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蘭看老太太這樣,知道她已經心軟了,也知道老太太在擔心什麽。
“祖母,我知道齊國公府龍潭虎穴,郡主性格剛烈,齊國公位高權重,我人微言輕,嫁過去之後,免不了要日夜警醒,但是,為了小公爺,他這麽待我,我願意豁出去的,我願意的祖母。”
盛明蘭越說越激動,最後都帶上了哭的聲音。
“祖母,我知道我這樣做不孝,祖母,您責罰我吧。”
看到這樣的盛明蘭,盛老太太又怎麽忍心去責罰,她自己就是過來人,心還是軟了。
“明兒,你要知道,你嫁過去,可有吃不盡的苦頭的。”
聽老太太這麽說,盛明蘭便知道已經說服了老太太,隻要老太太肯為他做主,盛家這邊就再也沒有阻礙,盛紘不會有任何意見,大娘子或許有些吃醋,但也不會為難明蘭,其他人都不足為慮,她們又做不得主,除了盛長槐,盛長槐雖然管不了,但是明蘭也不想盛長槐因此和齊衡鬧的不愉快,畢竟一個是自己喜歡的,一個是自己最親近的親人之一。
“大哥哥,我知道你想說啥,我知道的,你覺得小公爺不顧我的名聲,但您誤會了,小公爺是個謙謙君子,就是委屈了他,也不會委屈了我,我和他之間清清白白的。”
盛長槐哪裏是擔心這個,齊衡的為人他還是知道的,不會做出什麽壞規矩的事情,私下和明蘭見麵,已經是他做出最出格的事情了,隻是,正如盛明蘭自己說的,郡主娘娘性格剛烈,明蘭嫁過去,有吃不完的苦頭,立不完的規矩,他是心疼明蘭,就算是淑蘭姐姐,要不是全旭一番操作,兩家聯姻是因為全家人覺得,所有的過錯,全在全旭身上,要是按照正常的聯姻,全家是不可能讓嫡子娶一個商賈之女的,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全家祖母喜歡淑蘭姐姐,全父是個明事理的。
但盛明蘭後麵的話,讓他隻能咽下了自己想說的。
“我也知道,您覺得郡主娘娘心高氣傲,看不起我一個庶出的,但這世上的事情,本就沒十全十美的,您不是也說了,月有陰晴圓缺,誠然,世上有全家祖母那樣對孫媳婦好的,但若讓我嫁一個我不愛的,不喜歡的,就算婆婆對我寵愛萬分,那樣的日子,難道就真的是為我好嗎。”
盛長槐歎了口氣,再世為人的他,又豈能不明白這點,至少明蘭嫁過去,齊衡不會寵妾滅妻,像明蘭這樣,最有可能是嫁給一個門第不如盛家的,畢竟明蘭是庶出,那樣的話,人家看上的,估計是看上盛家家世居多吧,盛紘就是一個例子,王大娘子的現在,可能就是明蘭的將來,自家祖母這樣的人,都逃不過這個,當年老太爺估計也是看上的勇毅侯的權勢,所以等老侯爺沒了的時候,勇毅侯府成為尋常勳貴,才會寵愛妾室,連嫡出的長子,給寵妾害了都沒醒悟。
想到這裏,盛長槐也就失去了勸說明蘭的理由,但是,作為盛明蘭的哥哥,他又豈能看自家妹妹受苦。
“明兒,這事哥哥就不插手了,隻要齊衡能夠做到讓郡主答應你進門,大哥哥和祖母都會給你做主,平寧郡主現在反對的理由,不就是盛家的門楣比不上齊國公府嗎,但有一句話你記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總有一天,大哥哥會讓那平寧郡主明白,有你這樣一個兒媳婦,是他們齊國公府占了便宜。”
盛長槐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自己如今前途光明,穿越者前輩能做到的,他盛長槐為了家人,也一定能做到,要是以自己一身的本領,加上十八年的努力,還有超越千年的見識,要是沒底氣混個高位,那真是丟了現代人的臉,經過這次解試,盛長槐終於對自己有了信心。
