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許多修道者對國師稱呼的渴望,不亞於讀書人對成為宰相的渴望。
隻是國師之職在中土從不輕封,隻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亂世那樣的割據小國,才輕易封國師。
此外,契丹、女真這樣的少數民族政權,也多封國師。而蒙元更是將國家名器濫封,蒙元不但正式將張天師的天師稱號以國家敕封的形式承認。
還將國師稱號升級,將喇嘛封為帝師,禮儀上比皇帝還尊崇。
而大部分時候,皇帝封了和尚道士做國師,就會耗費太多龍氣和氣運,實在是弊大於利。
而修士方麵,真正修行有成的有道之士,也不會去紅塵中廝混,更不屑於國師稱號。
雖然成為國師好處很多,隻是,一來當了國師,會擔上巨大因果,也會受凡人王朝的氣運牽連。
凡人王朝興盛時固然好,但華夏改朝換代很頻繁,一旦到了衰亂之世,國師不免會受王朝的牽連,曆代當國師的修士,最後王朝滅亡時,身死道消的不知凡幾。
二來,儒教把持了朝廷,華夏曆代朝廷也有一些人皇傳承,深通氣運之道,知道國師之職太過於耗費氣運,因此國師之職可不會輕易授予方外之人。
反倒是後來的蒙古人,對於神棍們很大方,曾經對道教、喇嘛教的不少神棍,都授予過國師之職。
不過,段宇鍾可不怕因果業力,也有信心在大宋衰亡時力挽狂瀾,加上他實實在在的神跡,神霄教實實在在的功績,因而順利當上了國師。
而他之所以要當國師,至是為了方便參與朝政,也為了名正言順地複製和使用龍氣、氣運,並不會消耗龍氣、氣運。
因此,他當上大宋國師,不論是對他自己,還是對大宋,都有很大的好處。
當段宇鍾接了趙楨的聖旨後,段宇鍾就感覺,一股無形的氣息瞬間降臨到身上。
卻是大宋氣運加身,他身上的氣運從此與大宋氣運緊密相聯,而圍繞在趙楨身邊以及籠罩大宋皇宮的人皇龍氣,也完全對他開放,視他為自己人。
段宇鍾也順手將到手的大宋國師金印,聯係時空道尊,用小千世界中的精金、靈玉、黑矮星材質重新鍛造,使其也成為法寶。
而後,他在二號時空雖然沒有傳國璽法寶傍身,但通過國師金印也可以與趙楨的傳國玉璽隔空聯係。
有了國師金印,雖然傳國璽法寶不在身邊,他也可以自由調動大宋龍氣和氣運。
他有種感覺,似乎自己舉手抬足,起心動念,都可以通過龍氣和氣運,影響整個大宋的大地山河,黎民百姓。
而且,每次呼吸,都可以吸收龍氣進行修煉,洪荒時代結束後,龍氣差不多是世間最頂級的靈氣了。
而現在,段宇鍾卻可以奢侈地用龍氣來修煉,今後,他隻要在二號時空的大宋境內,不論在哪裏,都好像在洞天福地。
感受到了這種種便利,段宇鍾才深刻明白,為什麽國師名位不能輕封。
因為這是在分割皇權,也是讓神棍名正言順地竊取皇權和龍氣。
好在段宇鍾不是歹人,要不然的話,隻要趙楨封了個神棍當國師,他就再也不可能死後獲得仁宗的諡號了。
段宇鍾在當上國師後,瞬間就感覺自己有種滿血複活的感覺,沒有法寶和靠山在身邊的感覺一掃而空。
而他覺得,當上國師之後,最大的便利是他可以攜人皇和朝廷的氣運、威勢,狐假虎威地與道教、佛教等打交道。
在二號時空,契丹失去燕雲後,雖然大占便宜的澶淵之盟變成了幽州城下之盟,但幾經波折後,宋遼仍然如同原本曆史那樣選擇了和平共處。
這四十多年時間裏,宋朝固然有了很大發展,比曆史上強盛很多,也開始發展海洋文明。
而契丹也沒有閑著,契丹不僅開發了遼東和東北其它地區,還征服了高麗。因此到了1057年,契丹也仍是遠東地區的一個強盛大國,隻是也進入了守成狀態。
如此,因為宋遼兩個大國的對峙,西域的綠教政權、西南的大理國政權、雪域高原的吐蕃政權,就得以繼續存在。所以西域的綠教還需要段宇鍾來親自搞定。
