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南天大王盜佛寶廿九比丘成羅漢


    縱暗室不得虧心,人不見豈能昧金,


    即使不怕神目電,難逃暗夜鬼敲門。


    上回說到佛家趁著相助天庭收伏孫悟空之後,便開始東傳佛法,借勢人主恩賜,建起譯經第一道場白馬寺。過了這數百年,白馬寺名聲更盛,天下凡人競相前來叩拜,亦有精靈到此聽經,以求修成正果。在這白馬寺東南百裏,原有一長尾雉雞,已有三千年修為,此精雖是精怪,隻因生性膽小,不敢傷人,常匿於山林茂密之處,因此不為人知。後佛法東傳,因佛光感化,常化成風流浪子前來白馬寺聽經學法,三位尊者看出其中端倪,但佛法本不排心善之人,因此兩者均相安無事。


    忽然一日,雉雞精聽經後回山,見有二人立於洞府之外,俱是金白裝束。二人見雉雞精前來連忙揖手道:“敢問閣下可是雉聖大仙?”雉雞精連忙回揖,定睛觀瞧,二人印堂發藍,已知二人定是精怪所化,言道:“在下小小雉雞,何敢言仙言聖。”白衣者道:“小弟乃是平頭山白環,說來還與兄長有幾分親戚,這位是黃郎黃公子。”衣黃者傲氣一揖。雉雞精回禮道:“不知二位尊駕尋小妖何事?”白賢道:“早聞賢兄法力高深,今日特奉我主之命前來拜山。來呀!”一聲令下,隻見些未脫妖形的精怪從林後走出,盡抬些鹿茸、牛黃之類,白賢媚笑道:“賢兄,此乃我主的一點薄禮,還望笑納。”雉精謙道:“不敢不敢,還未請教尊主名諱?”那黃郎輕蔑笑道:“我家主人就是威震三界的南天大王。”雉精心頭一凜:早年曾聽聞三界之內有此一怪,曾陰助王莽奪取漢家江山,光武中興後曾銷聲匿跡,但因閉關日久,性情大變,專嗜人心,魔性大增,恐有施法五行的本事,怕也該有個八九千年的道行。到不知今日他為何事前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誠心向佛,自不能與他為伍,遂敷衍道:“久聞大名,久聞大名。”那黃郎輕蔑一笑:“我家主人請你同去洞府、共享仙境。”那雉雞心中惱怒,嘴不敢言,心想何不試他一下法力如何,便笑對白環道:“黃兄器宇軒昂,隻是這伶牙俐齒,恐不是我族之輩吧?”說著一指黃郎之口。黃郎不知何故竟然說不出話來,漲得滿臉通紅。那白環看得明白,忙打話道:“黃兄乃是獸中之仙,非我族類。黃兄,這雉聖大仙乃是貴人,你勿再多言。”複媚笑道:“賢兄,可否府中一敘?”


    三人來到洞中落座,早有洞中小妖奉上茶點。雉雞精言道:“承蒙南天大王抬愛,但在下這一門子孫家眷俱在於此,恐遠遊不得,還望二位賢兄多多美言尊主。”那黃郎已知曉雉雞厲害,隻得恭敬神態。白環道:“敝主對賢兄早有耳聞、渴盼已久,如賢兄不棄,願到洞府,定能穩坐第二把交椅,到時還請賢兄關照。”雉精道:“這千百年來,我看三界之內成敗榮辱之事甚多,已無心爭什麽虛名,隻想穩穩當當頤養天年,便心滿意足了。”白環道:“賢兄差矣。你我修道之人無不想修成正果,敝主有一劑良方,能克日成佛成聖,脫去這副皮囊,願與賢兄共享這般仙壽,故遣我二人前來相邀。想我等這千年法力都得敝主不棄,想賢兄修為,定會讓敝主另眼相待啊!”


