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枕一套四個,都擺了出來。梅蘭竹菊,春夏秋冬。
枕麵為蘭的圖案,帶著“春”字;枕麵為竹的圖案,帶著“夏”字;枕麵為菊的圖案,帶著“秋”字,枕麵為梅的圖案,帶著“冬”字。
四個陶枕,一般大小,四周紋飾一致,隻是枕麵不同。
梅蘭竹菊,又被稱為四君子,古代也被用作指代四季。當然,夏季用竹,其實不如用荷多見。
四季四枕,寓意不錯,這是要一年四季都睡個好覺,而且兼帶風雅。四種植物,以君子之謂進入國畫和器物紋飾,是宋代開始的。
這時候,陳丹洋沒忍住,直接問道,“不是唐三彩,是什麽?”
孫中原看了看攤主,攤主的確是個懂行的,“這是宋三彩,宋代瓷器已經開始大流行,陶器倒是不多了。”
的確,瓷器與陶器相比,有很多優點,不過,陶器也不是一下子就沒有了。就拿三彩陶器來說,知道唐三彩的多,但是宋三彩、遼三彩、金三彩,一樣存在,而且明代也不是沒有明三彩。隻不過,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出名罷了。
從藝術構造上來說,陶器其實比瓷器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可塑性強,所以,陶器裏麵,樣式比較多。很多陶器是不上釉的。同時,陶器即便上釉,也是低溫釉,往往要經過二次燒製。
“宋三彩肯定不如唐三彩了?”陳丹洋既然問了,幹脆直接點兒。
“不能簡單地說哪個更好。唐三彩的器物,比之宋三彩更為大氣華貴,但是宋三彩的彩釉更為豐富,比如這豔紅,唐三彩就沒有。再就是,唐三彩都是冥器,宋三彩除了作為陪葬品,還有不少生活器物。”孫中原解釋道。
攤主翹起大拇指,“這位先生你真是行家。而且啊,宋三彩別的省很少見,就是我們川省特別多!”
這個他沒亂說,宋三彩主要就是出自川省。
兩宋年間,中原多發戰亂,但是川省位於西南盆地,相對安定,也比較富足。川省的宋三彩,就是對唐三彩的一種直接繼承,是物質基礎良好條件下的一種延續。
唐三彩之所以大氣華貴,除了唐代的風格,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主要為貴族陪葬品。但是宋三彩,卻逐漸普及,普通老百姓也有用之陪葬的,這個量就比較大。
同時,由於藝術性的強化和發展,有的也開始被用作生活器物。整個兩宋時期,川省的宋三彩經曆了一個大發展。不過,宋末元初,質量也開始下滑,最後在元代消失。
孫中原一邊看,一邊大致說了說。這一套四個陶枕,保存還是比較完好的,而且工藝精良,確實不錯。
“這一套多少錢出?”孫中原開始問價。
“貨賣給識家,難得碰到你這麽一個懂行的,我便宜賣給你!”攤主說道,“我收來的時候,一共花了六千,我隻加兩千塊錢,也是個吉利數,八千賣給你!”
