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這個族群多元的社會中,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被公認為三大主要族群,這是影響其國內族群關係的三大基本群體。然而,做更深入的分析,人們會注意到,馬來西亞最具實質性的族群關係結構乃是馬來人與非馬來人土著與非土著本土居民與曾經移民這樣一種二元結構。這個結構的內核是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關係,正是這一關係的發展演變,在支配著該國族群關係的發展演變。所以,馬來人與華人的關係史,基本上可以代表馬來西亞的族群關係史。馬來人是土著,本土居民的代表和象征,華人則是非土著曾經移民的代表和象征。這種結構是殖民主義時代的遺留物,是英國殖民統治者“分而治之”直接造成的。馬來人在半島馬來西亞有其悠久的政治傳統,盡管一直是分散而不統一的,但這對於他們而言,卻是極其關鍵的社會資源。中國與馬來半島的關係是由來已久的,華人借助這一關係很早就來到了這裏。


    近代以後,他們為半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最終在殖民主義者的經濟占支配地位的情況下,奠定了自己較強的經濟地位,因此也掌握有一份很重要的社會資源。正是各自所擁有的政治資源,政治地位或經濟資源/經濟地位,在獨立前夕變成了他們各自的談判資本,在既競爭(鬥爭)而又合作(妥協)的情況下,族群政治遂成了馬來亞馬來西亞的不二選擇。然而,馬來人堅稱自己是本土的主人(“土地的兒子女兒”),在國家中應該享有特權,並堅持華裔移民須先獲得公民身份而後才有資格參與當地的政治進程,從而使得族群談判的天平一開始就傾向於馬來人,因此,這一策略也就成了馬來人曆史上所選擇的最聰明的策略之一。這中間,英國殖民主義者傾向馬來人的立場,或對馬來人的妥協,起到了某種關鍵性的作用。獨立《憲法》則將這一結果(所謂的”社會契約”)變成了難以更改的事實。獨立後,馬來人支配了國家政權,從而也支配了馬來西亞的民族過程,並借助強有力的政治支配地位,進一步取得了對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的支配。與此同時,以華人為主的非土著族群,在向本土認同,國家認同的內在和外在的雙重壓力下,被迫抗拒著土著化,馬來化——“一種語文,一種文化,一種宗教”的政策。獨立以來,同化與反同化遂成了馬來人與華人競爭的焦點。華人作為外來移民在當地從未取得任何支配地位的前提下,不得不選擇堅守原有文化作為自己的最後底線。也就是在反複碰觸這一最後底線的過程中,馬來人才感受到了華人的真正力量之所在,而其不得不做出最大妥協(或美其名日“寬容”)的似乎也隻是在這個方麵。通過以上綜述,在此提出的有必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究竟應該如何評價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關係,如何把握這一關係的實質和未來走向,以及它將對構建種族和諧的馬來西亞社會有怎樣的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及其關係研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振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振玉並收藏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與華人及其關係研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