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司來了
同很多食物一樣,日本國吃壽司的起源又是和中國有關。
壽司的主要部分是醋飯,就是用白醋拌過的米飯,壽司的名字就是來自於日語中的“酸”的讀音sushi,壽司兩個字是這讀音的漢字標寫。過去福建一帶的漁民常年出海,為了保證所帶的米飯壞掉,就用醋拌一拌,如此就可以起到延緩米飯變質的作用。首先學到這種醋飯做飯的估計還是活躍在福建一帶的倭寇,他們後來把這種食物帶回了日本,在沿海地區流傳。
當時,日本的漁民經常將一些容易腐敗的魚類切片醃漬起來,以保證長期食用。後來醋飯傳入後,有的日本百姓就將醃漬的魚片和醋飯拌在一起吃,這就成了後來壽司飯的雛形。
最早的壽司飯也也並不是為了好吃才出現的。
較早出現的“鮒鮨”是一種很奇怪的食物,最早時就是將魚、酒糟和鹽拌在一起醃製,這種奇怪的組合和快就會產生劇烈的惡臭。但奇怪的是,這種惡臭並非來自食物的腐爛,而是發酵的過程,經過發酵後,這種散發惡臭的食物能夠保存半年以上不腐壞。後來有人看到醋飯很易於保存,於是就把醋飯也倒進了“鮒鮨”裏,醋飯促進了發酵的過程,在同流合汙的發出更加刺鼻的惡臭的同時,也促進發酵,使食物的保存時間更長。後來,有人在食用的時候,發現起到發酵作用的醋飯變的很好吃,索性加大醋飯的量,使之醋飯從發酵配料變成了主要部分,終於產生了壽司飯。
壽司,或者說醋飯在戰國時代流行,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米飯可以長期攜帶不至於腐壞。當時領主們的軍隊出戰時帶的軍糧都要捏成飯團的形狀,以方便攜帶。這些飯團捏好後經常要保證能保存十天半個月,以使士兵能夠從容食用,這樣醋飯就成了最好的選擇。隻要在將煮熟的米飯用醋拌好再捏成飯團,就可以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這種醋飯飯團在戰國時期受到了各勢力廣大官兵的一致歡迎。
後來,隨著城下町的逐漸發展,町人文化發展起來。隨著軍隊在全國流行開來的醋飯被一些製作小吃的人相中,開始琢磨著如何將之變成風味小吃。後來有人製作了木頭的模子,在裏麵分割成一格一格的,這樣把拌好的醋飯放在裏麵一壓,就成了許多隻夠人一口吃掉的小方塊,這就是最早的壽司了。
這種原始的壽司還沒有和魚肉結合起來,但在當時也是流行一時,後來甚至也被武士所喜愛,到了江戶時期,甚至連將軍都開始吃壓模壽司,甚至指定了江戶的一家壓模壽司店專門提供禦用壽司。
真正的手握壽司要到江戶時代才會正式登場,但是早在戰國時代,將醃漬過的魚肉片同壓模壽司塊一起吃掉已經有人在嚐試。不過他們當時的吃法可能同我們現在就著鹹菜吃饅頭差不多,吃一塊壽司,再往嘴裏塞一條魚片。後來可能有人在吃的時候突發奇想,將魚片索性放在壽司飯上一起吃,沒想這種圖省事的法子居然使壽司異常好吃,於是後來就出來了將魚片放壽司上一起吃的現代壽司。
食用壽司時使用的綠芥末也是很早就出現了,不過剛開始時它還並非是調味料,人們在醃漬魚類的時候怕魚肉腐壞,於是就在魚肉裏加了許多綠芥末來作為防腐劑。後來吃醃魚的人們習慣了綠芥末的辛辣氣味,反而覺得這東西的味道不錯,於是就將它上升到了調味料的地位。
也許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正是將醋飯和芥末醃魚一起吃,所以才形成了後來吃壽司必加綠芥末的習俗。
壽司的另一種手卷壽司,出現的就更是奇怪了。之所以會把醋飯和蔬菜魚肉卷在海苔裏吃,目的和用海苔包飯團一樣,就是為了不把手弄髒。
為什麽吃個小吃還要怕把手弄髒呢?因為最初吃手卷壽司的人隻能騰出一隻手來拿著吃,另一隻手要拿色子!最早的手卷壽司,就是為了方便賭坊的賭棍們邊賭博邊吃才出現的。試想,要是他們賭博時吃的是手握壽司,吃完弄的手上黏黏的,還掉一桌子米粒,又怎麽能去認真賭博呢?
最初出現的手卷壽司隻有把幹胡蘿條等蔬菜卷起來的"幹瓢卷",後來在進入賭坊後,大約是為了適應這些高消費團體,(賭客們絕對是真正的高消費團體,一夜之間能把老婆孩子房子全輸光,吃倆個壽司又算的了什麽)於是就把原來隻有手握壽司才會加的魚貝等高級肉類也塞了手卷壽司裏。這種高級手卷壽司在當時被稱為“鐵火卷”,這就是因為當時的賭客被稱為“鐵火打”,他們吃的手卷壽司也就成了“鐵火卷”。
隨著時代發展,壽司逐漸從軍糧食變成了街頭小吃,又從街頭小吃變成了高級食品,古代的高級壽司店裏,壽司的售價甚至一度達到了一貫錢一個的天價。如果不是回轉壽司的出現,壽司隻怕到現在還無法回歸民間,隻會作為高級食品存在。
當然,這些都是還是後話,戰國時代最初的壽司雛形隻是小號的醋飯飯團,直到戰國末期才出現了壓模壽司,而壽司的真正成型則要到江戶中期。貧窮的戰國時代,真正意義上的壽司還遠未出現
小吃與零食
日本早年的零食種類少到令人懷疑這個民族是否懂得所謂生活樂趣的地步。
在日本的傳統零食裏,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就是豆包和年糕了。
豆包至少在室町時代就已經出現在了日本,但因為糖在當時屬於名貴食品,所以甜的豆包是很名貴的,對很多人來講簡直同人參果無異。不要說一般百姓無緣品嚐這人間珍饈,便是一般中等家庭也不是想吃就可以吃到的。有錢人買兩個甜豆包送給長者做禮物,著實就是極有麵子的事,收到豆包的人也會覺得禮物分量沉重。這感覺同現在韓國賄賂政客排骨和五花肉沒有區別。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九州一些地方開始有計劃的種植甘蔗,糖的生產本土化,豆包的價值逐漸降低,終於走下神壇成了市井小食,這有賴於戰國時代町人文化和商人的興起。
年糕比起豆包就沒那麽神聖了,它從一開始就是比較平民化的食品,至少過年的時候的家家都有打年糕吃的習俗。
日本的零食大都和米有關,基本上直接吃的米是正餐,把米碾碎成米粉,捏成圓的方的就成了小吃。年糕是這種小吃的典型代表,把米放在舂裏搗爛做成年糕,然後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將年糕放火爐邊上,全家邊烤火聊天,邊聽著年糕被烤熟發出的“吡啵吡啵”聲,聞著年糕烤焦後散發出的香氣,確實是件幸福的事。
城下町的發展,使這種一般過年才吃的食物成為了平時也能吃到的小吃。
藤堂高虎還是一介浪人的時候,一次經過三河國田宿驛,身上分文沒有,又餓了好幾天。看到路邊小店主人正在烤年糕,不管三七二十一撲上去抓起來就吃,連吃好幾塊才想起身上一文錢沒有。
