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盜取風袋除水厄幸得劉猛震蝗災
登樓作賦談笑間,黃鶴爭鳴舞翩翩。
縱然今生隻一曲,也要傳名歎詩仙。
上回說到玉帝核選水部眾仙,那後遊直言進諫,要為盜取熄壤的鯀洗脫冤屈,眾人皆是大驚,雖然心下歡喜,若是惹得聖怒,便少了一人爭奪富貴,但倘若玉帝怒不可遏,也必將連累自己。因此也有人為後遊求情,請玉帝寬許他無知之罪。玉帝問道:“倘若人人都仿鯀之行,天庭豈非全是雞鳴狗盜之徒?”那後遊言道:“常言道‘主昧而臣昏,上清而下明’,倘若上天能與凡人和睦,則不至如此。”那眾人斜視後遊,不敢言語。玉帝問道:“眾卿,方才後卿所言,何人認同?”旁人均是不可言,唯有劉波、曹汐出班奏道:“陛下,臣雖不能完全認同,但亦感鯀之無辜。”
旁有裴漫察言觀色道:“陛下,後遊等三人無視天庭法度,為不赦之人鳴冤號枉,確有不軌之心,理應同罪,願陛下降罪三人,徒流遠配。”亦有二三人附議。
玉帝道:“方才朕已言說,今日之論,隻議其事,不論其他,卿等勿言。後遊、劉波、曹汐、張衝、李澤、俞渞、張冷等七人,確有忠君愛民之心、安天定國之能,朕將再考以定官職,倘日後有所功績,必然授予神籍。餘卿先行回府,切記恪盡職守,不可荒廢政務,日後有所功績,亦與遷升。今日所論,眾卿等不可狹私報複,否則朕定不輕饒。”眾人領命而出。
餘下那七人再拜玉帝栽培之恩。玉帝言道:“卿等平身。朕素來公正,但有才德者,不論尊卑貴賤,決要提拔,但有忠義者,無論官曹兵吏,俱要重用。”眾人欣喜,拜謝聖恩。
玉帝道:“眾卿得知,先前有李成道忤逆枉法,擅更三界倫常,欺天竊位,朕好生憐殺,不忍加害,因此擢其為人間之神。但李成道得意忘形、變本加厲,惡性不改、不恥逆為,即便是天神也看不過去,其中便有女魃下界施旱、百姓遭殃,實乃李成道之過也。不知眾卿有何高見,能絕李成道之惡。”
那劉波道:“陛下,李成道實乃奸佞之人,雖然玉皇憐憫,以德報怨,但終難收其心,應趁其立足不穩之際,抓住其把柄,暗律嚴懲,方可解後患。”
那俞渞道:“李成道倒行逆施,不足以成神成聖,天庭應體恤凡間萬民之望,治他失察瀆職之罪。”眾人讚同。
玉帝言道:“卿等忠心,朕已知之。但如今李成道已被天庭赦封,又有重臣與其沆瀣一氣,難以撼動根本,不知眾卿可有良策?”
李澤言道:“陛下,李成道與人勾結,隻為相互利用而已,倘若一方失勢,勾結之勢必然無存。如今之際,便要找那微勢之人,先行懲處,而另一方勢孤,則易於對付。”
張衝言道:“陛下,臣聽聞成神者,雖有天庭赦封,但亦須百姓信仰,若無黔首揚名禱告,其神位不穩,終遭遺棄。不如就絕這百姓對李賊的信仰,雖不能立竿見影,但不失為釜底抽薪之計。”
曹汐道:“李成道之所以猖狂,不僅是其野心曠大,還因其身畔多有不義之人相幫,欲除李賊,不如先剪其羽翼,令其寸步難行,方好治罪。”
後遊言道:“三界不靖,實乃我等臣子失職,臣願遵陛下聖旨,披堅執銳,冒死擒賊。”
玉帝哈哈大笑道:“天庭若都是卿等這般忠心,何愁區區李成道!”遂賞了眾人金花、玉露。授後遊江河宣諭使之職,授張衝、劉波巡河左右使之職,授俞渞、李澤、曹汐、張冷四方洪水神。
玉帝言道:“朕深感眾卿之心,本應高官厚祿相待,怎奈朝中口舌眾多,卿等尚無微功,朕也隻得封卿等七品之銜,倘若日後但有功勞,必授神籍。若能使三界安泰、河清海晏,朕心寬慰,必與重用。”眾人謝恩而出。
