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司徒遷怒四欲望火旡水酉信謠言
身無錦繡尾無翎,荒野蠻郊誌心生。
自信人生樹高業,頭上一尺是晴空。
上回說到眾臣依舊彈劾奉義,成道置之不理,怎奈那些朝臣得寸進尺,所議諸事皆能牽連到此事之中。雖然此時恒元宮不似當初任無別、寧世考時肆意猖狂,但如今侍郎一階官員仍是天庭人物,被那鍾英等人煽動,雖不能硬抗,但如此牽製也是隱患,更兼帶作噩等不謀而合,成道也是難以厘清。思來想去,也隻得先瓦解了鍾英、吳明遠、高克三人,若無三人帶頭,眾議必然土崩瓦解。因此密詔吳明遠,許下其子官職,那吳明遠也並非要與成道作對,隻不過各為其主,利益使然而已。如今見成道如此,又是有利可圖,乃密奏了玉帝與邱天師,心下自然快意。
次日朝議,鍾英率先言道:“帝君,微臣等苦心積慮,一心帝君聖名,不惜得罪權臣,為何帝君卻對犯臣放任姑息?臣等不解,還望帝君明示。”成道言道:“孤非是昏聵之人,豈能不知眾卿心中所念?想那奉義處事雖於操切,卻還是清白之人。想這天下,又有幾許完人?三界輪回本是如此,即便此時嚴懲奉義,將來亦會有瑚璉之器。司徒大人,是也不是?”
吳明遠言道:“帝君一心要正確人世、時刻欲消除人間奸邪,但我道雖能誅心,卻不能除念,因此無法根治人心不足之漏。微臣以為,奉義雖是匡扶正義,但必竟有失,當小懲大誡為是。然天下蒼生甚至得道之人,都時時受四物引誘之苦,奉義將軍恐亦是受了蠱惑,方有此一失。剪除四物,方是上策。”眾官麵麵相覷,不想吳明遠竟然臨陣倒戈,一時也不知所措。成道言道:“不知司徒所稱四物為何?”吳明遠道:“便是那酒、色、財、氣四物,人間有論‘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此四氣乃是無德之氣,能亂人清淨修為,向來被我道家所不齒。凡人求仙者眾多,倘若不能遠離此四氣,終不能成就大道。”成道言道:“酒色財氣雖然惑人,卻是依人而論。清者自然清,濁者始終濁。因此看酒色財氣無有善惡之分,隻是世人有清濁之辨。”高克言道:“帝君,世人雖是良莠不齊,但終究是萬物之長,言行處世不出王法之外。嚐聞上古時期,世間並無監牢桎梏之法,而彼時人人向善,路不拾遺。酒色財氣橫行之後,世人唯有顧己之私,由是看,自利之風便始於四氣。”成道言道:“上古時人未開化,倘能飽暖,便能感恩戴德,焉敢違天命而藏有私?而後世文明漸盛,世人方知溫飽之外還有他求,故而有人鑽營投巧,實非是四物之害。”吳明遠道:“世間奸邪雖是世人人心所生,卻有四物煽動助漲人心貪吝之氣。倘若能將那惑心之物盡數收伏,方可保人世太平。萬望帝君早作聖斷,可保人間萬年太平。”成道見吳明遠解了圍,亦不願為此糾纏,便言道:“此事容後再議。”眾臣不知吳明遠何意,也就未有言語。
過了數日,忽聽得黃門官來報,稱山門外有人前來拜山。成道宣入,隻見來人一副書生打扮,頭戴爵弁,身穿錦衣,一張玉臉透出無盡英氣,行如流風,立若勁鬆,莫說是女子,便是男兒見了也要生出幾分欽羨。後人仿詩證曰:
錦衣華裳誌向豪,英姿颯爽眼眉高。
不亞衛玠潘安貌,何遜宋玉子建曹。
舉止謙和無卑亢,言語威嚴氣勢強。
好個謙謙君子樣,果然風度翩翩郎。
