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回眾神下界扶大宋裴慶擺宴饗窮神
寧靜淡泊明誌遠,閑看天邊雲舒卷。
千石簇擁思閑日,清閑何曾眷等閑。
上回說到趙公明轉世成為大宋人主趙恒,財神下界,財部眾官感念趙公明恩德,廣與方便,因此大宋自趙恒後,國力充沛、物阜空前,成為前所未有繁榮之象。宋朝百姓,家資充盈,倉廩實而知禮節,更加信奉財神。祭祀之隆,實為少見。
趙匡胤投生成為完顏晟,雖是富貴,但複仇之心時刻未泯,因此勵精圖治,以圖除盡光義一脈。太乙救苦天尊早看出此中端倪,曾於趙匡胤投胎之前相勸,那大宋氣數未盡,趙匡胤投胎之後萬不可造次,否則逆天而為,隻會妨害家國運數。那趙匡胤哪裏肯聽,麵從腹誹,唯唯而已,趁著天尊不備,竟然未修行屆滿便混下界來轉世。至後來,兜率宮上赤須龍轉世成為金國四王子兀術,早有耳目報知天庭,玉皇大帝不動聲色,暗中調遣文曲星君轉世成為趙佶,右軍神轉世成為趙桓,南極仙翁轉世成為趙構,雷部飆火大神鄧伯溫轉世成為張俊,並率尾火虎岑彭、室火豬耿純、觜火猴傅俊、翼火蛇邳仝下界相助趙氏一脈,又令三壇海會大神哪吒轉世投胎成為韓世忠,合力要保趙氏江山。後來金宋屢戰,打得大宋棲棲如喪家之犬、遑遑如漏網之魚,就連徽欽二帝都被金國掠去,但大宋多有仙官下界扶持,氣數未盡,因此金國始終不能消滅之。
天庭眾神下界保宋,自然令那趙宋對道家甚是推崇,曾先後五次收整天下道經,重修道家經典《道藏》一書。那《道藏》收集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道教經典。匯集此書之人,乃是葛天師的授業恩師鄭隱,時有一千三百卷。早在唐朝時,太上老君後人為宣揚道教,舉全國之力匯編此書,終成七千三百卷。但焚於安史之亂。那佛家在唐武周之後,大舉進入中原,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信服。因此《道藏》焚毀之後,有眾多佛門弟子編纂佛法傳世,諸如道宣、道世、玄疑、智生、法琳之流,所作之書九十卷,內中多有道教禮佛、敬佛之事,狂言“使大羅玉帝魂驚於九天之中、元始天尊膽落於三清之上、萬天教主羞赧難伸、九府洞仙慚惶無地。毀天地、滅孔老,眨黃帝之惡,言不可盡書。並命江南吳越王編撰成書,亦有兩千餘卷。後大宋一統,推崇道教,加封老子為太上混元皇帝,增編《道藏》一書,達四千五百餘卷。老君等甚是欣慰,而那宋徽宗,雖然信奉道教,卻狂妄自大,妄稱“教主道君”,以至老君不悅,因此其悲慘收場。此書曆經戰火,恐是天書不可被凡人窺學。曾有羌人呼延邁,嫉妒《道藏》內有藏天隱月之經,極玄至秘之咒,大肆搜刮私藏之後乃諫胡主‘漢人則興漢人之教,蒙古必興蒙古之教,豈可使漢人經書勝俺蒙古的,凡有一書一字見,疾燒毀,勿留人間。那胡主聽之任之,盡焚天下道家經書,自此《道藏》經書始絕,道家弟子中有舍命相保者,亦是不敢外露。
過了數十年,那西教見中土神界已亂作一團,大感時機成熟,乃召開萬靈盛會,一麵宣揚佛法,一麵曆數中原風土。那佛祖言道:“如今華夏紛爭,魑魅往出,有奸佞不忠者,有暴戾擅殺者,有貪心不足者,有離經叛道者,凡是種種,不一而足。我等佛家,以渡世為責、度人為任、度惡為功、度心為果,在座皆是佛緣結納之士、佛光普照之靈,自應不辭險阻,前往中土弘揚善為。令不仁不義之中土,遍結善緣、廣生善果。”
