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場的心理特征與心理調適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曾說:即使是一個職業的演說家,都沒有完全消失登台的怯場。這句話告訴我們,無論是誰,都會有怯場的體驗。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並不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都想每次做得好、表現得好。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一個非常有造詣的專家,他會說自己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生怕出什麽問題。這不全是謙虛,而是對自己負責。
偉人也有“怯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當今世界八大演講說家之一,但是在他初入政壇不久,在議會發表演講時,卻栽了一個終身難忘的大跟頭。他事先把演說稿背得滾瓜爛熟,躊躇滿誌地登上講台,開始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說。他講了一半,突然忘記了下。他手腳冒汗,麵紅耳赤,可怎麽也想不起來下麵要講的那句話。他像傻瓜一樣在台上呆站了一陣,最後隻得尷尬地退回自己的座位。當眾出這麽大的醜,這在英國的議會上是絕無僅有的。
但是,“怯場”並非不治之症,演講者可以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調適。
(1)由於陌生而怯場。
許多人由於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講台上麵對聽眾發表過講話,一旦要求他們在這種場合、這樣的位置麵對聽眾講話,就會怯場。
針對這種情況下的怯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調適:
演講者可以早到場熟悉環境。也就是說,在演講之前早些到達演講場地,不僅要觀察演講場地的空間布局,而且還要了解聽眾的年齡、性別、化層次等,甚至還可以與一些聽眾進行隨意性的交談。這樣,等到演講開始時,演講者就會感到這時的演講隻不過是一次擴大了的談話。聽眾也隻不過是談話的對象而已。如果條件許可的話,還可以在演講之前,到講台上親自體驗一下那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呼吸均勻。當演講者還未登台就感覺呼吸急促、心驚肉跳時,演講者首先要等到主持人說完話,再不緊不慢、步伐適中地走上演講台,以使緊張的氣息平靜下來。千萬不要跑步登上講台,那樣會使緊張氣息“變本加厲”。其次是登台後,不要匆忙開始演講。應該先環視演講場地,同時作一次深呼吸,而後行鞠躬禮。禮畢,再作一次深呼吸。經過這樣的呼吸調整之後,再開始演講,演講者的怯場情緒就會銳減,甚至完全消失。
(2)麵對陌生的麵孔而怯場。
有的演講者因為聽眾陌生而產生一些怯場現象,此時,演講者可以這樣做:
尋找支持者。聽眾席中如果有同事、朋友時,演講者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也就是說,演講者宜實視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而對其他的聽眾則采用虛視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時應注意,不要讓視線長時間固定在某一方向或區域。否則,會使其他聽眾產生冷遇之感,從而不利於演講順利進行。
盯住聽眾的鼻尖。當演講者麵對的聽眾完全是陌生的麵孔時,則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一般來講,人們都害怕正視陌生人的眼睛,而演講則要求演講者用眼睛不時地與聽眾進行交流。這樣,演講者如若不采取任何技巧而正視陌生人的眼睛,勢必會越講越緊張,越講越糟糕。如果演講者盯住聽眾的鼻尖,則會產生一箭雙雕的效果。不僅會減輕演講者由於麵對陌生的眼睛而產生的緊張情緒,而且也會使聽眾感覺到演講者在注視著“我”,“我”應該很好地聽下去。
(3)由於過高估計聽眾而怯場。
在演講實踐中常有這樣的情況:有的演講者在參加某個集會時,對自己的演講內容並不是毫無準備的,他們有的在會前作了認真的思考,甚至不乏獨到的見解。但是由於臨場時過高地估計聽眾,從而導致對自己缺乏信心和勇氣,進而臨場時心慌意亂,言不由衷,最終不能準確而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效地傳播信息等。這種情況在青年演講者中比較常見。此時,演講者可以采用心理暗示法對怯場進行調適,即無論聽眾水平高低,都假設他們“一無所知”。這樣,一來能夠成倍地增長演講者的信心和勇氣;二來還能使演講者精心選擇最能說明自己觀點的材料;三來還能夠使演講者用心選擇適當的言語表達方式,來增強演講效果。總之,無論聽眾水平高低,都假設他們“一無所知”,演講者才能無所顧忌地、較好地調動和發揮他們多方麵的演講藝術才能,以引起聽眾心理上的美感和共鳴。英國物理學家、演講家法拉第,曾做過一百多次的學術演講,十九次科普講座,每一次都取得了眾口讚譽。當一個學生問他演講成功的秘決時,他直截了當地回答:“假定聽眾‘一無所知’。”
(4)由於前麵的演講者取得成功而怯場。
有的演講者看到排在自己前麵的演講者講得頭頭是道、從容自然、水平較高時,就會產生我不如人的自我評價,由此產生怯場。這樣的演講者,要想調適怯場心理,第一要放下思想包袱,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尤其不要把演講的失敗看得過重,更不要過多地考慮演講後別人會如何評價。請記住但丁的話:走你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第二要堅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心和勇氣。俗話說,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看到比自己強的演講者是很正常的,但最重要的是演講者應取其所長,補己所短,使聽眾聽了你的演講後產生一種“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感覺。
(5)有領導或專家在場而怯場。
有些演講者登台之初比較輕鬆、自然,但在突然發現有領導或專家在場時,便立即緊張起來。其實,作為一個演講者,首先要有一種震懾全場的氣概和信心,隻要認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是正確的。不管誰在場都要認真講下去。同時還要有勇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精神和對聽眾認真負責的度。這樣,就可以減輕領導或專家在場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有道是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以上介紹的方法隻是臨場時的應急措施。演講者要想真正克服怯場的心理情緒,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端正認識。大多數人都認為引起怯場的根本原因是緊張。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麵的。因為緊張分為過分緊張和適度緊張,隻有過分緊張才是引起怯場的主要原因。而適度緊張則是演講者的基本素質之一,同時演講者也隻有具備了適度緊張,才能調動演講者的一切積極因素,從而順利地完成演講。相反,那些沒有絲毫緊張感的演講者,他們的演講常常是鬆懈的、乏味的,其結果既不能感動自己,也不能感召聽眾。第二,爭取多開口。演講者應該在平時、在熟人麵前多開口,多講一些自己熟悉的東西,或者朗讀一些詩歌、散,以培養自己對害羞心理的抵抗力。以後再逐步擴大範圍,增加難度。長此以往,就會完全克服怯場的心理。第三,演講前充分準備。也就是說在演講之前,反複講練,熟記講稿。這樣,才能在臨場時胸有成竹,得心應手,從容不迫。
你和別人的關係為什麽會緊張
在我們的周圍,總有這樣一些人,書看得很多,道理也懂得不少,但就是處理不好與他人的關係,人際關係很緊張,矛盾、衝突不斷,周圍人感到別扭,他自己也感到痛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能人,能力非常強,但就是因為人際關係不太好,他的頂頭上司就是不用他,冷落他,甚至時不耐地給他穿小鞋,他也就因此而失去許多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的確,在我們的周圍有不少人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水平而影響自己的發展,而是因為人際關係而誤了自己的前途。
那麽,人際關係不好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很複雜、很多,有客觀的環境因素,也有主觀的心理因素,很多人將發生的原因歸之於前者。
譬如,有些人的“自我感覺”特別良好,優越感極強,總感到自己要比他人強,要高明,處處、事事、時時都顯示出一付盛氣淩人的樣子,自以為是,對他人說起話來總有居高臨下一副老大的味道,平時的一言一行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高人一等的樣子,不會平等待人……而人呢?一般都有一個喜歡被他人尊重的特點,都不喜歡被他人歧視、瞧不起,因而對這種高傲無理的人敬而遠之。
有的人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別人則是豆腐渣。自己渾身是優點、長處,他人滿身是缺點和短處,自己是常有理,因而當自己與他人發生矛盾或衝突時,責任總在他人一方,錯誤總是他人的,有時他也很明白自己很理虧,但是由於虛榮心太強,太愛麵子,因而強詞奪理,無理狡辯,一有矛盾、爭執,總與他人鬧個天翻地覆,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僅化解不了,反而向激化方向發展,人際關係自然也就越來越緊張。
有的人還有刻板、偏見的毛病。即一旦產生對某個人不好的印象,怎麽都是扭轉不了,他的一舉一動都感到別扭,他的一言一行都很不舒服,總想找個岔去刺刺他,無端地攻擊他人,讓他人不舒服一些。有時,明明是對方做了好事,也總往不好方麵想,總認為對方動機不對頭,出發點有問題;而對那些與自己關係好的人,不管做什麽,都感到順心舒心,有時這些人犯了錯誤,也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處理問題一點都沒原則。因為這類人待人有很強的偏見,不能一視同仁,也就處理不好人際關係。
有的人很虛偽,善長“偉大的謙虛”,從不說真話,讓人猜不透、摸不著,說起話來裝腔作勢,明明他是在攻擊他人,可是還假裝是在幫助他人,明明自己是在做某件傷天害理的事情,可是卻裝出在維護真理的樣子,這類人因慣用巧言、撒謊,慣用奉承諂媚,慣用背信棄義,慣用暗算他人的心計,因而時間一長,人們對這類人自然是百倍地警惕、提防,自然也就搞不好關係了。
有的人還有一個心胸狹窄、不夠寬容的毛病。違反了與朋友交往中這樣一個“黃金規則”:隻能希望朋友做什麽,而不能要求朋友做什麽。而這類人呢?對他人的要求總是很嚴格,自己是怎麽樣,他人也必須是怎麽樣,總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說話,按照自己的意圖去辦事。若是對方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辦事,他就會感到難受,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指責他人;他們不允許他人犯錯誤,一犯錯誤就將他人往壞的方向想;他們還有一個“得理不饒人”的壞習慣,譬如明明知道對方很愛麵子,故意在大庭廣眾之中批評、指責他人,揭他人的短處,讓他人好沒麵子,下不了台,對他人的錯誤、缺點,有時還采取窮追猛打、無限上綱的態度,這些人因為不懂俗話所說的“冤宜解,不宜結”道理,由於處理矛盾、衝突采取這種過於笨拙的方法,結果是冤越來越多,與他人所結之“仇”越陷越深,與他人的關係一定是很緊張的。
當然,在處理不好與他人關係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有些人私心太重,什麽事情都是自己的個人利益當頭,見名利就爭,見榮譽就搶,有時還要采用一點“小手段”、“小名堂”去算計他人,以不正當競爭去達到自己那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大家想一想,盤中的“蛋糕”總是那麽大。而這些人總想自己的一份多點、大點,一點都不謙讓,其他人的利益該怎麽辦?這樣一來,必然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當這些人以不擇手段的方式被他人識破以後,他人也必定會對這些人采取警惕、防備的態度,人與人的關係一定是很糟糕的。
那麽,究竟應該怎樣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呢?這的確是一個學問很深的問題,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麵麵。不過,若是我們能做到陶鑄所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那麽,他與他人的關係一定是好的。
一個人隻有“心底無私”了,他就會“寡欲”,就不會為“名利”兩字與他人拚得個你死我活,就一定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
一個人隻有“心底無私”,他就會“天地寬”,就會變得豁達大度,就會做到“‘君子’不計‘小人’之過”,就會“得讓人處就讓人”。
一個人隻有“心底無私”,他就不會無端地猜疑他人,不會無事生非,就會主動與他人溝通,及時地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做到和諧融洽。
一個人隻有“心底無私”,他就會設身處地為他人想一想,就會當他人需要自己幫助時,一定會毫不猶豫地伸出幫助之手,解決他人的困難。
總之,能做到“心底無私”,其人際關係一定會很好的。
澄清人際溝通中的三個錯誤觀念
為了進行良好的溝通,首先要澄清如下三個錯誤的觀念:
(1)“溝通不是太難的事,我們每天不是都在做溝通嗎?”
