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林青道:“所以你的心希望別人羨慕你,看重你,甚至嫉妒你……我們可以換個好聽的說法,你的心渴求著‘榮譽’——‘榮譽’就是心的糧食,如果心能夠不斷的吃到這種糧食,那麽它的狀態就會成長。”
蘇牙道:“心的狀態?我不懂,您說的這個心的狀態是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態’?”
焦林青搖頭道:“跟那個有所區別,我說的這個心的狀態,是通常所說的人的狀態,你們踢球時不是有狀態的好壞麽?狀態好時,思維敏捷,手腳靈活,全身有使不完的勁;狀態不好時渾渾噩噩,經常走神,失誤不斷。這就是‘心的狀態’。
心的狀態有很多種,除去種種負麵的狀態,單說正麵狀態我分為5種:
第一種,沉心。在這個狀態,你能沉浸到你的工作中,外界的小幹擾阻止不了你,但有時候思維也會走神。
第二種,專心。這個狀態比沉心更進一步,不會走神,但堅持久了會感到累。
第三種,忘我。眼中隻有你要做的事情,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甚至忘記了疲勞!
第四種,瘋魔。瘋狂的喜歡你做的事情,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興奮之極,體內的力量遠遠不斷的湧出來,誰都無法阻止你。
第五種,生死。這一種,你就不用考慮了,通常是在生死邊緣才能發揮出來狀態,兔子蹬鷹,狗急跳牆,都是這種狀態。
這些狀態每個人恐怕都有機會經曆,但每個人也都有個最適應的狀態。這個最適應的狀態就是你既不興奮也不沮喪時候的狀態,我稱它為‘心常態’,這個‘心常態’非常重要,他決定著你的成就。同一個工作,有人需要一天完成,而有人隻需要一個小時,並不是前者是蠢材後者是天才,而是因為前者的心常態不如後者。前者的心常態也許處於‘沉心態’,而後者處於‘忘我態’。所以前者要一天完成,後者隻要一個小時。
心常態是可以改變的,你的適應‘沉心態‘,‘沉心態’就是你的心常態,但如果不斷的創造機會讓自己處於‘專心態‘,時間長了,你的心就適應了‘專心態’,那麽你的心常態就變成了‘專心態‘。”
蘇牙若有所思,想了一會說道“我明白了,‘榮譽’是我心的糧食,隻要我不斷的給我的心吃這個糧食,我的心就會時常處於比心常態更高的一個狀態,時間久了,我新常態的境界就會提升,是這樣吧。”
焦林青笑道:“正是如此,不過‘榮譽’既然是心的糧食,那它自然跟現實中的糧食一樣,是一種競爭資源,你必須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才能得到這種資源,失敗的什麽都沒有。正如足球比賽,贏家得到一切,輸家什麽都沒有。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成為贏家,這時候你就要安撫和激勵你的心,至少要讓你的心不會因為這次失敗而氣餒。如何做到?這便要說道第二點:辯於言。‘心’有自己的語言,你得學會它才能跟自己內心對話。
心的語言——其實就是神的語言,別誤會,我說的這個神可不是玉皇大帝、佛祖、耶穌之類的。
我說的這個神就是logos.《聖經》上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是我們翻譯過來的,我們翻譯的這個‘道’其實它的原文就是‘logos’,‘logos’原意就是指“話”或“言語”,但與平常應時的“話”又有不同,你可以把它理解為“words”
所以“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句話的意思是‘logos’就是神,即“言語”就是神。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因為我們的語言裏定義了光,所以在我們的意識裏才有光的存在。
是的,我們的意識是受語言限製的!
我們的內心獨白用的都是母語,我們給自己的心下命令用的也是母語。
但我們的母語不能稱為‘神’的,因為裏麵有很多我們為了方便自己而發明的語言。
比如‘聰明’這個詞,它就是一個‘方便’的語言。當一個人思維縝密時,人們說他很聰明;當一個人反應快時,人們說他很聰明,當一個人模仿能力很強時,人們說他很聰明。那麽到底什麽是‘聰明’?它是一個總結性的語言,我們的腦容量有限,我們無法每次誇人時都能深入細微的說道:“嗯,你的反應力比人類平均水平高出xx百分比,你的思維能力比人類平均水平高出多少多少……”所以我們才發明了‘聰明’這個詞來幫助我們理解。
但可惜的是,這種發明出來的詞,我們的心聽不懂,你對自己的心默念一萬遍“我要變聰明”也沒有用,它也聽不懂。
但你如果說:“我的反應力要再快點,更快點。”那麽你做動作時你的身體就會努力的加快。
所以跟內心對話時要用簡單細致的詞,這樣的詞才是最本源的詞。你明白了嗎?”
