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柴榮比曆史上晚了六年才當上皇帝。
不過,好事不怕晚,此時他也才38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華夏的局勢此時也沒有曆史上那般危急。
此時的柴榮更懂得為君之道,他的人生閱曆更豐富,從政經驗更豐富,辦事也沒有曆史上那麽操切。
曆史上他隻當了五年多帝王,就辦了很多大事,為後來的趙宋的統一以及趙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而這個時空,無疑柴榮可以當更長時間的皇帝,可以為華夏做更多的貢獻。
果然從此之後,國家一直平穩發展,蒸蒸日上。到顯德十年,現代時空4月11日,公元969年的時候,柴榮已經滅掉南唐、吳越、閩、南漢等所有漢地的割據政權。
還收複了河西走廊、河套地區和交趾,當初定下的大宋的目標疆域已經完成大半。
柴榮一統天下,其手中的傳國玉璽也凝聚了幾千萬點龍氣、幾千萬點氣運。
這些龍氣、氣運因為傳國玉璽與段宇鍾手上的傳國璽法寶感應聯通,所以讓段宇鍾實力大增,完成了一項重要升級。
恰逢此時,段宇鍾煉成了三光真水,於是為了感謝和獎勵柴榮,段宇鍾就穿越時空,賜下幾瓶三光真水給柴榮喝。
柴榮喝了三光真水,很快醫治好了幾十年戎馬生涯留下的各種創傷,仿佛一下子年輕了20歲。
以他現在的身體,再當20年皇帝也一點不成問題。
如此,原本段宇鍾擔心的大宋皇位傳承問題,也不用著急了,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柴榮他們可以自己解決。
因為趙匡胤隻比柴榮小五歲,要是比身體,柴榮有段宇鍾開的外掛,趙匡胤不一定熬得過柴榮。
要是不比身體,柴榮在時,趙匡胤沒有什麽機會。因為柴榮的才能和少時的情分,足以讓他效忠於柴榮,何況還有段宇鍾定下的天命呢?
而最重要的是,人的野心是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趙匡胤也不是一開始就想著當皇帝,就如同曹操一樣,在治世,他們是能臣,在亂世,他們是梟雄。
而毫無疑問,到了969年,柴氏的大宋已經進入治世。這時的宋朝國家版圖金甌無缺,對外沒有曆史上北宋那種嚴重外患。
內部,文武並重,重視商業,國家欣欣向榮。既有曆史上宋朝那般發達的經濟文化,又沒有北宋那種文弱的弊端。
最重要的是,段宇鍾之前擔心郭威定國號為周,借不到多少前朝氣運,故改為宋,想獲得宋這個國號代表的神靈勢力和氣運。
但現在,段宇鍾一個人就擁有一個神霄天國,擁有一億點龍氣,幾百億點功德,一億二千萬點氣運。
他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勢力,他想支持柴氏一直當大宋皇帝,氣運也足夠,還比趙宋時的氣運強。
因為趙宋也沒有哪個神靈、哪個勢力如段宇鍾支持柴氏的大宋那麽支持趙宋。因為柴宋與現代時空是互補的,段宇鍾擁有強大氣運功德,也就擁有了強大實力。
總之,段宇鍾和柴宋的利益已經牢牢捆綁在了一起,所以他才那麽賣力地幫助柴榮:
不但為他鞏固皇位,為他們父子創建的王朝定國號、定年號、賦予天命,像個保姆似的,如今還未柴榮的身體和壽命操心。
但柴榮現在當皇帝已經十年,如果再當上二十年,大宋就真的完全變成柴氏大宋了,裏裏外外必然完全打上柴氏的印記。
如此,在現行的這種封建製度下,在柴榮死後,皇位必然會選擇傳給自己的兒子。
即便他的兒子能力不怎麽樣,但有郭威十年築基,柴榮三十年在位時間,前十年一統天下,後二十年致太平。
有如此基業,其兒子隻要是中人之資,也足以保住天下了。
隻是華夏的曆史,因為神靈勢力的參與,很多時候一切都是氣數問題,與皇帝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無關。
而曆史上,趙匡胤無疑是這一時期的絕對主角。正如同他吟誦的描寫日出的《詠初日》詩寫的那樣:
“須臾一輪天上出,逐卻殘星趕卻月。”真的他就好像太陽,五代亂世中的那麽多帝王將相,都如同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一樣,太陽一出,就全部光芒消失、黯然退避了。
因為他是氣運所鍾之人,是儒釋道三教選定的真龍天子。
曆史上,趙匡胤32歲就通過兵變當上了皇帝,曆**國皇帝中,趙匡胤取天下之容易,享國祚之久,都是空前絕後的。
曆史上,同樣是開國皇帝,劉邦登基時已經五十多歲了,朱元璋登基時也已經40歲了。
同樣是篡位得來的皇帝,王莽篡漢,建立的新莽政權隻有十五年國祚;曹丕篡漢,曹魏才有四十多年國祚,司馬炎篡位,西晉才五十多年國祚就滅亡了;
楊堅篡北周,隋朝也是二世而亡。更不用說五代亂世中那些靠兵變、政變篡位當上皇帝的那些短命王朝了。
但趙宋卻兩宋總共享國316年之久,僅次於兩漢四百餘年,超過唐朝、明朝、清朝這些朝代的壽命,占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華夏兩千多年封建帝國的七分之一時間。
雖然宋朝看起來不咋地,兩度亡於異族,贏得“窩囊宋”之名。
趙匡胤也隻當了十六年皇帝,年僅四十九歲就被其弟趙匡義篡奪了皇位,死得不明不白。
但曆史對其評價極高。宋史評價說:“五季(五代)亂極,宋太祖起介胄(軍隊小兵)之中,踐九五之位,視晉、漢、周亦相絕哉?