如果從表麵上來看,溝通是一件簡單的事。每個人的確每天都在做。它像我們呼吸空氣一樣自然。
但是,一件事情的自然存在,並不表示我們已經將它做得很好。由於溝通是如此“平凡”,以致我們自然而然忽略它的複雜性,也不肯承認自己缺乏這項重要的基本能力了。如果我們有意成為一個更成功的溝通者,那麽必須意識到“雖然溝通看起來很容易,但是有效溝通卻是一項非常困難和複雜的行為。”
(2)“我告訴他了,所以,我已和他溝通了。”
柏樂在《溝通的過程》一書中指出,當你聽到有人說“我告訴過他們,但是他們沒有搞清楚我的意思!”你可以知道此人深信他要表達的意思都在字眼裏麵,他以為隻要能夠找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意思,就完成溝通了。其實“語言”本身並不具“意思”,其中還存在著一個翻譯轉化過程。
(3)“隻有當我想要溝通的時候,才會有溝通。”
你一定見過一個演說者因為緊張而僵硬地走向講台。當他猶豫地拖著腳步前進時,他的雙肩是下垂著。然後你看到他借著挺胸、直瞪觀眾以及用嚴肅的語調發言,來克服他的怯場。演說者發出的這些信息,並非他的本意,它發生在演講者毫無意識的情況下。
樹立正確的人際溝通理念
前麵介紹了溝通中常見的三種錯誤的想法。那麽,如何樹立正確的溝通理念?下麵的幾點原則,不可不知:
首先,如果想進行有效的溝通,必須避免以自己的職務、地位、身份為基礎去進行溝通。你與他人有多少共同點,將決定你與他人溝通的程度。
共同點意味著目標、價值、態度和興趣的共識。如果缺乏共識的感受,而隻一味地去嚐試溝通是徒勞無益的。一位經理若隻站在自己立場上,而不去考慮職工的利益、興趣,勢必加大與職工間的隔閡,從而給溝通製造了無法逾越的障礙。
應該向他人表示傾聽的誠意。即使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也應該如此。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心理經驗的世界之中,對他而言,他所經曆過的才是真實,而不是你所說的。
其次,在溝通過程中,請試著去適應別人的思維架構,並體會他的看法。換而言之,不隻是“替他著想”,更要能夠想象他的思路,體現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感覺。設身處地替他著想,是很有益的。但若能和別人一起思考、一同感受則會有更大的收獲。在這個過程中,你很可能會遇到“不同意所看到的和聽到的”的情況。可是,跳出自我立場而進入他人的心境,目的是要了解他人,並不是要同意他人。一旦你體會了他人如何去看事實、如何去看他自己,以及他如何衡量他和你之間的關係,才能避免墜入“和自己說話”的陷阱。
最後,你的目標是要溝通,而不是要抬杠。有效的溝通不是鬥勇鬥智,也不是辯論比賽。對接收者而言,溝通中的發送者所扮演的角色是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說話人發覺聽話人心不在焉或不以為然時,他就必須改變他的溝通方式。接收者握有“要不要聽”和“要不要談”的決定權。你或許可以強製對方的溝通行為,但是卻沒有辦法指揮對方的反應和態度。
跨越人際溝通的障礙
如果一個人缺乏社會經驗,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就會常常因溝通要素質量不高、溝通工具運用不當、溝通方式選擇欠妥而使溝通過程受挫。具體地說,溝通中常見的障礙有:
(1)語言障礙。
語言是以言語為物質外殼,以詞匯為建築材料,以語法為結構條件而構成的符號體係。言語交流與思維方式不可分離。進行語言交流時,不注意語言的這些特點或使用不當,就容易造成語言障礙。青年人的語言障礙通常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語言修養不足。如語義不明造成歧義,語言結構不當造結成費解。語言結構即語言的結構,包括語句、語段的結構等。當這些結構不符合語言規律時,就會產生語病,給溝通帶來困難。在眾多的語病中,語言表達先後無序,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等,最容易造成溝通的困難。二是過多使用青年人的語言。所謂青年的語言是指,由青年創造出來的,在青年中廣泛流傳的,代表著青年的獨特的化傾向的,成為青年人進行情感溝通的獨特媒介的一種語言方式,如青年中的流行語、套話、暗語等。這種語言帶有明顯的青年亞化特征,因此與社會主流化存在一定的衝突。在社會交往中,過多使用青年的語言,會使青年與一般的交往對象拉開距離。
(2)習俗障礙。
習俗即風俗習慣,是在一定化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特點的調整人際關係的社會因素,如道德習慣、禮節、審美傳統等。習俗世代相傳,是經過長期重複出現而約定俗成的習慣法,雖然不具有法律一般的強製力,但通過家庭、親朋、鄰裏、社會的輿論監督,往往促使人們入鄉隨俗。青年往往對習俗不太重視,視之為可有可無,因此而引起許多溝通問題。
(3)角色障礙。
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會有一個特定的角色位置。不同角色位置上的人,其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如果固守自己的角色行為,不注重對其他角色觀念、角色行為的理解;就會導致角色與角色之間的衝突,造成角色障礙。青年中常見的角色障礙有:
年齡不同形成的代溝。在現實生活中,代溝是不容忽視的。所謂代溝,就是“因年齡差異而造成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麵的差異、對立乃至衝突”。代溝現象不僅限於家庭,也出現於群體和社團中。形成代溝的原因很複雜,較普遍的原因有:年齡差別造成的兩代人的心理差別,時代不同造成的兩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盡管代溝現象是反映兩代人之間的差異現象,但這種差異並不是絕對的。兩代人的生活有差異之處,但也有共同之處。這樣的認識對我們科學地理解代溝問題是有益的。
行業不同形成的行溝。因社會分工而產生的千差萬別的職業,也為從事不同職業的人之間的溝通增加了困難。行溝的主要表現是,行業與行業間的封閉與保守,造成隔行如隔海;從事不同職業的人的特殊的行為方式,造成的人與人理解上的困難。行溝會造成不同行業人溝通方麵的困難,但也會形成同行業人較一致的行為方式,這對青年職業社會化又是有利的。
職位不同形成的位溝。職位障礙通常存在於有地位差異的交往雙方之間。這是由兩者因職位、地位不同而產生的“自我感覺差距”所造成的。職位障礙不僅影響雙方的關係和諧與感情交流,由於青年的自我感覺較低,還會加重他們形成“自我萎縮性人格”。
(4)心理障礙。
在人際交往中,由於心理方麵的缺陷造成的人際溝通困難,是青年社會化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青年中常見的交往心理障礙有:
個性傾向明顯。個性心理傾向主要指人的價值心理、興趣等方麵,它們對人際交往有著重要的影響。價值心理指,對其參與的活動的價值進行心理評估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傾向。價值心理在人際交往中將引導著“與誰交往,不與誰交往”。青年價值心理的自我意識明顯,應用不當,容易造成人際關係緊張。興趣表現得過寬過窄,也不能與眾人達成自然的溝通。青年人的興趣表現得過於寬泛,容易給人落下華而不實、浮光掠影、知之甚少的印象,這都不利於溝通。
情感失控。青年的情緒和感情有強烈而兩極化的特征。情感高漲時容易衝動,情感低落時容易自卑,也容易出現情緒偏頗,如驕傲情緒、急躁情緒等。不能有效地駕馭情感表現,會極大地妨礙正常的溝通。
認知與情感不協調。認知、情感、行為意誌是態度的三個基本的構成成分。三者之間協調一致,個人態度中的社會性成分就高;三者之間失調,個人態度與公眾態度就容易發生衝突。在青年的態度中,常出現的情況是:認識改變了,但行為方式轉不過來,或者認識到了,卻不願那樣去做。這種態度必將影響到青年與社會的溝通。
通過談心進行有效的溝通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以談心的方式和同事、上司或下屬進行溝通,那麽怎樣才能使這種溝通更有效呢?下麵的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1)明確目的,有所準備。
談心與聊天不同,聊天的話題廣泛,隨聊隨換,而談心則是指對一定的心理、思想的分歧而進行的。要取得成功,必須明確目的,有所準備。
明確目的主要指談心後要達到的結果。比如兩人之間有看法,互不服氣,以至於影響到工作上的合作。談心之前要明確,目的是讓對方更多地了解自己,摒棄前嫌,攜手共進。
有所準備是指在談心前精心構設交談用語、談話內容及談話進程,怎樣開始,說些什麽,何時結束,都進行充分準備,以免談起來零亂分散,甚至言不及義,影響表達效果。
有所準備還包括預設談話中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的處理方法。有了這些準備,談心活動就不會演變成爭吵或僵持,就能根據對方的反映調節交談方式,確保交談目的的實現。
(2)切入正題之前先進行鋪墊。
談心開始時見麵的話語是最難構設的。這時,可以讓表情來代替,一個真誠自然的微笑,表明你與對方談心的態度是誠實的。首先在情感上就給對方以很大影響,然後再來上一兩句寒暄話,進一步表明你的友好態度和誠意。這樣的“開場白”有利於氣氛的緩和,有利於談話的繼續進行。
開場白過後,應很快地切入主題,譬如消除某個誤會,說明某種情況等。因為這時雙方的關係隻是表麵的禮節性的和緩,若過多地拉扯旁的內容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同時也會暴露你的弱點,直接切入正題,讓雙方就一個問題展開對話,進行溝通,盡快消除分歧,澄清誤會,說明情況,以便達成共識。
(3)語言誠懇,感情真摯。
談心是要向交談對象闡明自己的某種觀點或見解,而不是加劇矛盾。因此要以誠懇之心來遣詞造句,選用中性的,不帶有強烈刺激性的詞語,減少對方的反感和受刺激的心理效應,讓這樣的話語傳達出你希望釋解前嫌的誠意。
在整個談心過程中,對個性極強、難以理喻的談心對象,要把握其特點,除了使用能闡明觀點的話語外,更要以情動人,多使用具有情感交流作用的詞語來製造氣氛,溝通心靈,理順情緒。如有兩位老同誌,許多年前因工作造成分歧,相互不理睬。其中一位上門化解多次,但對方態度強硬,拒不接受。這次去了,說了這樣的話:“我今年60歲了,你比我大,該是62歲了吧?咱們都是過了大半輩子的人了,還有多少年好活呢?我真不希望咱們到另一個世界還是對頭。”從人生無多這個老年人易動情的話入手,使對方產生情感共鳴,終於消除了隔閡。
(4)注意語氣、聲調和節奏。
談心時,如果語氣、聲調和節奏運用不當,也會影響到說話水平以及最終結果。
談心時,語氣要和緩、委婉,不能聲色俱厲,咄咄逼人。和緩委婉的語氣能衝淡對方的敵對心理,能給對方一種信任感、誠實感,不至於造成雙方心理上的壓抑,不至於激化矛盾。語氣往往體現在說話的表述方式上,追問、反問、否定往往使語氣顯得生硬、激烈,易引起對方反感;而回顧、商榷、引導、模糊等往往能製造平淡和諧的談話氣氛,有利於減輕壓力,闡明事實、表明觀點。
聲調在談心的效果上也有重要作用。當一個人心存怒氣時,說話的聲調無疑會上揚,形成一種尖刻的沒有耐心的調子。這種調子有很強的傳染性,會使對方馬上也像受傳染一樣針鋒相對,厲聲對厲聲,尖刻對尖刻,隻會使事態擴大,矛盾加深。
語言的節奏有舒有急,有快有慢。使用快節奏講話往往會使你顯得心急,情緒不穩,易激動發火,這不利於交談對方的思考和應對,顯得沒有誠意;節奏太遲太緩,顯得缺乏生氣,沒有信心,影響談話效果;節奏適度,方顯自然、自信、有力,易於從心理上影響對方,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
通過對話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在社會的各個層麵,都有通過對話達到相互理解的強烈需要,尤以商界為最。商業場合有很多因素,如組織結構優化、企業戰略聯盟、激發員工主觀能動性、以客戶為中心等等匯集在一起,強化了對話的必要。
(1)對話的原則。
對話是一種很嚴格的討論方式,對參與者有嚴格的紀律要求。如果不遵守這些紀律,就無法從成功的對話中獲益。如果開展很有技巧性的對話,結果可能非同一般:它會消除長期的偏見、克服不信任、取得全新認識、發現新的共同點、增強群體的凝聚力等等。
對話和一般的討論之所以截然不同,在於它有三個鮮明特征。真正的對話中不存在對話各方的較勁,不存在級別高低的影響,觀點不同也不會有絲毫的懲罰,總之沒有任何形式的強人所難。
相互平等。對話之所以是對話,正在於對話各方已經建立了信任,位置高的人也放下架子,平等地進行交流。在形成了相互坦誠的心態後,各方才能以平等的身份,推心置腹地展開交流。
推人及己,認真傾聽。推人及己是一種通曉他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對話中不可或缺。討論中的參與者可以不產生共鳴,但這隻不過是討論而已,算不上對話。人們發覺,表達自己的思想容易,設身處地地回應他人的不同觀點卻困難。因此,討論比對話更加常見。
擺明觀點,開誠布公。談話中別人可能會向你奉若神明的觀念發起衝擊,要想在對方提出**話題後,穩若泰山、不急不躁、坦然應答,確實需要練習,需要把握分寸。在對話中,人們可以互相擺出觀點,對其展開有效討論。
以上三個特征,缺乏任意一個或者一個以上,對話就會變成一般的討論,或者其他形式的交流。
如何克服靦腆
在人際交往中,拘謹羞澀、眉低臉紅、說話聲小、表情緊張等特點都可以看作是靦腆的表現。靦腆的人在與人初次交往時,對談什麽話、怎樣保持目光接觸,都感到為難、不自在。他們不善於言表,尤其在人多的場合,咕噥半天也表達不出自己的意思,讓人著急甚至引起誤解,成為社交的一大心理障礙。
產生靦腆的原因很多:有的人天生膽小內向,性格原因使然;有的人認識有誤,怕在人前出醜,有損自己的麵子;有的人受過幾回挫折就喪失了勇氣,變得謹小慎微起來;有的人持有傳統保守思想,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等。這些原因束縛著人們的言行,造成一些現代人在人前感覺靦腆、無法行動自如的情形。
靦腆的人傾向於認為,社交往來就是他們自己在不時地被別人評價。對社交會友持這樣一種態度,必然會使他們對如何出現在人們麵前,既渴望又有防衛之心。
帶有靦腆傾向的人,總是在設想著會發生什麽意想不到的壞事情。他們在社交中不懂得把握與人共享親密的良機,也不會有多大的愉快享受。
臉紅也是靦腆的常見表現,在各種場合都可以發現愛臉紅的人。遭受他人羞辱時,在公共場合出醜時,或受到批評時,靦腆的人煩躁不安、心情沮喪、羞愧難當而變得臉紅;在受到表揚時,需要當眾發言時或與異性初次見麵時,靦腆的人有會因為內心的羞愧而變得臉紅。
作為年輕人,靦腆容易使你喪失進取的機會,失去許多本可以交得很好的朋友,錯過上司或老師賞識你的可能性,漏掉施展才華、發揮才能的時機等。
那麽,如何克服靦腆呢?
