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17日英帝史萊姆給劉放吾的手令
十九日拂曉,劉放吾將軍說:“我們向敵發動猛攻,戰鬥之激烈,較之十八日尤甚,直到傍晚六時,敵軍終告潰退,於是全部油田均為我軍克複,並救出英軍、美籍傳教士及記者七千餘人。這時敵軍明知大勢已去,但少數殘敵,仍然藉據堅固建築物頑抗。因此,我即令團預備隊肅清殘敵,同時令第一線營固守要點,掩護英軍突圍。直到二十日中午英軍才從我左翼向平牆河北岸完全退出。”
回首四月十九日激戰,劉將軍追憶道:“以午前八時三十分至午後一時許最為激烈。敵人曾以大隊飛機及炮兵,向我部隊作猛烈反複轟炸和炮擊;敵人步兵,在其飛機大炮掩護下,也全線向我反撲,幸賴我將士用命前仆後繼,與敵反複衝殺,數次肉搏,卒將頑敵擊潰。”
收複仁安羌油田讓一一三團官兵得以有時間休整。劉將軍說:“英軍雖已退出,但戰鬥並未完全終止。二十日午後四時,敵人又增援反攻,從我左翼施行包圍,敵炮同時向我團指揮所及預備隊猛烈轟擊。我當時立即指揮配屬炮兵對敵施行製壓,並令第一營一部截擊敵人歸路,同時全團預備隊一部施行反包圍。在我步炮協同作戰下,激戰約三小時,始將敵人完全殲滅,而原有陣地得以確保。”
曾參與仁安羌戰役的李敦進追憶當年入緬救援英軍經過時指出:“一九四二年稅警總團改編新三十八師,孫立人將軍任新三十八師師長,劉公放吾任一一三團團長,旋奉命遠征緬甸。一一三團為先遣部隊,我也在一一三團防毒排當少尉排長。部隊由興義出發。旅次行軍,於同年四月五日到達臘戌,乘火車馳往緬甸故都曼德勒。該城早被日軍飛機轟炸成為廢墟了,斷壁殘垣,瘡痍滿目,到處臭氣衝天,令人作嘔。我團戍守瓦城(按:即曼德勒》,清除腐屍,就在廢墟中布防。原以為在該城多休息幾天,誰知瓦城的西麵仁安羌,英軍一個師,敵人也是一個師團,而英軍卻被包圍,已好幾天彈盡援絕了,如不及時解救,隻有繳械投降之一途。適我一一三團在瓦城,英軍高級指揮官請求我們師長派兵救援,師長本於盟友,見義勇為,即予答應。然師之主力,並未集結,但救兵如救火,於是大膽行動,下令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率全體官兵,馳赴仁安羌附近。次日,天尚未明,命各營埋鍋造飯,飽餐後準備拂曉攻擊。團長一麵召集各營營長,黑夜無法偵察地形,就在地圖上研究攻擊計劃,餐後各營就攻擊準備位置,天剛破曉,團長一聲攻擊令下,我軍健兒行如猛虎出柵,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敵人兵力雖然數倍於我軍,但在我軍神勇主動攻擊之下,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我軍從何而來,也無從知道我軍有多少兵力,故節節敗退。經連續三晝夜血戰,團長指揮各營衝人重圍,解救英軍七千多人脫險。英國人從前侮我中國人為東亞病夫,今則五體投地,該師官兵對我團官兵感激之情,無以形容。中國男兒揚威海外,再振大漢之聲威,博得舉世讚譽氣。”
孫立人將軍給劉放吾將軍親筆寫的條子
跟隨新三十八師入緬的孫克剛在《緬甸蕩寇誌》中也詳述了十九日一一三團克敵的情形:“十九日東方魚肚白色還沒有出現,攻擊便開始了。破曉時,左翼部隊便將敵軍的第一線陣地完全攻占,戰鬥轉進到山地裏,敵軍不顧一切猛烈反撲,我軍已得的陣地,三失二得。在敵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我軍必須處處防備敵人偵知我軍實力,所以用種種方法設置疑兵,虛張聲勢;又用小部隊進行擾亂突擊,更教敵人無從判斷我軍虛實。主攻部隊利用山炮、輕重追擊炮及輕重機關槍的掩護,反複肉搏衝殺,第三營營長張琦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還拚出“兄弟們,殺呀!”的呼聲,弟兄們眼看著自己的長官壯烈的倒了下去,心頭**辣的默念著他最後發出的口令,含著眼淚前仆後繼的拚死衝殺上去,一直衝上了油田、山凹裏,油田邊積起一堆堆的屍丘,這一場火網中夾集著白刃肉搏的大戰,從午前四時繼續到午後三時,敵人的第三十三師團完全被擊潰了。下午五時,我軍克複了全部仁安羌油田區域,槍炮聲漸漸的稀遠,敵人顯然是在加速往後撤退。我軍首先將被圍的英車、美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五百餘人解救出險,並把奪回被敵人搶去的英方輜重汽車一百多輛交還英方。接著英緬軍第一師的步兵、騎兵、炮兵、戰車隊等七幹餘人和一千多頭馬匹,都在我軍的安全掩護下,從左翼向平牆河北岸退出。三天的煎熬已使他們狼狽不堪,一路對著我們的官兵,個個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
仁安羌大捷雖然救助英軍突圍,但由於新三十八師隻有一團兵力,並未乘勝追擊。孫立人將軍在回憶錄中稱:二十日上午,敵軍約四百餘人突來襲我左翼,試圖窺探我軍動靜。經我軍官兵奮起阻擊,敵軍退回,雙方仍在油田區以南十公裏地帶對峙。入夜之後劉團長報告:“敵以多輛汽車輸送部隊,大量增援,同時我一一二團已到達平牆河北岸上我見敵情活躍,必有積極企圖,但我相信,隻要我後援生力車來到,一定有必勝把握。為製敵機先,我下定決心,即以一一二團為主力,於二十一日拂曉,施行果敢攻擊,向敵右翼包圍,斷其後路,壓迫敵人於伊江東岸,一舉殲滅。作此決定後,我於午夜十二時下達攻擊命令,陳鳴人、劉放吾兩團長立即利用夜暗將部隊向前推進,二十一日拂曉前開始攻擊!”
