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關羽奉命斬女魃玉帝問計眾水官
世人憤怨徒虔誠,善不見報惡不征,
卻緊錢財不孝敬,空拿心意誑神明。
修橋補路鄉人走,那見神仙半步行?
若非仙家得道犬,小願之前供三牲。
上回說到哪吒奉了玉帝旨意,前往北海查問成道行蹤,那哪吒到了北海,與北海龍王敖吉話不投機,險些動起手來。哪吒自然不怕,但是所帶兵將見自家人少,北海蝦兵蟹將眾多,自然是畏懼,不敢搜查。哪吒自知理虧,玉帝並未令其搜查龍宮,哪吒隻不過前來查問而已,因雙方世仇,故言語不和。龜丞相連忙勸說哪吒道:“上使,下官詢問了巡海夜叉,昨日確見一大神經我北海,隻不過片刻便走,並未停留,也不見有什麽人進入北海。上使倘若不信,下官已將一眾夜叉尋來,上使親問便知。”哪吒見眼前僵持,亦怕鬧僵起來,擔了假傳聖旨的罪名,應了一聲道:“既然如此,本官便回,倘若日後查明有人窩藏欽犯,必定誅殺九族!”言罷率兵而去。
哪吒一路上氣憤不已,傳令轉道東海,手下校尉勸道:“三太子,且息雷霆之火,下官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哪吒命講來,那校尉道:“殿下如今已從北海而回,威儀厲態早令那北海王膽寒,必將與四海龍王同聲傳氣,即便是四海藏有欽犯,亦必然早作安排,殿下前去,必然無功。況且殿下盛怒,那東海龍王必然畏懼,倘若狗急跳牆,也未可知。不如就此返回天庭,隻言說查問四海,招來各處龍王,問遍巡海夜叉,卻不想四海龍王氣焰囂張、桀驁不馴、抗旨不遵,到時天庭必然降罪於敖氏一家,殿下可借刀殺人,豈不快哉。”哪吒自知理虧,如今盛怒之下再去東海,難免再起紛爭,那四海敖家本就與哪吒有血海深仇,如今倒有可能借機報複哪吒矯詔之罪,因此連東海也省得去了,直奔天庭,悉數四海龍王之罪。
那玉帝也信不過哪吒,早在哪吒下界查訪之後,便燃起信香詢問恒元宮司空元光神,元光神燃香奏報:“今日確有二人造訪鳳鳴山,卻不是精怪,乃是三足烏與月中兔,李成道恐二人行蹤被人發覺,便將二人吸附到觀世鏡中,佯裝巡遊四海,於東海海內放出二神,此事四海龍王俱不知內情。”玉皇驚訝,詳問這觀世鏡為何物,方知這觀世鏡乃是盤古大神貼身璞玉,盤古羽化後,此玉由玉皇賜予老福君張果,現在李成道之手,能將天下萬物吸入其中,能曉三界因果之事,無論神佛仙聖,被吸入後均不得出。玉皇大震,想這天字第一號寶物竟落於李賊之手,後果堪憂,務必設計將其收入天宮庫府方好。四海王既然不知原委,自然不能降罪,但亦不可將實情告訴哪吒。臣子相爭,方顯帝王可馭之處。於是玉帝表麵嗔怪四海王不尊天使,卻不降罪。這可激惱了天王李靖一家,想這李天王,三子均是法力高強,功勳卓著之神,平日裏也是趾高氣揚,怎能生這等委屈!尤其哪吒,揚言定要蕩平北海。李天王愛女貞英勸慰道:“兄長乃是天庭重臣,怎可輕報私仇?小妹偏有一計,能叫北海萬劫不複,定要為兄長出了這口惡氣。”哪吒令速速講來,貞英笑道:“此乃密謀,成敗尚不可知,隻看天意,倘若輕言泄了去,恐是不準。還望兄長忍耐時日,小妹丁當令那北海龍王謝罪於兄長駕前。”哪吒見此言說,隻道是寬慰之語,也不再問。
話說成道返回恒元宮,並未苛責眾人,乃是連頒三道諭旨,命大司農丞於一年之內在鳳鳴山三百裏內,遍植良木,山間充以無數山珍草藥、奇葩異卉;又命太常丞造成道像,曉諭天下百姓,凡有不平之事皆可焚香禱告;又命衛尉嚴束帳下之兵,凡拒信眾弟子及諸精怪入宮覲見者,斬。眾官將旨意下達下去,也是泥牛入海。
