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可是複姓瑕丘?”
坐在老者右首的中年文士緊接著開口。於艮隻好淡笑不語——瑕丘?蝦球?這是什麽東東?
那中年文士或者有心賣弄,居然引經據典說了一大通,頭頭是道的,多少帶著點酸腐。
《禮記·檀弓上》曰,“公叔文子升於瑕丘”。《姓氏辯證》卷十二引《風俗通義》雲,“魯桓公庶子食采瑕丘,子孫氏焉。”
瑕丘氏,傳為春秋時期魯桓公後裔,本姬姓,因食采瑕丘而得姓。三桓亂魯政,瑕丘氏流亡至東北,建立夫餘國。
夫餘國之名,最早見於史記和漢書。《史記·貨殖列傳》雲,“夫燕,……北鄰烏桓、夫餘,東給穢貂、朝鮮、真番之利。”《漢書·地理誌》作,“北隙烏桓、夫餘,東賈真番之利。”
《三國誌·夫餘傳》載,“夫餘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裏,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裏。”
夫餘立國七百餘載,亡於高句麗。高句麗亡於渤海,渤海亡於契丹。這就是寧江州的來龍去脈。
而夫餘亡國後,其裔流亡,不知所終……
源自漢人,千年未踏足中原,此處又是扶餘故國,還真是靠了那麽點譜的。
“先生果然淵博,某佩服!”於艮輕輕地搖了搖頭。這也扯得太遠了吧?都扯著蛋了。哥明明是裝神仙來著……
其實,於艮如此言談舉止,還是因了這祖孫倆先後以“上師”相稱。上師嘛,得道高僧,心不染塵。就得有點飄然出世的風骨,不為俗世羈絆——嗯,剃了個毛寸。
“上師客氣!”中年文士搖頭晃腦的,很是陶醉於自己的智慧和淵博,可惜沒把扇子扇一扇。
“某去國久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於艮莊嚴肅穆地搖了搖頭。既要撇清,又不能急於撇清,不好弄啊!
那老者氣度森嚴,雖禮賢下士,卻是目力如刀。十餘名侍衛散坐兩桌,飲食極快,姿勢警醒。雖然大家同席喝了一碗酒,但還遠沒有建立信任關係。
這裏可是大遼國的軍事重鎮啊!於艮不想節外生枝——“心安之所是大宋”,這話是說著玩的嗎?
“語出晉陶淵明獨愛菊!嗬嗬,上師謙虛!”中年文士卻是擊節讚歎,頗有點惺惺惜惺惺之意,天涯何處無知己嘛!一句話說出“語出晉陶淵明獨愛菊”——嗯,很風趣。就像迅雷不及掩耳盜鈴……
於艮隻好隨喜了一下。這中年文士話多的,貌似根本不知道喧賓奪主這回事。
或者也說明,此處雖以老者為主,卻也不是主從關係?本來於艮還以為中年文士是老者的幕僚來著。想來即便是,也是個坑爹的。
那老者襟懷似海,淺啜了一口,並無太多表示。年輕人卻是暗中撇嘴,臉上分明帶了些“我跟他不熟”的意味。
“我師父是阿布卡赫赫,姓於!”沃淩瞪了中年文士一眼。烏七八糟地說了一大通,每一個字都明白,連在一起就不太懂,一定是這胖子說得不好。好人能長這麽胖嗎?還黑……
沃淩此時已經吃完了小鹹菜,這桌上有啥整齊的,隻管挖來吃,用的還是自帶的銀勺子。嚐著味道好,就給於艮分享一勺,於艮也不拒絕。
端的是憨態可掬,活脫脫一個受師父寵愛的頑皮童子。
“上師姓餘?”
中年文士不以為忤,反正有些驚喜,轉向老者攤了攤手——你看看!
童言無忌不作偽,老者也是若有所思。年輕人甚至恍然大悟地點了點頭。
“在下姓於,單名一個艮字。”於艮隻好苦笑應答。這就扯不清楚了。祖上封邑瑕丘,以“瑕丘”為姓。夫餘亡國,後裔以“餘”為姓,還真是合情合理,一脈相承。
這都哪兒跟哪兒啊?不過呢,他們愛怎麽想怎麽想吧。夫餘國是秦漢時期的事情,都亡了六七百年了。恐怕隻有文人才能從典籍中了解一些,邊陲野人不會知道,夫餘後裔能有多大影響力?
