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粱 下部 非耶?中篇 八
“銘兒,這幾份折子的內容你都看過了?”
“是的,庫部仆首褒濟大人的折子王爺您不妨仔細斟酌,他的觀點雖然保守,但比較不容易被王族院的長老抓住辮子。雖然按他的辦法,稅製改革的速度會放慢,然而那總好過被綬王否決得逞吧,這樣子大王也好做一些。”
“唔,”嘉許地點點頭,南王緩緩翻閱手中的公函抄本,“銘兒,你模仿我的筆跡已可亂真了。”
那還用說,好幾個月了,起早貪黑地練,為的就是這句話,偷偷地笑,盧若銘眼角輕輕睃著那個伏案批注有些嶙峋的背影。這時南王桌上的燈蕊突然爆了兩爆,他連忙取了剪子過去剔亮,之後又幫著換了杯熱茶,回來發現硯中墨汁將涸便在一邊濃淡適宜地細細研了一缶,這之間南王卻是頭都沒有抬一下。盧若銘突然有些心疼,這樣子日複一日地操勞,如何胖得起來?
其實監政之職說白了就是國王的首席助手,幫著國王製定國策,督導整個政府即執政司對這些政策的運作,反過來執政司所有上表的公文報告也都先交由監政司批複之後才轉到王上手中。但與此同時,東園王室還有一個王族長老院,由數個王族近支成員組成,在國家重大決策中也擁有一定的發言權。這個長老院是太祖開國時就成立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協助國王更好地管理國家,但由於曆任大王都努力地加強王權,外加西氏王後篡權多年,所以早已名存實亡。然而在與外戚爭鬥的那些年裏綬王又重新將其建立了起來,並且隨著他自家勢力的崛起長老院的能量也相應加強,到如今已經有了與國王同等的下情上達權力,與朝廷並連分支的體係令得國中各個機構的政治鬥爭錯綜複雜,是以南王有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被牽扯進了這類王權爭鬥中。
盧若銘看得出南王為此深深煩憂,他真正的政治抱負並不是王權爭戰的工具,為此他與他曾有過一段談話——
“王爺,這個袞蒙私吞朝廷賑災糧款導致定襄饑民暴亂不殺何以平民憤,我不明白您為何還要絞腦汁為他開脫?”
“首先,糧款是在中途被劫,誰能證明盜匪的供詞不是誣陷?第二,當地富戶已經開倉賑災,為何仍然出現了饑民暴亂?”
“第三,為何人證俱在,仍然不斷有人上表上書為其喊冤?”
“銘兒,你既然已經分析出來了又何必明知故問?”
“因為我覺得有很多時候犧牲是必須的。此事再鬧下去,難免就遂了綬王的意,您也知道他已上奏大王推薦左孤允梁接替袞蒙做定襄郡守,左孤允梁是武將出身,而定襄是窮山惡水之處,潑婦刁民極易生事,隻需略加挑唆東園懷便又會有一份軍政權力到手,您若再不速戰速決盡快安插自己人,此事就成定局了。”
“的確是這個道理,難為你小小年紀就想得到。但你可知袞蒙為官清正,做定襄郡守期間引水灌渠躬耕壟畝大大緩解了當地十年九旱討飯成俗的情形,雖然在當地深得民心,但他卻從不曾居功自傲與朝廷討價還價。銘兒,做大事者不可以有婦人之仁是沒錯,但是也不可以隨意犧牲忠臣良將,此事的結局若是平常的丟官削爵倒也罷了,侵吞賑災糧款可是誅殺九族的重罪。他至今未曾替自己辨白一句,並非信我能脫罪於他,而是信我以黎民蒼生為重的心與力,若我隨意便棄他不顧,你說我這監政還做不做得下去?”
“都是那個東園悅,若非他有意拿綬王來製約你,又怎容得東園懷如此囂張。”
“但是製衡之術原就是帝王之道,更何況這安槐國原就是他東園家的。”
“您真的這麽認為?我是說這天下乃是一家一姓之說?”
“又想說我愚忠?不,銘兒,我其實並不信這個。事實上當年太祖文昌公開天辟地之時就曾經說過‘這天大地大孤王要與眾兄弟共享’,他所謂的眾兄弟指的是我們西南北三家的先祖,他並沒有食言,立國之首便以他東園姓氏首字為例將我們幾家的姓氏改作了西南北,並分封為王,意即東南西北共安天下,並且最初的王族長老院裏也有著東南西北四個姓氏。你瞧,你所謂的民主在我們這裏也並非無跡可尋不是嗎?事實上,銘兒,很早以前,那時還是西後專權,我就曾經問自己為什麽無論承繼者愚鈍殘暴這天下非得是一家一姓的,為什麽隻能以陰謀與武力才能實現朝代的更迭,就不能有一個更加溫和的辦法嗎?”
“您想說什麽?禪位嗎?”
“或者照你們的說法,選舉?”
“但是,你們這裏尚無這個民智基礎,你們的意識形態完全是封建甚至是奴隸社會時期的。”
“又想說你那套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銘兒,你不也說過我們這裏已經很有你所謂的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你既然已經穿越時空,何不也打破頭腦中的時空界限幫助我嚐試作為一番?來,同我再說說你們的曆史,我對那個古羅馬帝國的情形很感興趣。”
當時盧若銘曾為他理想主義的想法駭笑連連,這個南王在人前儼然一副沉穩睿智冷靜克己的棟梁模樣,可是私底下卻往往會表現出文才風流書生意氣的另一麵,隨著對他了解的加深盧若銘漸漸開始替他擔心,這個人的求真與務實注定他會將這些想法付諸實施,不是禍福難料的問題,他可以肯定他會失敗,畢竟曆史上改革的先驅哪怕是國之首腦能有所成而又得了善終的少之又少。
“銘兒,這幾份折子的內容你都看過了?”