早有人密奏天庭各官,稱李成道想要一番作為。天上仙官見成道返回恒元宮,主政人間,均是嫉妒不已。有奸佞之臣奏道:“如今天下盡歸李成道所有,實乃狂妄之極。不過想那乳臭未幹之徒必無十分本事,隻要天庭略施小懲,必可令其知難而退,唯天命是從。”玉帝正在憤恨之際,聞聽此言,甚覺有理,乃密命女魃下界,令鳳鳴山周圍百裏大旱三年。那女魃領命,帶著本部親兵下得界來,即刻施法,不足五日,便見河流幹涸、田苗枯萎、土地龜裂。鳳鳴山周圍百姓叫苦連天,紛紛叩拜龍王祈望降雨。但那內河河伯受了貢品,本想施雨解圍,但眼見是鳳鳴山下,均怕得罪天庭,因此不敢妄動。那些百姓無計,聽聞世間有一新誥命天帝,隻是不知是否靈驗,但饑不擇食,也就轉而祈求成道。成道睡夢之中聞聽耳畔救難之聲,方令正世神巡查人世,才知人間已大旱一月,連忙駕起雲頭,趕來查看,但見:
漫山遍野草木枯,地泛白光日流毒。
河斷溪涸塘絕水,四下遙望裂龜圖。
不見蚊蟲飛鳥過,溝間壑裏寸草無。
風卷黃沙無生氣,荒蠻戈壁亦相如。
成道大驚,問道:“這世間究竟何神掌管行雲布雨之職?”那正世神道:“前曾有涇河龍王擔任行雨大龍神之職,因違逆天命遭到斬刑,如今上界有風雨雷電四神,受天命而行雲布雨。”成道聞言,略有所思,親撰奏折,令司徒親自上報玉皇,述言此處旱災之巨,渴盼天庭降下甘霖,以解百姓存亡之危。不想一過半月,竟無回音。眼見百姓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成道乃問群臣有何解救之法。那些仙官巴不得人間動亂,怎會獻出一計一策?成道密詔司空元光神前來,問道:“元愛卿,如今赤地千裏,百姓民不聊生,愛卿當摒棄親疏之別,貢獻良策以解燃眉。”那司空元光神言道:“帝君,這天下並無水官,微臣亦是無計,縱是那行必帶雨、走必附雲的龍族,或五路水仙恐也必然無可奈何。”成道會意,密詔內河龍族與五路水仙俱來覲見。那龍族大部因涇河龍王一事心生怨恨,被牽連誅殺,縱有龍族僥幸逃脫也不敢再有作為,紛紛躲進淺海深淵藏匿身形,那內河水府之中再難見到。因此僅有五龍不滿天庭誅戮,前來鳳鳴山覲見,成道乃賜五龍聖令金牌,所行之處,一切地仙均要禮遇,封為青龍神、赤龍神、黃龍神、白龍神、黑龍神,分守五方水宮,每日酉時俱要攜帶水氣前往恒元宮聽訓。
後又有五方水仙經催前來覲見,哪五路:錢塘江水仙伍員、汨羅江水仙屈原、烏江水仙項羽、南海水仙王勃、采石江水仙李白。那五位神仙都是名望之士、體恤之神,且有都是怨氣凝結之人,生前均不受朝廷器重,誌不得舒,死後百姓深愐其情,建祠供奉,方才成神。其中那李白本是太白金星轉世,因勸諫天庭招安孫悟空,致使孫悟空大鬧天宮,令天庭顏麵頓失,後又因勸諫玉帝招安李成道,令玉帝心生不滿,因此被謫下界來。不過太白金星乃是老臣,甚有資曆,按天廷律製,應轉投皇族,做得一世人王地主,方才依功過再回天庭。但那太白生性耿直,不好朋黨,因此天庭內並無多少神仙幫其轉寰,及至下界,乃投在了劍南道李家,雖是皇族,卻是遠親,更與富貴無緣,因此太白甚是憤懣,自稱“謫仙人”。不過那李唐畢竟是太上老君後人,因此也能做得幾載高官。不過太白畢竟個性十足,因此屢受小人陷害,最後落得貶官謫職,抑鬱終老。因一次醉酒遊采石,眼望水中金星伴月,觸動心弦,方才水中撈月溺亡。後人仰慕太白才情,立祠紀念,香火鼎盛,天庭無奈,隻好封其為采石江神,成為水仙之一。
成道見五路水仙前來,降階而迎,那五路仙家也施了覲見之禮。成道言道:“諸位尊神,孤今日邀請各位前來,實乃是受困之至,萬請各位仙尊垂救黎民。”那五位水仙麵露難色,太白言道:“天降大旱,實乃是懲戒人主惡行之舉,倘若能得人主虔心謝罪,則旱情立解。”那伍員道:“天道昭然,懲罰惡首,大可推翻暴政,重立新主,怎能牽連百姓,置民於水火?”那太白未駁,言道:“帝君,如今在這鳳鳴山周圍千裏大旱,應是天庭不滿帝君所為,帝君理應上書罪己,方為首務。”那項羽怒道:“神仙有失,天庭應下旨責苛,沒有聖意,便是無罪,無罪何來罪己之辭?”成道恐諸仙不靖,道:“眾卿所言皆是有理。孤早已上書玉皇,深罪己之過失,然天庭未予回複,如今大旱已過月餘,田苗不長、顆粒無收,人間不知增添多少枯骨,還請各位尊神心生憐憫,勿使餓殍遍野。”那些水仙領命,但俱稱已得天庭旨意,不令予水,如今各處河流均是行將幹涸。成道乃請諸位水仙每日卯時到恒元宮議政,來時務必多帶泄水之器,雖不可予水,也可令禾苗沾露不死。那些水仙領命,按時前來,唯獨太白稱病不至。