那書生道:“在下火旡公,聽聞李帝君下旨準備收拿酒色財氣四靈,在下便是氣靈之精,特意前來請教帝君,我等所犯何罪、身觸哪條?還請帝君給個明示。”那滿喪門怒道:“此乃是同元持正妙法廣聖大帝,你見而不拜、自稱為公,乃是犯了不敬之罪!”那火旡公也是火爆脾性,怒道:“滿喪門,你本是黑道煞星,如何妄戴福神之名?我乃是先天自有之靈,與他同生,緣何拜他!”成白虎聽得厭煩,忽然跳下,便要擒拿,那火旡公絲毫不懼,怒道:“成白虎,爾等正氣乃是我之所與,難道你還想自戕不成?”一句話唬住成白虎,成道見此言道:“遠來是客,恒元宮不拘小節。”令人賜座。那火旡公也不客氣,昂然而坐。成道問道:“尊駕乃是先天之靈,理應明辨是非,隻是不知尊駕從何處聽聞孤要擒拿四靈,方來此興師問罪?”那火旡公道:“帝君軼事,在下也廣有耳聞,思想帝君乃是中正之士,方前來請教。倘若遇到蠻愚之人,在下還懶的前來。”成道笑道:“多謝尊駕褒獎。隻是怕其中略有誤會,還請尊駕明言。”那火旡公道:“在下久在凡間,常駐人心之內,因此對世事了如指掌。近日廣聽聞人言,稱是恒元宮三公已奉了帝君旨意,要將人間酒色財氣四靈收押歸山,因此前來。”成道笑道:“尊駕錯意了,孤深知四靈非是奸邪之穢,隻因人心貪吝虛妄,才轉說四欲相誘,已脫己過。孤亦曾為四欲辨別,隻是敝宮官將見識淺薄,因此爭論,卻並未有收拿一說。還請尊駕不要誤會。”那火旡公臉上紅一陣,言道:“真人麵前不說假話,既然帝君如此說,便是在下失禮了,在此謹向帝君恕罪。”言罷施禮賠罪。成道連忙離座相扶,言道:“此中便是誤會,消解自然釋然。”那火旡公道:“實不敢瞞帝君,在下並非一人前來,還有一人同來。隻因不明帝君心意,因此不敢麵聖。”成道大笑,道:“隻是不知還有哪位上仙前來,亦令孤這恒元宮蓬蓽生輝。”火旡公道:“但請帝君恕我等不敬之罪,方敢麵聖。”成道:“爾等無心之失,何罪之有。”那火旡公再拜,解下頭上金釵,脫下爵弁,隻見從那烏絲青發中升起一陣白煙,飄落於地,轉眼化成人形,仔細看來,原來是一個中年漢子,隻生得麵紅耳赤、毛發須張,跪倒施禮言道:“小的多有得罪,還請帝君不要介懷。”成道扶起道:“尊駕高姓?何處清修?”那漢子站起大道:“小的乃是上古時人,因天庭久未封神,因此常駐人間,成為百姓之喜,人稱水酉公。今日與大哥同來,隻是因為聽聞三界傳言帝君要擒拿我等,因此同仇敵愾,來到鳳鳴山,亦作魚死網破之備,倘若我家大哥不敵,某必然出來相助。我二人聯手抗敵,便是不懼神佛了。”成道笑道:“二位俱是誤會了,孤怎可不明事理,但請二位入座詳談。”那水酉公甚是做作,待扶著火旡公入座之後方才坐下。成道言道:“隻是不知二位仙人從何處聞知誤會,也好令孤防微杜漸。”還未等火旡公開口,那水酉公搶言道:“帝君,實不相瞞,此事亦是我二人聽聞,至於出自何處,我等也是不得而知。不過這不重要,空穴怎可來風?想必是帝君早有此意,因此被臣屬揣測,也未必可知。”那火旡公打斷道:“賢弟不得無禮。”成道笑而不語,又聽那水酉公道:“帝君,小的隻說實言,並無虛心。既然我家兄長不樂,小的便不再多說了。言語冒犯,還請帝君海涵。”成道言道:“二位仙人莫非是結義兄弟?如此同心,也是難得。”那水酉公道:“帝君所言不差,我等非是同根,卻是同氣。我家兄長生在三皇之前,小的長在五帝之後,莫看我家兄長樣貌年少,隻是因為我家兄長加冠之時得道,因此麵容姣好,頭戴爵弁。而小的乃是中年得道,因此也就生得這幅模樣。”