店主人與左衛門夫婦看他可憐,不但沒有要他錢,還給了他一些路費,並別對他說不要再向東走去打仗,不如回家去好好孝敬爹娘。
幾十年後,藤堂高虎在關原之戰後得到津藩三十二萬石俸祿,成了德川幕府的大大名。他帶著家臣們經過田宿驛,看到老邁的店家還在那裏賣年糕,於是賞了店主人很多錢財,並且命令所有家臣一起來吃年糕。後來,藤堂家還訂立了家規,每年新年後家臣們吃年糕,必須都要吃三河吉田宿驛與左衛門鋪子的。
在戰國時代流行的另一種米類小吃,就是糯米團子。雖然味道也就那麽回事,但因為把糯米團子弄成了白色、紅色和黑色,兩三個用竹簽子串成一串,看著就很有食欲。賣這種糯米團子串的小店鋪一般設在人來人往的大路旁邊,來往行人坐下歇腳的時候就會買串糯米團子吃吃。這種吃起來方便不髒手的食物,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行人非常喜愛的食物。
糖炒栗子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從中國傳到日本。但是,最初的日本人並不會自己做炒栗子,所以完全依賴從中國進口。正因為糖炒栗子的來之不易,需要漂洋過海來到日本,於是就顯得異常名貴,幾乎成了宮廷食物。得到經過連日海上折騰早就冷到底的糖炒栗子,天皇和公卿們還是特別喜愛,宴會上還要專設甘栗使者給大家分栗子吃。也就是說,早期的糖炒栗子幾乎是天皇的禦用食品,隻有他願意的時候才會賜給下麵百官也嚐個新鮮。
有位公卿家的小姐曾經吃著糖炒栗子趾高氣昂的對某位同是貴家的公子說:“這是唐國(當時日本對中國的總稱)來糖炒栗子,你們這些人根本吃不到。”看起來,這位小姐是把糖炒栗子當做了荔枝在吃呢。
後來,日本人逐漸學會了自己煮栗子,後來為了吃栗子還吃出人命來:
一日,修圓僧都侍奉在嵯峨天皇身邊,當時,放著一些碩大的甘栗,天皇吩咐使者說:“把它煮熟呈上。”僧都見有人來取走甘栗,便道:“我略施法力,不用人世的凡火,就和將它煮熟。”天皇異常開心。修圓僧都接著便作起法來,甘栗被煮的非常適口。
天皇看罷肅然起敬,立刻嚐食,其味甘美,異乎尋常。從此,便經常這樣使用法力煮甘栗。一日,空海大師來朝見天皇,天皇對他言及此事,倍加稱讚。大師聽了說道:“這的確是難得的。不過,趁我在這裏可以叫他來煮,我暫時回避,看看他煮的如何。”說罷躲藏起來。
隨後,僧都被召進宮中,天皇吩咐他照例煮栗,僧都將甘栗放在麵前,作起法,不料這次竟未能煮熟。僧都一見便抖擻精神,反複施展法力,但不論如何,終不能像以往那樣將甘栗煮熟。這時,僧都不禁驚異起來,心想:“這是什麽緣故呢?”正在這時,大師從他身邊走了出來。僧都一看,恍然大悟,料定是被這人抑製的緣故,登時起了嫉恨之心。
從此,這兩位僧都結下深仇,互相詛咒對方速死。後來他們雖都有意息怒,然而詛咒卻一直繼續下來。
當時,空海大師心生一計,命眾弟子到市上購買衣食棺槨等物,揚言空海僧都已死,因此購買安葬用的物品。修圓僧都的弟子,聽說此事,興高采烈的跑去報告師傅,僧都聽了欣喜地問道:“你聽的確實嗎?”弟子回答說:“聽的千真萬確,所以才來稟告師傅。”僧都心想這不是別的,是我的詛咒收效了,隨即停止了自己的詛咒。這時,空海大師差人暗地到修圓僧都那裏打探他是否確已停止了詛咒。使者回來稟報說:“修圓僧都以為他的詛咒已獲靈驗,非常高興,從今晨起即已停止了。”大師聞報後,立時接二連三的施展他的法術,不久,修圓僧都暴卒。
從這個故事來看,這倆和尚為了煮栗子殺的你死我活,品行隻怕都好哪裏去。
栗子本來就是日本本地物產,連猴子都會吃,日本人學會吃栗子也是早晚的事。至少到戰國時代,栗子也和豆包一樣走下神壇,成了民間食物。即使農家也會采摘來栗子埋在灶灰裏,等到烤熟爆裂了食用。
日本的煮物曆史比較悠久,很多食物都被拿來放在水裏煮熟了食用。在豆腐這種高蛋白、足以代替肉類的食物從中國傳入日本後,就有人開始把豆腐切塊放進水裏去煮著吃。
到了室町時代,產生了被稱為“田樂”的小吃。這種小吃是把豆腐串成小串,在火裏烤成金黃色後沾味噌食用。還有將山椒嫩芽和山芋也用叉子放在火裏烤熟,然後沾著放了砂糖的白沾味噌吃的各種田樂小吃。當然,一看到放了砂糖我們就可以知道,這種食物最初又是宮廷食品,一般老百姓根本吃不起。
後來,不知道誰第一個把這些田樂食品都串在小竹簽子上扔進了湯鍋裏煮,撈上一吃味道居然不錯,於是這種田樂食品就成了著名的“關東煮”。由於這種食品的前身是禦用食物,到戰國時代在關東地區被扔進鍋裏,我們有理由相信最早將這種宮廷燒烤扔進鍋裏的是關東的武士們。後來到了江戶時期,“關東煮”越發成熟,隨著不斷有人將各種各樣的食物都串起來扔進鍋裏煮著吃,最終發展出了現在豐富多彩的現代關東煮。
鐵板燒是隨著西洋人的船隻被傳到日本的。一些喜歡標新立異的諸侯,像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都很喜歡吃鐵板燒,特別是在院子裏架起爐子烤魷魚,然後再刷上醬汁食用,曾經在他們的時代流行一時。
由於不吃肉食,所以各種海產的鐵板燒就被推廣起來,從武士階層的專享食物,逐漸又變成追求時髦的町民百姓的食物,終於變成了流行食品。
其實,如果說對外國舶來食品的最初推廣者,可能並不是武士,而是生活在堺和博多這些對外開放口岸的商人們。
例如,最初享用西洋糖塊這種奢侈食品的就是日本的商人。在當時,歐洲的糖大都還要從亞洲進口,運到歐洲時,價格幾乎就和黃金等價了,所以隻有國王和富豪們才能吃的起,他們幾乎會在所吃的任何食物中加入糖。因為吃糖太多影響牙齒健康,還間接催生了歐洲最早的牙醫行業。
可以想見,在南美還沒有開始大規模種植甘蔗之前,從亞洲運到歐洲加工成糖塊,再賣到日本的“南蠻糖塊”究竟有多麽昂貴,除了那些富可敵國的商人,很難想象還有別的什麽人能吃的起。
後來,九州強藩薩摩的島津家征服了琉球國,並強製他們全國種甘蔗,總算使日本的糖可以自給,甜食也變成了平民食品。
現代日本的許多名吃,都是在戰國末期到江戶初期才開始出現的,再之前食物種類之貧乏實在令人發指。而日本之所以能在幾百年食物品種極大豐富,還是有賴於明朝滅亡,許多明朝人逃到了日本。
其中著名的理學家朱舜水便可以被稱為日本的“食神”了,這位在家就喜歡下廚的大思想家,最大的貢獻就是做出了誕生在日本本土的第一碗拉麵給當時日本幕府將軍叔叔水戶黃門吃。水戶黃門吃了大為驚歎,於是便致力在日本宮廷和幕府推廣拉麵,使之成為一種在上流社會流行的禦用食品。經過幾百年的演化,拉麵終於成為了日本民間食品,並傳到反攻中國大陸,使日本拉麵成了高價的麵條品牌。