至少也比大宋奸細強些。
於艮若有若無的苦笑,清晰地傳到了老者三人眼中,再次驗證通過。夫餘國後裔之事,就這麽敲定了。解釋就是掩飾……
“艮主東北,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中年文士再次猛誇於艮之淵博,哈哈地笑聲響徹二樓。
唉,這廝若是不說話,會不會被人當啞巴賣掉?於艮臉上的笑意更濃,佩服得緊了,“嗬嗬,先生淵博,先生謬讚!”
“上師是阿布卡赫赫?”老者卻是冷不丁地問道。看來,他很清楚這個詞在邊陲野人當中的意義。
“請問老丈貴姓?”於艮又端起了酒碗。
“嗬嗬,敝姓蕭,這是不肖孫移敵蹇。”老者貌似也在調整對待於艮的態度。可能意識到了萍水相逢之人,問題好像略多了一點?雖然肚子裏的疑問,卻是越問越多。
移敵蹇?大概是個契丹人的名字,於艮並不知曉,但還是抱拳久仰了一下。移敵蹇亦抱拳回應。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給於艮的感覺還不錯。
契丹人姓蕭,就有太多含義。契丹貴族隻有“耶律”和“蕭”兩個姓氏。
相傳耶律阿保機羨慕蕭何輔助劉邦的典故,給兩個得力部族賜姓蕭氏。“耶律”與“蕭”世為婚姻,契丹王後,全部姓蕭,比如舉世聞名的蕭燕燕。換言之,蕭姓是大遼的後族,多有位高權重者。
“敝姓李,得遇餘上師,實是三生有幸!”中年文士也適時地端起酒碗,就怕別人把他忘了。其實蕭老者沒有替他介紹,也說明了一些問題。
蕭老者貌似不喜多飲,剛才幹掉一碗已經很給麵子了。移敵蹇也跟著李文士端起了酒碗,“上師請了!”
“請!”於艮舉碗一飲而盡。
移敵蹇也是一口喝幹,契丹人喝酒本來就比較爽快,當然不肯落於人後。豈不知這烈酒“醉倒驢”,對於艮來說,實在是寡淡。
李文士雖然有點費勁,但也努力地幹掉了。平生得遇知己嘛,痛快!
“阿布卡赫赫是弟子們隨口喊的,蕭翁無須當真。”於艮還是提起了這個話題。
於艮早先推測,阿布卡赫赫是創世神,最高神諸如此類的含義。在東北邊鄙土著當中,阿布卡赫赫有著無上的影響力。蕭老者既然對此上心,就不如大大方方地說開——被人惦記著是可怕的。
“哦?這些都是上師的弟子?”蕭老者果然很感興趣,問得倒是很隨意。十多個孩子服飾相同,頭發不及寸,也是一景。頭發其實是塵緣,剪掉煩惱絲嘛!
“於某乃是閑雲野鶴,多年浪跡天涯,居無定所。時時普度眾生,處處勸課農桑。凡有人追隨,擇其賢者而教之,不亦樂乎?”於艮本來就與此間不同,倒也無須矯飾。自帶幾分超凡脫俗。
蕭老者微微點頭,貌似認可。
李文士卻是耐不住寂寞,屈指擊空碗而歎,“《左傳》有雲,‘周禮盡在魯矣。’今日得見餘上師,方知古人誠不我欺。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夫子弟子三千,聖賢七十。餘上師可謂見賢思齊。”
這一段話,邏輯上就有些混亂,許是喝酒太猛之故。沃淩聽得不太明白,但能聽出來這是讚美師父的,對李文士的好感度陡升。
“上師為何要勸課農桑?”蕭老者就能抓住要點。
“蕭翁想必知道,此時我大遼之東北邊陲,勢如累卵,岌岌乎殆哉?”於艮開啟了忽悠模式,從不怕大言炎炎。
“內憂外患,豈止邊陲。上師有何見教?”蕭老者點頭同意,臉上憂色一現即逝。
“不敢。於某率弟子赴榷場換購農具,見一張熊皮僅得一隻犁頭。豈不知熊皮之難得,邊民多有為此搏命者。一則說,榷場之盤剝過甚。二則說,今上不知犁頭之意義。”於艮歎息一聲,上憂其國,下憂其民,我心慈悲。對榷場則言之鑿鑿,對今上雖有不敬,卻是輕描淡寫,為尊者諱。
“犁頭有何意義?”李文士發問。這位對文史典籍太過精通,對國計民生就不太熟。
實際上於艮和蕭老者之間的機鋒,李文士完全不得要領。對他來說,這就是一場喝酒嘮嗑,即席賦詩一首最好,可惜才思還在腦袋外麵溜達。
“今遼宋兄弟相稱,和平百年,宋益富,遼日窘。明眼人謂之,宋以農立國,遼以牧立國。其實上述仍是表麵文章。農民內向,囿於土地,安心自足,不戰則富。牧民外向,遊走四方,自用不足。遇戰則強,無戰則日蹙。或言之,大遼之害,始於澶淵。”於艮侃侃而談,有種高踞天上俯瞰人家的氣度。
蕭老者顯然從未聽過此番言論。細細思量,卻也不是沒有道理。澶淵之盟,宋歲貢遼三十萬兩匹,還把大遼給害了?