那火旡公插不上話,也就不再言語。成道笑道:“二位尊駕同心同德,實為三界表率。”火旡公道:“承蒙帝君謬讚,愧不敢當。”那水酉公道:“兄長得我之助,神鬼懼怕;我得兄長之幫,無法無天,因此我二人意氣相投、同舟共濟,故《經》有水火既濟之評。但總來說,某家不如兄長,亦欠下兄長一段孽債。”那火旡公連忙打斷道:“賢弟不可再講,莫汙了帝君聖聰。”成道亦不言語,那水酉公道:“大哥何必如此,此事三界恐有早聞,有何懼哉?再者帝君乃是至聖之人,待我等一見如故,有何不可言說?”轉頭對成道言道:“實不瞞帝君,我等雖然是上古得道之人,卻亦有七情六欲,先天初開之後,有眾仙得生,其中便有我家大哥……”還未說完,那火旡公言道:“帝君,今日我等隻是前來謝罪,但見帝君仁聖,令我等甚是慚愧,就此退去,還望帝君見諒!”成道剛要挽留,隻聽那水酉公言道:“大哥,我等在這人間萬年,亦是不得天庭眷顧,如今方能遇到一個明主,如何不能誠心歸附?難道還要顛沛流離,再等上萬年不成?!帝君,實話將來,但要帝君許下我二人神籍,我二人必然傾心襄助帝君,隻是不知帝君允與不允?!”成道甚是詫異,言道:“實不相瞞,孤此處並無神籍可授,那神籍乃是天庭除授,若無些許功績修為,甚是難得。但孤這恒元宮,甚是愛才,倘若二位不棄,倒可在此,孤定不能有所虧待。”
那水酉公聽了,也不言語,轉頭望望火旡公,那火旡公亦是不語,早煩躁了水酉公,言道:“大哥緣何默不作聲?三界眾多上仙亦來此處,難不cd落入了火坑?既來之、則安之,我等且在此處修行一番,倘若帝君不能誠心相待,我等再作打算也是不遲。憑著我等的修為,早晚也要混個神籍。”成道聽了大笑道:“水酉公快人快語,實是至誠之人,倘若二位有意相助,孤甚是歡迎。”那火旡公聽罷,施了一禮言道:“感謝帝君美意,我等願效犬馬之勞。”那水酉公見火旡公施禮,也連忙施禮道:“從此我等追隨帝君,鞍前馬後,絕不有悔。”
成道大喜,言道:“二位愛卿,孤這恒元宮不比天庭,並無神籍可授,亦是少有仙家聖品輔助修行,但此處當值,亦不論出身貴賤,隻看功績德行,倘若有功,縱是白身必當重用,倘若有過,便是高官也要懲罰。二位乃是得道之人,心願閑雲野鶴,尚且屈居此處,倘若日後有好的去向,稟明一聲,孤當恭送,也不枉君臣一場。”那火旡公言道:“望帝君勿疑……”卻見水酉公道:“多謝帝君,倘若有了去處,必先來稟明帝君。”一時三人甚是尷尬,成道強笑道:“二位愛卿,常言道‘酒色財氣’,為何隻見二卿前來,隻是不知那‘色、財’二仙尚在何處?”那火旡公眉頭緊皺,水酉公道:“帝君,方才小的便要言說,卻是被帝君打斷。那二人,與我等甚是相熟,其中那色仙被人稱為巴刀公,那財仙被喚作貝才公。那巴刀公與我家兄長同生於三皇之前,俱是先天之氣,生的是美豔無雙、豔冠三界,與我家兄長青梅竹馬。到後來小的得道,也是機緣湊巧,與那巴刀公私定了終身,雖有夫妻之實,卻因無三媒六聘,尚無夫妻之名,不過也因此欠下兄長一段孽債,小的甚感不安。隻是後來,貝才公出世,那巴刀公便離我而去,投奔了貝才公,成了夫妻名分。因此我二人與那二人少有來往。”成道甚覺尷尬,不知所語。火旡公道:“帝君,非是我等推諉,倘若酒色財氣齊聚鳳鳴山,必將明生衝突、暗起爭鬥。”成道聞此,言道:“既然如此,此事暫且不提,如今二位愛卿遠來,容孤把酒洗塵。”遂命人擺駕光明宮。
