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張文遠送的文房四寶回到家裏。夏永信興奮的跟周詠絮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說完後還大呼值得。不但不收束脩,張文遠還倒貼了一套文房四寶,試問除了自家娃,還有誰能做到。周詠絮聽完後也很開心,對夏一帆又是一頓誇。
看他們那麽開心的樣子,夏一帆暗自腹誹。要知道三字經可是後世的經典啟蒙讀物,也算是無價之寶了,現在隻是換回一套文房四寶有什麽好值得高興的。但他們開心就好,自己原本也沒打算那這個換錢。
他跟夏永信夫婦說道;“伯父,伯母,我先回屋把書默寫出來,張先生說明天早上要交給他。”
周詠絮聽到先生有交代就對夏一帆說;“那你趕緊去吧,先生交代的事情比較重要,一定要好好的寫,字一定要寫漂亮點。”
夏一帆文房四寶回到自己的房間。把兩個木箱子拉倒床的前麵,把筆墨紙硯放到床上開始寫起來。
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把原先腦瓜裏的白字全部翻譯成古文,又把三字經裏麵隋朝以後的事情進行刪減之後還有一千多字。這大半天下來夏一帆覺得自己的腦細胞死了無數。
到傍晚的時候總算把三字經全部抄寫完事,出房間後夏永信也剛從地裏回來。見到夏一帆後問道;“娃兒,張先生交代你抄寫的書有沒有抄寫完事?”
“伯父,我剛剛才抄寫完,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了,累死我了。”夏一帆回答道。
在得到抄寫完的答案後。夏永信說自己想吃餃子,讓夏一帆晚上再包餃子吃。
夏一帆提議大家一起動手包餃子,和麵的事情交給周詠絮,他自己做餃子餡。等這些都做好後,夏一帆開始教他們怎麽包餃子。
周詠絮心靈手巧一會就會。可是夏永信那棒槌一樣的手指就是打不過彎來。教了很久都學不會。氣的周詠絮叫他一邊呆著去等吃就好。
一家人吃完晚飯後坐在一起聊天,夏一帆想著這天馬上就要冷了,就合計著搞一個取暖的東西。盤個火炕是個不錯的主意,但是他隻知道火炕的原理,卻從來沒有見過裏麵的構造。就想著是不是找個瓦匠來問問看能不能盤出來。
夏一帆問夏永信哪裏能找到瓦匠,夏永信說自己以前就做過瓦匠,也做過鐵匠。問夏一帆照瓦匠幹什麽。這下可把夏一帆高興壞了,不單現在盤炕的事情,以後煉鋼也需要找一個會打鐵的人來幫忙,現在兩樣全齊了。而且還是自己人,到時候教起來更放心。
夏一帆跟他說了火炕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後,問夏永信能不能盤出來。夏永信仔細的問了火炕的大概形狀,和所用的材料。
關於這些夏一帆還是知道的,他找了一塊木炭在地上給夏永信畫了起來。告訴他火炕合一連接著灶尾,在灶裏燒火,火經過火炕後從煙囪出去,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內部該怎麽做能讓火走遍整個炕,讓炕能整個熱起來。
夏永信聽完這些後非常感興趣,仔細考慮了一會後就對他說這個很簡單,隻要在灶台跟火炕的接口處擺兩塊外八字的磚,把進火炕的火分成三股,然後再再炕裏麵多擺一些立著的磚把那三股分成多股後就可以讓整個火炕都熱起來。
說完這些後又誇夏一帆有想法,會讀書認字的人就是聰明什麽的。然後說明天就去買磚,先把夏一帆的房間的炕先盤出來,看看效果理想不理想。
第二天一早夏永信就去買磚去了,夏一帆則要去私塾。他到私塾後把自己抄好的三字經交給了張文遠,這裏麵可比他之前背的多了不少。所以他就跟張文遠說是自己昨天一下記不起來後麵的那些,昨天回家後慢慢的回想起來,就全部都寫了進去。
張文遠拿到三字經後如獲至寶,翻著書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後問夏一帆道;“你知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誰?”
“原來的書上沒寫作者的名字,看字跡像是我的父親親筆寫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別人教授給我父親的,他以前沒跟我說過。”夏一帆回答道。
張文遠說道;“既然除了夏一帆父親之外沒有別人知道這本書的來曆,現在他人又不在了,拿就隻能當做是他寫的。不知你父親的名諱是?”