孫立人師長收到的一封命令
攻擊準備停當之際,英軍羅伯遜上尉突然來到指揮部,送交孫立人師長一封命令,命令稱:
一、據中國第五軍電稱,原有之計劃將變更,羅伯遜上尉將解釋其中情形,第二百師已退卻,以掩護東麵之包圍,此種臨時變故,實影響巧克柏當前線。
二、因此種變更之情況,貴師即退至貴羊(即歸約)巧克柏當地區候命。
孫立人奉令後立即電令各部隊停止攻擊行動,於二十一日子夜二時起,向歸約一帶撤退。
一九六六年,台灣國防部史政局編撰的一百冊《抗日戰爭》叢書中,第六十九冊《滇緬路作戰》,有關“仁安羌之解圍戰鬥”部分,對戰役描述詳盡,但部分內容與當時在戰場第一線的劉放吾將軍保存的資料略有出入,應是後來由孫立人侄兒孫克剛補述收錄書中僅供參考。其原文如下:
我遠征軍之入緬作戰,原已劃定作戰區域,指明仰曼鐵路以西歸英軍防守,然支援英軍之作戰,乃我派遣遠征車之奉旨,故有仁安羌解圍之戰。
當敵我在羅依考、棠吉各處鏖戰之際,敵第三十三師團約兩個聯隊即分沿伊洛瓦底江北造,繞至英軍後方,占領仁安羌油田,切斷英軍歸路,遂將英緬軍第一師全部及戰車旅一部包圍於仁安羌以北地區。同時,以一部約一大隊兵力占領賓河(按:即平牆河)右岸渡口,阻截英軍之增援,此時在賓河右岸與敵掙紮之英軍,僅有殘餘步兵連及裝甲旅之戰車山炮各一部,而被圍之英軍則已陷於糧彈俱盡飲水絕源之苦境,危急萬分。
四月十四日晨二時,英緬軍亞曆山大總司令麵告我侯騰代表說明英軍垂危情形,要求我軍迅予援助。十七時,我遠征軍第一路羅卓英司令長官,乃令新編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由該師齊副師長率領赴巧克柏當,歸英車第一軍團長指揮。
十五日,沿伊洛瓦底江北進之敵,已越過馬格威進占仁安羌,英緬軍亞曆山大總司令尚感我一團兵力不足,複在梅所與我遠征軍羅卓英長官、中國戰區史迪威參謀長舉行會議,要求我方增派援軍,我允即派新編排三十八師兩團,以一團至納特卯克(在唐得文伊以北),以一團至巧克柏當,援助該方向英軍之作戰。此際,羅卓英長官即令增援部隊迅速行動,並將上項狀況,向上峰呈報。到十七日晨,奉到重慶方麵四月十七日電令:“新編第三十八師迅以兩個團增援英軍方麵,並具報”斯時,瓢背長官部指揮所獲悉新編第三十八師之兩個團已於十六、十七兩日,先後到達各指定地點。
十七日十一時,我抵達巧克柏當之新編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奉英軍第一軍團長史萊姆命令:“茲派貴官率貴團全部乘汽車至賓河,與戰車隊隊長協同,即向賓河右岸約兩英裏處公路雨側之敵施行攻擊而殲滅之”。劉團長奉令後,即派該團副團長隨同英方戰車隊隊長,先赴賓河右岸附近偵察敵情地形,並親自率領該團向賓河兼程前進,至十九時到達目的地,即作攻擊準備。此時,英方附予輕戰車十二輛及炮二門支持該團之攻擊行動。
十八日拂曉,我第一一三團展開於賓河右岸之線,在英軍戰車及炮兵各一部之協同下,向敵開始攻擊。是時,該師師長孫立人已由曼德勒星夜趕到前繞指揮,從敵之右翼施行側擊,我軍士氣旺盛,奮勇直前,激戰至十二時許,即將賓河右岸之敵全部擊潰,殘敵渡河逃竄,我右翼營先行渡河跟蹤追擊,惟為左岸之敵所阻,未克將敵捕捉殲滅。
此時,英軍第一軍團史萊姆軍團長,又接到被圍之英緬軍第一師史高特師長無線電話稱:“本師飲水及食糧斷絕已經二日,困難萬分,官兵無法維持,勢將瓦解”。乃再要求我軍繼續攻擊,速解英軍迫切之圍。孫立人師長見賓河左岸一帶地形於敵有利,而我僅有兵力一團,力量實感不足,如在敵瞰製之下,逐行晝間攻擊,不惟難以達成解圍目的,反足招到不意之損害,乃決定在是日黃昏前,盡諸般手段,偵察當麵之敵情地形,再利用夜晚調整部署,於明日(十九日)拂曉繼續攻擊。然英軍史萊姆軍團長,仍堅請立即攻擊,經我孫師長一再說明利害,並促其速電告被圍之師:“務必再堅忍一日,當負責於明日拂曉開始攻擊,即戰至最後一人,亦必達成救出被圍英軍之目的而後已。”史萊姆軍團長深為感動,我孫師長乃得確定最後之決心,施行翌日拂曉攻擊計劃,逐於十六時許,先令第一一三團就已占領各要點,徹夜固守,嚴防敵之反攻,並限於黃昏前盡諸般手段,偵察當麵之敵情地形,準備次日拂曉之攻擊。十六時三十分,再於賓河右岸約一千六百公尺之公路附近無名村內指揮所,下達作戰命令,
作戰命令
主要內容如下:
一、當麵之敵已退到賓河左岸高地一帶陣地防守中。
二、第一一三團暫停攻擊,本晚就已占領之各據點徹夜固守,但已渡河之右翼隊第二營,應多派小部隊向當麵之敵不斷施行擾亂攻擊。
三、英軍炮兵隊在原陣地,對賓河左岸白塔附近之敵陣地及仁安羌村落區域,不斷施行擾亂射擊。
四、英軍戰車隊撤到師指揮所附近待命。
此際,我孫師長與英軍史萊姆軍團長研究明日(十九日)拂曉攻擊之部署,孫師長主張以重點指向敵之右側,蓋我右翼方麵全係石山,側背臨河,萬一攻擊受挫,危險較大;但史萊姆軍團長以被圍之英軍係在仁安羌東北側附近地區,倘我之主力由該方麵進攻,則被圍英軍難免不受我軍炮火之損害,且解圍後撤退亦很困難,故堅請主攻改由我右翼施行。因此,乃變更主攻方向,改由我右翼實施,是夜,敵人曾不斷施行小規模之反擊,但均被我擊退。
拂曉攻擊命令
十八時,我新編第三十八師,乃依據與英方之協議,下達明日(十九日)拂曉攻擊命令,主要內容如下:
一、當麵之敵情無變化,仍堅守賓河左岸高地一帶陣地,英緬軍第一師仍在仁安羌東北地區被敵包圍,已彈盡糧絕危急萬分。
二、我師以擊潰當麵敵人救出英軍之目的,於明日(十九日)拂曉五時三十分,繼續攻擊。
三、第一一三團於明日(十九日)拂曉五時三十分,即向油田區之敵攻擊,重點指向敵之左翼。
四、英軍炮兵隊(火炮二門),以一部分火力協助第一一三團之左第一繞,攻擊賓河左岸之敵,以主火力支持其右第一線我主力之進攻。
五、英軍戰車隊以全力沿公路進攻,協同我步兵之攻擊。
六、餘現在賓河右岸約一千六百公尺公路附近之無名村,隨戰鬥之進展,推進至賓河河岸。