除了拉麵,像羊羹、酥皮點心一類的中國民間小點心也來自於這些逃亡的明朝人,通過他們的手進入日本。
正如曾經有人分析的,日本文化就是個洋蔥頭,剝開一層還有一層,最後等你全部剝開了,裏麵卻什麽都沒有。日本的小吃也是如此,每一樣日本特產的食物,尋找源頭時都會發現原來是外國傳來的,真正產生自日本的食物居然一樣沒有。
泡茶喝的時代
榮西禪師從中國帶回了茶葉,日本的武士們初次品嚐到茶飲料的滋味。
最初茶在日本的流行,同在歐洲的流行一樣,不過是作為一種休閑飲料。日本畢竟是東方國家,他們並沒有僅僅把茶當做一種普通飲料帶走,隨著茶葉的傳入,一整套的中國茶文化和茶趣也傳到了日本。
南北朝時代,茶在日本大流行,無論宮廷還是武士都對茶很是癡迷。隻不過,這時茶道還沒有形成,但學習自南宋的鬥茶活動非常頻繁,室町幕府的足利將軍經常在櫻花盛開的時候率領諸侯在繽紛落櫻中擺開陣勢,布置堆積如山的賭資,鬥茶取樂。
到了戰國時代,茶道逐漸在商人中盛行起來,並且逐漸形成了具有日本風格的茶道。
戰國的大名和武士都很熱心茶道,特別是織田信長,他認為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使粗野的武士能夠平心靜氣。所以,他在織田家中大力推廣茶道,要求部下們都要學習茶道。部下的武士們見主公如此熱心茶道,也紛紛主動效仿,收集名貴茶具、舉行茶會。
日本茶道的茶並非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茶,而是抹茶。抹茶是用天然石磨將茶葉碾磨成微粉狀的青綠茶末,抹茶苦味很重,但日本高僧們在這苦澀味道裏居然品嚐到了禪意,同高僧們關係密切的商人們學到了對茶的理解,發展出了現代茶道。
在有錢又有閑的商人們的苦心鑽研下,原本簡單的品茶活動被增加了諸多繁文縟節的規矩,並發展出追求所謂意境的茶會,使品茶從簡單的個體行為變成了有錢人才能玩得起的富貴遊戲。
商人有的是錢,可是錢能花在哪裏呢?想象中國富人那樣肉山酒海的胡吃海塞是沒可能,在日本想搜羅出能吃飽肚子的食物都有困難。也許是在是錢多了實在燒手,商人們開始提倡在茶道中追求所謂的昂貴茶具。
所謂茶具說起來不過是用來煮茶喝茶的茶鍋茶碗茶壺茶罐之類,如果隻是要一般的喝喝茶,批發點便宜貨就可以。可商人要往茶道砸錢啊,於是他們就提倡用就用古物,特別是進口的中國南宋茶具。不光追求茶具要古,還要追求扭曲美,就是一定要使殘次品,像什麽歪把壺、缺口茶碗之類,就被這些自封為茶人的商人奉為上品,瘋狂追求。這些殘次品也因為茶人的瘋狂追求價格急劇攀升,個個價值連城,有的甚至誇張到號稱“半日本”,也就是一個破茶罐要把半個日本賣了才買的起。
大名、領主們有樣學樣,也跟著商人追求高檔茶具。收藏茶具成了當時一些富裕大名宣示財富的活動,織田信長就收藏了一大堆的瓶瓶罐罐,時不時的拿出來炫富。
同時期的近畿大名鬆永久秀擁有一隻名為平蜘蛛釜的茶釜,傳說在煮上水後,能看到有蜘蛛圖案平平的伏在釜底。織田信長對此釜垂涎三尺,一直想把這東西弄到手,和他的九十九發茄子湊成一套。誰想他幾次逼迫,鬆永久秀非但不肯交出,還造了反。後來鬆永久秀兵敗,信長要他交出茶釜就饒他一命,久秀哈哈一樂,在釜中裝滿火藥頂在頭上,一拉弦命歸西去,織田信長心疼的捶胸頓足。
信長死後,收集茶具之風不減反盛,戰國大名個個都成了戀物癖。
豐臣秀吉原本是織田信長部下大將,更是信長一手**出來的茶道愛好者。如果說織田信長還隻是將茶道當做眾多愛好之一,甚至還流放過過分沉湎茶道的部下大將佐久間信盛,那麽豐臣秀吉對茶道的愛就幾乎到了瘋狂地步。
究其原因,秀吉出身過於低微,他希望利用茶道來拴住對他表麵恭順的大名們。這些家夥隻是因為他強盛的武力暫時屈服,但茶道卻可以征服他們的心。為了宣示財富和權力,秀吉用黃金打造了一間茶室,在這間金燦燦的茶室裏點茶的各地大名們無不歎服,被秀吉天下人的氣勢所懾服。就連天皇也被秀吉有趣的茶道表演所吸引,成了忠實的茶道愛好者。秀吉以茶道為武器,控製住了上至天皇和下至大名的所有人,建立起一套他所需要的秩序。
可是,有一個人豐臣秀吉無論如何也無法征服,那就是茶道宗師千利休。
利休本是商人,後來剃度,專心從事茶道活動。秀吉聘他為禦用第一茶師,本是想利用他在茶道界的威望控製諸侯大名。
此時很多有勢力的大名或者是利休的徒弟,或者是利休的仰慕者。在利休之下有所謂“利休七哲”,這七個人都是具有實力的大名,他們對茶道師傅利休的尊敬遠超過對秀吉。
甚至秀吉的親信武將加藤清正和福島正則也都對利休敬畏有加。
一次,加藤清正帶著武士刀進入茶室,利休要他將武士刀留在茶室之外,加藤清正傲慢的說:“刀是武士靈魂,一刻不能離身。”利休沒動聲色,點茶突然時弄翻裝滿水的茶釜,傾翻的水澆滅火時發出巨大聲響,沉重的茶釜落在灰塘中弄得塵灰四起。久經戰場的加藤清正以為是發生爆炸,等下武士刀落荒逃出茶室。利休望著加藤清正倉皇的背影,冷冷的說:“你把武士的靈魂落下了。”
另一位大將福島正則是個比加藤清正更加粗野的武將,他在聽說利休的厲害後很不以為然,就跑去茶室親自體會。結果,利休點茶時的威嚴使福島正則被深深震服,他甚至在利休的注視下手腳顫抖,滿頭大汗,不能動彈。
從此以後,這兩名豐臣家的心腹大將都深深折服於利休的威嚴,甚至對他的懼怕要超過秀吉。
豐臣秀吉是個權力欲極強的人,他絕對不能允許在任何方麵有人擁有比他大的權威。可是,三疊半茶室成了秀吉永遠無法完全征服的獨立空間,利休在茶室中的權威至高無上。
從此,秀吉和利休展開了漫長的鬥爭,終於無法將他征服。最後,秀吉隻好編造罪名把利休逼死了事,可他實際上從來沒有能夠征服過利休,他是這場茶道鬥爭的失敗者。
茶道因為武士和僧人的熱愛而流行。
人們號稱可以在茶室裏體驗人生哲學,一塊茶點能夠體驗到四季,一杯茶能夠體驗到人生,甚至聽開水煮沸的聲音,都能感受到禪的意味。在僅有三疊半的茶室裏,馳騁戰場的粗野武士靈魂得到完全的洗禮,感受到在百年戰國亂世中少有的安寧。
這也許就是戰國武士們追求茶道的主要原因吧。
不過,掌握著權力的大名們從來都不希望自己和部下們過分沉湎於茶道,玩物喪誌。織田信長在開除佐久間信盛時曾經在書狀裏寫道:
“你的尚武精神若能有愛茶熱情的百分之一也絕不至於如此。為了毫無意義的茶道而空耗大量金銀,卻完全忽略了對有功部將的獎賞。不分早晚,隻知一門心思地打掃庭院,或是在茶室中品頭論足,為了品茶鑒水而虛度光陰,卻把臣下的忠逆善惡完全置於腦後。每日裏不是評價掛軸的長短不足,就是鑒別道具的新舊優劣。思慮所及是茶室的每個角落,欲望所期是月白風清的境界。在茶的色香與料理口味的濃淡之中任時光飛逝,這簡直是最大的浪費。”