次日朝議,成道對重臣言道:“昨日有二位上古仙人前來投奔,今日孤便將二人請將出來,與眾臣工相識。”言罷令黃門官將火旡公、水酉公由偏殿請出,來至大殿。成道言道:“此二仙人乃是火旡公、水酉公,便是氣靈、酒靈之精。日後便與眾臣工同殿為官,還望眾卿家一團和氣、戮力同心,為三界造福。”言罷便一一引薦三公及眾人。
那三公見了二人,甚為熱忱,好一番客套之後,吳明遠道:“帝君,如今二仙已然歸位,可見帝君威名,但人間上有色、財之靈尚未依附,還請帝君派人召喚。微臣不才,願做帝君特使,召那二仙來歸。”作噩挺身而出,言道:“帝君不可!酒色財氣本來便是惑人之氣,如今帝君恩旨令其登堂入室,人間必然有所蒙蔽,更加信仰,不唯仁義。望帝君當機立斷,將此四靈之精幽禁,永不複出,方可令世間盛世太平。”吳明遠道:“帝君,微臣尚有他論,不值當講否。”成道令講,吳明遠道:“微臣亦曾視酒色財氣為洪水猛獸,因此當初勸諫帝君要收伏四靈。然而微臣經帝君點化,臣亦悟出此中淵源,不知正確與否,願與諸位同僚共議。我等修道之人,厭惡酒色財氣,隻因四物能擾人清修,致使道家誤入歧途。然我等乃是得道之人,必不會被其所誤,唯有世上根基淺薄、用心不專者,方可被其所迷。如今四仙倒有兩位前來恒元宮,非是天下之禍,反而是天下之福。想那四靈之精盡數到此,人間酒色財氣之欲便無地可遁,奸邪貪吝之氣便無可依附,自然消退,實乃人間之福。”作噩聽罷憤懣,言道:“司徒亦是得道高人、天庭神將,緣何能夠出爾反爾?當初力諫帝君收伏四欲,如今卻與四欲沆瀣一氣?!”那吳明遠雖然不得權勢,但畢竟久在高位,如何能夠忍受這般奚落,喝道:“放肆!作噩,你如此喪心病狂,必是有所企圖,何不言講出來,袒露你那肮髒心態?!”作噩亦是不忿,言道:“倘若某有企圖,也是為了恒元宮、為了天下蒼生,倒不似你等這般虛偽!倘若不服,你我二人盡可在此處立誓,看看誰在冠冕堂皇、口是心非!”那吳明遠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成道言道:“二位愛卿皆是得道之神、孤之肱骨,如此在殿上喧嘩,成何體統?!孤亦是為三界蒼生著想,方有此安排,倘若誰有話說,盡管詰問於孤。”那鍾英等人默不作聲,心下快意。作噩見成道如此說,也就不再言語。
那火旡公聽得憤懣,出班言道:“帝君,今日滿朝眾臣對我等褒貶不一,雖非我等之過,卻是因我等而起。此處奸臣當道,日後恐難有我等容身之所,還望帝君寬宥,容我等遠遁他方。”水酉公見了,也甚是不平,言道:“眾位大人,若言我等有失,我道願意請問,我等罪在何處?倘若凡人遵規守紀、敬畏鬼神,我等便是有天大的本事,又能奈何?!凡間曾有一事,有一佟家子,取了李家婦,那佟生好賭,卻時運不在,逢賭必輸,往往借酒澆愁,那李氏常受酒後之暴,待生了二子之後,佟家已是家徒四壁。那李氏與相鄰施生同病相憐,暗生情愫,久而久之與那施生勾搭成奸、私奔而去,留下一對幼小孩童。那佟生也不照拂,整日醉生夢死,四十三歲便氣絕身亡。至二十年後施生也一命嗚呼,那李氏苟延殘喘,難於自理,因此返鄉,尋到一雙親生的孩兒,打算令二人養老送終。而此時二子早已成家立業,對親母之恨日積月累,早已成雷霆之勢,見了李氏回來,終於得報,因此冷嘲熱諷、罵不絕耳,絕不肯贍養李氏終老。眾位大人,此事之中,酒色財氣犯有何罪?為何引得眾位大人憤憤不平?眾位大人皆是得道之人,難道得道之人便盡善盡美不成?又有哪一個不是追名逐利、趨權附勢?如此是名利權勢之過,還是眾位大人之過?!”