再說了,別看平寧郡主現在傲氣,不過就是因為從小養在宮裏,皇後娘娘把她認作做女兒,再過兩年,一朝天子一朝臣,齊國公一個從二品的開國縣公,能力平庸,依靠老婆得了鹽道轉運使的職位,算什麽位高權重,過兩年且看看,新君登基,鹽道如此重要的崗位,豈能給一個能力平庸且不是親信的人,到時候成為太後的皇後,估計她親近的,會是新君的眼中釘吧。
失去了這些,齊國公府一個空頭國公,恐怕就剩下了一個爵位了,失去了職權的國公府,就剩下麵子上的光鮮了,這樣的國公府,盛長槐又不是沒見過,寧榮兩府就是明證。
盛長槐現在的底氣有三,年輕一輩鮮有敵手的武藝,科舉仕途光明,結合明陽心學,加上後世的一些見識,有師兄們的幫助,成為一個文壇流派的開創者,至於辦法,點娘上的攻(小)略(說)不是白看的。
聽到盛長槐這麽說,老太太心中欣慰,自家這個閑魚一樣的孫子,總算知道上進了,盛明蘭這樣其實還不錯,最起碼堅定了自家孫兒做出一副成就的決心。
盛明蘭看兄長為了他,一改往常的性子,心中大為感動,抱著盛長槐的胳膊淚流不止。
“謝祖母疼愛,謝兄長關心,明兒為你們添煩惱了。”
老太太哈哈一笑。
“這叫什麽話,祖母疼愛你們是應該的,你大哥哥是男子漢,自然要為了盛家的前途奮鬥,不光是為你一個人,就算沒有明兒,難道他就不要建功立業了,男人家在外奮鬥,為的就是一家老小,你是盛家和你大哥哥最貼心的,他心疼你是應該的。”
老太太本是安慰明蘭,卻沒想到盛明蘭更加難受了,眼淚刷刷刷的流個不停,倒是惹得老太太不能的安慰她,本來是她求老太太做主,這會子到讓老太太心疼起她來。
雖然盛長槐做的諸多打算,借此來提升盛家的門楣,但回過頭來,才發覺自己把事情想簡單了,他這一身本領,建功立業也得有機會,他現在一個解元,不是進士,想要提高盛家的門楣,隻能等中了進士之後在靠個庶吉士,盛家一門兩翰林,再加上盛紘,比起海家一門五翰林是差了一些,但也算是一門清流了。
至於文壇上的謀劃,得等他中了進士之後,才算有一定的身份,就算他現在把《傳習錄》搞出來,年紀輕輕加上一介白身,就算有韓駙馬和海家,甚至加上前段時間在西北地界支持他主張的張載,還是差的遠了。
不過也好,自家妹妹年紀還小,出嫁不急於一時,拖個一年兩載,等盛長槐謀劃的差不多了,在談婚事也可以,按照盛長槐的意思,自家妹妹最好還是過兩年在出嫁。
即便是如此,這兩個多月,齊衡好幾次都想找機會和明蘭見麵,都被盛長槐所阻攔,盛長槐即便是沒怎麽為難他,但卻告誡齊衡,在他沒將自家母親搞定之前,還是和自家妹妹保持距離為好,免的壞了自家妹妹名聲,齊衡自知理虧,在盛長槐麵前也沒有底氣狡辯。
-------------------------------------
又是一年春節,年末的時候,衛家姨媽派人送來了節禮,因盛長楊現在跟著盛長槐過活,也給這邊送了些禮品,都是鄉下的一些吃食,再加上她給盛長楊做的衣服。
“我記得往年這個時候,姨媽都會來汴京看明兒,怎麽今年沒來,去年姨媽來的時候,也沒和姨媽說幾句話,還想著今年留姨媽住上幾日,也好和明兒和長楊多團聚一些日子,畢竟姨媽是這世上你們兩個為數不多的至親了。”
盛明蘭白了一眼自家兄長。