佛祖言罷,座中站起一位,朗聲言道:“佛祖,弟子願往中土,揚我佛法。”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一隻蟾蜍。佛祖麵露不悅,未待言說,早有駕下金翅大鵬鳥出言喝止:“我等尊者尚未言語,小小蟾蜍安敢無禮?”說罷竟然飛衝下來,一口啄了蟾蜍眼目。佛祖口稱佛號,言道:“大鵬鳥殺戒太重,理應下界重修善果。蟾蜍雖有唐突,但善心可鑒,不至此罪。佛法慈悲,亦令蟾蜍下界,享受人間富貴。”二人領命而去,那大鵬鳥在佛祖身邊多年,對佛祖言聽計從,此時不敢怠慢,急忙下界投胎到河南湯陰一嶽姓耕農嶽和家中,因出生之時有大鵬鳥落於屋上,故取名嶽飛,字鵬舉。那蟾蜍見了,怒火中燒,在嶽飛出生之時泄下洪水之後,方才下界到黃州江邊舟中秦家投胎,取名秦檜。嶽和眼見洪水急來,家中別有他物,隻得將嶽飛及其母置於水缸之中,順水漂流、不見傾覆,方才躲過此劫。少年嶽飛,喜讀兵書,投在陝西大俠鐵臂膀周同門下習學武藝,與玉麒麟盧俊義、豹子頭林衝、史文恭等同門,以善射聞名,能左右開弓,時人奇之。二十歲投奔到真定府劉韐帳下聽用。靖康之恥後,嶽母姚氏深明大義,於嶽飛背上刺字“盡忠報國”四字,令飛殺敵救國。初與金兵接戰十三陣,每戰必捷,因功遷至虎翼郎,卻因上千言書被革除軍職、逐出軍營。先後四次參軍,終至宗澤帳下,後屢破金兵,成為金兵聞風喪膽的神武後軍嶽家軍。金國畏懼嶽飛,完顏兀術致信秦檜,要求必殺嶽飛,而後和議可成。以至後來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嶽飛,成為千古奇冤,此乃後話。
道法講求陰陽和諧、數位相等,因此天上有凶星便有吉星,有福神亦有禍神。相傳上古時期,福神、禍神均是兩位,常常結伴而行。遇行善者,則福神向前以贈福,遇行惡者,則禍神向前以施禍,因此人言“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這天下亦有財神與窮神之職,那窮神名為瘦約,乃是上古之神,待薑太公封神之後,設立正財神、文財神之職,天下方有富碩。為顯和諧,太公又封其妻馬氏為掃把星,亦司職送窮之責。隻不過後因福君張果犯下天條,被貶入凡間修行抵罪,因此天上便隻有一位福神陽城,與二禍神同行人間,因此人言“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而那窮神瘦約,專職為不積善之家送窮氣。至後來,玉帝見世人祭拜財神遠勝於己,心中甚是不快,想要貶謫卻又出師無名,因此又遣下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位小神,協助窮神共行窮事。那比幹為無心財神,賞金送銀不擇善惡,因此行善之人多有怨言,更何況如今窮神多聚,百姓苦不堪言。後玉皇又擢升民間威望甚高者成神,其中管仲、範蠡、關羽分別為偏財神、富財神、武財神,共同散財人間。但財神雖多,隻是加重百姓供奉。那些財神初還能憐孤恤寡,但為神日久卻吝嗇起錢財來。但見富庶之家供品豐厚,管他心善與否,隻要麵上虔敬便送錢財。又複瞧寒苦之宅,清水一杯、糙香三杆,便門都不進,管他虔誠也罷,縱是餓殍遍野,也難漏一枚銅錢,因此百姓愈加困苦。那些窮神,位卑職低,怎可與財神並位,因此財神所至之處,均不見窮神。那些窮神隻得去些貧寒之家打打秋風、敲敲竹杠,貧苦百姓盼不來財神,隻得敬畏窮神,每年正月初五日將窮神從宅中請出,俗話講“請神容易送神難”,因此百姓不惜家財,高搭細攆將窮神送出,隻盼望窮神別再相擾。那些財神、散財仙官見了,心中更是氣憤:想你這些刁蠻百姓,迎我等散財播福之神倒是如此怠慢,卻對那窮神恭敬之至,因此愈加不至。那些窮神在窮人家占了便宜,心想趁財神離去便要到富庶之家看看,不想那富人之家倒有戶神、灶王、穀神、畜神、門神、井神、床神、車神、路神、廁神等大小神明紛紛勸離,因此窮神隻得滯留良善貧窮之家。
曾有大家韓愈久受窮神之苦,嚐作《送窮文》,寓莊於諧。後世亦有一大才,喚作蒲鬆齡,亦作詼諧《除日祭窮神文》曰:
窮神,窮神,我與你有何親,興騰騰的門兒尋,偏把我的門兒進?難道說,這是你的衙門,居住不動身?你就是世襲在此,也該別處權權印;我就是你貼身的家丁、護院的將軍,也該放假寬限施施恩。你為何步步把我跟,時時不離身,鰾粘膠合,卻像個纏熱了的情人?
