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4511454對此,趙率教沒有說什麽,也不能說什麽.然而不久後,趙率教突然找到了王在晉,主動提出了一個要求:"我願戴罪立功,率軍收複失地."王在晉認為,自己一定是聽錯了,然而當他再次聽到同樣堅定的話時,他認定,趙率教同誌可能是受了什麽刺激.因為在當時,失地這個概念,是比較寬泛的,明朝手中掌握的,隻有山海關,往大了說,整個遼東都是失地,您要去收複哪裏?趙率教回答:前屯.前屯,就在寧遠附近,是明軍的重要據點.在確定趙率教頭腦清醒,沒有尋死傾向之後,王在晉也說了實話:"收複實地固然是好,但眼下無餘兵."這就很實在了,我不是不想成全你,隻是我也沒法.然而趙率教的回答徹底出乎了王大人的意料:"無需派兵,我自己帶人去即可."老子是遼東經略,手下都沒幾號人,你還有私人武裝?於是好奇的王在晉提出了問題:"你有多少人?"趙率教答:"三十八人."王在晉徹底鬱悶了,眼下大敵當前,努爾哈赤隨時可能打過來,士氣如此低落,平時能戰鬥的,也都躲了,這位平時特別能躲的,卻突然站出來要戰鬥?這都啥時候了,你開什麽玩笑?還嫌不夠亂?於是一氣之下,王在晉手一揮:你去吧!這是一句氣話,可他萬沒想到,這哥們真去了.趙率教率領著他的家丁,三十八人,向前屯進發,去收複失地.這是一個有明顯自殺跡象的舉動,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趙率教瘋了.但事實證明,趙先生沒有瘋,因為當他接近前屯,得知此地有敵軍出現時,便停下了腳步."前方已有敵軍,不可繼續前進,收複此地即可."此地,就是他停下的地方,名叫中前所.中前所,地處寧遠近郊,大致位於今天的遼寧省綏中縣附近,趙率教在此紮營,就地召集難民,設置營地,挑選精壯充軍,並組織屯田.王在晉得知了這個消息,卻隻是輕蔑地笑了笑,他認為,在那片遍布敵軍的土地上,趙率教很快會故伎重演,丟掉一切再跑回來.幾個月後,孫承宗來到了這個原本應該空無一人的據點,卻看見了廣闊的農田、房屋,以及手持武器、訓練有素的士兵.[1452]在得知此前這裏隻有三十八人後,他找來了趙率教,問了他一個問題:"現在這裏有多少人?"趙率教回答:"民六萬有餘,士兵上萬人."從三十八,到六萬,麵對這個讓人難以置信的奇跡,孫承宗十分激動,他老人家原本是坐著馬車來的,由於過於激動,當即把車送給了趙率教,自己騎馬回去了.從此,他記住了這個人的名字.就趙率教同誌的表現來看,他是一個知道羞恥的人,知恥近乎勇,在經曆了無數猶豫、困頓後,他開始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勇氣.可他剛證明到一半,就差點被人給砍了.正當趙率教撩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兵部突然派人來找他,協助調查一件事情.趙率教明白,這回算活到頭了.事情是這樣的,當初趙率教在遼陽的時候,職務是副總兵,算是副司令員,掌管中軍,這就意味著,當戰爭開始時,手握軍隊主力的趙率教應全力作戰,然而他逃了,並直接導致了作戰失敗.換句話說,小兵可以跑,老百姓可以跑,但趙率教不能跑,也不應該跑,既然跑了,就要依法處理,根據明朝軍法,此類情形必死無疑.但所謂必死無疑,還是有疑問的,特別是當有猛人求情的時候.孫承宗聽說此事後,當即去找了兵部尚書,告訴他,此人萬不可殺,兵部尚書自然不敢得罪內閣大學士,索性做了個人情,把趙率教先生放了.孫承宗並不是一個仁慈的人,他之所以放趙率教一馬,是因為他認定,這人活著比死了好.而趙率教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孫承宗的判斷,在不久後的那場大戰中,他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趙率教,袁崇煥的第五個幫助者.驚變天啟元年(120),孫承宗剛到遼東的時候,他所有的,隻是山海關以及關外的八裏地.天啟五年(124),孫承宗鞏固了山海關,收複了寧遠,以及周邊幾百裏土地.在收複寧遠之後,孫承宗決定再進一步,占據另一個城市——錦州.他認定,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地點.但努爾哈赤似乎不這麽看,錦州嘛,又小又窮,派兵守還要費糧食,誰要誰就拿去.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孫承宗得到了錦州.事後證明,自明朝軍隊進入錦州的那一刻起,努爾哈赤的悲慘命運便已注定.因為至此,孫承宗終於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傑作——關錦防線.