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編製表
(一)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指揮係統表(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繼任)
第5軍(軍長)杜聿明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新編第96師(師長)餘韶
遊擊支隊黃翔工兵團李樹正裝甲兵團胡獻群炮兵團朱茂臻
汽車兵團洪世壽騎兵團林承熙
第6軍(軍長)甘麗初
第49師(師長)彭壁生第93師(師長)呂國銓暫編第55師(師長)陳勉吾
第66軍(軍長)張軫
新編38師(師長)孫立人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新編第29師(師長)馬維驥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師長)李誌鵬
(二)中國遠征軍指揮係統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長官陳誠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副司令長官黃琪翔
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副總司令黃傑
第2軍(軍長)王淩雲
第9師(師長)張金廷新編第33師(師長)楊寶
輜重團段壽清
第6軍(軍長)黃傑(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師長)顧葆裕新編第39師(師長)洪行
輜重團鄭殿起通訊營馮行之戰車防禦營梁中介
第71軍(軍長)鍾彬代軍長-陳明仁
新編第28師(師長)劉又軍第87師(師長)張邵勳第88師(師長)胡家驥
輜重團吳濤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師長)李誌鵬第200師(師長)高吉人
第5軍炮兵營指揮官不詳
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副總司令方天
第53軍(軍長)周福成(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師長)趙鎮藩(劉潤川繼任)第130師(師長)張玉挺(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劉寶華
第54軍(軍長)方天闕漢騫1944年7月繼任
第14師(師長)龍天武1944年4月轉隸新六軍
第50師(師長)潘裕昆1944年4月轉隸新六軍
第198師(師長)葉佩高
第36師(師長)李誌鵬1944轉隸54軍
工兵第2團林鬆通訊部隊指揮官不詳
第8軍何紹周(軍長)李彌(副軍長)
榮譽1師(師長)汪波第82師(師長)王伯勳第103師(師長)熊綬春
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第6軍山炮營輜重團雷震波第93師(師長)呂國銓
炮兵部隊指揮官邵百昌工兵部隊指揮官傅克軍通訊營滇康緬特別遊擊區總指揮鄭坡
(三)中國遠征軍駐印指揮係統(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總指揮史迪威副總指揮鄭洞國
新編第1軍(軍長)鄭洞國(兼任,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胡素(唐守治繼任)
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李鴻繼任)
第50師(師長)潘裕昆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新編第6軍(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軍長)廖耀湘
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李濤繼任)
第14師(師長)龍天武
第50師(師長)潘裕昆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黑格準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代號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梅利爾準將
(四)飛虎隊(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指揮官陳納德少將
主要戰役
1942年:
同古保衛戰
仁安羌大捷
緬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遠征:
滇西緬北戰役
光複騰衝
鬆山戰役
龍陵戰役
胡康河穀戰役
孟拱河穀戰役
密支那戰役
重要將領及人物
杜聿明-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代總指揮(初期)兼第五軍軍長
羅卓英-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總指揮
戴安瀾-第200師師長
廖耀湘-新22師師長,1944年任新六軍軍長
餘韶-第96師師長
甘麗初-第6軍軍長
彭壁生-第49師師長
呂國銓-第93師師長
張軫-第66軍軍長
劉伯龍-第28師師長
馬維驥-第29師師長
孫立人-新38師師長、1944年任新一軍軍長
史迪威-(美國人)中緬印戰區參謀長,1942年底至-1944年10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索爾登-(美國人)1944年10月接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鄭洞國-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
李鴻-1944年任新38師師長
唐守治-新30師師長
李濤-新22師師長
龍天武-第14師師長
潘裕昆-第50師師長
衛立煌-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司令長官
黃琪翔-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副司令長官
蕭毅肅-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參謀長
宋希濂-第11集團軍總司令
黃傑-1943年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1944年9月接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
王淩雲-第2軍軍長
鍾彬-第71軍軍長
霍揆彰-第20集團軍總司令
方天-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
何紹周-第8軍軍長
李彌-第8軍副軍長兼榮譽第一師師長
陳納德-飛虎隊指揮官,少將
殉國將領
遠征軍殉**職以上將領
淩則民陸軍少將,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滿納
柳樹人陸軍少將(追授),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
戴安瀾(1904—1942)安徽省無為縣練溪鄉旗杆戴村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少將師長,1942年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抗擊日軍的戰鬥中犧牲。蔣介石電令務必將其遺體抬回祖國,終因天氣炎熱3日後被部下火化帶回中國。1942年7月6號,騰衝縣臨時縣長張問德,領騰衝縣數萬老少下跪迎接戴安瀾靈柩歸國。同年10月16日,民國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
閔季連陸軍少將(追授),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雲南保山
胡義賓陸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
李竹林陸軍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
陳範陸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
張劍虹陸軍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
洪行陸軍中將(追授),第6軍新39師副師長,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
李頤(?——1944年)湖南省醴陵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1943任中國遠征軍第六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上校團長。1944年,在騰(衝)龍(陵)戰役中犧牲。1944年11月29日,民國政府追任為陸軍少將。
覃子斌(?-1944)湖南大庸人。陸軍遠征軍第54軍198師594團上校團長。曾建“華夏敢死隊”與日軍148聯隊第一大隊長吉原少佐“戰神衝鋒隊”於高黎貢山冷水溝對決。44年5月11日大反攻。渡江後助攻北齋公房時殉國。gm政府追贈陸軍少將。
同古保衛戰
同古是南緬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譯作東籲或者東瓜,人口十一萬。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日,中國遠征軍第二百師與侵緬日軍第五十五師團2個聯隊在同古城外發生激戰,雙方均有較大傷亡。曆時十二天的同古大戰終於以中**隊主動撤退而告結束。日本人占領一座空城,中**則退守一百英裏外的彬文那。戰鬥尚未結束,中日雙方都迫不及待在各自首都發布戰報,都稱自己取得重大勝利。雙方輿論為此沸沸揚揚,國民情緒跟著振奮鼓舞。事實上該戰役雙方損失基本相等,日本人付出重大代價攻占一座廢墟,中國人雖然後撤一百英裏,卻阻滯了敵人攻勢,因此公正的結論應當是:雙方都取得了應有的勝利和遭到了不應有的失敗。
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2月底開始入緬,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暫時統一指揮入緬的第五、六兩軍,布防戰鬥。但是,此時有利時機已經喪失,3月8日緬甸首都仰光失守。3月12日,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成立,羅卓英為司令長官,杜聿明為副司令長官。羅未到任,由杜代理。
中國遠征軍編成內有第五軍(杜聿明)、第六軍(甘麗初)、第六十六軍(張軫)3個軍10個師。司令部成立時發表文告指出:“此次中**隊入緬作戰,全在協助友邦,消滅民主國家公敵——日本強盜,爭取人類正義,世界和平。”
中國遠征軍浴血入緬遠征,由於坐失良機,使中**隊“自始至終呈被動之態勢”。盡管如此,第五軍入緬的先頭部隊第二00師(師長戴安瀾),是一支機械化裝備的在抗日戰爭中屢建奇勳的部隊,先行入緬,士氣高昂。軍運卡車身上,貼滿了用中、緬兩國文字書寫的標語:“中**隊為保衛緬甸人民而來!”“加強中英軍事合作!”“緬甸是中國最好的鄰邦!”“驅逐倭寇,揚威異域!”“為國爭光,不勝不還!”