喝酒的趣事
無論古今中外,武將都要喝酒,喝酒的時候能很好的表現出他們所謂的勇敢氣質,戰國時代的武將也不例外。
日本清酒是標準的米酒。清酒來源於中國,這點是無可否認的,隻是在時間上一直沒有確定。曆史考證說是2000年前,日本的傳說中,則是在1500年前,由從中國遷徙過來的秦氏所帶來的,所以秦氏在日本神道中又是酒神。
日本酒隻用水和大米釀成,淡黃色或無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純正,綿柔爽口,其酸、甜、苦、澀、辣諸味諧調,這估計又是保持中國酒早期的某種原生態。
以佛教為國教的日本居然並不禁止喝酒,這實在是件奇怪的事,酒在佛律中比肉更要絕對禁止。可是,不但天皇和百官喝酒,武士和百姓喝酒,連寺裏的和尚也可以喝酒。和尚們不但喝酒,還要自己釀酒,以備在重要活動時拿來敬佛,不知道這是什麽習慣,沒準是中國人敬灶王爺灶糖差不多,讓佛爺喝高點,這樣幹了壞事就可以睜一眼閉一眼。
早先平安朝平家勢力鼎盛咄咄逼人,甚至說出:“非平氏即非人!”這樣的話。許多被壓迫的朝臣都憤憤不平,新大納言就在宴會上故意在法皇麵前碰翻酒瓶說:“瓶子(平氏)倒了!”法皇聽了笑著說:“大家來演一出猿樂吧。”平判官康賴出來說道:“呀,因為瓶子(平氏)太多,所以喝醉了。”俊寬僧都說:“那麽,怎樣處置才好呢?”西光法師說道:“隻有將頭取下來,那樣比什麽都好。”說著便把瓶頸敲斷,隨後離席而去。
可見,酒在上層貴族的生活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法皇是天皇出家後的稱謂,與會喝酒的俊寬僧與西光法師也都是和尚,他們根本沒有覺得和尚喝酒有什麽不妥之處。
用米釀出的酒是奢侈品,這在糧食緊缺的戰國時代就更是特別突出的問題。也許正是這樣原因。日本人喝酒都是用小盞,而且淺嚐即止,從來沒有像武二爺那樣連喝十八碗酒去打老虎,或者無三不過望胖揍蔣門神的故事。
作出“一世榮華一杯酒四十九年如一夢不知生亦不知死歲月隻是如夢般”這般絕命詩的上杉謙信,給人的感覺是極能喝酒的。實際上,他的酒量有限,自己也比較節製,每次隻喝三盞。他喜歡一個人在窄廊上就著一小碟梅子自斟自飲。有時和重臣直江實家等人喝酒時,下酒菜也隻有梅子而已。說不定,日本最早的梅子酒也是上杉謙信哪次一不小心把梅子掉進酒壺裏釀出來的。上杉謙信人稱酒豪,據說他得腦血栓也和喝酒過量有關。可就看他17、8度的酒每次才喝三小盞的酒量來看,實在同酒豪無法聯係在一起。
現在流傳下來的文物,有謙信愛用的馬上杯,他有在戰馬上飲酒的習慣,看起來又似乎可以證明他是個極能喝的人……也許他在馬上飲的那一杯頂三杯的量,那一天就不會再喝酒了吧……
有人戲謔說,上杉謙信是女人,如果他真是女人的話,也許在當時每次喝三大盞酒都不會醉真算的上是海量了。
織田信長年輕時被稱為“尾張的大傻瓜”,成天就是穿著奇裝異服,腰裏掛著個酒葫蘆騎著馬到處溜達。桶狹間奇襲戰前,他正在被窩裏睡覺,聽探子說了今川軍宿營的消息立即爬起來,命令侍童斟酒。他一不刷牙,二不洗臉,就在被窩裏一盞盞的開始喝,喝著喝著就爬出被窩唱《人間五十年》,然後穿上鎧甲,騎上馬就衝了出去。最後,織田信長稀裏糊塗殺了統率二萬五千大軍來攻的今川義元,義元臨死前正在本陣中同手下喝酒。
福島正則是豐臣家的“賤嶽七本槍”筆頭大將之一,這位勇猛的虎將最喜歡的就是在戰場上能打仗,喝酒時有很有酒量的武士。某次福島正則和黑田長政兩家武士坐在一起搞聯歡,福島正則多喝了兩杯,就拿出一個超級大酒盞,在裏麵灌滿酒,然後取出自己鍾愛的名槍“日本號”說:“誰能一口氣將這些酒都喝了,我就把這把名槍賜給他。”話音未落,黑田家大將,號稱雙壁之一的母裏友信出列接過大酒盞一飲而盡,包括福島在內的在場之人都目瞪口呆。母裏友信放下酒盞,嘴裏拜謝著賞賜,從福島正則手裏接過“日本號”,福島那叫一個肉疼,可話都說出來了,不能不算數,隻好忍痛將愛槍賞給他。
伊達政宗一生煙酒不離口,每天早中晚抽煙三次,據說這樣可以養生。每餐飯也要上酒,佐酒菜裏最喜歡鮮海鞘。他還喜歡喝了鮮海鞘汁再去喝酒,據說這樣可以使質量不好的酒也變成甘露美酒。政宗好喝海鞘汁,不但自己喝,還要求家臣們在酒宴上也喝,說是如此人麵美味,如果不喝掉就隨便把海鞘吃掉,實在是暴殄天物。好煙好酒的,什麽不健康食品都吃的伊達政宗楞是活到了69歲,這在古代算是高壽了。
酒在武士的生活中占有極端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重要的活動都要喝酒。特別是作戰前更是必須喝酒。第四次川中島合戰前,武田信玄決心和上杉謙信在這一戰決出個勝負,就在家傳寶鎧楯無和軍旗禦旗前飲酒起誓要決死一戰。九州名將立花道雪在出戰前都要搞敲太鼓的出征儀式,立花道雪在步輦上擊鼓,重臣們拿著裝有酒的立花家家傳的“五重之杯”飲酒,這個儀式保留至今,成了九州柳川當地的旅遊項目。
戰國中期,耶穌會聖徒聖方濟乘船來到日本傳教。當時,大內家和海外交往比較多,為了討好大內家當主大內義隆,聖方濟獻上葡萄酒一瓶,這是有記載的日本人第一次得到葡萄酒。
葡萄酒和鐵炮(火槍)在當時是新事物的代名詞,每個自以為很前衛的大名都會喝葡萄酒玩火槍,以標新立異。九州的大名最早接觸葡萄酒和鐵炮的,可真正會喝葡萄酒,玩的好鐵炮的,卻是被時人當做是尾張鄉下農民的織田信長。
信長不但自己好喝葡萄酒,還讓盟友德川家康也喝,黑澤明的電影《影武者》裏,信長將裝滿葡萄酒的酒杯遞給家康,說:“這是南蠻酒,顏色像血,味道卻是酒。”
其實日本不但產葡萄,而且漫山遍野都是野葡萄,甚至鬧饑荒的農民都會上山摘葡萄充饑。可是,日本人就是想不到用葡萄釀酒,他們寧可浪費珍貴的大米去造酒。所以,完全靠進口的葡萄酒非常昂貴,即便大名也舍不得大口大口的對瓶吹到底,喝這酒真是與喝金子沒什麽區別。
繼承織田信長天下人位置的豐臣秀吉也繼承了好喝葡萄酒的習慣,不但平時經常喝,在征服九州島津家後也要跑到附近的葡萄牙船上大喝特喝。他的側近重臣石田三成在一次同伊達政宗、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等人的茶會後,得意洋洋的拿出一大瓶葡萄酒和大家分享。這幾位在場的大名領地加在一起,有將近兩百萬石之多,三成在這些大地主麵前拿出葡萄酒來炫耀,可見葡萄酒即使在戰國末期也依舊是稀罕物。
後來到了江戶初期,德川幕府開始搞閉關鎖國,洋人和葡萄酒都被趕出日本,日本人繼續喝他們的米酒,直到明治維新前,到底沒用日本的葡萄釀出日本的葡萄酒來。