一番話問得眾人無言以對,成道言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庭有明法之度,凡有九竅者,皆可為仙。那酒色財氣雖然能助紂為虐,但亦可安康社稷,善與不善,皆在人心。況且四者乃是古之得道,三界仙家難有無過者,緣何不能寬恕四靈?作噩等人一心匡扶三界,其心可嘉,隻是不應操之過急。”待安撫完畢,複言道:“火旡公、水酉公曾言說,聽聞世間傳聞孤要緝拿四靈,因此前來說明。而孤向來明示,四靈無罪,隻是不知此謠言出自何處。此事孤不在追究,日後眾卿要嚴束手下兵丁,不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否則孤將嚴懲不貸!”眾人口稱領旨。正是: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身無錦繡尾無翎,荒野蠻郊誌心生。
自信人生樹高業,頭上一尺是晴空。
上回說到眾臣依舊彈劾奉義,成道置之不理,怎奈那些朝臣得寸進尺,所議諸事皆能牽連到此事之中。雖然此時恒元宮不似當初任無別、寧世考時肆意猖狂,但如今侍郎一階官員仍是天庭人物,被那鍾英等人煽動,雖不能硬抗,但如此牽製也是隱患,更兼帶作噩等不謀而合,成道也是難以厘清。思來想去,也隻得先瓦解了鍾英、吳明遠、高克三人,若無三人帶頭,眾議必然土崩瓦解。因此密詔吳明遠,許下其子官職,那吳明遠也並非要與成道作對,隻不過各為其主,利益使然而已。如今見成道如此,又是有利可圖,乃密奏了玉帝與邱天師,心下自然快意。
次日朝議,鍾英率先言道:“帝君,微臣等苦心積慮,一心帝君聖名,不惜得罪權臣,為何帝君卻對犯臣放任姑息?臣等不解,還望帝君明示。”成道言道:“孤非是昏聵之人,豈能不知眾卿心中所念?想那奉義處事雖於操切,卻還是清白之人。想這天下,又有幾許完人?三界輪回本是如此,即便此時嚴懲奉義,將來亦會有瑚璉之器。司徒大人,是也不是?”
吳明遠言道:“帝君一心要正確人世、時刻欲消除人間奸邪,但我道雖能誅心,卻不能除念,因此無法根治人心不足之漏。微臣以為,奉義雖是匡扶正義,但必竟有失,當小懲大誡為是。然天下蒼生甚至得道之人,都時時受四物引誘之苦,奉義將軍恐亦是受了蠱惑,方有此一失。剪除四物,方是上策。”眾官麵麵相覷,不想吳明遠竟然臨陣倒戈,一時也不知所措。成道言道:“不知司徒所稱四物為何?”吳明遠道:“便是那酒、色、財、氣四物,人間有論‘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此四氣乃是無德之氣,能亂人清淨修為,向來被我道家所不齒。凡人求仙者眾多,倘若不能遠離此四氣,終不能成就大道。”成道言道:“酒色財氣雖然惑人,卻是依人而論。清者自然清,濁者始終濁。因此看酒色財氣無有善惡之分,隻是世人有清濁之辨。”高克言道:“帝君,世人雖是良莠不齊,但終究是萬物之長,言行處世不出王法之外。嚐聞上古時期,世間並無監牢桎梏之法,而彼時人人向善,路不拾遺。酒色財氣橫行之後,世人唯有顧己之私,由是看,自利之風便始於四氣。”成道言道:“上古時人未開化,倘能飽暖,便能感恩戴德,焉敢違天命而藏有私?而後世文明漸盛,世人方知溫飽之外還有他求,故而有人鑽營投巧,實非是四物之害。”吳明遠道:“世間奸邪雖是世人人心所生,卻有四物煽動助漲人心貪吝之氣。倘若能將那惑心之物盡數收伏,方可保人世太平。萬望帝君早作聖斷,可保人間萬年太平。”成道見吳明遠解了圍,亦不願為此糾纏,便言道:“此事容後再議。”眾臣不知吳明遠何意,也就未有言語。
過了數日,忽聽得黃門官來報,稱山門外有人前來拜山。成道宣入,隻見來人一副書生打扮,頭戴爵弁,身穿錦衣,一張玉臉透出無盡英氣,行如流風,立若勁鬆,莫說是女子,便是男兒見了也要生出幾分欽羨。後人仿詩證曰:
錦衣華裳誌向豪,英姿颯爽眼眉高。
不亞衛玠潘安貌,何遜宋玉子建曹。
舉止謙和無卑亢,言語威嚴氣勢強。
好個謙謙君子樣,果然風度翩翩郎。
那書生道:“在下火旡公,聽聞李帝君下旨準備收拿酒色財氣四靈,在下便是氣靈之精,特意前來請教帝君,我等所犯何罪、身觸哪條?還請帝君給個明示。”那滿喪門怒道:“此乃是同元持正妙法廣聖大帝,你見而不拜、自稱為公,乃是犯了不敬之罪!”那火旡公也是火爆脾性,怒道:“滿喪門,你本是黑道煞星,如何妄戴福神之名?我乃是先天自有之靈,與他同生,緣何拜他!”成白虎聽得厭煩,忽然跳下,便要擒拿,那火旡公絲毫不懼,怒道:“成白虎,爾等正氣乃是我之所與,難道你還想自戕不成?”一句話唬住成白虎,成道見此言道:“遠來是客,恒元宮不拘小節。”令人賜座。那火旡公也不客氣,昂然而坐。成道問道:“尊駕乃是先天之靈,理應明辨是非,隻是不知尊駕從何處聽聞孤要擒拿四靈,方來此興師問罪?”那火旡公道:“帝君軼事,在下也廣有耳聞,思想帝君乃是中正之士,方前來請教。倘若遇到蠻愚之人,在下還懶的前來。”成道笑道:“多謝尊駕褒獎。隻是怕其中略有誤會,還請尊駕明言。”那火旡公道:“在下久在凡間,常駐人心之內,因此對世事了如指掌。近日廣聽聞人言,稱是恒元宮三公已奉了帝君旨意,要將人間酒色財氣四靈收押歸山,因此前來。”成道笑道:“尊駕錯意了,孤深知四靈非是奸邪之穢,隻因人心貪吝虛妄,才轉說四欲相誘,已脫己過。孤亦曾為四欲辨別,隻是敝宮官將見識淺薄,因此爭論,卻並未有收拿一說。還請尊駕不要誤會。”那火旡公臉上紅一陣,言道:“真人麵前不說假話,既然帝君如此說,便是在下失禮了,在此謹向帝君恕罪。”言罷施禮賠罪。成道連忙離座相扶,言道:“此中便是誤會,消解自然釋然。”那火旡公道:“實不敢瞞帝君,在下並非一人前來,還有一人同來。隻因不明帝君心意,因此不敢麵聖。”成道大笑,道:“隻是不知還有哪位上仙前來,亦令孤這恒元宮蓬蓽生輝。”火旡公道:“但請帝君恕我等不敬之罪,方敢麵聖。”成道:“爾等無心之失,何罪之有。”那火旡公再拜,解下頭上金釵,脫下爵弁,隻見從那烏絲青發中升起一陣白煙,飄落於地,轉眼化成人形,仔細看來,原來是一個中年漢子,隻生得麵紅耳赤、毛發須張,跪倒施禮言道:“小的多有得罪,還請帝君不要介懷。”成道扶起道:“尊駕高姓?何處清修?”那漢子站起大道:“小的乃是上古時人,因天庭久未封神,因此常駐人間,成為百姓之喜,人稱水酉公。今日與大哥同來,隻是因為聽聞三界傳言帝君要擒拿我等,因此同仇敵愾,來到鳳鳴山,亦作魚死網破之備,倘若我家大哥不敵,某必然出來相助。我二人聯手抗敵,便是不懼神佛了。”成道笑道:“二位俱是誤會了,孤怎可不明事理,但請二位入座詳談。”那水酉公甚是做作,待扶著火旡公入座之後方才坐下。成道言道:“隻是不知二位仙人從何處聞知誤會,也好令孤防微杜漸。”還未等火旡公開口,那水酉公搶言道:“帝君,實不相瞞,此事亦是我二人聽聞,至於出自何處,我等也是不得而知。不過這不重要,空穴怎可來風?想必是帝君早有此意,因此被臣屬揣測,也未必可知。”那火旡公打斷道:“賢弟不得無禮。”成道笑而不語,又聽那水酉公道:“帝君,小的隻說實言,並無虛心。既然我家兄長不樂,小的便不再多說了。言語冒犯,還請帝君海涵。”成道言道:“二位仙人莫非是結義兄弟?如此同心,也是難得。”那水酉公道:“帝君所言不差,我等非是同根,卻是同氣。我家兄長生在三皇之前,小的長在五帝之後,莫看我家兄長樣貌年少,隻是因為我家兄長加冠之時得道,因此麵容姣好,頭戴爵弁。而小的乃是中年得道,因此也就生得這幅模樣。”