“哪有長輩年年看望晚輩的,之前也就是姨媽放心不下我和長楊,現在我年紀大了,又有祖母愛護,大娘子這兩年對我也很好,姨媽哪有不放心的,長楊更是跟著大哥哥生活,姨媽當然不會不放心大哥哥,她幾回來信都告誡我,一定要記得大哥哥和祖母對我們的好,讓我們一輩子都不要忘記,對了,姨媽還說,你原來的那個長隨,現在可是揚州府有名的師爺,就是新來的知州大人,都對他器重的很,有他明裏暗裏幫忙,姨媽家的生意也做的越來越好了,他還收了姨媽家的表弟當弟子,說不好過幾年,表弟就能考中秀才。”
衛姨媽的孩子,都是跟著她姓,當年衛家兩姐妹,姐姐嫁到盛家做妾,有盛家的給的十幾畝地,依照明蘭外祖的遺願,衛姨媽招了個上門女婿,孩子跟著她姓,也算是給衛家續上了香火。
盛長槐之所以這麽問,隻是覺得今年衛姨媽沒來有些奇怪,聽明蘭這麽解釋,倒也說的過去,隻是他沒注意到明蘭的眼神有些閃爍,見他不在繼續追問,甚至還鬆了口氣。
“唐大哥倒是可惜了,我原想著他會繼續科考,沒想到他竟然放棄了,要不然,以他的資質,苦讀幾年,或許能中個進士,他又是一個通俗務,能做事的,若是能中進士,即便是做個縣令,也是一方百姓之福。”
唐詩的近況,盛長槐當然明白,兩人一直有書信往來,之前在宥陽,唐詩還送了幾籠大閘蟹賀喜,這幾年,唐詩的弟弟妹妹也已經長大,唐詩倒也算是熬出頭了,僅僅兩年功夫,先跟了江都縣令做了文書,又被上任揚州知州看中,招到麾下做了師爺,本來調任的時候,是想把唐詩帶走,但他卻以放心不下家裏為由拒絕了,這才推薦到新來的知州門下,就連盛長槐沒回揚州,僅從胡六郎那裏得到的消息,揚州有好幾件利國利民的事情,都是出自於唐詩的建議,上一任知州的考評為甲等,也是因為這幾件事。
“對了,姨媽的來信上說,等大哥哥中了進士,唐大哥想到大哥哥家裏做個幕僚,就像家裏夏管事那樣,名為管事,其實是個師爺。”
盛長槐當然知道此事,在宥陽的時候,唐詩已經來信說過此事,他最大的弟弟明年就十八歲了,這幾年在揚州一個大商家那裏做學徒,唐詩這兩年也小有積蓄,準備資助弟弟開個店鋪,算是唐家東山再起的第一步,家裏也不用他在操心了,想到盛長槐門下做幕僚,算是報答盛長槐當年的恩情,但是被盛長槐給拒絕了。
<a id="wzsy" href="http://m.fqxsw.org">西紅柿小說</a>
“明兒,我知道唐大哥的心思,我已經給他回過信了,就算春闈我考中進士,還沒到需要幕僚的時候,現在揚州知州器重唐大哥,現在的朝局瞬息萬變,新任知州的家族是邕王次子的嶽家,有這層關係,將來是要被重用的,如果有他的推薦,唐大哥或許能被征辟為官,怎好壞了他的前程,師爺做的再好,總歸是個不入流的,就像夏管事那般,若是叔父外放,還能做個吏員,但現在,也隻能做個外管事,在幫忙處理一些雜事,到我這裏,恐怕會被埋沒了。”
盛明蘭敬佩的看著自家兄長,要是別人有這種好事,哪裏會拒絕,有這樣的人當管事,別人羨慕都來不及,自家兄長竟然給推掉了,這師爺的作用,可不光是管家的作用,有些庸碌的官員,分內的事情都是由師爺處理的,連公文都是師爺草擬的。
“祖母的意思也是這個,大哥哥這樣想就對了,祖母說,唐大哥知道感恩是品性好,但我們也不能挾恩圖報,若是大哥哥將來外放為官,唐大哥又沒有著落,大哥哥在將他招到門下,大哥哥那句話怎麽說來著,這叫做雙贏,大哥哥有了信任的人幫襯,若有機會,也能給唐大哥謀個前程,這才是正的處世之道。”
老太太不愧是明白人,等將來盛長槐外放為官,如果有幸立下什麽功勞,將唐詩的名字報上去,還真是一條出路,科舉入仕僅僅是官員選拔的一個途徑,大宋這麽多官員,可不全是進士出身,這樣互惠互利,才是堂堂正正的處世之道,光靠恩情維係,絕非長久之道。