夏一帆就說出他之前給山裏那具男屍編的名字,姓夏名誌堅。
張文遠把夏誌堅這個寫在書的首頁後又問夏誌堅的字是什麽,夏一帆推說自己不知道,說以前在山裏從來沒人叫過,父母也沒說過。
無奈之下張文遠說那就隻能如此了,隨繼又把夏一帆的名字寫在上麵,後綴是編修兩個字。夏一帆怕出名的過早,會被別人發現自己身上的秘密。就推說自己隻是個抄書者,名字沒資格出現在這本書上麵。
張文遠則不以為然,說道要是沒有夏一帆,這本書三字經就不會出現在世人麵前。所以他說夏一帆是有大功勞者,他的名字要是不出現在書上麵豈不是對不起上蒼。
夏一帆知道自己再怎麽反對也是沒用的了,現在書不在自己手上。要寫上什麽名字還不都是張文遠說的算,所以隻能由著他去了。
做完這些後張文遠問夏一帆道:“你現在學習的什麽程度,《禮記》、《中庸》、《論語》、是否學過?”
“回先生話,學生之前隻學過三字經,其他書本還沒有讀過。”張文遠聽到他都沒學過就讓他從《中庸》學起,剛好私塾裏有幾個學生也是學到這本書,就把他們安排在一起教。
那些學中庸的幾個學生都是十五六歲的,看到先生安排一個十歲的小孩跟他們一起學習,心裏很是不服。所以他們找出了幾個自己都未必認識的生僻字出來考夏一帆。認字這種事情對於夏一帆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不但讀出了字的讀音,還順帶把意思解釋了一邊。
夏一帆也寫出幾個生僻字讓他們認,結果他們那麽多人,才認出五個中的一個慚愧的連死的心都有,都直道自己連一個十歲的孩子都不如,實在是羞煞人也。
因為這中間的考較,夏一帆倒也成功的融入這個團體,雖然還有幾個不是很服氣,但是那也是無關大局的事情。
因為中飯是在張文遠哪裏吃的,所以夏一帆在私塾裏呆了整整一天。放學的時候張文遠交代夏一帆回去把中庸好好看一遍,叫他不懂的到時候問自己。
回到家後,隻看到院子裏堆了好些青磚。夏永信夫婦正在往屋內搬,夏一帆看到後連忙過去幫忙。等把磚都搬進夏一帆的房間裏後,就開始做晚飯。夏永信嚷嚷著還要吃餃子,但夏一帆連著吃了兩天的餃子覺得有點膩了,就說晚上換個吃法,做韭菜盒子吃。做法跟餃子差不多,隻是韭菜盒子是包成扁扁的半圓形拿去煎就行。等做好後夏永信夫婦吃著覺得比餃子更好吃,因為韭菜盒子畢竟是煎出來的比較香。
經過又一輪爭食後,韭菜盒子已經見底。等吃完飯後,一家人開始盤起火炕來。把床挪到了靠後院的那一堵牆上,把原來床的位置整理平整後,在靠廳堂和院子的兩堵牆上各鑿開一個洞,用下午已經和好的泥漿壘砌期火炕來。
砌磚是夏永信的事情,夏一帆跟周詠絮兩人一個遞磚,一個送泥漿。三個人合作砌起來的速度很快。到臨睡前炕的主體已經砌好,就剩下隻等明天白天再做。
第二天清晨,夏一帆說要留在家裏幫忙盤火炕,但是被周詠絮趕出了家門。夏一帆本身就不喜歡私塾,外加昨晚忙著盤火炕把先生交代的作業背中庸這件事給忘了。他怕今天去學堂萬一先生問起後自己不好回答。
既然被趕出了門,也就知道在去私塾的路上臨時抱抱佛教,能背下多少算。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
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走到私塾的時候夏一帆總共背下了兩章,進了私塾見到張文遠的時候他果真問起夏一帆背書的事情,夏一帆跟他說自己隻背了兩個章節。張文遠讓夏一帆背一遍。在背了一遍後,張文遠誇了夏一帆幾句,說他記憶力挺好,以後要繼續努力雲雲的。
等到中午的時候,張文遠有要夏一帆吃飯。夏一帆推說家裏有點事情要自己回家幫忙,張文遠見他這麽說倒也沒強留隻是告訴夏一帆讓他早回早來。
回到家後,去看了下火炕的進展。夏永信做事的速度很快,一上午的時間已經把火炕和煙囪弄好,就剩一個灶坑沒砌。午飯吃的是湯餅,吃完飯後夏一帆再一次被趕出家門,沒辦法之下他隻好往私塾走去。
其實他是真的不想去私塾,他自己從山腹裏帶的四本書都還沒看過。倒要天天跑去私塾學那些沒有用的四書五經,這簡直就是在浪費生命。他在想有沒有讓自己再也不用去那該死的私塾的辦法啊?