那火旡公插不上話,也就不再言語。成道笑道:“二位尊駕同心同德,實為三界表率。”火旡公道:“承蒙帝君謬讚,愧不敢當。”那水酉公道:“兄長得我之助,神鬼懼怕;我得兄長之幫,無法無天,因此我二人意氣相投、同舟共濟,故《經》有水火既濟之評。但總來說,某家不如兄長,亦欠下兄長一段孽債。”那火旡公連忙打斷道:“賢弟不可再講,莫汙了帝君聖聰。”成道亦不言語,那水酉公道:“大哥何必如此,此事三界恐有早聞,有何懼哉?再者帝君乃是至聖之人,待我等一見如故,有何不可言說?”轉頭對成道言道:“實不瞞帝君,我等雖然是上古得道之人,卻亦有七情六欲,先天初開之後,有眾仙得生,其中便有我家大哥……”還未說完,那火旡公言道:“帝君,今日我等隻是前來謝罪,但見帝君仁聖,令我等甚是慚愧,就此退去,還望帝君見諒!”成道剛要挽留,隻聽那水酉公言道:“大哥,我等在這人間萬年,亦是不得天庭眷顧,如今方能遇到一個明主,如何不能誠心歸附?難道還要顛沛流離,再等上萬年不成?!帝君,實話將來,但要帝君許下我二人神籍,我二人必然傾心襄助帝君,隻是不知帝君允與不允?!”成道甚是詫異,言道:“實不相瞞,孤此處並無神籍可授,那神籍乃是天庭除授,若無些許功績修為,甚是難得。但孤這恒元宮,甚是愛才,倘若二位不棄,倒可在此,孤定不能有所虧待。”
那水酉公聽了,也不言語,轉頭望望火旡公,那火旡公亦是不語,早煩躁了水酉公,言道:“大哥緣何默不作聲?三界眾多上仙亦來此處,難不cd落入了火坑?既來之、則安之,我等且在此處修行一番,倘若帝君不能誠心相待,我等再作打算也是不遲。憑著我等的修為,早晚也要混個神籍。”成道聽了大笑道:“水酉公快人快語,實是至誠之人,倘若二位有意相助,孤甚是歡迎。”那火旡公聽罷,施了一禮言道:“感謝帝君美意,我等願效犬馬之勞。”那水酉公見火旡公施禮,也連忙施禮道:“從此我等追隨帝君,鞍前馬後,絕不有悔。”
成道大喜,言道:“二位愛卿,孤這恒元宮不比天庭,並無神籍可授,亦是少有仙家聖品輔助修行,但此處當值,亦不論出身貴賤,隻看功績德行,倘若有功,縱是白身必當重用,倘若有過,便是高官也要懲罰。二位乃是得道之人,心願閑雲野鶴,尚且屈居此處,倘若日後有好的去向,稟明一聲,孤當恭送,也不枉君臣一場。”那火旡公言道:“望帝君勿疑……”卻見水酉公道:“多謝帝君,倘若有了去處,必先來稟明帝君。”一時三人甚是尷尬,成道強笑道:“二位愛卿,常言道‘酒色財氣’,為何隻見二卿前來,隻是不知那‘色、財’二仙尚在何處?”那火旡公眉頭緊皺,水酉公道:“帝君,方才小的便要言說,卻是被帝君打斷。那二人,與我等甚是相熟,其中那色仙被人稱為巴刀公,那財仙被喚作貝才公。那巴刀公與我家兄長同生於三皇之前,俱是先天之氣,生的是美豔無雙、豔冠三界,與我家兄長青梅竹馬。到後來小的得道,也是機緣湊巧,與那巴刀公私定了終身,雖有夫妻之實,卻因無三媒六聘,尚無夫妻之名,不過也因此欠下兄長一段孽債,小的甚感不安。隻是後來,貝才公出世,那巴刀公便離我而去,投奔了貝才公,成了夫妻名分。因此我二人與那二人少有來往。”成道甚覺尷尬,不知所語。火旡公道:“帝君,非是我等推諉,倘若酒色財氣齊聚鳳鳴山,必將明生衝突、暗起爭鬥。”成道聞此,言道:“既然如此,此事暫且不提,如今二位愛卿遠來,容孤把酒洗塵。”遂命人擺駕光明宮。
次日朝議,成道對重臣言道:“昨日有二位上古仙人前來投奔,今日孤便將二人請將出來,與眾臣工相識。”言罷令黃門官將火旡公、水酉公由偏殿請出,來至大殿。成道言道:“此二仙人乃是火旡公、水酉公,便是氣靈、酒靈之精。日後便與眾臣工同殿為官,還望眾卿家一團和氣、戮力同心,為三界造福。”言罷便一一引薦三公及眾人。