c
同很多食物一樣,日本國吃壽司的起源又是和中國有關。
壽司的主要部分是醋飯,就是用白醋拌過的米飯,壽司的名字就是來自於日語中的“酸”的讀音sushi,壽司兩個字是這讀音的漢字標寫。過去福建一帶的漁民常年出海,為了保證所帶的米飯壞掉,就用醋拌一拌,如此就可以起到延緩米飯變質的作用。首先學到這種醋飯做飯的估計還是活躍在福建一帶的倭寇,他們後來把這種食物帶回了日本,在沿海地區流傳。
當時,日本的漁民經常將一些容易腐敗的魚類切片醃漬起來,以保證長期食用。後來醋飯傳入後,有的日本百姓就將醃漬的魚片和醋飯拌在一起吃,這就成了後來壽司飯的雛形。
最早的壽司飯也也並不是為了好吃才出現的。
較早出現的“鮒鮨”是一種很奇怪的食物,最早時就是將魚、酒糟和鹽拌在一起醃製,這種奇怪的組合和快就會產生劇烈的惡臭。但奇怪的是,這種惡臭並非來自食物的腐爛,而是發酵的過程,經過發酵後,這種散發惡臭的食物能夠保存半年以上不腐壞。後來有人看到醋飯很易於保存,於是就把醋飯也倒進了“鮒鮨”裏,醋飯促進了發酵的過程,在同流合汙的發出更加刺鼻的惡臭的同時,也促進發酵,使食物的保存時間更長。後來,有人在食用的時候,發現起到發酵作用的醋飯變的很好吃,索性加大醋飯的量,使之醋飯從發酵配料變成了主要部分,終於產生了壽司飯。
壽司,或者說醋飯在戰國時代流行,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米飯可以長期攜帶不至於腐壞。當時領主們的軍隊出戰時帶的軍糧都要捏成飯團的形狀,以方便攜帶。這些飯團捏好後經常要保證能保存十天半個月,以使士兵能夠從容食用,這樣醋飯就成了最好的選擇。隻要在將煮熟的米飯用醋拌好再捏成飯團,就可以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這種醋飯飯團在戰國時期受到了各勢力廣大官兵的一致歡迎。
後來,隨著城下町的逐漸發展,町人文化發展起來。隨著軍隊在全國流行開來的醋飯被一些製作小吃的人相中,開始琢磨著如何將之變成風味小吃。後來有人製作了木頭的模子,在裏麵分割成一格一格的,這樣把拌好的醋飯放在裏麵一壓,就成了許多隻夠人一口吃掉的小方塊,這就是最早的壽司了。
這種原始的壽司還沒有和魚肉結合起來,但在當時也是流行一時,後來甚至也被武士所喜愛,到了江戶時期,甚至連將軍都開始吃壓模壽司,甚至指定了江戶的一家壓模壽司店專門提供禦用壽司。
真正的手握壽司要到江戶時代才會正式登場,但是早在戰國時代,將醃漬過的魚肉片同壓模壽司塊一起吃掉已經有人在嚐試。不過他們當時的吃法可能同我們現在就著鹹菜吃饅頭差不多,吃一塊壽司,再往嘴裏塞一條魚片。後來可能有人在吃的時候突發奇想,將魚片索性放在壽司飯上一起吃,沒想這種圖省事的法子居然使壽司異常好吃,於是後來就出來了將魚片放壽司上一起吃的現代壽司。
食用壽司時使用的綠芥末也是很早就出現了,不過剛開始時它還並非是調味料,人們在醃漬魚類的時候怕魚肉腐壞,於是就在魚肉裏加了許多綠芥末來作為防腐劑。後來吃醃魚的人們習慣了綠芥末的辛辣氣味,反而覺得這東西的味道不錯,於是就將它上升到了調味料的地位。
也許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正是將醋飯和芥末醃魚一起吃,所以才形成了後來吃壽司必加綠芥末的習俗。
壽司的另一種手卷壽司,出現的就更是奇怪了。之所以會把醋飯和蔬菜魚肉卷在海苔裏吃,目的和用海苔包飯團一樣,就是為了不把手弄髒。
為什麽吃個小吃還要怕把手弄髒呢?因為最初吃手卷壽司的人隻能騰出一隻手來拿著吃,另一隻手要拿色子!最早的手卷壽司,就是為了方便賭坊的賭棍們邊賭博邊吃才出現的。試想,要是他們賭博時吃的是手握壽司,吃完弄的手上黏黏的,還掉一桌子米粒,又怎麽能去認真賭博呢?
最初出現的手卷壽司隻有把幹胡蘿條等蔬菜卷起來的"幹瓢卷",後來在進入賭坊後,大約是為了適應這些高消費團體,(賭客們絕對是真正的高消費團體,一夜之間能把老婆孩子房子全輸光,吃倆個壽司又算的了什麽)於是就把原來隻有手握壽司才會加的魚貝等高級肉類也塞了手卷壽司裏。這種高級手卷壽司在當時被稱為“鐵火卷”,這就是因為當時的賭客被稱為“鐵火打”,他們吃的手卷壽司也就成了“鐵火卷”。
隨著時代發展,壽司逐漸從軍糧食變成了街頭小吃,又從街頭小吃變成了高級食品,古代的高級壽司店裏,壽司的售價甚至一度達到了一貫錢一個的天價。如果不是回轉壽司的出現,壽司隻怕到現在還無法回歸民間,隻會作為高級食品存在。
當然,這些都是還是後話,戰國時代最初的壽司雛形隻是小號的醋飯飯團,直到戰國末期才出現了壓模壽司,而壽司的真正成型則要到江戶中期。貧窮的戰國時代,真正意義上的壽司還遠未出現
小吃與零食
日本早年的零食種類少到令人懷疑這個民族是否懂得所謂生活樂趣的地步。
在日本的傳統零食裏,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就是豆包和年糕了。
豆包至少在室町時代就已經出現在了日本,但因為糖在當時屬於名貴食品,所以甜的豆包是很名貴的,對很多人來講簡直同人參果無異。不要說一般百姓無緣品嚐這人間珍饈,便是一般中等家庭也不是想吃就可以吃到的。有錢人買兩個甜豆包送給長者做禮物,著實就是極有麵子的事,收到豆包的人也會覺得禮物分量沉重。這感覺同現在韓國賄賂政客排骨和五花肉沒有區別。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九州一些地方開始有計劃的種植甘蔗,糖的生產本土化,豆包的價值逐漸降低,終於走下神壇成了市井小食,這有賴於戰國時代町人文化和商人的興起。
年糕比起豆包就沒那麽神聖了,它從一開始就是比較平民化的食品,至少過年的時候的家家都有打年糕吃的習俗。
日本的零食大都和米有關,基本上直接吃的米是正餐,把米碾碎成米粉,捏成圓的方的就成了小吃。年糕是這種小吃的典型代表,把米放在舂裏搗爛做成年糕,然後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將年糕放火爐邊上,全家邊烤火聊天,邊聽著年糕被烤熟發出的“吡啵吡啵”聲,聞著年糕烤焦後散發出的香氣,確實是件幸福的事。
城下町的發展,使這種一般過年才吃的食物成為了平時也能吃到的小吃。
藤堂高虎還是一介浪人的時候,一次經過三河國田宿驛,身上分文沒有,又餓了好幾天。看到路邊小店主人正在烤年糕,不管三七二十一撲上去抓起來就吃,連吃好幾塊才想起身上一文錢沒有。