首先,要“解放思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拋棄那些封建教條和呆板的古訓,要做超脫的一代,成為一個灑脫的人。
其次,在人前鼓起勇氣,自我鼓勵。隻要多給自己壯膽,多給自己鼓勁,隨時注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靦腆就會被克服。“壯膽”不是憑著傻大膽,鼓勁也不是亂鼓一氣,而是要在拓展胸襟,開拓視野的堅實基礎上,有利有力地去做。
再次,與人交談時訓練自己看對方的眼睛,讓人感覺到你是一個坦誠而又自信的人,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最後,克服靦腆心理的另一竅門就是改變自己與人交談的方式。常常,靦腆者感覺與人交談十分困難。研究人員已發現,為了使談話不至於中止,他們會用“是的,我同意”或“多有趣啊”來敷衍。其實,當人際交流受阻時,可以問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你是怎麽形成這種愛好的?”等。輕鬆隨意的話題能夠表達你的友好,也可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總之,隻要你有信心、肯努力,就沒有跨不過去的障礙,何況僅僅是靦腆的心理呢?如果你是一個在人前感覺靦腆的人,並認為靦腆的確阻礙了你與他人更好對進行交往,成為了你社交的障礙,那麽試試上麵的良策吧!你會發現克服自己的靦腆心理將變得輕而易舉起來。
如何克服嫉妒
嫉妒集中表現為心理上的惡性循環。在一定的環境中,某些人在一些方麵如才學、收入、穿戴、成就、人緣關係等高於自己時,立即產生一種由羨慕轉為惱怒甚至忌恨的情緒,並試圖以種種方式中傷、詆毀他人,以維持心理平衡。在攻擊方式上,依據個人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程度而定,多以暗中較量、曲折迂回的不公開方式出現。
嫉妒使人們對同事在工作中的成績和貢獻采取貶低、冷落,甚至惡意中傷的態度;對兄弟姐妹受到長輩的寵愛感到不滿和憤恨;若是自己容貌欠佳、身材不理想,則會對天生麗質者產生無名的嫉妒之火。嫉妒還使人們對戀人或配偶以前的生活經曆特別**,刨根究底,並對她們的行為及社交圈采取嚴密的防範措施,這是一種在極端占有欲的情感支配下的行為方式。有嫉妒心理的人總是企圖壓倒別人、操縱別人甚至占有他人的感情。然而往往由於自己勇氣不足、優柔寡斷、能力低下、手段惡劣而事與願違。於是嫉妒者不得不經常掙紮在不良心境的痛苦漩渦之中。
防止嫉妒心理的產生,首先要認識嫉妒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心胸要開闊,以誠摯友善、豁達大度的態度與他人相處。其次要知己知彼、正確評價,明了雙方長短,學會駕馭感情的激流。另外,還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一般來說,虛榮心強、好出風頭的人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狹隘自私、**多疑的人也易產生嫉妒心理;軟弱、依賴、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弱點,同樣是誘發嫉妒心理的溫床。最後,要善於化嫉妒為積極進取的動力,奮起直追、不斷充實自己,使潛能和特長得到充分發揮。
至於被嫉妒者,則不能持與嫉妒者對著幹的心理,以牙還牙。對於來自嫉妒者的刺激,應處以冷靜態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受幹擾,堅持走自己的路,勇往直前。比如,有一位業餘作者,字能力很強,別人三天的工作,他一天就幹完了。因此,他常利用業餘時間寫稿,一年稿費收入達萬元。一些嫉妒之人議論紛紛,甚至向領導進讒言。而他抱定自己利用業餘時間創造出精神財富是高尚之舉,依然故我。於是嫉妒者不僅誹謗,還在他辦公室貼了小字報:“不務正業,給報紙寫章,一年成為萬元戶……”這位作者看後用紅筆批示:“已閱。一年成為萬元戶是去年的價,今年已成倍地增長了。”這招真靈,非議之言隨即銷聲匿跡了。
嫉妒心理人人有之。積極型的嫉妒是事業成功的動力,而消極型的嫉妒則是滋生邪惡的因素,這已被無數事實所驗證。這兩種效應若處理得好,會使自己事業有成,得到社會的承認;處理得不好,會使自己遭人唾棄。所以說,如何正確對待嫉妒,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嫉妒很容易使你疏遠別人和心理上失去平衡,實際上,與其羨慕別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爭取。
如何克服猜疑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便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曆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麽,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蘭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隻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導致猜疑的原因主要與個人的一些特點有關:
1有些人在某方麵自認為不如別人,但自尊心過強,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算計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認為是真的,於是陷入猜疑怪圈而無力自拔。
2。還有些人以往比較輕信別人,並視之為知己,告訴許多個人的秘密,但卻遭到他的欺騙,從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敗,甚至導致很強的防禦心理,不願再信任他人,遇到什麽事情都要懷疑再三。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遠離朋友。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那麽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鬱鬱寡歡;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較狹隘,因而不能更好地與周圍的人交流,其結果可能是無法結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對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變。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如下:
第一,理性思考,不無端猜疑。當發現自己生疑時,不要朝著有利於猜疑的方向思考,而應問自己:為什麽我要這樣想?理由何在?如果懷疑是錯誤的,還有哪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在做出決定前,多問幾個為什麽是有利於冷靜思索的。
第二,發現自己的優點,增強自信心。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不要隻看到缺點而灰心喪氣,更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優勢,培養自信心和自愛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會給他人一個良好印象的。
第三,增強對自我的調節能力。一個人在人生旅程中,難免遭到別人的議論和流言。如果猜疑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要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議論,該怎樣做還是怎樣做,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產生的懷疑也煙消雲散了。
第四,加強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來源於相互的誤解,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就應該通過適當的方式,兩人坐下來交流。通過談心,不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為對方了解,消除誤會,而且還避免了因誤解而產生的衝突。總之,我們必須做到實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從猜疑枷鎖中解脫出來。
如何克服偏見
我國古代有一則寓言,說的是有一位農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開始懷疑是隔壁人家的兒子偷的,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他覺得那人走路的樣子、說話的聲調、臉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樣,很像偷了東西的人;後來,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於是再留心觀察隔壁人家的兒子時,覺得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臉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個偷斧子的人了。
偏見是由於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缺乏事實根據的、偏執於某一極端的、不符合事實的認識而產生的結果。偏見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來源為基礎,因而對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風捉影的、道聽途說的、人雲亦雲的。有偏見的人,看人處事容易走極端,往往“抓住一點,不計其餘”,如果說某個人好,就是什麽都好,如果說某人不好,就是一無是處。偏見使人囿於自己的一孔之見,使人用有色眼睛看問題,使人懶於思索問題、拒絕接受新的東西,使人難於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使人越來越無知和愚昧……總之,為偏見纏身的人們,是很不容易理解他人的,不管對方是不是具有最美好願望和最善良動機。
那麽,怎樣克服偏見呢?
第一,避免先入為主。前麵提到的那位農夫,先入為主地懷疑別人偷了他的斧子,於是“真的發現”在他身上有許多疑點,其實這些疑點隻不過是農夫自己主觀想象的結果,而並非是真的事實。如果有些老年人平時在人際關係中總是喜歡道聽途說,靠印象作出判斷,就難免要陷入“先入為主”的泥潭,對他人形成偏見。
第二,避免“循環證實”。有些人對他人的偏見十分強烈,而且這種偏見一旦形成後,久久不能消除,還自認有許多“理由”,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環證實”的影響。所謂“循環證實”,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互動”效應,即你對某人反感,久而久之,對方也會對你產生敵意,於是,你就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斷是正確的。反感對反感,敵意對敵意,兩人的偏見和隔閡越來越深,遇到這種情況,自己應首先主動理智地改變偏執的態度和行為,切斷偏見的“惡性循環”。
第三,增加直接接觸。許多偏見往往是由於彼此間缺乏開誠布公的交談接觸而形成和產生的。要克服偏見,就必須跨越敵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礙,加強直接接觸,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第四,提高知識修養水平。可以說,偏見是無知和愚昧的產物。一個人知識修養水平越高,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越強,偏見越少;反之,則容易受流言蜚語、道聽途說的愚弄,而對人形成偏見。
如何改變消極思維
希臘哲學家伊皮克特德說:“使人不安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通過這事物作出的結論。”消極思想和情感對人的影響比人意料的還要大。它使思考停滯,對自身產生懷疑,使人不能安眠、人際關係變得複雜。
在人際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有消極思想的人常常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反正也幹不好,不幹就算了!”
我們總是傾向於將事物的前景預料得很糟,人的注意力習慣於集中在冒險幾率上而非機遇上,這似乎也可以說明人們為什麽不會對成功念念不忘,而總是對失敗耿耿於懷。
(二)“如果我能……就好了!”
我們不僅僅為未來無端地憂慮,還總是讓過去的失敗和失意的陰影所籠罩,我們在心裏不隻一次地重溫皆日的打擊所帶來的傷痛,然後固執地獨自沉浸其中,於是我們總是難於忘卻傷痛,一次又一次地回味著以往的失敗,無止境地幻想著不可能的事,這使人頹喪失落。
(三)“我還不夠好!”