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
在位十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
嗚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矣!”
無怪乎毛太祖寫詩的時候,“唐宗宋祖”並稱,將其與秦皇漢武、成吉思汗列在一起比較和議論。
宋朝雖然武功不行,但其文治和經濟成就,世所公認,誰也無法忽視其巨大的影響力。
甚至當今時代,海外華人喜歡稱自己是唐人,華夏主體民族是漢族,華夏喜歡漢唐盛世。
但華國人的國民性格、文化、現狀遭遇其實都是在宋代三百餘年時間,才定型為這個樣子的。
甚至宋朝那種兩度亡於異族的苦痛,今後又不斷上演,明亡後滿清繼之,好不容易滿清漢化了,被融合了,八國聯軍等東西列強異族又來了。
因此,繼宋朝以降,一千多年時間中,除了明朝還當了一陣子天朝上國之外,華國其實早已經沒有了漢唐的榮光。
就算到了現在,建國一甲子還多一點時間,華國也還是列強環伺,與宋朝時的國際地位也沒有本質差別。
其實段宇鍾本人對宋朝沒有好感,但對宋太祖本人還是很佩服很有好感的。
宋太祖武人出身,能力和勇猛不用說,還很有霸氣:“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就是他的名言。
他有有情有義,“千裏送京娘”的故事被一直傳誦;他也很是仁義,開國之後,“杯酒釋兵權”一個功臣和大將都不殺,還能坐穩天下。
他作為武人,卻知道推崇文化,“以文靖國”,通過“右文抑武、強幹弱枝”等策略,最終結束五代亂世,沒有讓宋朝成為第六代。
但他又沒有如同他弟弟宋太宗搞得那麽極端,明明自己不懂軍事,還硬要武將無條件地聽從他自己和文官監軍的瞎指揮,右文抑武搞得過了頭,以至於自廢武功。
後來趙宋出現楊家將、嶽飛風波亭這樣的冤案,本質上還是文官壓製武官造成的。
而趙宋雖然通過推崇文官壓製武官,解決了唐末五代武人亂政的弊端。
但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極大地削弱了華夏王朝的戰鬥力和華夏人的武力自信。
漢唐時候傲視天下的雄風,除了明朝前期曇花一現外,千年以降,幾乎再也沒有出現。
華夏主體民族漢人也形成了文弱,勇於內鬥,怯於外戰的集體性格。
之前段宇鍾還想著,如果柴榮如曆史上那般短命,就讓這個時空的大宋再禪讓給趙匡胤,大不了他再繼續當保姆,為趙匡胤解決他弟弟的威脅。
而從公元950年到969年,這二十來年時間裏,在段宇鍾影響下,這個時空的大宋的許多治國平天下的策略也都參考了曆史上趙匡胤的做法。
而且這二十來年時間裏,趙匡胤同樣也以臣子之身分參與了郭氏、柴氏大宋的治國平天下的事業。
段宇鍾不論是對曆史上的趙匡胤還是對這個時空的趙匡胤,印象都很好。
所以段宇鍾改變了柴榮的壽命之後,反而糾結了。
他在想,柴榮死後,到底是讓他將皇帝傳給他兒子,讓柴氏大宋一直延續下去?
還是順應原有“天命”,照顧這個時空的儒釋道三教神靈的利益,再主持禪讓給趙匡胤?