    眼看天色漸晚,二人竟無退意,雉精也不好相逐。白環道:“如賢兄抬愛,我等討賢兄一杯水酒如何?”雉精雖是不悅,也不好相拒,乃命洞中小妖速速擺宴。片刻酒宴擺好,不過是些山珍河味。二人倒不謙讓,相邀入座。白環欠身道:“賢兄,黃公子修為尚淺,不知三界的規矩,還請賢兄高抬貴手,讓他賠個不是。”雉精道:“豈敢豈敢。在下哪有什麽做派?還請黃公子不嫌在下卑微。”那黃郎自知不是對手,連忙屈膝跪倒,想要求饒,嘴卻始終不得張開。


    那雉精連忙起身相扶,四手交接之際用力一按,那黃郎頓感通體輕盈,忙呼“得罪”。白黃二人殷勤獻酒,至四更時分,三人俱有些醉意,白黃二人倒也不提相邀之事,隻是一味勸酒。


    正飲間,隻感到地動山搖、轟然作響,那雉精機警,竄出洞外,卻是大驚不已——原來那白馬寺裏的佛光,轉瞬不見了。


    那白黃二人隨後趕至,驚問何事。雉雞頓時酒醒,言道:“二位賢弟,定是有人前來白馬寺盜寶,你我應共去護寶!”白環正色道:“賢兄所言極是,你速去安頓家眷,我等同去便是。”那雉精隻當是好意,衝入洞來喝道:“子孫聽令,成年者隨我速到白馬寺,年幼者看守洞府!”剛要回身奔去,隻見白環已順手揮下一物,隻見洞口金光閃爍、繚氣逼人,隱隱可見一張金絲大網已將洞口緊緊封住。白環笑道:“雉精,這取寶的非是別人,正是我主南天大王。我等二人苦勸你入夥,你卻不依,隻好行此手段。如若你不攪擾好事,我等井河不犯,取寶之後,定還你自由之身。否則你絕難逃出!”白環口中念動咒語,隻見金網漫漫電光、劈啪作響。


    那雉精知是上當,但又不知這金網深淺,不敢貿然出洞。心知如若此次護寶有功,佛祖定然喜悅,賞賜金身也未嚐不可,一生膽小,不如闖得一回,隻要元神不散,定有望修成正果。想罷,露出元身,倒有一丈多高,凝盡全身之力振翅高呼,意在警示眾家小,不想呼啦一聲,竟然將洞府震開。原來這雉雞生性羞澀,不喜名叫,因此人少見之。不想這一呼凝盡全身之力,果然是一鳴驚人。那洞中小妖見狀,忙展翅飛走。那白環見狀大怒,罵道:“你若不知好歹,硬要前去,小心我等燒了你的洞府、滅了你的子孫!”妖界之律,不輕傷同類,無深仇大恨,都將留有對方性命,因此大忌搗其巢穴、滅其子孫。那雉精也不言語,展翅飛向白馬寺。


    原來六百年前,曾有刁民聽受蠱惑,潛入寺中尋機盜寶,卻並未找到珠光寶氣之物,隻見一般和尚在大雄殿內踱步念經。刁民等將和尚拿住,追問方知和尚晝夜誦經乃是防燈枯油盡,正在拷打之際,雉雞精飛臨,嚇退了眾人。後百姓感雉雞精恩德,修雉聖祠於山下,一時香火不斷。但那時佛教剛剛進入中原,還不足與道家分庭抗禮,因此佛祖並未度化雉雞。而玉帝不滿雉雞相助外教,也不予褒獎,因此幾百年來,雉精仍無神籍可受。


    不一刻,已飛到寺前,隻聽寺內打鬥聲一片,竟有山賊放起火來。雉雞飛入大殿,見和尚們傷的傷、逃的逃,眾多山賊草寇正在耀武揚威。眾和尚一見,高呼:“雉聖大仙顯聖啦!”那些山賊草寇驚得錯愕,也紛紛跪倒求饒。雉精抬頭觀看,那佛燈玉台上竟有一瓦缶倒置,扣住燈光不致溢出。心想這平日的百裏金光莫非就是這小小佛燈?看來這山賊定是早有準備,不讓燈火瀉出,恐怕南山大王就要前來。就在此時,隻聽陰風厲厲、慘霧濃濃,令人心膽俱寒。


    那住持、監院、維那、知殿等一般和尚俱是打鬥的衣冠不整,住持跪倒言道:“雉聖大仙,我寺中鎮守之寶乃是這大殿之中懸掛的這盞佛燈,萬求大仙務必保全,萬不可落入妖魔之手,否則將生靈塗炭、萬劫不複啊!”