1942年3月7日二00師日夜兼程,到達戰鬥第一線同古。同古南距仰光250公裏,北距曼德勒320公裏,是仰曼鐵路的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西北還有克永岡(開道)機場,是日軍“必須迅速占領”之地。而我方則認為,它與西線普羅美和東線毛奇互相呼應,構成阻止日軍北犯的屏障。尤其是3月8日,仰光失陷後,同古爭奪戰,就顯得更為重要。
駐守在同古一帶的英緬第一師士氣極為低落,既不了解敵情,又未作迎戰準備,隻準備安全後撤,保存實力。3月18日,日軍向同古推進,英軍同時撤往普羅美。從19日起,日軍第五十五師團第—一二聯隊向同古發起攻擊,第一四三聯隊於20日投入戰鬥。受日軍解放緬甸、大東亞共榮思想蒙蔽的緬甸獨立義勇軍也隨同日軍進攻同古。雙方激戰12天之久,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開戰以來未曾遇到過的猛烈抵抗。由於西線英軍始終沒有采取積極行動配合,加上英方延誤,中國遠征軍後續部隊未能按預訂計劃運送到同古前線,第二00師苦戰12天,傷亡2000餘人,但這時日軍56師團增援上來了,28日其先頭部隊搜索聯隊一支祇有400人的混成快速縱隊。渡過西當河,擊退東岸的中國守軍,威脅200師的退路。
杜聿明認為,“在此形勢下,我軍既不能集中主力與敵決戰,以解同古之圍,而曠日持久,仰光登陸之敵勢必參加同古戰鬥,坐使第二oo師被敵殲滅。如此,則我遠征軍將被敵人各個擊破,有全軍覆沒之虞。因此,我決心令第二oo師於29日晚突圍,以保全我軍戰力,準備在另一時間、另一地點與敵決戰。”於是第二oo師在戴安瀾指揮下安全突圍,連一個傷兵也未丟失。
同古保衛戰是緬甸防禦戰期間作戰規模最大、堅守時間最長、殲滅敵人最多的一次戰鬥。而且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勢下,同兵力、裝備都占優勢,並擁有製空權的敵軍苦戰12天,台灣官方戰史《抗日戰史》記載200師傷亡:騎兵連64死10傷,炮兵連81死10傷,工兵連62死,598團537死132傷,599團474死46傷,600團687死240傷,傷亡共計約2500,不過數字有點奇怪,死亡多傷員少。估計殲敵5000餘人(日本防衛廳《緬甸作戰》中記載其55師團整個前期緬甸作戰共陣亡702人,傷者不詳,此戰隨同日軍進攻的緬甸獨立義勇軍參戰及傷亡數字不詳)。同古作戰掩護了英軍撤退,為遠征軍的後續部隊贏得了時間,最後第二00師全師安全轉移,不能不說是很大的勝利。日軍也承認,同古戰鬥中,200師十分英勇,戰鬥意誌十分旺盛,尤其是擔任撤退收容任務的部隊直至最後仍固守陣地拚死抵抗。同古戰役對於日軍來說則是第一次緬甸戰役中最艱苦的一戰。
同古之役初步矯正了西方人對中**隊的歧視和偏見。它在軍事上取得的意義不大,但卻改善了盟軍以及對手日本人對中**人的重新認識。
《戴安瀾列傳》載:“……敵酋東條英機在日本議會上承認,同古之役為旅順攻城以來從未有過之苦仗。”
《印度快報》:“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元帥說,‘我原以為中國人不能做什麽……現在看來他們確實能夠做點什麽’。”
史迪威:“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殆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史迪威:“……中國戰場失敗的責任不應歸咎士兵。不是士兵怕死,而是軍官無能,不是軍隊沒有士氣,而是統帥沒有信心。”
仁安羌大捷
報紙報道
1942年4月19日的仁安羌大捷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入緬遠征軍新38師第113團,在緬甸仁安羌救英軍大勝日本常勝軍第33師團的著名戰役。
簡介
1942年1月,日軍連破菲律賓、印尼、馬來、星洲,席卷整個中南半島,**緬甸,聲言要與軸心國希特勒納粹德軍會師於中東。2月16日仰光告急,中國應盟友英國之請,派遣遠征軍三個軍源源開入緬甸,協同英軍共同保衛這一塊印度的屏藩,和當時中國唯一對外交通線的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精銳的第5軍200師於3月8日開抵緬甸重鎮同古城。
從稅警總團到遠征軍
新三十八師前身為財政部稅警總團,奉命加入入緬遠征軍,據孫立人將軍回憶,原因是當時我軍兵力不足,英軍鄰迫切要求馳援,不得已將稅警總團三個團改編成新三十八師,勉強送往緬甸作戰;六十六軍軍長張軫則指出:“以新成立的六十六軍參加遠征軍,是應付美帝國主義,實際上也就是把六十六軍作為犧牲。”沒想到新三十八師這支本是“應卯”及“犧牲”的中**隊,卻於入緬未久,即締造“仁安羌大捷”。
財政部稅警總團成立於一九三0年,原為緝拿走私鹽販。一九三二年一月初,孫立人將軍應財政部部長宋子文邀請,擔任稅警總團特科兵團團長。特科兵團不久即改為稅警第四團。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孫立人率團作戰負傷,待他由香港治愈返回後,稅警四團殘部已由胡宗南編入四十四師帶往西安。
在當時行政院院長孔祥熙協助下,孫立人得以逐漸收容稅警總團舊部,於一九三八年三月一日,在長沙成立財政部緝私總隊隊部,並創設幹部訓練所,先後成立三個步兵團。八月,武漢撤守,緝私總隊官兵奉令由湘徒步行軍入黔,駐防於都勻與獨山之間,繼續集中訓練。一九三九年底,緝私總隊已擴編成五個步兵團和五個獨立營,恢複稅警總團全盛時期規模。一九四一年秋,緝私總隊恢複稅警總團名稱。稅警總團雖非正規軍隊,但孫立人卻以作戰為目標練兵,他在回憶錄中提及一九四0年三月下旬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時,緝私總隊的成員已經受了一年半的嚴格訓練,官兵們對殺敵致果更具信心。但是我們絕不以此自滿,隻要有時間,就全部投入嚴格的訓練工作,要求紀律嚴整,絲毫不放鬆,一切從作戰殺敵著眼。所以在都勻方圓百華裏之內,不論白天黑夜,都可以看見我們健兒在做戰鬥技術訓練、射擊教練、戰鬥演習、夜間教育上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獨立抗日數年的中**隊得以和盟軍並肩作戰,但稅警總團仍未列入正規軍。
十二月十五日,稅警總團接到財政部命令,說奉上峰命令成立緝私署,由戴笠兼任該署署長,稅警總團將撥歸指揮。接著第二道命令就是戴笠派人到都勻實地校閱稅警總團。二十餘人校閱二十幾天。孫立人在回憶錄中記載:“他們回到重慶不到半個月,上麵就批示下來,說根據校閱單位報告,該總團毫無中心思想,紀律蕩然,訓練也不切實際,著即交緝私處嚴加整頓。我當時看到這個批示,真是司馬昭之心人皆知之,我早就料到會有這麽一招。我當時和副總團長齊學啟商量這件事,以為他們下一招就要來吃這個部隊。可是國家正在危急存亡之秋,大敵當前,這樣一支勁旅,求都求不來的,怎麽反而來這麽一手,不是替敵人來毀滅自己?”孫立人於是決定赴重慶力爭。