話說那大旱三年,每日均有五大神龍及四路水仙前來,因此便常有水氣凝結成露,莊稼雖然欠收,也非無產,百姓得以存活。玉帝心想嚴旨已下,令眾仙不得給水鳳鳴山,量那些太乙仙也不敢抗旨,因此未作理會。三年後玉帝詢問女魃道:“如今鳳鳴山周圍可有人煙?”那女魃奏道:“臣已令屬下收去土中之水,但這數年間亦有些許禾苗長出,百姓勤勉勞作,亦有所收,雖然饑餓,卻也存活,此恐是天道使然。”玉帝心下大怒,心疑女魃抗旨不遵,遂以擅降幹旱之罪貶下女魃。那女魃雖然受咎,但見百姓存活,亦是坦然。玉帝怒氣未消,乃密命人曹官傳旨人主,稱女魃下界為妖,已竭盡鹽池之水,掀起人間三年旱災。那人主不明所以,乃廣開水陸大會,親赴龍虎山叩請張天師降妖除魔。張天師奏報玉皇,請旨下界擒妖,玉帝聞言,道:“區區女魃不足為患。”於是命忠惠王關羽下界收伏。不想人間喧鬧,早已驚動成道,聞聽女魃下界,急忙命正世神率兵圍捕,將那女魃綁縛恒元宮,那女魃亦是憤懣,方才言稱下界為害,乃是受了玉帝密旨,不敢不為。成道半信半疑,畏其旱威,不敢久留,令其遠赴他國,不得靠近華夏半步,否則立斬。那女魃不敢違逆,駕風而逃,及至第六日被忠惠王關羽趕上,大戰一天,關羽將其收伏,帶會天庭候審。天庭本欲降罪誅戮,但聞那女魃言說成道已行懲處,於是徒流女魃至中原西北,欲令女魃怨恨成道,伺機為難。女魃畏懼成道威力,不敢前來尋釁,因此成道也就不了了之。
玉帝因忠惠王關羽伏妖有功,乃升其為“忠義武安王”。成道亦上書言明此三年間抗旱護民之中五龍與四路水仙之功,請求給予神籍,天庭未允,仍以仙籍。成道甚怒,思想女魃所言,斷定是玉帝有意苛責所致,因此對四路水仙均予封王,為水仙尊王,永受凡間香火。複封那青龍神為廣仁王,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封黃龍神為孚應王,封白龍神為義濟王,封黑龍神為靈澤王。那三公執拗不過,大動肝火,在朝堂上便與成道爭執起來,隻不過成道做的機密,事先並不令三公所知,如今金策、印璽、袍服俱以備全,那九人已在朝堂上聽宣,成道方才道出。三公被動,卻又不願得罪九仙,因此隻得將此事燃香稟告了玉帝裁奪。
玉帝見旱災未能撼動成道,心下不滿,又見成道大肆封官,甚是狂悖,麵有恨色,招來水德星君,道:“聽聞下界有五路水仙和各龍孽龍與李成道媾和,不尊天庭,可有此事?”那水德星君早嚇得麵如土色,道:“陛下,凡間確有伍員、項羽等下界水仙恃才傲物、不尊禮教,嚐與李成道往來,但此數人皆是生前怨氣深重之人,臣屢次勸誡道法,亦是無有結果。不過采石水仙李白,確並未涉入其中,一直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玉帝沉思道:“授采石水仙以神籍,如今災劫難滿,令擢官複原職。”水德星君口稱領旨。玉帝靈光一現道:“你部尚有多少官吏?”水德星君道:“臣屬下有正印一名,侍郎四名、郎中三十二人,員外郎近百人,各衙吏計五千餘人,各司津濟、船艫、渠梁、堤堰、溝洫、漁捕、漕運、碾磑、川瀆、陂池、江流、湖海、洪澇、雨露、霜雪之事,執掌水道政令。”玉帝問道:“如此眾多,天庭俸祿必巨。”水德星君道:“我部雖然人廣,可掌握天下水政,亦是繁忙。不過我部有將近三千人隻是仙籍,並不占天庭俸祿,隻受那人間香火。”玉帝道:“帳下可有聰穎之人?倘若鞠躬盡瘁,可量而擢升,給受神籍,也不要寒了修為之心。”那水德星君再拜,言道:“臣替屬下謝過陛下。”