眾人欣喜,不想一日之間便能一步登天,由受人驅使之奴便為勞心行權之輩,因此各個趾高氣揚。那些小官們見了,也是羨慕能夠近得天顏,因此紛紛曲意逢迎。那曹汐、俞渞等更是不可一世,日日花天酒地,為所欲為。那後遊看在眼裏,密囑眾人道:“眾兄弟不可過於張揚,這仕途官場猶如深淵大海,倘有不慎,便入萬劫不複之地。我等雖然受了玉帝隆恩,亦非是功勳卓著之輩,要想錦上添花,理應再創奇功。”眾人聞之有理,問道:“這太平盛世,何處有功勞可建?”那劉波道:“雖然如今安逸,但玉帝卻有一件心腹大患,便是那李成道。我等不如除了李成道,便是三界首功!”那張冷言道:“賢兄所言甚是,但那李成道法力高強,我等絕非敵手,況且現在其貴為天帝,我等如何能靠近其身?”那李澤道:“此亦不難,我等如今掌握凡間江河水權,如令洪水淹沒鳳鳴山,周圍百姓必然逃難,更無人信服李成道,轉而求天庭施救,此乃一舉兩得之計。”那俞渞道:“此計甚妙。我即刻準備施放洪水。”後遊道:“施放洪水還為時過早,此事還應從長計議,不如如此……”眾人附耳過去,便知這驚天陰謀。
眾人聞之有理,各自前去準備。那後遊前往凡間各江河之處,號令各處水官,此前鳳鳴山周圍連年大旱,雖然女魃伏法,但旱情未解,玉帝體恤萬民,令洪江大河悉數改向此處,不得截留餘水,務要傾注,確保大旱得治。眾水官乃是小官微吏,見了天官如此吩咐,都想盡力巴結,因此紛紛引水集往鳳鳴山而來。那俞渞、李澤等都發了四方的洪水前往鳳鳴,張衝、劉波二人始終巡視,但有水官未能施洪者,便要鞭笞。因此不出三月,鳳鳴山周圍已是汪洋一片,百姓紛紛逃亡。成道見此,不由得心驚,想那水火無情,人民必遭重創。屢次召見各路水官均是不至,成道早已料到三分,於是命三公覲見,命太尉立即調兵擒拿周圍水官,責罰擅改河道之罪;命司徒親往天庭水部,請水德星君召回洪水神;命司空持奏折返回天宮,叩請玉帝下旨散去洪水,嚴查人間水官之罪。
三人領命而去,成道命應天率山兵填堤築壩,阻攔水勢,又命奉義率山兵助百姓逃難,遇有趁亂為禍者,立斬不赦。令冉閔、亡誌在水上水下巡視,但見精怪作祟,立斬不赦。眾人領命而去,但這水勢滔天,山兵慵懶,根本防範不住。不過月餘,百姓已逃亡殆盡,恰又逢連天暴雨、風雷並震,那鳳鳴山好似人間地獄一般。成道招來應天,應天奏道:“如今天兵不服微臣管教,臣已將為首者斬了一二,但唯恐天兵嘩變,因此不敢大肆殺戮。”成道言道:“如今周圍百姓已然脫離苦海,縱是洪水不退也是不妨,隻是不知如何能卸去洪勢。”應天言道:“臣曾聽聞上古時期大禹王之父鯀王曾盜取天宮熄攘以震水患,那熄壤遇風而生、遇水而長,隻不過天帝聞之震怒,命祝融下界斬殺鯀,暴屍於地。後有百鳥擢羽覆蓋鯀身,大禹王方從鯀腹中生出,改圍堵之法為疏通,方才解了水患。”成道聞聽熄壤一節,靈光一現,對奉義密語一番,那奉義帶了眾多財帛,趕上天庭去尋那司徒。
那司徒寧世考果不出所料,與那天上一眾神仙正在吟詩對弈,哪有得什麽閑心去水部走動。奉義奏請司徒轉與那風雨雷電四位神仙走動,並獻上眾多珍寶,隻道是成道有意令司徒周旋。那寧世考見了財物,滿心歡喜,又想縱無風雨雷電,那鳳鳴山洪水也難消解,因此到四位神仙處走動。奉義花言巧語歸附,寧世考自然滿意,帶著應天先往風神娘娘府邸,道過了客套,便直言久慕娘娘恩德,有意前來拜望等言語,遂獻上珍寶。那風神娘娘雖然是仙班之列,不過人間供奉甚微,見了如此禮物,自然也是歡喜,遂用收風袋將那鳳鳴山之風收了。奉義看在眼裏,趁風神不備,盜取了收風袋,那風神隻顧得欣賞寶物,直至寧世考與奉義離去也未察覺。那奉義急忙回山,將收風袋獻與成道,成道便用這收風袋放出風去,複將風袋置於水底,再收風回,隻見風未入而水先至,竟將洪水悉數收去,果然是滴水不漏。不過收風袋中再無餘地收風,因此世間宋初時便多風雪。