中國遠征軍指揮係統
一九四二年元月,孫立人赴重慶,財政部部長宋子文時往華盛頓開會未得晤麵,多方奔走結果,僅得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答允,將蔣介石手令壓下暫緩執行,稅警總團暫免為戴笠兼並。
元月二十日,日軍開始越過泰國邊境入緬,英軍要求我國派兵救援。孫立人在回憶錄中提及:“我心裏想也許是機會來了。當時的國內已是山窮水盡,內無可用之兵,外無可來之援,而緬甸與我們息息相關,是外來補給的一大動脈,萬一緬甸被日本占領,我們對外就完全絕緣,所以我們派兵幫助英國協防緬甸是勢在必行的。但這隻是情況的一個判斷,用不用我的這支部隊又是一個問題,我隻有把握機會,向各方麵去聯絡打聽,到都碰壁,而我絕不死心上。”正在一籌莫展之際,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將軍派人找孫立人。孫立人在回憶錄中記載了見到何應欽的情況:何應欽說:“你是緝私總隊孫總隊長嗎?”孫立人說:“是的。”何應欽又問:“你們的部隊作過戰沒有?”孫立人就把上海作戰的情況告訴何應欽。何應欽又問:“願不願意去打仗?”孫立人告訴何應欽:“這是求之不得,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這是我們軍人天職。”何應欽說:“那好,我就給你簽上去參加派遣遠征軍。”
加入遠征軍的期望雖然實現,但軍事委員會轉來財政部的命令卻說:
(一)著緝私總團現有六個團之第二、三、四團編為**第六十六軍新編第三十八師,原稅警總團團部人員及其直屬部隊編為師部人員及該師直屬部隊,師長由該總團長孫立人接任。
(二)原第一、五、六三個團隸財政部緝私署。
(三)該師師長於接到命令後即日率部開拔向昆明進發,並於行軍前進中改編就緒,不得停留,到達目的地後即刻向該軍軍長張軫報到歸隊。
新三十八師於三月十一曰到達貴州興義,並於次日舉行誓師典禮,此後經過近半個月行軍,終於到達昆明西南的安寧縣向六十六軍報到,並於二十八日開拔入緬。四月五日全師到達臘戍。
第一一三團受命馳援盟軍
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入緬之前,日軍在亞洲戰場氣焰高漲,勢如破竹。一九四0年九月侵入越南,截斷滇越鐵路,堵死中國經越南海防與國際交通路線。一九四一年底更進一步向美國挑戰,偷襲珍珠港,並先後攻占關島、文萊、香港,一九四二年初又先後攻占菲律賓及馬來西亞首都馬尼拉和吉隆坡,並控製新加坡、爪哇,三月上旬更進占緬甸首都仰光。日軍進攻緬甸,不但使盟軍士氣遭受進不少打擊,中國經緬甸對外唯一的交通孔道也危在旦夕。
新三十八師進駐曼德勒後即展開綏靖工作,而日軍在占領仰光後,分兵三路北犯,盟軍亦分三路迎敵。中國遠征車第五及第六軍分別擔任正麵及左翼作戰,英軍則以右翼伊洛瓦底江沿線為主要守備區。四月十四日,右翼英緬軍一師放棄馬格威北撤改守仁安羌,日軍以兩聯隊並配備特種兵約七千之眾,迅速迂迥占領仁安羌油山區附近,斷絕英軍後路,將英緬軍一師包圍於仁安羌油田東北、平牆河以南地區,另以一部兵力渡平牆河,在北岸也建立封鎖線。
馬格威棄守,影響第五軍防線,司令長官羅卓英為掩護第五軍側背,並應緬甸戰區總司令亞曆山大將軍請求,於十四日下午五時,命孫立人將軍以一團兵力即赴巧克柏當支援英軍。第一一三團在劉放吾團長率領下,於十六日午後四時到達目的地布防。
十七日,英緬軍一師被困於日軍雙層封鎖間,情況十分危險,史萊姆將軍聽說我軍新三十八師的一一三團已抵巧克柏當,精神一振,並立即驅車前往會晤。
仁安羌油田附近燃燒和丟棄之英帝的物資裝備
史萊姆在《反敗為勝》中描述了會見劉放吾團長並下達命令的情形:“我在巧克柏當村裏一棟殘存的建築樓下見到團長,他相當清瘦,方正的臉上邵透出剛毅;他配戴一副野戰眼鏡及一把駁殼槍。我們通過英車翻譯官介紹握手後,旋即攤開地圖言歸正傳。在敘述戰況之間,團長給我的印象是反應敏捷,他了解我要他率團立即搭乘已備妥的卡車,迅速開往平牆河。我告訴他計劃於十八日清晨渡河攻擊,以呼應英緬軍一師突圍。”
在解釋完情況及下達命令後,史萊姆要求立即行動,但他說:“若非經孫師長下令,他不能離開巧克柏。”當上史萊姆解釋:“孫將軍已受令歸我指揮,如果他在此地,我會對他下令,他也會遵命”劉團長雖然同意史萊姆將軍的說法,卻依然堅持要孫師長同意。在堅持一個半小時後,他終於露出微笑,而且同意照辦。他為何改變主意我不得而知,猜測在我們對談間,進出房間的官兵已將消息送達孫將軍並獲肯定回音。“他一旦付諸行動,我對他毫無怨言。事實上,在往後幾天,我相當激賞他的表現。”
而今九十五高齡、定居在洛杉磯西南海邊的劉放吾將軍憶起當時情況,也是曆曆如在目前。他出示紙張已經泛黃,筆跡卻因妥善保存而依舊清晰的史萊姆手令,解說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史萊姆將軍於四月十七日上午十一時簽字發出的手令:“致一一三團團長劉上校:茲派貴官率領貴團全部,乘汽車至平牆河地區,在該處,你將與安提斯準將會合,他將以所有戰車配合你。你的任務是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裏公路兩側之敵上。”
劉放吾將軍證實史萊姆將軍來到巧克柏當團部,但是,他說:“我並不知道新三十八師劃歸史萊姆指揮,他的命令又寫在很隨便的一張紙條上,很難令人相信,況且,當年在上海戰役時“拉夫”的情況十分普遍,因此師長在部隊從貴州興義出發時,即一再叮囑不能隨便聽別人命令,所以一直到以無線電與孫師長聯絡確定後,我們馬上奉命行事”。
衝鋒陷陣解救英軍
劉放吾在明確命令後,立即率全團官兵向平牆河挺進,並派副團長曾琪隨同英軍戰車隊長先赴平牆河北岸附近偵察敵情及地形。部隊於十七日午後到達戰鬥地區,英軍配備輕型戰車十二輛,炮二門,完成攻擊準備。劉放吾將軍對當年作戰情況記憶猶新。他說:“當時,我們麵對的是戰鬥力很強、配備也很精良的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師團長是陸軍中將櫻井省三,他底下的一個步兵聯隊長是陸軍少將荒木正三。他們不但有戰車和大炮,還有一隊飛機。十八日淩晨,我的部隊在協同作戰的英軍戰車及配屬炮兵(當時英車有一個重炮隊及一個戰車隊,十二輛十八噸的坦克都歸我指揮)掩護下,向平牆河北岸的日軍采取兩翼包圍態勢,開始攻擊。這樣一來,敵軍包圍了英軍,我軍包圍了日軍,日軍腹背受敵,勢至不利,但仍持其精良配備,負隅頑抗,同時以巨炮及飛機向我軍陣地猛烈轟射。我軍以昂揚戰誌,必勝信念以及熾烈火力,除施以兩麵夾擊外,並向敵正麵反複衝殺,直到午後四時,敵軍傷亡慘重,終於放棄陣地,紛紛涉水逃竄。
倭寇在仁安羌油田的陣地
他又說:“當天晚上,我軍一麵就已占領各要點,徹夜固守,以防敵人反攻,一方麵派小部隊向當麵之敵作擾亂攻擊。當晚十時,旅奉孫師長命令,要奉團即刻渡河接應被圍英軍,於十九日拂曉向仁安羌油田區之敵施行夾擊,以援助英軍突圍。