十九日四時三十分,我已完成攻擊諸準備,當令第一一三團全部渡河,迄拂曉時,已迫近敵人陣地,並開始攻擊前進。我右翼部隊不久即將敵第一繞陣地完全占領,漸進入山地,敵旋增援逆襲,於我既得陣地附近,反複爭奪,戰況至為激烈。時我火力旺盛,敵兵死亡枕藉,我第三營張琦營長倍極英勇,於指揮該營衝鋒之際壯烈成仁。激戰至十四時卒將五0一高地占領,旋逐漸進展,遂將油田區之敵完全擊潰,克複全部油田。十五時左右救出被圍之英軍及美傳教士、新聞記者等五百餘人。時猶有少數之敵占據堅固建築物頑強抵抗,當令第一一三團一麵肅清殘敵,一麵固守要點掩護英軍之撤退,於是被圍之英軍全部約七千餘人,傍晚均獲解救,經我左側向賓河右岸陸續安全退出。該部英軍已潰不成軍,狼狽不堪,當其渡過北岸見我官兵時,均豎大拇指示意,旅高呼:“中國萬歲!”與我官兵互相擁抱,其情景至為動人,惟該英軍已無再戰能力,乃轉向敏揚集結休整。
此際,我後續部隊尚未趕到,孫立人師長以第一一三團亙三日夜之激烈戰鬥,官兵已疲勞過甚,而當麵敵軍尚有約兩聯隊之眾。為防敵人偵知我之實力,乃設置疑兵虛張聲勢,並令以小部隊不時施行突擊,以炫惑敵人。另令第一一四團(欠一營)乃直屬部隊之一部,仍留曼德勒城防守,積極構築工事,師司令部及直屬部隊,均限於二十日晨開抵賓河右岸待命。此時,第一一二團已由納特莫克開赴該地,以增強兵力掃蕩當麵之敵。二十日九時,我第一一三團,在仁安羌油田區以南約十公裏一帶地區,與敵成對峙狀態。十時許,有敵約四百人向我左翼包圍,我步炮兵協同迎擊,敵未得逞。入夜,敵以大批汽車輸送大量增援,我孫立人師長以第一一二團業已到達,有必勝把握,決以該團為主力,於明日(二十二日)繼續攻擊,向敵右翼包圍,斷其後路。期將該敵壓迫於伊洛瓦底江左岸一舉而殲滅之。
二十四時下達攻擊命令
乃於二十四時下達攻擊命令,命令內容如下:
一、當麵之敵正與我第一一三團對戰中,本日(二十日)晚據報,敵以大批汽車輸送大量部隊增援,似有明日拂曉對我發起攻擊之企圖。
二、本師以擊破該敵之目的,本日(二十日)晚即利用夜暗,將部隊向前推進,明日(二十一日)拂曉前,展開於賓河左岸第一一三團陣地之左翼,亙油田之線,保持主力於左翼,將重點指向敵之右側背,壓迫敵人於伊洛瓦底江左岸地區,而殲滅之。
三、第一一三團為右翼隊仍在原陣地利用地形,以猛烈火力牽製敵人,協同師主力之攻擊。
四、第一一二團(欠一營》為左翼隊,即利用夜暗向前推進,於明日(二十一日)拂曉展開於賓河左岸之線後,即以主力指向敵之背後包圍敵人而殲滅之。
五、第一一二團第一營為師之預備隊,位置於左翼隊後方。
六、英軍炮兵應於明日(二十一日)拂曉前,完成射擊準備,以火力協同左翼隊之戰鬥,以一部協同右翼隊之戰鬥。
七、工兵排及特務連(欠一排)均位置於師戰鬥指揮所附近。
八、通信連以師指揮所為基點,構成向各部隊之通信網。
九、彈藥補充,以汽車向前輸送。
十、傷兵救護,以英方救護車擔任之。
十一、配屬於師之卡車十五輛,均控製於師戰鬥指揮所附近,聽候派遣。
十二、餘位在戰鬥指揮所。
四月二十一日之命令
各部隊受命後,正分別嚴密準備中,忽然二十一日零時接到英方羅伯遜上尉送來英軍團長四月二十一日之命令,主要內容如下:
一、據中國第一軍電稱,原有之計劃將變更,羅伯遜上尉將解釋其中情形,第二百師已退卻,以掩護東麵軍之安全,此種臨時變故,實影響巧克柏當之前線。
二、因此種變更之情況,貴師應即退至貴羊、喬克巴唐間。
三、附屬貴師坦克軍一隊與炮數門仍留於貴師作戰。
四、英軍第十七師現已調貴羊、梅克提拉之線,原任防禦之一旅集中於克巴亞,其餘向納特卯克移動中。
五、英緬軍第一師留於波把收容改編。
六、第七裝甲旅(炮兵及坦克車隊不含),向巧克柏當、梅克提拉公路二十七英裏處移動。
孫師長奉命後,即下達命令,主要內容如下:
一、當麵之敵與我第一一三團對峙中。
二、本師奉命即向巧克柏當方向轉移,第一日目標為貴羊。
三、英炮兵隊、師直屬部隊及師司令部暨第一一二團(欠一營)(同行車序列),於明日(二十一日)晨二時開始撤退。
四、第一一三團,於明日(二十一日)晨開始撤退。
五、第一一二團派兵一營為掩護隊,占領賓河右岸陣地,掩護一一三團全部渡河後,於明日(二十一日)四時開始撤退。
六、英戰車隊在原陣地,待掩護部隊撤退後,於明日(二十一日)四時三十分開始撤退,隨掩護部隊後尾跟進。
七、輜重車輛及師衛生隊,於明日(二十一日)一時三十分開始撤退。
八、餘現在指揮所,撤退時在第十一三團後尾。
各部隊隨即遵命行動,移向指定地區集結,一切出敵意料,故亦未行追擊。
此戰,我以一團之兵力,擊潰優勢之敵,救出被圍數日之英緬車第一師全部,附騎炮戰車等七千餘人,馬千餘匹,另有其被俘之官兵五百餘名,被困之美新聞記者、傳教士等數百人均亦安全脫險,並奪回被敵軍擄去之英方輜重及汽車百餘輛,均悉數交還英方,擄獲敵旗幟武器彈藥等甚多,實為我遠征車人緬作戰史中最光榮之一頁,此外並斃傷敵中隊長吉柳仲次以下官兵一千二百餘人,我亦傷亡官兵五百餘名,其中第一一三團第一營營長張琦陣前壯烈成仁。
第四節盟邦交讚另眼相看
一九四二年五月三日,當孫立人將軍所部正掩護第五軍和英軍轉進途中,亞曆山大將軍送來致孫將軍一函:“謹代表我第一軍及其它英帝**隊,對閣下熱誠襄助及貴師英勇部隊援救比肩作戰之盟軍美德,深致謝忱;本人奉英皇陛下命:贈閣下以”英軍司令“勳章,尤感欣慰;閣下受命掩護貴國第五軍之故,未得盤桓,殊以為憾!”(《孫立人回憶錄》)
亞曆山大將軍的信函,肯定新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在仁安羌締造的佳績。據孫立人在回憶錄中指出:“觀乎我軍參戰的一一三團全團,合計不過戰鬥員兵一一二一人,與七倍於我的敵軍第三十三師團第二一四、二一五兩聯隊和特種兵激戰三晝夜,我軍雖陣亡員兵二0四人、傷三一八人,但是斃傷了敵中隊長吉柳仲次以下一千餘人,並且完成了解救英軍七千餘人生命的仟務,這一犧牲的代價,是很值得的。”
對於第一一三團以寡擊眾致勝的原因,孫立人認為是:“敵寇與英軍作戰幾個月,英軍隻是後退,從不對敵施行一次強烈抵抗,養成敵人驕氣,忽於此同一戰場同一時間,遇我軍出其不意的猛烈攻擊,使敵軍突然轉居被動地位,一時莫知所措,隻有挨打!而我官兵在國內已經一年餘的嚴格訓練,一般戰鬥技術都能發揮典令精神,早已躍躍欲試;而幹部都是經千錘百煉的戰士,得心應手的手足,個個都知恥近勇,逢此千載一時出國遠征作戰的機會,當然緊緊把握,毫不放鬆,故士氣異常旺盛,人人爭先,以戰勝為誌,甚至以戰死為榮!”