那後遊等望見洪水蹤跡皆無,還道是李成道果然法力強大,因此急急報奏,不想那水德星君大怒道:“不得本堂命令,爾等擅自泄洪,該當何罪?”那後遊不想上官震怒,道:“卑職等一心想要除去李成道,替天庭除去一害,方才行此計策。”水德星君大怒道:“替天庭除害,爾等也配?!不過一小小末流,如何敢誇下這等海口?那李成道如今已上奏玉帝,要徹查此事,恐要連累我水部眾官,此事皆因爾等所起,來啊!”一聲怒喝,早有十數位金甲神湧入大堂,水德星君道:“扒去七人的官服,押入大牢候審!”那七人隻顧大喊冤枉。後有上官宣旨,貶後遊為吏,囚張衝、劉波,斬殺俞渞、李澤、曹汐、張冷四人了事。
成道因應天、冉閔、奉義、亡誌等救難有功,乃封正世神應天公爵,封冉閔為忠義顯應王,封奉義為明神,賜伯爵,封亡誌為崇仁伯,各賜金丹一粒。三公又來阻撓,成道大怒,訓斥眾官,隻道是危難之時,忘卻仙官身份,如今災結難滿,又來爭功。眾人有口難辯,也就不再言語。那李成道見水患甚大,天庭隻尋些無名之輩替罪,不解心頭之恨,欲到天庭評理,那明神奉義言道:“帝君不可,如此前去,出師無名,況且屬下盜得收風袋,此事易於察覺,如今之時,不如就此了事。”成道沉思片刻,即令司徒寧世考再備重禮赴風雨雷電四神府邸拜謝,明神隨行,將那收風袋置於禮物箱中。其實風神娘娘早就察覺收風袋丟失,懷疑是那寧世考所為,但是收人財物,畢竟手短,不敢上報天庭,隻望洪水過後再去索回,不想那司徒親來,放下禮物便走,畢竟明神押送,不敢從中克扣。那風神娘娘見了收風袋便在箱中,更斷定是寧世考所為,暗中生恨,思量報複,此乃後話。
那旱澇之災過後,鳳鳴山周圍千裏俱無人煙,成道傳旨人主,由人煙繁密之處遷徙人口。那時已至五代十國時期,各國人主微弱,不敢違逆,隻得遵令而為,百姓雖不情願,亦是無法。待百姓來此春耕秋收,眼見土地肥沃,經由數月,已成糧倉之勢,即要受產之際,不想此時蝗災泛濫,那蝗蟲鋪天蓋地一般,但有綠色便啃噬一光。百姓怨聲載道,晝夜巡於田野,但仍不能止住蝗蟲。那蝗蟲肋生雙翅,但見人來,便群移他處,但見人去,便又複回。百姓多拜於八蠟之廟,懇請神明引去蝗瘟。應天見此,急報成道,成道乃召集眾官商討對策。那太尉任無別言道:“臣聞蝗蟲乃孤魂野鬼所化,專噬無道天下,如今鳳鳴山周圍蝗蟲肆虐,帝君應自罪於天,請上天懲罰方是。”成道自水旱災害以來,逐漸視三公為眼中釘,但苦於無計,因此一度忍讓,如今言語,雖是正理,亦多有冒犯,因此不悅:“孤自執掌人間以來,殫精竭慮,無一處不為三界安寧、百姓富足計,但請太尉指摘孤的過錯。”那司徒寧世考連忙圓場道:“帝君,太尉雖是語失,但卻為帝君謀劃,還請帝君勿要見怪。”成道怒氣未消,令司徒寧世考準備祭天告罪之事。
散朝之後,成道命人傳旨八蠟神前來覲見。複招來正世神、明神,令正世神傳旨四靈,廣遣飛鳥、食蟲前來滅蝗,又命明神傳旨人主,令其多派兵丁助民護糧。不想那八蠟神不在廟中,四下尋之不見。而人主畏懼他國來犯,隻派些老弱殘兵相助。這重災之下,僅有眾多飛鳥前來,杯水車薪,不足以震懾。
正在成道憂愁之際,月中兔來報:凡間一將軍劉猛,素以勇武著稱,曾用計殲滅賊寇侵襲,令賊人聞之膽喪,嚐拜月請願,願得上令,剿滅蝗蟲。成道應允,令明神傳旨人主,封劉猛為揚威將軍,即日帶兵震蝗。
且說那劉猛領旨急行,入夜大軍安營紮寨,睡夢之中便見一仙人授之滅蟲之法,劉猛頓悟,命手下兵勇多備蜜糖,待至蝗區,眼見那蝗蟲遮天蔽日,令地上菽禾全無。劉猛見到,亦是驚駭,急忙用夢中神人點化之計,火熬蜜糖,遍塗於樹,那蝗蟲見了蜜糖,蜂擁而來,卻層層疊疊粘在樹上,劉猛宣諭道:“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剪滅無餘”,聚兵殲之。複用此法,終掃除蝗災。成道感念劉猛忠勇,封為揚威侯。後八蠟神又招萬蟲卷土重來,成道複命劉猛帶兵督剿,方為震懾。成道乃斬殺八蠟神,封劉猛為蟲王,受萬世祭祀。世間亦有蟲王廟,廟門楹聯為“臥虎保岩疆,狂寇不教匹馬返;驅蝗成稔歲,將軍合號百蟲來”者便是。