曾參與入緬遠征軍作戰的邱中嶽在《遠征》中也詳盡敘述十八日的拂曉攻擊:“劉放吾團長決定用第二營在正麵牽製住敵人,自己率領團的主力,向敵軍陣地的右側背行包圍攻擊。十八日拂曉,第一一三團弟兄,在英軍山炮隊的火力支持與戰車隊的協力下,對敵軍陣地展開攻擊。第一營官兵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地向敵人正麵突進,團主力勇往直前,迂回繞越到敵人後方的平牆河渡口,扼喉撫背,包圍夾擊。午頃,敵軍潰散,涉水逃竄。午後二時,第一一三團肅清殘餘,據守平牆河北岸與敵人對峙。”
對於邱中嶽迂迥戰法的描述,劉將軍說:“其實,當時一一三團是正麵迎敵。我率領第一營營長楊振漠所部在左邊,第二營營長魯廷甲的部隊緊靠在右邊,和日軍展開拚搏。第三營留作預備隊”。談到與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官兵,劉將軍相當引以為豪,尤其是第一營營長楊振漠。他說:“楊振漠是一員勇猛的戰將,他應該獲得獎章!”而對張琦營長不幸陣亡,劉將軍有感傷也有遣憾。他說:“張琦中彈後,被抬下來還有口氣,他對我說:“團長,我不行了”戰爭中極力搶救,張琦不久即傷勢過重而陣亡。我派一艘機帆船,將張的遺體運往後方,因航道受阻隻能水葬。”史萊姆將軍深知這場戰役的成敗,完全取決於團長的指揮與部署。在十八日拂曉攻擊前,史萊姆將軍對劉放吾團長領導攻擊還有些不放心,他擔心劉團長還會出現十七日受命時的遲疑。史萊姆將這點疑慮告知當時已趕赴前線的孫立人將軍,孫將軍立即邀請史萊姆同往視察。這一視察讓史萊姆對劉放吾團長印象更深刻。在《反敗為勝》中,史萊姆記載道:“劉上校似乎窺出我的心意,他說:“到營部看看。”在相當接近前線的營部,他經由孫將軍解釋連隊部署。對軍隊的部署我相當滿意並準備後退之際,劉上校說:“我們再往連部走走”。史萊姆將軍大吃一驚:“我不確定在戰爭即將開始的一刻,我該接近連部,但為了麵子,雖然不情願,我還是涉水到達連指揮所。”史萊姆抵達指揮所,攻擊的槍炮聲頓起。“上校轉身看我,我真擔心他會說要到排部去。所幸他未再提議,隻是望著我露齒而笑”。對劉放吾團長的表現,史萊姆的評語是:“隻有優秀及幹練的軍人,才能在槍林彈雨中麵無懼色。”
被圍困的英緬軍一師在十八日清晨也配合發動突圍的攻擊,但為強勢的日軍所阻而無進展,史高特在官兵缺糧、缺水,精疲力竭的情況下,一再向史萊姆求援。史萊姆要求一一三團繼續攻進,但為孫立人婉拒。因為平牆河南岸一帶地形十分暴露,敵人居高臨下,火力又七倍於我,若是仰攻,容易受製於敵,萬一攻擊受挫,我軍實力將被窺破,不僅無法解救英軍,更將陷一二二團於危險。但孫立人將軍允諾十九日拂曉再出擊,而且一定救英緬軍一師脫圍。
(一)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指揮係統表(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繼任)
第5軍(軍長)杜聿明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新編第96師(師長)餘韶
遊擊支隊黃翔工兵團李樹正裝甲兵團胡獻群炮兵團朱茂臻
汽車兵團洪世壽騎兵團林承熙
第6軍(軍長)甘麗初
第49師(師長)彭壁生第93師(師長)呂國銓暫編第55師(師長)陳勉吾
第66軍(軍長)張軫
新編38師(師長)孫立人新編第28師(師長)劉伯龍新編第29師(師長)馬維驥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師長)李誌鵬
(二)中國遠征軍指揮係統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長官陳誠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副司令長官黃琪翔
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副總司令黃傑
第2軍(軍長)王淩雲
第9師(師長)張金廷新編第33師(師長)楊寶
輜重團段壽清
第6軍(軍長)黃傑(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師長)顧葆裕新編第39師(師長)洪行
輜重團鄭殿起通訊營馮行之戰車防禦營梁中介
第71軍(軍長)鍾彬代軍長-陳明仁
新編第28師(師長)劉又軍第87師(師長)張邵勳第88師(師長)胡家驥
輜重團吳濤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師長)李誌鵬第200師(師長)高吉人
第5軍炮兵營指揮官不詳
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副總司令方天
第53軍(軍長)周福成(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師長)趙鎮藩(劉潤川繼任)第130師(師長)張玉挺(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劉寶華
第54軍(軍長)方天闕漢騫1944年7月繼任
第14師(師長)龍天武1944年4月轉隸新六軍
第50師(師長)潘裕昆1944年4月轉隸新六軍
第198師(師長)葉佩高
第36師(師長)李誌鵬1944轉隸54軍
工兵第2團林鬆通訊部隊指揮官不詳
第8軍何紹周(軍長)李彌(副軍長)
榮譽1師(師長)汪波第82師(師長)王伯勳第103師(師長)熊綬春
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第6軍山炮營輜重團雷震波第93師(師長)呂國銓
炮兵部隊指揮官邵百昌工兵部隊指揮官傅克軍通訊營滇康緬特別遊擊區總指揮鄭坡
(三)中國遠征軍駐印指揮係統(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總指揮史迪威副總指揮鄭洞國
新編第1軍(軍長)鄭洞國(兼任,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
新編第30師(師長)胡素(唐守治繼任)
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李鴻繼任)
第50師(師長)潘裕昆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新編第6軍(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軍長)廖耀湘
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李濤繼任)
第14師(師長)龍天武
第50師(師長)潘裕昆新6軍回國後轉隸新1軍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黑格準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代號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梅利爾準將
