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包藏禍心
【拚音】:bāocánghuoxin
【解釋】:包藏:隱藏,包含;禍心:害人之心。<strong>.</strong>心裏懷著害人的惡意。
【成語故事】:
公元前541年,楚國的公子圍在副手伍舉的陪同下帶了許多兵馬到鄭國去迎親。原來,鄭國是個小國,楚國是個大國,鄭國與楚國交好,以便靠它的力量與別的諸侯國抗衡。為此,大夫公孫段把女兒嫁給楚國的公子圍。
執政大夫子產見公子圍帶了許多兵馬來迎親,擔心他乘機侵襲,便不讓公子圍等住進城裏的館舍,並派子羽對公子圍說:“敝都的館舍狹小,容納不下您這麽多的隨從,請就住在城外,並舉行迎親儀式吧。”
公子圍很不滿意,命太宰伯州犁對子羽說:“承蒙貴君賜給敝君大夫恩惠,把貴君大夫的女兒嫁給敝君的大夫作妻子。敝國這次迎親極為隆重,出發前擺了宴席,在宗廟中進行了祭告。如果在野外舉行迎親儀式,是把貴君的恩惠賜到草叢裏去了,我們就欺騙了先君,不能再當大臣,也不能回去了。請大夫再考慮一下。”
子羽說:“我們鄭國國家小,但國小並沒有罪過,倒是依靠大國而不設防備,那才是罪過。我們本想通過聯姻使自己得到安寧,而楚國作為大國卻懷著害人之心來打我們弱小的鄭國的主意,這是行不通的。”
【成語】:抱殘守缺
【拚音】:bàocánshouquē
【解釋】:抱著殘缺陳舊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進。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初作“保殘守缺”,見於《漢書·劉歆傳》:“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西漢時,有一個叫劉歆的人,字子駿,是著名學者劉向的兒子,曾拜為黃門郎(內廷侍從官)。後來與劉向共同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進行學術研究。在校勘工作中,他閱讀了不少秘藏的古籍,發現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傳》,愛不釋手。經過研究,劉歆認為,《左傳》是一本珍貴的文獻資料,便建議為《左傳》等古籍建立學官。漢哀帝(劉欣)知道此事後,就命劉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左傳》等一批古書的義理。但諸博士既不同意為《左傳》等建立學官,又不肯討論研究此事。劉歆對眾博士的這種態度很氣憤,給管博士的太常寫了一封公文,對此提出了批評和抗議。
劉歆的信中寫到:這些博士不學無術,孤陋寡聞,懷著害怕別人識破他們的私意,沒有服從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殘守缺,因循守舊,而不肯探求新的學問。由於劉歆的信言詞痛切,引起了博士們的怨恨並因此遭受到了誹謗。後來,劉歆自請到地方做了個小官。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引伸出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原意為守住陳舊、殘破的東西,不肯放棄。[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棉_._.花_._.糖_._.小_._.說_._.網<<<$.]現多用以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成語】:抱薪救火
【拚音】:bàoxinjiuhuo
【解釋】: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成語故事】:
戰國末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不斷並吞鄰近的國家,好擴大自己的領土。其中,秦國曾經三次進攻魏國,占領魏國許多的土地,魏*民也傷亡慘重。
有一回,秦國又派乒攻打魏國,魏國於是請韓、趙兩國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後還是被打敗。大將段幹子提議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戰略家蘇代卻持反對的意見,他說:秦國想並吞魏國,隻割讓土地是無法滿足秦國的野心,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柴沒燒完,火是不會滅的。
可是魏王不聽蘇代的勸阻,還是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最後真的就像蘇代說的一樣,秦國根本不滿足,仍然繼續攻打魏國,掠奪了魏國更多城池,最後弱小的魏國就被秦國消滅了。
【拚音】:gshéying
【解釋】:將映在酒杯裏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成語故事】: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成語】:杯水車薪
【拚音】:bēishuichēxin
【解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成語故事】:
有一天傍晚,有個叫趙大的人砍柴回來路過一個茶館,看見裏麵坐著很多人,有的在喝茶,有的在乘涼。趙大把拉柴的車停在外麵,也走進了茶館。他剛喝完一杯茶,就看見茶館外麵一片紅光,飽到門口一看,原來是自已的一車柴草著火了,火苗直往上躥。趙大一邊大喊:不好了,著火啦,快救火啊!一邊跑進茶館,端起桌子上的一杯茶水往柴草上潑去。茶館裏的人聽到喊聲,也都端起茶杯往車上潑。可是火不但沒滅,借助風勢反而更大了。趙大揪住衣襟,垂頭喪氣地蹲在地上直歎氣。
薪:柴草。這個成語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成語】:背道而馳
【拚音】:bèidàoérchi
【解釋】:背:背向;道:道路;馳: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魏國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國,可是他在路途中聽到魏王準備要攻打趙國邯鄲的消息,就趕緊回國去勸魏王。
匆忙回國的季梁對魏王說:“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個駕著車子的人,他趕著馬想要去北邊,說他準備到楚國去。”魏王說:“楚國應該是向南走的,為什麽他要往北走呢?”
