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河外,數萬名衣著闌珊,麵色疲憊,神態恐懼的帝國將士整齊的排列成了三道戰線。
在他們身後,是年久失修的城牆,以及快被淤泥塞滿了的護城河。
自從火炮成為戰場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之後,冷兵器時代的城牆以及護城河逐漸失去了防禦價值。另外,上百年來,除了內戰之外,帝國京城從來沒有受到過外來侵略者的威脅。正是如此,帝國京城的城牆已經有幾十年沒有修繕了,護城河更是缺乏管理,幾乎快被淤泥填為平地。
在明軍將士的對麵,是數萬名武裝到了牙齒的敵人。
來自東北的後金大軍!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並不是對外戰爭,而是帝國的內戰,是帝國占主體地位的漢族與占從屬地位的少數民族之間的內戰。因為,早在太祖與太宗皇帝時期,東北地區就是帝國的領地,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就成了帝國的臣民。
可是,對大明帝國來說,這些少數民族的叛亂卻對帝國構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脅。
自從明曆二百五十年(公元1618年),滿人叛酋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叛明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中,帝國失去了太多的英傑,也經曆了太多的失敗。
明曆二百二十二年(公元1590年),接替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的高儀病逝之後,內閣中代表各地區勢力的大臣就新任內閣首輔問題產生嚴重分歧,“黨爭”由此爆發。
從長遠意義上看,“黨爭”的結果是好的。
正是在此時,出現了最原始的“黨派”意識,並且出現了“共盟黨”與“民業黨”的前身,而這兩個黨派將是帝國今後最重要的兩大黨派。
可是,從短期效果上來看,“黨爭”隻會削弱帝國的實力。
更嚴重的是,“黨爭”導致帝國陷入了“無政府”狀態。
從明曆二百二十二年(公元1590年),到明曆二百二十八年(公元1596年),短短六年之內,先後有二十八人出任帝國內閣首輔,其中最短的隻在首輔位置上坐了十一天,最長的也不到半年。
雖然被嚴重削弱的皇室並沒有借此生亂,但是政府頻繁更迭,隻會使帝國更加混亂。
可以說,這六年的時間,幾乎毀掉了張居正與高儀兩位首輔在十八年中創造出的所有成果。
當時,最嚴重的後果是,土地兼並出現了徹底失控的局麵。
隨著中原,江南,兩廣,以及四川等地區的大量耕地被資本家與開明地主大量兼並,可開發的肥沃土地越來越少,需要更多牧場,更多耕地的資本家把目光投向了帝國周邊地區,以及那些還沒有開發,或者沒有完全開發的偏遠地區。
其中,東北地區就吸引了資本家的貪婪目光。
在資本勢力湧入之前,東北地區基本上處於原始的漁獵與農耕經濟時代。一是東北地區氣候寒冷,不太適合種植農作物。二是生活在東北地區的主要是少數民族,思想不開發,很難接受新興的資本主義。三是交通不方便,運輸成本巨大。
隻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從明曆二百一十九年(公元1587年),廣東籍資本家黃爵新在遼陽建立第一個種植園開始,到明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東北地區的種植園與牧場的數量激增到了三百五十二個。
隨著資本經濟的擴張,所產生的必然是大量失去了生活來源的原住民。
其中,大量出現的牧場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居民的影響最為巨大。另外,資本家追求高額利潤的貪婪行徑,比如通過壟斷來壓低物產的價格,也嚴重的激化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
比如,在明曆二百一十年(公元1578年)的時候,一張產自東北的貂皮能夠賣到一兩白銀,或者換取一石大米。到明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的時候,同樣一張貂皮隻能賣到十錢,或者換取十斤大米。