“祖母,我知道齊國公府龍潭虎穴,郡主性格剛烈,齊國公位高權重,我人微言輕,嫁過去之後,免不了要日夜警醒,但是,為了小公爺,他這麽待我,我願意豁出去的,我願意的祖母。”
盛明蘭越說越激動,最後都帶上了哭的聲音。
“祖母,我知道我這樣做不孝,祖母,您責罰我吧。”
看到這樣的盛明蘭,盛老太太又怎麽忍心去責罰,她自己就是過來人,心還是軟了。
“明兒,你要知道,你嫁過去,可有吃不盡的苦頭的。”
聽老太太這麽說,盛明蘭便知道已經說服了老太太,隻要老太太肯為他做主,盛家這邊就再也沒有阻礙,盛紘不會有任何意見,大娘子或許有些吃醋,但也不會為難明蘭,其他人都不足為慮,她們又做不得主,除了盛長槐,盛長槐雖然管不了,但是明蘭也不想盛長槐因此和齊衡鬧的不愉快,畢竟一個是自己喜歡的,一個是自己最親近的親人之一。
“大哥哥,我知道你想說啥,我知道的,你覺得小公爺不顧我的名聲,但您誤會了,小公爺是個謙謙君子,就是委屈了他,也不會委屈了我,我和他之間清清白白的。”
盛長槐哪裏是擔心這個,齊衡的為人他還是知道的,不會做出什麽壞規矩的事情,私下和明蘭見麵,已經是他做出最出格的事情了,隻是,正如盛明蘭自己說的,郡主娘娘性格剛烈,明蘭嫁過去,有吃不完的苦頭,立不完的規矩,他是心疼明蘭,就算是淑蘭姐姐,要不是全旭一番操作,兩家聯姻是因為全家人覺得,所有的過錯,全在全旭身上,要是按照正常的聯姻,全家是不可能讓嫡子娶一個商賈之女的,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全家祖母喜歡淑蘭姐姐,全父是個明事理的。
但盛明蘭後麵的話,讓他隻能咽下了自己想說的。
“我也知道,您覺得郡主娘娘心高氣傲,看不起我一個庶出的,但這世上的事情,本就沒十全十美的,您不是也說了,月有陰晴圓缺,誠然,世上有全家祖母那樣對孫媳婦好的,但若讓我嫁一個我不愛的,不喜歡的,就算婆婆對我寵愛萬分,那樣的日子,難道就真的是為我好嗎。”
盛長槐歎了口氣,再世為人的他,又豈能不明白這點,至少明蘭嫁過去,齊衡不會寵妾滅妻,像明蘭這樣,最有可能是嫁給一個門第不如盛家的,畢竟明蘭是庶出,那樣的話,人家看上的,估計是看上盛家家世居多吧,盛紘就是一個例子,王大娘子的現在,可能就是明蘭的將來,自家祖母這樣的人,都逃不過這個,當年老太爺估計也是看上的勇毅侯的權勢,所以等老侯爺沒了的時候,勇毅侯府成為尋常勳貴,才會寵愛妾室,連嫡出的長子,給寵妾害了都沒醒悟。
想到這裏,盛長槐也就失去了勸說明蘭的理由,但是,作為盛明蘭的哥哥,他又豈能看自家妹妹受苦。
“明兒,這事哥哥就不插手了,隻要齊衡能夠做到讓郡主答應你進門,大哥哥和祖母都會給你做主,平寧郡主現在反對的理由,不就是盛家的門楣比不上齊國公府嗎,但有一句話你記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總有一天,大哥哥會讓那平寧郡主明白,有你這樣一個兒媳婦,是他們齊國公府占了便宜。”
盛長槐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自己如今前途光明,穿越者前輩能做到的,他盛長槐為了家人,也一定能做到,要是以自己一身的本領,加上十八年的努力,還有超越千年的見識,要是沒底氣混個高位,那真是丟了現代人的臉,經過這次解試,盛長槐終於對自己有了信心。