窮神!自從你進了我的門,我受盡誣陷窘,萬般不如意,百事不稱心,朋友不上門,居住在鬧市無人問。我縱有通天的手段,滿腹的經綸,腰裏無錢難撐棍。你著我包內無絲毫,你著我囊中無半文,你著我斷困絕糧,衣服俱當盡,你著我客來難留飯,不覺的遍體生津,人情往往耽誤,假裝不知不聞。明知債賬是苦海,無奈何,上門打戶去求人;開白、五分行息,說什麽奉旨三分,到限期立時要完,不依欠下半文。無奈何,忍氣吞聲,背地裏恨。自沉吟:我想那前輩古人也受貧,你看那乞食的鄭元和,休妻的朱買臣,住破窯的呂蒙正,錐刺股的蘇秦。我隻有他前半截的遭際,哪有他後半截的時運?可恨我終身酸丁,皆被你窮神混!難道說,你奉玉帝赦旨,佛爺的碟文,擺下了窮神陣把我困?若不然,那膏粱子弟,富貴兒孫,你怎麽不敢去近?財神與我有何仇?我與足下有何親?你二位易地皆然,我全不信。
今日一年盡,明朝是新春,化紙錢,燒金銀,祭酒漿,把香焚。我央你離了我的門,不怪你棄舊迎新。
世間那些貧窮百姓還惦念道教箴言——“窮不過五代、富不過三代”,但是辛勤操勞一輩,卻是爹見兒窮、兒見孫窮,一世為窮苦,數輩不得翻身,而那些紈絝子弟,上承父祖遺財,或捐官、或置地,不出數年便又撈得缽滿盆盈,又傳將下去,因此富人愈富、窮人愈窮。可苦了一眾寒門學子,無論嚴寒酷暑,俱要寂寞苦讀,以掙得後輩富貴,因此螢囊映雪、劃粥割齏之事層出不窮。那些家無餘資的學子,縱然十年寒窗,也差一步難躍龍門,因此紛紛跪至文廟,哭訴於至聖先師。哀聲之悲,響天徹底。先師聞之啜淚,乃秉筆直書,直言上至諸侯大夫、下至平頭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懇請天庭令眾財神擇善而予,為百姓計、為天下安。隻是天庭卻置之不理。
百姓無奈,隻得盲人醫馬,坊間聽聞同元持正妙法廣聖大帝靈驗無比,於是紛紛禱告,卻又不敢倒出窮神名諱,隻稱盼望財神速至,以解燃眉之急。成道見民怨諸多,乃命奉義查訪,方知窮神刁鑽,因此召見窮神,勸其隻往惡人之家。那窮神瘦約道:“帝君有所不知,如今天下,世風不古,哪還有什麽行善完人?坑蒙拐騙者不計其數,吃喝嫖賭者大是盛行,不偷不搶便是良民,徒流刺麵方為惡首,若按天庭律令,這世上之人都該受窮!但是神鬼怕惡人,這惡人愈惡,則愈有財帛,善人愈善,則愈加貧困,實不是小神等刻意刁難,確是天道如此啊!”成道言道:“縱然世人為惡者眾、行善者寡,亦是天道使然,非是我等仙家所能妄議的。仙官還應遵守我教訓示,那良善之人不可窮過五代,為惡之人不可逍遙三代,如此方不違三清之義。”窮神瘦約道:“帝君,卑職身為仙官,自然恪守本分,不過帝君放心,卑職對此訓了然於心。想那窮苦人家,莫說是五代,便說是窮上三代也是不易,那世間女兒家,誰肯將掌上明珠嫁與窮人?因此窮苦人家往往到不了五代,便已絕嗣。而那有錢人家,門路甚廣,手眼通天,莫說是三代,即便是二代,也早身入官門了,更兼這世間婚姻一事,不過是強強聯手罷了,哪一個尋得又不是門當戶對之人?因此到了三代,便不僅是富了,乃是富貴雙全了。”成道強壓怒火,言道:“尊神乃是得道之人,理應體恤疾苦,怎可忍心看那世人哀告無門?倘若尊神不棄,我這鳳鳴山倒有幾處官職空閑,按照尊神官職,二品以下官位任君挑選。”窮神一拱手道:“承蒙帝君錯愛,卑職乃是閑雲野鶴之人,恐不能久忝其位,誤了後輩學子的前程。”成道不悅道:“既然尊神不肯屈就,那就請尊神日後勿要到良善之人家中,也好讓孤有所交代。”窮神歎氣道:“帝君有所不知,這良善之人心存善念、口虔心誠,因此神靈願意親近,但那歹惡之人心如糞土、毫無信仰,一身戾氣神鬼莫近,否則便會引火燒身,因此卑職等不敢前往,還望帝君諒解。”成道言道:“既如此,你便是違背天綱,怎可懲惡揚善?”窮神瘦約道:“帝君不知,世上人無完人,不管窮富,都會有惡言惡行,卑職也隻好抓住良善之人的短處,借此宣揚天法。”見窮神如此說,成道也無奈何,畢竟窮神乃是天庭仙官,不歸成道節製。