結果可想而知。
在資本家圈地的時候,少數民族居民失去了牧場,失去了獵場,失去耕地。而資本家的壟斷經營,更是讓少數民族居民入不敷出,甚至難以果腹。
如果當時帝國的政治局勢相對穩定,也許後麵的矛盾就不會爆發。
畢竟,在張居正與高儀執政期間,為了保證帝國的穩定,兩人都采取了保護少數民族的政策,並且盡量緩和國內的民族矛盾。
問題是,動蕩不安的帝國內閣政府根本無法約束不法商人的掠奪行為。
當然,帝國軍事部門在東北地區采取的高壓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努爾哈赤發動反叛之前,東北地區先後爆發了大大小小數十次叛亂。這些叛亂無一例外的被鎮壓了下去,組織叛亂的匪首,以及參加叛亂的匪眾都受到了最嚴厲的懲罰,甚至連其族人都受到株連。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明曆二百三十九年(公元1607年)到明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期間的十年中,就有六萬七千八百三十六名東北少數民族居民被以叛國罪處死。同期,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也從一百八十三萬銳減到了一百一十七萬。
也就是說,努爾哈赤的叛亂並不是偶然事件。
同樣的,因為頻繁的叛亂,所以努爾哈赤這支由滿人組成的叛軍並沒有受到當局的重視。
曆史證明,努爾哈赤絕不是個普通角色。即便在發動叛亂七年之後,也就是明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25年)的時候,他在寧遠城外被平湃統帥袁崇煥指揮的明軍炸傷,並且在回到鹹寧堡之後不久就傷重而亡了,可是在叛亂的第二年,他就取得了“薩爾滸之戰”的勝利,重創明軍,並且在隨後幾年之內,征服了附近的其他少數民族部落,包括部分蒙古部落,聚集起了一支足以撼動大明帝國江山的強大軍隊。
正是如此,當時負責指揮平叛戰爭的袁崇煥主張以守代攻,通過建立軍事要塞的方式,穩步向叛軍腹地推進,並且壓縮叛軍的活動空間。
畢竟,東北地區氣候嚴寒,且地形複雜,並不適合明軍作戰。
如果說努爾哈赤發動滿人叛亂,並且聯合了北方各個少數民族的豪傑,那麽他的兒子,也就是皇太極就是滿人中最有遠見,也是最有能力的軍事家、政治家與謀略家。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成為叛軍首領。
他一改滿人以弓騎為主的戰術,轉為向明軍學習,並且利用繳獲的武器組建了第一支火器部隊,從而大大提高了叛軍的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明曆二百六十二年(公元1630年),皇太極一方麵使離間計,誘使內閣首輔孫承宗解除平叛大將袁崇煥的軍事職務,同時以蒙古騎兵為先導,先後攻陷遵化、灤州、永平、遷安四座要塞,兵鋒直指帝國京師。
等到孫承宗意識到犯了大錯誤,並且重新任命袁崇煥為平叛統帥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在叛軍抵達京師城外的時候,除了負責守備京師的五千禁軍之外,隻有剛剛到達的,來自重慶的“勤王”部隊。
此時,帝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女將軍登上了曆史舞台。
她就是重慶總兵,帝國第七步兵團(當時的團,相當於現在的軍團)統帥秦良玉。
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將士緊握著手裏的鋼槍,隨著戰線從中分開,一名身披明鎧的將軍躍馬來到了戰線前方。
見到頭盔下那爬滿皺紋,帶著一絲愁容的麵孔,堅守在戰線上的官兵頓時精神了許多。
她就是秦良玉,第一個登上曆史舞台的帝國女將軍。
在她身後,是一隊由約莫一百人的,清一色的女性軍人。當然,比起已經五十六歲的秦良玉來說,她的隨從年輕得多,也漂亮得多。
“兄弟們……”秦良玉勒住了馬,“你們跟了我幾年,甚至十幾年。這麽多年來,我們期盼與等待的就是今天。老娘把醜話說在前麵,等下交戰之時,誰敢後退半步,誰敢不聽號令,老娘手裏的大刀可認不得往日情誼!”