再說了,別看平寧郡主現在傲氣,不過就是因為從小養在宮裏,皇後娘娘把她認作做女兒,再過兩年,一朝天子一朝臣,齊國公一個從二品的開國縣公,能力平庸,依靠老婆得了鹽道轉運使的職位,算什麽位高權重,過兩年且看看,新君登基,鹽道如此重要的崗位,豈能給一個能力平庸且不是親信的人,到時候成為太後的皇後,估計她親近的,會是新君的眼中釘吧。
失去了這些,齊國公府一個空頭國公,恐怕就剩下了一個爵位了,失去了職權的國公府,就剩下麵子上的光鮮了,這樣的國公府,盛長槐又不是沒見過,寧榮兩府就是明證。
盛長槐現在的底氣有三,年輕一輩鮮有敵手的武藝,科舉仕途光明,結合明陽心學,加上後世的一些見識,有師兄們的幫助,成為一個文壇流派的開創者,至於辦法,點娘上的攻(小)略(說)不是白看的。
聽到盛長槐這麽說,老太太心中欣慰,自家這個閑魚一樣的孫子,總算知道上進了,盛明蘭這樣其實還不錯,最起碼堅定了自家孫兒做出一副成就的決心。
盛明蘭看兄長為了他,一改往常的性子,心中大為感動,抱著盛長槐的胳膊淚流不止。
“謝祖母疼愛,謝兄長關心,明兒為你們添煩惱了。”
老太太哈哈一笑。
“這叫什麽話,祖母疼愛你們是應該的,你大哥哥是男子漢,自然要為了盛家的前途奮鬥,不光是為你一個人,就算沒有明兒,難道他就不要建功立業了,男人家在外奮鬥,為的就是一家老小,你是盛家和你大哥哥最貼心的,他心疼你是應該的。”
老太太本是安慰明蘭,卻沒想到盛明蘭更加難受了,眼淚刷刷刷的流個不停,倒是惹得老太太不能的安慰她,本來是她求老太太做主,這會子到讓老太太心疼起她來。
雖然盛長槐做的諸多打算,借此來提升盛家的門楣,但回過頭來,才發覺自己把事情想簡單了,他這一身本領,建功立業也得有機會,他現在一個解元,不是進士,想要提高盛家的門楣,隻能等中了進士之後在靠個庶吉士,盛家一門兩翰林,再加上盛紘,比起海家一門五翰林是差了一些,但也算是一門清流了。
至於文壇上的謀劃,得等他中了進士之後,才算有一定的身份,就算他現在把《傳習錄》搞出來,年紀輕輕加上一介白身,就算有韓駙馬和海家,甚至加上前段時間在西北地界支持他主張的張載,還是差的遠了。
不過也好,自家妹妹年紀還小,出嫁不急於一時,拖個一年兩載,等盛長槐謀劃的差不多了,在談婚事也可以,按照盛長槐的意思,自家妹妹最好還是過兩年在出嫁。
即便是如此,這兩個多月,齊衡好幾次都想找機會和明蘭見麵,都被盛長槐所阻攔,盛長槐即便是沒怎麽為難他,但卻告誡齊衡,在他沒將自家母親搞定之前,還是和自家妹妹保持距離為好,免的壞了自家妹妹名聲,齊衡自知理虧,在盛長槐麵前也沒有底氣狡辯。
-------------------------------------
又是一年春節,年末的時候,衛家姨媽派人送來了節禮,因盛長楊現在跟著盛長槐過活,也給這邊送了些禮品,都是鄉下的一些吃食,再加上她給盛長楊做的衣服。
“我記得往年這個時候,姨媽都會來汴京看明兒,怎麽今年沒來,去年姨媽來的時候,也沒和姨媽說幾句話,還想著今年留姨媽住上幾日,也好和明兒和長楊多團聚一些日子,畢竟姨媽是這世上你們兩個為數不多的至親了。”
盛明蘭白了一眼自家兄長。
“哪有長輩年年看望晚輩的,之前也就是姨媽放心不下我和長楊,現在我年紀大了,又有祖母愛護,大娘子這兩年對我也很好,姨媽哪有不放心的,長楊更是跟著大哥哥生活,姨媽當然不會不放心大哥哥,她幾回來信都告誡我,一定要記得大哥哥和祖母對我們的好,讓我們一輩子都不要忘記,對了,姨媽還說,你原來的那個長隨,現在可是揚州府有名的師爺,就是新來的知州大人,都對他器重的很,有他明裏暗裏幫忙,姨媽家的生意也做的越來越好了,他還收了姨媽家的表弟當弟子,說不好過幾年,表弟就能考中秀才。”