“是的,庫部仆首褒濟大人的折子王爺您不妨仔細斟酌,他的觀點雖然保守,但比較不容易被王族院的長老抓住辮子。雖然按他的辦法,稅製改革的速度會放慢,然而那總好過被綬王否決得逞吧,這樣子大王也好做一些。”
“唔,”嘉許地點點頭,南王緩緩翻閱手中的公函抄本,“銘兒,你模仿我的筆跡已可亂真了。”
那還用說,好幾個月了,起早貪黑地練,為的就是這句話,偷偷地笑,盧若銘眼角輕輕睃著那個伏案批注有些嶙峋的背影。這時南王桌上的燈蕊突然爆了兩爆,他連忙取了剪子過去剔亮,之後又幫著換了杯熱茶,回來發現硯中墨汁將涸便在一邊濃淡適宜地細細研了一缶,這之間南王卻是頭都沒有抬一下。盧若銘突然有些心疼,這樣子日複一日地操勞,如何胖得起來?
其實監政之職說白了就是國王的首席助手,幫著國王製定國策,督導整個政府即執政司對這些政策的運作,反過來執政司所有上表的公文報告也都先交由監政司批複之後才轉到王上手中。但與此同時,東園王室還有一個王族長老院,由數個王族近支成員組成,在國家重大決策中也擁有一定的發言權。這個長老院是太祖開國時就成立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協助國王更好地管理國家,但由於曆任大王都努力地加強王權,外加西氏王後篡權多年,所以早已名存實亡。然而在與外戚爭鬥的那些年裏綬王又重新將其建立了起來,並且隨著他自家勢力的崛起長老院的能量也相應加強,到如今已經有了與國王同等的下情上達權力,與朝廷並連分支的體係令得國中各個機構的政治鬥爭錯綜複雜,是以南王有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被牽扯進了這類王權爭鬥中。
盧若銘看得出南王為此深深煩憂,他真正的政治抱負並不是王權爭戰的工具,為此他與他曾有過一段談話——
“王爺,這個袞蒙私吞朝廷賑災糧款導致定襄饑民暴亂不殺何以平民憤,我不明白您為何還要絞腦汁為他開脫?”
“首先,糧款是在中途被劫,誰能證明盜匪的供詞不是誣陷?第二,當地富戶已經開倉賑災,為何仍然出現了饑民暴亂?”
“第三,為何人證俱在,仍然不斷有人上表上書為其喊冤?”
“銘兒,你既然已經分析出來了又何必明知故問?”
“因為我覺得有很多時候犧牲是必須的。此事再鬧下去,難免就遂了綬王的意,您也知道他已上奏大王推薦左孤允梁接替袞蒙做定襄郡守,左孤允梁是武將出身,而定襄是窮山惡水之處,潑婦刁民極易生事,隻需略加挑唆東園懷便又會有一份軍政權力到手,您若再不速戰速決盡快安插自己人,此事就成定局了。”
“的確是這個道理,難為你小小年紀就想得到。但你可知袞蒙為官清正,做定襄郡守期間引水灌渠躬耕壟畝大大緩解了當地十年九旱討飯成俗的情形,雖然在當地深得民心,但他卻從不曾居功自傲與朝廷討價還價。銘兒,做大事者不可以有婦人之仁是沒錯,但是也不可以隨意犧牲忠臣良將,此事的結局若是平常的丟官削爵倒也罷了,侵吞賑災糧款可是誅殺九族的重罪。他至今未曾替自己辨白一句,並非信我能脫罪於他,而是信我以黎民蒼生為重的心與力,若我隨意便棄他不顧,你說我這監政還做不做得下去?”
“都是那個東園悅,若非他有意拿綬王來製約你,又怎容得東園懷如此囂張。”
“但是製衡之術原就是帝王之道,更何況這安槐國原就是他東園家的。”
“您真的這麽認為?我是說這天下乃是一家一姓之說?”
“又想說我愚忠?不,銘兒,我其實並不信這個。事實上當年太祖文昌公開天辟地之時就曾經說過‘這天大地大孤王要與眾兄弟共享’,他所謂的眾兄弟指的是我們西南北三家的先祖,他並沒有食言,立國之首便以他東園姓氏首字為例將我們幾家的姓氏改作了西南北,並分封為王,意即東南西北共安天下,並且最初的王族長老院裏也有著東南西北四個姓氏。你瞧,你所謂的民主在我們這裏也並非無跡可尋不是嗎?事實上,銘兒,很早以前,那時還是西後專權,我就曾經問自己為什麽無論承繼者愚鈍殘暴這天下非得是一家一姓的,為什麽隻能以陰謀與武力才能實現朝代的更迭,就不能有一個更加溫和的辦法嗎?”
“您想說什麽?禪位嗎?”
“或者照你們的說法,選舉?”
“但是,你們這裏尚無這個民智基礎,你們的意識形態完全是封建甚至是奴隸社會時期的。”
“又想說你那套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銘兒,你不也說過我們這裏已經很有你所謂的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你既然已經穿越時空,何不也打破頭腦中的時空界限幫助我嚐試作為一番?來,同我再說說你們的曆史,我對那個古羅馬帝國的情形很感興趣。”
當時盧若銘曾為他理想主義的想法駭笑連連,這個南王在人前儼然一副沉穩睿智冷靜克己的棟梁模樣,可是私底下卻往往會表現出文才風流書生意氣的另一麵,隨著對他了解的加深盧若銘漸漸開始替他擔心,這個人的求真與務實注定他會將這些想法付諸實施,不是禍福難料的問題,他可以肯定他會失敗,畢竟曆史上改革的先驅哪怕是國之首腦能有所成而又得了善終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