    佛祖有意普度中原,命四大菩薩在中原宣揚佛法,緣化了一十三處佛堂寺廟,並於每間廟堂之中貢下佛舍利,獨佛法傳入中原的第一處廟宇——白馬寺,佛祖未置舍利,而是親自取下大雄寶殿上的一盞佛燈供於此處大雄殿。此乃佛燈之火,取清純之露為油,失位之木為芯,雖是燈火之燭,卻可鎮護一方,供燈殿宇之內能除心惡之魔,方圓百裏之內一片金光,唯肉眼凡胎不得見之。為保佛燈不滅,由知殿安排廟中僧人晝夜有人看護此燈。未防入夜困倦,每晚十數僧人圍燈而行,口誦佛經,添水撥芯,一旦燈滅,當值僧人便有滅頂之災,輕則逐出山門,重則天燈覆頂。因此和尚們絲毫不敢大意。


    說話間,已有六妖闖入進來,殿宇之上乃是一金衣妖怪,東、西、南、北各有黑綠黃白之妖,而地下探出一灰衣老妖,將雉精圍在當中。雉精見勢不妙,飛身打碎土缶,刹時間金光萬丈,那六個精怪猶如滾油潑身、烈火焚浴,身軀衣著被佛火照的剝剝陸離,驚得五隻精怪速速退去,唯有頂上金身妖怪,仗著道行深厚,忽的現出真身,張開血盆大口就要逞威。那方丈言道:“請雉聖大仙速速吞下聖火,我等誦經護住大仙金身。”言罷,這一班和尚全部威襟正坐,口誦大悲咒,頓時梵音繚繞。雉精不敢多想,張口將聖火吞入口中,不想玉台頃刻崩裂,那些和尚也隨玉台崩裂而圓寂。雖然和尚死去,但梵音不止。雉精隻覺頭痛欲裂、痛苦難當,張口欲將聖火吐出,不想那佛火已從口鼻眼耳中噴出。一瞬之間,廟宇已化作灰燼,那金身的妖怪也怕引火燒身,急忙逃命去了。


    唯獨剩下雉雞,隻燒得輾轉撲騰,卻如何也吐不出那佛燈之火。那些誦經的和尚,早被燒成了舍利。雉雞痛極,撞出山外,見有一澗,躍入其中,不想竟將澗水引燃,一片火光,燒的天地通明,但見:


    此火自佛燈,燎原不需風。


    急急毒蛇信,烈烈出長龍。


    隱隱石中駐,幽幽木裏生。


    相助清源水,威力更無窮。


    雉雞精隻得躍出,地上撲騰。幸得有梵音繚繞,不至消亡


    此時正值深夜,成道已然入睡,忽夢見山河泛火、木克金傷,不由驚醒。忽聞崇仁伯亡誌在殿外輕聲呼喚,成道宣入,那亡誌道:西南方三更時分忽然泛起一片火光,經久不滅,似有千裏之遙,疑是火焚城郭。成道急宣正世神,命正世神應天持光華刃與冉閔守住衝幽洞,又命奉義、亡誌監視太尉、司徒府邸,以防天兵乘虛來襲,方才吩咐侍從駕起祥雲飛出山來。漸漸近前,看清江河烈焰,方知此火不是凡間之火。祭起觀世鏡吸納烈火,見地上一禽飛轉撲騰,熊熊烈焰正乘勢燃燒。成道怒問道:“孽畜,竟引天火犯界?”那雉精見一天神到此,頂上現七寶之光,身旁盡金甲天神,知是上仙人物,忙呼救命。成道言道:“你須原原本本訴說此事根由,但有半句虛言,定讓這天火焚你元神!”那雉精謝恩,忍痛將護火之事大體講出。


    成道複觀觀世鏡,事情原本與雉精所講毫無二致,於是將雉精收入觀世鏡,以防佛火太烈焚化雉雞。成道心中納悶,此處怎可能此地會有如此法力高深的精怪猖狂?佛火熾烈,足以驚天動地,為何天上眾仙、地上土地山神都不見蹤影?成道自思人間之事,恐難推責,既然佛徒受戮,恐應向如來知會方是。於是燃了信符,徑往西天而來。


    成道一行剛入西方極樂界,早有南方增長天王接著,徑往大雄寶殿而來。那殿上早已焚起梵香,佛徒報之如來,佛祖離座相迎。隻見佛祖:


    端坐蓮花清淨台,祥雲環繞聖光懷。


    至上佛法傳凡世,度厄救苦法門開。


    金銀毫光琉璃彩,珊瑚豔麗硨磲白。


    赤珠明媚瑪瑙翠,蕩滌世人心塵埃。


    成道先與佛祖見禮,佛祖亦下壇還禮,之後各菩薩、尊者、羅漢等紛紛與成道見禮。賓主落座後,佛祖端坐中央,十大弟子位列兩旁,更有十八羅漢垂手而立。成道言道:“佛祖,某境上有精怪欲盜聖火,幸有雉雞擊退,但弄巧成拙,將寶刹化為灰燼。某此來,正為此事向佛祖謝罪。”佛祖言道:“一些根由,皆出因果。精怪貪念乍起,欲引聖火之功,雉雞舍命護寶,方顯佛威廣大。此事皆為劫數所在,帝君不必自咎。”成道言道:“某前來想請下法旨,看此事如何決斷?”佛祖笑道:“相由本生、時由運斷,即此事發在帝君轄處,但憑帝君裁決。”成道躬身謝過,言道:“謹遵佛祖法旨。某自思,那雉雞為保佛法,已將佛火吞下,如今欲出其火必剝其命,恐與我佛法相悖。某懇請佛祖保全雉雞性命。”佛祖玉手一揮,早有舍利弗尊者手持金盤而來,上有二物,一為霜紗、一為石榴木,佛祖言道:“帝君,雉雞飲下之火,乃是取自本殿佛燈,金盞光鮮、玉台吐豔,以木為芯、以水為油,能照日月不照之處,可明天地未明之時,乃我教傳法布道之寶。此二物乃是護命罩燈之方,一為西方石榴木,五月噴火之際取下,可做燈芯;一物為無色界天門霜雪,結成絲沙罩燈。帝君可用此二物,便可解救雉雞。”成道謝過佛祖,別過眾人,自回鳳鳴山不說。


    佛祖又問文殊菩薩,查清護法有功的佛門弟子共計二十九人,因虔誠無畏,均封為金身羅漢,分別是:聞聲得果尊者、施幢無垢尊者、定果德業尊者、莊嚴無憂尊者、同聲稽首尊者、獻花授記尊著、眼光定力尊者、伽耶天眼尊者、金剛破魔尊者、無憂禪定尊者、十劫慧善尊者、千劫悲願尊者、堅通精進尊者、不空不有尊者、修行不著尊者、摩利不動尊者、解空無名尊者、金剛精進尊者、觀行月輪尊者、辟支轉智尊者、法王菩提尊者、善注尊者、梵勝尊者、直意尊者、普等尊者、助歡尊者、寶涯尊者、觀身尊者、善根尊者。


    佛祖吩咐佛門弟子:“天道荒悖,人間不靖,正是我教弘法之時,眾弟子可作傳法準備,日後我教當入主中原。”優婆離不解,問道:“佛祖,為何不將雉精收入我教、令其傳法,何必借助李成道一手?”佛祖笑而不答。法筵散後,舍利弗與優婆離共行,笑道:“佛祖不插手此事,恐與李成道能遏製天庭有關。我教曾東行,但天庭曾千般阻撓,如今又在界首布下重兵防我東渡。如今,隻待李成道羽翼豐滿,到時他欠下佛祖的這個人情就必定歸還。”優婆離不解:“那玉帝怎肯善罷甘休,況李成道對抗天庭,實乃力量懸殊之至。”舍利弗道:“天庭看似強大,實乃一盤散沙;成道貌似弱小,但有法外之天。想那天庭當初收伏成道之時,天公地母出現,三皇五帝等一班仙眾都為其求情,可看出李成道潛在之威。況那鳳鳴山與儒家交好,儒教弟子千千萬萬,天庭想鏟除成道,也非易事。現在我等就待兩者力量均衡,便可有機可乘。”優婆離又道:“二者仇視已深,恐天長日久刀兵相見,殃及我教。”舍利弗笑道:“求之不得!兩敗俱傷之際,正是我教度化世人之時。那是無論天庭還是鳳鳴山,都會尋求佛祖出手,到那時我教東傳,不正是名正言順?!”優婆離大喜,高呼阿彌陀佛。正是:大徹大悟大因果,第一智慧舍利弗。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烈神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懷興原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懷興原創並收藏烈神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