成道上疏,奏請天庭賜予冉閔、奉義、亡誌、劉猛等人神籍,天庭久未回複,成道憤懣不已,再連上兩道奏折,玉帝見了,趁著東廚司命九令元王定福神君上天述職之際,問道:“張愛卿,那李成道在人間屢至災禍,但不知凡人如何議論?”那定福神君即是灶君,言道:“人間雖曆經旱澇蝗災,但承蒙天恩浩蕩、陛下垂顧,已是無恙。凡人多不知有李成道者,但凡知之,多為議論李成道尊奉玉帝聖旨,下界保國安民,剪除災厄。如今凡間已有人家供奉李成道,鸞門亦有供祀,位在三恩主之上。”玉帝聽後大驚,遣退灶君,暗思這李成道為何有這等威望?聽聞恒元宮三公奏報,隻道其政令難出,卻如何入得百姓之家?那百姓之家有灶神、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人鎮守,卻能令李成道擅入,豈不是有勾結暗許之節?那灶君為五神之首、一家之主,如此做派,實為瀆職。恰此時有武德星君進言道:“陛下,那灶君上天來,隻言好事,不訴惡行,必是受了人間賄賂。其狀如美女、貌過潘安,恐令其鎮守百姓之家,難保風化。人間早有‘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之語,天下雖廣,信仰之神大有不同,然天下祭灶者卻是一致。即便是人主,位在灶王之上,亦有多拜者,並赦令‘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民間祭祀之盛,卻是勝過他神。”玉帝聽罷此言,甚是憤懣,但那灶君乃是上古之神,如今又深得百姓信仰,一時也是無計。
玉帝左思右想,賞賜奉義神籍,因冉閔、亡誌災劫未滿,暫不予授,而劉猛資曆尚淺,宜繼續修行。因月中兔曾為李成道相薦劉猛,因此令人曹官傳旨,令“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此乃後話。
常言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當初天庭與李成道爭執不下,玉帝為懲治李成道,密派了西方太極天皇大帝駕下八大元帥到天宮衛戍,導致西方空虛,趁著這千載難逢之機,那西教趁機大舉進入中原傳教,玉帝顧此失彼,也是無奈。
其實早在數百年前,西教便以東傳,當時天庭無力收伏孫悟空,玉帝命翊聖真君、遊奕靈官請來西方佛祖相助,那佛祖用五行山壓住孫悟空,震懾天庭。玉帝唯恐孫悟空卷土重來,也就默認西教傳法。其實早在東漢時,漢光武帝劉秀中興大漢之後,其子劉莊即位,曾夜宿南宮,夢見一六丈身高的金頂神人自西方而至,宣揚佛法。隨後劉莊便派遣蔡愔、秦景等人出世西域,拜佛求經。那佛祖見中土皇家專使至,乃命高僧迦攝摩騰、竺法蘭二活佛親往中土弘法布教。過了三年,眾人方從大月氏返回洛陽,用白馬馱載佛經,人主劉莊甚是喜悅,在都城西雍門外三裏禦道北興建僧院。因二高僧曾暫住鴻臚寺,又是白馬馱經,因此這中土佛教祖庭、無二釋源便命名為白馬寺。隨後一百餘年,不斷有西教高僧前來譯經,譯出經文大一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但天庭不悅,曉諭世人不得妄信異教,儒家亦是惱怒,宣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禁止天下學子入釋家。因此過了二百年,三國紛亂之際,人主不能令服天下,禮器崩塌,方有中土人氏朱士行受戒皈依,法號“八戒”,世稱朱八戒。
那白馬寺受佛家護佑,自然是香火鼎盛,拜佛之人絡繹不絕。中土原有精魔鬼怪,因不得天庭垂顧,因此也前去聽經,那西教樂於東傳,不擇門類,也不拒絕,卻不想因此引出一段殺戮。正是:釋家弘傳渡善心,怎奈天下心不善。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登樓作賦談笑間,黃鶴爭鳴舞翩翩。