[1453]所謂關錦防線,是指由山海關——寧遠——錦州組成的防禦體係,該防線全長四百餘裏,深入後金區域,沿線均有明朝堡壘、據點,極為堅固.曆史告訴我們,再堅固的防線,也有被攻陷的一天.曆史還告訴我們,凡事總有例外,比如這條防線.事實上,直到明朝滅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後長達十餘年時間裏,後金軍隊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無效果,還搭上了努爾哈赤先生的一條老命.這是一個科學、富有哲理而又使人絕望的防禦體係,因為它基本上沒有弱點.錦州,遼東重鎮,自古為入關要道,且地勢險要,更重要的是,錦州城的一麵,靠海.對於沒有海軍的後金而言,這又是一個噩夢.這就是說,隻要海運充足,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被圍得水泄不通,錦州也是很難攻克的.既然難打,能不能不打呢?不能.我的一位住在錦州的朋友告訴我,他要回家十分方便,因為從北京出發,開往東三省,在錦州停靠的火車,有十八輛.我頓時不寒而栗,這意味著,三百多年前的明朝,要前往遼東,除個別缺心眼爬山坡的人外,錦州是唯一的選擇.要想入關,必須攻克寧遠,要攻克寧遠,必須攻克錦州,要攻克錦州,攻克不了.當然,有人會說,錦州不過是個據點,何必一定要攻陷?隻要把錦州圍起來,借個道過去,繼續攻擊寧遠,不就行了嗎?是的,按照這個邏輯,也不一定要攻陷寧遠,隻要把寧遠圍起來,借個道過去,繼續攻擊山海關,不也行嗎?這樣看來,努爾哈赤實在太蠢了,這麽簡單的道理,為什麽就沒想到呢?我覺得,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去洗把臉,清醒清醒.假定你是努爾哈赤,帶了幾萬兵,到了錦州,錦州沒人打你,於是,你又到了寧遠,寧遠也沒人打你,就這麽一路順風到了山海關,準備發動攻擊.我相信,這個時候你會驚喜的發現,錦州和寧遠的軍隊已經出現在你的後方,準備把你一鍋端——除非這兩地方的守將是白癡.現在你有大麻煩了,眼前是山海關,沒準十天半月攻不下來,請屁股後麵的軍隊別打你,估計人家不幹,就算你橫下一條心,用頭把城牆撞破,衝進了關內,搶到了東西,你也總得回去吧.[1454]如果你沒長翅膀,你回去的路線應該是山海關——寧遠——錦州……看起來似乎比較艱難,不是嗎?這就是為什麽曹操同誌多年來不怕孫權,不怕劉備,偏偏就怕馬騰、馬超——這兩位先生的地盤在他的後方.這就是孫承宗的偉大成就,短短幾年之間,他修建了若幹據點,收複了若幹失地,提拔了若幹將領,訓養了若幹士兵.現在,在他手中的,是一條堅不可破的防線,一支精銳無比的軍隊,一群天賦異稟的卓越將領.但對於這一切,努爾哈赤並不清楚,至少不十分清楚.祖大壽、吳襄、滿桂、趙率教、毛文龍以及袁崇煥,對努爾哈赤而言,這些名字毫無意義.自萬曆四十六年起兵以來,明朝能打的將領,他都打了,楊鎬、劉綎、杜鬆、王化貞、袁應泰,全都是手下敗將,無一例外,在他看來,新來的這撥人下場估計也差不多.但他終將失敗,敗在這幾個無名小卒的手中,並永遠失去翻盤的機會.話雖如此,努爾哈赤還是很有幾把刷子的,他不了解目前的局勢,卻了解孫承宗的實力,很明顯,這位督師大人比熊廷弼還難對付,所以幾年之內,他都沒有發動大的進攻.大的沒有,小的還是有.在後金的軍隊中,最優秀的將領無疑是努爾哈赤,但正如孫承宗一樣,他的屬下,也有很多相當厲害的猛人.而在這些猛人裏,最猛的,就是八大貝勒.所謂八大貝勒,分別是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在這八個人裏,按照軍功和資曆,前四個大猛,故稱四大貝勒,後四個小猛,故稱四小貝勒.其中最有名的,無疑是兩個人,皇太極、多爾袞.但最能打仗的,是三個人,除皇太極和多爾袞外,還有一個代善.多爾袞年紀還小,就不說了,皇太極很有名,也不說了,這位代善,雖然年紀很大,且不出名,但很有必要說一說.事實上,大貝勒代善是當時後金最為傑出的軍事將領之一,此人非常勇猛,在與明朝作戰時,經常身先士卒,且深通兵法,擅長伏擊,極其能打.因為他很能打,所以努爾哈赤決定,挑選一個目標,由代善發動攻擊,以試探孫承宗的虛實,而他選定的這個目標,就是錦州.明朝的那些事兒跳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的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當年明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當年明月並收藏明朝的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