好挽留。倒是對荊川說:“義士可否借一步說話?”
荊川同徐達走到一邊,問:“左參政有什麽事嗎?”
徐達說:“義士為嘉峪關除去馬岱這個禍害,我等都很感激,隻是義士可否再停留幾日,幫霍大人一個忙。”
“霍大人?他怎麽了?”
徐達長歎了一口氣說:“霍大人被馬岱那個小人暗算,不知中了什麽毒,一直臥床不起,也不能說話。我們多方求醫,也沒有辦法。這幾日霍大人病情加重了,如果再不想辦法醫治,霍大人恐有性命之憂!前幾日因為義士有傷在身,故未提及。義士行走江湖,見多識廣,可否幫忙看看?”
荊川說:“在下不懂醫術,恕我無能為力。”
徐達聽完,臉色黯然,便不再說什麽。
“荊兄,走吧!”
陳一川和孫慶催促荊川。
荊川手朝徐達一拱:“告辭了,這幾日有勞了!”
徐達似乎有些失望,不過還是很客氣地說:“義士,後會有期!”
其實荊川在聽到徐達說了霍起建的病之後,就想到了陳麻衣,以陳麻衣的能力,要治好霍起建的病想必也不是什麽難事。但是經曆了這場殺戮之後,他感到身心疲憊,現在隻想盡快趕回山西,不想再過問任何事情了。
他們三人告別了徐達,騎上馬,離開了嘉峪關。
途經飛雲鎮的時候,荊川想回飛雲鎮再看看白宗的屋子,就對陳一川和孫慶拱手說:“二位兄弟,你們先走,我回我三哥那裏看看,隨後跟上。”
二人拱手,騎著馬去了。
荊川走進飛雲鎮的時候,飛雲鎮已經空無一人了。街道上堆放著雜物,被沙塵掩蓋,一片荒涼。
荊川來到白宗的屋裏,四處看了看,看到的是一副簡簡單單的隱居的環境。心裏念及白宗好不容易得以過上安靜的日子,卻依舊不得壽終,慘死在這荒涼之地,不禁內心淒淒慘慘,黯然淚下。
他流淚的時候,又想起了那個夢,想起了三位師兄對他說的話。
“三弟,把刀放下,從此多做些善事,為自己積點德,這樣可以減輕你身上的罪孽。”
他的耳邊又響起了這句話。
他站在昏暗的屋子裏,想了好一會兒,便走出了屋子,騎上馬,出了飛雲鎮。
出了飛雲鎮以後,荊川快馬向嘉峪關奔去!
他一下子從床上坐起來,看著站在一邊的幾個仆人。仆人們顯然是被他剛才的舉動嚇到了,都縮在一邊,不敢說話。
“我的刀呢?”荊川粗聲問那幾個仆人。
有個仆人急忙轉身出去了。
荊川又問了一句:“我的刀在哪裏?”剛說完話,他就感到全身上下一陣劇痛。低頭一看,現自己身上好幾處都綁著紗布,腿上的紗布上還沁出了血。
一個仆人壯著膽子對荊川說:“左參政交待小人們來照看英雄。”
“左參政是誰?這是什麽地方?”
“英雄,這裏是嘉峪關。前幾日英雄在校場上苦戰受傷,已昏迷多日了。”
荊川開始回想之前生的事情,這才想起他和馬岱在校場那場決戰。他隻記得把馬岱殺了以後,自己就倒在了地上,之後生了什麽事情,他一概不知,還以為自己已經死了。
這時,一個人走了進來,笑著對荊川說:“義士,你終於醒了。”
荊川看他有點麵熟,但記不起他是誰了。
那人說:“義士不記得我了?我是嘉峪關左參政徐達,那日在校場上,你叫我去取了馬岱的腰牌。”
徐達這麽一說,荊川終於記起來了,就問:“我為何會在這裏?”