在越來越功利的社會裏,自我懷疑、膽怯和自卑情緒泛濫,這些情緒使成功的人也不免會產生嫉妒。每個人都希望有用武之地,永遠將自我最完美的一麵呈現在別人麵前,希望成功、被重視、有運氣,這些美好的向往使我們篤信媒體展現給我們的偶像:聰明、漂亮、處變不驚,其實這種狀況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這種無休止的攀比和追求隻能帶來無盡的失望和自我貶值。
(四)“人性非常醜惡!”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曾將與人的一次不愉快的相處的經驗廣泛化、擴大化,這樣一來使得人們在與人的再次接觸中有了先入為主的壞預想,當情況極端化以後,甚至可能引發心腦疾病。
總之有消極思想的人,無論成功或失敗,總會暗地存在一種否定性的思考,這種思考方式往往會影響人們的判斷能力。我們必須根除這種深藏於我們內心的消極思想。
在國際銷售組織,連續六年保持世界銷售第一紀錄的夏木誌郎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每當到了傍晚6點鍾時,我就把今天過去了的一切失敗忘掉,否則,對於明天的生意是會有所妨礙的。在清早起來的時候,嘴裏也一定說‘今天真是個好日子’;踏入辦公室前,就想一些過去成功的事情;在與客戶接洽的過程中,腦子裏便浮現出與對方順利簽訂契約的情景。”
當你心目中有了一個對自己徹底肯定的信念時,和對方交涉的成功率必然很高。在你與人交涉的時候,千萬不要盡想那些曾遭失敗的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要盡量用肯定語來代替否定語並不時地激勵自己,若能做到這些,你自然就會具備積極行動的姿態,在人際交往中充滿自信,這對於你進行成功的社交活動至關重要。
如何遠離社交恐懼症
在生活中,你不可避免地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而社交是展示風采的重要方麵,可能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談,在公眾場合發表你的觀點,出現在談判、酒會、晚宴等各種社交場所。但是,你總是不由自主地退卻,或硬著頭皮去了,卻因表現失態而讓好機會白白溜走。你懊惱、後悔,可當下一個機會出現的時候,你又開始膽怯、猶豫、心慌、手顫,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窘態中消耗殆盡。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交恐懼症。特別對於許多剛離開家門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結交新的朋友、融入他人的社交圈子是一種心理上的挑戰。一開始總有一些手足無措的感覺,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例如,小李剛從大學畢業分到一個機關辦公室工作,每天坐班,要和自己並不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工作還好辦,和人交往就有些發怵。看到別人在業餘時間有說有笑,打牌聊天,好不熱鬧,而自己行單影隻,和別人無話可說,索然無味。他真羨慕那些“自來熟”的人,而自己怎麽就做不來呢?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都有和別人交往的需要,否則就會產生孤獨、寂寞、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可是,人的交往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後天環境的熏陶和有意識地培養下形成的。為了遠離社交恐懼,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積極的方法:
第一,不否定自己,不斷地告訴自己“我是最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二,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麽地步就做到什麽地步,隻要盡力了,不成功也沒關係。
第三,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沒有什麽比現在更重要的了。
第四,友善地對待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在幫助他人時能忘卻自己的煩惱,同時也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
第五,找個傾訴對象,有煩惱就一定要說出來,找個可信賴的人說出自己的煩惱。可能他人無法幫你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讓你發泄一下。
第六,每天給自己10分鍾的思考時間,不斷總結自己才能夠不斷麵對新的問題和挑戰。
第七,到人多的地方去,讓不斷過往的人流在眼前經過,試圖給人們以微笑。
如何戰勝孤獨
孤獨的人常常獨自生活,朋友很少,也很少進行社交活動。他們害怕社交風險,往往在交際中感到消極。
人人都有感到孤獨的時候,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戰勝孤獨。有些人的孤獨是內在而穩定的,他們麵對孤獨無能為力、束手無策;而有些人的孤獨則是外在而可以控製的,這些人隻是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裏感到莫名的孤獨,他們相信自己能夠駕馭它,並能積極地做些排除孤獨的事情。
真正的孤獨,往往存在於那些雖然進行著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卻沒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們之中。事實上,不管你是置身於人群,或是獨處一室,隻要你對周圍的情況缺乏起碼的了解,與你身處的世界無法溝通,你就會體會到孤獨的滋味。
孤獨一般有兩種類型:其一是情緒性隔絕,指孤獨者不願意與周圍人來往;其二是社會性隔絕,指孤獨者不具有朋友或親屬的關係網。
孤獨產生的原因多而複雜,比如:事業上的挫折,缺乏與異性的交往,失去父母的摯愛,夫妻感情不和,周圍沒有朋友等。此外,孤獨的產生,也與人的性格有關。比如有的人情緒易變,常常大起大落,容易得罪別人,因而使自己陷入一種孤獨的狀態;還有的人善於算計,凡事總愛斤斤計較,考慮個人的得失太重,因此造成了人際交往的障礙。
孤獨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據統計,身體健康但精神孤獨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數量要比那些身體健康而合群的人死亡數多一倍。人的精神孤獨所引起的死亡率與吸煙、肥胖症、高血壓引起的死亡率一樣高。
心理學家發現,孤獨者的一些行為,常常使他們處於一種不討人喜歡的地位。比如他們很少注意談話的對方。在談話中隻注意自己,同對方談的很少,常常突然改變話題,不善於及時填補談話的間隙等。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孤獨者受到一定的社交訓練,如學會如何注意與對方談話後,他們的孤獨感就會大為減少。
所以,孤獨是可以改變和戰勝的。那麽,戰勝孤獨有哪些方法呢?
第一,多與外界交流。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內心感受的需要。獨自生活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一個常年在山上工作的氣象員說,他的身邊沒有人可以傾訴,但他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訴家人,所以他就用寫信來滿足了自己的這一要求。
第二,多與快樂的人相處。人的性格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經常與開心的人們在一起,你會自然而然地受到他們的感染,產生“近朱者赤”的效應。慢慢的,你就會敞開自己的心扉,變得快樂起來。
第三,“忘我”地與人交往。與人們相處時感到孤獨,有時會超過一個人獨處時的十倍。這是因為你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例如,你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由於你無法與周圍的人進行必要的交流,也無法進入那種熱烈的情感中,所以,你在他人熱烈的氣氛中會倍加孤獨。因此,在與他人相處時,無論是什麽樣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並設法為他人做點什麽,你應該懂得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會溫暖你自己。
第四,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許多活動是充滿了樂趣的。隻要你能夠充分領略它們的美妙之處,就會消除孤獨、如有些人遇到挫折,情緒不好,但又不願與別人傾訴時,常常會跑到江邊或空曠的田野,讓大自然的清風盡情地吹拂,心情就會逐漸開朗起來。
第五,確立人生目標。現代人越來越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樣,害怕在不幸時孤立無援,害怕自己不被人尊重或理解,這種由激烈社會競爭導致的內心恐慌,無疑使一些人越怕越孤獨,心靈也越脆弱。那麽,要克服這種恐慌與脆弱,必須為自己確立一些人生目標,培養和選擇一些興趣與愛好。一個人活著有所愛、有追求,就不怕寂寞,也不會感到孤獨。
如何克服社交中的庸俗習氣
在生活作風方麵,庸俗習氣是社交的大敵。
第一種庸俗習氣是吃吃喝喝。有一種說法:“朋友,朋友,抽煙喝酒。”朋友湊在一起,就是吃吃喝喝。一喝起酒來,便一醉方休,一高興起來,便劃拳行令,甚至酗酒鬧事,醉臥大街。固然,朋友交往少不了必要的宴請,如某人升學、參軍等大家聚在一起,舉杯話別,相互勉勵。但是,動輒吃喝則是一種庸俗的習氣。還是古人講得好:“君子之交淡若水”、“友如作畫須求淡”。
第二種庸俗習氣是玩玩鬧鬧。朋友在一起玩玩鬧鬧,也是正常的,有害於友誼的是那種庸俗的玩樂。何謂庸俗的玩樂?你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麵來看:首先,為什麽要玩樂。如果把友誼同玩樂劃等號朋友之間就是為了在一起玩樂,那就是庸俗的習氣。如果把玩樂放在從屬的地位,朋友在一起玩玩,是為了調節一下氣氛,為了休息一下筋骨、交流一下信息,這是正常的、有益的。其次,用多少時間玩樂。如果對打撲克、下棋、跳舞等娛樂活動入了迷,一玩起來就什麽也不顧了,甚至通宵達旦,影響了第二天的工作,那就不好了。
第三種庸俗習氣是沉溺於玩樂。在工作之餘,朋友們登山、遊泳、欣賞音樂等……這類玩樂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鍛煉意誌,這與學習、工作的關係,猶如土地的輪作一樣,是必要的、有益的。若是沉緬於不健康的活動裏,如賭博、鬥毆、尋釁等,就是不正常的、有害的。社會主義精神明建設的逐步完善,為我們開辟了業餘生活的廣闊天地,我們應讓高尚的情趣占領我們的業餘園地,從中汲取健康的養料和豐富的知識。
第四種庸俗習氣是閑聊扯皮。謝覺哉同誌在《交朋友的道理》一中指出:朋友相聚,不談工作、不談學習、不談政治,隻談些個人間私利私憤的事,這叫做“群居終日,言不及義”。有的人正是這樣,聚在一起專談一些庸俗的生活小事:談女人,說髒話;講吃講穿,比派頭,比闊氣;互相奉承,比賽吹牛;海闊天空,不著邊際,玩笑庸俗,打哈取趣;拉三扯四,搬弄是非……正常的友誼,就要被庸俗的閑聊扯皮蠶食掉了,朋友變成了“幫閑”。
怎樣杜絕社交中的輕率態度
有的人對社交持一種極其輕率的態度,動不動就要與朋友絕交。朋友是應該珍惜的,不應該棄之如敝屣。
輕率的絕交,本身說明了擇友的輕率。得來得太容易了,失去得就容易。信手可以拾起一塊石頭,必然會毫不顧惜地隨意把它扔掉。人們總是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東西,沙裏淘金,千篩萬淘,所以人們格外珍重黃金。如果見人就是朋友,又怎麽能不隨時拋棄朋友呢?實際上,黃金的可貴,除了稀少、難得外,根本還在於它本身的價值。正如黃金一樣,朋友也是極其可貴的,應該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友誼。友誼同健康一樣,當人們失去了它的時候,會更感覺到它的寶貴。作為一個健康人,對自己健全的肌體並不感覺到怎麽樣,並沒有驕傲和自豪之感。可是,他一旦失去了健康,便會深深地體會到,健康是多麽寶貴,健康人多麽值得驕傲和自豪!友誼也正是如此。與朋友朝夕相處,並不覺得怎麽樣,一旦失去了友誼,就會倍感失掉的東西的可貴。特別是當你遇到困難、挫折,遭到諷刺、打擊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往日朋友的理解、安慰和鼓勵,你會感覺到孤立無援的悲哀。當你身處友誼溫泉的時候,請你珍重它吧?固然,我們並不一概反對絕交。在有的情況下,必須當機立斷,遷就姑息,猶豫不決,反而錯了。例如,朋友成了敵人,就必須與之一刀兩斷。總之,我們結交朋友,對待友誼,應以有利於國家、人民的利益,有利於個人健康成長為目的。
如何控製社交中的情緒波動
人的情感似遙控器一般控製著人的言談舉止,其表現出來就是或喜或悲或樂或慍的情緒了。它就像是人的另外一張麵孔。良好的情緒狀態讓你顯得自信和陽光,是保證社會交往活動正常進行的必備要件。得體的舉止、情緒穩定,似迎麵春風讓人感到易於接近、容易溝通;反之,完全不能自製的情緒必然成為社交的絆腳石,沒有人願意靠近一個喜怒無常的人。因而,在社交中應當謹記以下幾點:
(一)切勿急躁衝動。
在一般情況下,你以什麽態度對待別人,別人就會以相同的態度反擊你,這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麵,急躁衝動容易打亂人的正常思維,不利於正確地解決問題。在日常的社會交往活動中,會遇到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各種各樣的問題。遇到問題時,要善於控製情緒,如果失去控製、矛盾會更尖銳。所以不管遇到多惱火的事,情緒要冷靜、鎮定,才能處理好矛盾。
(二)切勿故作深沉。
人際交往,是一種思想交流活動,本該真誠相待,暢所欲言。如果深藏不露,叫人覺得有點道貌岸然;如果與人相處,處處不露心跡、守口如瓶,那麽會讓人覺得你不可捉摸、不可思議,無形中拉遠了心理距離。
(三)切忌喜形於色。