有一點卻是肯定,百年來,契丹貴族日益驕奢淫逸,兵驕將惰,文恬武嬉。還真是與不戰有關。
於艮點到為止,輕巧地轉了話頭。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於某買犁頭,是為讓邊民吃飽。吃飽之後,乃得大遼邊陲靖平。”於艮一副悲天憫人的語氣,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
“就這麽簡單?”移敵蹇忍不住插話,顯然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卻始終未得其解。
“然也!《漢書·食貨誌》雲,無農不穩!”李文士終於插上了話,好心替於艮作答。
“嗬嗬,肉食者謀之。於某不過閑雲野鶴,以遊走四方為樂,到此處還不足兩月。待邊民種了水稻,於某又將雲遊。”於艮對移敵蹇略笑——乃翁是肉食者。
“語出《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李文士興奮地拍著桌子。
呃,於艮都有點喜歡這廝了,活得多麽純粹……
坐在老者右首的中年文士緊接著開口。於艮隻好淡笑不語——瑕丘?蝦球?這是什麽東東?
那中年文士或者有心賣弄,居然引經據典說了一大通,頭頭是道的,多少帶著點酸腐。
《禮記·檀弓上》曰,“公叔文子升於瑕丘”。《姓氏辯證》卷十二引《風俗通義》雲,“魯桓公庶子食采瑕丘,子孫氏焉。”
瑕丘氏,傳為春秋時期魯桓公後裔,本姬姓,因食采瑕丘而得姓。三桓亂魯政,瑕丘氏流亡至東北,建立夫餘國。
夫餘國之名,最早見於史記和漢書。《史記·貨殖列傳》雲,“夫燕,……北鄰烏桓、夫餘,東給穢貂、朝鮮、真番之利。”《漢書·地理誌》作,“北隙烏桓、夫餘,東賈真番之利。”
《三國誌·夫餘傳》載,“夫餘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裏,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裏。”
夫餘立國七百餘載,亡於高句麗。高句麗亡於渤海,渤海亡於契丹。這就是寧江州的來龍去脈。
而夫餘亡國後,其裔流亡,不知所終……
源自漢人,千年未踏足中原,此處又是扶餘故國,還真是靠了那麽點譜的。
“先生果然淵博,某佩服!”於艮輕輕地搖了搖頭。這也扯得太遠了吧?都扯著蛋了。哥明明是裝神仙來著……
其實,於艮如此言談舉止,還是因了這祖孫倆先後以“上師”相稱。上師嘛,得道高僧,心不染塵。就得有點飄然出世的風骨,不為俗世羈絆——嗯,剃了個毛寸。
“上師客氣!”中年文士搖頭晃腦的,很是陶醉於自己的智慧和淵博,可惜沒把扇子扇一扇。
“某去國久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於艮莊嚴肅穆地搖了搖頭。既要撇清,又不能急於撇清,不好弄啊!