想了半天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那就是盡快把《中庸》和中庸的注解背熟,這樣的話跟老師請個長假應該是可以的。事情想好就做,他回到私塾後拿出《中庸》就開始閱讀。
經過一下午的努力,加上早上背下的那兩章。夏一帆在回家之前已經記住了一半的中庸。這種速度他還是很滿意的,總覺得現在的記憶力一天比一天好了。
放學回到家後,火炕已經全部砌好。夏一帆提議放著幹幾天後再試燒。其實這種事情根本不用夏一帆說,夏永信是個老瓦匠了,這種事情他比夏一帆這個門外漢懂得多了。
吃完晚飯後,照例全家人坐在一起聊天。沒聊多久,夏一帆說要回房間看書。周詠絮看他這麽好學就開心的狠,連忙讓他去看書不用管他們倆。
經過一晚上的苦讀,夏一帆記住了剩下的一半《中庸》的一半,也就是記住四分之三。
結果兩天的努力,夏一帆背下了全部的《中庸》和中庸的注解。第二天早上他找到張文遠,跟他說自己把整本的書都背下來了。張文遠起初還不信,等到夏一帆一字不落的把整本書背下來後,他整個人都呆住了。直呼夏一帆是天才,還說這是他教過的最好的學生。
夏一帆跟張文遠請假說家裏有點事情,需要休息一陣。張文遠不批準,說良才要經過細琢才會成美玉。還跟威脅夏一帆道如果他敢偷懶不來,他會親自找上門去跟夏永信夫婦好好的聊一聊。
夏一帆這時候發現自己之前的主意真是太愚蠢了,現在把自己強大的記憶能力暴露在張文遠麵前,以後他會更加的盯緊自己的。沒辦法的情況下隻能想著以後白天上私塾,晚上看自己帶出來的書。
看他們那麽開心的樣子,夏一帆暗自腹誹。要知道三字經可是後世的經典啟蒙讀物,也算是無價之寶了,現在隻是換回一套文房四寶有什麽好值得高興的。但他們開心就好,自己原本也沒打算那這個換錢。
他跟夏永信夫婦說道;“伯父,伯母,我先回屋把書默寫出來,張先生說明天早上要交給他。”
周詠絮聽到先生有交代就對夏一帆說;“那你趕緊去吧,先生交代的事情比較重要,一定要好好的寫,字一定要寫漂亮點。”
夏一帆文房四寶回到自己的房間。把兩個木箱子拉倒床的前麵,把筆墨紙硯放到床上開始寫起來。
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把原先腦瓜裏的白字全部翻譯成古文,又把三字經裏麵隋朝以後的事情進行刪減之後還有一千多字。這大半天下來夏一帆覺得自己的腦細胞死了無數。
到傍晚的時候總算把三字經全部抄寫完事,出房間後夏永信也剛從地裏回來。見到夏一帆後問道;“娃兒,張先生交代你抄寫的書有沒有抄寫完事?”