縱然今生隻一曲,也要傳名歎詩仙。
上回說到玉帝核選水部眾仙,那後遊直言進諫,要為盜取熄壤的鯀洗脫冤屈,眾人皆是大驚,雖然心下歡喜,若是惹得聖怒,便少了一人爭奪富貴,但倘若玉帝怒不可遏,也必將連累自己。因此也有人為後遊求情,請玉帝寬許他無知之罪。玉帝問道:“倘若人人都仿鯀之行,天庭豈非全是雞鳴狗盜之徒?”那後遊言道:“常言道‘主昧而臣昏,上清而下明’,倘若上天能與凡人和睦,則不至如此。”那眾人斜視後遊,不敢言語。玉帝問道:“眾卿,方才後卿所言,何人認同?”旁人均是不可言,唯有劉波、曹汐出班奏道:“陛下,臣雖不能完全認同,但亦感鯀之無辜。”
旁有裴漫察言觀色道:“陛下,後遊等三人無視天庭法度,為不赦之人鳴冤號枉,確有不軌之心,理應同罪,願陛下降罪三人,徒流遠配。”亦有二三人附議。
玉帝道:“方才朕已言說,今日之論,隻議其事,不論其他,卿等勿言。後遊、劉波、曹汐、張衝、李澤、俞渞、張冷等七人,確有忠君愛民之心、安天定國之能,朕將再考以定官職,倘日後有所功績,必然授予神籍。餘卿先行回府,切記恪盡職守,不可荒廢政務,日後有所功績,亦與遷升。今日所論,眾卿等不可狹私報複,否則朕定不輕饒。”眾人領命而出。
餘下那七人再拜玉帝栽培之恩。玉帝言道:“卿等平身。朕素來公正,但有才德者,不論尊卑貴賤,決要提拔,但有忠義者,無論官曹兵吏,俱要重用。”眾人欣喜,拜謝聖恩。
玉帝道:“眾卿得知,先前有李成道忤逆枉法,擅更三界倫常,欺天竊位,朕好生憐殺,不忍加害,因此擢其為人間之神。但李成道得意忘形、變本加厲,惡性不改、不恥逆為,即便是天神也看不過去,其中便有女魃下界施旱、百姓遭殃,實乃李成道之過也。不知眾卿有何高見,能絕李成道之惡。”
那劉波道:“陛下,李成道實乃奸佞之人,雖然玉皇憐憫,以德報怨,但終難收其心,應趁其立足不穩之際,抓住其把柄,暗律嚴懲,方可解後患。”
那俞渞道:“李成道倒行逆施,不足以成神成聖,天庭應體恤凡間萬民之望,治他失察瀆職之罪。”眾人讚同。
玉帝言道:“卿等忠心,朕已知之。但如今李成道已被天庭赦封,又有重臣與其沆瀣一氣,難以撼動根本,不知眾卿可有良策?”
李澤言道:“陛下,李成道與人勾結,隻為相互利用而已,倘若一方失勢,勾結之勢必然無存。如今之際,便要找那微勢之人,先行懲處,而另一方勢孤,則易於對付。”
張衝言道:“陛下,臣聽聞成神者,雖有天庭赦封,但亦須百姓信仰,若無黔首揚名禱告,其神位不穩,終遭遺棄。不如就絕這百姓對李賊的信仰,雖不能立竿見影,但不失為釜底抽薪之計。”
曹汐道:“李成道之所以猖狂,不僅是其野心曠大,還因其身畔多有不義之人相幫,欲除李賊,不如先剪其羽翼,令其寸步難行,方好治罪。”
後遊言道:“三界不靖,實乃我等臣子失職,臣願遵陛下聖旨,披堅執銳,冒死擒賊。”
玉帝哈哈大笑道:“天庭若都是卿等這般忠心,何愁區區李成道!”遂賞了眾人金花、玉露。授後遊江河宣諭使之職,授張衝、劉波巡河左右使之職,授俞渞、李澤、曹汐、張冷四方洪水神。
玉帝言道:“朕深感眾卿之心,本應高官厚祿相待,怎奈朝中口舌眾多,卿等尚無微功,朕也隻得封卿等七品之銜,倘若日後但有功勞,必授神籍。若能使三界安泰、河清海晏,朕心寬慰,必與重用。”眾人謝恩而出。