蘇牙點頭道:“我明白了,其實這種方法我已經用過了。當我決定今天訓練時,我不會隻對自己說:‘今天要努力訓練’我會說我幾點起床,幾點幹什麽,幾點休息……等等。”
焦林青笑道:“對,心就像動物,太複雜的話它聽不懂。複雜的語言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但其實我們也為這語言所累。
我們所有的迷茫幾乎都是來源於語言上的複雜定義。比如‘道’這個詞就很複雜,意思很多,很多人因為這個而爭吵,但其實這個人理解的‘道’跟另外一個人理解的‘道’本質上都不同,他們的爭吵屬於驢頭不對馬嘴。”
“在‘修心’的道路上,除了‘誠於心’和‘辮於言’,你還需要做到‘察於色’即學會觀察自己內心的變化,每個人心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人的心像猛虎,有的像貪狼,也有像綿羊的,因此每個人的道路都不盡相同,這就需要自己去悟了。
在你觀察自己的心的時候,不防再觀察下自己的意識,意識也是一個複雜的東西,內心獨白是你的意識,偶爾蹦出來的一個念頭,也是你意識,而心的欲望多半是你偶爾蹦出來的念頭引發的,這個念頭是怎麽蹦出來的呢?”
“啊,啊,等等,老師,我腦子已經有些糊塗了,先別管意識吧,我來想下‘修心’的事。”蘇牙苦著臉說道,焦林青說的內容有點多,他需要先整理下。
“簡單的說,要想成為‘樂之者’,就要不斷的取得‘榮譽’,這樣我的心才會越來越快樂,做事也就越來越有效率。但‘榮譽’不是那麽好取的,很多時候我們努力了卻一無所獲,這時候就要調節我們的心,調節有兩種方法,分別是‘引導’和‘壓抑’。我前麵所說‘吃得苦中苦‘就是一種‘壓抑’的方法,是吧?但是一味的‘壓抑’隻會讓我們的心厭煩所做的事情,無法成為‘樂之者’,因此我們還要學會‘引導’,要學會引導,就必須要學會誠於心’、‘辮於言’和‘察於色’這三種手段是吧?”
焦林青讚許道:“正是如此,你理解能力不錯。”
蘇牙又道:“也就是說我隻要能夠一直取得榮譽,自然就會成為‘樂之者’,也不需要調節我的內心?”
焦林青笑道:“不錯,隻要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麽即使你不修心,也能成為‘樂之者’,你能不能一直做到這一點呢。”
蘇牙沉默了一會道:“人生總有努力得不到回報的時候,我將‘修心’。”
蘇牙道:“心的狀態?我不懂,您說的這個心的狀態是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態’?”
焦林青搖頭道:“跟那個有所區別,我說的這個心的狀態,是通常所說的人的狀態,你們踢球時不是有狀態的好壞麽?狀態好時,思維敏捷,手腳靈活,全身有使不完的勁;狀態不好時渾渾噩噩,經常走神,失誤不斷。這就是‘心的狀態’。
心的狀態有很多種,除去種種負麵的狀態,單說正麵狀態我分為5種:
第一種,沉心。在這個狀態,你能沉浸到你的工作中,外界的小幹擾阻止不了你,但有時候思維也會走神。
第二種,專心。這個狀態比沉心更進一步,不會走神,但堅持久了會感到累。
第三種,忘我。眼中隻有你要做的事情,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甚至忘記了疲勞!
第四種,瘋魔。瘋狂的喜歡你做的事情,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興奮之極,體內的力量遠遠不斷的湧出來,誰都無法阻止你。
第五種,生死。這一種,你就不用考慮了,通常是在生死邊緣才能發揮出來狀態,兔子蹬鷹,狗急跳牆,都是這種狀態。
這些狀態每個人恐怕都有機會經曆,但每個人也都有個最適應的狀態。這個最適應的狀態就是你既不興奮也不沮喪時候的狀態,我稱它為‘心常態’,這個‘心常態’非常重要,他決定著你的成就。同一個工作,有人需要一天完成,而有人隻需要一個小時,並不是前者是蠢材後者是天才,而是因為前者的心常態不如後者。前者的心常態也許處於‘沉心態’,而後者處於‘忘我態’。所以前者要一天完成,後者隻要一個小時。
心常態是可以改變的,你的適應‘沉心態‘,‘沉心態’就是你的心常態,但如果不斷的創造機會讓自己處於‘專心態‘,時間長了,你的心就適應了‘專心態’,那麽你的心常態就變成了‘專心態‘。”
蘇牙若有所思,想了一會說道“我明白了,‘榮譽’是我心的糧食,隻要我不斷的給我的心吃這個糧食,我的心就會時常處於比心常態更高的一個狀態,時間久了,我新常態的境界就會提升,是這樣吧。”
焦林青笑道:“正是如此,不過‘榮譽’既然是心的糧食,那它自然跟現實中的糧食一樣,是一種競爭資源,你必須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才能得到這種資源,失敗的什麽都沒有。正如足球比賽,贏家得到一切,輸家什麽都沒有。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成為贏家,這時候你就要安撫和激勵你的心,至少要讓你的心不會因為這次失敗而氣餒。如何做到?這便要說道第二點:辯於言。‘心’有自己的語言,你得學會它才能跟自己內心對話。
心的語言——其實就是神的語言,別誤會,我說的這個神可不是玉皇大帝、佛祖、耶穌之類的。
我說的這個神就是logos.《聖經》上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是我們翻譯過來的,我們翻譯的這個‘道’其實它的原文就是‘logos’,‘logos’原意就是指“話”或“言語”,但與平常應時的“話”又有不同,你可以把它理解為“words”
所以“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句話的意思是‘logos’就是神,即“言語”就是神。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因為我們的語言裏定義了光,所以在我們的意識裏才有光的存在。
是的,我們的意識是受語言限製的!