回到府中,乃招來那些侍郎、偏官,言道:“玉帝體恤我等辛勞,特恩旨授予有功之吏神籍,眾官可有舉薦之人。”眾官聽得心花怒放,紛紛將七親八表報上名來,冠以有功有勞,一時間竟報有五六十人。水德星君道:“玉帝雖然恩旨,但這眾多人報獎上去,必是不允,也會令他部詰難。本堂還要細細斟酌一番,擇取三十名有功之人上報方可。”那些官兒們聽了,心下都打了算盤,暗中叮囑屬下親朋,及時行賄,往往收了百金,便孝敬水德星君六十金。三日後,水德星君上報三十人,玉帝為正視聽,在通明殿召見考核。
待群仙畢至,玉帝問道:“眾卿家,朕聽聞眾人俱是有功之臣,理應授予神籍,但這天庭廣大,神籍可數,隻能有德有才者居之。朕今日欲擢升眾人,必先問政,眾人需一一而奏,暢所欲言,獻計天庭。”眾人領命。玉帝問道:“如今天庭有水部,凡間有河伯、龍王、水仙,凡人動輒請雨,如何能使行雨均勻,而不至旱澇?”
中有張衝站出道:“陛下,天庭水部乃是天之重部,惠計萬民之所,理應行使天下水權,那凡間河伯、水仙,不知多少無所作為,苛盡民脂民膏,如今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還請陛下降旨,收了凡間水仙之權,令天庭水部專務行使,則可保行雨均勻。”
那徐漬奏道:“陛下,微臣以為凡間水仙雖然分散各處,不能統一行雨,但是各有轄製,所轄之地各有分工,倘若收歸天下水權,恐我天庭人員不足,耗費沉重。”
那李澤道:“徐兄之言差矣,我天庭水部人員萬千,行使行雲施雨之事本是分內之責,何來人員不足一說?若論此言者,恐是受了凡間水仙的賄賂,為保他人的富貴而已。”
那徐漬慌忙跪倒,言道:“陛下,微臣擔憂天庭資費浩大,故而言說因地製宜,確無汙穢之事,請陛下明鑒。”
玉帝言道:“今日論證,本是就事論事,卿等不可妄語。天庭水部設立本意,便是普度眾生之任,亦負懲奸誅逆之責,不過這世上人分為善惡,天欲懲惡,惡人卻混於良人之中,如何用水德服之?”
那俞渞奏道:“陛下,微臣以為,世上之人貪吝成性,不知禮義,無有完人,隻有小惡大惡之分,故而待懲罰之時,隻顧施放洪水,絕無冤枉可言。”
又有謝渡奏道:“陛下,萬萬不可。那人間卻有十惡不赦之人,但亦有忠君良善之輩,不可以偏概全,倘若任由洪水肆虐,必將民不聊生。常言道‘倉廩足而知禮儀’,民之信仰要依口中之食,否則萬神將難以立威。”
段沌言道:“陛下,惡人惡性,陽間難以順服,可令其陰間受過,況且天庭還有火部、雷部,均可屠誅暴民,懲奸誅惡之事必然可行。”
張冷言道:“陛下,懲惡揚善本是我仙家根本,倘若惡人倒行逆施,即便匿於良人之中,亦是不妨,可密囑良人逃離災地、籌備舟船,可保無虞。”
眾人甚覺有理,紛紛附議。玉帝言道:“眾卿所言俱是有理。然天欲懲罰,必為匡扶正氣,故而多使洪水。上古之時,鯀盜取天庭熄壤以絕洪水,不知此事諸卿如何看待?”
那喬法奏道:“陛下,鯀本為上古蠻熊之精,到凡間任治水之官,享受無上尊榮,卻不知法度,盜取天庭熄壤,理應問斬,因而其亡之不冤。”
那後遊言道:“陛下,上古凡間民風淳樸、路不拾遺,良善之輩比比皆是,枉法之人九牛一毛,實不該有連年洪水泄世。那鯀雖為精怪,卻為民請命,實為忠勇之士,雖然盜取熄壤,卻實非為一己之私。如今天庭聖明,理應為鯀洗清冤屈。”此言一出,玉帝亦有慍色,眾人大驚。正是:良言勸諫功成過,巧語得時禍變福。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世人憤怨徒虔誠,善不見報惡不征,
卻緊錢財不孝敬,空拿心意誑神明。
修橋補路鄉人走,那見神仙半步行?