嗚嗚著響的寒風中,數萬條漢子都挺起了脊梁。
對數萬名血氣方剛的男兒來說,如果死在一個娘們手裏,而且還是因為臨陣脫逃被一個娘們以軍法處治,就算到了陰曹地府,都沒有顏麵去見閻王爺!
“另外,老娘也在此聲明,誰要是奮勇殺敵,誰要是衝鋒在前,老娘虧待不了他!”
聽到這,有的將士露出了一絲笑容。
年輕的時候,秦良玉可是方圓百裏內有名的大美女,隻是現在她已是半老徐娘,還有魅力嗎?
“當然,老娘現在人老珠黃,入不了各位兄弟的法眼,隻不過……”
說著,秦良玉朝身後的一百餘名親衛看了過去。
沒有任何遲疑,一百多名二十歲左右的女衛兵紛紛脫掉了鎧甲,撕掉了上衣,露出了豐滿、堅挺、白嫩的胸脯。
一時之間,數萬名將士都傻眼了。
在奔跑的馬背上,那些白花花的胸脯劇烈顫動著,除了讓數萬名將士眼花繚亂之外,還讓他們熱血沸騰。
“兄弟們,都給老娘聽好了!”秦良玉拔出了佩劍,“消滅叛軍之後,立功前一百名者,都有資格跟老娘的親衛親熱一晚上!”
“殺——”
“殺——”
“殺——”
……
頃刻間,明軍陣營裏殺聲震天,原本還士氣低落的將士個個都燃起了熊熊鬥誌。
不需要其他的鼓勵,不需要其他的激勵,那一百多對白嫩的胸脯就是數萬名官兵最大的獎賞。
城牆上,白發飄灑的孫承宗,以及一臉酷色的袁崇煥也都暗暗吃驚。
當確定由第七步兵團出城迎戰由皇太極親自指揮的叛軍時,不管是孫承宗,還是袁崇煥,都認為那幾萬名官兵凶多吉少。
可是現在看來,情況不會那麽簡單。
至少,秦良玉在鼓舞士氣方麵比任何一個爺們都做得出色!
隨著秦良玉退回戰線後方,戰鼓雷響了,隨著鼓點,數萬名明軍將士朝著叛軍陣線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也許,皇太極怎麽也想不到,擋住他勝利步伐,並且改變了曆史的,竟然是一個女流!
這場決定帝國命運的惡戰從上午持續到傍晚,直到皇太極承受不了慘重的傷亡,率領餘部退卻時,才暫時結束。
當晚,秦良玉率一千五百精騎乘勝追擊,殺入叛軍營地。
混戰中,近五千叛軍被斬殺。另外,皇太極也死於戰亂之中。
兩日內,群龍無首的叛軍連棄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退出關外。帝國京師之圍解除,秦良玉一戰成名。
隨後,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明軍分三路出關,海陸並進,發動了鎮壓叛亂的大反攻。
到明曆二百六十四年(公元1632年)底,最後一支叛軍向明軍投降。
持續了十九年之久的滿人叛亂至此平定。
隨後,為了穩固帝國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孫承宗一方麵令袁崇煥在東北地區建立更多的要塞,一方麵鼓勵商人到東北地區投資興業。
為了保證少數民族利益,防止再次發生叛亂。
明曆二百七十五年(公元1643年),帝國議政院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少數民族自治法》,確定了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在隨後的數十年中,帝國又先後頒布了多項保護少數民族利益,限製商人投機倒把行為的法案。
到明曆二百九十一年(公元1659年)的時候,帝國大部分偏遠地區恢複了平靜。
當然,滿人叛亂並不是沒有好處。
在曆時十九年的戰亂中,帝國逐漸認識到了大陸方向的重要性,並且逐步製訂了“陸海並重”的基本國策。
從長遠來看,這為帝國後來在大陸上的擴張奠定了基礎。
另外,少數民族動亂也給那些力推“三權分立”製度的政治家提供了一次寶貴的機會。
當曆史的車輪推進到明曆二百九十二年(公元1660年)的時候,帝國曆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在他們身後,是年久失修的城牆,以及快被淤泥塞滿了的護城河。