徐達說:“義士那日殺了馬岱之後,受了重傷,昏倒過去,我即刻派人將義士送到大夫那裏治療。當時義士失血過多,再加上高燒得厲害,十分危急,昏迷了五天五夜,托天之幸,義士總算是脫離了危險。”
荊川聽了似乎並不高興,而是問:“為什麽要救我?”
徐達愣了一下,說:“義士幫助嘉峪關除掉了馬岱,嘉峪關得以恢複往日秩序,全都是義士的功勞,救義士是應當的。”
荊川冷笑了一聲:“嘉峪關與我何幹?馬岱害死了我三哥,我殺他是為我三哥報仇。”
徐達有點尷尬,不好再說什麽,就說:“義士現在傷還未痊愈,可在嘉峪關安心休養一些日子。”
荊川轉到床沿邊,想要站起來,但是一動,就扯動了身上的傷口,疼得他咬緊了牙齒。
徐達趕緊走過去扶住他,“義士身上的傷還未痊愈,不可妄動!”
荊川一把推開徐達,說:“我要離開這裏!”
“義士,千萬不可,你的傷勢十分嚴重,不宜傷神。”
“不用你管!誰敢攔我,我就殺了他!”
荊川放出了狠話,徐達和幾個仆人們都不敢說話了。
荊川吃力地把腳放到地上,然後用雙臂把身體撐起來。他感覺全身的肉就像被刀慢慢割開一樣,痛入骨髓。他忍住劇痛,站了起來,剛踏出第一步,腿一軟,整個人就倒了下去,疼得荊川大叫了一聲。
仆人們連忙過去把他扶到床上躺下來,荊川還想走,但是身上的劇痛已經讓他無法動彈了。
徐達說:“義士不要亂動,你一動,剛複合的傷口又裂開了,後果更嚴重,不如先安心休養,等傷好了再走。”
“荊兄!”
門外傳來陳一川的聲音。
荊川往門口看去,隻見陳一川和孫慶走了進來。
兩人走到荊川床前,孫慶說:“荊兄,你終於醒了!”
荊川認出了他們兩個,就說:“兩位兄弟,你們怎麽也在這裏?”
陳一川說:“荊兄,你不記得了嗎,那****將馬岱殺了,就暈倒了。多虧徐參政及時送你去醫治,不然的話就危險了。”
孫慶補充道:“我們兩人雖然也受了傷,但都不嚴重。荊兄功夫了得,憑一己之力就把那個馬岱殺了,總算是為飛雲鎮的人報了仇!我們二人都十分敬佩荊兄!”
荊川說:“二位兄弟過獎了。”
“我們的傷已經好得差不多了,本想離開嘉峪關,但是念到荊兄尚未蘇醒,如果不辭而別,那就太不夠意思了,所以就留下來等荊兄。”
荊川聽了,十分感動,說:“兩位兄弟,我們之前雖然素未相識,但校場一戰之後,讓我對飛雲鎮的人刮目相看。能與二位兄弟結識,是荊某的榮幸!”
陳一川和孫慶都對荊川抱拳。
一旁的徐達對陳一川和孫慶說:“我看不如這樣,二位好漢如果沒有要緊事在身,不如再停留幾日,待荊川傷勢痊愈之後再離開嘉峪關。”
陳一川和孫慶互相看了看,點了點頭,孫慶說:“好,反正也沒什麽事。”
荊川經過精心治療和照料,身上的傷很快就恢複了,也可以下地走動了,隻是因為傷勢過重,手腳行動起來還不方便。
荊川每日和陳一川孫慶二人在城樓上笑談江湖,他們隻談江湖,不大談自己的過往。荊川隻知道陳一川是河南人,孫慶是南京的,二人之前均是為了躲避江湖追殺,不得已才來到了飛雲鎮,來了之後就沒再走了,一住就是好幾年。飛雲鎮的許多人也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來到這邊關之地的。
荊川聽了之後,感歎良久,說:“江湖險惡,荊某早已萌生退意,隻是身在其中,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
陳一川說:“荊兄說的是。世上本無江湖,隻是人心險惡,包藏禍心,人人思害人而利己,就有了江湖。但若是伸頸就戮,任人宰割,那這世道就更亂了。”
孫慶說:“誰都不想整日風餐露宿,四處漂泊,刀口舔血。誰都想過上安穩日子,隻是身不由己,踏入江湖一步,想要回去,就難了。”
孫慶的話說到了荊川和陳一川的心裏去了,三人都感慨頗深,望著遠處的茫茫大漠,默然不語。
過了一會兒,荊川問二人:“二位兄弟,離開嘉峪關之後,不知以後有何打算?”