眾人欣喜,不想一日之間便能一步登天,由受人驅使之奴便為勞心行權之輩,因此各個趾高氣揚。那些小官們見了,也是羨慕能夠近得天顏,因此紛紛曲意逢迎。那曹汐、俞渞等更是不可一世,日日花天酒地,為所欲為。那後遊看在眼裏,密囑眾人道:“眾兄弟不可過於張揚,這仕途官場猶如深淵大海,倘有不慎,便入萬劫不複之地。我等雖然受了玉帝隆恩,亦非是功勳卓著之輩,要想錦上添花,理應再創奇功。”眾人聞之有理,問道:“這太平盛世,何處有功勞可建?”那劉波道:“雖然如今安逸,但玉帝卻有一件心腹大患,便是那李成道。我等不如除了李成道,便是三界首功!”那張冷言道:“賢兄所言甚是,但那李成道法力高強,我等絕非敵手,況且現在其貴為天帝,我等如何能靠近其身?”那李澤道:“此亦不難,我等如今掌握凡間江河水權,如令洪水淹沒鳳鳴山,周圍百姓必然逃難,更無人信服李成道,轉而求天庭施救,此乃一舉兩得之計。”那俞渞道:“此計甚妙。我即刻準備施放洪水。”後遊道:“施放洪水還為時過早,此事還應從長計議,不如如此……”眾人附耳過去,便知這驚天陰謀。
眾人聞之有理,各自前去準備。那後遊前往凡間各江河之處,號令各處水官,此前鳳鳴山周圍連年大旱,雖然女魃伏法,但旱情未解,玉帝體恤萬民,令洪江大河悉數改向此處,不得截留餘水,務要傾注,確保大旱得治。眾水官乃是小官微吏,見了天官如此吩咐,都想盡力巴結,因此紛紛引水集往鳳鳴山而來。那俞渞、李澤等都發了四方的洪水前往鳳鳴,張衝、劉波二人始終巡視,但有水官未能施洪者,便要鞭笞。因此不出三月,鳳鳴山周圍已是汪洋一片,百姓紛紛逃亡。成道見此,不由得心驚,想那水火無情,人民必遭重創。屢次召見各路水官均是不至,成道早已料到三分,於是命三公覲見,命太尉立即調兵擒拿周圍水官,責罰擅改河道之罪;命司徒親往天庭水部,請水德星君召回洪水神;命司空持奏折返回天宮,叩請玉帝下旨散去洪水,嚴查人間水官之罪。
三人領命而去,成道命應天率山兵填堤築壩,阻攔水勢,又命奉義率山兵助百姓逃難,遇有趁亂為禍者,立斬不赦。令冉閔、亡誌在水上水下巡視,但見精怪作祟,立斬不赦。眾人領命而去,但這水勢滔天,山兵慵懶,根本防範不住。不過月餘,百姓已逃亡殆盡,恰又逢連天暴雨、風雷並震,那鳳鳴山好似人間地獄一般。成道招來應天,應天奏道:“如今天兵不服微臣管教,臣已將為首者斬了一二,但唯恐天兵嘩變,因此不敢大肆殺戮。”成道言道:“如今周圍百姓已然脫離苦海,縱是洪水不退也是不妨,隻是不知如何能卸去洪勢。”應天言道:“臣曾聽聞上古時期大禹王之父鯀王曾盜取天宮熄攘以震水患,那熄壤遇風而生、遇水而長,隻不過天帝聞之震怒,命祝融下界斬殺鯀,暴屍於地。後有百鳥擢羽覆蓋鯀身,大禹王方從鯀腹中生出,改圍堵之法為疏通,方才解了水患。”成道聞聽熄壤一節,靈光一現,對奉義密語一番,那奉義帶了眾多財帛,趕上天庭去尋那司徒。
那司徒寧世考果不出所料,與那天上一眾神仙正在吟詩對弈,哪有得什麽閑心去水部走動。奉義奏請司徒轉與那風雨雷電四位神仙走動,並獻上眾多珍寶,隻道是成道有意令司徒周旋。那寧世考見了財物,滿心歡喜,又想縱無風雨雷電,那鳳鳴山洪水也難消解,因此到四位神仙處走動。奉義花言巧語歸附,寧世考自然滿意,帶著應天先往風神娘娘府邸,道過了客套,便直言久慕娘娘恩德,有意前來拜望等言語,遂獻上珍寶。那風神娘娘雖然是仙班之列,不過人間供奉甚微,見了如此禮物,自然也是歡喜,遂用收風袋將那鳳鳴山之風收了。奉義看在眼裏,趁風神不備,盜取了收風袋,那風神隻顧得欣賞寶物,直至寧世考與奉義離去也未察覺。那奉義急忙回山,將收風袋獻與成道,成道便用這收風袋放出風去,複將風袋置於水底,再收風回,隻見風未入而水先至,竟將洪水悉數收去,果然是滴水不漏。不過收風袋中再無餘地收風,因此世間宋初時便多風雪。
