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4411444[1441]在之後的時間裏,他著力培養袁崇煥,巡察帶著他,練兵帶著他,甚至機密決策也都讓他參與。
當然,孫老師除了給袁同學開小灶外,還讓他當了班幹部。
從寧前兵備副使、寧前道,再到人事部(吏部)的高級預備幹部(巡撫),隻用了三年。
袁崇煥用實際行動證明,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優等生。
三年裏,他圓滿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並熟練掌握了孫承宗傳授的所有技巧、戰術與戰略。
在這幾年中,袁崇煥除學習外,主要的工作是修建寧遠城,加強防禦,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後金軍以騎兵為主,擅長奔襲,行動迅猛,搶了就能跑,而明軍以步兵為主,騎兵質量又不行,打到後來,隻能堅守城池,基本上是敵進我退,敵退我不追,這麽下去,到哪兒才是個頭?是的,防守是不夠的,僅憑城池、步兵堅守,是遠遠不夠的。
徹底戰勝敵人強大騎兵唯一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同樣強大的騎兵。
所以,在孫老師的幫助下,他開始召集難民,仔細挑選,進行嚴格訓練,隻有最勇猛精銳,最苦大仇深的士兵,才有參加這支軍隊的權力。
同時,他飼養優良馬匹,大量製造明朝最先進的火器三眼神銃,配發到每個人的手中,並反複操練騎兵戰法,衝刺砍殺,一絲不苟。
因為他所需要的,是這樣一支軍隊:無論麵臨絕境,或是深陷重圍,這支軍隊都能夠戰鬥到最後一刻,絕不投降。
他成功了。
他最終訓練出了一支這樣的軍隊,一支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終其一生,直至明朝滅亡,也未能徹底戰勝的軍隊。
在曆史上,這支軍隊的名字,叫做關寧鐵騎。
袁崇煥的成長,遠遠超出了孫承宗的預料,無論是練兵、防守、戰術,都已無懈可擊。
雖然此時,他還隻是個無名小卒。
對這個學生,孫老師十分滿意。
但他終究還是發現了袁崇煥的一個缺點,一個看似無足輕重的缺點,從一件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上。
天啟三年(123),遼東巡撫閻鳴泰接到舉報,說副總兵杜應魁冒領軍餉。
要換在平時,這也不算是個事,但孫老師剛剛整頓過,有人竟然敢頂風作案,必須要嚴查。
於是他派出袁崇煥前去核實此事。
[1442]袁崇煥很負責任,到地方後不眠不休,開始查賬清人數,一算下來,沒錯,杜總兵確實貪汙了,叫來談話,杜總兵也認了。
按規定,袁特派員的職責到此結束,就該回去報告情況了。
可是袁大人似乎太過積極,談話剛剛結束,他竟然連個招呼都不打,當場就把杜總兵給砍了,被砍的時候,杜總兵還在做痛哭流涕懺悔狀。
事發太過突然,在場的人都傻了,等大家回過味來,杜總兵某些部下已經操家夥,準備奔著袁大人去了。
畢竟是朝廷命官,你又不是直屬長官,啥命令沒有,到地方就把人給砍了,算是怎麽回事?好在杜總兵隻是副總兵,一把手還在,好說歹說,才把群眾情緒安撫下去,袁特派員這才安然返回。
返回之後的第一個待遇,是孫承宗的一頓臭罵:"殺人之前,竟然不請示!殺人之後,竟然不通報!士兵差點嘩變,你也不報告!到現在為止,我還不知道,你到底殺了什麽人!以何理由要殺他!""據說你殺人的時候,隻說是奉了上級的命令,如果你憑上級的命令就可以殺人,那還要尚方寶劍(皇帝特批孫承宗一柄)幹什麽?!"袁崇煥沒有吱聲。