那三公見了二人,甚為熱忱,好一番客套之後,吳明遠道:“帝君,如今二仙已然歸位,可見帝君威名,但人間上有色、財之靈尚未依附,還請帝君派人召喚。微臣不才,願做帝君特使,召那二仙來歸。”作噩挺身而出,言道:“帝君不可!酒色財氣本來便是惑人之氣,如今帝君恩旨令其登堂入室,人間必然有所蒙蔽,更加信仰,不唯仁義。望帝君當機立斷,將此四靈之精幽禁,永不複出,方可令世間盛世太平。”吳明遠道:“帝君,微臣尚有他論,不值當講否。”成道令講,吳明遠道:“微臣亦曾視酒色財氣為洪水猛獸,因此當初勸諫帝君要收伏四靈。然而微臣經帝君點化,臣亦悟出此中淵源,不知正確與否,願與諸位同僚共議。我等修道之人,厭惡酒色財氣,隻因四物能擾人清修,致使道家誤入歧途。然我等乃是得道之人,必不會被其所誤,唯有世上根基淺薄、用心不專者,方可被其所迷。如今四仙倒有兩位前來恒元宮,非是天下之禍,反而是天下之福。想那四靈之精盡數到此,人間酒色財氣之欲便無地可遁,奸邪貪吝之氣便無可依附,自然消退,實乃人間之福。”作噩聽罷憤懣,言道:“司徒亦是得道高人、天庭神將,緣何能夠出爾反爾?當初力諫帝君收伏四欲,如今卻與四欲沆瀣一氣?!”那吳明遠雖然不得權勢,但畢竟久在高位,如何能夠忍受這般奚落,喝道:“放肆!作噩,你如此喪心病狂,必是有所企圖,何不言講出來,袒露你那肮髒心態?!”作噩亦是不忿,言道:“倘若某有企圖,也是為了恒元宮、為了天下蒼生,倒不似你等這般虛偽!倘若不服,你我二人盡可在此處立誓,看看誰在冠冕堂皇、口是心非!”那吳明遠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成道言道:“二位愛卿皆是得道之神、孤之肱骨,如此在殿上喧嘩,成何體統?!孤亦是為三界蒼生著想,方有此安排,倘若誰有話說,盡管詰問於孤。”那鍾英等人默不作聲,心下快意。作噩見成道如此說,也就不再言語。
那火旡公聽得憤懣,出班言道:“帝君,今日滿朝眾臣對我等褒貶不一,雖非我等之過,卻是因我等而起。此處奸臣當道,日後恐難有我等容身之所,還望帝君寬宥,容我等遠遁他方。”水酉公見了,也甚是不平,言道:“眾位大人,若言我等有失,我道願意請問,我等罪在何處?倘若凡人遵規守紀、敬畏鬼神,我等便是有天大的本事,又能奈何?!凡間曾有一事,有一佟家子,取了李家婦,那佟生好賭,卻時運不在,逢賭必輸,往往借酒澆愁,那李氏常受酒後之暴,待生了二子之後,佟家已是家徒四壁。那李氏與相鄰施生同病相憐,暗生情愫,久而久之與那施生勾搭成奸、私奔而去,留下一對幼小孩童。那佟生也不照拂,整日醉生夢死,四十三歲便氣絕身亡。至二十年後施生也一命嗚呼,那李氏苟延殘喘,難於自理,因此返鄉,尋到一雙親生的孩兒,打算令二人養老送終。而此時二子早已成家立業,對親母之恨日積月累,早已成雷霆之勢,見了李氏回來,終於得報,因此冷嘲熱諷、罵不絕耳,絕不肯贍養李氏終老。眾位大人,此事之中,酒色財氣犯有何罪?為何引得眾位大人憤憤不平?眾位大人皆是得道之人,難道得道之人便盡善盡美不成?又有哪一個不是追名逐利、趨權附勢?如此是名利權勢之過,還是眾位大人之過?!”
一番話問得眾人無言以對,成道言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庭有明法之度,凡有九竅者,皆可為仙。那酒色財氣雖然能助紂為虐,但亦可安康社稷,善與不善,皆在人心。況且四者乃是古之得道,三界仙家難有無過者,緣何不能寬恕四靈?作噩等人一心匡扶三界,其心可嘉,隻是不應操之過急。”待安撫完畢,複言道:“火旡公、水酉公曾言說,聽聞世間傳聞孤要緝拿四靈,因此前來說明。而孤向來明示,四靈無罪,隻是不知此謠言出自何處。此事孤不在追究,日後眾卿要嚴束手下兵丁,不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否則孤將嚴懲不貸!”眾人口稱領旨。正是: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