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還原論與整體論二者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係,雖然同樣都是科學。但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化,還原論“科學”將成昔日黃花。在同自然和複雜經濟世界的關係上,整體論更全麵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


    整體論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是五度空間演化的自然曆史過程。五度空間理論,是整體論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方法論基礎,也是經濟學還原論與整體論統一起來的方法論基礎。


    關鍵詞:參照係 還原論 整體論 複雜經濟世界 本質 現象


    從蛋到雞 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


    五度空間理論通過本質到現象的展開,實現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統一,然而卻是以整體論為中心的統一。


    雞和蛋無論哪一個在先,在不同的參照係中都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都可以得到實踐的驗證。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新自由主義還是凱恩斯主義,以及其他形形色色以還原論為方法論基礎的這個學派那個學派,均屬於為雞和蛋哪個在先進行邏輯推演、煩瑣論證、各樹一幟,相互之間爭得麵紅耳赤,在誰也說服不了誰的論戰中“大師”、“名人”輩出的完整嚴密的理論體係。但他們各自都有、也都隻有片麵的、抽象的真理,與具體的、真正的真理不沾邊。這說明:僅僅在還原論方法論範式裏的邏輯和實證還不足以證明真理,必須有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把邏輯與曆史的一致同本質到現象的展開相結合,才有可能得出“顛撲不破”的真理。這樣的真理隻能證實不能證偽。


    從宇宙本質到現象展開、生物界從簡單蛋白質到複雜蛋白質演進的邏輯關係與曆史進程來看,無疑是蛋在先;但這個結論不是建立在簡單邏輯分析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邏輯與曆史相一致、認識史與客觀發展史相統一的基礎上,是時間、空間、層次相統一的過程,因而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統一。


    從宇宙的本質及其演化過程可以看出,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一個對稱的結構,而不是某個要素。以要素而不是以本質為出發點的所謂邏輯與曆史的一致,隻能是純邏輯的推導過程,同客觀事實發展史相脫節。宇宙的演化是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過程說明,要使邏輯與曆史的一致同本體論、曆史觀、認識論的一致結合起來,就必須把邏輯和曆史的一致同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結合起來。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是邏輯與曆史的一致同本體論、曆史觀、認識論相一致的基礎,也是邏輯與曆史的一致同本體論、曆史觀、認識論相一致的總體框架。隻有把邏輯和曆史的一致同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結合起來,才有真正的邏輯和曆史的一致。


    本質向現象、有限向無限的演化有以下幾種形式:


    簡單向複雜轉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物質向精神轉化。物質是本質,精神是物質的表現。社會是其中間環節。


    理論向實踐轉化:科學本質→客觀本質;科學規律→客觀規律;理論→實踐。


    本質向現象、有限向無限轉化的過程同宇宙大爆炸過程是一致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可以提供對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宇宙發展的連續過程作出統一的科學解釋。


    本質與現象、有限與無限的關係必須用抽象思維才能把握,這種抽象思維能力及其成果是宇宙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對第五度空間——世界本質和人的抽象思維能力的認識,就不能把握宇宙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不能把握宇宙本質向現象、有限向無限的轉化。


    五度空間的觀點和方法,實現了把本體論實證化,使本體論不再是形而上學。從本質到現象的轉化,就是從有限到無限的轉化。以本質到現象、有限到無限轉化律為核心的五度空間理論對宇宙最一般規律的揭示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是與人脫離的,而是為人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提供方法論指導。它是人道主義和科學主義的統一,自然、社會、人的發展的統一,自然觀、曆史觀、人道主義的統一,必然和自由的統一,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客體和主體的統一,使自然成為真正的屬人的自然。


    按照五度空間方法,還原論與整體論可以統一,然而卻是以整體論為基礎的統一。


    參照係決定範式,範式決定方法,方法決定理論基礎。以還原論方法為參照係,對稱經濟學沒有理論基礎;以整體論方法為參照係,政治經濟學缺乏基礎理論。不過,相對參照係包含了絕對參照係。以五度空間模式來觀察,從整體上看,整體論是真正的方法論,而還原論隻是一種應用方法。由於政治經濟學以還原論為方法論,對稱經濟學以整體論為方法論,而還原論從屬於整體論,所以政治經濟學從屬於對稱經濟學。