新38師繳獲的倭寇軍旗
“裝備好,訓練好而且帶的都是子弟兵,加上英軍炮兵命中率高,是第一一三團在仁安羌致勝的原因”,劉放吾將軍分析道。他說:“當時我們每排都有一挺輕機關槍並配有迫擊炮,在中**隊裏已經很難得;而在體力及射擊訓練上更是嚴格執行操典規定。每人每天至少跑五千公尺;射擊時,不瞄準不準發,每發必中的,每三個月一次的實彈射擊成績並且記錄下來,幾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至少都在七成以上”。由於嚴格的體能訓練,劉將軍指出:“第一一三團官兵得以在十七日接獲史萊姆將軍命令後立即趕赴戰場,並在十八、九及二十日的連續戰鬥中不眠不休;在日後卡薩孤軍掩護我軍及英軍撤退後,於五月底渡過清德溫江(又稱更的宛河),至印度英法爾歸隊”。他還笑稱:“我後來做煤球生意,經常往返屏東、鳳山之間,由於經濟情況不好,買不起摩托車,隻好踏單車兩頭跑,這樣來回幾年,都五、六十歲的人了,體力還真不錯!”
而執典操兵往後更為劉將軍的注冊標幟。在鳳山受教於劉將軍的官兵都記得,劉將軍總是穿著長馬靴,一手陸軍步兵操典,一手曾、胡治兵語錄,嚴格要求,一絲不苟。
新三十八師由稅警團改編而成,而稅警團當年在長沙收容舊部並招收新兵,因而新三十八師多為湘兵。祖籍湖南桂陽的劉將軍說:“我招募來的兵多是鄰裏鄉親,彼此就像兄弟或父子,感情上互相扶持照顧,打起仗來也是同心同德。而當時我們練兵也采取曾國藩治湘軍的方式,官員必背誦曾、胡治兵語錄,也秉承了湘軍的義勇忠誠精神,作戰因而不怕死,仁安羌的衝鋒陷陣,就是很好的證明。”
都勻練兵三年均無用武之地,因而訓練圓熟的一一三團官兵,利用仁安羌戰役作了一次漂亮的演練。劉放吾將軍說:“稅警團雖歸財政部鹽政司,名義上用於緝私鹽,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擔任過緝私工作,一次都沒有,所有的嚴格訓練都為打日本鬼子,自然在仁安羌就大顯身手了,而日軍一路打勝仗養成驕氣,沒想到會敗在中**隊手上。這一仗可讓日軍士氣大挫”。
仁安羌戰役是自清朝中葉以來,中**隊對外首度勝仗。我軍憑借簡陋裝備,以寡擊眾大舉殲敵並解救數千英軍,令盟軍刮目相看。
中國入緬軍的裝備簡陋及必須靠英車補給頗讓英軍瞧不起。亞曆山大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中記載:“中**隊裝備簡陋,三人僅配備一支來福槍,一人攜槍,一人負責帶子彈,另外一人帶糧秣。僅第五軍配有炮,但該軍所擁戰炮不是第一次大戰時所用的法製七十五厘米口徑,即為德製七十七厘米,然而第五軍的裝備已是足以傲視其它中國車隊”,“在曼德勒戰鬥以前,我往前線檢視戰備,發現第五軍的野戰炮已部署妥當並加蓋掩護;當戰鬥發生後,我再赴前線,卻不見戰炮。問及指揮官,他回答說是戰炮已撤至安全地帶,並表示第五軍因為擁炮而為最好的軍隊,不能冒險失去戰炮,否則第五軍將不再是頂尖部隊”。
我軍當時的裝備從亞曆山大將軍敘述中可見一斑,而軍需補給更完全仰賴英軍。蔣介石在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四日命令第五軍入緬的電文中即提及:“第五軍入緬人馬數量由杜軍長迅飭查明電報備查,以便轉告英方準備給養。”亞曆山大將軍對中**隊軍需的匱乏相當傷腦筋,在回憶錄中記載:“他們入緬並無適當醫護人員及軍需,他們也期望我們能喂飽他們。”由於英軍軍需並無太多餘裕,亞曆山大甚至出言不遜地稱我軍為“寄生蟲”。
國內報紙對**在仁安羌取得重大勝利的報道
仁安羌戰役中中**隊以一團擊敗日軍一師團,並將被圍的英緬一師救出重圍令亞曆山大將軍也不得不對中**隊表示敬意,不但於五月三日致函孫立人將軍稱讚我軍的英勇並對解救莢軍致謝,在新三十八師撤退入印時,也力保該師,使之免被繳械。
孫立人將軍在回憶錄中有如下記載:“原來英軍一向自恃優越,對於我國的看法,始終保持在辛亥革命前**印象的階段上,因為清朝幾次對外戰爭,都是兵敗如山倒”。因此,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的消息,傳到了英國東方警備軍軍團長艾爾文將軍的司令部時,艾爾文將軍大為驚異。他眼見由緬甸退回印度的英軍,三五成群,衣衫襤櫻,裝備俱失、狼狽不堪,以為新三十八師擔任掩護撤退的任務,孤軍殿後,經過艱辛的苦鬥和長途跋涉,一定要比英軍更為狼狽十分,甚或竟已成了無紀律的潰軍。
艾爾文將軍既認為轉入印度的中**隊已成沒有紀律的潰軍,恐怕擾亂地方秩序,因此發出一個特急的電報到德裏給印度英軍總司令魏菲爾上將說:“準備把華軍繳械。”恰巧緬甸軍總司令亞曆山大將軍時在德裏,極力反對。他主張不但不能繳械,並且還應該用客禮招待。他向魏菲爾將軍詳細說明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英軍,和後來掩護英軍撤退的功勞。英第一軍團長史萊姆將軍當時正在英法爾養病,聽到艾爾文將軍有繳除我軍武裝的意思,也馬上扶病前往阻止。在亞曆山大將軍力保及史萊姆將軍勸艾爾文將軍親自拜訪新三十八師探看實情後,艾爾文將軍打消了要中**隊繳械的主張,並對新三十八師的軍容嚴肅、槍枝錚亮,稱譽有嘉。
