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上善若水
王禪知道老子之所以如此任用,也算是知人善用,誰可做什麽事他都了如指掌,更何況老子已是明道之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水教,超脫了時空之限,世間之事於他隻是讓有機緣之人去做而已。
現在王禪心裏反而有一種沾沾自喜自豪的感覺。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說完頓了一頓。
而王禪一聽則有是心裏有感,他也在想水。
若說道本就是無,則無生有,這讓人難與理解,此時老子所言,就是把道與世間可以看到的物來相類比,這樣會讓人十分深刻的理解,也容易明道。
“師傅,上善,可以理解為最善,極善,也就是這世間的大善,它就像水一樣。
而水的特性,水的特性?”
王禪說了一半,卻還是有些疑惑不解,水的特性是向低處流,這遠古至今從來沒有懷疑。
那水為何會向低處流呢,這與人之所爭實屬相背,世間之人總是想著,人往高處走,卻正與水之物性相反。
“水之特性,就是向低處流,這是不爭之事實。
不論是高山之上的雪融之水,還是山中泉水,亦或是天之降之甘霖,皆是向下,世間除了少有之向上的噴泉,那也是因為向下之阻,才會一時向上,到最後都是向低處而流。
而大江也好,大河也罷,它們的終點都是這世間最低之處,海!
所以上與下,其實很難與世人之見來分別。
這就是眾人之惡,眾人皆不願向往的地方,向下。
世人爭先恐後,其實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向上攀爬,越高越好,以至於九五之尊。
可世間之人這些隻是與道相反之舉。
你看這世間,能積水的地方都是四方比較形而低的地方。
人處低位,自然可以有萬般之胸懷,有如江河湖海。
人處高位,又怎麽能有四野之水進入呢。
做人,做學問也是一樣。
你鬼穀王禪若自視甚高,自負了得,那麽世間之人,世間之物所存之理,你就不會有學習的機會,也就失去了明得這些道理的低位。
若你知道這道之無窮,而人之有窮時,就會自覺渺小,自處地位,這樣你就能從世間萬千變幻中明得道法。
一個人若是站在最高之峰,它又如何知道低處的所有萬千道法呢?
水所流之處生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隻向往低處之容,這就是上善。
而水之上善也成為世間之人所謀之惡,所以世人之惡極,就是上善。
水可言之為上善,而世人之惡也同樣可佐證水之上善。
這與道生有,而不據有,生天地蒼穹萬千世界,而不把萬千世界據為己有難道不是一樣嗎?
所以說,道本虛無,若不能明道者,卻可以以水來觀道。
世間之物,唯水最為與道相近,而水卻也是世間萬千生靈的生存之母,無水亦無萬千生靈。”
“師傅,你說得真有道理了,這世間之的若論及起來,這水確是如此。
你看那雪山之水,已是極高,卻並不向上,反而向下,極高之下才是萬千生靈,水流所過之地,皆是生靈倍出之地,一直至了大海,大海之所以能成其海,其實是因為其低也,而非其它原故。
這本也是世間最通俗之理,也是世人所能見的最常規的顯像,可世人卻並不以此為鑒,反而以高為耀,實是與道相違。
就像師傅所言,我本是天賜靈嬰,一直都聰慧過人,若我不能以低之態勢,那麽就不可能相信別人之理,也就沒有機會能覓得師傅來受之以道。
世間之山,看似高聳,其上必無生靈,就是因為高之極,而與眾相背,與道相違之理。
這道生了這宇宙蒼穹,卻從來不以宇宙蒼穹為傲,不為己有,任其自然而為,雖然少之又少之人能明得其道,可它卻並不有任何人之怨氣,有若這世間之水。
當眾人向上之時,它卻向眾人所不喜歡的低處流,這也才能形成一個循環,保得天地之間萬千生靈能以存活,此實在妙不可言也。
隻是師傅,那麽上善如此,人又該如何,又如何評價善與惡性呢?”