孫中原聽了,不管攤主有沒有說謊,這樣的東西,就是一件,兩千左右也不好收貨,何況是一套,價錢還得加。八千一套,的確是不貴。
而如果真是這樣,那說明攤主夠豪氣。古玩一行,六千收貨,八千賣,說誇張點兒,有點兒賺吆喝。這點兒利,放別的行當裏可能不少了,可在古玩行裏,少有人願意出手。
既然如此,那就買了吧。
東西有點兒重,孫中原留了攤主電話,說好逛完了回來拿上,本來他還想給攤主點兒訂金,結果攤主大手一揮,說不用,他也沒有再勉強。
送仙橋古玩市場麵積不小,地攤也不少,下午已經撤了一部分了,但孫中原和陳丹洋還是逛了半天沒逛完。當然,陳丹洋看得比較慢也是一個原因。
基本都走了一遭,再也沒遇上什麽合意的東西。這逛市場就是這樣,不是說沒有好東西,有的東西是真品,但未必喜歡,價錢也未必合適。
轉過一個拐角,他倆本來準備繞回去取那一套四個陶枕走人了,因為天兒也不早了,至於店鋪,也不打算逛了。
可就在這個拐角的攤子上,孫中原發現了一個青花筆筒。
這筆筒工藝不賴,主畫片是古鬆人物,背後襯著遠山連綿。鬆樹下是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小童在對話的樣子,有點兒“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意思。
青花發色是國產普通青料,不過倒也明快,而且畫工不弱,頗有韻味。
孫中原蹲下身來,拿起這件筆筒。結果,底款居然是隸書!三字,應是個堂號齋號:閑雲齋。
這顯然不是官窯,官窯落款雖然也有堂號款,但都有據可查,孫中原卻從未聽說過“閑雲齋”。而且,官窯堂號也不會顯得過於意趣。
同時,這東西不是新的,至少也是清代的。
瓷器落款,孫中原從沒見過隸書款兒,甚至都沒聽過。
從明代永樂開始,瓷器始有底款,一直到清末,基本上隻有兩種書體,那就是小篆和楷書。
這個不是偶然的。
底款是用筆寫上去的。小篆最多,筆畫粗細一致,容易寫;再看看底款上的楷書,很多本來粗細不一,或者抑揚頓挫的地方,也被迫簡化了。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瓷器上寫毛筆字,比起宣紙上寫,那區別太大了,難度不知大了多少倍。美觀和成功率都要保證。
要是用隸書,那更難掌握了。同時,不是寫上就完事了,還得再入窯燒製。燒出來之後,隸書字體更容易缺損、變形,那就太難看了。
所以說,“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這種歌詞,隻有外行才能寫出來。而且,青花瓷是藍色,不是天青色。
最要命的是,明代永樂年間瓷器才開始落底款兒,永宣青花算是鼎盛,這要是“仿前朝”,是元朝,屠殺統治漢人,這特麽哪來的飄逸?
不過,這件青花筆筒上的隸書“閑雲齋”三字,還是比較飄逸的,而且燒成之後未有缺損。
瓷器隸書底款,本就少見,再加上相對完整,這確實極大引起了孫中原的興趣。
枕麵為蘭的圖案,帶著“春”字;枕麵為竹的圖案,帶著“夏”字;枕麵為菊的圖案,帶著“秋”字,枕麵為梅的圖案,帶著“冬”字。
四個陶枕,一般大小,四周紋飾一致,隻是枕麵不同。
梅蘭竹菊,又被稱為四君子,古代也被用作指代四季。當然,夏季用竹,其實不如用荷多見。
四季四枕,寓意不錯,這是要一年四季都睡個好覺,而且兼帶風雅。四種植物,以君子之謂進入國畫和器物紋飾,是宋代開始的。
這時候,陳丹洋沒忍住,直接問道,“不是唐三彩,是什麽?”
孫中原看了看攤主,攤主的確是個懂行的,“這是宋三彩,宋代瓷器已經開始大流行,陶器倒是不多了。”
的確,瓷器與陶器相比,有很多優點,不過,陶器也不是一下子就沒有了。就拿三彩陶器來說,知道唐三彩的多,但是宋三彩、遼三彩、金三彩,一樣存在,而且明代也不是沒有明三彩。隻不過,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出名罷了。
從藝術構造上來說,陶器其實比瓷器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可塑性強,所以,陶器裏麵,樣式比較多。很多陶器是不上釉的。同時,陶器即便上釉,也是低溫釉,往往要經過二次燒製。
“宋三彩肯定不如唐三彩了?”陳丹洋既然問了,幹脆直接點兒。
“不能簡單地說哪個更好。唐三彩的器物,比之宋三彩更為大氣華貴,但是宋三彩的彩釉更為豐富,比如這豔紅,唐三彩就沒有。再就是,唐三彩都是冥器,宋三彩除了作為陪葬品,還有不少生活器物。”孫中原解釋道。
攤主翹起大拇指,“這位先生你真是行家。而且啊,宋三彩別的省很少見,就是我們川省特別多!”