表情上眉飛色舞、洋洋自得,還對別人的事評評點點、指手畫腳,隻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損害自己的形象和威信。與人交往,應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不能麵無表情,但也不能取得成績或有高興的事時,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總之,遇到任何事都要保持一種平和心態,自己喜怒哀樂要表現得自然,不做作。分寸一定要有所把握,否則隻能給人一種喜怒無常的印象,最終,隻得自食苦果。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曾說:即使是一個職業的演說家,都沒有完全消失登台的怯場。這句話告訴我們,無論是誰,都會有怯場的體驗。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並不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都想每次做得好、表現得好。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一個非常有造詣的專家,他會說自己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生怕出什麽問題。這不全是謙虛,而是對自己負責。
偉人也有“怯場”,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當今世界八大演講說家之一,但是在他初入政壇不久,在議會發表演講時,卻栽了一個終身難忘的大跟頭。他事先把演說稿背得滾瓜爛熟,躊躇滿誌地登上講台,開始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說。他講了一半,突然忘記了下。他手腳冒汗,麵紅耳赤,可怎麽也想不起來下麵要講的那句話。他像傻瓜一樣在台上呆站了一陣,最後隻得尷尬地退回自己的座位。當眾出這麽大的醜,這在英國的議會上是絕無僅有的。
但是,“怯場”並非不治之症,演講者可以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調適。
(1)由於陌生而怯場。
許多人由於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講台上麵對聽眾發表過講話,一旦要求他們在這種場合、這樣的位置麵對聽眾講話,就會怯場。
針對這種情況下的怯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調適:
演講者可以早到場熟悉環境。也就是說,在演講之前早些到達演講場地,不僅要觀察演講場地的空間布局,而且還要了解聽眾的年齡、性別、化層次等,甚至還可以與一些聽眾進行隨意性的交談。這樣,等到演講開始時,演講者就會感到這時的演講隻不過是一次擴大了的談話。聽眾也隻不過是談話的對象而已。如果條件許可的話,還可以在演講之前,到講台上親自體驗一下那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呼吸均勻。當演講者還未登台就感覺呼吸急促、心驚肉跳時,演講者首先要等到主持人說完話,再不緊不慢、步伐適中地走上演講台,以使緊張的氣息平靜下來。千萬不要跑步登上講台,那樣會使緊張氣息“變本加厲”。其次是登台後,不要匆忙開始演講。應該先環視演講場地,同時作一次深呼吸,而後行鞠躬禮。禮畢,再作一次深呼吸。經過這樣的呼吸調整之後,再開始演講,演講者的怯場情緒就會銳減,甚至完全消失。
(2)麵對陌生的麵孔而怯場。
有的演講者因為聽眾陌生而產生一些怯場現象,此時,演講者可以這樣做:
尋找支持者。聽眾席中如果有同事、朋友時,演講者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也就是說,演講者宜實視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而對其他的聽眾則采用虛視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時應注意,不要讓視線長時間固定在某一方向或區域。否則,會使其他聽眾產生冷遇之感,從而不利於演講順利進行。
盯住聽眾的鼻尖。當演講者麵對的聽眾完全是陌生的麵孔時,則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一般來講,人們都害怕正視陌生人的眼睛,而演講則要求演講者用眼睛不時地與聽眾進行交流。這樣,演講者如若不采取任何技巧而正視陌生人的眼睛,勢必會越講越緊張,越講越糟糕。如果演講者盯住聽眾的鼻尖,則會產生一箭雙雕的效果。不僅會減輕演講者由於麵對陌生的眼睛而產生的緊張情緒,而且也會使聽眾感覺到演講者在注視著“我”,“我”應該很好地聽下去。
(3)由於過高估計聽眾而怯場。
在演講實踐中常有這樣的情況:有的演講者在參加某個集會時,對自己的演講內容並不是毫無準備的,他們有的在會前作了認真的思考,甚至不乏獨到的見解。但是由於臨場時過高地估計聽眾,從而導致對自己缺乏信心和勇氣,進而臨場時心慌意亂,言不由衷,最終不能準確而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效地傳播信息等。這種情況在青年演講者中比較常見。此時,演講者可以采用心理暗示法對怯場進行調適,即無論聽眾水平高低,都假設他們“一無所知”。這樣,一來能夠成倍地增長演講者的信心和勇氣;二來還能使演講者精心選擇最能說明自己觀點的材料;三來還能夠使演講者用心選擇適當的言語表達方式,來增強演講效果。總之,無論聽眾水平高低,都假設他們“一無所知”,演講者才能無所顧忌地、較好地調動和發揮他們多方麵的演講藝術才能,以引起聽眾心理上的美感和共鳴。英國物理學家、演講家法拉第,曾做過一百多次的學術演講,十九次科普講座,每一次都取得了眾口讚譽。當一個學生問他演講成功的秘決時,他直截了當地回答:“假定聽眾‘一無所知’。”
(4)由於前麵的演講者取得成功而怯場。
有的演講者看到排在自己前麵的演講者講得頭頭是道、從容自然、水平較高時,就會產生我不如人的自我評價,由此產生怯場。這樣的演講者,要想調適怯場心理,第一要放下思想包袱,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尤其不要把演講的失敗看得過重,更不要過多地考慮演講後別人會如何評價。請記住但丁的話:走你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第二要堅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心和勇氣。俗話說,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看到比自己強的演講者是很正常的,但最重要的是演講者應取其所長,補己所短,使聽眾聽了你的演講後產生一種“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感覺。
(5)有領導或專家在場而怯場。
有些演講者登台之初比較輕鬆、自然,但在突然發現有領導或專家在場時,便立即緊張起來。其實,作為一個演講者,首先要有一種震懾全場的氣概和信心,隻要認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是正確的。不管誰在場都要認真講下去。同時還要有勇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精神和對聽眾認真負責的度。這樣,就可以減輕領導或專家在場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有道是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以上介紹的方法隻是臨場時的應急措施。演講者要想真正克服怯場的心理情緒,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端正認識。大多數人都認為引起怯場的根本原因是緊張。其實,這種觀點是片麵的。因為緊張分為過分緊張和適度緊張,隻有過分緊張才是引起怯場的主要原因。而適度緊張則是演講者的基本素質之一,同時演講者也隻有具備了適度緊張,才能調動演講者的一切積極因素,從而順利地完成演講。相反,那些沒有絲毫緊張感的演講者,他們的演講常常是鬆懈的、乏味的,其結果既不能感動自己,也不能感召聽眾。第二,爭取多開口。演講者應該在平時、在熟人麵前多開口,多講一些自己熟悉的東西,或者朗讀一些詩歌、散,以培養自己對害羞心理的抵抗力。以後再逐步擴大範圍,增加難度。長此以往,就會完全克服怯場的心理。第三,演講前充分準備。也就是說在演講之前,反複講練,熟記講稿。這樣,才能在臨場時胸有成竹,得心應手,從容不迫。
你和別人的關係為什麽會緊張
在我們的周圍,總有這樣一些人,書看得很多,道理也懂得不少,但就是處理不好與他人的關係,人際關係很緊張,矛盾、衝突不斷,周圍人感到別扭,他自己也感到痛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能人,能力非常強,但就是因為人際關係不太好,他的頂頭上司就是不用他,冷落他,甚至時不耐地給他穿小鞋,他也就因此而失去許多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的確,在我們的周圍有不少人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水平而影響自己的發展,而是因為人際關係而誤了自己的前途。
那麽,人際關係不好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很複雜、很多,有客觀的環境因素,也有主觀的心理因素,很多人將發生的原因歸之於前者。
譬如,有些人的“自我感覺”特別良好,優越感極強,總感到自己要比他人強,要高明,處處、事事、時時都顯示出一付盛氣淩人的樣子,自以為是,對他人說起話來總有居高臨下一副老大的味道,平時的一言一行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高人一等的樣子,不會平等待人……而人呢?一般都有一個喜歡被他人尊重的特點,都不喜歡被他人歧視、瞧不起,因而對這種高傲無理的人敬而遠之。
有的人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別人則是豆腐渣。自己渾身是優點、長處,他人滿身是缺點和短處,自己是常有理,因而當自己與他人發生矛盾或衝突時,責任總在他人一方,錯誤總是他人的,有時他也很明白自己很理虧,但是由於虛榮心太強,太愛麵子,因而強詞奪理,無理狡辯,一有矛盾、爭執,總與他人鬧個天翻地覆,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僅化解不了,反而向激化方向發展,人際關係自然也就越來越緊張。
有的人還有刻板、偏見的毛病。即一旦產生對某個人不好的印象,怎麽都是扭轉不了,他的一舉一動都感到別扭,他的一言一行都很不舒服,總想找個岔去刺刺他,無端地攻擊他人,讓他人不舒服一些。有時,明明是對方做了好事,也總往不好方麵想,總認為對方動機不對頭,出發點有問題;而對那些與自己關係好的人,不管做什麽,都感到順心舒心,有時這些人犯了錯誤,也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處理問題一點都沒原則。因為這類人待人有很強的偏見,不能一視同仁,也就處理不好人際關係。
有的人很虛偽,善長“偉大的謙虛”,從不說真話,讓人猜不透、摸不著,說起話來裝腔作勢,明明他是在攻擊他人,可是還假裝是在幫助他人,明明自己是在做某件傷天害理的事情,可是卻裝出在維護真理的樣子,這類人因慣用巧言、撒謊,慣用奉承諂媚,慣用背信棄義,慣用暗算他人的心計,因而時間一長,人們對這類人自然是百倍地警惕、提防,自然也就搞不好關係了。
有的人還有一個心胸狹窄、不夠寬容的毛病。違反了與朋友交往中這樣一個“黃金規則”:隻能希望朋友做什麽,而不能要求朋友做什麽。而這類人呢?對他人的要求總是很嚴格,自己是怎麽樣,他人也必須是怎麽樣,總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說話,按照自己的意圖去辦事。若是對方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辦事,他就會感到難受,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指責他人;他們不允許他人犯錯誤,一犯錯誤就將他人往壞的方向想;他們還有一個“得理不饒人”的壞習慣,譬如明明知道對方很愛麵子,故意在大庭廣眾之中批評、指責他人,揭他人的短處,讓他人好沒麵子,下不了台,對他人的錯誤、缺點,有時還采取窮追猛打、無限上綱的態度,這些人因為不懂俗話所說的“冤宜解,不宜結”道理,由於處理矛盾、衝突采取這種過於笨拙的方法,結果是冤越來越多,與他人所結之“仇”越陷越深,與他人的關係一定是很緊張的。
當然,在處理不好與他人關係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有些人私心太重,什麽事情都是自己的個人利益當頭,見名利就爭,見榮譽就搶,有時還要采用一點“小手段”、“小名堂”去算計他人,以不正當競爭去達到自己那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大家想一想,盤中的“蛋糕”總是那麽大。而這些人總想自己的一份多點、大點,一點都不謙讓,其他人的利益該怎麽辦?這樣一來,必然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當這些人以不擇手段的方式被他人識破以後,他人也必定會對這些人采取警惕、防備的態度,人與人的關係一定是很糟糕的。
那麽,究竟應該怎樣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呢?這的確是一個學問很深的問題,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麵麵。不過,若是我們能做到陶鑄所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那麽,他與他人的關係一定是好的。
一個人隻有“心底無私”了,他就會“寡欲”,就不會為“名利”兩字與他人拚得個你死我活,就一定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
一個人隻有“心底無私”,他就會“天地寬”,就會變得豁達大度,就會做到“‘君子’不計‘小人’之過”,就會“得讓人處就讓人”。
一個人隻有“心底無私”,他就不會無端地猜疑他人,不會無事生非,就會主動與他人溝通,及時地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做到和諧融洽。
一個人隻有“心底無私”,他就會設身處地為他人想一想,就會當他人需要自己幫助時,一定會毫不猶豫地伸出幫助之手,解決他人的困難。
總之,能做到“心底無私”,其人際關係一定會很好的。
澄清人際溝通中的三個錯誤觀念
為了進行良好的溝通,首先要澄清如下三個錯誤的觀念:
(1)“溝通不是太難的事,我們每天不是都在做溝通嗎?”