(四)飛虎隊(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指揮官陳納德少將
主要戰役
1942年:
同古保衛戰
仁安羌大捷
緬北大撤退
1944年第二次遠征:
滇西緬北戰役
光複騰衝
鬆山戰役
龍陵戰役
胡康河穀戰役
孟拱河穀戰役
密支那戰役
重要將領及人物
杜聿明-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代總指揮(初期)兼第五軍軍長
羅卓英-1942年第一次遠征軍總指揮
戴安瀾-第200師師長
廖耀湘-新22師師長,1944年任新六軍軍長
餘韶-第96師師長
甘麗初-第6軍軍長
彭壁生-第49師師長
呂國銓-第93師師長
張軫-第66軍軍長
劉伯龍-第28師師長
馬維驥-第29師師長
孫立人-新38師師長、1944年任新一軍軍長
史迪威-(美國人)中緬印戰區參謀長,1942年底至-1944年10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索爾登-(美國人)1944年10月接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
鄭洞國-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
李鴻-1944年任新38師師長
唐守治-新30師師長
李濤-新22師師長
龍天武-第14師師長
潘裕昆-第50師師長
衛立煌-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司令長官
黃琪翔-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副司令長官
蕭毅肅-中國遠征軍(1944年第二次)參謀長
宋希濂-第11集團軍總司令
黃傑-1943年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1944年9月接任第11集團軍總司令
王淩雲-第2軍軍長
鍾彬-第71軍軍長
霍揆彰-第20集團軍總司令
方天-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
何紹周-第8軍軍長
李彌-第8軍副軍長兼榮譽第一師師長
陳納德-飛虎隊指揮官,少將
殉國將領
遠征軍殉**職以上將領
淩則民陸軍少將,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滿納
柳樹人陸軍少將(追授),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
戴安瀾(1904—1942)安徽省無為縣練溪鄉旗杆戴村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少將師長,1942年5月26日在緬甸茅邦村抗擊日軍的戰鬥中犧牲。蔣介石電令務必將其遺體抬回祖國,終因天氣炎熱3日後被部下火化帶回中國。1942年7月6號,騰衝縣臨時縣長張問德,領騰衝縣數萬老少下跪迎接戴安瀾靈柩歸國。同年10月16日,民國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
閔季連陸軍少將(追授),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雲南保山
胡義賓陸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
李竹林陸軍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
陳範陸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
張劍虹陸軍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
洪行陸軍中將(追授),第6軍新39師副師長,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
李頤(?——1944年)湖南省醴陵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1943任中國遠征軍第六軍預備第二師第五團上校團長。1944年,在騰(衝)龍(陵)戰役中犧牲。1944年11月29日,民國政府追任為陸軍少將。
覃子斌(?-1944)湖南大庸人。陸軍遠征軍第54軍198師594團上校團長。曾建“華夏敢死隊”與日軍148聯隊第一大隊長吉原少佐“戰神衝鋒隊”於高黎貢山冷水溝對決。44年5月11日大反攻。渡江後助攻北齋公房時殉國。gm政府追贈陸軍少將。
同古保衛戰
同古是南緬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譯作東籲或者東瓜,人口十一萬。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日,中國遠征軍第二百師與侵緬日軍第五十五師團2個聯隊在同古城外發生激戰,雙方均有較大傷亡。曆時十二天的同古大戰終於以中**隊主動撤退而告結束。日本人占領一座空城,中**則退守一百英裏外的彬文那。戰鬥尚未結束,中日雙方都迫不及待在各自首都發布戰報,都稱自己取得重大勝利。雙方輿論為此沸沸揚揚,國民情緒跟著振奮鼓舞。事實上該戰役雙方損失基本相等,日本人付出重大代價攻占一座廢墟,中國人雖然後撤一百英裏,卻阻滯了敵人攻勢,因此公正的結論應當是:雙方都取得了應有的勝利和遭到了不應有的失敗。
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2月底開始入緬,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暫時統一指揮入緬的第五、六兩軍,布防戰鬥。但是,此時有利時機已經喪失,3月8日緬甸首都仰光失守。3月12日,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成立,羅卓英為司令長官,杜聿明為副司令長官。羅未到任,由杜代理。
中國遠征軍編成內有第五軍(杜聿明)、第六軍(甘麗初)、第六十六軍(張軫)3個軍10個師。司令部成立時發表文告指出:“此次中**隊入緬作戰,全在協助友邦,消滅民主國家公敵——日本強盜,爭取人類正義,世界和平。”
中國遠征軍浴血入緬遠征,由於坐失良機,使中**隊“自始至終呈被動之態勢”。盡管如此,第五軍入緬的先頭部隊第二00師(師長戴安瀾),是一支機械化裝備的在抗日戰爭中屢建奇勳的部隊,先行入緬,士氣高昂。軍運卡車身上,貼滿了用中、緬兩國文字書寫的標語:“中**隊為保衛緬甸人民而來!”“加強中英軍事合作!”“緬甸是中國最好的鄰邦!”“驅逐倭寇,揚威異域!”“為國爭光,不勝不還!”