這個他沒亂說,宋三彩主要就是出自川省。
兩宋年間,中原多發戰亂,但是川省位於西南盆地,相對安定,也比較富足。川省的宋三彩,就是對唐三彩的一種直接繼承,是物質基礎良好條件下的一種延續。
唐三彩之所以大氣華貴,除了唐代的風格,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主要為貴族陪葬品。但是宋三彩,卻逐漸普及,普通老百姓也有用之陪葬的,這個量就比較大。
同時,由於藝術性的強化和發展,有的也開始被用作生活器物。整個兩宋時期,川省的宋三彩經曆了一個大發展。不過,宋末元初,質量也開始下滑,最後在元代消失。
孫中原一邊看,一邊大致說了說。這一套四個陶枕,保存還是比較完好的,而且工藝精良,確實不錯。
“這一套多少錢出?”孫中原開始問價。
“貨賣給識家,難得碰到你這麽一個懂行的,我便宜賣給你!”攤主說道,“我收來的時候,一共花了六千,我隻加兩千塊錢,也是個吉利數,八千賣給你!”
孫中原聽了,不管攤主有沒有說謊,這樣的東西,就是一件,兩千左右也不好收貨,何況是一套,價錢還得加。八千一套,的確是不貴。
而如果真是這樣,那說明攤主夠豪氣。古玩一行,六千收貨,八千賣,說誇張點兒,有點兒賺吆喝。這點兒利,放別的行當裏可能不少了,可在古玩行裏,少有人願意出手。
既然如此,那就買了吧。
東西有點兒重,孫中原留了攤主電話,說好逛完了回來拿上,本來他還想給攤主點兒訂金,結果攤主大手一揮,說不用,他也沒有再勉強。
送仙橋古玩市場麵積不小,地攤也不少,下午已經撤了一部分了,但孫中原和陳丹洋還是逛了半天沒逛完。當然,陳丹洋看得比較慢也是一個原因。
基本都走了一遭,再也沒遇上什麽合意的東西。這逛市場就是這樣,不是說沒有好東西,有的東西是真品,但未必喜歡,價錢也未必合適。
轉過一個拐角,他倆本來準備繞回去取那一套四個陶枕走人了,因為天兒也不早了,至於店鋪,也不打算逛了。
可就在這個拐角的攤子上,孫中原發現了一個青花筆筒。
這筆筒工藝不賴,主畫片是古鬆人物,背後襯著遠山連綿。鬆樹下是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小童在對話的樣子,有點兒“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意思。
青花發色是國產普通青料,不過倒也明快,而且畫工不弱,頗有韻味。
孫中原蹲下身來,拿起這件筆筒。結果,底款居然是隸書!三字,應是個堂號齋號:閑雲齋。
這顯然不是官窯,官窯落款雖然也有堂號款,但都有據可查,孫中原卻從未聽說過“閑雲齋”。而且,官窯堂號也不會顯得過於意趣。
同時,這東西不是新的,至少也是清代的。
瓷器落款,孫中原從沒見過隸書款兒,甚至都沒聽過。
從明代永樂開始,瓷器始有底款,一直到清末,基本上隻有兩種書體,那就是小篆和楷書。
這個不是偶然的。
底款是用筆寫上去的。小篆最多,筆畫粗細一致,容易寫;再看看底款上的楷書,很多本來粗細不一,或者抑揚頓挫的地方,也被迫簡化了。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瓷器上寫毛筆字,比起宣紙上寫,那區別太大了,難度不知大了多少倍。美觀和成功率都要保證。
要是用隸書,那更難掌握了。同時,不是寫上就完事了,還得再入窯燒製。燒出來之後,隸書字體更容易缺損、變形,那就太難看了。
所以說,“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這種歌詞,隻有外行才能寫出來。而且,青花瓷是藍色,不是天青色。
最要命的是,明代永樂年間瓷器才開始落底款兒,永宣青花算是鼎盛,這要是“仿前朝”,是元朝,屠殺統治漢人,這特麽哪來的飄逸?
不過,這件青花筆筒上的隸書“閑雲齋”三字,還是比較飄逸的,而且燒成之後未有缺損。
瓷器隸書底款,本就少見,再加上相對完整,這確實極大引起了孫中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