成道遣退了窮神,召胡仙、黃仙、柳仙、白仙、灰仙五人覲見,封五人為‘五顯財神’,命入主民間各宅,守護一家之安、廣招五方之財,但見窮神入宅,便要勸離。後世便多供奉財神、福祿壽三星及五顯財神於廳堂之中。
再說那窮神瘦約率著五窮神氣憤憤離開恒元宮,不想半路上竟遇上一個獵戶,手持鋼叉、腰縛粗繩,身畔伴著一隻猛虎,上前拱手道:“列位尊神有禮了!”那瘦約見獵戶雖然衣著樸素,卻是仙風道骨,知道必是神仙化就,因此一揖手,言道:“小神還禮了。”那獵戶道:“列位尊神一路辛勞,到小可家中但飲一杯清茶可否?”那窮神們在人間盡受冷落,不想在這仙界之中倒還有敬重之神,因此欣然前往。到了府中落座,瘦約言道:“還未請教仙尊高名?”那獵戶道:“小仙乃是赦命鳳鳴山山神,裴慶便是。”瘦約道:“原來是同僚,本神失敬了。”裴慶言道:“上神不必過謙,小仙今日請列為尊神前來,一為吃茶,二也為了公務。”瘦約言道:“山神何出此言?我等乃是不入流的仙家,何德何能相助公務?”裴慶笑道:“上神不知,小仙赴任之前,曾聽邱天師訓誡,因此今日方敢叨擾眾尊神。”那瘦約聽到此處,倒是有幾分興致,想這窮神一職,在天為末品微流,在地不受祭祀,三界之內俱是冷眼旁觀,想改遷他任,卻是毫無門路,好似“捧著豬頭,找不到廟門”。如今這山神乃稱是赦命,又能近身聽訓於邱天師,倘若與此人厚交,日後或許能相助高遷,因此陪笑道:“仙官若是有相用之處,但講不妨。”那山神裴慶道:“邱天師命我在此處值守,一則順應天時,保境安民,二則監視妖人,不可令其禍亂人間。今日小仙觀眾位尊神由恒元宮而出,怏怏不樂,心下猜想必是未受重視,不知是也不是。”瘦約道:“山神,那李成道是你的上官,卻不是我的上官,你懼怕他,我不懼怕,你但有話語,便請明說,何必蜿蜒曲折,令人好不痛快。”山神笑道:“上神息怒,小仙雖是李成道麾下,卻怎肯為虎作倀?小仙奉了天師恩旨,專於此處等候忠勇之士,共謀討賊大計。隻要時機成熟,待天師振臂一呼,我等便可摧枯拉朽,將妖賊伏法。隻是不知眾位尊神可否為三界獻一份功?”瘦約聽到此,猶如暗夜遇著燈光,連忙道:“為三界除妖、報效天庭,本是小神分內之事,山神何故相探?!”那山神裴慶起身再拜,言道:“尊神如此深明大義,果然是得道高人。小仙聽聞眾尊神在人間奔波勞碌,甚是清苦,如不嫌鄙陋,小仙願與眾尊神於此廟中同享貢祀,不知仙尊意下如何?”正是:藏匿真情虛托義,必是不恥下流人。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寧靜淡泊明誌遠,閑看天邊雲舒卷。
千石簇擁思閑日,清閑何曾眷等閑。
上回說到趙公明轉世成為大宋人主趙恒,財神下界,財部眾官感念趙公明恩德,廣與方便,因此大宋自趙恒後,國力充沛、物阜空前,成為前所未有繁榮之象。宋朝百姓,家資充盈,倉廩實而知禮節,更加信奉財神。祭祀之隆,實為少見。