如果從表麵上來看,溝通是一件簡單的事。每個人的確每天都在做。它像我們呼吸空氣一樣自然。
但是,一件事情的自然存在,並不表示我們已經將它做得很好。由於溝通是如此“平凡”,以致我們自然而然忽略它的複雜性,也不肯承認自己缺乏這項重要的基本能力了。如果我們有意成為一個更成功的溝通者,那麽必須意識到“雖然溝通看起來很容易,但是有效溝通卻是一項非常困難和複雜的行為。”
(2)“我告訴他了,所以,我已和他溝通了。”
柏樂在《溝通的過程》一書中指出,當你聽到有人說“我告訴過他們,但是他們沒有搞清楚我的意思!”你可以知道此人深信他要表達的意思都在字眼裏麵,他以為隻要能夠找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意思,就完成溝通了。其實“語言”本身並不具“意思”,其中還存在著一個翻譯轉化過程。
(3)“隻有當我想要溝通的時候,才會有溝通。”
你一定見過一個演說者因為緊張而僵硬地走向講台。當他猶豫地拖著腳步前進時,他的雙肩是下垂著。然後你看到他借著挺胸、直瞪觀眾以及用嚴肅的語調發言,來克服他的怯場。演說者發出的這些信息,並非他的本意,它發生在演講者毫無意識的情況下。
樹立正確的人際溝通理念
前麵介紹了溝通中常見的三種錯誤的想法。那麽,如何樹立正確的溝通理念?下麵的幾點原則,不可不知:
首先,如果想進行有效的溝通,必須避免以自己的職務、地位、身份為基礎去進行溝通。你與他人有多少共同點,將決定你與他人溝通的程度。
共同點意味著目標、價值、態度和興趣的共識。如果缺乏共識的感受,而隻一味地去嚐試溝通是徒勞無益的。一位經理若隻站在自己立場上,而不去考慮職工的利益、興趣,勢必加大與職工間的隔閡,從而給溝通製造了無法逾越的障礙。
應該向他人表示傾聽的誠意。即使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也應該如此。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心理經驗的世界之中,對他而言,他所經曆過的才是真實,而不是你所說的。
其次,在溝通過程中,請試著去適應別人的思維架構,並體會他的看法。換而言之,不隻是“替他著想”,更要能夠想象他的思路,體現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感覺。設身處地替他著想,是很有益的。但若能和別人一起思考、一同感受則會有更大的收獲。在這個過程中,你很可能會遇到“不同意所看到的和聽到的”的情況。可是,跳出自我立場而進入他人的心境,目的是要了解他人,並不是要同意他人。一旦你體會了他人如何去看事實、如何去看他自己,以及他如何衡量他和你之間的關係,才能避免墜入“和自己說話”的陷阱。
最後,你的目標是要溝通,而不是要抬杠。有效的溝通不是鬥勇鬥智,也不是辯論比賽。對接收者而言,溝通中的發送者所扮演的角色是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說話人發覺聽話人心不在焉或不以為然時,他就必須改變他的溝通方式。接收者握有“要不要聽”和“要不要談”的決定權。你或許可以強製對方的溝通行為,但是卻沒有辦法指揮對方的反應和態度。
跨越人際溝通的障礙
如果一個人缺乏社會經驗,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就會常常因溝通要素質量不高、溝通工具運用不當、溝通方式選擇欠妥而使溝通過程受挫。具體地說,溝通中常見的障礙有:
(1)語言障礙。
語言是以言語為物質外殼,以詞匯為建築材料,以語法為結構條件而構成的符號體係。言語交流與思維方式不可分離。進行語言交流時,不注意語言的這些特點或使用不當,就容易造成語言障礙。青年人的語言障礙通常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語言修養不足。如語義不明造成歧義,語言結構不當造結成費解。語言結構即語言的結構,包括語句、語段的結構等。當這些結構不符合語言規律時,就會產生語病,給溝通帶來困難。在眾多的語病中,語言表達先後無序,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語無倫次、詞不達意等,最容易造成溝通的困難。二是過多使用青年人的語言。所謂青年的語言是指,由青年創造出來的,在青年中廣泛流傳的,代表著青年的獨特的化傾向的,成為青年人進行情感溝通的獨特媒介的一種語言方式,如青年中的流行語、套話、暗語等。這種語言帶有明顯的青年亞化特征,因此與社會主流化存在一定的衝突。在社會交往中,過多使用青年的語言,會使青年與一般的交往對象拉開距離。
(2)習俗障礙。
習俗即風俗習慣,是在一定化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特點的調整人際關係的社會因素,如道德習慣、禮節、審美傳統等。習俗世代相傳,是經過長期重複出現而約定俗成的習慣法,雖然不具有法律一般的強製力,但通過家庭、親朋、鄰裏、社會的輿論監督,往往促使人們入鄉隨俗。青年往往對習俗不太重視,視之為可有可無,因此而引起許多溝通問題。
(3)角色障礙。
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會有一個特定的角色位置。不同角色位置上的人,其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如果固守自己的角色行為,不注重對其他角色觀念、角色行為的理解;就會導致角色與角色之間的衝突,造成角色障礙。青年中常見的角色障礙有:
年齡不同形成的代溝。在現實生活中,代溝是不容忽視的。所謂代溝,就是“因年齡差異而造成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麵的差異、對立乃至衝突”。代溝現象不僅限於家庭,也出現於群體和社團中。形成代溝的原因很複雜,較普遍的原因有:年齡差別造成的兩代人的心理差別,時代不同造成的兩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盡管代溝現象是反映兩代人之間的差異現象,但這種差異並不是絕對的。兩代人的生活有差異之處,但也有共同之處。這樣的認識對我們科學地理解代溝問題是有益的。
行業不同形成的行溝。因社會分工而產生的千差萬別的職業,也為從事不同職業的人之間的溝通增加了困難。行溝的主要表現是,行業與行業間的封閉與保守,造成隔行如隔海;從事不同職業的人的特殊的行為方式,造成的人與人理解上的困難。行溝會造成不同行業人溝通方麵的困難,但也會形成同行業人較一致的行為方式,這對青年職業社會化又是有利的。
職位不同形成的位溝。職位障礙通常存在於有地位差異的交往雙方之間。這是由兩者因職位、地位不同而產生的“自我感覺差距”所造成的。職位障礙不僅影響雙方的關係和諧與感情交流,由於青年的自我感覺較低,還會加重他們形成“自我萎縮性人格”。
(4)心理障礙。
在人際交往中,由於心理方麵的缺陷造成的人際溝通困難,是青年社會化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青年中常見的交往心理障礙有:
個性傾向明顯。個性心理傾向主要指人的價值心理、興趣等方麵,它們對人際交往有著重要的影響。價值心理指,對其參與的活動的價值進行心理評估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傾向。價值心理在人際交往中將引導著“與誰交往,不與誰交往”。青年價值心理的自我意識明顯,應用不當,容易造成人際關係緊張。興趣表現得過寬過窄,也不能與眾人達成自然的溝通。青年人的興趣表現得過於寬泛,容易給人落下華而不實、浮光掠影、知之甚少的印象,這都不利於溝通。
情感失控。青年的情緒和感情有強烈而兩極化的特征。情感高漲時容易衝動,情感低落時容易自卑,也容易出現情緒偏頗,如驕傲情緒、急躁情緒等。不能有效地駕馭情感表現,會極大地妨礙正常的溝通。
認知與情感不協調。認知、情感、行為意誌是態度的三個基本的構成成分。三者之間協調一致,個人態度中的社會性成分就高;三者之間失調,個人態度與公眾態度就容易發生衝突。在青年的態度中,常出現的情況是:認識改變了,但行為方式轉不過來,或者認識到了,卻不願那樣去做。這種態度必將影響到青年與社會的溝通。
通過談心進行有效的溝通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以談心的方式和同事、上司或下屬進行溝通,那麽怎樣才能使這種溝通更有效呢?下麵的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1)明確目的,有所準備。
談心與聊天不同,聊天的話題廣泛,隨聊隨換,而談心則是指對一定的心理、思想的分歧而進行的。要取得成功,必須明確目的,有所準備。
明確目的主要指談心後要達到的結果。比如兩人之間有看法,互不服氣,以至於影響到工作上的合作。談心之前要明確,目的是讓對方更多地了解自己,摒棄前嫌,攜手共進。
有所準備是指在談心前精心構設交談用語、談話內容及談話進程,怎樣開始,說些什麽,何時結束,都進行充分準備,以免談起來零亂分散,甚至言不及義,影響表達效果。
有所準備還包括預設談話中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的處理方法。有了這些準備,談心活動就不會演變成爭吵或僵持,就能根據對方的反映調節交談方式,確保交談目的的實現。
(2)切入正題之前先進行鋪墊。
談心開始時見麵的話語是最難構設的。這時,可以讓表情來代替,一個真誠自然的微笑,表明你與對方談心的態度是誠實的。首先在情感上就給對方以很大影響,然後再來上一兩句寒暄話,進一步表明你的友好態度和誠意。這樣的“開場白”有利於氣氛的緩和,有利於談話的繼續進行。
開場白過後,應很快地切入主題,譬如消除某個誤會,說明某種情況等。因為這時雙方的關係隻是表麵的禮節性的和緩,若過多地拉扯旁的內容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同時也會暴露你的弱點,直接切入正題,讓雙方就一個問題展開對話,進行溝通,盡快消除分歧,澄清誤會,說明情況,以便達成共識。
(3)語言誠懇,感情真摯。
談心是要向交談對象闡明自己的某種觀點或見解,而不是加劇矛盾。因此要以誠懇之心來遣詞造句,選用中性的,不帶有強烈刺激性的詞語,減少對方的反感和受刺激的心理效應,讓這樣的話語傳達出你希望釋解前嫌的誠意。
在整個談心過程中,對個性極強、難以理喻的談心對象,要把握其特點,除了使用能闡明觀點的話語外,更要以情動人,多使用具有情感交流作用的詞語來製造氣氛,溝通心靈,理順情緒。如有兩位老同誌,許多年前因工作造成分歧,相互不理睬。其中一位上門化解多次,但對方態度強硬,拒不接受。這次去了,說了這樣的話:“我今年60歲了,你比我大,該是62歲了吧?咱們都是過了大半輩子的人了,還有多少年好活呢?我真不希望咱們到另一個世界還是對頭。”從人生無多這個老年人易動情的話入手,使對方產生情感共鳴,終於消除了隔閡。
(4)注意語氣、聲調和節奏。
談心時,如果語氣、聲調和節奏運用不當,也會影響到說話水平以及最終結果。
談心時,語氣要和緩、委婉,不能聲色俱厲,咄咄逼人。和緩委婉的語氣能衝淡對方的敵對心理,能給對方一種信任感、誠實感,不至於造成雙方心理上的壓抑,不至於激化矛盾。語氣往往體現在說話的表述方式上,追問、反問、否定往往使語氣顯得生硬、激烈,易引起對方反感;而回顧、商榷、引導、模糊等往往能製造平淡和諧的談話氣氛,有利於減輕壓力,闡明事實、表明觀點。
聲調在談心的效果上也有重要作用。當一個人心存怒氣時,說話的聲調無疑會上揚,形成一種尖刻的沒有耐心的調子。這種調子有很強的傳染性,會使對方馬上也像受傳染一樣針鋒相對,厲聲對厲聲,尖刻對尖刻,隻會使事態擴大,矛盾加深。
語言的節奏有舒有急,有快有慢。使用快節奏講話往往會使你顯得心急,情緒不穩,易激動發火,這不利於交談對方的思考和應對,顯得沒有誠意;節奏太遲太緩,顯得缺乏生氣,沒有信心,影響談話效果;節奏適度,方顯自然、自信、有力,易於從心理上影響對方,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
通過對話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在社會的各個層麵,都有通過對話達到相互理解的強烈需要,尤以商界為最。商業場合有很多因素,如組織結構優化、企業戰略聯盟、激發員工主觀能動性、以客戶為中心等等匯集在一起,強化了對話的必要。
(1)對話的原則。
對話是一種很嚴格的討論方式,對參與者有嚴格的紀律要求。如果不遵守這些紀律,就無法從成功的對話中獲益。如果開展很有技巧性的對話,結果可能非同一般:它會消除長期的偏見、克服不信任、取得全新認識、發現新的共同點、增強群體的凝聚力等等。
對話和一般的討論之所以截然不同,在於它有三個鮮明特征。真正的對話中不存在對話各方的較勁,不存在級別高低的影響,觀點不同也不會有絲毫的懲罰,總之沒有任何形式的強人所難。
相互平等。對話之所以是對話,正在於對話各方已經建立了信任,位置高的人也放下架子,平等地進行交流。在形成了相互坦誠的心態後,各方才能以平等的身份,推心置腹地展開交流。
推人及己,認真傾聽。推人及己是一種通曉他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在對話中不可或缺。討論中的參與者可以不產生共鳴,但這隻不過是討論而已,算不上對話。人們發覺,表達自己的思想容易,設身處地地回應他人的不同觀點卻困難。因此,討論比對話更加常見。
擺明觀點,開誠布公。談話中別人可能會向你奉若神明的觀念發起衝擊,要想在對方提出**話題後,穩若泰山、不急不躁、坦然應答,確實需要練習,需要把握分寸。在對話中,人們可以互相擺出觀點,對其展開有效討論。
以上三個特征,缺乏任意一個或者一個以上,對話就會變成一般的討論,或者其他形式的交流。
如何克服靦腆
在人際交往中,拘謹羞澀、眉低臉紅、說話聲小、表情緊張等特點都可以看作是靦腆的表現。靦腆的人在與人初次交往時,對談什麽話、怎樣保持目光接觸,都感到為難、不自在。他們不善於言表,尤其在人多的場合,咕噥半天也表達不出自己的意思,讓人著急甚至引起誤解,成為社交的一大心理障礙。
產生靦腆的原因很多:有的人天生膽小內向,性格原因使然;有的人認識有誤,怕在人前出醜,有損自己的麵子;有的人受過幾回挫折就喪失了勇氣,變得謹小慎微起來;有的人持有傳統保守思想,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等。這些原因束縛著人們的言行,造成一些現代人在人前感覺靦腆、無法行動自如的情形。
靦腆的人傾向於認為,社交往來就是他們自己在不時地被別人評價。對社交會友持這樣一種態度,必然會使他們對如何出現在人們麵前,既渴望又有防衛之心。
帶有靦腆傾向的人,總是在設想著會發生什麽意想不到的壞事情。他們在社交中不懂得把握與人共享親密的良機,也不會有多大的愉快享受。
臉紅也是靦腆的常見表現,在各種場合都可以發現愛臉紅的人。遭受他人羞辱時,在公共場合出醜時,或受到批評時,靦腆的人煩躁不安、心情沮喪、羞愧難當而變得臉紅;在受到表揚時,需要當眾發言時或與異性初次見麵時,靦腆的人有會因為內心的羞愧而變得臉紅。
作為年輕人,靦腆容易使你喪失進取的機會,失去許多本可以交得很好的朋友,錯過上司或老師賞識你的可能性,漏掉施展才華、發揮才能的時機等。
那麽,如何克服靦腆呢?