1942年3月7日二00師日夜兼程,到達戰鬥第一線同古。同古南距仰光250公裏,北距曼德勒320公裏,是仰曼鐵路的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西北還有克永岡(開道)機場,是日軍“必須迅速占領”之地。而我方則認為,它與西線普羅美和東線毛奇互相呼應,構成阻止日軍北犯的屏障。尤其是3月8日,仰光失陷後,同古爭奪戰,就顯得更為重要。
駐守在同古一帶的英緬第一師士氣極為低落,既不了解敵情,又未作迎戰準備,隻準備安全後撤,保存實力。3月18日,日軍向同古推進,英軍同時撤往普羅美。從19日起,日軍第五十五師團第—一二聯隊向同古發起攻擊,第一四三聯隊於20日投入戰鬥。受日軍解放緬甸、大東亞共榮思想蒙蔽的緬甸獨立義勇軍也隨同日軍進攻同古。雙方激戰12天之久,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開戰以來未曾遇到過的猛烈抵抗。由於西線英軍始終沒有采取積極行動配合,加上英方延誤,中國遠征軍後續部隊未能按預訂計劃運送到同古前線,第二00師苦戰12天,傷亡2000餘人,但這時日軍56師團增援上來了,28日其先頭部隊搜索聯隊一支祇有400人的混成快速縱隊。渡過西當河,擊退東岸的中國守軍,威脅200師的退路。
杜聿明認為,“在此形勢下,我軍既不能集中主力與敵決戰,以解同古之圍,而曠日持久,仰光登陸之敵勢必參加同古戰鬥,坐使第二oo師被敵殲滅。如此,則我遠征軍將被敵人各個擊破,有全軍覆沒之虞。因此,我決心令第二oo師於29日晚突圍,以保全我軍戰力,準備在另一時間、另一地點與敵決戰。”於是第二oo師在戴安瀾指揮下安全突圍,連一個傷兵也未丟失。
同古保衛戰是緬甸防禦戰期間作戰規模最大、堅守時間最長、殲滅敵人最多的一次戰鬥。而且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勢下,同兵力、裝備都占優勢,並擁有製空權的敵軍苦戰12天,台灣官方戰史《抗日戰史》記載200師傷亡:騎兵連64死10傷,炮兵連81死10傷,工兵連62死,598團537死132傷,599團474死46傷,600團687死240傷,傷亡共計約2500,不過數字有點奇怪,死亡多傷員少。估計殲敵5000餘人(日本防衛廳《緬甸作戰》中記載其55師團整個前期緬甸作戰共陣亡702人,傷者不詳,此戰隨同日軍進攻的緬甸獨立義勇軍參戰及傷亡數字不詳)。同古作戰掩護了英軍撤退,為遠征軍的後續部隊贏得了時間,最後第二00師全師安全轉移,不能不說是很大的勝利。日軍也承認,同古戰鬥中,200師十分英勇,戰鬥意誌十分旺盛,尤其是擔任撤退收容任務的部隊直至最後仍固守陣地拚死抵抗。同古戰役對於日軍來說則是第一次緬甸戰役中最艱苦的一戰。
同古之役初步矯正了西方人對中**隊的歧視和偏見。它在軍事上取得的意義不大,但卻改善了盟軍以及對手日本人對中**人的重新認識。
《戴安瀾列傳》載:“……敵酋東條英機在日本議會上承認,同古之役為旅順攻城以來從未有過之苦仗。”
《印度快報》:“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元帥說,‘我原以為中國人不能做什麽……現在看來他們確實能夠做點什麽’。”
史迪威:“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殆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史迪威:“……中國戰場失敗的責任不應歸咎士兵。不是士兵怕死,而是軍官無能,不是軍隊沒有士氣,而是統帥沒有信心。”
仁安羌大捷
報紙報道
1942年4月19日的仁安羌大捷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入緬遠征軍新38師第113團,在緬甸仁安羌救英軍大勝日本常勝軍第33師團的著名戰役。
簡介
1942年1月,日軍連破菲律賓、印尼、馬來、星洲,席卷整個中南半島,**緬甸,聲言要與軸心國希特勒納粹德軍會師於中東。2月16日仰光告急,中國應盟友英國之請,派遣遠征軍三個軍源源開入緬甸,協同英軍共同保衛這一塊印度的屏藩,和當時中國唯一對外交通線的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精銳的第5軍200師於3月8日開抵緬甸重鎮同古城。
從稅警總團到遠征軍
新三十八師前身為財政部稅警總團,奉命加入入緬遠征軍,據孫立人將軍回憶,原因是當時我軍兵力不足,英軍鄰迫切要求馳援,不得已將稅警總團三個團改編成新三十八師,勉強送往緬甸作戰;六十六軍軍長張軫則指出:“以新成立的六十六軍參加遠征軍,是應付美帝國主義,實際上也就是把六十六軍作為犧牲。”沒想到新三十八師這支本是“應卯”及“犧牲”的中**隊,卻於入緬未久,即締造“仁安羌大捷”。
財政部稅警總團成立於一九三0年,原為緝拿走私鹽販。一九三二年一月初,孫立人將軍應財政部部長宋子文邀請,擔任稅警總團特科兵團團長。特科兵團不久即改為稅警第四團。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孫立人率團作戰負傷,待他由香港治愈返回後,稅警四團殘部已由胡宗南編入四十四師帶往西安。