若非仙家得道犬,小願之前供三牲。
上回說到哪吒奉了玉帝旨意,前往北海查問成道行蹤,那哪吒到了北海,與北海龍王敖吉話不投機,險些動起手來。哪吒自然不怕,但是所帶兵將見自家人少,北海蝦兵蟹將眾多,自然是畏懼,不敢搜查。哪吒自知理虧,玉帝並未令其搜查龍宮,哪吒隻不過前來查問而已,因雙方世仇,故言語不和。龜丞相連忙勸說哪吒道:“上使,下官詢問了巡海夜叉,昨日確見一大神經我北海,隻不過片刻便走,並未停留,也不見有什麽人進入北海。上使倘若不信,下官已將一眾夜叉尋來,上使親問便知。”哪吒見眼前僵持,亦怕鬧僵起來,擔了假傳聖旨的罪名,應了一聲道:“既然如此,本官便回,倘若日後查明有人窩藏欽犯,必定誅殺九族!”言罷率兵而去。
哪吒一路上氣憤不已,傳令轉道東海,手下校尉勸道:“三太子,且息雷霆之火,下官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哪吒命講來,那校尉道:“殿下如今已從北海而回,威儀厲態早令那北海王膽寒,必將與四海龍王同聲傳氣,即便是四海藏有欽犯,亦必然早作安排,殿下前去,必然無功。況且殿下盛怒,那東海龍王必然畏懼,倘若狗急跳牆,也未可知。不如就此返回天庭,隻言說查問四海,招來各處龍王,問遍巡海夜叉,卻不想四海龍王氣焰囂張、桀驁不馴、抗旨不遵,到時天庭必然降罪於敖氏一家,殿下可借刀殺人,豈不快哉。”哪吒自知理虧,如今盛怒之下再去東海,難免再起紛爭,那四海敖家本就與哪吒有血海深仇,如今倒有可能借機報複哪吒矯詔之罪,因此連東海也省得去了,直奔天庭,悉數四海龍王之罪。
那玉帝也信不過哪吒,早在哪吒下界查訪之後,便燃起信香詢問恒元宮司空元光神,元光神燃香奏報:“今日確有二人造訪鳳鳴山,卻不是精怪,乃是三足烏與月中兔,李成道恐二人行蹤被人發覺,便將二人吸附到觀世鏡中,佯裝巡遊四海,於東海海內放出二神,此事四海龍王俱不知內情。”玉皇驚訝,詳問這觀世鏡為何物,方知這觀世鏡乃是盤古大神貼身璞玉,盤古羽化後,此玉由玉皇賜予老福君張果,現在李成道之手,能將天下萬物吸入其中,能曉三界因果之事,無論神佛仙聖,被吸入後均不得出。玉皇大震,想這天字第一號寶物竟落於李賊之手,後果堪憂,務必設計將其收入天宮庫府方好。四海王既然不知原委,自然不能降罪,但亦不可將實情告訴哪吒。臣子相爭,方顯帝王可馭之處。於是玉帝表麵嗔怪四海王不尊天使,卻不降罪。這可激惱了天王李靖一家,想這李天王,三子均是法力高強,功勳卓著之神,平日裏也是趾高氣揚,怎能生這等委屈!尤其哪吒,揚言定要蕩平北海。李天王愛女貞英勸慰道:“兄長乃是天庭重臣,怎可輕報私仇?小妹偏有一計,能叫北海萬劫不複,定要為兄長出了這口惡氣。”哪吒令速速講來,貞英笑道:“此乃密謀,成敗尚不可知,隻看天意,倘若輕言泄了去,恐是不準。還望兄長忍耐時日,小妹丁當令那北海龍王謝罪於兄長駕前。”哪吒見此言說,隻道是寬慰之語,也不再問。
話說成道返回恒元宮,並未苛責眾人,乃是連頒三道諭旨,命大司農丞於一年之內在鳳鳴山三百裏內,遍植良木,山間充以無數山珍草藥、奇葩異卉;又命太常丞造成道像,曉諭天下百姓,凡有不平之事皆可焚香禱告;又命衛尉嚴束帳下之兵,凡拒信眾弟子及諸精怪入宮覲見者,斬。眾官將旨意下達下去,也是泥牛入海。