季梁回答說:“我也這麽跟他說的啊!可是,他認為他的馬是匹好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帶了足夠的錢;而且車夫經驗豐富,所以他覺得沒有什麽好擔心的。因此,他不聽我的勸告,就繼續往北走了。”魏王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說:“這個人是個瘋子。雖然他有很多好的條件,但是他卻往反方向走,怎麽可能到得了目的地呢。”
接著季梁就告訴魏王說:“大王說的話一點也沒錯。但是,像大王現在這樣一直攻打附近的國家,這種舉動也會讓大王離稱霸的目標越來越遠,這不也是和那個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樣嗎?”
【成語】:背水一戰
【拚音】:bèishuiyizhàn
【解釋】: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麵堵住井陘口,一麵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麵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麵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麽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麽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成語】:本末倒置
【拚音】:dàozhi
【解釋】: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有一次齊國的國王派使臣去訪問趙國。使臣到了趙國,把齊王的信交給了趙威王,趙威王連看都沒看,就親切地問使臣:齊國怎麽樣?今年收成好嗎?老百姓生活得好嗎?齊王的身體好嗎?使臣聽了,心裏很不高興,對趙威王說:齊王派我來訪問趙國,可您連信都不看,而是先問收成、百姓,最後才問國王,這不是本末倒置嗎?趙威王笑著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講,糧食是最重要的,還有,如果沒有百姓,哪有什麽國王啊!所以我這樣問,根本沒有本末倒置。本末:樹根和樹梢,比喻事物的根本和細枝末節;置:放置。這個成語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的關係搞顛倒了。
【成語】:逼上梁山
【拚音】:bishàngliángshān
【解釋】:比喻被迫起來反抗。現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種行動。
【成語故事】:
《水滸傳》中有一個梁山英雄,名叫林衝,原來是80萬禁軍教頭。有一天,林衝帶著妻子去趕廟會,沒想到倆人走散了。太尉高俅的幹兒子高衙內看見林衝的妻子長得漂亮,就起了壞心。正在這時,林衝趕到了,他見妻子被人欺負,非常氣憤,就在舉起拳頭要打時,才看清是高衙內,就忍氣吞聲地回了家。誰知高衙內為了霸占林衝的妻子,玩弄手法陷害林衝,還派人在流放的路上殺害林衝。林衝被逼得無路可走,隻得上梁山造反。梁山:地名,在今山東省梁山縣。這個成語比喻被迫反抗或做某件事。
【成語】:比肩接踵
【拚音】:g
【解釋】:猶比肩繼踵。形容人很多或接連不斷。
【成語故事】
【拚音】:bāocánghuoxin
【解釋】:包藏:隱藏,包含;禍心:害人之心。<strong>.</strong>心裏懷著害人的惡意。
【成語故事】:
公元前541年,楚國的公子圍在副手伍舉的陪同下帶了許多兵馬到鄭國去迎親。原來,鄭國是個小國,楚國是個大國,鄭國與楚國交好,以便靠它的力量與別的諸侯國抗衡。為此,大夫公孫段把女兒嫁給楚國的公子圍。
執政大夫子產見公子圍帶了許多兵馬來迎親,擔心他乘機侵襲,便不讓公子圍等住進城裏的館舍,並派子羽對公子圍說:“敝都的館舍狹小,容納不下您這麽多的隨從,請就住在城外,並舉行迎親儀式吧。”
公子圍很不滿意,命太宰伯州犁對子羽說:“承蒙貴君賜給敝君大夫恩惠,把貴君大夫的女兒嫁給敝君的大夫作妻子。敝國這次迎親極為隆重,出發前擺了宴席,在宗廟中進行了祭告。如果在野外舉行迎親儀式,是把貴君的恩惠賜到草叢裏去了,我們就欺騙了先君,不能再當大臣,也不能回去了。請大夫再考慮一下。”
子羽說:“我們鄭國國家小,但國小並沒有罪過,倒是依靠大國而不設防備,那才是罪過。我們本想通過聯姻使自己得到安寧,而楚國作為大國卻懷著害人之心來打我們弱小的鄭國的主意,這是行不通的。”
【成語】:抱殘守缺
【拚音】:bàocánshouquē
【解釋】:抱著殘缺陳舊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進。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初作“保殘守缺”,見於《漢書·劉歆傳》:“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西漢時,有一個叫劉歆的人,字子駿,是著名學者劉向的兒子,曾拜為黃門郎(內廷侍從官)。後來與劉向共同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進行學術研究。在校勘工作中,他閱讀了不少秘藏的古籍,發現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傳》,愛不釋手。經過研究,劉歆認為,《左傳》是一本珍貴的文獻資料,便建議為《左傳》等古籍建立學官。漢哀帝(劉欣)知道此事後,就命劉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左傳》等一批古書的義理。但諸博士既不同意為《左傳》等建立學官,又不肯討論研究此事。劉歆對眾博士的這種態度很氣憤,給管博士的太常寫了一封公文,對此提出了批評和抗議。
劉歆的信中寫到:這些博士不學無術,孤陋寡聞,懷著害怕別人識破他們的私意,沒有服從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殘守缺,因循守舊,而不肯探求新的學問。由於劉歆的信言詞痛切,引起了博士們的怨恨並因此遭受到了誹謗。後來,劉歆自請到地方做了個小官。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引伸出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原意為守住陳舊、殘破的東西,不肯放棄。[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棉_._.花_._.糖_._.小_._.說_._.網<<<$.]現多用以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成語】:抱薪救火