我們的內心獨白用的都是母語,我們給自己的心下命令用的也是母語。
但我們的母語不能稱為‘神’的,因為裏麵有很多我們為了方便自己而發明的語言。
比如‘聰明’這個詞,它就是一個‘方便’的語言。當一個人思維縝密時,人們說他很聰明;當一個人反應快時,人們說他很聰明,當一個人模仿能力很強時,人們說他很聰明。那麽到底什麽是‘聰明’?它是一個總結性的語言,我們的腦容量有限,我們無法每次誇人時都能深入細微的說道:“嗯,你的反應力比人類平均水平高出xx百分比,你的思維能力比人類平均水平高出多少多少……”所以我們才發明了‘聰明’這個詞來幫助我們理解。
但可惜的是,這種發明出來的詞,我們的心聽不懂,你對自己的心默念一萬遍“我要變聰明”也沒有用,它也聽不懂。
但你如果說:“我的反應力要再快點,更快點。”那麽你做動作時你的身體就會努力的加快。
所以跟內心對話時要用簡單細致的詞,這樣的詞才是最本源的詞。你明白了嗎?”
蘇牙點頭道:“我明白了,其實這種方法我已經用過了。當我決定今天訓練時,我不會隻對自己說:‘今天要努力訓練’我會說我幾點起床,幾點幹什麽,幾點休息……等等。”
焦林青笑道:“對,心就像動物,太複雜的話它聽不懂。複雜的語言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但其實我們也為這語言所累。
我們所有的迷茫幾乎都是來源於語言上的複雜定義。比如‘道’這個詞就很複雜,意思很多,很多人因為這個而爭吵,但其實這個人理解的‘道’跟另外一個人理解的‘道’本質上都不同,他們的爭吵屬於驢頭不對馬嘴。”
“在‘修心’的道路上,除了‘誠於心’和‘辮於言’,你還需要做到‘察於色’即學會觀察自己內心的變化,每個人心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人的心像猛虎,有的像貪狼,也有像綿羊的,因此每個人的道路都不盡相同,這就需要自己去悟了。
在你觀察自己的心的時候,不防再觀察下自己的意識,意識也是一個複雜的東西,內心獨白是你的意識,偶爾蹦出來的一個念頭,也是你意識,而心的欲望多半是你偶爾蹦出來的念頭引發的,這個念頭是怎麽蹦出來的呢?”
“啊,啊,等等,老師,我腦子已經有些糊塗了,先別管意識吧,我來想下‘修心’的事。”蘇牙苦著臉說道,焦林青說的內容有點多,他需要先整理下。
“簡單的說,要想成為‘樂之者’,就要不斷的取得‘榮譽’,這樣我的心才會越來越快樂,做事也就越來越有效率。但‘榮譽’不是那麽好取的,很多時候我們努力了卻一無所獲,這時候就要調節我們的心,調節有兩種方法,分別是‘引導’和‘壓抑’。我前麵所說‘吃得苦中苦‘就是一種‘壓抑’的方法,是吧?但是一味的‘壓抑’隻會讓我們的心厭煩所做的事情,無法成為‘樂之者’,因此我們還要學會‘引導’,要學會引導,就必須要學會誠於心’、‘辮於言’和‘察於色’這三種手段是吧?”
焦林青讚許道:“正是如此,你理解能力不錯。”
蘇牙又道:“也就是說我隻要能夠一直取得榮譽,自然就會成為‘樂之者’,也不需要調節我的內心?”
焦林青笑道:“不錯,隻要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麽即使你不修心,也能成為‘樂之者’,你能不能一直做到這一點呢。”
蘇牙沉默了一會道:“人生總有努力得不到回報的時候,我將‘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