“伯父,我剛剛才抄寫完,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了,累死我了。”夏一帆回答道。
在得到抄寫完的答案後。夏永信說自己想吃餃子,讓夏一帆晚上再包餃子吃。
夏一帆提議大家一起動手包餃子,和麵的事情交給周詠絮,他自己做餃子餡。等這些都做好後,夏一帆開始教他們怎麽包餃子。
周詠絮心靈手巧一會就會。可是夏永信那棒槌一樣的手指就是打不過彎來。教了很久都學不會。氣的周詠絮叫他一邊呆著去等吃就好。
一家人吃完晚飯後坐在一起聊天,夏一帆想著這天馬上就要冷了,就合計著搞一個取暖的東西。盤個火炕是個不錯的主意,但是他隻知道火炕的原理,卻從來沒有見過裏麵的構造。就想著是不是找個瓦匠來問問看能不能盤出來。
夏一帆問夏永信哪裏能找到瓦匠,夏永信說自己以前就做過瓦匠,也做過鐵匠。問夏一帆照瓦匠幹什麽。這下可把夏一帆高興壞了,不單現在盤炕的事情,以後煉鋼也需要找一個會打鐵的人來幫忙,現在兩樣全齊了。而且還是自己人,到時候教起來更放心。
夏一帆跟他說了火炕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後,問夏永信能不能盤出來。夏永信仔細的問了火炕的大概形狀,和所用的材料。
關於這些夏一帆還是知道的,他找了一塊木炭在地上給夏永信畫了起來。告訴他火炕合一連接著灶尾,在灶裏燒火,火經過火炕後從煙囪出去,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內部該怎麽做能讓火走遍整個炕,讓炕能整個熱起來。
夏永信聽完這些後非常感興趣,仔細考慮了一會後就對他說這個很簡單,隻要在灶台跟火炕的接口處擺兩塊外八字的磚,把進火炕的火分成三股,然後再再炕裏麵多擺一些立著的磚把那三股分成多股後就可以讓整個火炕都熱起來。
說完這些後又誇夏一帆有想法,會讀書認字的人就是聰明什麽的。然後說明天就去買磚,先把夏一帆的房間的炕先盤出來,看看效果理想不理想。
第二天一早夏永信就去買磚去了,夏一帆則要去私塾。他到私塾後把自己抄好的三字經交給了張文遠,這裏麵可比他之前背的多了不少。所以他就跟張文遠說是自己昨天一下記不起來後麵的那些,昨天回家後慢慢的回想起來,就全部都寫了進去。
張文遠拿到三字經後如獲至寶,翻著書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後問夏一帆道;“你知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誰?”
“原來的書上沒寫作者的名字,看字跡像是我的父親親筆寫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別人教授給我父親的,他以前沒跟我說過。”夏一帆回答道。
張文遠說道;“既然除了夏一帆父親之外沒有別人知道這本書的來曆,現在他人又不在了,拿就隻能當做是他寫的。不知你父親的名諱是?”
夏一帆就說出他之前給山裏那具男屍編的名字,姓夏名誌堅。
張文遠把夏誌堅這個寫在書的首頁後又問夏誌堅的字是什麽,夏一帆推說自己不知道,說以前在山裏從來沒人叫過,父母也沒說過。
無奈之下張文遠說那就隻能如此了,隨繼又把夏一帆的名字寫在上麵,後綴是編修兩個字。夏一帆怕出名的過早,會被別人發現自己身上的秘密。就推說自己隻是個抄書者,名字沒資格出現在這本書上麵。
張文遠則不以為然,說道要是沒有夏一帆,這本書三字經就不會出現在世人麵前。所以他說夏一帆是有大功勞者,他的名字要是不出現在書上麵豈不是對不起上蒼。
夏一帆知道自己再怎麽反對也是沒用的了,現在書不在自己手上。要寫上什麽名字還不都是張文遠說的算,所以隻能由著他去了。
做完這些後張文遠問夏一帆道:“你現在學習的什麽程度,《禮記》、《中庸》、《論語》、是否學過?”