趙匡胤投生成為完顏晟,雖是富貴,但複仇之心時刻未泯,因此勵精圖治,以圖除盡光義一脈。太乙救苦天尊早看出此中端倪,曾於趙匡胤投胎之前相勸,那大宋氣數未盡,趙匡胤投胎之後萬不可造次,否則逆天而為,隻會妨害家國運數。那趙匡胤哪裏肯聽,麵從腹誹,唯唯而已,趁著天尊不備,竟然未修行屆滿便混下界來轉世。至後來,兜率宮上赤須龍轉世成為金國四王子兀術,早有耳目報知天庭,玉皇大帝不動聲色,暗中調遣文曲星君轉世成為趙佶,右軍神轉世成為趙桓,南極仙翁轉世成為趙構,雷部飆火大神鄧伯溫轉世成為張俊,並率尾火虎岑彭、室火豬耿純、觜火猴傅俊、翼火蛇邳仝下界相助趙氏一脈,又令三壇海會大神哪吒轉世投胎成為韓世忠,合力要保趙氏江山。後來金宋屢戰,打得大宋棲棲如喪家之犬、遑遑如漏網之魚,就連徽欽二帝都被金國掠去,但大宋多有仙官下界扶持,氣數未盡,因此金國始終不能消滅之。
天庭眾神下界保宋,自然令那趙宋對道家甚是推崇,曾先後五次收整天下道經,重修道家經典《道藏》一書。那《道藏》收集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道教經典。匯集此書之人,乃是葛天師的授業恩師鄭隱,時有一千三百卷。早在唐朝時,太上老君後人為宣揚道教,舉全國之力匯編此書,終成七千三百卷。但焚於安史之亂。那佛家在唐武周之後,大舉進入中原,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不信服。因此《道藏》焚毀之後,有眾多佛門弟子編纂佛法傳世,諸如道宣、道世、玄疑、智生、法琳之流,所作之書九十卷,內中多有道教禮佛、敬佛之事,狂言“使大羅玉帝魂驚於九天之中、元始天尊膽落於三清之上、萬天教主羞赧難伸、九府洞仙慚惶無地。毀天地、滅孔老,眨黃帝之惡,言不可盡書。並命江南吳越王編撰成書,亦有兩千餘卷。後大宋一統,推崇道教,加封老子為太上混元皇帝,增編《道藏》一書,達四千五百餘卷。老君等甚是欣慰,而那宋徽宗,雖然信奉道教,卻狂妄自大,妄稱“教主道君”,以至老君不悅,因此其悲慘收場。此書曆經戰火,恐是天書不可被凡人窺學。曾有羌人呼延邁,嫉妒《道藏》內有藏天隱月之經,極玄至秘之咒,大肆搜刮私藏之後乃諫胡主‘漢人則興漢人之教,蒙古必興蒙古之教,豈可使漢人經書勝俺蒙古的,凡有一書一字見,疾燒毀,勿留人間。那胡主聽之任之,盡焚天下道家經書,自此《道藏》經書始絕,道家弟子中有舍命相保者,亦是不敢外露。
過了數十年,那西教見中土神界已亂作一團,大感時機成熟,乃召開萬靈盛會,一麵宣揚佛法,一麵曆數中原風土。那佛祖言道:“如今華夏紛爭,魑魅往出,有奸佞不忠者,有暴戾擅殺者,有貪心不足者,有離經叛道者,凡是種種,不一而足。我等佛家,以渡世為責、度人為任、度惡為功、度心為果,在座皆是佛緣結納之士、佛光普照之靈,自應不辭險阻,前往中土弘揚善為。令不仁不義之中土,遍結善緣、廣生善果。”
佛祖言罷,座中站起一位,朗聲言道:“佛祖,弟子願往中土,揚我佛法。”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一隻蟾蜍。佛祖麵露不悅,未待言說,早有駕下金翅大鵬鳥出言喝止:“我等尊者尚未言語,小小蟾蜍安敢無禮?”說罷竟然飛衝下來,一口啄了蟾蜍眼目。佛祖口稱佛號,言道:“大鵬鳥殺戒太重,理應下界重修善果。蟾蜍雖有唐突,但善心可鑒,不至此罪。佛法慈悲,亦令蟾蜍下界,享受人間富貴。”二人領命而去,那大鵬鳥在佛祖身邊多年,對佛祖言聽計從,此時不敢怠慢,急忙下界投胎到河南湯陰一嶽姓耕農嶽和家中,因出生之時有大鵬鳥落於屋上,故取名嶽飛,字鵬舉。那蟾蜍見了,怒火中燒,在嶽飛出生之時泄下洪水之後,方才下界到黃州江邊舟中秦家投胎,取名秦檜。