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見他們兩人龍行虎步地走向圜丘之後,“劉承佑”先走向圜丘中的天心石,郭威立在一旁。


    隻見“劉承佑”先是在圜丘中央的天心石上對著上天三跪九叩。


    然後起來高聲誦讀道:“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炎黃肇基,大禹治水,功蓋千秋。堯舜禹湯,三代大治,萬古流芳。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秦皇漢武,隋帝唐宗,文治武功,功蓋千秋。蕭何曹參,房謀杜斷,華夏名相,撫育萬方。


    衛霍陳湯,張騫班超,李靖薛禮(薛仁貴),華夏名將,智勇雙全。


    揚威異域,開疆拓土,封狼居胥,拜將雲台,畫閣淩煙。


    馬遷班固,為國箸史,相如文賦,李杜詩篇,顏筋柳骨。華夏文化,光耀千古。


    然安史倡亂,藩鎮割據,華夏神州,日益**。吐蕃契丹,回鶻突厥,異族兵鋒,橫行諸夏。秦淮燕趙,漢奸何多!


    小子承佑,以尚幼之年,嗣新造之業。受命之主。德非禹湯,輔政之臣,複非伊呂。將欲保延洪之業,守不拔之基,固不可得也。


    宋王郭威,昔在初潛,未聞多譽,洎西平蒲阪,北鎮鄴台,有統禦之勞,顯英偉之量。玄屬漢道斯季,天命有歸。


    有子柴榮,頃在仄微,尤務韜晦,及天命有屬,可嗣守鴻業,治軍神武雄略,為政則摘伏辯奸,多得其理。


    故小子豈敢不順天應人,效堯舜故事,以托神器於英主。


    郭威柴榮,既受天命,當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立紀陳綱,拯濟斯民。


    故小子敬告上天,禪讓皇位於宋王郭威,改國號為大宋,定明年為天命元年,立柴榮為太子。


    伏惟尚饗!”


    馮道本來為“劉承佑”準備了祭天文章,但讓段宇鍾慚愧的是,盡管他前世李煜和趙佶文化水準都不差。


    但他們更多表現在藝術領域,他們是皇帝,也沒有去熟讀經史子集。


    所以馮道、範質等文臣等為了這個注定名垂青史的盛事,嘔心瀝血,準備了駢五儷六,文采比段宇鍾念的這個好幾十倍的祭文。


    但段宇鍾卻看不懂,畢竟許多典故不是他這個後世在大學混了四年的文科生能讀懂的,前世李煜和趙佶兩個詞人書畫皇帝也不大懂。


    讀不懂,自然也就沒有感情。所以段宇鍾索性丟開這個祭文,臨時拚湊了一段自己杜撰的祭文。


    雖然馮道等文臣在心裏評價:“前麵狗屁不通,但勝在通俗,讀給那些武夫聽,倒也合適。


    奇怪的是他中間對劉承佑自己和郭威、柴榮的評價,卻文辭簡練,評價精準,頗像史家筆法。


    最後定下的希望郭威‘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立紀陳綱,拯濟斯民’這四句十分精彩。


    但他末了還畫蛇添足,為新皇郭威定國號,定年號,立太子,不嫌越俎代庖嗎?


    也不怕新皇膩歪,終究不脫武夫本色啊!”


    甚至有些對於劉承佑不采用他們擬定的祭文而心裏酸溜溜的文臣還惡意猜測:


    “說不定那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文辭也不知是從哪裏剽竊得來的。”


    不過,他們猜對了,段宇鍾對劉承佑和郭威柴榮的評價來自於《舊五代史》。


    “驅逐韃虜”那四句來源於明太祖,後來被孫大炮抄襲,現在又被段宇鍾抄襲了。


    這句話放在這裏也很應景,因為自從安史之亂一來,契丹、回鶻、突厥、吐蕃等異族都曾在大唐的土地上橫行過。


    黃巢攻入長安時:“天街踏遍公卿骨,甲第朱門無一半。”


    而不管是攻進長安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還是吐蕃、突厥的侵略軍,或者是大唐請來的回鶻援軍;


    他們來到大唐的花花世界,所製造的慘狀比這個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僅僅14年前,石敬瑭還引入契丹軍隊攻入洛陽,僅僅三年前,契丹大軍還在耶律德光的率領下滅掉了後晉,並一度統治開封。


    而現在,河西走廊的歸義軍政權正在回鶻、綠教等異族異教的壓迫下苦苦地堅守著漢家文明。


    燕雲十六州的百萬漢民還在契丹的奴役下呻@吟,原本的大唐江山也四分五裂。


    因此,‘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立紀陳綱,拯濟斯民’這四句話,不但十分恰當,也真正說到了在場的所有人的心裏。