早有人密奏天庭各官,稱李成道想要一番作為。天上仙官見成道返回恒元宮,主政人間,均是嫉妒不已。有奸佞之臣奏道:“如今天下盡歸李成道所有,實乃狂妄之極。不過想那乳臭未幹之徒必無十分本事,隻要天庭略施小懲,必可令其知難而退,唯天命是從。”玉帝正在憤恨之際,聞聽此言,甚覺有理,乃密命女魃下界,令鳳鳴山周圍百裏大旱三年。那女魃領命,帶著本部親兵下得界來,即刻施法,不足五日,便見河流幹涸、田苗枯萎、土地龜裂。鳳鳴山周圍百姓叫苦連天,紛紛叩拜龍王祈望降雨。但那內河河伯受了貢品,本想施雨解圍,但眼見是鳳鳴山下,均怕得罪天庭,因此不敢妄動。那些百姓無計,聽聞世間有一新誥命天帝,隻是不知是否靈驗,但饑不擇食,也就轉而祈求成道。成道睡夢之中聞聽耳畔救難之聲,方令正世神巡查人世,才知人間已大旱一月,連忙駕起雲頭,趕來查看,但見:
漫山遍野草木枯,地泛白光日流毒。
河斷溪涸塘絕水,四下遙望裂龜圖。
不見蚊蟲飛鳥過,溝間壑裏寸草無。
風卷黃沙無生氣,荒蠻戈壁亦相如。
成道大驚,問道:“這世間究竟何神掌管行雲布雨之職?”那正世神道:“前曾有涇河龍王擔任行雨大龍神之職,因違逆天命遭到斬刑,如今上界有風雨雷電四神,受天命而行雲布雨。”成道聞言,略有所思,親撰奏折,令司徒親自上報玉皇,述言此處旱災之巨,渴盼天庭降下甘霖,以解百姓存亡之危。不想一過半月,竟無回音。眼見百姓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成道乃問群臣有何解救之法。那些仙官巴不得人間動亂,怎會獻出一計一策?成道密詔司空元光神前來,問道:“元愛卿,如今赤地千裏,百姓民不聊生,愛卿當摒棄親疏之別,貢獻良策以解燃眉。”那司空元光神言道:“帝君,這天下並無水官,微臣亦是無計,縱是那行必帶雨、走必附雲的龍族,或五路水仙恐也必然無可奈何。”成道會意,密詔內河龍族與五路水仙俱來覲見。那龍族大部因涇河龍王一事心生怨恨,被牽連誅殺,縱有龍族僥幸逃脫也不敢再有作為,紛紛躲進淺海深淵藏匿身形,那內河水府之中再難見到。因此僅有五龍不滿天庭誅戮,前來鳳鳴山覲見,成道乃賜五龍聖令金牌,所行之處,一切地仙均要禮遇,封為青龍神、赤龍神、黃龍神、白龍神、黑龍神,分守五方水宮,每日酉時俱要攜帶水氣前往恒元宮聽訓。
後又有五方水仙經催前來覲見,哪五路:錢塘江水仙伍員、汨羅江水仙屈原、烏江水仙項羽、南海水仙王勃、采石江水仙李白。那五位神仙都是名望之士、體恤之神,且有都是怨氣凝結之人,生前均不受朝廷器重,誌不得舒,死後百姓深愐其情,建祠供奉,方才成神。其中那李白本是太白金星轉世,因勸諫天庭招安孫悟空,致使孫悟空大鬧天宮,令天庭顏麵頓失,後又因勸諫玉帝招安李成道,令玉帝心生不滿,因此被謫下界來。不過太白金星乃是老臣,甚有資曆,按天廷律製,應轉投皇族,做得一世人王地主,方才依功過再回天庭。但那太白生性耿直,不好朋黨,因此天庭內並無多少神仙幫其轉寰,及至下界,乃投在了劍南道李家,雖是皇族,卻是遠親,更與富貴無緣,因此太白甚是憤懣,自稱“謫仙人”。不過那李唐畢竟是太上老君後人,因此也能做得幾載高官。不過太白畢竟個性十足,因此屢受小人陷害,最後落得貶官謫職,抑鬱終老。因一次醉酒遊采石,眼望水中金星伴月,觸動心弦,方才水中撈月溺亡。後人仰慕太白才情,立祠紀念,香火鼎盛,天庭無奈,隻好封其為采石江神,成為水仙之一。
成道見五路水仙前來,降階而迎,那五路仙家也施了覲見之禮。成道言道:“諸位尊神,孤今日邀請各位前來,實乃是受困之至,萬請各位仙尊垂救黎民。”那五位水仙麵露難色,太白言道:“天降大旱,實乃是懲戒人主惡行之舉,倘若能得人主虔心謝罪,則旱情立解。”那伍員道:“天道昭然,懲罰惡首,大可推翻暴政,重立新主,怎能牽連百姓,置民於水火?”那太白未駁,言道:“帝君,如今在這鳳鳴山周圍千裏大旱,應是天庭不滿帝君所為,帝君理應上書罪己,方為首務。”那項羽怒道:“神仙有失,天庭應下旨責苛,沒有聖意,便是無罪,無罪何來罪己之辭?”成道恐諸仙不靖,道:“眾卿所言皆是有理。孤早已上書玉皇,深罪己之過失,然天庭未予回複,如今大旱已過月餘,田苗不長、顆粒無收,人間不知增添多少枯骨,還請各位尊神心生憐憫,勿使餓殍遍野。”那些水仙領命,但俱稱已得天庭旨意,不令予水,如今各處河流均是行將幹涸。成道乃請諸位水仙每日卯時到恒元宮議政,來時務必多帶泄水之器,雖不可予水,也可令禾苗沾露不死。那些水仙領命,按時前來,唯獨太白稱病不至。
