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回小趙蛟機智得活賊吳軍醜惡該死
手足仇人投轉,難為弟敬兄賢。離因財物聚由難,少有把酒言歡。
父祖掙下田產,多致骨肉相殘。本是同根急相煎,他人談資下飯。
上回說到有吳氏兄弟久仰後縣尉大名,前來拜師學藝,求得一技傍身,卻不想那後縣尉閱人無數,搭上一眼便知吳軍絕非善類,因此冷落三年,望其再尋他路,卻不想吳軍主意打定,使出各種伎倆,令後縣尉就範。後縣尉拿了他人的手短,也隻得收下吳氏兄弟為徒。卻不想吳氏兄弟生了仇恨,吳軍誆騙後縣尉趕走吳祥,那吳祥別無長技,盤纏花光之後,竟然要學那落草的大王,做下殺生害命的勾當。隻不過一連三日,都不敢出手,眼看家中無米下鍋,狠一狠心,豁出膽去,提著刀便上了山。
等了兩個時辰,方見一書生路過,但看那書生五尺身材,弱不禁風,手中拄著登山杖,緩步而來。那吳祥雖是有膽向前,但看那登山杖粗大,亦有所畏懼。待書生來到近前,吳祥猛然站起,抽出柴刀,不想那柴刀砍在大石之上,發出聲響,嚇得吳祥一跳,亦驚著了書生。那書生早望見此處有人,看穿著像是山民樵夫,卻又無柴在側,因此已有戒心,打算繞道而去,但此處山林,隻有這一條小路,無奈隻得硬著頭皮前行,不想那樵夫竟然拔出刀來砍下,知道遇到了歹人,連忙從懷中掏出一錠銀子,扔在地上,倉惶跑去。
那吳祥也是驚懼,不想那書生竟然如此膽小,再看那地上銀子,足有五兩之重,心中大喜,想這進財之道如此容易。今日便了今日,白得了五兩銀子,歡喜回家,置酒買肉,一家人好不歡喜。是日之後,吳祥每日飲了酒,便要到山上劫道。俗話說“酒壯慫人膽”,遇到單行的旅人,用刀一嚇,總歸有幾兩銀子出來。想那些旅人,都道是窮家富路,縱然家中貧困,若要出外謀生,也盡量多帶銀子,倒便宜了山匪歹人。
那吳祥膽子越來越大,見錢來的容易,也顧不得什麽道義,隻要是孤身之人便要搶劫,不管是僧道婦孺,一律照劫不誤。一日,看見一孩童,不過十一二歲,長得虎頭虎腦,提著一杆齊眉棍,路過此山,看其裝束,好似是習武之人。吳祥哪顧得這麽多,即便是習武之人,一個小小孩童,又有何懼?跳將出來,喝道:“娃娃,要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那孩童原本一驚,但見歹人隻有一個,也就不怕,挺著棍喝道:“你這不知死活的歹人,焉敢劫小爺爺的道,今天小爺爺便要教訓你。”言罷挺著齊眉棍便來。那吳祥哪裏懂得什麽武術,不過幾招便被打了幾棍,但畢竟是小兒力弱,打在身上也無關大礙。吳祥惱羞成怒,舉著刀劈來,一下將小兒嚇得不輕,想起平日裏師父教的都是套路,哪有這種打法?一時心慌,竟然跌倒在地。
吳祥一腳踩住小兒,喝道:“娃娃,今天若不把所有銀子交出,管教你身首異處。”那小兒膽小,隻得掏遍全身,也不過幾兩銀子。吳祥剛要放其走,眼見那小兒與自家獨子身材相似,這一身錦衣倒是不孬,忙令小兒脫下衣服,放其歸去。看看天色將晚,想要再劫一票回家便了。
再說那小兒,經此一嚇,慌不擇路,跌跌撞撞跑到山下一戶人家,急扣柴門。那家中一個婦女出來,那小兒道:“大娘,快些開門!”那婦人打開柴門,問道:“小公子何事?”那小兒道:“大娘,我乃是五十裏外趙家莊趙老員外的兒子,名叫趙蛟,今日要翻山去外公家玩耍,不想路遇歹人,將我財物劫去,眼看天色已晚,想要借住大娘家一宿,還望大娘容留。待到明早,我便去報官。”那婦人驚訝,連忙道:“快快進去。”忙備了粥飯,呼出小兒同食。待吃完了飯,已是夜晚,婦人命趙蛟與兒子同睡東房,令兒子睡炕頭,趙蛟睡炕尾。