自從火炮成為戰場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之後,冷兵器時代的城牆以及護城河逐漸失去了防禦價值。另外,上百年來,除了內戰之外,帝國京城從來沒有受到過外來侵略者的威脅。正是如此,帝國京城的城牆已經有幾十年沒有修繕了,護城河更是缺乏管理,幾乎快被淤泥填為平地。
在明軍將士的對麵,是數萬名武裝到了牙齒的敵人。
來自東北的後金大軍!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並不是對外戰爭,而是帝國的內戰,是帝國占主體地位的漢族與占從屬地位的少數民族之間的內戰。因為,早在太祖與太宗皇帝時期,東北地區就是帝國的領地,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就成了帝國的臣民。
可是,對大明帝國來說,這些少數民族的叛亂卻對帝國構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脅。
自從明曆二百五十年(公元1618年),滿人叛酋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叛明到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二年。
在這十二年中,帝國失去了太多的英傑,也經曆了太多的失敗。
明曆二百二十二年(公元1590年),接替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的高儀病逝之後,內閣中代表各地區勢力的大臣就新任內閣首輔問題產生嚴重分歧,“黨爭”由此爆發。
從長遠意義上看,“黨爭”的結果是好的。
正是在此時,出現了最原始的“黨派”意識,並且出現了“共盟黨”與“民業黨”的前身,而這兩個黨派將是帝國今後最重要的兩大黨派。
可是,從短期效果上來看,“黨爭”隻會削弱帝國的實力。
更嚴重的是,“黨爭”導致帝國陷入了“無政府”狀態。
從明曆二百二十二年(公元1590年),到明曆二百二十八年(公元1596年),短短六年之內,先後有二十八人出任帝國內閣首輔,其中最短的隻在首輔位置上坐了十一天,最長的也不到半年。
雖然被嚴重削弱的皇室並沒有借此生亂,但是政府頻繁更迭,隻會使帝國更加混亂。
可以說,這六年的時間,幾乎毀掉了張居正與高儀兩位首輔在十八年中創造出的所有成果。
當時,最嚴重的後果是,土地兼並出現了徹底失控的局麵。
隨著中原,江南,兩廣,以及四川等地區的大量耕地被資本家與開明地主大量兼並,可開發的肥沃土地越來越少,需要更多牧場,更多耕地的資本家把目光投向了帝國周邊地區,以及那些還沒有開發,或者沒有完全開發的偏遠地區。
其中,東北地區就吸引了資本家的貪婪目光。
在資本勢力湧入之前,東北地區基本上處於原始的漁獵與農耕經濟時代。一是東北地區氣候寒冷,不太適合種植農作物。二是生活在東北地區的主要是少數民族,思想不開發,很難接受新興的資本主義。三是交通不方便,運輸成本巨大。
隻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
從明曆二百一十九年(公元1587年),廣東籍資本家黃爵新在遼陽建立第一個種植園開始,到明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東北地區的種植園與牧場的數量激增到了三百五十二個。
隨著資本經濟的擴張,所產生的必然是大量失去了生活來源的原住民。
其中,大量出現的牧場對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居民的影響最為巨大。另外,資本家追求高額利潤的貪婪行徑,比如通過壟斷來壓低物產的價格,也嚴重的激化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
比如,在明曆二百一十年(公元1578年)的時候,一張產自東北的貂皮能夠賣到一兩白銀,或者換取一石大米。到明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的時候,同樣一張貂皮隻能賣到十錢,或者換取十斤大米。
結果可想而知。