十九日拂曉,劉放吾將軍說:“我們向敵發動猛攻,戰鬥之激烈,較之十八日尤甚,直到傍晚六時,敵軍終告潰退,於是全部油田均為我軍克複,並救出英軍、美籍傳教士及記者七千餘人。這時敵軍明知大勢已去,但少數殘敵,仍然藉據堅固建築物頑抗。因此,我即令團預備隊肅清殘敵,同時令第一線營固守要點,掩護英軍突圍。直到二十日中午英軍才從我左翼向平牆河北岸完全退出。”
回首四月十九日激戰,劉將軍追憶道:“以午前八時三十分至午後一時許最為激烈。敵人曾以大隊飛機及炮兵,向我部隊作猛烈反複轟炸和炮擊;敵人步兵,在其飛機大炮掩護下,也全線向我反撲,幸賴我將士用命前仆後繼,與敵反複衝殺,數次肉搏,卒將頑敵擊潰。”
收複仁安羌油田讓一一三團官兵得以有時間休整。劉將軍說:“英軍雖已退出,但戰鬥並未完全終止。二十日午後四時,敵人又增援反攻,從我左翼施行包圍,敵炮同時向我團指揮所及預備隊猛烈轟擊。我當時立即指揮配屬炮兵對敵施行製壓,並令第一營一部截擊敵人歸路,同時全團預備隊一部施行反包圍。在我步炮協同作戰下,激戰約三小時,始將敵人完全殲滅,而原有陣地得以確保。”
曾參與仁安羌戰役的李敦進追憶當年入緬救援英軍經過時指出:“一九四二年稅警總團改編新三十八師,孫立人將軍任新三十八師師長,劉公放吾任一一三團團長,旋奉命遠征緬甸。一一三團為先遣部隊,我也在一一三團防毒排當少尉排長。部隊由興義出發。旅次行軍,於同年四月五日到達臘戌,乘火車馳往緬甸故都曼德勒。該城早被日軍飛機轟炸成為廢墟了,斷壁殘垣,瘡痍滿目,到處臭氣衝天,令人作嘔。我團戍守瓦城(按:即曼德勒》,清除腐屍,就在廢墟中布防。原以為在該城多休息幾天,誰知瓦城的西麵仁安羌,英軍一個師,敵人也是一個師團,而英軍卻被包圍,已好幾天彈盡援絕了,如不及時解救,隻有繳械投降之一途。適我一一三團在瓦城,英軍高級指揮官請求我們師長派兵救援,師長本於盟友,見義勇為,即予答應。然師之主力,並未集結,但救兵如救火,於是大膽行動,下令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率全體官兵,馳赴仁安羌附近。次日,天尚未明,命各營埋鍋造飯,飽餐後準備拂曉攻擊。團長一麵召集各營營長,黑夜無法偵察地形,就在地圖上研究攻擊計劃,餐後各營就攻擊準備位置,天剛破曉,團長一聲攻擊令下,我軍健兒行如猛虎出柵,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敵人兵力雖然數倍於我軍,但在我軍神勇主動攻擊之下,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我軍從何而來,也無從知道我軍有多少兵力,故節節敗退。經連續三晝夜血戰,團長指揮各營衝人重圍,解救英軍七千多人脫險。英國人從前侮我中國人為東亞病夫,今則五體投地,該師官兵對我團官兵感激之情,無以形容。中國男兒揚威海外,再振大漢之聲威,博得舉世讚譽氣。”
孫立人將軍給劉放吾將軍親筆寫的條子
跟隨新三十八師入緬的孫克剛在《緬甸蕩寇誌》中也詳述了十九日一一三團克敵的情形:“十九日東方魚肚白色還沒有出現,攻擊便開始了。破曉時,左翼部隊便將敵軍的第一線陣地完全攻占,戰鬥轉進到山地裏,敵軍不顧一切猛烈反撲,我軍已得的陣地,三失二得。在敵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我軍必須處處防備敵人偵知我軍實力,所以用種種方法設置疑兵,虛張聲勢;又用小部隊進行擾亂突擊,更教敵人無從判斷我軍虛實。主攻部隊利用山炮、輕重追擊炮及輕重機關槍的掩護,反複肉搏衝殺,第三營營長張琦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還拚出“兄弟們,殺呀!”的呼聲,弟兄們眼看著自己的長官壯烈的倒了下去,心頭**辣的默念著他最後發出的口令,含著眼淚前仆後繼的拚死衝殺上去,一直衝上了油田、山凹裏,油田邊積起一堆堆的屍丘,這一場火網中夾集著白刃肉搏的大戰,從午前四時繼續到午後三時,敵人的第三十三師團完全被擊潰了。下午五時,我軍克複了全部仁安羌油田區域,槍炮聲漸漸的稀遠,敵人顯然是在加速往後撤退。我軍首先將被圍的英車、美傳教士和新聞記者五百餘人解救出險,並把奪回被敵人搶去的英方輜重汽車一百多輛交還英方。接著英緬軍第一師的步兵、騎兵、炮兵、戰車隊等七幹餘人和一千多頭馬匹,都在我軍的安全掩護下,從左翼向平牆河北岸退出。三天的煎熬已使他們狼狽不堪,一路對著我們的官兵,個個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
仁安羌大捷雖然救助英軍突圍,但由於新三十八師隻有一團兵力,並未乘勝追擊。孫立人將軍在回憶錄中稱:二十日上午,敵軍約四百餘人突來襲我左翼,試圖窺探我軍動靜。經我軍官兵奮起阻擊,敵軍退回,雙方仍在油田區以南十公裏地帶對峙。入夜之後劉團長報告:“敵以多輛汽車輸送部隊,大量增援,同時我一一二團已到達平牆河北岸上我見敵情活躍,必有積極企圖,但我相信,隻要我後援生力車來到,一定有必勝把握。為製敵機先,我下定決心,即以一一二團為主力,於二十一日拂曉,施行果敢攻擊,向敵右翼包圍,斷其後路,壓迫敵人於伊江東岸,一舉殲滅。作此決定後,我於午夜十二時下達攻擊命令,陳鳴人、劉放吾兩團長立即利用夜暗將部隊向前推進,二十一日拂曉前開始攻擊!”