那趙蛟白日驚嚇,哪裏睡得著,耳聽得那婦人之子鼾聲大起,更是煩悶。不想就在此時,忽然聽得院外有人高呼:“家裏的,快些開門!”趙蛟猛一機靈,這聲音甚是耳熟,悄身起來,用舌尖捅開窗戶紙,趴在窗棱偷看偷聽。隻見那婦人提著燈籠開門,照見了那來人的麵目,正是白日間搶劫自己的歹人。那婦人一眼望見吳祥手中衣物,問道:“今日倒好心,為兒郎買些好衣裳。”那吳祥道:“哪裏是買來的,是今天在山上得的。我見那小兒與我家兒郎身材相似,因此扒下了這身衣服。”那婦人連忙捂住吳祥之口,小聲言道:“收聲!恐怕那小兒便在家中,他來此借宿,想要明日報官。”吳祥聽得大怒,心想上天有路你不走,如今到了這裏,合當你該死。輕手輕腳進來,反身關上柴門,將衣物搭掛在門上,悄聲問道:“他在哪裏?”那婦人道:“在東房安睡,睡在炕尾的便是。”那吳祥舉著刀便要進來,又一想不可,驚著了兒子,必然哭鬧,轉身去找繩索。那婦人守在門邊,不斷朝東房而望。
屋中的趙蛟趁著夜深人靜,聽得仔細,自思不是對手,卻又無處可逃,如何是好?不過那習武之人大都鎮靜,見那歹人之子睡的正熟,起身便拽住他的褥角,將其拽到炕尾,自己又將剛睡過得被褥挪到炕頭,瞪著眼看。也是那小兒該死,待那吳祥躡手躡腳進來,黑燈瞎火找著炕尾,摸著頭顱,便用繩索套在頸上,雙手發力,那小兒掙蹬幾下便不再動彈。吳祥尚不死心,又等了一會兒,方鬆開繩索,連同被褥裹起,扛到屋外。那婦人見了,連忙打開柴門,提了一把鋤鎬,跟了出去,想要找個僻靜所在埋了。
那屋裏的趙蛟看得真切,待那夫婦二人離去,急穿鞋襪,慌忙奔走。待夫婦二人回來,卻找不到孩兒,四下找了一番,隻見鞋子還在,心想去不多遠,因此飲酒吃飯。酒足飯飽,掌著燈進了房安睡,仍不見兒郎回來,方才焦急。那婦人眼見炕上,大驚失色,言道:“我家兒郎今日裏鋪蓋新被,令那死鬼蓋得舊被,如今隻見舊被,莫不是……”吳祥登時酒醒,大呼而出。待夫婦二人扒開埋屍之地,那埋的不是自家兒郎又是誰?
二人抱著兒郎大哭一場,待到天明,見那孩兒絕無氣息,方又埋回坑裏。吳祥道:“此事皆因那小兒而起,定要手刃了此賊。”那婦人道:“聽聞那小兒自稱離此五十裏趙家莊趙員外的兒子,如今他必然報官,不如就此走去,尋了趙家莊,殺他不遲。”二人一拍即合,收拾了衣物銀兩,趁著露水未盡,急忙走去。
待過了晌午,方才來到趙家莊,但見莊子甚大,前後倒有門丁把守,那吳祥甚是惱怒,深知要想報仇是難上加難。那邑氏言道:“不想這趙家莊竟然如此闊綽,有這些打手在此,我等絕難進入,即便進了,也恐找到那小廝,倘有不慎,必然難出虎口。不如就在趙家莊水井中下毒,殺死幾個十幾個,倒也為了兒郎殉葬。”吳祥咬碎鋼牙,怒視趙家莊,也是無計可施,隻好聽這婦人之言。二人不敢在此處購買毒藥,想想家中還藏有砒霜,急忙回家,打算扮作樵夫,再入趙家莊毒殺眾人。一路艱辛,待到了黃昏,終於到了家門,卻遠見家中火起,有數十個大漢圍著觀看。那吳祥剛想呼人救火,卻被邑氏一把拉住,那邑氏言道:“此火恐怕是這些人所放,如今前去,必然送死,不如悄悄遁去,再做區處。”二人低下身去,沿小路往西潛行,卻不想那群大漢燒屋之後,騎著馬也向西而來,為首的一個少年見了二人背影,喝道:“前麵二人,轉過身來。”那吳氏夫婦畏懼,轉過身來,眼見眾人當中,不是那趙蛟是誰?