“禪兒,之所以叫上善,卻已是這世間之善極,所以對於世人,不必過於苛求,若能知其一二,行其一二就已足亦。
於你而言,師傅自當不必用世俗之人來規之,你聽好了。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一個人應該居於一個什麽樣的位置,那就是善地,何為善地,上善之若水,中善亦如此,下善亦如此,善地就是低處,低與高相生,所謂低,非是絕對之低,而是相對之低。
你若與人相處,居於善地,也就是與人謙虛,處處不敢居高,居於低位,這就是此理。
一個人的心應該體現一種什麽樣的狀態呢,善淵,低至於淵,上善的目的其實就是淵,世間最低之處,才能成其為海,廣積四方之水,無邊而無際,廣闊而無垠,這所有的廣闊與無垠,原因皆在於淵。
所以一個人的人心,該如深淵般一樣,才能廣容世間萬物,才能成就廣闊,若無淵之深,則不可有海之無垠,更不能與道之無限相比。
隻是這淵也於人相對,對於凡夫俗子,能容身邊之人,能容身邊之事,也算是有道之行了。
與人相處,與人相交,與人相緣,皆在一個仁字,天地本不仁,聖人也不仁,那麽既非天地,亦非聖人,那麽能修得一個善仁,就已足已。
善仁者不強,善仁者不爭,善仁者不以己先,這就是善仁,上善仁者以天地為本,中善仁者以國與家為本,下善仁者以群為本,不仁者無視於天地,又有若天地。
世間之人,不出上中下,卻難出不仁,若出不仁,視為無仁。
與人說話,與人溝通以低為信者,低者人信者,高者人疑之。
正(通政),若是想治理好一個國家,一邦一社一家,必以善治,以低治高,以弱治強,以軟致剛。
<a id="wzsy" href="http://m.yqxsw.org">言情小說網</a>
一個人行動,做事最好時機,時到勢成,才是最好之機,而人若低處,時機萬千,這就是動之善時。
若以上這些你都像水一樣,隻向往低處,向往人們不喜歡的低處,以此為道,那麽就不會有什麽過錯與得失,更不會有什麽猶疑與不決。
一心向善,居低位,而心若淵也,與善仁,而言善信,正善治而動善時,你就可以像水一樣,達到上善之境,才會幾於道也。”
(最後的結論其實就是明道的要求,當你迷惑於道之不存,無影無形之時,可以以水為道,因為世間之物,水最符合於道的性,隻要做到上述幾點,那麽你就可以“幾於道也”,意思就是可以明道而飛升了。)
王禪聽了,臉色十分難看,半響沉默。
“師傅,徒弟今日才知,我與明道相差甚遠,連這世間之水的道理都未明白,卻一直洋洋得意,自負高位,所以辜負了天賜靈嬰之身,自形慚愧,實在慚愧。”
王禪從老子的道解之中明白,其實這世間之的,許許多多隻是做了不說而已,就如同這水,養育了世間生靈,卻從來也不會居高位而洋洋得意,反而不論是人惡人喜,皆自向低流。
也隻有流低,才能聚深,才能成就廣闊無垠的大海。
世間之峰縱然再高,卻也不如流水之深,人縱是向往再高的位置,其實都不可能與水之深比。
相反,高必孤,而深必闊。
“今日就到此為止,師傅也乏了,今後你就以此為修,自然終能明道。”
老子說完,也是站起身來,緩緩走出,隻餘王禪一直在思慮著老子所說之言,這不言,就有若這深海,隻是可惜芸芸眾生,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這上善若水的道理,隻怕是解得其一,就洋洋得意,反而誤了老子所書之言的真諦,誤入歧途。
王禪知道老子之所以如此任用,也算是知人善用,誰可做什麽事他都了如指掌,更何況老子已是明道之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水教,超脫了時空之限,世間之事於他隻是讓有機緣之人去做而已。
現在王禪心裏反而有一種沾沾自喜自豪的感覺。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說完頓了一頓。
而王禪一聽則有是心裏有感,他也在想水。
若說道本就是無,則無生有,這讓人難與理解,此時老子所言,就是把道與世間可以看到的物來相類比,這樣會讓人十分深刻的理解,也容易明道。
“師傅,上善,可以理解為最善,極善,也就是這世間的大善,它就像水一樣。
而水的特性,水的特性?”
王禪說了一半,卻還是有些疑惑不解,水的特性是向低處流,這遠古至今從來沒有懷疑。
那水為何會向低處流呢,這與人之所爭實屬相背,世間之人總是想著,人往高處走,卻正與水之物性相反。
“水之特性,就是向低處流,這是不爭之事實。
不論是高山之上的雪融之水,還是山中泉水,亦或是天之降之甘霖,皆是向下,世間除了少有之向上的噴泉,那也是因為向下之阻,才會一時向上,到最後都是向低處而流。
而大江也好,大河也罷,它們的終點都是這世間最低之處,海!
所以上與下,其實很難與世人之見來分別。
這就是眾人之惡,眾人皆不願向往的地方,向下。
世人爭先恐後,其實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向上攀爬,越高越好,以至於九五之尊。
可世間之人這些隻是與道相反之舉。
你看這世間,能積水的地方都是四方比較形而低的地方。
人處低位,自然可以有萬般之胸懷,有如江河湖海。
人處高位,又怎麽能有四野之水進入呢。
做人,做學問也是一樣。
你鬼穀王禪若自視甚高,自負了得,那麽世間之人,世間之物所存之理,你就不會有學習的機會,也就失去了明得這些道理的低位。
若你知道這道之無窮,而人之有窮時,就會自覺渺小,自處地位,這樣你就能從世間萬千變幻中明得道法。
一個人若是站在最高之峰,它又如何知道低處的所有萬千道法呢?
水所流之處生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隻向往低處之容,這就是上善。
而水之上善也成為世間之人所謀之惡,所以世人之惡極,就是上善。
水可言之為上善,而世人之惡也同樣可佐證水之上善。
這與道生有,而不據有,生天地蒼穹萬千世界,而不把萬千世界據為己有難道不是一樣嗎?