孫立人師長收到的一封命令
攻擊準備停當之際,英軍羅伯遜上尉突然來到指揮部,送交孫立人師長一封命令,命令稱:
一、據中國第五軍電稱,原有之計劃將變更,羅伯遜上尉將解釋其中情形,第二百師已退卻,以掩護東麵之包圍,此種臨時變故,實影響巧克柏當前線。
二、因此種變更之情況,貴師即退至貴羊(即歸約)巧克柏當地區候命。
孫立人奉令後立即電令各部隊停止攻擊行動,於二十一日子夜二時起,向歸約一帶撤退。
一九六六年,台灣國防部史政局編撰的一百冊《抗日戰爭》叢書中,第六十九冊《滇緬路作戰》,有關“仁安羌之解圍戰鬥”部分,對戰役描述詳盡,但部分內容與當時在戰場第一線的劉放吾將軍保存的資料略有出入,應是後來由孫立人侄兒孫克剛補述收錄書中僅供參考。其原文如下:
我遠征軍之入緬作戰,原已劃定作戰區域,指明仰曼鐵路以西歸英軍防守,然支援英軍之作戰,乃我派遣遠征車之奉旨,故有仁安羌解圍之戰。
當敵我在羅依考、棠吉各處鏖戰之際,敵第三十三師團約兩個聯隊即分沿伊洛瓦底江北造,繞至英軍後方,占領仁安羌油田,切斷英軍歸路,遂將英緬軍第一師全部及戰車旅一部包圍於仁安羌以北地區。同時,以一部約一大隊兵力占領賓河(按:即平牆河)右岸渡口,阻截英軍之增援,此時在賓河右岸與敵掙紮之英軍,僅有殘餘步兵連及裝甲旅之戰車山炮各一部,而被圍之英軍則已陷於糧彈俱盡飲水絕源之苦境,危急萬分。
四月十四日晨二時,英緬軍亞曆山大總司令麵告我侯騰代表說明英軍垂危情形,要求我軍迅予援助。十七時,我遠征軍第一路羅卓英司令長官,乃令新編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由該師齊副師長率領赴巧克柏當,歸英車第一軍團長指揮。
十五日,沿伊洛瓦底江北進之敵,已越過馬格威進占仁安羌,英緬軍亞曆山大總司令尚感我一團兵力不足,複在梅所與我遠征軍羅卓英長官、中國戰區史迪威參謀長舉行會議,要求我方增派援軍,我允即派新編排三十八師兩團,以一團至納特卯克(在唐得文伊以北),以一團至巧克柏當,援助該方向英軍之作戰。此際,羅卓英長官即令增援部隊迅速行動,並將上項狀況,向上峰呈報。到十七日晨,奉到重慶方麵四月十七日電令:“新編第三十八師迅以兩個團增援英軍方麵,並具報”斯時,瓢背長官部指揮所獲悉新編第三十八師之兩個團已於十六、十七兩日,先後到達各指定地點。
十七日十一時,我抵達巧克柏當之新編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奉英軍第一軍團長史萊姆命令:“茲派貴官率貴團全部乘汽車至賓河,與戰車隊隊長協同,即向賓河右岸約兩英裏處公路雨側之敵施行攻擊而殲滅之”。劉團長奉令後,即派該團副團長隨同英方戰車隊隊長,先赴賓河右岸附近偵察敵情地形,並親自率領該團向賓河兼程前進,至十九時到達目的地,即作攻擊準備。此時,英方附予輕戰車十二輛及炮二門支持該團之攻擊行動。
十八日拂曉,我第一一三團展開於賓河右岸之線,在英軍戰車及炮兵各一部之協同下,向敵開始攻擊。是時,該師師長孫立人已由曼德勒星夜趕到前繞指揮,從敵之右翼施行側擊,我軍士氣旺盛,奮勇直前,激戰至十二時許,即將賓河右岸之敵全部擊潰,殘敵渡河逃竄,我右翼營先行渡河跟蹤追擊,惟為左岸之敵所阻,未克將敵捕捉殲滅。
此時,英軍第一軍團史萊姆軍團長,又接到被圍之英緬軍第一師史高特師長無線電話稱:“本師飲水及食糧斷絕已經二日,困難萬分,官兵無法維持,勢將瓦解”。乃再要求我軍繼續攻擊,速解英軍迫切之圍。孫立人師長見賓河左岸一帶地形於敵有利,而我僅有兵力一團,力量實感不足,如在敵瞰製之下,逐行晝間攻擊,不惟難以達成解圍目的,反足招到不意之損害,乃決定在是日黃昏前,盡諸般手段,偵察當麵之敵情地形,再利用夜晚調整部署,於明日(十九日)拂曉繼續攻擊。然英軍史萊姆軍團長,仍堅請立即攻擊,經我孫師長一再說明利害,並促其速電告被圍之師:“務必再堅忍一日,當負責於明日拂曉開始攻擊,即戰至最後一人,亦必達成救出被圍英軍之目的而後已。”史萊姆軍團長深為感動,我孫師長乃得確定最後之決心,施行翌日拂曉攻擊計劃,逐於十六時許,先令第一一三團就已占領各要點,徹夜固守,嚴防敵之反攻,並限於黃昏前盡諸般手段,偵察當麵之敵情地形,準備次日拂曉之攻擊。十六時三十分,再於賓河右岸約一千六百公尺之公路附近無名村內指揮所,下達作戰命令,
作戰命令
主要內容如下:
一、當麵之敵已退到賓河左岸高地一帶陣地防守中。
二、第一一三團暫停攻擊,本晚就已占領之各據點徹夜固守,但已渡河之右翼隊第二營,應多派小部隊向當麵之敵不斷施行擾亂攻擊。
三、英軍炮兵隊在原陣地,對賓河左岸白塔附近之敵陣地及仁安羌村落區域,不斷施行擾亂射擊。
四、英軍戰車隊撤到師指揮所附近待命。
此際,我孫師長與英軍史萊姆軍團長研究明日(十九日)拂曉攻擊之部署,孫師長主張以重點指向敵之右側,蓋我右翼方麵全係石山,側背臨河,萬一攻擊受挫,危險較大;但史萊姆軍團長以被圍之英軍係在仁安羌東北側附近地區,倘我之主力由該方麵進攻,則被圍英軍難免不受我軍炮火之損害,且解圍後撤退亦很困難,故堅請主攻改由我右翼施行。因此,乃變更主攻方向,改由我右翼實施,是夜,敵人曾不斷施行小規模之反擊,但均被我擊退。
拂曉攻擊命令
十八時,我新編第三十八師,乃依據與英方之協議,下達明日(十九日)拂曉攻擊命令,主要內容如下:
一、當麵之敵情無變化,仍堅守賓河左岸高地一帶陣地,英緬軍第一師仍在仁安羌東北地區被敵包圍,已彈盡糧絕危急萬分。
二、我師以擊潰當麵敵人救出英軍之目的,於明日(十九日)拂曉五時三十分,繼續攻擊。
三、第一一三團於明日(十九日)拂曉五時三十分,即向油田區之敵攻擊,重點指向敵之左翼。
四、英軍炮兵隊(火炮二門),以一部分火力協助第一一三團之左第一繞,攻擊賓河左岸之敵,以主火力支持其右第一線我主力之進攻。
五、英軍戰車隊以全力沿公路進攻,協同我步兵之攻擊。
六、餘現在賓河右岸約一千六百公尺公路附近之無名村,隨戰鬥之進展,推進至賓河河岸。