在資本家圈地的時候,少數民族居民失去了牧場,失去了獵場,失去耕地。而資本家的壟斷經營,更是讓少數民族居民入不敷出,甚至難以果腹。
如果當時帝國的政治局勢相對穩定,也許後麵的矛盾就不會爆發。
畢竟,在張居正與高儀執政期間,為了保證帝國的穩定,兩人都采取了保護少數民族的政策,並且盡量緩和國內的民族矛盾。
問題是,動蕩不安的帝國內閣政府根本無法約束不法商人的掠奪行為。
當然,帝國軍事部門在東北地區采取的高壓政策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努爾哈赤發動反叛之前,東北地區先後爆發了大大小小數十次叛亂。這些叛亂無一例外的被鎮壓了下去,組織叛亂的匪首,以及參加叛亂的匪眾都受到了最嚴厲的懲罰,甚至連其族人都受到株連。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明曆二百三十九年(公元1607年)到明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17年)期間的十年中,就有六萬七千八百三十六名東北少數民族居民被以叛國罪處死。同期,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也從一百八十三萬銳減到了一百一十七萬。
也就是說,努爾哈赤的叛亂並不是偶然事件。
同樣的,因為頻繁的叛亂,所以努爾哈赤這支由滿人組成的叛軍並沒有受到當局的重視。
曆史證明,努爾哈赤絕不是個普通角色。即便在發動叛亂七年之後,也就是明曆二百四十九年(公元1625年)的時候,他在寧遠城外被平湃統帥袁崇煥指揮的明軍炸傷,並且在回到鹹寧堡之後不久就傷重而亡了,可是在叛亂的第二年,他就取得了“薩爾滸之戰”的勝利,重創明軍,並且在隨後幾年之內,征服了附近的其他少數民族部落,包括部分蒙古部落,聚集起了一支足以撼動大明帝國江山的強大軍隊。
正是如此,當時負責指揮平叛戰爭的袁崇煥主張以守代攻,通過建立軍事要塞的方式,穩步向叛軍腹地推進,並且壓縮叛軍的活動空間。
畢竟,東北地區氣候嚴寒,且地形複雜,並不適合明軍作戰。
如果說努爾哈赤發動滿人叛亂,並且聯合了北方各個少數民族的豪傑,那麽他的兒子,也就是皇太極就是滿人中最有遠見,也是最有能力的軍事家、政治家與謀略家。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成為叛軍首領。
他一改滿人以弓騎為主的戰術,轉為向明軍學習,並且利用繳獲的武器組建了第一支火器部隊,從而大大提高了叛軍的戰鬥力。
更重要的是,明曆二百六十二年(公元1630年),皇太極一方麵使離間計,誘使內閣首輔孫承宗解除平叛大將袁崇煥的軍事職務,同時以蒙古騎兵為先導,先後攻陷遵化、灤州、永平、遷安四座要塞,兵鋒直指帝國京師。
等到孫承宗意識到犯了大錯誤,並且重新任命袁崇煥為平叛統帥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在叛軍抵達京師城外的時候,除了負責守備京師的五千禁軍之外,隻有剛剛到達的,來自重慶的“勤王”部隊。
此時,帝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女將軍登上了曆史舞台。
她就是重慶總兵,帝國第七步兵團(當時的團,相當於現在的軍團)統帥秦良玉。
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將士緊握著手裏的鋼槍,隨著戰線從中分開,一名身披明鎧的將軍躍馬來到了戰線前方。
見到頭盔下那爬滿皺紋,帶著一絲愁容的麵孔,堅守在戰線上的官兵頓時精神了許多。
她就是秦良玉,第一個登上曆史舞台的帝國女將軍。
在她身後,是一隊由約莫一百人的,清一色的女性軍人。當然,比起已經五十六歲的秦良玉來說,她的隨從年輕得多,也漂亮得多。
“兄弟們……”秦良玉勒住了馬,“你們跟了我幾年,甚至十幾年。這麽多年來,我們期盼與等待的就是今天。老娘把醜話說在前麵,等下交戰之時,誰敢後退半步,誰敢不聽號令,老娘手裏的大刀可認不得往日情誼!”