衛姨媽的孩子,都是跟著她姓,當年衛家兩姐妹,姐姐嫁到盛家做妾,有盛家的給的十幾畝地,依照明蘭外祖的遺願,衛姨媽招了個上門女婿,孩子跟著她姓,也算是給衛家續上了香火。
盛長槐之所以這麽問,隻是覺得今年衛姨媽沒來有些奇怪,聽明蘭這麽解釋,倒也說的過去,隻是他沒注意到明蘭的眼神有些閃爍,見他不在繼續追問,甚至還鬆了口氣。
“唐大哥倒是可惜了,我原想著他會繼續科考,沒想到他竟然放棄了,要不然,以他的資質,苦讀幾年,或許能中個進士,他又是一個通俗務,能做事的,若是能中進士,即便是做個縣令,也是一方百姓之福。”
唐詩的近況,盛長槐當然明白,兩人一直有書信往來,之前在宥陽,唐詩還送了幾籠大閘蟹賀喜,這幾年,唐詩的弟弟妹妹也已經長大,唐詩倒也算是熬出頭了,僅僅兩年功夫,先跟了江都縣令做了文書,又被上任揚州知州看中,招到麾下做了師爺,本來調任的時候,是想把唐詩帶走,但他卻以放心不下家裏為由拒絕了,這才推薦到新來的知州門下,就連盛長槐沒回揚州,僅從胡六郎那裏得到的消息,揚州有好幾件利國利民的事情,都是出自於唐詩的建議,上一任知州的考評為甲等,也是因為這幾件事。
“對了,姨媽的來信上說,等大哥哥中了進士,唐大哥想到大哥哥家裏做個幕僚,就像家裏夏管事那樣,名為管事,其實是個師爺。”
盛長槐當然知道此事,在宥陽的時候,唐詩已經來信說過此事,他最大的弟弟明年就十八歲了,這幾年在揚州一個大商家那裏做學徒,唐詩這兩年也小有積蓄,準備資助弟弟開個店鋪,算是唐家東山再起的第一步,家裏也不用他在操心了,想到盛長槐門下做幕僚,算是報答盛長槐當年的恩情,但是被盛長槐給拒絕了。
<a id="wzsy" href="http://m.fqxsw.org">西紅柿小說</a>
“明兒,我知道唐大哥的心思,我已經給他回過信了,就算春闈我考中進士,還沒到需要幕僚的時候,現在揚州知州器重唐大哥,現在的朝局瞬息萬變,新任知州的家族是邕王次子的嶽家,有這層關係,將來是要被重用的,如果有他的推薦,唐大哥或許能被征辟為官,怎好壞了他的前程,師爺做的再好,總歸是個不入流的,就像夏管事那般,若是叔父外放,還能做個吏員,但現在,也隻能做個外管事,在幫忙處理一些雜事,到我這裏,恐怕會被埋沒了。”
盛明蘭敬佩的看著自家兄長,要是別人有這種好事,哪裏會拒絕,有這樣的人當管事,別人羨慕都來不及,自家兄長竟然給推掉了,這師爺的作用,可不光是管家的作用,有些庸碌的官員,分內的事情都是由師爺處理的,連公文都是師爺草擬的。
“祖母的意思也是這個,大哥哥這樣想就對了,祖母說,唐大哥知道感恩是品性好,但我們也不能挾恩圖報,若是大哥哥將來外放為官,唐大哥又沒有著落,大哥哥在將他招到門下,大哥哥那句話怎麽說來著,這叫做雙贏,大哥哥有了信任的人幫襯,若有機會,也能給唐大哥謀個前程,這才是正的處世之道。”
老太太不愧是明白人,等將來盛長槐外放為官,如果有幸立下什麽功勞,將唐詩的名字報上去,還真是一條出路,科舉入仕僅僅是官員選拔的一個途徑,大宋這麽多官員,可不全是進士出身,這樣互惠互利,才是堂堂正正的處世之道,光靠恩情維係,絕非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