就事情本身而言,並不大,卻相當惡劣,既不是直係領導,又沒有尚方寶劍,竟敢擅自殺人,實在太過囂張。
但此刻人才難得,為了這麽個事,把袁崇煥給辦了,似乎也不現實,於是孫承宗把這件事壓了下去,他希望袁崇煥能從中吸取教訓:意氣用事,胡亂殺人,是絕對錯誤的。
事後證明,袁崇煥確實吸取了教訓,當然,他的認識和孫老師的有所不同:不是領導,沒有尚方寶劍,擅自殺人,是不對的,那麽是領導,有了尚方寶劍,再擅自殺人,就該是對的。
從某個角度講,他這一輩子,就栽在這個認識上。
不過局部服從整體,杜總兵死了也就死了,無所謂,事實上,此時遼東的形勢相當的好,寧遠以及附近的鬆山、中前所、中後所等據點已經連成了一片,著名的關寧防線(山海關——寧遠)初步建成,駐守明軍已達十一萬人,糧食可以供應三年以上,關外兩百多公裏土地重新落入明朝手中。
孫承宗修好了城池、整好了軍隊,找好了學生,恢複了國土,但這一切還不夠。
要應對即將到來的敵人,單靠袁崇煥是不行的,必須再找幾個得力的助手。
[1443]助手袁崇煥剛到寧遠時,看到的是破牆破磚,一片荒蕪,不禁感歎良多。
然而很快就有人告訴他,這是剛修過的,事實上,已有一位將領在此築城,而且還築了一年多。
修了一年多,就修成這個破樣,袁崇煥十分惱火,於是他把這個人叫了過來,死罵了一頓。
沒想到,這位仁兄全然沒有之前被砍死的那位杜總兵的覺悟,非但不認錯,竟然還跳起來,跟袁大人對罵,張口就是老子打了多少年仗,你懂個屁之類的混話。
這就是當時的懶散遊擊將軍,後來的遼東名將祖大壽的首次亮相。
祖大壽,是一個很有名的人,有名到連在他家幹活的仆人祖寬都進了明史列傳,然而這位名人本人的列傳,卻在清史稿裏,因為他最終還換了老板。
但奇怪的是,和有同樣遭遇的吳某某、尚某某、耿某某比起來,他地名聲相當好,說他是x奸的人,似乎也不多。
原因在於,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他已盡到了自己的本分。
祖大壽,字複宇,遼東寧遠人,生在寧遠,長在寧遠,參軍還在寧遠。
此人脾氣暴躁,品性凶狠,好持刀砍人,並憑借多年砍人之業績,升官當上了遊擊,熊廷弼在的時候很賞識他。
後來熊廷弼走了,王化貞來了,也很賞識他,並且任命他為中軍遊擊,鎮守廣寧城。
再後來,孫得功叛亂,王化貞逃跑了,關鍵時刻,祖大壽二話不說,也跑了。
但他並沒有跑回去,而是率領軍隊跑到了覺華島繼續堅守。
堅守原則,卻不吃眼前虧,從後來十幾年中他幹過的那些事來看,這是他貫徹始終的人生哲學。
對一個在閻王殿參觀過好幾次的人而言,袁崇煥這種進士出身,連仗都沒打過的人,竟然還敢跑來抖威風,是純粹的找抽,不罵是不行的。
這場對罵的過程並不清楚,但結果是明確的,袁大人雖然沒當過兵,脾氣卻比當兵的更壞,正如他的那句名言:"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卻是一個將首!"雙方你來我往,幾個回合下來,祖大壽認輸了。
從此,他成為了袁崇煥的忠實部下,大明的優秀將領,後金騎兵不可逾越的銅牆鐵壁。
祖大壽,袁崇煥的第一個助手。
[1444]其實祖大壽這個名字,是很討巧的,因為用當地口音,不留神就會讀成祖大舅。
為了不至於亂輩分,無論上級下屬,都隻是稱其職務,而不呼其姓名。
隻有一個人,由始至終、堅定不移的稱其為大舅,原因很簡單,祖大壽確實是他的大舅。
這個人名叫吳三桂。
當時的吳三桂不過十一二歲,尚未成年,既然未成年,就不多說了。
事實上,在當年,他的父親吳襄,是一個比他重要得多的人物。