    五度空間理論與係統論都講還原與整體的統一。區別在於:前者通過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來統一,後者通過係統對要素的整合來統一;因而前者是動態的,後者是靜態的。係統論之所以不能真正做到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統一,是由於缺乏本質到現象的展開這一環節。五度空間理論通過本質到現象的展開,實現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統一。


    還原論把粒子物理的定律看成宇宙最深層次的本質,然而恰恰是粒子物理的定律本身,宣告了還原論的破產。粒子物理告訴我們:不但客體與客體之間,而且客體與主體之間,都處於不可分割的整體之中。因此,宇宙是也隻能是一個整體,還原論本身就是整體論。


    對稱經濟學同政治經濟學的分歧,是科學界整體主義和還原主義之爭在經濟學界的展開。五度空間理論,是整體論經濟學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方法論基礎。在五度空間理論看來,經濟學認識過程和敘述過程,都是具體——抽象——具體。因為起點和終點都是具體,因此都是整體。這就解決了整體論認識過程和敘述過程怎樣同整體論中整體原則相吻合的問題。從具體到抽象,是還原論的認識過程;從抽象到具體,是還原論的敘述過程。無論是認識過程還是敘述過程,都應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敘述過程是認識過程的抽象。還原論本來就是要把整體還原為部分,所以這兩個過程同它的個體論的基本原則不矛盾。五度空間理論與方法,使整體論與還原論得以統一,整體論與個體論得以統一。本質是具體的,而抽象不是本質。對稱是出發點和歸宿,抽象和辯證是手段和途徑。整體論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是五度空間演化的自然曆史過程。主流經濟學與非主流經濟學的相互替代,本身是五度空間演化的自然曆史過程。把各個流派的經濟學統一起來,靠的也就是五度空間方法。在五度空間觀看來,隻有經濟與經濟學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及其相互轉化,而沒有主流非主流。經濟學還原論就是整體論。這就把經濟學還原論與整體論統一了起來。


    在這裏,要把本原同本質區別開來。本原雖然是整體的最小單位,然而卻仍然是現象;本質則是比規律更深層次的範疇。


    對稱經濟學是整體論,政治經濟學是還原論;整體論以自然經濟與知識經濟為背景,還原論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


    對稱經濟學整體論的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思維方式是辯證邏輯。


    政治經濟學還原論的哲學基礎是天人相分,思維方式是‘形式’邏輯。


    對稱經濟學整體論重普遍聯係、全息關係和直覺。


    政治經濟學經濟學還原論重抽象與分析。


    二者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係,雖然同樣都是經濟學。但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化,還原論“經濟學”將成昔日黃花。在同自然的關係上,對稱經濟學整體論更全麵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所以,對稱經濟學治本,政治經濟學治標;對稱經濟學為本,政治經濟學為用;對稱經濟學為道,政治經濟學為器。


    一即一切 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典型分析方法就是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的方法,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的方法就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在典型事物中的應用。


    典型分析方法就是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的方法,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的方法就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在典型事物中的應用。


    分析:具體——抽象;(還原)


    綜合:抽象——具體;(整體)


    研究:具體1——抽象——具體2


    敘述:具體2——抽象——具體3


    典型分析,就是在典型事物的基礎上形成感性直觀即非理性或非邏輯,通過非理性非邏輯的感性直觀上升到概念、範疇和範疇體係,形成科學規律和科學本質;然後上升到超理性與超邏輯即直覺的邏輯;通過直覺邏輯創造性地再現客觀事物的典型。


    實證科學之所以成為實證科學,根本的是運用了典型分析法;其他的屬於傳統邏輯範疇的方法隻能是輔助方法,或者是達到典型分析法的過渡、中介、途徑。


    典型分析得出的普遍必然性結論不可能被證偽,如果被證偽隻能說明參照係轉移,原來的典型分析的條件發生變化。


    典型分析不等於孤立分析,把握時空背景不等於界定經濟環境。所謂“界定經濟環境”,是把經濟研究混同於經濟項目研究,從中得出的結論不可能具有普遍必然性。而這種經濟工匠的活動,恰恰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所引為自豪的特點。一方麵這種自我設限的方法不可能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結論,另一方麵他們又津津樂道於這些結論的實證性,並把其作為經濟學原理提出來,陷入一個又一個悖論是必然的。