“回先生話,學生之前隻學過三字經,其他書本還沒有讀過。”張文遠聽到他都沒學過就讓他從《中庸》學起,剛好私塾裏有幾個學生也是學到這本書,就把他們安排在一起教。
那些學中庸的幾個學生都是十五六歲的,看到先生安排一個十歲的小孩跟他們一起學習,心裏很是不服。所以他們找出了幾個自己都未必認識的生僻字出來考夏一帆。認字這種事情對於夏一帆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不但讀出了字的讀音,還順帶把意思解釋了一邊。
夏一帆也寫出幾個生僻字讓他們認,結果他們那麽多人,才認出五個中的一個慚愧的連死的心都有,都直道自己連一個十歲的孩子都不如,實在是羞煞人也。
因為這中間的考較,夏一帆倒也成功的融入這個團體,雖然還有幾個不是很服氣,但是那也是無關大局的事情。
因為中飯是在張文遠哪裏吃的,所以夏一帆在私塾裏呆了整整一天。放學的時候張文遠交代夏一帆回去把中庸好好看一遍,叫他不懂的到時候問自己。
回到家後,隻看到院子裏堆了好些青磚。夏永信夫婦正在往屋內搬,夏一帆看到後連忙過去幫忙。等把磚都搬進夏一帆的房間裏後,就開始做晚飯。夏永信嚷嚷著還要吃餃子,但夏一帆連著吃了兩天的餃子覺得有點膩了,就說晚上換個吃法,做韭菜盒子吃。做法跟餃子差不多,隻是韭菜盒子是包成扁扁的半圓形拿去煎就行。等做好後夏永信夫婦吃著覺得比餃子更好吃,因為韭菜盒子畢竟是煎出來的比較香。
經過又一輪爭食後,韭菜盒子已經見底。等吃完飯後,一家人開始盤起火炕來。把床挪到了靠後院的那一堵牆上,把原來床的位置整理平整後,在靠廳堂和院子的兩堵牆上各鑿開一個洞,用下午已經和好的泥漿壘砌期火炕來。
砌磚是夏永信的事情,夏一帆跟周詠絮兩人一個遞磚,一個送泥漿。三個人合作砌起來的速度很快。到臨睡前炕的主體已經砌好,就剩下隻等明天白天再做。
第二天清晨,夏一帆說要留在家裏幫忙盤火炕,但是被周詠絮趕出了家門。夏一帆本身就不喜歡私塾,外加昨晚忙著盤火炕把先生交代的作業背中庸這件事給忘了。他怕今天去學堂萬一先生問起後自己不好回答。
既然被趕出了門,也就知道在去私塾的路上臨時抱抱佛教,能背下多少算。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
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走到私塾的時候夏一帆總共背下了兩章,進了私塾見到張文遠的時候他果真問起夏一帆背書的事情,夏一帆跟他說自己隻背了兩個章節。張文遠讓夏一帆背一遍。在背了一遍後,張文遠誇了夏一帆幾句,說他記憶力挺好,以後要繼續努力雲雲的。
等到中午的時候,張文遠有要夏一帆吃飯。夏一帆推說家裏有點事情要自己回家幫忙,張文遠見他這麽說倒也沒強留隻是告訴夏一帆讓他早回早來。
回到家後,去看了下火炕的進展。夏永信做事的速度很快,一上午的時間已經把火炕和煙囪弄好,就剩一個灶坑沒砌。午飯吃的是湯餅,吃完飯後夏一帆再一次被趕出家門,沒辦法之下他隻好往私塾走去。
其實他是真的不想去私塾,他自己從山腹裏帶的四本書都還沒看過。倒要天天跑去私塾學那些沒有用的四書五經,這簡直就是在浪費生命。他在想有沒有讓自己再也不用去那該死的私塾的辦法啊?
想了半天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那就是盡快把《中庸》和中庸的注解背熟,這樣的話跟老師請個長假應該是可以的。事情想好就做,他回到私塾後拿出《中庸》就開始閱讀。
經過一下午的努力,加上早上背下的那兩章。夏一帆在回家之前已經記住了一半的中庸。這種速度他還是很滿意的,總覺得現在的記憶力一天比一天好了。
放學回到家後,火炕已經全部砌好。夏一帆提議放著幹幾天後再試燒。其實這種事情根本不用夏一帆說,夏永信是個老瓦匠了,這種事情他比夏一帆這個門外漢懂得多了。
吃完晚飯後,照例全家人坐在一起聊天。沒聊多久,夏一帆說要回房間看書。周詠絮看他這麽好學就開心的狠,連忙讓他去看書不用管他們倆。
經過一晚上的苦讀,夏一帆記住了剩下的一半《中庸》的一半,也就是記住四分之三。
結果兩天的努力,夏一帆背下了全部的《中庸》和中庸的注解。第二天早上他找到張文遠,跟他說自己把整本的書都背下來了。張文遠起初還不信,等到夏一帆一字不落的把整本書背下來後,他整個人都呆住了。直呼夏一帆是天才,還說這是他教過的最好的學生。
夏一帆跟張文遠請假說家裏有點事情,需要休息一陣。張文遠不批準,說良才要經過細琢才會成美玉。還跟威脅夏一帆道如果他敢偷懶不來,他會親自找上門去跟夏永信夫婦好好的聊一聊。
夏一帆這時候發現自己之前的主意真是太愚蠢了,現在把自己強大的記憶能力暴露在張文遠麵前,以後他會更加的盯緊自己的。沒辦法的情況下隻能想著以後白天上私塾,晚上看自己帶出來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