    而不管這些文臣如何猜測,段宇鍾對自己這篇祭文還是比較滿意的。


    因為他讓自己可以融入感情地誦讀。前麵那些追述華夏文明的話,主要是念給百姓和士兵聽的,甚至就連郭威也讀書不多。


    他這種簡練直白的話正對他們胃口,而且舉的例子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所以他們全都聽的很用心,也大多聽懂了。


    他們的情緒和感情也隨著段宇鍾的慷慨激昂、鏗鏘有力的話語而或振奮或自豪或激昂或沉鬱。


    圜丘本就有擴音的功能,段宇鍾又用上了一些神通,還有昊天上帝的加持,


    所以他的聲音廣傳上百裏,在圜丘上郭威耳中和圜丘外麵觀禮的百姓士兵文武百官耳中都區別不大,都很清晰。


    甚至還遠遠傳到整個開封城,被所有百姓聽得清清楚楚。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也是原本華夏曆史上空前絕後的一次祭天儀式。


    因為沒有哪一次皇帝祭天會讓老百姓聽明白他說些什麽的,甚至連聽見都做不到。


    至於中間老百姓聽不懂的,文臣們覺得好的,卻是段宇鍾專門念給他們聽的。


    段宇鍾也承認自己有些膽大妄為,但他要告訴這些文臣和精英們:


    他選定的皇帝和太子都是很有才能的,並不是憑空亂選的。


    而最後“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立紀陳綱,拯濟斯民”那四句既是口號又是綱領的話,更是讓大家熱血沸騰。


    連馮道、郭威等升起一股使命感和任重道遠的感覺,更別提年輕一些的柴榮、趙匡胤等將士還有那些士兵百姓了。


    總之,這次祭天,馮道的一番心學全白費了。但看著禪讓儀式順利進行,而且莊嚴隆重,軍民大悅,郭威和柴榮、趙匡胤等也都是一時俊傑。


    馮道仿佛看到了太平盛世的來臨,因此也是老懷大暢,即便心學白費了,也不以為意。


    在這次禪讓儀式中,“劉承佑”一言九鼎、言出法隨的帝王氣概和蔽履榮華、浮雲生死的神仙氣質表露無遺。


    就連郭威也生出一種錯覺,就算現在劉承佑反悔不再禪讓,他也會死心塌地地效忠於他的。


    而周邊的大臣、將士、百姓也有一種之前誤會劉承佑的感覺。


    很多人都懷疑是不是自己瞎了眼,錯過了一個好皇帝。


    而後,段宇鍾焚燒了馮道準備的祭文和事先準備好的祭天的祭品。


    雖然他焚燒給上天的祭文和念誦的不一致,但真正的心意早已連同幾十萬民眾的感情和心意一起傳送給上天了。


    昊天上帝其實對這次祭天儀式非常滿意。因為以往,昊天上帝隻是皇家專用的信仰,與老百姓沒有多大關係。


    但這次段宇鍾追述祖先豐功偉績,敘述對唐末亂世的惋惜和對異族的仇恨,最後以四句通俗易懂而又及其振奮人心的話語結束。


    全場感情一波三折,幾十萬人的共鳴匯聚成強大的沛然的信仰之力,不但昊天上帝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祭品。


    就連新成立的大宋王朝的氣運和龍氣也如同澆了很多汽油一樣,衝天而起。


    甚至就連被儒臣視為畫蛇添足的定國號,定年號,立太子,也都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而且當時郭威聽到立柴榮為太子的話時,父子之間隔空對視,莫逆於心,全無芥蒂。


    就連郭威軍中將士和趙匡胤這樣的年輕俊傑,對於柴榮也很是崇拜。


    聽到“劉承佑”當著神靈和上天的麵將柴榮立為太子,他們不但不覺得突兀,還視為理所當然,而且還真誠地歡呼。


    所有聽到這些的百姓和後來獲知消息的周邊小國,各方勢力,也感覺,即便沒有神仙庇佑。


    隻要郭威當上皇帝,柴榮又順利繼承的話,中原政權的確會穩定下來,華夏也將歸於一統了。


    因為此舉保證了新成立的大宋政權至少會連續出現兩個雄才大略的君主。


    並且有神靈見證,不會出現李克用、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等在處理繼承人時,庸碌的親生兒子與有才德的養子、女婿或和部將之間的衝突。


    這種衝突在之前的曆史上屢見不鮮,離大家時間也不遠。


    很多人都想起,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他後來與李克用親生兒子爭過皇位。


    而李嗣源之後,又是他的養子李從珂與親生兒子李從厚爭奪皇位,李從珂上台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又起來爭位。


    後來,劉知遠死後,又是部將郭威與親生兒子劉承佑爭奪皇位。


    這件事就發生在眼前,人們有理由懷疑,要是郭威死後,他的養子和親子之間也會再重複這樣的鬧劇和悲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隨身帶著傳國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荒真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荒真人並收藏隨身帶著傳國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