    以典型分析法為基礎,可以建立起以對稱分析法為核心的對稱邏輯。


    典型分析方法在實證方法中處於核心地位,以致我們可以說,實證方法本質上是典型分析法。


    典型分析方法的發展過程,與科學和知識的實證化過程是同步的。科學知識的發展成熟,應該就是它的實證化,一門學科成熟的過程即實證化過程。


    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模型方法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典型分析方法。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模型方法:前提未經證明;條件未經限定。在實踐中很輕易就被證偽;但一旦被證偽,他們就辯解說:可證偽本來是科學的本質屬性。這是詭辯,是“實證悖論”。


    抽象有一個“度”,這個“度”的界線,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標準。就好像量子運動中的“波粒二象性”,“波”和“粒”就不能分別抽象。如果分別對它們進行抽象沒有任何認識意義。西方經濟學的過度抽象使自己支離破碎,不符合經濟科學性的最低標準,沒有價值性操作性;是自發的、消極的、靜態的,總體上是從具體到抽象階段,為從抽象到具體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完整的經濟學實驗過程:分析、綜合、驗證。從分析到綜合,是向上的道路;從綜合到驗證,是向下的道路。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實驗方法、模型方法隻屬於分析階段,還未上升到綜合階段,更未深入到驗證階段。這就是為什麽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結論”都不是十分肯定——留有這樣那樣缺口——的根本原因。至於“數據”,“盲人摸象”得出的結論也是根據“數據”——隻是這些數據都是片麵的,沒有通過綜合上升到全麵的、科學的結論。


    真正的典型分析方法必須以經濟社會本身為實驗室,通過經濟科學的思維方法使之典型化、有序化、可控化,從而獲得經濟科學的結論。


    層層疊疊 用複雜的方法認識世界


    隻有通過複雜性方法,才使經濟學還原論與整體論真正得到統一,才使經濟學方法與對象對稱,使經濟學不確定性得以揚棄。


    用複雜的方法認識世界,就是用複雜係統論的方法認識世界。


    複雜係統論的方法是用對稱的方法把握世界的中介。


    複雜係統論的方法首先要求把係統看成是對稱的。


    世界是對稱的複雜係統,經濟的世界是對稱的複雜係統。


    研究與認識不確定的經濟世界,就要把對象看成複雜係統,用複雜的方法對其分析與綜合。分析是把複雜還原為簡單,綜合是把簡單複歸於複雜。所以複雜性方法也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


    經濟係統是複雜的;社會經濟係統的複雜性,決定了隻有同樣具有複雜係統性的經濟學才能與之對稱。經濟學是最複雜的科學,是一切複雜科學的典型,也是一切複雜科學的基礎。而靠線性思維方式建構起來的所謂經濟學體係,必然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方唱罷我登場”,同一個範式會出現不同的學派、甚至主流非主流學派的怪現象;用線性思維方法建構起來的所謂研究不確定性的各種數學模型,隻能是菜籃打水一場空,從而使經濟學的科學性受到質疑。所以,複雜係統方法是使經濟學科學化的基本方法;而五度空間方法,為科學的複雜係統方法提供了總體框架。


    對稱經濟學就是五度空間方法框架製約下的複雜性科學。對稱經濟學的複雜性:對稱經濟學是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橫斷科學、縱深科學的統一,是這些學科聯結起來的紐帶。所以,對稱經濟學是綜合學科、整體學科、核心學科。對稱經濟學的跨學科性質,決定了與其說對稱經濟學是一門科學,還不如說是一種文化。以致我們說:能成為哲學家不一定能成為經濟學家,但不能成為哲學家則一定不能成為經濟學家。


    經濟複雜係統方法,是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結構的對接,是經濟係統中人和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對稱,是政府、企業和市場的協調,是老板之間、股東之間、出資者和管理人員之間、老板和員工之間、領導和群眾之間、上級和下級之間、合作夥伴之間、團隊成員之間、企業和顧客之間的雙贏合作,是上遊產品和下遊產品之間、生產鏈的上一個環節和下一個環節之間的最佳組合。隻有宏觀社會經濟過程、微觀企業內外各種要素合理搭配、有序運作,才能發揮經濟係統的最佳功能。


    經濟複雜係統方法,就是化不對稱為對稱、化消極對稱為積極對稱、化低層次對稱為高層次對稱的資源優化配置方式,就是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資源優化再生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用對策代替博弈取得效益的經營方式,就是用宏觀與微觀、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客體與客體的對稱代替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