首先,要“解放思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拋棄那些封建教條和呆板的古訓,要做超脫的一代,成為一個灑脫的人。
其次,在人前鼓起勇氣,自我鼓勵。隻要多給自己壯膽,多給自己鼓勁,隨時注意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靦腆就會被克服。“壯膽”不是憑著傻大膽,鼓勁也不是亂鼓一氣,而是要在拓展胸襟,開拓視野的堅實基礎上,有利有力地去做。
再次,與人交談時訓練自己看對方的眼睛,讓人感覺到你是一個坦誠而又自信的人,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最後,克服靦腆心理的另一竅門就是改變自己與人交談的方式。常常,靦腆者感覺與人交談十分困難。研究人員已發現,為了使談話不至於中止,他們會用“是的,我同意”或“多有趣啊”來敷衍。其實,當人際交流受阻時,可以問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你是怎麽形成這種愛好的?”等。輕鬆隨意的話題能夠表達你的友好,也可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總之,隻要你有信心、肯努力,就沒有跨不過去的障礙,何況僅僅是靦腆的心理呢?如果你是一個在人前感覺靦腆的人,並認為靦腆的確阻礙了你與他人更好對進行交往,成為了你社交的障礙,那麽試試上麵的良策吧!你會發現克服自己的靦腆心理將變得輕而易舉起來。
如何克服嫉妒
嫉妒集中表現為心理上的惡性循環。在一定的環境中,某些人在一些方麵如才學、收入、穿戴、成就、人緣關係等高於自己時,立即產生一種由羨慕轉為惱怒甚至忌恨的情緒,並試圖以種種方式中傷、詆毀他人,以維持心理平衡。在攻擊方式上,依據個人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程度而定,多以暗中較量、曲折迂回的不公開方式出現。
嫉妒使人們對同事在工作中的成績和貢獻采取貶低、冷落,甚至惡意中傷的態度;對兄弟姐妹受到長輩的寵愛感到不滿和憤恨;若是自己容貌欠佳、身材不理想,則會對天生麗質者產生無名的嫉妒之火。嫉妒還使人們對戀人或配偶以前的生活經曆特別**,刨根究底,並對她們的行為及社交圈采取嚴密的防範措施,這是一種在極端占有欲的情感支配下的行為方式。有嫉妒心理的人總是企圖壓倒別人、操縱別人甚至占有他人的感情。然而往往由於自己勇氣不足、優柔寡斷、能力低下、手段惡劣而事與願違。於是嫉妒者不得不經常掙紮在不良心境的痛苦漩渦之中。
防止嫉妒心理的產生,首先要認識嫉妒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心胸要開闊,以誠摯友善、豁達大度的態度與他人相處。其次要知己知彼、正確評價,明了雙方長短,學會駕馭感情的激流。另外,還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一般來說,虛榮心強、好出風頭的人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狹隘自私、**多疑的人也易產生嫉妒心理;軟弱、依賴、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弱點,同樣是誘發嫉妒心理的溫床。最後,要善於化嫉妒為積極進取的動力,奮起直追、不斷充實自己,使潛能和特長得到充分發揮。
至於被嫉妒者,則不能持與嫉妒者對著幹的心理,以牙還牙。對於來自嫉妒者的刺激,應處以冷靜態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受幹擾,堅持走自己的路,勇往直前。比如,有一位業餘作者,字能力很強,別人三天的工作,他一天就幹完了。因此,他常利用業餘時間寫稿,一年稿費收入達萬元。一些嫉妒之人議論紛紛,甚至向領導進讒言。而他抱定自己利用業餘時間創造出精神財富是高尚之舉,依然故我。於是嫉妒者不僅誹謗,還在他辦公室貼了小字報:“不務正業,給報紙寫章,一年成為萬元戶……”這位作者看後用紅筆批示:“已閱。一年成為萬元戶是去年的價,今年已成倍地增長了。”這招真靈,非議之言隨即銷聲匿跡了。
嫉妒心理人人有之。積極型的嫉妒是事業成功的動力,而消極型的嫉妒則是滋生邪惡的因素,這已被無數事實所驗證。這兩種效應若處理得好,會使自己事業有成,得到社會的承認;處理得不好,會使自己遭人唾棄。所以說,如何正確對待嫉妒,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嫉妒很容易使你疏遠別人和心理上失去平衡,實際上,與其羨慕別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爭取。
如何克服猜疑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便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曆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麽,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蘭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隻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導致猜疑的原因主要與個人的一些特點有關:
1有些人在某方麵自認為不如別人,但自尊心過強,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算計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認為是真的,於是陷入猜疑怪圈而無力自拔。
2。還有些人以往比較輕信別人,並視之為知己,告訴許多個人的秘密,但卻遭到他的欺騙,從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敗,甚至導致很強的防禦心理,不願再信任他人,遇到什麽事情都要懷疑再三。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遠離朋友。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那麽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鬱鬱寡歡;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較狹隘,因而不能更好地與周圍的人交流,其結果可能是無法結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對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變。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如下:
第一,理性思考,不無端猜疑。當發現自己生疑時,不要朝著有利於猜疑的方向思考,而應問自己:為什麽我要這樣想?理由何在?如果懷疑是錯誤的,還有哪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在做出決定前,多問幾個為什麽是有利於冷靜思索的。
第二,發現自己的優點,增強自信心。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不要隻看到缺點而灰心喪氣,更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優勢,培養自信心和自愛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會給他人一個良好印象的。
第三,增強對自我的調節能力。一個人在人生旅程中,難免遭到別人的議論和流言。如果猜疑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要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議論,該怎樣做還是怎樣做,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產生的懷疑也煙消雲散了。
第四,加強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來源於相互的誤解,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就應該通過適當的方式,兩人坐下來交流。通過談心,不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為對方了解,消除誤會,而且還避免了因誤解而產生的衝突。總之,我們必須做到實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從猜疑枷鎖中解脫出來。
如何克服偏見
我國古代有一則寓言,說的是有一位農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開始懷疑是隔壁人家的兒子偷的,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他覺得那人走路的樣子、說話的聲調、臉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樣,很像偷了東西的人;後來,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於是再留心觀察隔壁人家的兒子時,覺得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臉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個偷斧子的人了。
偏見是由於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缺乏事實根據的、偏執於某一極端的、不符合事實的認識而產生的結果。偏見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來源為基礎,因而對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風捉影的、道聽途說的、人雲亦雲的。有偏見的人,看人處事容易走極端,往往“抓住一點,不計其餘”,如果說某個人好,就是什麽都好,如果說某人不好,就是一無是處。偏見使人囿於自己的一孔之見,使人用有色眼睛看問題,使人懶於思索問題、拒絕接受新的東西,使人難於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使人越來越無知和愚昧……總之,為偏見纏身的人們,是很不容易理解他人的,不管對方是不是具有最美好願望和最善良動機。
那麽,怎樣克服偏見呢?
第一,避免先入為主。前麵提到的那位農夫,先入為主地懷疑別人偷了他的斧子,於是“真的發現”在他身上有許多疑點,其實這些疑點隻不過是農夫自己主觀想象的結果,而並非是真的事實。如果有些老年人平時在人際關係中總是喜歡道聽途說,靠印象作出判斷,就難免要陷入“先入為主”的泥潭,對他人形成偏見。
第二,避免“循環證實”。有些人對他人的偏見十分強烈,而且這種偏見一旦形成後,久久不能消除,還自認有許多“理由”,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環證實”的影響。所謂“循環證實”,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互動”效應,即你對某人反感,久而久之,對方也會對你產生敵意,於是,你就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斷是正確的。反感對反感,敵意對敵意,兩人的偏見和隔閡越來越深,遇到這種情況,自己應首先主動理智地改變偏執的態度和行為,切斷偏見的“惡性循環”。
第三,增加直接接觸。許多偏見往往是由於彼此間缺乏開誠布公的交談接觸而形成和產生的。要克服偏見,就必須跨越敵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礙,加強直接接觸,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第四,提高知識修養水平。可以說,偏見是無知和愚昧的產物。一個人知識修養水平越高,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越強,偏見越少;反之,則容易受流言蜚語、道聽途說的愚弄,而對人形成偏見。
如何改變消極思維
希臘哲學家伊皮克特德說:“使人不安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通過這事物作出的結論。”消極思想和情感對人的影響比人意料的還要大。它使思考停滯,對自身產生懷疑,使人不能安眠、人際關係變得複雜。
在人際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有消極思想的人常常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反正也幹不好,不幹就算了!”
我們總是傾向於將事物的前景預料得很糟,人的注意力習慣於集中在冒險幾率上而非機遇上,這似乎也可以說明人們為什麽不會對成功念念不忘,而總是對失敗耿耿於懷。
(二)“如果我能……就好了!”
我們不僅僅為未來無端地憂慮,還總是讓過去的失敗和失意的陰影所籠罩,我們在心裏不隻一次地重溫皆日的打擊所帶來的傷痛,然後固執地獨自沉浸其中,於是我們總是難於忘卻傷痛,一次又一次地回味著以往的失敗,無止境地幻想著不可能的事,這使人頹喪失落。
(三)“我還不夠好!”