他先是以神棍的方式,為宋仁宗解決了陽氣不足的問題,讓他有了子嗣,也有了雄心壯誌。
然後自己又成了國師,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參與宋朝的國家大事。
然後,段宇鍾又以神霄道君的身份,啟示曹利用,讓他說動宋仁宗,並影響其他朝臣。總之要讓大宋遠征西域,恢複漢唐故地。
恰逢這時,綠教決心先發製人,率先攻打高昌,高昌派人八百裏加急,來到汴京求援。
而道教的公關也出了成果,在佛教、道教的影響下,也有許多朝臣上書,論述收複西域、護衛佛教、道教的意義。這些也省了段宇鍾不少口舌。
於是,段宇鍾穿越半個多月之後,宋仁宗就被說動,即將進行西征。
並且,曹利用還以耄耋之身,再次出使契丹,做好開戰前的外交工作。
而後,段宇鍾又以大宋國師的身份拜訪道教,拜訪昆侖仙山,加上他的修為,在昆侖仙山也能進入前幾十名,因此被昆侖仙山奉為座上賓。
恰好這時,昆侖仙山出征了半個月,最初在高昌一帶勢如破竹,順昌逆亡。
但到了阿克蘇就遇到了強烈抵抗,到了喀什,就頓兵於堅城之下,不得寸進,也急需世俗大軍的支援。
因此,與段宇鍾一拍即合。雙方很快定下了道教與宋朝的合作,道教伐山破廟,負責對付綠教修士;宋軍攻城略地,負責對付凡人軍隊。
這場宗教戰爭,終於蔓延到世俗。
原來,這次昆侖仙山的修士和仙人大規模出擊,雖然目標是西域省的綠教,但將西域東部的佛教、喇嘛教勢力也順手給征服了。
他們在征服西域東部地區時,並沒有受到太多抵抗。這時候,統治西域東部地區的是以高昌(今吐魯番)為中心的西州回鶻。
西州回鶻是840年統治漠北蒙古高原的回紇帝國滅亡後,西遷的一支回紇人建立的。
他們多信奉佛教和摩尼教。這支民族已經很大程度上農耕化了,而且佛教和摩尼教與華夏文明,經過好幾個世紀的接觸和磨合,也很接近了。
此外,以高昌為中心的西州回鶻政權,作為西域的綠洲政權,自古以來,其經濟皆嚴重依賴絲綢之路。
何況這一時期,西域省西邊已經被綠教占據,相比綠教,他們自然與中原王朝更親近。
曆史上,宋朝如此疲軟,西州回鶻還是派遣使者到宋朝朝貢,而且還獲得宋朝的冊封。
如今,這個時空,宋朝遠比曆史上更加強大,他們對中原王朝的向心力更強。
如果中原王朝強盛,這些綠洲政權都會選擇歸附。而綠教的先發製人策略,也堅定了他們歸附的決心。
所以,道教修士和仙人打來時,高昌等地的佛教、摩尼教神棍們大多望風而降。
高昌地區的交戰,隻是餐前點心。道教為西進掃清了道路,綠教也試探出了道教西征的決心。
道教這邊調兵遣將,綠教自然也沒有閑著。他們也很快從中亞調集了精兵強將和修士趕來。
因此,開戰半個多月,當道教越過阿克蘇地區後,卻受阻於喀什城下。
這次,敵人集中了五萬精兵、十萬青壯在喀什城中。而綠教修士則躲在軍隊中,用秘法催動軍隊血氣、煞氣結成暗紅色的戰雲。
在這一片戰雲的籠罩下,其鬼不神,道教修士、仙人被煞氣戰雲衝擊,不但道法不靈,就連神魂也會受到沾染和衝擊。
而道教神仙、修士也意識到自己輕敵了。當他們麵對軍隊的煞氣、戰雲時,才明白:前輩們定下的避世不出、不幹涉凡人戰爭的規矩,其實很有道理。
這不但是因為幹預世俗會沾因果業力,還因為自從封神之戰後,神仙越來越沒有了幹預世俗的實力。
其實,自從封神之戰結束之後,神道力量就不斷衰減,而與之相反,人道勢力卻在這兩千年裏,發展得越來越快。
如今,不但天界(包括道教仙界,佛教靈山,也就是須彌山),地界(包括洞天福地、神靈界、幽冥界)需要依賴凡界的龍脈靈氣生存。
就連神仙,也失去了直接敵對、壓製、戰勝凡人軍隊的能力,在凡人精兵麵前,神仙也無可奈何,隻能凡人對付凡人,神仙對付神仙。
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收藏大漲,加一更。