吳襄,遼寧綏中人,祖籍江蘇高郵,武舉人。
其實按史料的說法,吳襄先生的祖上,本來是買賣人,從江蘇跑到遼東,是來做生意的。
可是到他這輩,估計是兵荒馬亂,生意不好做了,於是一咬牙,去考了武舉,從此參加軍隊,邁上了丘八地道路。
由於吳先生素質高,有文化(至少識字吧),和兵營裏地那些傻大粗不一樣,祖大壽對其比較賞識,刻意提拔,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他。
吳襄沒有辜負祖大壽的信任,在此後十餘年的戰鬥中,他和他的兒子,將成為大明依靠的支柱。
吳襄,袁崇煥的第二個助手。
在逃到寧遠之前,吳襄和祖大壽是王化貞地下屬,在王化貞到來之前,他們是毛文龍地下屬。
現在看來,毛文龍,似乎並不有名,也不重要,但在當時,他是個非常有名,且極其重要的人,至少比袁崇煥要重要得多。
天啟初年的袁崇煥,是寧前道,毛文龍,是皮島總兵。
準確的說,袁崇煥,是寧前地區鎮守者,朝廷四品文官。
而毛文龍,是左都督、朝廷一品武官、平遼將軍、尚方寶劍的持有者、遼東地區最高級別軍事指揮官。
換句話說,毛總兵比袁大人要大好幾級,與毛文龍相比,袁崇煥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無名小卒,雙方根本就不在同一檔次上。
因為毛總兵並不是一個普通的總兵。
明代總兵,是個統稱,大致相當於司令員,但管幾個省的,可以叫司令員,管一個縣的,也可以叫司令員。
比如,那位吃空額貪汙的杜應魁,人家也是個副總兵,但袁特派說砍,就把他砍了,眼睛都不眨,檢討都不寫。
總而言之,明代總兵是分級別的,有分路總兵、協守總兵等等,而最高檔次的,是總鎮總兵。
毛文龍,就是總鎮總兵,事實上,他是大明在關外唯一地總鎮級總兵。
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
當然,孫老師除了給袁同學開小灶外,還讓他當了班幹部。
從寧前兵備副使、寧前道,再到人事部(吏部)的高級預備幹部(巡撫),隻用了三年。
袁崇煥用實際行動證明,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優等生。
三年裏,他圓滿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並熟練掌握了孫承宗傳授的所有技巧、戰術與戰略。
在這幾年中,袁崇煥除學習外,主要的工作是修建寧遠城,加強防禦,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後金軍以騎兵為主,擅長奔襲,行動迅猛,搶了就能跑,而明軍以步兵為主,騎兵質量又不行,打到後來,隻能堅守城池,基本上是敵進我退,敵退我不追,這麽下去,到哪兒才是個頭?是的,防守是不夠的,僅憑城池、步兵堅守,是遠遠不夠的。
徹底戰勝敵人強大騎兵唯一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同樣強大的騎兵。
所以,在孫老師的幫助下,他開始召集難民,仔細挑選,進行嚴格訓練,隻有最勇猛精銳,最苦大仇深的士兵,才有參加這支軍隊的權力。
同時,他飼養優良馬匹,大量製造明朝最先進的火器三眼神銃,配發到每個人的手中,並反複操練騎兵戰法,衝刺砍殺,一絲不苟。
因為他所需要的,是這樣一支軍隊:無論麵臨絕境,或是深陷重圍,這支軍隊都能夠戰鬥到最後一刻,絕不投降。
他成功了。