那老者氣度森嚴,雖禮賢下士,卻是目力如刀。十餘名侍衛散坐兩桌,飲食極快,姿勢警醒。雖然大家同席喝了一碗酒,但還遠沒有建立信任關係。
這裏可是大遼國的軍事重鎮啊!於艮不想節外生枝——“心安之所是大宋”,這話是說著玩的嗎?
“語出晉陶淵明獨愛菊!嗬嗬,上師謙虛!”中年文士卻是擊節讚歎,頗有點惺惺惜惺惺之意,天涯何處無知己嘛!一句話說出“語出晉陶淵明獨愛菊”——嗯,很風趣。就像迅雷不及掩耳盜鈴……
於艮隻好隨喜了一下。這中年文士話多的,貌似根本不知道喧賓奪主這回事。
或者也說明,此處雖以老者為主,卻也不是主從關係?本來於艮還以為中年文士是老者的幕僚來著。想來即便是,也是個坑爹的。
那老者襟懷似海,淺啜了一口,並無太多表示。年輕人卻是暗中撇嘴,臉上分明帶了些“我跟他不熟”的意味。
“我師父是阿布卡赫赫,姓於!”沃淩瞪了中年文士一眼。烏七八糟地說了一大通,每一個字都明白,連在一起就不太懂,一定是這胖子說得不好。好人能長這麽胖嗎?還黑……
沃淩此時已經吃完了小鹹菜,這桌上有啥整齊的,隻管挖來吃,用的還是自帶的銀勺子。嚐著味道好,就給於艮分享一勺,於艮也不拒絕。
端的是憨態可掬,活脫脫一個受師父寵愛的頑皮童子。
“上師姓餘?”
中年文士不以為忤,反正有些驚喜,轉向老者攤了攤手——你看看!
童言無忌不作偽,老者也是若有所思。年輕人甚至恍然大悟地點了點頭。
“在下姓於,單名一個艮字。”於艮隻好苦笑應答。這就扯不清楚了。祖上封邑瑕丘,以“瑕丘”為姓。夫餘亡國,後裔以“餘”為姓,還真是合情合理,一脈相承。
這都哪兒跟哪兒啊?不過呢,他們愛怎麽想怎麽想吧。夫餘國是秦漢時期的事情,都亡了六七百年了。恐怕隻有文人才能從典籍中了解一些,邊陲野人不會知道,夫餘後裔能有多大影響力?
至少也比大宋奸細強些。
於艮若有若無的苦笑,清晰地傳到了老者三人眼中,再次驗證通過。夫餘國後裔之事,就這麽敲定了。解釋就是掩飾……
“艮主東北,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中年文士再次猛誇於艮之淵博,哈哈地笑聲響徹二樓。
唉,這廝若是不說話,會不會被人當啞巴賣掉?於艮臉上的笑意更濃,佩服得緊了,“嗬嗬,先生淵博,先生謬讚!”
“上師是阿布卡赫赫?”老者卻是冷不丁地問道。看來,他很清楚這個詞在邊陲野人當中的意義。
“請問老丈貴姓?”於艮又端起了酒碗。
“嗬嗬,敝姓蕭,這是不肖孫移敵蹇。”老者貌似也在調整對待於艮的態度。可能意識到了萍水相逢之人,問題好像略多了一點?雖然肚子裏的疑問,卻是越問越多。
移敵蹇?大概是個契丹人的名字,於艮並不知曉,但還是抱拳久仰了一下。移敵蹇亦抱拳回應。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給於艮的感覺還不錯。
契丹人姓蕭,就有太多含義。契丹貴族隻有“耶律”和“蕭”兩個姓氏。
相傳耶律阿保機羨慕蕭何輔助劉邦的典故,給兩個得力部族賜姓蕭氏。“耶律”與“蕭”世為婚姻,契丹王後,全部姓蕭,比如舉世聞名的蕭燕燕。換言之,蕭姓是大遼的後族,多有位高權重者。
“敝姓李,得遇餘上師,實是三生有幸!”中年文士也適時地端起酒碗,就怕別人把他忘了。其實蕭老者沒有替他介紹,也說明了一些問題。
蕭老者貌似不喜多飲,剛才幹掉一碗已經很給麵子了。移敵蹇也跟著李文士端起了酒碗,“上師請了!”
