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原快步上前一看,徐北武手裏拿著的,是一件白裏泛黃的玉玦。
這玉玦上淺浮雕了象形龍紋,玉質溫潤通透,隻是有不少髒汙,但仍難掩其光華。
這個攤主是個年輕人,瓜子臉小嘴巴,倒有幾分像個大姑娘。他見孫中原也湊了上來,不知道是一起的,笑著對徐北武和鄺西寅說道,“兩位,這塊可是漢玉啊!剛才說的價兒不貴。”
玉玦,倒是戰漢時期常見的玉器,這東西,基本樣式就是玉環缺了一個口。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造型,漢代玉玦是一種常見配飾,但是這個口似乎沒什麽作用。後來根據大量考古發現,先秦墓葬中的玉玦,多出現在屍骸的頭骨兩側,而且相對小一點兒,專家們才推斷,原來玉玦的最初形式,應該是耳環啊!
當然,玉件的作用是不斷變化的,到了漢代,就成為一種配飾了。就好像最初的玉蟬,是放嘴裏的,後來也成了配飾,這掛在脖子上,寓意一鳴驚人,掛在腰間,寓意腰纏(蟬)萬貫。
同時呢,玉玦不僅成了一種配飾,還有了一些信物功能。比如,某位大臣被發配邊關,如果皇上送你一件玉玦,那意思就是“決斷”,你也別想回來了。如果送你一件玉環,環通還,那意思就是如果表現好,還是可以回來的。
因為鴻門宴的緣故,玉玦的普及度還是比較高的。
當時範增想讓項羽在鴻門宴上就地解決劉邦,“範增數目項王,舉其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意思就是讓項羽下定決心,結果呢,“項王默然不應。”
如果當時真殺了劉邦,曆史走向就會改變。曆史發展有必然也有偶然,鴻門宴就是個偶然事件。
孫中原盯著這玉玦審視了一會兒,便知道徐北武和鄺西寅為什麽會看這麽長時間了。
這塊玉玦,從工藝到玉質,從包漿到光澤,怎麽看怎麽像一塊漢玉。但是呢,又隱隱覺得少了點兒什麽。
漢玉,是玉器收藏中一個非常典型而又特殊的門類,有不少大家是專門收藏漢玉的。
在華夏的玉器發展史上,戰漢玉器當然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而漢玉,因為打通西域通道,解決了和田玉料來源問題,加上全國統一,能工巧匠們能更好地交流,取長補短,玉質和水準,是要高於戰國和秦代玉器的。
如果真是一塊漢玉,能在長安的地攤上碰到,也算是好運氣了。
不過,徐北武和鄺西寅眼力雖然老到,但是終不如孫中原有寶光相助。孫中原通過審視,發現這件玉件,竟大約是清代乾隆年間的東西!
乾隆朝的仿古,是很有名的,但是仿漢玉能仿到這個地步,在乾隆朝也算是頂尖的高手了。
這攤主顯然也是當成漢玉來賣的,一開始並沒有拿出來,隻是因為鄺西寅看了幾眼攤子上的一件高仿戰國出廓璧,便連連搖頭,又覺得徐北武和鄺西寅不像一般人,這才拿出來。
“你怎麽看?”鄺西寅看了看孫中原。
攤主這才明白,合著來的這個小夥兒和倆老頭兒是一起的,這下成了“三打一”了。不過他也有些奇怪,這倆年紀大的,居然看了半天之後,又去問這個年紀小的。
“到不了漢。”孫中原接口道,“古韻不太夠。”
“清仿?”徐北武眉頭一皺。他沒有說得太具體,要直接說乾隆工仿古,那也不便宜,不利於講價。
孫中原明白,點了點頭。
“三位,我看你們還是拿給我吧,也別玩兒什麽相互問答了。我這塊是實打實的漢玉,價兒就是剛才那口價兒,落不了!這,你們也算撿漏!”
徐北武拿著玉玦沒動,孫中原看了看徐北武,“他要多少錢?”