不過,好事不怕晚,此時他也才38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華夏的局勢此時也沒有曆史上那般危急。
此時的柴榮更懂得為君之道,他的人生閱曆更豐富,從政經驗更豐富,辦事也沒有曆史上那麽操切。
曆史上他隻當了五年多帝王,就辦了很多大事,為後來的趙宋的統一以及趙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而這個時空,無疑柴榮可以當更長時間的皇帝,可以為華夏做更多的貢獻。
果然從此之後,國家一直平穩發展,蒸蒸日上。到顯德十年,現代時空4月11日,公元969年的時候,柴榮已經滅掉南唐、吳越、閩、南漢等所有漢地的割據政權。
還收複了河西走廊、河套地區和交趾,當初定下的大宋的目標疆域已經完成大半。
柴榮一統天下,其手中的傳國玉璽也凝聚了幾千萬點龍氣、幾千萬點氣運。
這些龍氣、氣運因為傳國玉璽與段宇鍾手上的傳國璽法寶感應聯通,所以讓段宇鍾實力大增,完成了一項重要升級。
恰逢此時,段宇鍾煉成了三光真水,於是為了感謝和獎勵柴榮,段宇鍾就穿越時空,賜下幾瓶三光真水給柴榮喝。
柴榮喝了三光真水,很快醫治好了幾十年戎馬生涯留下的各種創傷,仿佛一下子年輕了20歲。
以他現在的身體,再當20年皇帝也一點不成問題。
如此,原本段宇鍾擔心的大宋皇位傳承問題,也不用著急了,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柴榮他們可以自己解決。
因為趙匡胤隻比柴榮小五歲,要是比身體,柴榮有段宇鍾開的外掛,趙匡胤不一定熬得過柴榮。
要是不比身體,柴榮在時,趙匡胤沒有什麽機會。因為柴榮的才能和少時的情分,足以讓他效忠於柴榮,何況還有段宇鍾定下的天命呢?
而最重要的是,人的野心是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趙匡胤也不是一開始就想著當皇帝,就如同曹操一樣,在治世,他們是能臣,在亂世,他們是梟雄。
而毫無疑問,到了969年,柴氏的大宋已經進入治世。這時的宋朝國家版圖金甌無缺,對外沒有曆史上北宋那種嚴重外患。
內部,文武並重,重視商業,國家欣欣向榮。既有曆史上宋朝那般發達的經濟文化,又沒有北宋那種文弱的弊端。
最重要的是,段宇鍾之前擔心郭威定國號為周,借不到多少前朝氣運,故改為宋,想獲得宋這個國號代表的神靈勢力和氣運。
但現在,段宇鍾一個人就擁有一個神霄天國,擁有一億點龍氣,幾百億點功德,一億二千萬點氣運。
他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勢力,他想支持柴氏一直當大宋皇帝,氣運也足夠,還比趙宋時的氣運強。
因為趙宋也沒有哪個神靈、哪個勢力如段宇鍾支持柴氏的大宋那麽支持趙宋。因為柴宋與現代時空是互補的,段宇鍾擁有強大氣運功德,也就擁有了強大實力。
總之,段宇鍾和柴宋的利益已經牢牢捆綁在了一起,所以他才那麽賣力地幫助柴榮:
不但為他鞏固皇位,為他們父子創建的王朝定國號、定年號、賦予天命,像個保姆似的,如今還未柴榮的身體和壽命操心。
但柴榮現在當皇帝已經十年,如果再當上二十年,大宋就真的完全變成柴氏大宋了,裏裏外外必然完全打上柴氏的印記。
如此,在現行的這種封建製度下,在柴榮死後,皇位必然會選擇傳給自己的兒子。
即便他的兒子能力不怎麽樣,但有郭威十年築基,柴榮三十年在位時間,前十年一統天下,後二十年致太平。
有如此基業,其兒子隻要是中人之資,也足以保住天下了。
隻是華夏的曆史,因為神靈勢力的參與,很多時候一切都是氣數問題,與皇帝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無關。
而曆史上,趙匡胤無疑是這一時期的絕對主角。正如同他吟誦的描寫日出的《詠初日》詩寫的那樣:
“須臾一輪天上出,逐卻殘星趕卻月。”真的他就好像太陽,五代亂世中的那麽多帝王將相,都如同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一樣,太陽一出,就全部光芒消失、黯然退避了。
因為他是氣運所鍾之人,是儒釋道三教選定的真龍天子。
曆史上,趙匡胤32歲就通過兵變當上了皇帝,曆**國皇帝中,趙匡胤取天下之容易,享國祚之久,都是空前絕後的。
曆史上,同樣是開國皇帝,劉邦登基時已經五十多歲了,朱元璋登基時也已經40歲了。
同樣是篡位得來的皇帝,王莽篡漢,建立的新莽政權隻有十五年國祚;曹丕篡漢,曹魏才有四十多年國祚,司馬炎篡位,西晉才五十多年國祚就滅亡了;
楊堅篡北周,隋朝也是二世而亡。更不用說五代亂世中那些靠兵變、政變篡位當上皇帝的那些短命王朝了。
但趙宋卻兩宋總共享國316年之久,僅次於兩漢四百餘年,超過唐朝、明朝、清朝這些朝代的壽命,占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華夏兩千多年封建帝國的七分之一時間。
雖然宋朝看起來不咋地,兩度亡於異族,贏得“窩囊宋”之名。
趙匡胤也隻當了十六年皇帝,年僅四十九歲就被其弟趙匡義篡奪了皇位,死得不明不白。
但曆史對其評價極高。宋史評價說:“五季(五代)亂極,宋太祖起介胄(軍隊小兵)之中,踐九五之位,視晉、漢、周亦相絕哉?