隻是國師之職在中土從不輕封,隻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亂世那樣的割據小國,才輕易封國師。
此外,契丹、女真這樣的少數民族政權,也多封國師。而蒙元更是將國家名器濫封,蒙元不但正式將張天師的天師稱號以國家敕封的形式承認。
還將國師稱號升級,將喇嘛封為帝師,禮儀上比皇帝還尊崇。
而大部分時候,皇帝封了和尚道士做國師,就會耗費太多龍氣和氣運,實在是弊大於利。
而修士方麵,真正修行有成的有道之士,也不會去紅塵中廝混,更不屑於國師稱號。
雖然成為國師好處很多,隻是,一來當了國師,會擔上巨大因果,也會受凡人王朝的氣運牽連。
凡人王朝興盛時固然好,但華夏改朝換代很頻繁,一旦到了衰亂之世,國師不免會受王朝的牽連,曆代當國師的修士,最後王朝滅亡時,身死道消的不知凡幾。
二來,儒教把持了朝廷,華夏曆代朝廷也有一些人皇傳承,深通氣運之道,知道國師之職太過於耗費氣運,因此國師之職可不會輕易授予方外之人。
反倒是後來的蒙古人,對於神棍們很大方,曾經對道教、喇嘛教的不少神棍,都授予過國師之職。
不過,段宇鍾可不怕因果業力,也有信心在大宋衰亡時力挽狂瀾,加上他實實在在的神跡,神霄教實實在在的功績,因而順利當上了國師。
而他之所以要當國師,至是為了方便參與朝政,也為了名正言順地複製和使用龍氣、氣運,並不會消耗龍氣、氣運。
因此,他當上大宋國師,不論是對他自己,還是對大宋,都有很大的好處。
當段宇鍾接了趙楨的聖旨後,段宇鍾就感覺,一股無形的氣息瞬間降臨到身上。
卻是大宋氣運加身,他身上的氣運從此與大宋氣運緊密相聯,而圍繞在趙楨身邊以及籠罩大宋皇宮的人皇龍氣,也完全對他開放,視他為自己人。
段宇鍾也順手將到手的大宋國師金印,聯係時空道尊,用小千世界中的精金、靈玉、黑矮星材質重新鍛造,使其也成為法寶。
而後,他在二號時空雖然沒有傳國璽法寶傍身,但通過國師金印也可以與趙楨的傳國玉璽隔空聯係。
有了國師金印,雖然傳國璽法寶不在身邊,他也可以自由調動大宋龍氣和氣運。
他有種感覺,似乎自己舉手抬足,起心動念,都可以通過龍氣和氣運,影響整個大宋的大地山河,黎民百姓。
而且,每次呼吸,都可以吸收龍氣進行修煉,洪荒時代結束後,龍氣差不多是世間最頂級的靈氣了。
而現在,段宇鍾卻可以奢侈地用龍氣來修煉,今後,他隻要在二號時空的大宋境內,不論在哪裏,都好像在洞天福地。
感受到了這種種便利,段宇鍾才深刻明白,為什麽國師名位不能輕封。
因為這是在分割皇權,也是讓神棍名正言順地竊取皇權和龍氣。
好在段宇鍾不是歹人,要不然的話,隻要趙楨封了個神棍當國師,他就再也不可能死後獲得仁宗的諡號了。
段宇鍾在當上國師後,瞬間就感覺自己有種滿血複活的感覺,沒有法寶和靠山在身邊的感覺一掃而空。
而他覺得,當上國師之後,最大的便利是他可以攜人皇和朝廷的氣運、威勢,狐假虎威地與道教、佛教等打交道。
在二號時空,契丹失去燕雲後,雖然大占便宜的澶淵之盟變成了幽州城下之盟,但幾經波折後,宋遼仍然如同原本曆史那樣選擇了和平共處。
這四十多年時間裏,宋朝固然有了很大發展,比曆史上強盛很多,也開始發展海洋文明。
而契丹也沒有閑著,契丹不僅開發了遼東和東北其它地區,還征服了高麗。因此到了1057年,契丹也仍是遠東地區的一個強盛大國,隻是也進入了守成狀態。
如此,因為宋遼兩個大國的對峙,西域的綠教政權、西南的大理國政權、雪域高原的吐蕃政權,就得以繼續存在。所以西域的綠教還需要段宇鍾來親自搞定。
他先是以神棍的方式,為宋仁宗解決了陽氣不足的問題,讓他有了子嗣,也有了雄心壯誌。