“三十塊。”徐北武笑了笑。
這裏的三十塊,是三十萬的意思。
如果真是漢玉,三十萬的確不高,這玉玦和那件剛卯,是差不多同檔次的東西。地攤上的要價,有時候是這樣。當然,這攤主也說不定已經知道不是漢玉,當漢玉賣。
“我再看看。”孫中原從徐北武手中結果了玉玦。
他翻來覆去看了幾遍,期間還對著陽光瞅了瞅,最後孫中原指了指玉玦的內圈,看了看徐北武。
“我看到了。”徐北武道,“攤主也知道。”
玉玦的內圈,有個地方刻了個隸書的“仁”字。
“我就說是塊漢玉,你們三個研究半天還不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仁是儒家核心思想,刻個仁字,更說明了這一點。”攤主立即說道。
孫中原輕輕搖頭,這寶光是不會出錯的,是清代乾隆年間的東西不假。至於為什麽刻上一個“仁”字,有可能像攤主說的,這玉玦有仿造原型,原型上就刻了字。也有可能是仿造時的其他原因。
倏忽之間,孫中原想起了一個人。
姚宗仁!
姚宗仁是乾隆年間一個玉工,世代治玉,技藝非凡。他本人也非常擅長仿古玉器。
乾隆皇帝對古玉十分熱衷,也製造了大量仿古玉器,不過,他下旨製造的仿古玉,一般都會寫上“大清乾隆仿古”,就是追求一個意趣,不是為了作假。
乾隆皇帝喜歡古玉,收藏豐厚,但是有些古玉他也識別不了。有一次,他拿了一件玉杯,反複看來看去,覺得像是漢玉,但又不能最終定論,於是,他就把姚宗仁找來了。
姚宗仁隻看了幾眼,就說道:皇上,這不是漢玉,是仿古的。
乾隆知道姚宗仁的水平,但還是有些吃驚:你隻看了幾眼,就能這麽快下結論?
“回皇上,因為這是我祖父做的。”
好嘛!
原來如此。
過去的手藝和現在不一樣,都是祖傳秘傳,一代傳一代,很難外泄。
乾隆這時候又有疑問了,“姚工,我研究古玉也算有年頭了,水平也可以了,怎麽這玉杯能做得這麽像,讓我一點兒毛病都找不出來?”
姚宗仁這時候說了一句話:需費時也。
這仿古也好,作偽也罷,那都是需要時間的,其實這裏麵還有一層意思,還需要成本,需要花錢!
如果這件仿漢玉玦真是姚宗仁做的,做得如此逼真,就容易理解了。
這玉玦上淺浮雕了象形龍紋,玉質溫潤通透,隻是有不少髒汙,但仍難掩其光華。
這個攤主是個年輕人,瓜子臉小嘴巴,倒有幾分像個大姑娘。他見孫中原也湊了上來,不知道是一起的,笑著對徐北武和鄺西寅說道,“兩位,這塊可是漢玉啊!剛才說的價兒不貴。”
玉玦,倒是戰漢時期常見的玉器,這東西,基本樣式就是玉環缺了一個口。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造型,漢代玉玦是一種常見配飾,但是這個口似乎沒什麽作用。後來根據大量考古發現,先秦墓葬中的玉玦,多出現在屍骸的頭骨兩側,而且相對小一點兒,專家們才推斷,原來玉玦的最初形式,應該是耳環啊!
當然,玉件的作用是不斷變化的,到了漢代,就成為一種配飾了。就好像最初的玉蟬,是放嘴裏的,後來也成了配飾,這掛在脖子上,寓意一鳴驚人,掛在腰間,寓意腰纏(蟬)萬貫。
同時呢,玉玦不僅成了一種配飾,還有了一些信物功能。比如,某位大臣被發配邊關,如果皇上送你一件玉玦,那意思就是“決斷”,你也別想回來了。如果送你一件玉環,環通還,那意思就是如果表現好,還是可以回來的。
因為鴻門宴的緣故,玉玦的普及度還是比較高的。
當時範增想讓項羽在鴻門宴上就地解決劉邦,“範增數目項王,舉其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意思就是讓項羽下定決心,結果呢,“項王默然不應。”
如果當時真殺了劉邦,曆史走向就會改變。曆史發展有必然也有偶然,鴻門宴就是個偶然事件。
孫中原盯著這玉玦審視了一會兒,便知道徐北武和鄺西寅為什麽會看這麽長時間了。
這塊玉玦,從工藝到玉質,從包漿到光澤,怎麽看怎麽像一塊漢玉。但是呢,又隱隱覺得少了點兒什麽。
漢玉,是玉器收藏中一個非常典型而又特殊的門類,有不少大家是專門收藏漢玉的。
在華夏的玉器發展史上,戰漢玉器當然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而漢玉,因為打通西域通道,解決了和田玉料來源問題,加上全國統一,能工巧匠們能更好地交流,取長補短,玉質和水準,是要高於戰國和秦代玉器的。
如果真是一塊漢玉,能在長安的地攤上碰到,也算是好運氣了。
不過,徐北武和鄺西寅眼力雖然老到,但是終不如孫中原有寶光相助。孫中原通過審視,發現這件玉件,竟大約是清代乾隆年間的東西!