嶽和眼見洪水急來,家中別有他物,隻得將嶽飛及其母置於水缸之中,順水漂流、不見傾覆,方才躲過此劫。少年嶽飛,喜讀兵書,投在陝西大俠鐵臂膀周同門下習學武藝,與玉麒麟盧俊義、豹子頭林衝、史文恭等同門,以善射聞名,能左右開弓,時人奇之。二十歲投奔到真定府劉韐帳下聽用。靖康之恥後,嶽母姚氏深明大義,於嶽飛背上刺字“盡忠報國”四字,令飛殺敵救國。初與金兵接戰十三陣,每戰必捷,因功遷至虎翼郎,卻因上千言書被革除軍職、逐出軍營。先後四次參軍,終至宗澤帳下,後屢破金兵,成為金兵聞風喪膽的神武後軍嶽家軍。金國畏懼嶽飛,完顏兀術致信秦檜,要求必殺嶽飛,而後和議可成。以至後來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嶽飛,成為千古奇冤,此乃後話。
道法講求陰陽和諧、數位相等,因此天上有凶星便有吉星,有福神亦有禍神。相傳上古時期,福神、禍神均是兩位,常常結伴而行。遇行善者,則福神向前以贈福,遇行惡者,則禍神向前以施禍,因此人言“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這天下亦有財神與窮神之職,那窮神名為瘦約,乃是上古之神,待薑太公封神之後,設立正財神、文財神之職,天下方有富碩。為顯和諧,太公又封其妻馬氏為掃把星,亦司職送窮之責。隻不過後因福君張果犯下天條,被貶入凡間修行抵罪,因此天上便隻有一位福神陽城,與二禍神同行人間,因此人言“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而那窮神瘦約,專職為不積善之家送窮氣。至後來,玉帝見世人祭拜財神遠勝於己,心中甚是不快,想要貶謫卻又出師無名,因此又遣下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位小神,協助窮神共行窮事。那比幹為無心財神,賞金送銀不擇善惡,因此行善之人多有怨言,更何況如今窮神多聚,百姓苦不堪言。後玉皇又擢升民間威望甚高者成神,其中管仲、範蠡、關羽分別為偏財神、富財神、武財神,共同散財人間。但財神雖多,隻是加重百姓供奉。那些財神初還能憐孤恤寡,但為神日久卻吝嗇起錢財來。但見富庶之家供品豐厚,管他心善與否,隻要麵上虔敬便送錢財。又複瞧寒苦之宅,清水一杯、糙香三杆,便門都不進,管他虔誠也罷,縱是餓殍遍野,也難漏一枚銅錢,因此百姓愈加困苦。那些窮神,位卑職低,怎可與財神並位,因此財神所至之處,均不見窮神。那些窮神隻得去些貧寒之家打打秋風、敲敲竹杠,貧苦百姓盼不來財神,隻得敬畏窮神,每年正月初五日將窮神從宅中請出,俗話講“請神容易送神難”,因此百姓不惜家財,高搭細攆將窮神送出,隻盼望窮神別再相擾。那些財神、散財仙官見了,心中更是氣憤:想你這些刁蠻百姓,迎我等散財播福之神倒是如此怠慢,卻對那窮神恭敬之至,因此愈加不至。那些窮神在窮人家占了便宜,心想趁財神離去便要到富庶之家看看,不想那富人之家倒有戶神、灶王、穀神、畜神、門神、井神、床神、車神、路神、廁神等大小神明紛紛勸離,因此窮神隻得滯留良善貧窮之家。
曾有大家韓愈久受窮神之苦,嚐作《送窮文》,寓莊於諧。後世亦有一大才,喚作蒲鬆齡,亦作詼諧《除日祭窮神文》曰:
窮神,窮神,我與你有何親,興騰騰的門兒尋,偏把我的門兒進?難道說,這是你的衙門,居住不動身?你就是世襲在此,也該別處權權印;我就是你貼身的家丁、護院的將軍,也該放假寬限施施恩。你為何步步把我跟,時時不離身,鰾粘膠合,卻像個纏熱了的情人?