店主人與左衛門夫婦看他可憐,不但沒有要他錢,還給了他一些路費,並別對他說不要再向東走去打仗,不如回家去好好孝敬爹娘。
幾十年後,藤堂高虎在關原之戰後得到津藩三十二萬石俸祿,成了德川幕府的大大名。他帶著家臣們經過田宿驛,看到老邁的店家還在那裏賣年糕,於是賞了店主人很多錢財,並且命令所有家臣一起來吃年糕。後來,藤堂家還訂立了家規,每年新年後家臣們吃年糕,必須都要吃三河吉田宿驛與左衛門鋪子的。
在戰國時代流行的另一種米類小吃,就是糯米團子。雖然味道也就那麽回事,但因為把糯米團子弄成了白色、紅色和黑色,兩三個用竹簽子串成一串,看著就很有食欲。賣這種糯米團子串的小店鋪一般設在人來人往的大路旁邊,來往行人坐下歇腳的時候就會買串糯米團子吃吃。這種吃起來方便不髒手的食物,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行人非常喜愛的食物。
糖炒栗子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從中國傳到日本。但是,最初的日本人並不會自己做炒栗子,所以完全依賴從中國進口。正因為糖炒栗子的來之不易,需要漂洋過海來到日本,於是就顯得異常名貴,幾乎成了宮廷食物。得到經過連日海上折騰早就冷到底的糖炒栗子,天皇和公卿們還是特別喜愛,宴會上還要專設甘栗使者給大家分栗子吃。也就是說,早期的糖炒栗子幾乎是天皇的禦用食品,隻有他願意的時候才會賜給下麵百官也嚐個新鮮。
有位公卿家的小姐曾經吃著糖炒栗子趾高氣昂的對某位同是貴家的公子說:“這是唐國(當時日本對中國的總稱)來糖炒栗子,你們這些人根本吃不到。”看起來,這位小姐是把糖炒栗子當做了荔枝在吃呢。
後來,日本人逐漸學會了自己煮栗子,後來為了吃栗子還吃出人命來:
一日,修圓僧都侍奉在嵯峨天皇身邊,當時,放著一些碩大的甘栗,天皇吩咐使者說:“把它煮熟呈上。”僧都見有人來取走甘栗,便道:“我略施法力,不用人世的凡火,就和將它煮熟。”天皇異常開心。修圓僧都接著便作起法來,甘栗被煮的非常適口。
天皇看罷肅然起敬,立刻嚐食,其味甘美,異乎尋常。從此,便經常這樣使用法力煮甘栗。一日,空海大師來朝見天皇,天皇對他言及此事,倍加稱讚。大師聽了說道:“這的確是難得的。不過,趁我在這裏可以叫他來煮,我暫時回避,看看他煮的如何。”說罷躲藏起來。
隨後,僧都被召進宮中,天皇吩咐他照例煮栗,僧都將甘栗放在麵前,作起法,不料這次竟未能煮熟。僧都一見便抖擻精神,反複施展法力,但不論如何,終不能像以往那樣將甘栗煮熟。這時,僧都不禁驚異起來,心想:“這是什麽緣故呢?”正在這時,大師從他身邊走了出來。僧都一看,恍然大悟,料定是被這人抑製的緣故,登時起了嫉恨之心。
從此,這兩位僧都結下深仇,互相詛咒對方速死。後來他們雖都有意息怒,然而詛咒卻一直繼續下來。
當時,空海大師心生一計,命眾弟子到市上購買衣食棺槨等物,揚言空海僧都已死,因此購買安葬用的物品。修圓僧都的弟子,聽說此事,興高采烈的跑去報告師傅,僧都聽了欣喜地問道:“你聽的確實嗎?”弟子回答說:“聽的千真萬確,所以才來稟告師傅。”僧都心想這不是別的,是我的詛咒收效了,隨即停止了自己的詛咒。這時,空海大師差人暗地到修圓僧都那裏打探他是否確已停止了詛咒。使者回來稟報說:“修圓僧都以為他的詛咒已獲靈驗,非常高興,從今晨起即已停止了。”大師聞報後,立時接二連三的施展他的法術,不久,修圓僧都暴卒。
從這個故事來看,這倆和尚為了煮栗子殺的你死我活,品行隻怕都好哪裏去。
栗子本來就是日本本地物產,連猴子都會吃,日本人學會吃栗子也是早晚的事。至少到戰國時代,栗子也和豆包一樣走下神壇,成了民間食物。即使農家也會采摘來栗子埋在灶灰裏,等到烤熟爆裂了食用。
日本的煮物曆史比較悠久,很多食物都被拿來放在水裏煮熟了食用。在豆腐這種高蛋白、足以代替肉類的食物從中國傳入日本後,就有人開始把豆腐切塊放進水裏去煮著吃。
到了室町時代,產生了被稱為“田樂”的小吃。這種小吃是把豆腐串成小串,在火裏烤成金黃色後沾味噌食用。還有將山椒嫩芽和山芋也用叉子放在火裏烤熟,然後沾著放了砂糖的白沾味噌吃的各種田樂小吃。當然,一看到放了砂糖我們就可以知道,這種食物最初又是宮廷食品,一般老百姓根本吃不起。
後來,不知道誰第一個把這些田樂食品都串在小竹簽子上扔進了湯鍋裏煮,撈上一吃味道居然不錯,於是這種田樂食品就成了著名的“關東煮”。由於這種食品的前身是禦用食物,到戰國時代在關東地區被扔進鍋裏,我們有理由相信最早將這種宮廷燒烤扔進鍋裏的是關東的武士們。後來到了江戶時期,“關東煮”越發成熟,隨著不斷有人將各種各樣的食物都串起來扔進鍋裏煮著吃,最終發展出了現在豐富多彩的現代關東煮。
鐵板燒是隨著西洋人的船隻被傳到日本的。一些喜歡標新立異的諸侯,像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都很喜歡吃鐵板燒,特別是在院子裏架起爐子烤魷魚,然後再刷上醬汁食用,曾經在他們的時代流行一時。
由於不吃肉食,所以各種海產的鐵板燒就被推廣起來,從武士階層的專享食物,逐漸又變成追求時髦的町民百姓的食物,終於變成了流行食品。
其實,如果說對外國舶來食品的最初推廣者,可能並不是武士,而是生活在堺和博多這些對外開放口岸的商人們。
例如,最初享用西洋糖塊這種奢侈食品的就是日本的商人。在當時,歐洲的糖大都還要從亞洲進口,運到歐洲時,價格幾乎就和黃金等價了,所以隻有國王和富豪們才能吃的起,他們幾乎會在所吃的任何食物中加入糖。因為吃糖太多影響牙齒健康,還間接催生了歐洲最早的牙醫行業。
可以想見,在南美還沒有開始大規模種植甘蔗之前,從亞洲運到歐洲加工成糖塊,再賣到日本的“南蠻糖塊”究竟有多麽昂貴,除了那些富可敵國的商人,很難想象還有別的什麽人能吃的起。
後來,九州強藩薩摩的島津家征服了琉球國,並強製他們全國種甘蔗,總算使日本的糖可以自給,甜食也變成了平民食品。
現代日本的許多名吃,都是在戰國末期到江戶初期才開始出現的,再之前食物種類之貧乏實在令人發指。而日本之所以能在幾百年食物品種極大豐富,還是有賴於明朝滅亡,許多明朝人逃到了日本。
其中著名的理學家朱舜水便可以被稱為日本的“食神”了,這位在家就喜歡下廚的大思想家,最大的貢獻就是做出了誕生在日本本土的第一碗拉麵給當時日本幕府將軍叔叔水戶黃門吃。水戶黃門吃了大為驚歎,於是便致力在日本宮廷和幕府推廣拉麵,使之成為一種在上流社會流行的禦用食品。經過幾百年的演化,拉麵終於成為了日本民間食品,並傳到反攻中國大陸,使日本拉麵成了高價的麵條品牌。
除了拉麵,像羊羹、酥皮點心一類的中國民間小點心也來自於這些逃亡的明朝人,通過他們的手進入日本。