話說那大旱三年,每日均有五大神龍及四路水仙前來,因此便常有水氣凝結成露,莊稼雖然欠收,也非無產,百姓得以存活。玉帝心想嚴旨已下,令眾仙不得給水鳳鳴山,量那些太乙仙也不敢抗旨,因此未作理會。三年後玉帝詢問女魃道:“如今鳳鳴山周圍可有人煙?”那女魃奏道:“臣已令屬下收去土中之水,但這數年間亦有些許禾苗長出,百姓勤勉勞作,亦有所收,雖然饑餓,卻也存活,此恐是天道使然。”玉帝心下大怒,心疑女魃抗旨不遵,遂以擅降幹旱之罪貶下女魃。那女魃雖然受咎,但見百姓存活,亦是坦然。玉帝怒氣未消,乃密命人曹官傳旨人主,稱女魃下界為妖,已竭盡鹽池之水,掀起人間三年旱災。那人主不明所以,乃廣開水陸大會,親赴龍虎山叩請張天師降妖除魔。張天師奏報玉皇,請旨下界擒妖,玉帝聞言,道:“區區女魃不足為患。”於是命忠惠王關羽下界收伏。不想人間喧鬧,早已驚動成道,聞聽女魃下界,急忙命正世神率兵圍捕,將那女魃綁縛恒元宮,那女魃亦是憤懣,方才言稱下界為害,乃是受了玉帝密旨,不敢不為。成道半信半疑,畏其旱威,不敢久留,令其遠赴他國,不得靠近華夏半步,否則立斬。那女魃不敢違逆,駕風而逃,及至第六日被忠惠王關羽趕上,大戰一天,關羽將其收伏,帶會天庭候審。天庭本欲降罪誅戮,但聞那女魃言說成道已行懲處,於是徒流女魃至中原西北,欲令女魃怨恨成道,伺機為難。女魃畏懼成道威力,不敢前來尋釁,因此成道也就不了了之。
玉帝因忠惠王關羽伏妖有功,乃升其為“忠義武安王”。成道亦上書言明此三年間抗旱護民之中五龍與四路水仙之功,請求給予神籍,天庭未允,仍以仙籍。成道甚怒,思想女魃所言,斷定是玉帝有意苛責所致,因此對四路水仙均予封王,為水仙尊王,永受凡間香火。複封那青龍神為廣仁王,封赤龍神為嘉澤王,封黃龍神為孚應王,封白龍神為義濟王,封黑龍神為靈澤王。那三公執拗不過,大動肝火,在朝堂上便與成道爭執起來,隻不過成道做的機密,事先並不令三公所知,如今金策、印璽、袍服俱以備全,那九人已在朝堂上聽宣,成道方才道出。三公被動,卻又不願得罪九仙,因此隻得將此事燃香稟告了玉帝裁奪。
玉帝見旱災未能撼動成道,心下不滿,又見成道大肆封官,甚是狂悖,麵有恨色,招來水德星君,道:“聽聞下界有五路水仙和各龍孽龍與李成道媾和,不尊天庭,可有此事?”那水德星君早嚇得麵如土色,道:“陛下,凡間確有伍員、項羽等下界水仙恃才傲物、不尊禮教,嚐與李成道往來,但此數人皆是生前怨氣深重之人,臣屢次勸誡道法,亦是無有結果。不過采石水仙李白,確並未涉入其中,一直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玉帝沉思道:“授采石水仙以神籍,如今災劫難滿,令擢官複原職。”水德星君口稱領旨。玉帝靈光一現道:“你部尚有多少官吏?”水德星君道:“臣屬下有正印一名,侍郎四名、郎中三十二人,員外郎近百人,各衙吏計五千餘人,各司津濟、船艫、渠梁、堤堰、溝洫、漁捕、漕運、碾磑、川瀆、陂池、江流、湖海、洪澇、雨露、霜雪之事,執掌水道政令。”玉帝問道:“如此眾多,天庭俸祿必巨。”水德星君道:“我部雖然人廣,可掌握天下水政,亦是繁忙。不過我部有將近三千人隻是仙籍,並不占天庭俸祿,隻受那人間香火。”玉帝道:“帳下可有聰穎之人?倘若鞠躬盡瘁,可量而擢升,給受神籍,也不要寒了修為之心。”那水德星君再拜,言道:“臣替屬下謝過陛下。”