那後遊等望見洪水蹤跡皆無,還道是李成道果然法力強大,因此急急報奏,不想那水德星君大怒道:“不得本堂命令,爾等擅自泄洪,該當何罪?”那後遊不想上官震怒,道:“卑職等一心想要除去李成道,替天庭除去一害,方才行此計策。”水德星君大怒道:“替天庭除害,爾等也配?!不過一小小末流,如何敢誇下這等海口?那李成道如今已上奏玉帝,要徹查此事,恐要連累我水部眾官,此事皆因爾等所起,來啊!”一聲怒喝,早有十數位金甲神湧入大堂,水德星君道:“扒去七人的官服,押入大牢候審!”那七人隻顧大喊冤枉。後有上官宣旨,貶後遊為吏,囚張衝、劉波,斬殺俞渞、李澤、曹汐、張冷四人了事。
成道因應天、冉閔、奉義、亡誌等救難有功,乃封正世神應天公爵,封冉閔為忠義顯應王,封奉義為明神,賜伯爵,封亡誌為崇仁伯,各賜金丹一粒。三公又來阻撓,成道大怒,訓斥眾官,隻道是危難之時,忘卻仙官身份,如今災結難滿,又來爭功。眾人有口難辯,也就不再言語。那李成道見水患甚大,天庭隻尋些無名之輩替罪,不解心頭之恨,欲到天庭評理,那明神奉義言道:“帝君不可,如此前去,出師無名,況且屬下盜得收風袋,此事易於察覺,如今之時,不如就此了事。”成道沉思片刻,即令司徒寧世考再備重禮赴風雨雷電四神府邸拜謝,明神隨行,將那收風袋置於禮物箱中。其實風神娘娘早就察覺收風袋丟失,懷疑是那寧世考所為,但是收人財物,畢竟手短,不敢上報天庭,隻望洪水過後再去索回,不想那司徒親來,放下禮物便走,畢竟明神押送,不敢從中克扣。那風神娘娘見了收風袋便在箱中,更斷定是寧世考所為,暗中生恨,思量報複,此乃後話。
那旱澇之災過後,鳳鳴山周圍千裏俱無人煙,成道傳旨人主,由人煙繁密之處遷徙人口。那時已至五代十國時期,各國人主微弱,不敢違逆,隻得遵令而為,百姓雖不情願,亦是無法。待百姓來此春耕秋收,眼見土地肥沃,經由數月,已成糧倉之勢,即要受產之際,不想此時蝗災泛濫,那蝗蟲鋪天蓋地一般,但有綠色便啃噬一光。百姓怨聲載道,晝夜巡於田野,但仍不能止住蝗蟲。那蝗蟲肋生雙翅,但見人來,便群移他處,但見人去,便又複回。百姓多拜於八蠟之廟,懇請神明引去蝗瘟。應天見此,急報成道,成道乃召集眾官商討對策。那太尉任無別言道:“臣聞蝗蟲乃孤魂野鬼所化,專噬無道天下,如今鳳鳴山周圍蝗蟲肆虐,帝君應自罪於天,請上天懲罰方是。”成道自水旱災害以來,逐漸視三公為眼中釘,但苦於無計,因此一度忍讓,如今言語,雖是正理,亦多有冒犯,因此不悅:“孤自執掌人間以來,殫精竭慮,無一處不為三界安寧、百姓富足計,但請太尉指摘孤的過錯。”那司徒寧世考連忙圓場道:“帝君,太尉雖是語失,但卻為帝君謀劃,還請帝君勿要見怪。”成道怒氣未消,令司徒寧世考準備祭天告罪之事。
散朝之後,成道命人傳旨八蠟神前來覲見。複招來正世神、明神,令正世神傳旨四靈,廣遣飛鳥、食蟲前來滅蝗,又命明神傳旨人主,令其多派兵丁助民護糧。不想那八蠟神不在廟中,四下尋之不見。而人主畏懼他國來犯,隻派些老弱殘兵相助。這重災之下,僅有眾多飛鳥前來,杯水車薪,不足以震懾。
正在成道憂愁之際,月中兔來報:凡間一將軍劉猛,素以勇武著稱,曾用計殲滅賊寇侵襲,令賊人聞之膽喪,嚐拜月請願,願得上令,剿滅蝗蟲。成道應允,令明神傳旨人主,封劉猛為揚威將軍,即日帶兵震蝗。
且說那劉猛領旨急行,入夜大軍安營紮寨,睡夢之中便見一仙人授之滅蟲之法,劉猛頓悟,命手下兵勇多備蜜糖,待至蝗區,眼見那蝗蟲遮天蔽日,令地上菽禾全無。劉猛見到,亦是驚駭,急忙用夢中神人點化之計,火熬蜜糖,遍塗於樹,那蝗蟲見了蜜糖,蜂擁而來,卻層層疊疊粘在樹上,劉猛宣諭道:“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剪滅無餘”,聚兵殲之。複用此法,終掃除蝗災。成道感念劉猛忠勇,封為揚威侯。後八蠟神又招萬蟲卷土重來,成道複命劉猛帶兵督剿,方為震懾。成道乃斬殺八蠟神,封劉猛為蟲王,受萬世祭祀。世間亦有蟲王廟,廟門楹聯為“臥虎保岩疆,狂寇不教匹馬返;驅蝗成稔歲,將軍合號百蟲來”者便是。