“請!”於艮舉碗一飲而盡。
移敵蹇也是一口喝幹,契丹人喝酒本來就比較爽快,當然不肯落於人後。豈不知這烈酒“醉倒驢”,對於艮來說,實在是寡淡。
李文士雖然有點費勁,但也努力地幹掉了。平生得遇知己嘛,痛快!
“阿布卡赫赫是弟子們隨口喊的,蕭翁無須當真。”於艮還是提起了這個話題。
於艮早先推測,阿布卡赫赫是創世神,最高神諸如此類的含義。在東北邊鄙土著當中,阿布卡赫赫有著無上的影響力。蕭老者既然對此上心,就不如大大方方地說開——被人惦記著是可怕的。
“哦?這些都是上師的弟子?”蕭老者果然很感興趣,問得倒是很隨意。十多個孩子服飾相同,頭發不及寸,也是一景。頭發其實是塵緣,剪掉煩惱絲嘛!
“於某乃是閑雲野鶴,多年浪跡天涯,居無定所。時時普度眾生,處處勸課農桑。凡有人追隨,擇其賢者而教之,不亦樂乎?”於艮本來就與此間不同,倒也無須矯飾。自帶幾分超凡脫俗。
蕭老者微微點頭,貌似認可。
李文士卻是耐不住寂寞,屈指擊空碗而歎,“《左傳》有雲,‘周禮盡在魯矣。’今日得見餘上師,方知古人誠不我欺。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夫子弟子三千,聖賢七十。餘上師可謂見賢思齊。”
這一段話,邏輯上就有些混亂,許是喝酒太猛之故。沃淩聽得不太明白,但能聽出來這是讚美師父的,對李文士的好感度陡升。
“上師為何要勸課農桑?”蕭老者就能抓住要點。
“蕭翁想必知道,此時我大遼之東北邊陲,勢如累卵,岌岌乎殆哉?”於艮開啟了忽悠模式,從不怕大言炎炎。
“內憂外患,豈止邊陲。上師有何見教?”蕭老者點頭同意,臉上憂色一現即逝。
“不敢。於某率弟子赴榷場換購農具,見一張熊皮僅得一隻犁頭。豈不知熊皮之難得,邊民多有為此搏命者。一則說,榷場之盤剝過甚。二則說,今上不知犁頭之意義。”於艮歎息一聲,上憂其國,下憂其民,我心慈悲。對榷場則言之鑿鑿,對今上雖有不敬,卻是輕描淡寫,為尊者諱。
“犁頭有何意義?”李文士發問。這位對文史典籍太過精通,對國計民生就不太熟。
實際上於艮和蕭老者之間的機鋒,李文士完全不得要領。對他來說,這就是一場喝酒嘮嗑,即席賦詩一首最好,可惜才思還在腦袋外麵溜達。
“今遼宋兄弟相稱,和平百年,宋益富,遼日窘。明眼人謂之,宋以農立國,遼以牧立國。其實上述仍是表麵文章。農民內向,囿於土地,安心自足,不戰則富。牧民外向,遊走四方,自用不足。遇戰則強,無戰則日蹙。或言之,大遼之害,始於澶淵。”於艮侃侃而談,有種高踞天上俯瞰人家的氣度。
蕭老者顯然從未聽過此番言論。細細思量,卻也不是沒有道理。澶淵之盟,宋歲貢遼三十萬兩匹,還把大遼給害了?
有一點卻是肯定,百年來,契丹貴族日益驕奢淫逸,兵驕將惰,文恬武嬉。還真是與不戰有關。
於艮點到為止,輕巧地轉了話頭。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於某買犁頭,是為讓邊民吃飽。吃飽之後,乃得大遼邊陲靖平。”於艮一副悲天憫人的語氣,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
“就這麽簡單?”移敵蹇忍不住插話,顯然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卻始終未得其解。
“然也!《漢書·食貨誌》雲,無農不穩!”李文士終於插上了話,好心替於艮作答。
“嗬嗬,肉食者謀之。於某不過閑雲野鶴,以遊走四方為樂,到此處還不足兩月。待邊民種了水稻,於某又將雲遊。”於艮對移敵蹇略笑——乃翁是肉食者。
“語出《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李文士興奮地拍著桌子。
呃,於艮都有點喜歡這廝了,活得多麽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