十九日四時三十分,我已完成攻擊諸準備,當令第一一三團全部渡河,迄拂曉時,已迫近敵人陣地,並開始攻擊前進。我右翼部隊不久即將敵第一繞陣地完全占領,漸進入山地,敵旋增援逆襲,於我既得陣地附近,反複爭奪,戰況至為激烈。時我火力旺盛,敵兵死亡枕藉,我第三營張琦營長倍極英勇,於指揮該營衝鋒之際壯烈成仁。激戰至十四時卒將五0一高地占領,旋逐漸進展,遂將油田區之敵完全擊潰,克複全部油田。十五時左右救出被圍之英軍及美傳教士、新聞記者等五百餘人。時猶有少數之敵占據堅固建築物頑強抵抗,當令第一一三團一麵肅清殘敵,一麵固守要點掩護英軍之撤退,於是被圍之英軍全部約七千餘人,傍晚均獲解救,經我左側向賓河右岸陸續安全退出。該部英軍已潰不成軍,狼狽不堪,當其渡過北岸見我官兵時,均豎大拇指示意,旅高呼:“中國萬歲!”與我官兵互相擁抱,其情景至為動人,惟該英軍已無再戰能力,乃轉向敏揚集結休整。
此際,我後續部隊尚未趕到,孫立人師長以第一一三團亙三日夜之激烈戰鬥,官兵已疲勞過甚,而當麵敵軍尚有約兩聯隊之眾。為防敵人偵知我之實力,乃設置疑兵虛張聲勢,並令以小部隊不時施行突擊,以炫惑敵人。另令第一一四團(欠一營)乃直屬部隊之一部,仍留曼德勒城防守,積極構築工事,師司令部及直屬部隊,均限於二十日晨開抵賓河右岸待命。此時,第一一二團已由納特莫克開赴該地,以增強兵力掃蕩當麵之敵。二十日九時,我第一一三團,在仁安羌油田區以南約十公裏一帶地區,與敵成對峙狀態。十時許,有敵約四百人向我左翼包圍,我步炮兵協同迎擊,敵未得逞。入夜,敵以大批汽車輸送大量增援,我孫立人師長以第一一二團業已到達,有必勝把握,決以該團為主力,於明日(二十二日)繼續攻擊,向敵右翼包圍,斷其後路。期將該敵壓迫於伊洛瓦底江左岸一舉而殲滅之。
二十四時下達攻擊命令
乃於二十四時下達攻擊命令,命令內容如下:
一、當麵之敵正與我第一一三團對戰中,本日(二十日)晚據報,敵以大批汽車輸送大量部隊增援,似有明日拂曉對我發起攻擊之企圖。
二、本師以擊破該敵之目的,本日(二十日)晚即利用夜暗,將部隊向前推進,明日(二十一日)拂曉前,展開於賓河左岸第一一三團陣地之左翼,亙油田之線,保持主力於左翼,將重點指向敵之右側背,壓迫敵人於伊洛瓦底江左岸地區,而殲滅之。
三、第一一三團為右翼隊仍在原陣地利用地形,以猛烈火力牽製敵人,協同師主力之攻擊。
四、第一一二團(欠一營》為左翼隊,即利用夜暗向前推進,於明日(二十一日)拂曉展開於賓河左岸之線後,即以主力指向敵之背後包圍敵人而殲滅之。
五、第一一二團第一營為師之預備隊,位置於左翼隊後方。
六、英軍炮兵應於明日(二十一日)拂曉前,完成射擊準備,以火力協同左翼隊之戰鬥,以一部協同右翼隊之戰鬥。
七、工兵排及特務連(欠一排)均位置於師戰鬥指揮所附近。
八、通信連以師指揮所為基點,構成向各部隊之通信網。
九、彈藥補充,以汽車向前輸送。
十、傷兵救護,以英方救護車擔任之。
十一、配屬於師之卡車十五輛,均控製於師戰鬥指揮所附近,聽候派遣。
十二、餘位在戰鬥指揮所。
四月二十一日之命令
各部隊受命後,正分別嚴密準備中,忽然二十一日零時接到英方羅伯遜上尉送來英軍團長四月二十一日之命令,主要內容如下:
一、據中國第一軍電稱,原有之計劃將變更,羅伯遜上尉將解釋其中情形,第二百師已退卻,以掩護東麵軍之安全,此種臨時變故,實影響巧克柏當之前線。
二、因此種變更之情況,貴師應即退至貴羊、喬克巴唐間。
三、附屬貴師坦克軍一隊與炮數門仍留於貴師作戰。
四、英軍第十七師現已調貴羊、梅克提拉之線,原任防禦之一旅集中於克巴亞,其餘向納特卯克移動中。
五、英緬軍第一師留於波把收容改編。
六、第七裝甲旅(炮兵及坦克車隊不含),向巧克柏當、梅克提拉公路二十七英裏處移動。
孫師長奉命後,即下達命令,主要內容如下:
一、當麵之敵與我第一一三團對峙中。
二、本師奉命即向巧克柏當方向轉移,第一日目標為貴羊。
三、英炮兵隊、師直屬部隊及師司令部暨第一一二團(欠一營)(同行車序列),於明日(二十一日)晨二時開始撤退。
四、第一一三團,於明日(二十一日)晨開始撤退。
五、第一一二團派兵一營為掩護隊,占領賓河右岸陣地,掩護一一三團全部渡河後,於明日(二十一日)四時開始撤退。
六、英戰車隊在原陣地,待掩護部隊撤退後,於明日(二十一日)四時三十分開始撤退,隨掩護部隊後尾跟進。
七、輜重車輛及師衛生隊,於明日(二十一日)一時三十分開始撤退。
八、餘現在指揮所,撤退時在第十一三團後尾。
各部隊隨即遵命行動,移向指定地區集結,一切出敵意料,故亦未行追擊。
此戰,我以一團之兵力,擊潰優勢之敵,救出被圍數日之英緬車第一師全部,附騎炮戰車等七千餘人,馬千餘匹,另有其被俘之官兵五百餘名,被困之美新聞記者、傳教士等數百人均亦安全脫險,並奪回被敵軍擄去之英方輜重及汽車百餘輛,均悉數交還英方,擄獲敵旗幟武器彈藥等甚多,實為我遠征車人緬作戰史中最光榮之一頁,此外並斃傷敵中隊長吉柳仲次以下官兵一千二百餘人,我亦傷亡官兵五百餘名,其中第一一三團第一營營長張琦陣前壯烈成仁。
第四節盟邦交讚另眼相看
一九四二年五月三日,當孫立人將軍所部正掩護第五軍和英軍轉進途中,亞曆山大將軍送來致孫將軍一函:“謹代表我第一軍及其它英帝**隊,對閣下熱誠襄助及貴師英勇部隊援救比肩作戰之盟軍美德,深致謝忱;本人奉英皇陛下命:贈閣下以”英軍司令“勳章,尤感欣慰;閣下受命掩護貴國第五軍之故,未得盤桓,殊以為憾!”(《孫立人回憶錄》)
亞曆山大將軍的信函,肯定新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在仁安羌締造的佳績。據孫立人在回憶錄中指出:“觀乎我軍參戰的一一三團全團,合計不過戰鬥員兵一一二一人,與七倍於我的敵軍第三十三師團第二一四、二一五兩聯隊和特種兵激戰三晝夜,我軍雖陣亡員兵二0四人、傷三一八人,但是斃傷了敵中隊長吉柳仲次以下一千餘人,並且完成了解救英軍七千餘人生命的仟務,這一犧牲的代價,是很值得的。”
對於第一一三團以寡擊眾致勝的原因,孫立人認為是:“敵寇與英軍作戰幾個月,英軍隻是後退,從不對敵施行一次強烈抵抗,養成敵人驕氣,忽於此同一戰場同一時間,遇我軍出其不意的猛烈攻擊,使敵軍突然轉居被動地位,一時莫知所措,隻有挨打!而我官兵在國內已經一年餘的嚴格訓練,一般戰鬥技術都能發揮典令精神,早已躍躍欲試;而幹部都是經千錘百煉的戰士,得心應手的手足,個個都知恥近勇,逢此千載一時出國遠征作戰的機會,當然緊緊把握,毫不放鬆,故士氣異常旺盛,人人爭先,以戰勝為誌,甚至以戰死為榮!”