然後自己又成了國師,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參與宋朝的國家大事。
然後,段宇鍾又以神霄道君的身份,啟示曹利用,讓他說動宋仁宗,並影響其他朝臣。總之要讓大宋遠征西域,恢複漢唐故地。
恰逢這時,綠教決心先發製人,率先攻打高昌,高昌派人八百裏加急,來到汴京求援。
而道教的公關也出了成果,在佛教、道教的影響下,也有許多朝臣上書,論述收複西域、護衛佛教、道教的意義。這些也省了段宇鍾不少口舌。
於是,段宇鍾穿越半個多月之後,宋仁宗就被說動,即將進行西征。
並且,曹利用還以耄耋之身,再次出使契丹,做好開戰前的外交工作。
而後,段宇鍾又以大宋國師的身份拜訪道教,拜訪昆侖仙山,加上他的修為,在昆侖仙山也能進入前幾十名,因此被昆侖仙山奉為座上賓。
恰好這時,昆侖仙山出征了半個月,最初在高昌一帶勢如破竹,順昌逆亡。
但到了阿克蘇就遇到了強烈抵抗,到了喀什,就頓兵於堅城之下,不得寸進,也急需世俗大軍的支援。
因此,與段宇鍾一拍即合。雙方很快定下了道教與宋朝的合作,道教伐山破廟,負責對付綠教修士;宋軍攻城略地,負責對付凡人軍隊。
這場宗教戰爭,終於蔓延到世俗。
原來,這次昆侖仙山的修士和仙人大規模出擊,雖然目標是西域省的綠教,但將西域東部的佛教、喇嘛教勢力也順手給征服了。
他們在征服西域東部地區時,並沒有受到太多抵抗。這時候,統治西域東部地區的是以高昌(今吐魯番)為中心的西州回鶻。
西州回鶻是840年統治漠北蒙古高原的回紇帝國滅亡後,西遷的一支回紇人建立的。
他們多信奉佛教和摩尼教。這支民族已經很大程度上農耕化了,而且佛教和摩尼教與華夏文明,經過好幾個世紀的接觸和磨合,也很接近了。
此外,以高昌為中心的西州回鶻政權,作為西域的綠洲政權,自古以來,其經濟皆嚴重依賴絲綢之路。
何況這一時期,西域省西邊已經被綠教占據,相比綠教,他們自然與中原王朝更親近。
曆史上,宋朝如此疲軟,西州回鶻還是派遣使者到宋朝朝貢,而且還獲得宋朝的冊封。
如今,這個時空,宋朝遠比曆史上更加強大,他們對中原王朝的向心力更強。
如果中原王朝強盛,這些綠洲政權都會選擇歸附。而綠教的先發製人策略,也堅定了他們歸附的決心。
所以,道教修士和仙人打來時,高昌等地的佛教、摩尼教神棍們大多望風而降。
高昌地區的交戰,隻是餐前點心。道教為西進掃清了道路,綠教也試探出了道教西征的決心。
道教這邊調兵遣將,綠教自然也沒有閑著。他們也很快從中亞調集了精兵強將和修士趕來。
因此,開戰半個多月,當道教越過阿克蘇地區後,卻受阻於喀什城下。
這次,敵人集中了五萬精兵、十萬青壯在喀什城中。而綠教修士則躲在軍隊中,用秘法催動軍隊血氣、煞氣結成暗紅色的戰雲。
在這一片戰雲的籠罩下,其鬼不神,道教修士、仙人被煞氣戰雲衝擊,不但道法不靈,就連神魂也會受到沾染和衝擊。
而道教神仙、修士也意識到自己輕敵了。當他們麵對軍隊的煞氣、戰雲時,才明白:前輩們定下的避世不出、不幹涉凡人戰爭的規矩,其實很有道理。
這不但是因為幹預世俗會沾因果業力,還因為自從封神之戰後,神仙越來越沒有了幹預世俗的實力。
其實,自從封神之戰結束之後,神道力量就不斷衰減,而與之相反,人道勢力卻在這兩千年裏,發展得越來越快。
如今,不但天界(包括道教仙界,佛教靈山,也就是須彌山),地界(包括洞天福地、神靈界、幽冥界)需要依賴凡界的龍脈靈氣生存。
就連神仙,也失去了直接敵對、壓製、戰勝凡人軍隊的能力,在凡人精兵麵前,神仙也無可奈何,隻能凡人對付凡人,神仙對付神仙。
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收藏大漲,加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