窮神!自從你進了我的門,我受盡誣陷窘,萬般不如意,百事不稱心,朋友不上門,居住在鬧市無人問。我縱有通天的手段,滿腹的經綸,腰裏無錢難撐棍。你著我包內無絲毫,你著我囊中無半文,你著我斷困絕糧,衣服俱當盡,你著我客來難留飯,不覺的遍體生津,人情往往耽誤,假裝不知不聞。明知債賬是苦海,無奈何,上門打戶去求人;開白、五分行息,說什麽奉旨三分,到限期立時要完,不依欠下半文。無奈何,忍氣吞聲,背地裏恨。自沉吟:我想那前輩古人也受貧,你看那乞食的鄭元和,休妻的朱買臣,住破窯的呂蒙正,錐刺股的蘇秦。我隻有他前半截的遭際,哪有他後半截的時運?可恨我終身酸丁,皆被你窮神混!難道說,你奉玉帝赦旨,佛爺的碟文,擺下了窮神陣把我困?若不然,那膏粱子弟,富貴兒孫,你怎麽不敢去近?財神與我有何仇?我與足下有何親?你二位易地皆然,我全不信。
今日一年盡,明朝是新春,化紙錢,燒金銀,祭酒漿,把香焚。我央你離了我的門,不怪你棄舊迎新。
世間那些貧窮百姓還惦念道教箴言——“窮不過五代、富不過三代”,但是辛勤操勞一輩,卻是爹見兒窮、兒見孫窮,一世為窮苦,數輩不得翻身,而那些紈絝子弟,上承父祖遺財,或捐官、或置地,不出數年便又撈得缽滿盆盈,又傳將下去,因此富人愈富、窮人愈窮。可苦了一眾寒門學子,無論嚴寒酷暑,俱要寂寞苦讀,以掙得後輩富貴,因此螢囊映雪、劃粥割齏之事層出不窮。那些家無餘資的學子,縱然十年寒窗,也差一步難躍龍門,因此紛紛跪至文廟,哭訴於至聖先師。哀聲之悲,響天徹底。先師聞之啜淚,乃秉筆直書,直言上至諸侯大夫、下至平頭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懇請天庭令眾財神擇善而予,為百姓計、為天下安。隻是天庭卻置之不理。
百姓無奈,隻得盲人醫馬,坊間聽聞同元持正妙法廣聖大帝靈驗無比,於是紛紛禱告,卻又不敢倒出窮神名諱,隻稱盼望財神速至,以解燃眉之急。成道見民怨諸多,乃命奉義查訪,方知窮神刁鑽,因此召見窮神,勸其隻往惡人之家。那窮神瘦約道:“帝君有所不知,如今天下,世風不古,哪還有什麽行善完人?坑蒙拐騙者不計其數,吃喝嫖賭者大是盛行,不偷不搶便是良民,徒流刺麵方為惡首,若按天庭律令,這世上之人都該受窮!但是神鬼怕惡人,這惡人愈惡,則愈有財帛,善人愈善,則愈加貧困,實不是小神等刻意刁難,確是天道如此啊!”成道言道:“縱然世人為惡者眾、行善者寡,亦是天道使然,非是我等仙家所能妄議的。仙官還應遵守我教訓示,那良善之人不可窮過五代,為惡之人不可逍遙三代,如此方不違三清之義。”窮神瘦約道:“帝君,卑職身為仙官,自然恪守本分,不過帝君放心,卑職對此訓了然於心。想那窮苦人家,莫說是五代,便說是窮上三代也是不易,那世間女兒家,誰肯將掌上明珠嫁與窮人?因此窮苦人家往往到不了五代,便已絕嗣。而那有錢人家,門路甚廣,手眼通天,莫說是三代,即便是二代,也早身入官門了,更兼這世間婚姻一事,不過是強強聯手罷了,哪一個尋得又不是門當戶對之人?因此到了三代,便不僅是富了,乃是富貴雙全了。”成道強壓怒火,言道:“尊神乃是得道之人,理應體恤疾苦,怎可忍心看那世人哀告無門?倘若尊神不棄,我這鳳鳴山倒有幾處官職空閑,按照尊神官職,二品以下官位任君挑選。”