在當時行政院院長孔祥熙協助下,孫立人得以逐漸收容稅警總團舊部,於一九三八年三月一日,在長沙成立財政部緝私總隊隊部,並創設幹部訓練所,先後成立三個步兵團。八月,武漢撤守,緝私總隊官兵奉令由湘徒步行軍入黔,駐防於都勻與獨山之間,繼續集中訓練。一九三九年底,緝私總隊已擴編成五個步兵團和五個獨立營,恢複稅警總團全盛時期規模。一九四一年秋,緝私總隊恢複稅警總團名稱。稅警總團雖非正規軍隊,但孫立人卻以作戰為目標練兵,他在回憶錄中提及一九四0年三月下旬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時,緝私總隊的成員已經受了一年半的嚴格訓練,官兵們對殺敵致果更具信心。但是我們絕不以此自滿,隻要有時間,就全部投入嚴格的訓練工作,要求紀律嚴整,絲毫不放鬆,一切從作戰殺敵著眼。所以在都勻方圓百華裏之內,不論白天黑夜,都可以看見我們健兒在做戰鬥技術訓練、射擊教練、戰鬥演習、夜間教育上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獨立抗日數年的中**隊得以和盟軍並肩作戰,但稅警總團仍未列入正規軍。
十二月十五日,稅警總團接到財政部命令,說奉上峰命令成立緝私署,由戴笠兼任該署署長,稅警總團將撥歸指揮。接著第二道命令就是戴笠派人到都勻實地校閱稅警總團。二十餘人校閱二十幾天。孫立人在回憶錄中記載:“他們回到重慶不到半個月,上麵就批示下來,說根據校閱單位報告,該總團毫無中心思想,紀律蕩然,訓練也不切實際,著即交緝私處嚴加整頓。我當時看到這個批示,真是司馬昭之心人皆知之,我早就料到會有這麽一招。我當時和副總團長齊學啟商量這件事,以為他們下一招就要來吃這個部隊。可是國家正在危急存亡之秋,大敵當前,這樣一支勁旅,求都求不來的,怎麽反而來這麽一手,不是替敵人來毀滅自己?”孫立人於是決定赴重慶力爭。
中國遠征軍指揮係統
一九四二年元月,孫立人赴重慶,財政部部長宋子文時往華盛頓開會未得晤麵,多方奔走結果,僅得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答允,將蔣介石手令壓下暫緩執行,稅警總團暫免為戴笠兼並。
元月二十日,日軍開始越過泰國邊境入緬,英軍要求我國派兵救援。孫立人在回憶錄中提及:“我心裏想也許是機會來了。當時的國內已是山窮水盡,內無可用之兵,外無可來之援,而緬甸與我們息息相關,是外來補給的一大動脈,萬一緬甸被日本占領,我們對外就完全絕緣,所以我們派兵幫助英國協防緬甸是勢在必行的。但這隻是情況的一個判斷,用不用我的這支部隊又是一個問題,我隻有把握機會,向各方麵去聯絡打聽,到都碰壁,而我絕不死心上。”正在一籌莫展之際,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將軍派人找孫立人。孫立人在回憶錄中記載了見到何應欽的情況:何應欽說:“你是緝私總隊孫總隊長嗎?”孫立人說:“是的。”何應欽又問:“你們的部隊作過戰沒有?”孫立人就把上海作戰的情況告訴何應欽。何應欽又問:“願不願意去打仗?”孫立人告訴何應欽:“這是求之不得,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這是我們軍人天職。”何應欽說:“那好,我就給你簽上去參加派遣遠征軍。”
加入遠征軍的期望雖然實現,但軍事委員會轉來財政部的命令卻說:
(一)著緝私總團現有六個團之第二、三、四團編為**第六十六軍新編第三十八師,原稅警總團團部人員及其直屬部隊編為師部人員及該師直屬部隊,師長由該總團長孫立人接任。
(二)原第一、五、六三個團隸財政部緝私署。
(三)該師師長於接到命令後即日率部開拔向昆明進發,並於行軍前進中改編就緒,不得停留,到達目的地後即刻向該軍軍長張軫報到歸隊。
新三十八師於三月十一曰到達貴州興義,並於次日舉行誓師典禮,此後經過近半個月行軍,終於到達昆明西南的安寧縣向六十六軍報到,並於二十八日開拔入緬。四月五日全師到達臘戍。
第一一三團受命馳援盟軍
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入緬之前,日軍在亞洲戰場氣焰高漲,勢如破竹。一九四0年九月侵入越南,截斷滇越鐵路,堵死中國經越南海防與國際交通路線。一九四一年底更進一步向美國挑戰,偷襲珍珠港,並先後攻占關島、文萊、香港,一九四二年初又先後攻占菲律賓及馬來西亞首都馬尼拉和吉隆坡,並控製新加坡、爪哇,三月上旬更進占緬甸首都仰光。日軍進攻緬甸,不但使盟軍士氣遭受進不少打擊,中國經緬甸對外唯一的交通孔道也危在旦夕。
新三十八師進駐曼德勒後即展開綏靖工作,而日軍在占領仰光後,分兵三路北犯,盟軍亦分三路迎敵。中國遠征車第五及第六軍分別擔任正麵及左翼作戰,英軍則以右翼伊洛瓦底江沿線為主要守備區。四月十四日,右翼英緬軍一師放棄馬格威北撤改守仁安羌,日軍以兩聯隊並配備特種兵約七千之眾,迅速迂迥占領仁安羌油山區附近,斷絕英軍後路,將英緬軍一師包圍於仁安羌油田東北、平牆河以南地區,另以一部兵力渡平牆河,在北岸也建立封鎖線。
馬格威棄守,影響第五軍防線,司令長官羅卓英為掩護第五軍側背,並應緬甸戰區總司令亞曆山大將軍請求,於十四日下午五時,命孫立人將軍以一團兵力即赴巧克柏當支援英軍。第一一三團在劉放吾團長率領下,於十六日午後四時到達目的地布防。
十七日,英緬軍一師被困於日軍雙層封鎖間,情況十分危險,史萊姆將軍聽說我軍新三十八師的一一三團已抵巧克柏當,精神一振,並立即驅車前往會晤。
仁安羌油田附近燃燒和丟棄之英帝的物資裝備
史萊姆在《反敗為勝》中描述了會見劉放吾團長並下達命令的情形:“我在巧克柏當村裏一棟殘存的建築樓下見到團長,他相當清瘦,方正的臉上邵透出剛毅;他配戴一副野戰眼鏡及一把駁殼槍。我們通過英車翻譯官介紹握手後,旋即攤開地圖言歸正傳。在敘述戰況之間,團長給我的印象是反應敏捷,他了解我要他率團立即搭乘已備妥的卡車,迅速開往平牆河。我告訴他計劃於十八日清晨渡河攻擊,以呼應英緬軍一師突圍。”