    經濟複雜係統方法是有序方法、雙贏方法,是結構出效益、結構產生生產力的方法。對稱經濟學複雜係統方法就是用有序整合無序、用無序填補有序的方法,是經濟係統與非係統相互轉化、使非係統向係統、低級係統向高級係統轉化的方法。隻有通過複雜係統方法,才使經濟學還原論與整體論真正得到統一,才使經濟學方法與對象對稱,使經濟學不確定性得以揚棄。


    在不是把經濟體看成有機整體方麵,在用非係統方法來研究經濟現象方麵,《資本論》與西方其他經濟學有異曲同工之妙。《資本論》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說明它仍然是線性的思維方法,這種方法不可能完整把握真正的生產過程,隻能把其肢解,把生產過程抽象成資源的配置過程。


    經濟科學是一個係統化、合理化的過程。合理與真理既同一又對立的關係,是人類追求真理的動力,也是真善美協調發展的動力,而真善美本身又互為動力。因而經濟學係統必然是真善美的統一。在對稱經濟學中,真善美,合理、真理、價值性之間的關係是全息關係。因而既有必要、又有可能運用複雜係統方法,自覺使它們相互滲透、包含、作用、推動它們向高層次發展。


    一葉知秋 用全息的方法認識世界


    五維空間的各維之間的關係是全息關係,它們之間的區別隻有在思維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全息的方法也就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


    宇宙是全息的。宇宙中的全息關係是宇宙中的創造關係的根據和基礎,人的直覺能力是人的創造力的根據和基礎。用直覺把握世界是方法與對象的對稱。隻有直覺把握世界才能整體把握世界。直覺不同於感覺,而是在理性分析綜合基礎上的超理性思維活動,是人的理性對事物本質的整體把握。所以全息的方法也就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


    所謂全息反映,即個體和人類的認識對象:經濟主體、中介、工具、途徑、過程結果是以及經濟主體意識的各個層次組成一個認識係統,這個認識係統中的每一個要素都是一個全息元,每一個全息元和其他任何一個全息元之間有著月印萬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全息對應關係。根據全息反映律,人們可在有限的認識材料的基礎上,靠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最大限度地達到認識和創造的目的。以全息反映律為自己的基本規律之一的對稱邏輯,就是在對知性邏輯、辯證邏輯、邏輯和非邏輯進行揚棄的基礎上,以訓練人們自覺運用全息規律的思維能力為根本目的而建立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學習和運用對稱邏輯提高自己運用全息反映規律的能力,挖掘自己思維潛力,使自己在有限的環境中最大限度的做出創造性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用全息的方法認識經濟世界、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世界不確定、人心不可捉摸、理性不可預期、“趨勢”不可預測、“囚徒困境”、“經濟人”有限理性問題。


    如果說,商品經濟是平麵的,市場經濟是立體的,那麽,具體的交易行為也一樣:簡單的商品交易是平麵行為,複雜的市場交易是立體的、係統的、全息的過程。如果說,一隻羊和一把斧頭的交易,由於產品的信息量簡單,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那麽,汽車(是新車還是二手車並無本質不同)交易由於其產品的信息量大,其中“信息不對稱”完全可以通過製度設計(如試用期、保質期、保修期)來回避。所以,所謂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完全是用適合於商品交易的線性的、簡單化的思維方式,來套到市場交易上麵的結果;在這裏與其說是信息不對稱,不如說是思維方式、交易方式不對稱;也就是說,“信息不對稱”問題不是客觀的,而是人為的,是由於人的思維方式局限性製造出來的問題。隻要交易過程的思維方式與製度設計、交易方式是全息對稱的,那麽所謂“信息不對稱”問題可迎刃而解。信息對稱問題,本質上是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的全息同一問題。如果說,人認識宏觀世界僅憑肉眼觀察即可,那麽,如果人要認識微觀和宇觀世界,實現人同微觀和宇觀世界的信息“對稱”,就必須借助儀器,如顯微鏡、望遠鏡;同樣,人如果要認識社會、認識複雜產品的信息,實現人(買家)同賣家信息的“對稱”,就必須借助於“製度設計”。在這裏,製度設計(包括各種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以及種種產品保質保修的約定、合同等等)就是使人(買家)認識產品信息、實現主體同客體“信息對稱”的工具。


    五維空間的各維之間的關係是全息關係,它們之間的區別隻有在思維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現實中它們是緊密不可分的。但在思維的關係(包括形象思維具體和抽象思維具體)中它們又複歸於一個有機聯係的整體。