所以說,道本虛無,若不能明道者,卻可以以水來觀道。
世間之物,唯水最為與道相近,而水卻也是世間萬千生靈的生存之母,無水亦無萬千生靈。”
“師傅,你說得真有道理了,這世間之的若論及起來,這水確是如此。
你看那雪山之水,已是極高,卻並不向上,反而向下,極高之下才是萬千生靈,水流所過之地,皆是生靈倍出之地,一直至了大海,大海之所以能成其海,其實是因為其低也,而非其它原故。
這本也是世間最通俗之理,也是世人所能見的最常規的顯像,可世人卻並不以此為鑒,反而以高為耀,實是與道相違。
就像師傅所言,我本是天賜靈嬰,一直都聰慧過人,若我不能以低之態勢,那麽就不可能相信別人之理,也就沒有機會能覓得師傅來受之以道。
世間之山,看似高聳,其上必無生靈,就是因為高之極,而與眾相背,與道相違之理。
這道生了這宇宙蒼穹,卻從來不以宇宙蒼穹為傲,不為己有,任其自然而為,雖然少之又少之人能明得其道,可它卻並不有任何人之怨氣,有若這世間之水。
當眾人向上之時,它卻向眾人所不喜歡的低處流,這也才能形成一個循環,保得天地之間萬千生靈能以存活,此實在妙不可言也。
隻是師傅,那麽上善如此,人又該如何,又如何評價善與惡性呢?”
“禪兒,之所以叫上善,卻已是這世間之善極,所以對於世人,不必過於苛求,若能知其一二,行其一二就已足亦。
於你而言,師傅自當不必用世俗之人來規之,你聽好了。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一個人應該居於一個什麽樣的位置,那就是善地,何為善地,上善之若水,中善亦如此,下善亦如此,善地就是低處,低與高相生,所謂低,非是絕對之低,而是相對之低。
你若與人相處,居於善地,也就是與人謙虛,處處不敢居高,居於低位,這就是此理。
一個人的心應該體現一種什麽樣的狀態呢,善淵,低至於淵,上善的目的其實就是淵,世間最低之處,才能成其為海,廣積四方之水,無邊而無際,廣闊而無垠,這所有的廣闊與無垠,原因皆在於淵。
所以一個人的人心,該如深淵般一樣,才能廣容世間萬物,才能成就廣闊,若無淵之深,則不可有海之無垠,更不能與道之無限相比。
隻是這淵也於人相對,對於凡夫俗子,能容身邊之人,能容身邊之事,也算是有道之行了。
與人相處,與人相交,與人相緣,皆在一個仁字,天地本不仁,聖人也不仁,那麽既非天地,亦非聖人,那麽能修得一個善仁,就已足已。
善仁者不強,善仁者不爭,善仁者不以己先,這就是善仁,上善仁者以天地為本,中善仁者以國與家為本,下善仁者以群為本,不仁者無視於天地,又有若天地。
世間之人,不出上中下,卻難出不仁,若出不仁,視為無仁。
與人說話,與人溝通以低為信者,低者人信者,高者人疑之。
正(通政),若是想治理好一個國家,一邦一社一家,必以善治,以低治高,以弱治強,以軟致剛。
<a id="wzsy" href="http://m.yqxsw.org">言情小說網</a>
一個人行動,做事最好時機,時到勢成,才是最好之機,而人若低處,時機萬千,這就是動之善時。
若以上這些你都像水一樣,隻向往低處,向往人們不喜歡的低處,以此為道,那麽就不會有什麽過錯與得失,更不會有什麽猶疑與不決。
一心向善,居低位,而心若淵也,與善仁,而言善信,正善治而動善時,你就可以像水一樣,達到上善之境,才會幾於道也。”
(最後的結論其實就是明道的要求,當你迷惑於道之不存,無影無形之時,可以以水為道,因為世間之物,水最符合於道的性,隻要做到上述幾點,那麽你就可以“幾於道也”,意思就是可以明道而飛升了。)
王禪聽了,臉色十分難看,半響沉默。
“師傅,徒弟今日才知,我與明道相差甚遠,連這世間之水的道理都未明白,卻一直洋洋得意,自負高位,所以辜負了天賜靈嬰之身,自形慚愧,實在慚愧。”
王禪從老子的道解之中明白,其實這世間之的,許許多多隻是做了不說而已,就如同這水,養育了世間生靈,卻從來也不會居高位而洋洋得意,反而不論是人惡人喜,皆自向低流。
也隻有流低,才能聚深,才能成就廣闊無垠的大海。
世間之峰縱然再高,卻也不如流水之深,人縱是向往再高的位置,其實都不可能與水之深比。
相反,高必孤,而深必闊。
“今日就到此為止,師傅也乏了,今後你就以此為修,自然終能明道。”
老子說完,也是站起身來,緩緩走出,隻餘王禪一直在思慮著老子所說之言,這不言,就有若這深海,隻是可惜芸芸眾生,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這上善若水的道理,隻怕是解得其一,就洋洋得意,反而誤了老子所書之言的真諦,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