【拚音】:bàoxinjiuhuo
【解釋】: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成語故事】:
戰國末年,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不斷並吞鄰近的國家,好擴大自己的領土。其中,秦國曾經三次進攻魏國,占領魏國許多的土地,魏*民也傷亡慘重。
有一回,秦國又派乒攻打魏國,魏國於是請韓、趙兩國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後還是被打敗。大將段幹子提議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戰略家蘇代卻持反對的意見,他說:秦國想並吞魏國,隻割讓土地是無法滿足秦國的野心,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柴沒燒完,火是不會滅的。
可是魏王不聽蘇代的勸阻,還是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最後真的就像蘇代說的一樣,秦國根本不滿足,仍然繼續攻打魏國,掠奪了魏國更多城池,最後弱小的魏國就被秦國消滅了。
【拚音】:gshéying
【解釋】:將映在酒杯裏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成語故事】: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成語】:杯水車薪
【拚音】:bēishuichēxin
【解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成語故事】:
有一天傍晚,有個叫趙大的人砍柴回來路過一個茶館,看見裏麵坐著很多人,有的在喝茶,有的在乘涼。趙大把拉柴的車停在外麵,也走進了茶館。他剛喝完一杯茶,就看見茶館外麵一片紅光,飽到門口一看,原來是自已的一車柴草著火了,火苗直往上躥。趙大一邊大喊:不好了,著火啦,快救火啊!一邊跑進茶館,端起桌子上的一杯茶水往柴草上潑去。茶館裏的人聽到喊聲,也都端起茶杯往車上潑。可是火不但沒滅,借助風勢反而更大了。趙大揪住衣襟,垂頭喪氣地蹲在地上直歎氣。
薪:柴草。這個成語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成語】:背道而馳
【拚音】:bèidàoérchi
【解釋】:背:背向;道:道路;馳: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魏國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國,可是他在路途中聽到魏王準備要攻打趙國邯鄲的消息,就趕緊回國去勸魏王。
匆忙回國的季梁對魏王說:“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個駕著車子的人,他趕著馬想要去北邊,說他準備到楚國去。”魏王說:“楚國應該是向南走的,為什麽他要往北走呢?”
季梁回答說:“我也這麽跟他說的啊!可是,他認為他的馬是匹好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帶了足夠的錢;而且車夫經驗豐富,所以他覺得沒有什麽好擔心的。因此,他不聽我的勸告,就繼續往北走了。”魏王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說:“這個人是個瘋子。雖然他有很多好的條件,但是他卻往反方向走,怎麽可能到得了目的地呢。”
接著季梁就告訴魏王說:“大王說的話一點也沒錯。但是,像大王現在這樣一直攻打附近的國家,這種舉動也會讓大王離稱霸的目標越來越遠,這不也是和那個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樣嗎?”
【成語】:背水一戰
【拚音】:bèishuiyizhàn
【解釋】: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麵堵住井陘口,一麵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麵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麵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麽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麽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成語】:本末倒置
【拚音】:dàozhi
【解釋】: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有一次齊國的國王派使臣去訪問趙國。使臣到了趙國,把齊王的信交給了趙威王,趙威王連看都沒看,就親切地問使臣:齊國怎麽樣?今年收成好嗎?老百姓生活得好嗎?齊王的身體好嗎?使臣聽了,心裏很不高興,對趙威王說:齊王派我來訪問趙國,可您連信都不看,而是先問收成、百姓,最後才問國王,這不是本末倒置嗎?趙威王笑著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講,糧食是最重要的,還有,如果沒有百姓,哪有什麽國王啊!所以我這樣問,根本沒有本末倒置。本末:樹根和樹梢,比喻事物的根本和細枝末節;置:放置。這個成語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的關係搞顛倒了。
【成語】:逼上梁山
【拚音】:bishàngliángshān
【解釋】:比喻被迫起來反抗。現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種行動。
【成語故事】:
《水滸傳》中有一個梁山英雄,名叫林衝,原來是80萬禁軍教頭。有一天,林衝帶著妻子去趕廟會,沒想到倆人走散了。太尉高俅的幹兒子高衙內看見林衝的妻子長得漂亮,就起了壞心。正在這時,林衝趕到了,他見妻子被人欺負,非常氣憤,就在舉起拳頭要打時,才看清是高衙內,就忍氣吞聲地回了家。誰知高衙內為了霸占林衝的妻子,玩弄手法陷害林衝,還派人在流放的路上殺害林衝。林衝被逼得無路可走,隻得上梁山造反。梁山:地名,在今山東省梁山縣。這個成語比喻被迫反抗或做某件事。
【成語】:比肩接踵
【拚音】:g
【解釋】:猶比肩繼踵。形容人很多或接連不斷。
【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