他最終訓練出了一支這樣的軍隊,一支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終其一生,直至明朝滅亡,也未能徹底戰勝的軍隊。
在曆史上,這支軍隊的名字,叫做關寧鐵騎。
袁崇煥的成長,遠遠超出了孫承宗的預料,無論是練兵、防守、戰術,都已無懈可擊。
雖然此時,他還隻是個無名小卒。
對這個學生,孫老師十分滿意。
但他終究還是發現了袁崇煥的一個缺點,一個看似無足輕重的缺點,從一件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上。
天啟三年(123),遼東巡撫閻鳴泰接到舉報,說副總兵杜應魁冒領軍餉。
要換在平時,這也不算是個事,但孫老師剛剛整頓過,有人竟然敢頂風作案,必須要嚴查。
於是他派出袁崇煥前去核實此事。
[1442]袁崇煥很負責任,到地方後不眠不休,開始查賬清人數,一算下來,沒錯,杜總兵確實貪汙了,叫來談話,杜總兵也認了。
按規定,袁特派員的職責到此結束,就該回去報告情況了。
可是袁大人似乎太過積極,談話剛剛結束,他竟然連個招呼都不打,當場就把杜總兵給砍了,被砍的時候,杜總兵還在做痛哭流涕懺悔狀。
事發太過突然,在場的人都傻了,等大家回過味來,杜總兵某些部下已經操家夥,準備奔著袁大人去了。
畢竟是朝廷命官,你又不是直屬長官,啥命令沒有,到地方就把人給砍了,算是怎麽回事?好在杜總兵隻是副總兵,一把手還在,好說歹說,才把群眾情緒安撫下去,袁特派員這才安然返回。
返回之後的第一個待遇,是孫承宗的一頓臭罵:"殺人之前,竟然不請示!殺人之後,竟然不通報!士兵差點嘩變,你也不報告!到現在為止,我還不知道,你到底殺了什麽人!以何理由要殺他!""據說你殺人的時候,隻說是奉了上級的命令,如果你憑上級的命令就可以殺人,那還要尚方寶劍(皇帝特批孫承宗一柄)幹什麽?!"袁崇煥沒有吱聲。
就事情本身而言,並不大,卻相當惡劣,既不是直係領導,又沒有尚方寶劍,竟敢擅自殺人,實在太過囂張。
但此刻人才難得,為了這麽個事,把袁崇煥給辦了,似乎也不現實,於是孫承宗把這件事壓了下去,他希望袁崇煥能從中吸取教訓:意氣用事,胡亂殺人,是絕對錯誤的。
事後證明,袁崇煥確實吸取了教訓,當然,他的認識和孫老師的有所不同:不是領導,沒有尚方寶劍,擅自殺人,是不對的,那麽是領導,有了尚方寶劍,再擅自殺人,就該是對的。
從某個角度講,他這一輩子,就栽在這個認識上。
不過局部服從整體,杜總兵死了也就死了,無所謂,事實上,此時遼東的形勢相當的好,寧遠以及附近的鬆山、中前所、中後所等據點已經連成了一片,著名的關寧防線(山海關——寧遠)初步建成,駐守明軍已達十一萬人,糧食可以供應三年以上,關外兩百多公裏土地重新落入明朝手中。
孫承宗修好了城池、整好了軍隊,找好了學生,恢複了國土,但這一切還不夠。
要應對即將到來的敵人,單靠袁崇煥是不行的,必須再找幾個得力的助手。
[1443]助手袁崇煥剛到寧遠時,看到的是破牆破磚,一片荒蕪,不禁感歎良多。
然而很快就有人告訴他,這是剛修過的,事實上,已有一位將領在此築城,而且還築了一年多。
修了一年多,就修成這個破樣,袁崇煥十分惱火,於是他把這個人叫了過來,死罵了一頓。
沒想到,這位仁兄全然沒有之前被砍死的那位杜總兵的覺悟,非但不認錯,竟然還跳起來,跟袁大人對罵,張口就是老子打了多少年仗,你懂個屁之類的混話。
這就是當時的懶散遊擊將軍,後來的遼東名將祖大壽的首次亮相。
祖大壽,是一個很有名的人,有名到連在他家幹活的仆人祖寬都進了明史列傳,然而這位名人本人的列傳,卻在清史稿裏,因為他最終還換了老板。
但奇怪的是,和有同樣遭遇的吳某某、尚某某、耿某某比起來,他地名聲相當好,說他是x奸的人,似乎也不多。