陳一川說:“飛雲鎮是不能留了,隻能回老家。”
孫慶說:“我本來就是個沒根的人,此處不留我,自有留我處,繼續走吧,走到哪裏是哪裏,隨遇而安早就習慣了,是生是死,隨他去!你呢荊兄?”
荊川眺望遠處灰暗的天空,說:“還不知道,我和你一樣,走一步算一步吧。”
陳一川說:“在下無意冒犯,隻是看荊兄已經上了年紀了,其實可以考慮退隱了。”
荊川說:“我何嚐不想,隻是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辦完,如何退?”
說到這裏,三人都不再言語,各自心裏都在感傷。
過了一會兒,孫慶說:“不說這些傷心事了,說點別的吧。”說著對荊川笑道,“那日在校場上看了荊兄的武功,在下實在佩服,可以說無人匹敵了。荊兄如果不是身上有傷,我現在就要和你切磋一下!”
“哈哈哈!”荊川笑道,“隻是一家之長罷了,江湖之大,高手如雲,各懷絕技,荊川隻算得上滄海一粟。要說天下第一的武功,我想是沒有的。再厲害的武功,也總有其他武功來克。”
荊川的這番話,讓陳一川和孫慶都很讚同,他們心裏也很欽佩荊川的率直和謙遜。
陳一川問:“荊兄,我見你的刀法很獨特,力道時而強硬,時而柔婉,特別是對刀的使用,似在通過不斷地轉動來變化鋒刃和力道,實在精妙。我行走江湖多年,這樣的刀法還是頭一次見到!”
荊川說:“在下覺得,刀的用法有很多,就看遇到什麽樣的對手。遇到刀法稍遜的人,可用強力,像祝飛龍兄那樣的刀法,任何刀法不精的人都不是其敵手;若是遇到精通刀法變化的人,如果用刀強力粗暴,力道雖有,但也很容易讓對手看出破綻,一招不慎,就會被對手抓住。那****看祝飛龍與馬岱過招,馬岱通過步法和刀法的變化,讓祝飛龍的刀根本無法近他的身,祝飛龍身法雖然靈活,但刀法還是硬的,所以就被馬岱看出了破綻。”
孫慶說:“刀雖然有輕有重,還是重兵器,與劍的靈巧多變不同,刀講究快準狠,看似粗暴,但是其中的變化也是非常精妙的。”
陳一川說:“我曾見過一人,刀法十分厲害,他使的是一把重刀,但是我看他使起來非常輕盈,跟使劍似的,變化多端。”
荊川點頭:“武學要道之一就是變,隻要明白了這一點,一法通,萬法皆通,兵器隻是手段,通了法,不論使什麽樣的兵器,都能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陳一川和孫慶都表示讚同。
“這幾天我琢磨了荊兄的刀法,也是靈活多變,將刀揮到了極致。力道幾乎隨時在變化,而且是借著對手的力道在變。”
“我和馬岱的刀法都出自同一個師父,隻不過馬岱的步法更快,刀法稍遜我一籌。他的步法不知是何人所教,實在是變化異常。如果他刀法再精一點,再配合步法,我可能也不是他的對手。”
陳一川說:“我好像曾見過這樣的步法。三年前我去了一趟京師,半路上經過一片樹林,忽然聽到樹林中有打鬥的聲音,變悄悄躲在一邊觀看。隻見遠處有幾個黑衣人圍著一個道士模樣的青衣人,那青衣人用一把劍,幾招之內就把那幾個人殺了,十分利落。我注意到他的步法,如騰雲一般輕盈多變,十分獨特。那日看了馬岱的步法以後,就令我想起了那個道人的步法,他們的步法十分相像。雖然隔了三年之久,我對那步法一直都記憶在心,難以忘記。”
孫慶問:“你的意思是莫非馬岱的步法就是跟那道人學的?”
