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和三年的科舉弊案因傳言而起,皇帝下令徹查至今,短短數日已有多名舉子削籍為民,大小官員革職流放,其中甚者如吏部侍郎陳易父子皆發配充軍,終生不得回京。胡石本為春闈榜首,無辜被科舉弊案牽連,最終仕途無望,婚約解除,叔父甄益也因此突發急症,沒熬幾日竟含恨離世,胡石自此消沉,整日閉門不出,飲酒消愁。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殿試的日子接踵而至。往年殿試基本由禮部與翰林院全權負責,隻需將錄取名單稟報給皇帝即可,然而今年皇帝對這場殿試無比重視,不但親擬了策問試題,甚至還說殿試當日要親臨文華殿巡視,可謂是用心良苦。


    科舉弊案中有數十位會試上榜者被剝奪了貢士資格,皇帝又不同意在應試的舉人中順延補錄,因此今年實際錄取的貢士比往年反倒少些。三月初三,當剩下的貢士齊聚文華殿外時,竟莫名有一種劫後餘生之感。眾人在翰林院學士的帶領下,小心翼翼地走進這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心中無不百感交集,既有人在為自己的同窗好友錯失殿試資格扼腕歎息,也有人在慶幸強手被扳倒後自己名列前茅的可能性更大了。人人表麵波瀾不驚,內裏卻是心潮澎湃。


    待貢士們在指定的桌案前坐好後,考官宣讀了考場紀律和注意事項,並將廷試卷分發到各人手中。殿試考的雖然隻是一道策問,卻要結合聖人的理論以及當下的國策來闡明本人的觀點,而這對策不僅要針砭時弊,還得迎合皇帝的心思,其中自然還少不了溢美之詞,實不可謂之不難。


    此次的廷試卷上如是寫道,製曰:朕惟古昔帝王之為治也,其道亦多端矣。然而有綱焉,有目焉,必有大綱正而萬目舉可也……諸學子以待用,其於古今之道,講之熟矣,朕將親覽焉。


    眾人一看,便知這策問貌似好答,可真要變成文章落到紙上還真是不容易,於是馬上縷清思路,埋頭奮筆疾書。


    在滿室皺眉,發呆,苦思,擦汗的貢士當中,唯有秦環一人顯得那麽與眾不同,他似乎並不急於提筆做答,而是看著廷試卷上的考題,不慌不忙地打著腹稿,過一會兒又出神地望向對麵的檻窗,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眼看著時間緩緩流逝,考場內的氣氛越來越緊張,他卻依然神態自若,穩如泰山。


    就在眾人聚精會神之時,倏忽,一陣輕微的腳步聲由遠及近,隨即便有一聲洪亮的嗓音響起:“微臣恭迎聖駕。”原來皇帝已經來到文華殿外,翰林院學士帶領大小官員正朝著皇帝拱手行禮。


    “不必多禮。”皇帝揮了揮手,指向正在專心答卷的貢士們,示意殿內外千萬要保持安靜,自己隻是過來隨意看看罷了。


    貢士們考前已被告知,皇帝親臨考場時無需行禮,免得擾亂思路,因此眾人隻管安心作答,並未分心觀望。


    皇帝悄無聲息地走入文華殿內,輕手輕腳地坐於金漆龍紋寶座之上,將下麵貢士們的神態動作盡收眼底。今年的春闈是他即位以來的第一次會試,他對這一批在會試中上榜的貢士是寄予了厚望的,怎料好端端地,卻鬧出了一場科舉弊案,簡直是讓全天下的百姓看了他這個新皇帝的笑話。年紀輕輕,不能服眾,隻能聽憑幾個老臣把持朝政……他最怕百姓心中的自己是這個樣子,然而事實也確是如此。他多麽想快些改變現狀,因此,如今的他比任何時候都迫切地渴望發掘人才,培植親信。此次殿試,一定要親自挑選出一批人才來為已所用,他暗暗下了決心,同時,細細打量著座下的貢士們,好奇地猜測著其中哪位人士會拔得頭籌,狀元及第。