乾隆朝的仿古,是很有名的,但是仿漢玉能仿到這個地步,在乾隆朝也算是頂尖的高手了。
這攤主顯然也是當成漢玉來賣的,一開始並沒有拿出來,隻是因為鄺西寅看了幾眼攤子上的一件高仿戰國出廓璧,便連連搖頭,又覺得徐北武和鄺西寅不像一般人,這才拿出來。
“你怎麽看?”鄺西寅看了看孫中原。
攤主這才明白,合著來的這個小夥兒和倆老頭兒是一起的,這下成了“三打一”了。不過他也有些奇怪,這倆年紀大的,居然看了半天之後,又去問這個年紀小的。
“到不了漢。”孫中原接口道,“古韻不太夠。”
“清仿?”徐北武眉頭一皺。他沒有說得太具體,要直接說乾隆工仿古,那也不便宜,不利於講價。
孫中原明白,點了點頭。
“三位,我看你們還是拿給我吧,也別玩兒什麽相互問答了。我這塊是實打實的漢玉,價兒就是剛才那口價兒,落不了!這,你們也算撿漏!”
徐北武拿著玉玦沒動,孫中原看了看徐北武,“他要多少錢?”
“三十塊。”徐北武笑了笑。
這裏的三十塊,是三十萬的意思。
如果真是漢玉,三十萬的確不高,這玉玦和那件剛卯,是差不多同檔次的東西。地攤上的要價,有時候是這樣。當然,這攤主也說不定已經知道不是漢玉,當漢玉賣。
“我再看看。”孫中原從徐北武手中結果了玉玦。
他翻來覆去看了幾遍,期間還對著陽光瞅了瞅,最後孫中原指了指玉玦的內圈,看了看徐北武。
“我看到了。”徐北武道,“攤主也知道。”
玉玦的內圈,有個地方刻了個隸書的“仁”字。
“我就說是塊漢玉,你們三個研究半天還不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仁是儒家核心思想,刻個仁字,更說明了這一點。”攤主立即說道。
孫中原輕輕搖頭,這寶光是不會出錯的,是清代乾隆年間的東西不假。至於為什麽刻上一個“仁”字,有可能像攤主說的,這玉玦有仿造原型,原型上就刻了字。也有可能是仿造時的其他原因。
倏忽之間,孫中原想起了一個人。
姚宗仁!
姚宗仁是乾隆年間一個玉工,世代治玉,技藝非凡。他本人也非常擅長仿古玉器。
乾隆皇帝對古玉十分熱衷,也製造了大量仿古玉器,不過,他下旨製造的仿古玉,一般都會寫上“大清乾隆仿古”,就是追求一個意趣,不是為了作假。
乾隆皇帝喜歡古玉,收藏豐厚,但是有些古玉他也識別不了。有一次,他拿了一件玉杯,反複看來看去,覺得像是漢玉,但又不能最終定論,於是,他就把姚宗仁找來了。
姚宗仁隻看了幾眼,就說道:皇上,這不是漢玉,是仿古的。
乾隆知道姚宗仁的水平,但還是有些吃驚:你隻看了幾眼,就能這麽快下結論?
“回皇上,因為這是我祖父做的。”
好嘛!
原來如此。
過去的手藝和現在不一樣,都是祖傳秘傳,一代傳一代,很難外泄。
乾隆這時候又有疑問了,“姚工,我研究古玉也算有年頭了,水平也可以了,怎麽這玉杯能做得這麽像,讓我一點兒毛病都找不出來?”
姚宗仁這時候說了一句話:需費時也。
這仿古也好,作偽也罷,那都是需要時間的,其實這裏麵還有一層意思,還需要成本,需要花錢!
如果這件仿漢玉玦真是姚宗仁做的,做得如此逼真,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