在解釋完情況及下達命令後,史萊姆要求立即行動,但他說:“若非經孫師長下令,他不能離開巧克柏。”當上史萊姆解釋:“孫將軍已受令歸我指揮,如果他在此地,我會對他下令,他也會遵命”劉團長雖然同意史萊姆將軍的說法,卻依然堅持要孫師長同意。在堅持一個半小時後,他終於露出微笑,而且同意照辦。他為何改變主意我不得而知,猜測在我們對談間,進出房間的官兵已將消息送達孫將軍並獲肯定回音。“他一旦付諸行動,我對他毫無怨言。事實上,在往後幾天,我相當激賞他的表現。”
而今九十五高齡、定居在洛杉磯西南海邊的劉放吾將軍憶起當時情況,也是曆曆如在目前。他出示紙張已經泛黃,筆跡卻因妥善保存而依舊清晰的史萊姆手令,解說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
史萊姆將軍於四月十七日上午十一時簽字發出的手令:“致一一三團團長劉上校:茲派貴官率領貴團全部,乘汽車至平牆河地區,在該處,你將與安提斯準將會合,他將以所有戰車配合你。你的任務是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裏公路兩側之敵上。”
劉放吾將軍證實史萊姆將軍來到巧克柏當團部,但是,他說:“我並不知道新三十八師劃歸史萊姆指揮,他的命令又寫在很隨便的一張紙條上,很難令人相信,況且,當年在上海戰役時“拉夫”的情況十分普遍,因此師長在部隊從貴州興義出發時,即一再叮囑不能隨便聽別人命令,所以一直到以無線電與孫師長聯絡確定後,我們馬上奉命行事”。
衝鋒陷陣解救英軍
劉放吾在明確命令後,立即率全團官兵向平牆河挺進,並派副團長曾琪隨同英軍戰車隊長先赴平牆河北岸附近偵察敵情及地形。部隊於十七日午後到達戰鬥地區,英軍配備輕型戰車十二輛,炮二門,完成攻擊準備。劉放吾將軍對當年作戰情況記憶猶新。他說:“當時,我們麵對的是戰鬥力很強、配備也很精良的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師團長是陸軍中將櫻井省三,他底下的一個步兵聯隊長是陸軍少將荒木正三。他們不但有戰車和大炮,還有一隊飛機。十八日淩晨,我的部隊在協同作戰的英軍戰車及配屬炮兵(當時英車有一個重炮隊及一個戰車隊,十二輛十八噸的坦克都歸我指揮)掩護下,向平牆河北岸的日軍采取兩翼包圍態勢,開始攻擊。這樣一來,敵軍包圍了英軍,我軍包圍了日軍,日軍腹背受敵,勢至不利,但仍持其精良配備,負隅頑抗,同時以巨炮及飛機向我軍陣地猛烈轟射。我軍以昂揚戰誌,必勝信念以及熾烈火力,除施以兩麵夾擊外,並向敵正麵反複衝殺,直到午後四時,敵軍傷亡慘重,終於放棄陣地,紛紛涉水逃竄。
倭寇在仁安羌油田的陣地
他又說:“當天晚上,我軍一麵就已占領各要點,徹夜固守,以防敵人反攻,一方麵派小部隊向當麵之敵作擾亂攻擊。當晚十時,旅奉孫師長命令,要奉團即刻渡河接應被圍英軍,於十九日拂曉向仁安羌油田區之敵施行夾擊,以援助英軍突圍。
曾參與入緬遠征軍作戰的邱中嶽在《遠征》中也詳盡敘述十八日的拂曉攻擊:“劉放吾團長決定用第二營在正麵牽製住敵人,自己率領團的主力,向敵軍陣地的右側背行包圍攻擊。十八日拂曉,第一一三團弟兄,在英軍山炮隊的火力支持與戰車隊的協力下,對敵軍陣地展開攻擊。第一營官兵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地向敵人正麵突進,團主力勇往直前,迂回繞越到敵人後方的平牆河渡口,扼喉撫背,包圍夾擊。午頃,敵軍潰散,涉水逃竄。午後二時,第一一三團肅清殘餘,據守平牆河北岸與敵人對峙。”
對於邱中嶽迂迥戰法的描述,劉將軍說:“其實,當時一一三團是正麵迎敵。我率領第一營營長楊振漠所部在左邊,第二營營長魯廷甲的部隊緊靠在右邊,和日軍展開拚搏。第三營留作預備隊”。談到與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官兵,劉將軍相當引以為豪,尤其是第一營營長楊振漠。他說:“楊振漠是一員勇猛的戰將,他應該獲得獎章!”而對張琦營長不幸陣亡,劉將軍有感傷也有遣憾。他說:“張琦中彈後,被抬下來還有口氣,他對我說:“團長,我不行了”戰爭中極力搶救,張琦不久即傷勢過重而陣亡。我派一艘機帆船,將張的遺體運往後方,因航道受阻隻能水葬。”史萊姆將軍深知這場戰役的成敗,完全取決於團長的指揮與部署。在十八日拂曉攻擊前,史萊姆將軍對劉放吾團長領導攻擊還有些不放心,他擔心劉團長還會出現十七日受命時的遲疑。史萊姆將這點疑慮告知當時已趕赴前線的孫立人將軍,孫將軍立即邀請史萊姆同往視察。這一視察讓史萊姆對劉放吾團長印象更深刻。在《反敗為勝》中,史萊姆記載道:“劉上校似乎窺出我的心意,他說:“到營部看看。”在相當接近前線的營部,他經由孫將軍解釋連隊部署。對軍隊的部署我相當滿意並準備後退之際,劉上校說:“我們再往連部走走”。史萊姆將軍大吃一驚:“我不確定在戰爭即將開始的一刻,我該接近連部,但為了麵子,雖然不情願,我還是涉水到達連指揮所。”史萊姆抵達指揮所,攻擊的槍炮聲頓起。“上校轉身看我,我真擔心他會說要到排部去。所幸他未再提議,隻是望著我露齒而笑”。對劉放吾團長的表現,史萊姆的評語是:“隻有優秀及幹練的軍人,才能在槍林彈雨中麵無懼色。”
被圍困的英緬軍一師在十八日清晨也配合發動突圍的攻擊,但為強勢的日軍所阻而無進展,史高特在官兵缺糧、缺水,精疲力竭的情況下,一再向史萊姆求援。史萊姆要求一一三團繼續攻進,但為孫立人婉拒。因為平牆河南岸一帶地形十分暴露,敵人居高臨下,火力又七倍於我,若是仰攻,容易受製於敵,萬一攻擊受挫,我軍實力將被窺破,不僅無法解救英軍,更將陷一二二團於危險。但孫立人將軍允諾十九日拂曉再出擊,而且一定救英緬軍一師脫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