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
在位十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
嗚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矣!”
無怪乎毛太祖寫詩的時候,“唐宗宋祖”並稱,將其與秦皇漢武、成吉思汗列在一起比較和議論。
宋朝雖然武功不行,但其文治和經濟成就,世所公認,誰也無法忽視其巨大的影響力。
甚至當今時代,海外華人喜歡稱自己是唐人,華夏主體民族是漢族,華夏喜歡漢唐盛世。
但華國人的國民性格、文化、現狀遭遇其實都是在宋代三百餘年時間,才定型為這個樣子的。
甚至宋朝那種兩度亡於異族的苦痛,今後又不斷上演,明亡後滿清繼之,好不容易滿清漢化了,被融合了,八國聯軍等東西列強異族又來了。
因此,繼宋朝以降,一千多年時間中,除了明朝還當了一陣子天朝上國之外,華國其實早已經沒有了漢唐的榮光。
就算到了現在,建國一甲子還多一點時間,華國也還是列強環伺,與宋朝時的國際地位也沒有本質差別。
其實段宇鍾本人對宋朝沒有好感,但對宋太祖本人還是很佩服很有好感的。
宋太祖武人出身,能力和勇猛不用說,還很有霸氣:“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就是他的名言。
他有有情有義,“千裏送京娘”的故事被一直傳誦;他也很是仁義,開國之後,“杯酒釋兵權”一個功臣和大將都不殺,還能坐穩天下。
他作為武人,卻知道推崇文化,“以文靖國”,通過“右文抑武、強幹弱枝”等策略,最終結束五代亂世,沒有讓宋朝成為第六代。
但他又沒有如同他弟弟宋太宗搞得那麽極端,明明自己不懂軍事,還硬要武將無條件地聽從他自己和文官監軍的瞎指揮,右文抑武搞得過了頭,以至於自廢武功。
後來趙宋出現楊家將、嶽飛風波亭這樣的冤案,本質上還是文官壓製武官造成的。
而趙宋雖然通過推崇文官壓製武官,解決了唐末五代武人亂政的弊端。
但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極大地削弱了華夏王朝的戰鬥力和華夏人的武力自信。
漢唐時候傲視天下的雄風,除了明朝前期曇花一現外,千年以降,幾乎再也沒有出現。
華夏主體民族漢人也形成了文弱,勇於內鬥,怯於外戰的集體性格。
之前段宇鍾還想著,如果柴榮如曆史上那般短命,就讓這個時空的大宋再禪讓給趙匡胤,大不了他再繼續當保姆,為趙匡胤解決他弟弟的威脅。
而從公元950年到969年,這二十來年時間裏,在段宇鍾影響下,這個時空的大宋的許多治國平天下的策略也都參考了曆史上趙匡胤的做法。
而且這二十來年時間裏,趙匡胤同樣也以臣子之身分參與了郭氏、柴氏大宋的治國平天下的事業。
段宇鍾不論是對曆史上的趙匡胤還是對這個時空的趙匡胤,印象都很好。
所以段宇鍾改變了柴榮的壽命之後,反而糾結了。
他在想,柴榮死後,到底是讓他將皇帝傳給他兒子,讓柴氏大宋一直延續下去?
還是順應原有“天命”,照顧這個時空的儒釋道三教神靈的利益,再主持禪讓給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