“這個我不太清楚。後來我走過去看那幾個黑衣人的屍體,現是錦衣衛。”
“錦衣衛?”
“嗯,搞不清楚是怎麽回事。”
荊川聽到錦衣衛,便想起了來西北之後遇到錦衣衛的事,但兩件事情之間也沒什麽聯係,就沒說什麽。
三人在城牆上站了一會,見天色變暗,就回去休息了。
過了兩日,荊川的傷也快好得差不多了,三人在嘉峪關外安葬了飛雲鎮的人。祭奠過後,陳一川和孫慶收拾好行李,準備離開嘉峪關。
荊川見兩人要走,心裏念著張刃,也打算要走。於是便跟二人說一起離開,二人欣然同意。
三人收拾好了馬匹,去向徐達告別。徐達聽說他們要走,強力挽留,但是他們都去意已決,徐達也不好挽留。倒是對荊川說:“義士可否借一步說話?”
荊川同徐達走到一邊,問:“左參政有什麽事嗎?”
徐達說:“義士為嘉峪關除去馬岱這個禍害,我等都很感激,隻是義士可否再停留幾日,幫霍大人一個忙。”
“霍大人?他怎麽了?”
徐達長歎了一口氣說:“霍大人被馬岱那個小人暗算,不知中了什麽毒,一直臥床不起,也不能說話。我們多方求醫,也沒有辦法。這幾日霍大人病情加重了,如果再不想辦法醫治,霍大人恐有性命之憂!前幾日因為義士有傷在身,故未提及。義士行走江湖,見多識廣,可否幫忙看看?”
荊川說:“在下不懂醫術,恕我無能為力。”
徐達聽完,臉色黯然,便不再說什麽。
“荊兄,走吧!”
陳一川和孫慶催促荊川。
荊川手朝徐達一拱:“告辭了,這幾日有勞了!”
徐達似乎有些失望,不過還是很客氣地說:“義士,後會有期!”
其實荊川在聽到徐達說了霍起建的病之後,就想到了陳麻衣,以陳麻衣的能力,要治好霍起建的病想必也不是什麽難事。但是經曆了這場殺戮之後,他感到身心疲憊,現在隻想盡快趕回山西,不想再過問任何事情了。
他們三人告別了徐達,騎上馬,離開了嘉峪關。
途經飛雲鎮的時候,荊川想回飛雲鎮再看看白宗的屋子,就對陳一川和孫慶拱手說:“二位兄弟,你們先走,我回我三哥那裏看看,隨後跟上。”
二人拱手,騎著馬去了。
荊川走進飛雲鎮的時候,飛雲鎮已經空無一人了。街道上堆放著雜物,被沙塵掩蓋,一片荒涼。
荊川來到白宗的屋裏,四處看了看,看到的是一副簡簡單單的隱居的環境。心裏念及白宗好不容易得以過上安靜的日子,卻依舊不得壽終,慘死在這荒涼之地,不禁內心淒淒慘慘,黯然淚下。
他流淚的時候,又想起了那個夢,想起了三位師兄對他說的話。
“三弟,把刀放下,從此多做些善事,為自己積點德,這樣可以減輕你身上的罪孽。”
他的耳邊又響起了這句話。
他站在昏暗的屋子裏,想了好一會兒,便走出了屋子,騎上馬,出了飛雲鎮。
出了飛雲鎮以後,荊川快馬向嘉峪關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