原因在於,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他已盡到了自己的本分。
祖大壽,字複宇,遼東寧遠人,生在寧遠,長在寧遠,參軍還在寧遠。
此人脾氣暴躁,品性凶狠,好持刀砍人,並憑借多年砍人之業績,升官當上了遊擊,熊廷弼在的時候很賞識他。
後來熊廷弼走了,王化貞來了,也很賞識他,並且任命他為中軍遊擊,鎮守廣寧城。
再後來,孫得功叛亂,王化貞逃跑了,關鍵時刻,祖大壽二話不說,也跑了。
但他並沒有跑回去,而是率領軍隊跑到了覺華島繼續堅守。
堅守原則,卻不吃眼前虧,從後來十幾年中他幹過的那些事來看,這是他貫徹始終的人生哲學。
對一個在閻王殿參觀過好幾次的人而言,袁崇煥這種進士出身,連仗都沒打過的人,竟然還敢跑來抖威風,是純粹的找抽,不罵是不行的。
這場對罵的過程並不清楚,但結果是明確的,袁大人雖然沒當過兵,脾氣卻比當兵的更壞,正如他的那句名言:"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卻是一個將首!"雙方你來我往,幾個回合下來,祖大壽認輸了。
從此,他成為了袁崇煥的忠實部下,大明的優秀將領,後金騎兵不可逾越的銅牆鐵壁。
祖大壽,袁崇煥的第一個助手。
[1444]其實祖大壽這個名字,是很討巧的,因為用當地口音,不留神就會讀成祖大舅。
為了不至於亂輩分,無論上級下屬,都隻是稱其職務,而不呼其姓名。
隻有一個人,由始至終、堅定不移的稱其為大舅,原因很簡單,祖大壽確實是他的大舅。
這個人名叫吳三桂。
當時的吳三桂不過十一二歲,尚未成年,既然未成年,就不多說了。
事實上,在當年,他的父親吳襄,是一個比他重要得多的人物。
吳襄,遼寧綏中人,祖籍江蘇高郵,武舉人。
其實按史料的說法,吳襄先生的祖上,本來是買賣人,從江蘇跑到遼東,是來做生意的。
可是到他這輩,估計是兵荒馬亂,生意不好做了,於是一咬牙,去考了武舉,從此參加軍隊,邁上了丘八地道路。
由於吳先生素質高,有文化(至少識字吧),和兵營裏地那些傻大粗不一樣,祖大壽對其比較賞識,刻意提拔,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他。
吳襄沒有辜負祖大壽的信任,在此後十餘年的戰鬥中,他和他的兒子,將成為大明依靠的支柱。
吳襄,袁崇煥的第二個助手。
在逃到寧遠之前,吳襄和祖大壽是王化貞地下屬,在王化貞到來之前,他們是毛文龍地下屬。
現在看來,毛文龍,似乎並不有名,也不重要,但在當時,他是個非常有名,且極其重要的人,至少比袁崇煥要重要得多。
天啟初年的袁崇煥,是寧前道,毛文龍,是皮島總兵。
準確的說,袁崇煥,是寧前地區鎮守者,朝廷四品文官。
而毛文龍,是左都督、朝廷一品武官、平遼將軍、尚方寶劍的持有者、遼東地區最高級別軍事指揮官。
換句話說,毛總兵比袁大人要大好幾級,與毛文龍相比,袁崇煥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無名小卒,雙方根本就不在同一檔次上。
因為毛總兵並不是一個普通的總兵。
明代總兵,是個統稱,大致相當於司令員,但管幾個省的,可以叫司令員,管一個縣的,也可以叫司令員。
比如,那位吃空額貪汙的杜應魁,人家也是個副總兵,但袁特派說砍,就把他砍了,眼睛都不眨,檢討都不寫。
總而言之,明代總兵是分級別的,有分路總兵、協守總兵等等,而最高檔次的,是總鎮總兵。
毛文龍,就是總鎮總兵,事實上,他是大明在關外唯一地總鎮級總兵。
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