在越來越功利的社會裏,自我懷疑、膽怯和自卑情緒泛濫,這些情緒使成功的人也不免會產生嫉妒。每個人都希望有用武之地,永遠將自我最完美的一麵呈現在別人麵前,希望成功、被重視、有運氣,這些美好的向往使我們篤信媒體展現給我們的偶像:聰明、漂亮、處變不驚,其實這種狀況不僅是不現實的,也是非常不人道的,這種無休止的攀比和追求隻能帶來無盡的失望和自我貶值。
(四)“人性非常醜惡!”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曾將與人的一次不愉快的相處的經驗廣泛化、擴大化,這樣一來使得人們在與人的再次接觸中有了先入為主的壞預想,當情況極端化以後,甚至可能引發心腦疾病。
總之有消極思想的人,無論成功或失敗,總會暗地存在一種否定性的思考,這種思考方式往往會影響人們的判斷能力。我們必須根除這種深藏於我們內心的消極思想。
在國際銷售組織,連續六年保持世界銷售第一紀錄的夏木誌郎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每當到了傍晚6點鍾時,我就把今天過去了的一切失敗忘掉,否則,對於明天的生意是會有所妨礙的。在清早起來的時候,嘴裏也一定說‘今天真是個好日子’;踏入辦公室前,就想一些過去成功的事情;在與客戶接洽的過程中,腦子裏便浮現出與對方順利簽訂契約的情景。”
當你心目中有了一個對自己徹底肯定的信念時,和對方交涉的成功率必然很高。在你與人交涉的時候,千萬不要盡想那些曾遭失敗的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要盡量用肯定語來代替否定語並不時地激勵自己,若能做到這些,你自然就會具備積極行動的姿態,在人際交往中充滿自信,這對於你進行成功的社交活動至關重要。
如何遠離社交恐懼症
在生活中,你不可避免地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而社交是展示風采的重要方麵,可能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談,在公眾場合發表你的觀點,出現在談判、酒會、晚宴等各種社交場所。但是,你總是不由自主地退卻,或硬著頭皮去了,卻因表現失態而讓好機會白白溜走。你懊惱、後悔,可當下一個機會出現的時候,你又開始膽怯、猶豫、心慌、手顫,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窘態中消耗殆盡。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交恐懼症。特別對於許多剛離開家門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結交新的朋友、融入他人的社交圈子是一種心理上的挑戰。一開始總有一些手足無措的感覺,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例如,小李剛從大學畢業分到一個機關辦公室工作,每天坐班,要和自己並不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工作還好辦,和人交往就有些發怵。看到別人在業餘時間有說有笑,打牌聊天,好不熱鬧,而自己行單影隻,和別人無話可說,索然無味。他真羨慕那些“自來熟”的人,而自己怎麽就做不來呢?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都有和別人交往的需要,否則就會產生孤獨、寂寞、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可是,人的交往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後天環境的熏陶和有意識地培養下形成的。為了遠離社交恐懼,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積極的方法:
第一,不否定自己,不斷地告訴自己“我是最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二,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麽地步就做到什麽地步,隻要盡力了,不成功也沒關係。
第三,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沒有什麽比現在更重要的了。
第四,友善地對待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在幫助他人時能忘卻自己的煩惱,同時也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
第五,找個傾訴對象,有煩惱就一定要說出來,找個可信賴的人說出自己的煩惱。可能他人無法幫你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讓你發泄一下。
第六,每天給自己10分鍾的思考時間,不斷總結自己才能夠不斷麵對新的問題和挑戰。
第七,到人多的地方去,讓不斷過往的人流在眼前經過,試圖給人們以微笑。
如何戰勝孤獨
孤獨的人常常獨自生活,朋友很少,也很少進行社交活動。他們害怕社交風險,往往在交際中感到消極。
人人都有感到孤獨的時候,但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戰勝孤獨。有些人的孤獨是內在而穩定的,他們麵對孤獨無能為力、束手無策;而有些人的孤獨則是外在而可以控製的,這些人隻是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裏感到莫名的孤獨,他們相信自己能夠駕馭它,並能積極地做些排除孤獨的事情。
真正的孤獨,往往存在於那些雖然進行著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卻沒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們之中。事實上,不管你是置身於人群,或是獨處一室,隻要你對周圍的情況缺乏起碼的了解,與你身處的世界無法溝通,你就會體會到孤獨的滋味。
孤獨一般有兩種類型:其一是情緒性隔絕,指孤獨者不願意與周圍人來往;其二是社會性隔絕,指孤獨者不具有朋友或親屬的關係網。
孤獨產生的原因多而複雜,比如:事業上的挫折,缺乏與異性的交往,失去父母的摯愛,夫妻感情不和,周圍沒有朋友等。此外,孤獨的產生,也與人的性格有關。比如有的人情緒易變,常常大起大落,容易得罪別人,因而使自己陷入一種孤獨的狀態;還有的人善於算計,凡事總愛斤斤計較,考慮個人的得失太重,因此造成了人際交往的障礙。
孤獨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據統計,身體健康但精神孤獨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數量要比那些身體健康而合群的人死亡數多一倍。人的精神孤獨所引起的死亡率與吸煙、肥胖症、高血壓引起的死亡率一樣高。
心理學家發現,孤獨者的一些行為,常常使他們處於一種不討人喜歡的地位。比如他們很少注意談話的對方。在談話中隻注意自己,同對方談的很少,常常突然改變話題,不善於及時填補談話的間隙等。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孤獨者受到一定的社交訓練,如學會如何注意與對方談話後,他們的孤獨感就會大為減少。
所以,孤獨是可以改變和戰勝的。那麽,戰勝孤獨有哪些方法呢?
第一,多與外界交流。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內心感受的需要。獨自生活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一個常年在山上工作的氣象員說,他的身邊沒有人可以傾訴,但他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訴家人,所以他就用寫信來滿足了自己的這一要求。
第二,多與快樂的人相處。人的性格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經常與開心的人們在一起,你會自然而然地受到他們的感染,產生“近朱者赤”的效應。慢慢的,你就會敞開自己的心扉,變得快樂起來。
第三,“忘我”地與人交往。與人們相處時感到孤獨,有時會超過一個人獨處時的十倍。這是因為你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例如,你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由於你無法與周圍的人進行必要的交流,也無法進入那種熱烈的情感中,所以,你在他人熱烈的氣氛中會倍加孤獨。因此,在與他人相處時,無論是什麽樣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並設法為他人做點什麽,你應該懂得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會溫暖你自己。
第四,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許多活動是充滿了樂趣的。隻要你能夠充分領略它們的美妙之處,就會消除孤獨、如有些人遇到挫折,情緒不好,但又不願與別人傾訴時,常常會跑到江邊或空曠的田野,讓大自然的清風盡情地吹拂,心情就會逐漸開朗起來。
第五,確立人生目標。現代人越來越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樣,害怕在不幸時孤立無援,害怕自己不被人尊重或理解,這種由激烈社會競爭導致的內心恐慌,無疑使一些人越怕越孤獨,心靈也越脆弱。那麽,要克服這種恐慌與脆弱,必須為自己確立一些人生目標,培養和選擇一些興趣與愛好。一個人活著有所愛、有追求,就不怕寂寞,也不會感到孤獨。
如何克服社交中的庸俗習氣
在生活作風方麵,庸俗習氣是社交的大敵。
第一種庸俗習氣是吃吃喝喝。有一種說法:“朋友,朋友,抽煙喝酒。”朋友湊在一起,就是吃吃喝喝。一喝起酒來,便一醉方休,一高興起來,便劃拳行令,甚至酗酒鬧事,醉臥大街。固然,朋友交往少不了必要的宴請,如某人升學、參軍等大家聚在一起,舉杯話別,相互勉勵。但是,動輒吃喝則是一種庸俗的習氣。還是古人講得好:“君子之交淡若水”、“友如作畫須求淡”。
第二種庸俗習氣是玩玩鬧鬧。朋友在一起玩玩鬧鬧,也是正常的,有害於友誼的是那種庸俗的玩樂。何謂庸俗的玩樂?你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麵來看:首先,為什麽要玩樂。如果把友誼同玩樂劃等號朋友之間就是為了在一起玩樂,那就是庸俗的習氣。如果把玩樂放在從屬的地位,朋友在一起玩玩,是為了調節一下氣氛,為了休息一下筋骨、交流一下信息,這是正常的、有益的。其次,用多少時間玩樂。如果對打撲克、下棋、跳舞等娛樂活動入了迷,一玩起來就什麽也不顧了,甚至通宵達旦,影響了第二天的工作,那就不好了。
第三種庸俗習氣是沉溺於玩樂。在工作之餘,朋友們登山、遊泳、欣賞音樂等……這類玩樂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鍛煉意誌,這與學習、工作的關係,猶如土地的輪作一樣,是必要的、有益的。若是沉緬於不健康的活動裏,如賭博、鬥毆、尋釁等,就是不正常的、有害的。社會主義精神明建設的逐步完善,為我們開辟了業餘生活的廣闊天地,我們應讓高尚的情趣占領我們的業餘園地,從中汲取健康的養料和豐富的知識。
第四種庸俗習氣是閑聊扯皮。謝覺哉同誌在《交朋友的道理》一中指出:朋友相聚,不談工作、不談學習、不談政治,隻談些個人間私利私憤的事,這叫做“群居終日,言不及義”。有的人正是這樣,聚在一起專談一些庸俗的生活小事:談女人,說髒話;講吃講穿,比派頭,比闊氣;互相奉承,比賽吹牛;海闊天空,不著邊際,玩笑庸俗,打哈取趣;拉三扯四,搬弄是非……正常的友誼,就要被庸俗的閑聊扯皮蠶食掉了,朋友變成了“幫閑”。
怎樣杜絕社交中的輕率態度
有的人對社交持一種極其輕率的態度,動不動就要與朋友絕交。朋友是應該珍惜的,不應該棄之如敝屣。
輕率的絕交,本身說明了擇友的輕率。得來得太容易了,失去得就容易。信手可以拾起一塊石頭,必然會毫不顧惜地隨意把它扔掉。人們總是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東西,沙裏淘金,千篩萬淘,所以人們格外珍重黃金。如果見人就是朋友,又怎麽能不隨時拋棄朋友呢?實際上,黃金的可貴,除了稀少、難得外,根本還在於它本身的價值。正如黃金一樣,朋友也是極其可貴的,應該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友誼。友誼同健康一樣,當人們失去了它的時候,會更感覺到它的寶貴。作為一個健康人,對自己健全的肌體並不感覺到怎麽樣,並沒有驕傲和自豪之感。可是,他一旦失去了健康,便會深深地體會到,健康是多麽寶貴,健康人多麽值得驕傲和自豪!友誼也正是如此。與朋友朝夕相處,並不覺得怎麽樣,一旦失去了友誼,就會倍感失掉的東西的可貴。特別是當你遇到困難、挫折,遭到諷刺、打擊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往日朋友的理解、安慰和鼓勵,你會感覺到孤立無援的悲哀。當你身處友誼溫泉的時候,請你珍重它吧?固然,我們並不一概反對絕交。在有的情況下,必須當機立斷,遷就姑息,猶豫不決,反而錯了。例如,朋友成了敵人,就必須與之一刀兩斷。總之,我們結交朋友,對待友誼,應以有利於國家、人民的利益,有利於個人健康成長為目的。
如何控製社交中的情緒波動
人的情感似遙控器一般控製著人的言談舉止,其表現出來就是或喜或悲或樂或慍的情緒了。它就像是人的另外一張麵孔。良好的情緒狀態讓你顯得自信和陽光,是保證社會交往活動正常進行的必備要件。得體的舉止、情緒穩定,似迎麵春風讓人感到易於接近、容易溝通;反之,完全不能自製的情緒必然成為社交的絆腳石,沒有人願意靠近一個喜怒無常的人。因而,在社交中應當謹記以下幾點:
(一)切勿急躁衝動。
在一般情況下,你以什麽態度對待別人,別人就會以相同的態度反擊你,這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麵,急躁衝動容易打亂人的正常思維,不利於正確地解決問題。在日常的社會交往活動中,會遇到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各種各樣的問題。遇到問題時,要善於控製情緒,如果失去控製、矛盾會更尖銳。所以不管遇到多惱火的事,情緒要冷靜、鎮定,才能處理好矛盾。
(二)切勿故作深沉。
人際交往,是一種思想交流活動,本該真誠相待,暢所欲言。如果深藏不露,叫人覺得有點道貌岸然;如果與人相處,處處不露心跡、守口如瓶,那麽會讓人覺得你不可捉摸、不可思議,無形中拉遠了心理距離。
(三)切忌喜形於色。
表情上眉飛色舞、洋洋自得,還對別人的事評評點點、指手畫腳,隻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損害自己的形象和威信。與人交往,應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不能麵無表情,但也不能取得成績或有高興的事時,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總之,遇到任何事都要保持一種平和心態,自己喜怒哀樂要表現得自然,不做作。分寸一定要有所把握,否則隻能給人一種喜怒無常的印象,最終,隻得自食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