    主體實踐活動發展的三大階段:自發的實踐、自覺的實踐、直覺的實踐。


    如果說,主體的創造性是主體因於內、見於外的根本特性,那麽主體的直覺性則是主體的創造性所“因於內”的內在的最基本特性,是主體的創造性的最直接的出發點,是主體的其他方麵的能力轉變為創造力的中介。通過直覺能力的綜合作用,人的其他方麵的能力才能轉變為創造力。因此,人的創造力的大小、人的活動的效率高低直接的也即根本的取決於人的直覺能力的大小。


    人的非直覺活動同直覺活動也有本質的不同,隻有前者轉變為後者,才能轉變為創造性活動,隻有既“從心所欲”,又“不愈距”才有現實的主體的創造活動。因而從前者轉變為後者的過程,是人的主體性的完成和提高的過程。


    直覺是理論向人的行動轉化的中介。


    從自發到自覺到直覺是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人的認識和主體性的提高到了直覺狀況時,表麵上看來,思想和行動處於自發狀態,然而卻有著充分的理性的根據,因而能迅速果斷且正確、準確地判斷和行動。


    上下串通 歸納與演繹的統一


    科學本身是不可證偽的,能被證偽的是科學觀,或對科學的解釋。證實主義與證偽主義之所以兩極相逢,就是因為它們隻是對科學的看法。


    就經濟這一複雜事物來講,歸納的過程,就是從具體到抽象的分析過程;演繹的過程,就是從抽象到具體的綜合過程。因此,在對稱經濟學中,歸納與演繹統一的方法,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方法中的必要環節。


    把經濟學歸納與演繹統一的方法放到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論框架中,可以解決經濟學能否被證偽的爭論。


    真正的完全歸納得出的普遍必然性結論不可能被證偽,如被證偽隻能說明原來的完全歸納本來不是真正的完全歸納,而隻是實際上的不完全歸納。


    不完全歸納不可能得出普遍必然性結論,如果有可能隻是表麵現象,實際上在不完全歸納後麵隱藏著典型分析或者說顯意識裏是不完全歸納,潛意識裏是典型分析。


    科學本身是不可證偽的;能被證偽的是科學觀,或對科學的解釋。經驗歸納證實主義與理性演繹證偽主義之所以兩極相逢,就是因為它們隻是對科學的看法,而不是真正科學的方法論。經驗歸納證實主義,否認了理性的作用,隻承認經驗的歸納,因而永遠不能到達必然真理,隻能到達偶然概率。理性演繹證偽主義隻承認理論的不斷證偽的逼真過程,也隻能接近真理,不能到達真理,歸根到底是隻承認真理的相對性而否認真理的絕對性;從先天的科學發展模式、推理規則的絕對主義出發而陷入相對主義。同時,演繹證偽主義的演繹過程實際上是經驗的不斷證偽過程,實質上仍然是一種歸納主義、經驗主義,隻是同經驗歸納證實主義構成了兩個不同方向、不同極端的歸納:一個是自下而上的歸納(經驗歸納證實主義),一個是自上而下的歸納(理性演繹證偽主義),二者本質上都是經驗主義、歸納主義。分別建立在歸納主義和演繹主義基礎上的證實主義和證偽主義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個錢幣的兩麵,它們之間的爭議沒有任何意義——它們歸根結底都是證偽主義。


    波普的批判理性主義從理性主義出發而陷入經驗主義,說明他並不是真正的理性主義;而經驗主義本質上必然要陷於相對主義。反過來,曆史主義的相對主義的科學發展觀把多元的理論發展看成是非連續的過程,則把各種理論的產生看成是非還原的、獨斷的,因而倒陷入絕對主義。這就是科學發展觀上的“兩極相逢”。隻有對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這兩個極端的揚棄,實現從還原論到整體論的超越,才是唯一可行的科學方法論。


    任何普遍必然性結論即科學結論的產生,都有一個從歸納到分析、從潛意識的分析到顯意識的分析的過程。甚至邏輯科學本身的產生,也必須遵循這一過程。有的普遍必然性的結論似乎可以直接從不完全歸納得出來(比如“人都是要死的”),實際上是由於這些不完全歸納的長期刺激,在人的潛意識裏已經形成對特定對象的典型分析;隻不過這種典型的分析隱藏在人的潛意識裏,不為人所自知。那種認為在不完全歸納和普遍必然性的結論之間有一個人所普遍接受的先驗的邏輯規則,(羅素)因而把邏輯先驗化、形式化的觀點是錯誤的。把隱藏在潛意識裏暫時不能解釋的東西,說成是先天的,和說成是上帝創造的一樣,都是“思維經濟原則”——主觀隨意的產物。