嗚嗚著響的寒風中,數萬條漢子都挺起了脊梁。
對數萬名血氣方剛的男兒來說,如果死在一個娘們手裏,而且還是因為臨陣脫逃被一個娘們以軍法處治,就算到了陰曹地府,都沒有顏麵去見閻王爺!
“另外,老娘也在此聲明,誰要是奮勇殺敵,誰要是衝鋒在前,老娘虧待不了他!”
聽到這,有的將士露出了一絲笑容。
年輕的時候,秦良玉可是方圓百裏內有名的大美女,隻是現在她已是半老徐娘,還有魅力嗎?
“當然,老娘現在人老珠黃,入不了各位兄弟的法眼,隻不過……”
說著,秦良玉朝身後的一百餘名親衛看了過去。
沒有任何遲疑,一百多名二十歲左右的女衛兵紛紛脫掉了鎧甲,撕掉了上衣,露出了豐滿、堅挺、白嫩的胸脯。
一時之間,數萬名將士都傻眼了。
在奔跑的馬背上,那些白花花的胸脯劇烈顫動著,除了讓數萬名將士眼花繚亂之外,還讓他們熱血沸騰。
“兄弟們,都給老娘聽好了!”秦良玉拔出了佩劍,“消滅叛軍之後,立功前一百名者,都有資格跟老娘的親衛親熱一晚上!”
“殺——”
“殺——”
“殺——”
……
頃刻間,明軍陣營裏殺聲震天,原本還士氣低落的將士個個都燃起了熊熊鬥誌。
不需要其他的鼓勵,不需要其他的激勵,那一百多對白嫩的胸脯就是數萬名官兵最大的獎賞。
城牆上,白發飄灑的孫承宗,以及一臉酷色的袁崇煥也都暗暗吃驚。
當確定由第七步兵團出城迎戰由皇太極親自指揮的叛軍時,不管是孫承宗,還是袁崇煥,都認為那幾萬名官兵凶多吉少。
可是現在看來,情況不會那麽簡單。
至少,秦良玉在鼓舞士氣方麵比任何一個爺們都做得出色!
隨著秦良玉退回戰線後方,戰鼓雷響了,隨著鼓點,數萬名明軍將士朝著叛軍陣線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也許,皇太極怎麽也想不到,擋住他勝利步伐,並且改變了曆史的,竟然是一個女流!
這場決定帝國命運的惡戰從上午持續到傍晚,直到皇太極承受不了慘重的傷亡,率領餘部退卻時,才暫時結束。
當晚,秦良玉率一千五百精騎乘勝追擊,殺入叛軍營地。
混戰中,近五千叛軍被斬殺。另外,皇太極也死於戰亂之中。
兩日內,群龍無首的叛軍連棄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退出關外。帝國京師之圍解除,秦良玉一戰成名。
隨後,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明軍分三路出關,海陸並進,發動了鎮壓叛亂的大反攻。
到明曆二百六十四年(公元1632年)底,最後一支叛軍向明軍投降。
持續了十九年之久的滿人叛亂至此平定。
隨後,為了穩固帝國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孫承宗一方麵令袁崇煥在東北地區建立更多的要塞,一方麵鼓勵商人到東北地區投資興業。
為了保證少數民族利益,防止再次發生叛亂。
明曆二百七十五年(公元1643年),帝國議政院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少數民族自治法》,確定了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在隨後的數十年中,帝國又先後頒布了多項保護少數民族利益,限製商人投機倒把行為的法案。
到明曆二百九十一年(公元1659年)的時候,帝國大部分偏遠地區恢複了平靜。
當然,滿人叛亂並不是沒有好處。
在曆時十九年的戰亂中,帝國逐漸認識到了大陸方向的重要性,並且逐步製訂了“陸海並重”的基本國策。
從長遠來看,這為帝國後來在大陸上的擴張奠定了基礎。
另外,少數民族動亂也給那些力推“三權分立”製度的政治家提供了一次寶貴的機會。
當曆史的車輪推進到明曆二百九十二年(公元1660年)的時候,帝國曆史翻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