正如曾經有人分析的,日本文化就是個洋蔥頭,剝開一層還有一層,最後等你全部剝開了,裏麵卻什麽都沒有。日本的小吃也是如此,每一樣日本特產的食物,尋找源頭時都會發現原來是外國傳來的,真正產生自日本的食物居然一樣沒有。
泡茶喝的時代
榮西禪師從中國帶回了茶葉,日本的武士們初次品嚐到茶飲料的滋味。
最初茶在日本的流行,同在歐洲的流行一樣,不過是作為一種休閑飲料。日本畢竟是東方國家,他們並沒有僅僅把茶當做一種普通飲料帶走,隨著茶葉的傳入,一整套的中國茶文化和茶趣也傳到了日本。
南北朝時代,茶在日本大流行,無論宮廷還是武士都對茶很是癡迷。隻不過,這時茶道還沒有形成,但學習自南宋的鬥茶活動非常頻繁,室町幕府的足利將軍經常在櫻花盛開的時候率領諸侯在繽紛落櫻中擺開陣勢,布置堆積如山的賭資,鬥茶取樂。
到了戰國時代,茶道逐漸在商人中盛行起來,並且逐漸形成了具有日本風格的茶道。
戰國的大名和武士都很熱心茶道,特別是織田信長,他認為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使粗野的武士能夠平心靜氣。所以,他在織田家中大力推廣茶道,要求部下們都要學習茶道。部下的武士們見主公如此熱心茶道,也紛紛主動效仿,收集名貴茶具、舉行茶會。
日本茶道的茶並非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茶,而是抹茶。抹茶是用天然石磨將茶葉碾磨成微粉狀的青綠茶末,抹茶苦味很重,但日本高僧們在這苦澀味道裏居然品嚐到了禪意,同高僧們關係密切的商人們學到了對茶的理解,發展出了現代茶道。
在有錢又有閑的商人們的苦心鑽研下,原本簡單的品茶活動被增加了諸多繁文縟節的規矩,並發展出追求所謂意境的茶會,使品茶從簡單的個體行為變成了有錢人才能玩得起的富貴遊戲。
商人有的是錢,可是錢能花在哪裏呢?想象中國富人那樣肉山酒海的胡吃海塞是沒可能,在日本想搜羅出能吃飽肚子的食物都有困難。也許是在是錢多了實在燒手,商人們開始提倡在茶道中追求所謂的昂貴茶具。
所謂茶具說起來不過是用來煮茶喝茶的茶鍋茶碗茶壺茶罐之類,如果隻是要一般的喝喝茶,批發點便宜貨就可以。可商人要往茶道砸錢啊,於是他們就提倡用就用古物,特別是進口的中國南宋茶具。不光追求茶具要古,還要追求扭曲美,就是一定要使殘次品,像什麽歪把壺、缺口茶碗之類,就被這些自封為茶人的商人奉為上品,瘋狂追求。這些殘次品也因為茶人的瘋狂追求價格急劇攀升,個個價值連城,有的甚至誇張到號稱“半日本”,也就是一個破茶罐要把半個日本賣了才買的起。
大名、領主們有樣學樣,也跟著商人追求高檔茶具。收藏茶具成了當時一些富裕大名宣示財富的活動,織田信長就收藏了一大堆的瓶瓶罐罐,時不時的拿出來炫富。
同時期的近畿大名鬆永久秀擁有一隻名為平蜘蛛釜的茶釜,傳說在煮上水後,能看到有蜘蛛圖案平平的伏在釜底。織田信長對此釜垂涎三尺,一直想把這東西弄到手,和他的九十九發茄子湊成一套。誰想他幾次逼迫,鬆永久秀非但不肯交出,還造了反。後來鬆永久秀兵敗,信長要他交出茶釜就饒他一命,久秀哈哈一樂,在釜中裝滿火藥頂在頭上,一拉弦命歸西去,織田信長心疼的捶胸頓足。
信長死後,收集茶具之風不減反盛,戰國大名個個都成了戀物癖。
豐臣秀吉原本是織田信長部下大將,更是信長一手**出來的茶道愛好者。如果說織田信長還隻是將茶道當做眾多愛好之一,甚至還流放過過分沉湎茶道的部下大將佐久間信盛,那麽豐臣秀吉對茶道的愛就幾乎到了瘋狂地步。
究其原因,秀吉出身過於低微,他希望利用茶道來拴住對他表麵恭順的大名們。這些家夥隻是因為他強盛的武力暫時屈服,但茶道卻可以征服他們的心。為了宣示財富和權力,秀吉用黃金打造了一間茶室,在這間金燦燦的茶室裏點茶的各地大名們無不歎服,被秀吉天下人的氣勢所懾服。就連天皇也被秀吉有趣的茶道表演所吸引,成了忠實的茶道愛好者。秀吉以茶道為武器,控製住了上至天皇和下至大名的所有人,建立起一套他所需要的秩序。
可是,有一個人豐臣秀吉無論如何也無法征服,那就是茶道宗師千利休。
利休本是商人,後來剃度,專心從事茶道活動。秀吉聘他為禦用第一茶師,本是想利用他在茶道界的威望控製諸侯大名。
此時很多有勢力的大名或者是利休的徒弟,或者是利休的仰慕者。在利休之下有所謂“利休七哲”,這七個人都是具有實力的大名,他們對茶道師傅利休的尊敬遠超過對秀吉。
甚至秀吉的親信武將加藤清正和福島正則也都對利休敬畏有加。
一次,加藤清正帶著武士刀進入茶室,利休要他將武士刀留在茶室之外,加藤清正傲慢的說:“刀是武士靈魂,一刻不能離身。”利休沒動聲色,點茶突然時弄翻裝滿水的茶釜,傾翻的水澆滅火時發出巨大聲響,沉重的茶釜落在灰塘中弄得塵灰四起。久經戰場的加藤清正以為是發生爆炸,等下武士刀落荒逃出茶室。利休望著加藤清正倉皇的背影,冷冷的說:“你把武士的靈魂落下了。”
另一位大將福島正則是個比加藤清正更加粗野的武將,他在聽說利休的厲害後很不以為然,就跑去茶室親自體會。結果,利休點茶時的威嚴使福島正則被深深震服,他甚至在利休的注視下手腳顫抖,滿頭大汗,不能動彈。
從此以後,這兩名豐臣家的心腹大將都深深折服於利休的威嚴,甚至對他的懼怕要超過秀吉。
豐臣秀吉是個權力欲極強的人,他絕對不能允許在任何方麵有人擁有比他大的權威。可是,三疊半茶室成了秀吉永遠無法完全征服的獨立空間,利休在茶室中的權威至高無上。
從此,秀吉和利休展開了漫長的鬥爭,終於無法將他征服。最後,秀吉隻好編造罪名把利休逼死了事,可他實際上從來沒有能夠征服過利休,他是這場茶道鬥爭的失敗者。
茶道因為武士和僧人的熱愛而流行。
人們號稱可以在茶室裏體驗人生哲學,一塊茶點能夠體驗到四季,一杯茶能夠體驗到人生,甚至聽開水煮沸的聲音,都能感受到禪的意味。在僅有三疊半的茶室裏,馳騁戰場的粗野武士靈魂得到完全的洗禮,感受到在百年戰國亂世中少有的安寧。
這也許就是戰國武士們追求茶道的主要原因吧。
不過,掌握著權力的大名們從來都不希望自己和部下們過分沉湎於茶道,玩物喪誌。織田信長在開除佐久間信盛時曾經在書狀裏寫道:
“你的尚武精神若能有愛茶熱情的百分之一也絕不至於如此。為了毫無意義的茶道而空耗大量金銀,卻完全忽略了對有功部將的獎賞。不分早晚,隻知一門心思地打掃庭院,或是在茶室中品頭論足,為了品茶鑒水而虛度光陰,卻把臣下的忠逆善惡完全置於腦後。每日裏不是評價掛軸的長短不足,就是鑒別道具的新舊優劣。思慮所及是茶室的每個角落,欲望所期是月白風清的境界。在茶的色香與料理口味的濃淡之中任時光飛逝,這簡直是最大的浪費。”
喝酒的趣事
無論古今中外,武將都要喝酒,喝酒的時候能很好的表現出他們所謂的勇敢氣質,戰國時代的武將也不例外。