成道上疏,奏請天庭賜予冉閔、奉義、亡誌、劉猛等人神籍,天庭久未回複,成道憤懣不已,再連上兩道奏折,玉帝見了,趁著東廚司命九令元王定福神君上天述職之際,問道:“張愛卿,那李成道在人間屢至災禍,但不知凡人如何議論?”那定福神君即是灶君,言道:“人間雖曆經旱澇蝗災,但承蒙天恩浩蕩、陛下垂顧,已是無恙。凡人多不知有李成道者,但凡知之,多為議論李成道尊奉玉帝聖旨,下界保國安民,剪除災厄。如今凡間已有人家供奉李成道,鸞門亦有供祀,位在三恩主之上。”玉帝聽後大驚,遣退灶君,暗思這李成道為何有這等威望?聽聞恒元宮三公奏報,隻道其政令難出,卻如何入得百姓之家?那百姓之家有灶神、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人鎮守,卻能令李成道擅入,豈不是有勾結暗許之節?那灶君為五神之首、一家之主,如此做派,實為瀆職。恰此時有武德星君進言道:“陛下,那灶君上天來,隻言好事,不訴惡行,必是受了人間賄賂。其狀如美女、貌過潘安,恐令其鎮守百姓之家,難保風化。人間早有‘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之語,天下雖廣,信仰之神大有不同,然天下祭灶者卻是一致。即便是人主,位在灶王之上,亦有多拜者,並赦令‘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民間祭祀之盛,卻是勝過他神。”玉帝聽罷此言,甚是憤懣,但那灶君乃是上古之神,如今又深得百姓信仰,一時也是無計。
玉帝左思右想,賞賜奉義神籍,因冉閔、亡誌災劫未滿,暫不予授,而劉猛資曆尚淺,宜繼續修行。因月中兔曾為李成道相薦劉猛,因此令人曹官傳旨,令“男不拜月、女不拜灶”,此乃後話。
常言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當初天庭與李成道爭執不下,玉帝為懲治李成道,密派了西方太極天皇大帝駕下八大元帥到天宮衛戍,導致西方空虛,趁著這千載難逢之機,那西教趁機大舉進入中原傳教,玉帝顧此失彼,也是無奈。
其實早在數百年前,西教便以東傳,當時天庭無力收伏孫悟空,玉帝命翊聖真君、遊奕靈官請來西方佛祖相助,那佛祖用五行山壓住孫悟空,震懾天庭。玉帝唯恐孫悟空卷土重來,也就默認西教傳法。其實早在東漢時,漢光武帝劉秀中興大漢之後,其子劉莊即位,曾夜宿南宮,夢見一六丈身高的金頂神人自西方而至,宣揚佛法。隨後劉莊便派遣蔡愔、秦景等人出世西域,拜佛求經。那佛祖見中土皇家專使至,乃命高僧迦攝摩騰、竺法蘭二活佛親往中土弘法布教。過了三年,眾人方從大月氏返回洛陽,用白馬馱載佛經,人主劉莊甚是喜悅,在都城西雍門外三裏禦道北興建僧院。因二高僧曾暫住鴻臚寺,又是白馬馱經,因此這中土佛教祖庭、無二釋源便命名為白馬寺。隨後一百餘年,不斷有西教高僧前來譯經,譯出經文大一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但天庭不悅,曉諭世人不得妄信異教,儒家亦是惱怒,宣稱“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禁止天下學子入釋家。因此過了二百年,三國紛亂之際,人主不能令服天下,禮器崩塌,方有中土人氏朱士行受戒皈依,法號“八戒”,世稱朱八戒。
那白馬寺受佛家護佑,自然是香火鼎盛,拜佛之人絡繹不絕。中土原有精魔鬼怪,因不得天庭垂顧,因此也前去聽經,那西教樂於東傳,不擇門類,也不拒絕,卻不想因此引出一段殺戮。正是:釋家弘傳渡善心,怎奈天下心不善。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