新38師繳獲的倭寇軍旗
“裝備好,訓練好而且帶的都是子弟兵,加上英軍炮兵命中率高,是第一一三團在仁安羌致勝的原因”,劉放吾將軍分析道。他說:“當時我們每排都有一挺輕機關槍並配有迫擊炮,在中**隊裏已經很難得;而在體力及射擊訓練上更是嚴格執行操典規定。每人每天至少跑五千公尺;射擊時,不瞄準不準發,每發必中的,每三個月一次的實彈射擊成績並且記錄下來,幾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至少都在七成以上”。由於嚴格的體能訓練,劉將軍指出:“第一一三團官兵得以在十七日接獲史萊姆將軍命令後立即趕赴戰場,並在十八、九及二十日的連續戰鬥中不眠不休;在日後卡薩孤軍掩護我軍及英軍撤退後,於五月底渡過清德溫江(又稱更的宛河),至印度英法爾歸隊”。他還笑稱:“我後來做煤球生意,經常往返屏東、鳳山之間,由於經濟情況不好,買不起摩托車,隻好踏單車兩頭跑,這樣來回幾年,都五、六十歲的人了,體力還真不錯!”
而執典操兵往後更為劉將軍的注冊標幟。在鳳山受教於劉將軍的官兵都記得,劉將軍總是穿著長馬靴,一手陸軍步兵操典,一手曾、胡治兵語錄,嚴格要求,一絲不苟。
新三十八師由稅警團改編而成,而稅警團當年在長沙收容舊部並招收新兵,因而新三十八師多為湘兵。祖籍湖南桂陽的劉將軍說:“我招募來的兵多是鄰裏鄉親,彼此就像兄弟或父子,感情上互相扶持照顧,打起仗來也是同心同德。而當時我們練兵也采取曾國藩治湘軍的方式,官員必背誦曾、胡治兵語錄,也秉承了湘軍的義勇忠誠精神,作戰因而不怕死,仁安羌的衝鋒陷陣,就是很好的證明。”
都勻練兵三年均無用武之地,因而訓練圓熟的一一三團官兵,利用仁安羌戰役作了一次漂亮的演練。劉放吾將軍說:“稅警團雖歸財政部鹽政司,名義上用於緝私鹽,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擔任過緝私工作,一次都沒有,所有的嚴格訓練都為打日本鬼子,自然在仁安羌就大顯身手了,而日軍一路打勝仗養成驕氣,沒想到會敗在中**隊手上。這一仗可讓日軍士氣大挫”。
仁安羌戰役是自清朝中葉以來,中**隊對外首度勝仗。我軍憑借簡陋裝備,以寡擊眾大舉殲敵並解救數千英軍,令盟軍刮目相看。
中國入緬軍的裝備簡陋及必須靠英車補給頗讓英軍瞧不起。亞曆山大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中記載:“中**隊裝備簡陋,三人僅配備一支來福槍,一人攜槍,一人負責帶子彈,另外一人帶糧秣。僅第五軍配有炮,但該軍所擁戰炮不是第一次大戰時所用的法製七十五厘米口徑,即為德製七十七厘米,然而第五軍的裝備已是足以傲視其它中國車隊”,“在曼德勒戰鬥以前,我往前線檢視戰備,發現第五軍的野戰炮已部署妥當並加蓋掩護;當戰鬥發生後,我再赴前線,卻不見戰炮。問及指揮官,他回答說是戰炮已撤至安全地帶,並表示第五軍因為擁炮而為最好的軍隊,不能冒險失去戰炮,否則第五軍將不再是頂尖部隊”。
我軍當時的裝備從亞曆山大將軍敘述中可見一斑,而軍需補給更完全仰賴英軍。蔣介石在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四日命令第五軍入緬的電文中即提及:“第五軍入緬人馬數量由杜軍長迅飭查明電報備查,以便轉告英方準備給養。”亞曆山大將軍對中**隊軍需的匱乏相當傷腦筋,在回憶錄中記載:“他們入緬並無適當醫護人員及軍需,他們也期望我們能喂飽他們。”由於英軍軍需並無太多餘裕,亞曆山大甚至出言不遜地稱我軍為“寄生蟲”。
國內報紙對**在仁安羌取得重大勝利的報道
仁安羌戰役中中**隊以一團擊敗日軍一師團,並將被圍的英緬一師救出重圍令亞曆山大將軍也不得不對中**隊表示敬意,不但於五月三日致函孫立人將軍稱讚我軍的英勇並對解救莢軍致謝,在新三十八師撤退入印時,也力保該師,使之免被繳械。
孫立人將軍在回憶錄中有如下記載:“原來英軍一向自恃優越,對於我國的看法,始終保持在辛亥革命前**印象的階段上,因為清朝幾次對外戰爭,都是兵敗如山倒”。因此,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的消息,傳到了英國東方警備軍軍團長艾爾文將軍的司令部時,艾爾文將軍大為驚異。他眼見由緬甸退回印度的英軍,三五成群,衣衫襤櫻,裝備俱失、狼狽不堪,以為新三十八師擔任掩護撤退的任務,孤軍殿後,經過艱辛的苦鬥和長途跋涉,一定要比英軍更為狼狽十分,甚或竟已成了無紀律的潰軍。
艾爾文將軍既認為轉入印度的中**隊已成沒有紀律的潰軍,恐怕擾亂地方秩序,因此發出一個特急的電報到德裏給印度英軍總司令魏菲爾上將說:“準備把華軍繳械。”恰巧緬甸軍總司令亞曆山大將軍時在德裏,極力反對。他主張不但不能繳械,並且還應該用客禮招待。他向魏菲爾將軍詳細說明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英軍,和後來掩護英軍撤退的功勞。英第一軍團長史萊姆將軍當時正在英法爾養病,聽到艾爾文將軍有繳除我軍武裝的意思,也馬上扶病前往阻止。在亞曆山大將軍力保及史萊姆將軍勸艾爾文將軍親自拜訪新三十八師探看實情後,艾爾文將軍打消了要中**隊繳械的主張,並對新三十八師的軍容嚴肅、槍枝錚亮,稱譽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