日本清酒是標準的米酒。清酒來源於中國,這點是無可否認的,隻是在時間上一直沒有確定。曆史考證說是2000年前,日本的傳說中,則是在1500年前,由從中國遷徙過來的秦氏所帶來的,所以秦氏在日本神道中又是酒神。
日本酒隻用水和大米釀成,淡黃色或無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純正,綿柔爽口,其酸、甜、苦、澀、辣諸味諧調,這估計又是保持中國酒早期的某種原生態。
以佛教為國教的日本居然並不禁止喝酒,這實在是件奇怪的事,酒在佛律中比肉更要絕對禁止。可是,不但天皇和百官喝酒,武士和百姓喝酒,連寺裏的和尚也可以喝酒。和尚們不但喝酒,還要自己釀酒,以備在重要活動時拿來敬佛,不知道這是什麽習慣,沒準是中國人敬灶王爺灶糖差不多,讓佛爺喝高點,這樣幹了壞事就可以睜一眼閉一眼。
早先平安朝平家勢力鼎盛咄咄逼人,甚至說出:“非平氏即非人!”這樣的話。許多被壓迫的朝臣都憤憤不平,新大納言就在宴會上故意在法皇麵前碰翻酒瓶說:“瓶子(平氏)倒了!”法皇聽了笑著說:“大家來演一出猿樂吧。”平判官康賴出來說道:“呀,因為瓶子(平氏)太多,所以喝醉了。”俊寬僧都說:“那麽,怎樣處置才好呢?”西光法師說道:“隻有將頭取下來,那樣比什麽都好。”說著便把瓶頸敲斷,隨後離席而去。
可見,酒在上層貴族的生活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法皇是天皇出家後的稱謂,與會喝酒的俊寬僧與西光法師也都是和尚,他們根本沒有覺得和尚喝酒有什麽不妥之處。
用米釀出的酒是奢侈品,這在糧食緊缺的戰國時代就更是特別突出的問題。也許正是這樣原因。日本人喝酒都是用小盞,而且淺嚐即止,從來沒有像武二爺那樣連喝十八碗酒去打老虎,或者無三不過望胖揍蔣門神的故事。
作出“一世榮華一杯酒四十九年如一夢不知生亦不知死歲月隻是如夢般”這般絕命詩的上杉謙信,給人的感覺是極能喝酒的。實際上,他的酒量有限,自己也比較節製,每次隻喝三盞。他喜歡一個人在窄廊上就著一小碟梅子自斟自飲。有時和重臣直江實家等人喝酒時,下酒菜也隻有梅子而已。說不定,日本最早的梅子酒也是上杉謙信哪次一不小心把梅子掉進酒壺裏釀出來的。上杉謙信人稱酒豪,據說他得腦血栓也和喝酒過量有關。可就看他17、8度的酒每次才喝三小盞的酒量來看,實在同酒豪無法聯係在一起。
現在流傳下來的文物,有謙信愛用的馬上杯,他有在戰馬上飲酒的習慣,看起來又似乎可以證明他是個極能喝的人……也許他在馬上飲的那一杯頂三杯的量,那一天就不會再喝酒了吧……
有人戲謔說,上杉謙信是女人,如果他真是女人的話,也許在當時每次喝三大盞酒都不會醉真算的上是海量了。
織田信長年輕時被稱為“尾張的大傻瓜”,成天就是穿著奇裝異服,腰裏掛著個酒葫蘆騎著馬到處溜達。桶狹間奇襲戰前,他正在被窩裏睡覺,聽探子說了今川軍宿營的消息立即爬起來,命令侍童斟酒。他一不刷牙,二不洗臉,就在被窩裏一盞盞的開始喝,喝著喝著就爬出被窩唱《人間五十年》,然後穿上鎧甲,騎上馬就衝了出去。最後,織田信長稀裏糊塗殺了統率二萬五千大軍來攻的今川義元,義元臨死前正在本陣中同手下喝酒。
福島正則是豐臣家的“賤嶽七本槍”筆頭大將之一,這位勇猛的虎將最喜歡的就是在戰場上能打仗,喝酒時有很有酒量的武士。某次福島正則和黑田長政兩家武士坐在一起搞聯歡,福島正則多喝了兩杯,就拿出一個超級大酒盞,在裏麵灌滿酒,然後取出自己鍾愛的名槍“日本號”說:“誰能一口氣將這些酒都喝了,我就把這把名槍賜給他。”話音未落,黑田家大將,號稱雙壁之一的母裏友信出列接過大酒盞一飲而盡,包括福島在內的在場之人都目瞪口呆。母裏友信放下酒盞,嘴裏拜謝著賞賜,從福島正則手裏接過“日本號”,福島那叫一個肉疼,可話都說出來了,不能不算數,隻好忍痛將愛槍賞給他。
伊達政宗一生煙酒不離口,每天早中晚抽煙三次,據說這樣可以養生。每餐飯也要上酒,佐酒菜裏最喜歡鮮海鞘。他還喜歡喝了鮮海鞘汁再去喝酒,據說這樣可以使質量不好的酒也變成甘露美酒。政宗好喝海鞘汁,不但自己喝,還要求家臣們在酒宴上也喝,說是如此人麵美味,如果不喝掉就隨便把海鞘吃掉,實在是暴殄天物。好煙好酒的,什麽不健康食品都吃的伊達政宗楞是活到了69歲,這在古代算是高壽了。
酒在武士的生活中占有極端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重要的活動都要喝酒。特別是作戰前更是必須喝酒。第四次川中島合戰前,武田信玄決心和上杉謙信在這一戰決出個勝負,就在家傳寶鎧楯無和軍旗禦旗前飲酒起誓要決死一戰。九州名將立花道雪在出戰前都要搞敲太鼓的出征儀式,立花道雪在步輦上擊鼓,重臣們拿著裝有酒的立花家家傳的“五重之杯”飲酒,這個儀式保留至今,成了九州柳川當地的旅遊項目。
戰國中期,耶穌會聖徒聖方濟乘船來到日本傳教。當時,大內家和海外交往比較多,為了討好大內家當主大內義隆,聖方濟獻上葡萄酒一瓶,這是有記載的日本人第一次得到葡萄酒。
葡萄酒和鐵炮(火槍)在當時是新事物的代名詞,每個自以為很前衛的大名都會喝葡萄酒玩火槍,以標新立異。九州的大名最早接觸葡萄酒和鐵炮的,可真正會喝葡萄酒,玩的好鐵炮的,卻是被時人當做是尾張鄉下農民的織田信長。
信長不但自己好喝葡萄酒,還讓盟友德川家康也喝,黑澤明的電影《影武者》裏,信長將裝滿葡萄酒的酒杯遞給家康,說:“這是南蠻酒,顏色像血,味道卻是酒。”
其實日本不但產葡萄,而且漫山遍野都是野葡萄,甚至鬧饑荒的農民都會上山摘葡萄充饑。可是,日本人就是想不到用葡萄釀酒,他們寧可浪費珍貴的大米去造酒。所以,完全靠進口的葡萄酒非常昂貴,即便大名也舍不得大口大口的對瓶吹到底,喝這酒真是與喝金子沒什麽區別。
繼承織田信長天下人位置的豐臣秀吉也繼承了好喝葡萄酒的習慣,不但平時經常喝,在征服九州島津家後也要跑到附近的葡萄牙船上大喝特喝。他的側近重臣石田三成在一次同伊達政宗、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等人的茶會後,得意洋洋的拿出一大瓶葡萄酒和大家分享。這幾位在場的大名領地加在一起,有將近兩百萬石之多,三成在這些大地主麵前拿出葡萄酒來炫耀,可見葡萄酒即使在戰國末期也依舊是稀罕物。
後來到了江戶初期,德川幕府開始搞閉關鎖國,洋人和葡萄酒都被趕出日本,日本人繼續喝他們的米酒,直到明治維新前,到底沒用日本的葡萄釀出日本的葡萄酒來。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