回到府中,乃招來那些侍郎、偏官,言道:“玉帝體恤我等辛勞,特恩旨授予有功之吏神籍,眾官可有舉薦之人。”眾官聽得心花怒放,紛紛將七親八表報上名來,冠以有功有勞,一時間竟報有五六十人。水德星君道:“玉帝雖然恩旨,但這眾多人報獎上去,必是不允,也會令他部詰難。本堂還要細細斟酌一番,擇取三十名有功之人上報方可。”那些官兒們聽了,心下都打了算盤,暗中叮囑屬下親朋,及時行賄,往往收了百金,便孝敬水德星君六十金。三日後,水德星君上報三十人,玉帝為正視聽,在通明殿召見考核。
待群仙畢至,玉帝問道:“眾卿家,朕聽聞眾人俱是有功之臣,理應授予神籍,但這天庭廣大,神籍可數,隻能有德有才者居之。朕今日欲擢升眾人,必先問政,眾人需一一而奏,暢所欲言,獻計天庭。”眾人領命。玉帝問道:“如今天庭有水部,凡間有河伯、龍王、水仙,凡人動輒請雨,如何能使行雨均勻,而不至旱澇?”
中有張衝站出道:“陛下,天庭水部乃是天之重部,惠計萬民之所,理應行使天下水權,那凡間河伯、水仙,不知多少無所作為,苛盡民脂民膏,如今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還請陛下降旨,收了凡間水仙之權,令天庭水部專務行使,則可保行雨均勻。”
那徐漬奏道:“陛下,微臣以為凡間水仙雖然分散各處,不能統一行雨,但是各有轄製,所轄之地各有分工,倘若收歸天下水權,恐我天庭人員不足,耗費沉重。”
那李澤道:“徐兄之言差矣,我天庭水部人員萬千,行使行雲施雨之事本是分內之責,何來人員不足一說?若論此言者,恐是受了凡間水仙的賄賂,為保他人的富貴而已。”
那徐漬慌忙跪倒,言道:“陛下,微臣擔憂天庭資費浩大,故而言說因地製宜,確無汙穢之事,請陛下明鑒。”
玉帝言道:“今日論證,本是就事論事,卿等不可妄語。天庭水部設立本意,便是普度眾生之任,亦負懲奸誅逆之責,不過這世上人分為善惡,天欲懲惡,惡人卻混於良人之中,如何用水德服之?”
那俞渞奏道:“陛下,微臣以為,世上之人貪吝成性,不知禮義,無有完人,隻有小惡大惡之分,故而待懲罰之時,隻顧施放洪水,絕無冤枉可言。”
又有謝渡奏道:“陛下,萬萬不可。那人間卻有十惡不赦之人,但亦有忠君良善之輩,不可以偏概全,倘若任由洪水肆虐,必將民不聊生。常言道‘倉廩足而知禮儀’,民之信仰要依口中之食,否則萬神將難以立威。”
段沌言道:“陛下,惡人惡性,陽間難以順服,可令其陰間受過,況且天庭還有火部、雷部,均可屠誅暴民,懲奸誅惡之事必然可行。”
張冷言道:“陛下,懲惡揚善本是我仙家根本,倘若惡人倒行逆施,即便匿於良人之中,亦是不妨,可密囑良人逃離災地、籌備舟船,可保無虞。”
眾人甚覺有理,紛紛附議。玉帝言道:“眾卿所言俱是有理。然天欲懲罰,必為匡扶正氣,故而多使洪水。上古之時,鯀盜取天庭熄壤以絕洪水,不知此事諸卿如何看待?”
那喬法奏道:“陛下,鯀本為上古蠻熊之精,到凡間任治水之官,享受無上尊榮,卻不知法度,盜取天庭熄壤,理應問斬,因而其亡之不冤。”
那後遊言道:“陛下,上古凡間民風淳樸、路不拾遺,良善之輩比比皆是,枉法之人九牛一毛,實不該有連年洪水泄世。那鯀雖為精怪,卻為民請命,實為忠勇之士,雖然盜取熄壤,卻實非為一己之私。如今天庭聖明,理應為鯀洗清冤屈。”此言一出,玉帝亦有慍色,眾人大驚。正是:良言勸諫功成過,巧語得時禍變福。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