    傳統邏輯——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是認識新事物的工具。證明工具是認識工具的一個環節,證明功能從屬於認識功能。由傳統邏輯的客觀基礎決定,傳統邏輯無論是作為基礎理論,還是作為方法與工具,或者實際運用過程,都不是形式化的。思維規律即邏輯規則。邏輯規則同客觀規律的同構性,是由於人類千百萬次的使主客觀相互建構的實踐;由於這樣的實踐,使邏輯規則成為人類“類”的潛意識,成為每個人意識中的深層結構,遵循邏輯規則成為人的自發行為。在這種自發性基礎上的自由創造性,不能證明邏輯規則的先天性、形式性。


    思維的自由創造性、合乎邏輯性、永真性,也不能證明邏輯的先天性與形式性。思維的自由創造性和邏輯性的一致性,是由於思維規律同客觀規律的同構性。自由創造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而是合乎規律的創造。思維規律的創造性證明思維規律的獨立性,思維規律的獨立性證明思維規律本身是思維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經濟信息是無序的,經濟知識是有序的;經濟感性是無序的,經濟理性是有序的。人的認識從經濟信息上升到經濟知識,從經濟感性歸納到經濟理性,就是人的“理性”從有限上升到無限、從相對上升到絕對的過程。對界線明確的特定經濟對象的規律性的認識,可以深化,不可以證偽。可以證偽的,是偽科學。用“對稱經濟學”的眼光看來,自詡“唯一”“科學”的西方主流經濟學,恰恰就是這樣的偽科學;西方主流經濟學把可證偽性作為經濟學的本質屬性,隻能證明它們底氣不足。經濟學數學化的根源之一,是西方經濟學研究人的理性行為,不研究人的非理性行為。這是把經濟學的不可能性結論作為前提,雖然這種做法貼上了“理性”的標簽。


    與時俱進 曆時性與層次性的統一


    從空間觀的角度看,還原論與整體論統一的方法,就是時間、空間、層次相統一的方法。在社會經濟係統中,經濟規律即是層次性的又是曆時性的。


    從空間觀的角度看,還原論與整體論統一的方法,就是時間、空間、層次相統一的方法。在社會經濟係統中,經濟規律即是層次性的又是曆時性的;創造規律、全息規律、係統規律、統計規律是社會係統發展從宇觀到宏觀到微觀、從高層到低層的各個層次起主導作用的規律。隨著社會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去的低層次的規律逐步轉化為現在的高層次的規律。在五度空間宇宙觀中,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五度空間模式揭示了知識經濟(層次)、全球化與多元化(空間)、超速發展(時間)、合作主導競爭與雙贏發展(性質)的相互關係。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的重新洗牌將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是雙向同步過程,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有可能跨階段發展並後來居上;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就應該是以創新業為先導、知識業為主導、製造業為核心、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配套的再生型→循環型→生態型→穩定型→和諧型結構,以取得可持續發展與超速發展。


    經濟客體係統論裏的任何一個層次,都有一條普遍規律;任何一個要素和結構,都可以同任何一個方麵的要素和結構相結合而形成新的層次,在這個層麵上也有一條普遍規律。經濟客體的普遍規律是無限的。同時,由於經濟客體即宇宙的本源,經濟客體的普遍規律即宇宙的普遍規律,因此宇宙的普遍規律是無限的。它們之間的地位也可以相互轉化。在特定的參照係中,可以有層次之分,因此基本規律和非基本規律、規律和現象、有序和無序的區分是相對和絕對的統一。把少數的幾條規律、幾對範疇限定為宇宙的普遍規律,而把其它作為非基本規律,尋找絕對的普遍規律和非普遍規律的界線,是荒謬的。