    秦環思索良久,悄悄抬頭看了眼寶座上的皇帝,今上未及而立,年輕氣盛,胸懷大誌,正欲施展自己的雄圖霸業,卻苦於朝堂之上世家林立,朋黨相爭,時常掣肘,所以才一直求賢若渴,急欲提拔寒門學子,輔佐君王指點江山,開創一番威加海內,天下歸心的大好局麵。


    秦環靈機一動,終於提筆寫道:臣聞天下之大位,必致天下之大治,致天下之大治,必正天下之大本……全篇一氣嗬成,言簡意賅,不同於旁人的長篇大論,不消半個時辰,便已經書寫完畢。秦環輕舒一口氣,默讀著紙上的字句,確定無誤後,這才放置到一邊,等待收卷。


    這廂秦環剛放下筆,那廂皇帝的目光便落在了他身上。秦環本就坐在前排,又是最早完成策問的人之一,他居然鎮定自若地撐著頭閉眼假寐,根本不似旁人那般緊張慌亂,這番異象自然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這大殿上的都是文采出眾,資質頗高的貢士,想必這位更是人上之人,皇帝不禁多看了秦環幾眼,越看便越覺得不一般,雖說此人衣著打扮與旁人無異,看相貌卻是麵如冠玉,睛如點漆,舉止中還透著溫文爾雅,實在是讓人頓生好感,隻可惜現下不便立即召他過來詢問一二。


    時辰一到,考官逐個收回廷試卷,總之,無論好歹,所有參加殿試的貢士都不會落榜,隻是重新排個名次罷了,想到這兒,眾人均是如釋重負,麵露喜色。


    皇帝見狀也站起身,和顏悅色地與翰林院學士交談了幾句,便先行離去。翰林院學士率大小官員恭送聖駕之後,這才帶著貢士們離開皇宮。


    三日後,將於午門外張貼皇榜,公布名次,接下來便是傳臚賜宴,行禮題碑。


    且說翰林院與禮部批改好試卷後,先內部商議擬定排名,再將其與一甲的對策呈予皇帝過目。誰知皇帝親力親為,不僅將一甲二甲的每篇對策全部細看一遍,還叫來了禮部尚書與翰林院學士一同評議,要親自確定最終的名次。


    本來禮部商定這狀元當屬長安人程錦,此人做了一個長篇大論的策問,洋洋灑灑上萬言,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從四書五經至治國方略,均麵麵俱到,隻是交予皇帝看後他卻不大滿意,反倒是對一篇簡明扼要的策問大加讚賞。


    眾臣一聽麵麵相覷,於是鬥膽問道:“陛下,這篇策問批判當今時局,言語中略有不敬,為何……”


    皇帝搖搖頭,照著那篇策問念道:“‘今天下田野辟矣,而貢獻供於上者,每至匱矣,學校興矣,而風俗成於下者,益至浮靡,百姓至今有未富庶,夷狄至今有未賓服。’此言當真無半分虛假,朕自嗣承大統,夙興夜寐,而今大周初建,根基不穩,人倫不明,風俗不厚,朕每感於此便徹夜難眠。”


    皇帝手裏還攥著那份廷試卷,仔細觀摩著其上的蠅頭小楷,由衷讚歎著字體的娟秀圓潤卻不失英氣,說著說著突然話鋒一轉:“此子相貌如何?”


    翰林院學士粟銘會心一笑,緩緩道:“微臣方才還與吳大人商量,這擬定的狀元郎程錦相貌平平,一腳微跛,然二甲中有一人不僅排名靠前,而且清秀俊逸,眉目疏朗,簡直是白玉無瑕……巧的是,此子恰是陛下所青睞之人。”


    原是自大周太祖以來,便有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這選定的狀元郎必須長相俊美,簪花遊街之時才能代表了大周的顏麵,據說若是有幾分瑕疵,負責批卷的考官便會考慮將其換下,擇一位貌美的貢士拔上來。


    “聽粟愛卿一說我對此人倒是越發期待了,”皇帝愈加滿意地看著手中的卷子,微笑道,“傳臚那日便可一見分曉。”


    (第二卷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入幕之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忍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忍冬並收藏入幕之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