窮神一拱手道:“承蒙帝君錯愛,卑職乃是閑雲野鶴之人,恐不能久忝其位,誤了後輩學子的前程。”成道不悅道:“既然尊神不肯屈就,那就請尊神日後勿要到良善之人家中,也好讓孤有所交代。”窮神歎氣道:“帝君有所不知,這良善之人心存善念、口虔心誠,因此神靈願意親近,但那歹惡之人心如糞土、毫無信仰,一身戾氣神鬼莫近,否則便會引火燒身,因此卑職等不敢前往,還望帝君諒解。”成道言道:“既如此,你便是違背天綱,怎可懲惡揚善?”窮神瘦約道:“帝君不知,世上人無完人,不管窮富,都會有惡言惡行,卑職也隻好抓住良善之人的短處,借此宣揚天法。”見窮神如此說,成道也無奈何,畢竟窮神乃是天庭仙官,不歸成道節製。
成道遣退了窮神,召胡仙、黃仙、柳仙、白仙、灰仙五人覲見,封五人為‘五顯財神’,命入主民間各宅,守護一家之安、廣招五方之財,但見窮神入宅,便要勸離。後世便多供奉財神、福祿壽三星及五顯財神於廳堂之中。
再說那窮神瘦約率著五窮神氣憤憤離開恒元宮,不想半路上竟遇上一個獵戶,手持鋼叉、腰縛粗繩,身畔伴著一隻猛虎,上前拱手道:“列位尊神有禮了!”那瘦約見獵戶雖然衣著樸素,卻是仙風道骨,知道必是神仙化就,因此一揖手,言道:“小神還禮了。”那獵戶道:“列位尊神一路辛勞,到小可家中但飲一杯清茶可否?”那窮神們在人間盡受冷落,不想在這仙界之中倒還有敬重之神,因此欣然前往。到了府中落座,瘦約言道:“還未請教仙尊高名?”那獵戶道:“小仙乃是赦命鳳鳴山山神,裴慶便是。”瘦約道:“原來是同僚,本神失敬了。”裴慶言道:“上神不必過謙,小仙今日請列為尊神前來,一為吃茶,二也為了公務。”瘦約言道:“山神何出此言?我等乃是不入流的仙家,何德何能相助公務?”裴慶笑道:“上神不知,小仙赴任之前,曾聽邱天師訓誡,因此今日方敢叨擾眾尊神。”那瘦約聽到此處,倒是有幾分興致,想這窮神一職,在天為末品微流,在地不受祭祀,三界之內俱是冷眼旁觀,想改遷他任,卻是毫無門路,好似“捧著豬頭,找不到廟門”。如今這山神乃稱是赦命,又能近身聽訓於邱天師,倘若與此人厚交,日後或許能相助高遷,因此陪笑道:“仙官若是有相用之處,但講不妨。”那山神裴慶道:“邱天師命我在此處值守,一則順應天時,保境安民,二則監視妖人,不可令其禍亂人間。今日小仙觀眾位尊神由恒元宮而出,怏怏不樂,心下猜想必是未受重視,不知是也不是。”瘦約道:“山神,那李成道是你的上官,卻不是我的上官,你懼怕他,我不懼怕,你但有話語,便請明說,何必蜿蜒曲折,令人好不痛快。”山神笑道:“上神息怒,小仙雖是李成道麾下,卻怎肯為虎作倀?小仙奉了天師恩旨,專於此處等候忠勇之士,共謀討賊大計。隻要時機成熟,待天師振臂一呼,我等便可摧枯拉朽,將妖賊伏法。隻是不知眾位尊神可否為三界獻一份功?”瘦約聽到此,猶如暗夜遇著燈光,連忙道:“為三界除妖、報效天庭,本是小神分內之事,山神何故相探?!”那山神裴慶起身再拜,言道:“尊神如此深明大義,果然是得道高人。小仙聽聞眾尊神在人間奔波勞碌,甚是清苦,如不嫌鄙陋,小仙願與眾尊神於此廟中同享貢祀,不知仙尊意下如何?”正是:藏匿真情虛托義,必是不恥下流人。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