    科學發展的合理性,即意義和可接受性的增加,就在於作為科學理論的內容或意義的科學本質和科學規律的層次的提高。


    從抽象到具體的展開同時是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抽象和具體的關係既是縱向的邏輯演化關係,也是橫向的層次關係;從抽象到具體的發展過程,也是抽象化與具體化的雙向同步過程。貨幣、資本、價值、產權、商品等概念無不是這樣:使用價值的相對化、具體化,同時也是價值一般化、絕對化。馬克思把黑格爾邏輯學從抽象到具體的展開同時是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看成是客觀唯心論的因素把其摒棄,從而使其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沒有同從本質到現象的方法結合起來,其出發點和方法論的局限性使之不能對經濟社會作全麵係統的把握,因而不具備係統性與可操作性,並最終影響到它的科學性。《資本論》把抽象到具體看成是線性的單向過程,這是造成使用價值和價值分離的根本原因。《資本論》並未真正做到邏輯與曆史的統一,這從它經常倒敘可以看出來。《資本論》的內部邏輯結構,從傳統“形式”邏輯的層麵來看,是嚴密的,但由於其出發點是錯誤的,所以整個理論體係同市場經濟的實踐是脫節的。


    用五度空間為坐標來考察,當今世界三大經濟理論體係——傳統馬克思主義、新古典主義與凱恩斯主義,都是在橫向的配置或生產關係上做文章,而從來不把著眼點放在縱向——通過創新—創造—創業而形成的資源再生上。在他們看來,後者隻是技術工藝學,而不是屬於經濟學。但他們一方麵把自己的體係構成以明確的學科分類封閉起來,另一方麵又試圖解釋社會經濟有機體時,就不免顯得力不從心;他們所建立起來的一個個模型,要麽脫離實際,要麽互相矛盾;實際運用的結果。就是從悖論轉為悖境。線性思維方式與理論體係的不可操作性,是西方經濟學的最本質特征。它們隻談經濟問題的“解釋”,而不談經濟問題的“解決”;事實上也解決不了問題。搞不清分析與綜合、研究與敘述的聯係與區別;隻有邏輯分析,沒有曆史分析。用“思想實驗”代替社會實驗。西方經濟學的“思想實驗”,抹殺了被實驗者的主體能動性。西方經濟學家的數學模型以假設為前提,以數理統計為根本方法,這樣建立起來的模型隻有或然性,而無普遍必然性;雖然有時會因碰運氣發生作用,但極易因為外界條件的變化而失效。西方經濟學家們將精力集中於簡單的線性係統,滋生了一種重抽象還原的主流學術氛圍。還原論的思維方式:片麵分析的而非綜合的,隻講供求平衡,未講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平衡。西方經濟學家們堅持認為,他們可以通過係統的組成部分解釋複雜係統,盡管這些部分實際上是無法從整體分割的。西方經濟學家們認為,對經濟的唯一根本的陳述是關於經濟中最本原層次的陳述。西方經濟學家們將係統行為,如企業自組織、市場交換過程都看作是現象,這些現象可以簡化為深層的本原(注:不是本質)——如經濟人、商品、產權、交易。他們的方法論基礎是還原論——把複雜微觀係統的變化看作是由組成它們的原子的運動引起的。西方經濟學用牛頓力學時代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作為量子力學時代社會科學的經濟學,方法和對像、工具和目的相背離,錯誤的結論一開始就包含在錯誤的前提之中,經濟學一開始就不可能是科學的。


    從一般經濟學角度來看,隻有同宇宙本質相一致的思維方式,才是正確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是:對稱的方法、五度空間的方法、複雜科學的方法、主體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方法、規範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方法。


    所謂規範與實證的統一,就是在是什麽的基礎上為什麽,在為什麽的基礎上怎麽樣,在怎麽樣的指導下,去進一步認識是什麽、解釋為什麽,從而指導實踐的發展,達到真善美的統一。所以,規範與實證的統一有兩層意義:一是合理的解釋,一是正確的引導。合理的哲學,是真善美對稱的哲學。合理的經濟學,是真善美對稱的經濟學。經濟學是審美的,就應該是規範的,就應該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思維規律與經濟客觀規律的相互建構原理、相互建構的基礎與紐帶說明:經濟學作為一門經濟科學,它的實證性與主體性、怎麽樣與是什麽是內在一致的。經濟社會本來是由人的自覺活動組成的,事實、邏輯與價值不可分割,這是經濟社會和自然的本質區別。經濟學的實證性與規範性是統一的。經濟學的規範性就在經濟學的實證性之中,經濟學的實證性就在經濟學的規範性之中。同樣,經濟學的規範性就在經濟學的科學性之中,經濟學的科學性就在經濟學的規範性之中。妄圖離開經濟學的規範性尋找經濟學的實證性,離開經濟學的規範性尋找經濟學的科學性,本身既不規範也不科學;其結果,是既無經濟學的規範性又無經濟學的實證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世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世清並收藏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