原來趙蛟連夜逃去之後,直奔其外祖府上,詳細說了這一路上的遭遇。他那外祖,也是有名的大戶,早年靠著鏢局積累了大量銀錢,因怕人尋仇,方才金盆洗手,雇了眾多壯漢看家護院。如今見外孫受了如此劫難,氣得暴跳如雷,派下二十餘人,由趙蛟帶著前來尋仇。不想那趙蛟逃命之時甚是慌亂,記不清道路,方使得眾人迷了道路,找了一天方才找到。那些壯漢,本也是亡命之徒,平日裏飛揚跋扈慣了,哪受得了這饑困之苦,待到了吳家,卻見人去樓空,自然惱怒,又在附近等了許久,不見人影,更是光火,打砸一番之後,一把火燒了房子。
那趙蛟一眼望見吳祥,驚得圓睜二目,繼而大喊:“就是這個賊人!”那些大漢聞聽,紛紛跳下馬來,提刀向前。吳氏夫婦見了,急忙往山上跑。畢竟那邑氏力弱,沒跑幾步便被眾人趕上,亂刀砍死。那吳祥見了,甚是驚懼,拚命奔逃。一是眾大漢不識山路,二是連日饑困甚是無力,三是騎馬不便,更兼吳祥死命奔逃,竟未擒獲。此好比是狗捉野兔,那野兔必然使出十分力氣,那些狗便不然。跑了數裏,吳祥遠看後麵再無人追來,坐在樹下大口喘氣。待氣喘勻實,方十分痛恨,如今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都隻因吳軍導致,若不是他挑撥,哪有今日末路?!思前想後,站起身,直奔魏縣而來。一路上盡想著如何殺死吳軍,隻是那吳軍身形高大,吳祥瘦小幹枯,倘若力鬥,恐不是對手,也隻好偷襲暗算。過了數天,方趕到魏縣,趁著夜色,悄悄守在吳軍門口,但守了兩夜,也不見回來。吳祥納悶,也不敢打草驚蛇,隻在附近尋些營生,耐心等待。
其實這吳軍並未走遠,隻是與本縣的一個有夫之婦私會而已。那婦人薛氏生得貌美,嫁給本縣財主石家莊少爺石友慶,二人到也般配,薛氏不久為石家添了一男,更是得意。過了幾年,二人亦是卿卿我我,令人好生羨慕,卻不想因一件善事惱得家破人亡。一日集市,石友慶便去集上采購些生鮮果品,那薛氏在家日久,也想透透氣,二人駕車並肩而來,一路有說有笑。待采買好了應用之物,本想回轉,卻見不遠處牆角下一女童哭泣。眼見那女童可憐,那薛氏頓生憐憫,俯身問道:“囡囡,為何啼哭?”那小兒眼見眼前婦人和藹可親,便止住哭聲,一五一十道將出來。原來她是本縣人氏,父親喚作吳軍,現家住本縣池大镸村,雖然已到了十一二歲,卻從未出過遠門,今日隨著父親來集市閑逛,不想竟然走失,眼見不能歸家,因此哭泣。薛氏問明了女童家門所在,便央求石友慶一同送女童回家。那石友慶平日裏虔誠心佛,如今見有善事可做,自然欣然而往。送到了女童家裏,女童父母千恩萬謝,硬要留二人在此用膳,又令女童拜下薛氏二人為義父義母,兩家因此熟絡,長相往來。
若隻如此,便也是美事一樁。隻不過那吳軍心底裏全是些汙濁之氣,見了那薛氏貌美,便暗生了淫心,頻繁借故前往石宅,遇著石友慶不在,便要出言挑逗薛氏。那吳軍從後縣尉處學得的“煽風點火”的本領倒也高超,也合著薛氏不是什麽貞潔烈婦,一來二去,二人竟然勾搭成奸。那石友慶漸覺薛氏有所異常,便留了心思,一日在二人私會之際撞破奸情。那石友慶自然憤恨,哪裏想到那吳軍竟然毫無廉恥、恩將仇報,因此動起手來。不想吳軍惱羞成怒,仗著身材高大,抄起柴刀將石友慶砍死,拉上薛氏便逃。那石家告到官府,花了重金,懸賞捉拿,隻不過吳軍早料到如此,因此不敢回來,與那薛氏在外靠蒙騙為生。但這行騙之事,隻是欺生,倘若被騙過一次,則再難騙到,因此過了兩月,吳軍錢財用盡,方潛身回家,取些應用之物。在遠處觀望良久,見並無差役守在附近,方敢推門而入。合著吳軍該死,吳祥剛剛歸來,見吳軍大門前人影晃動,旋而閃身而入,便藏在吳軍門前守候。那吳軍不敢久留,過了一個時辰,便令慶氏開門觀望,見無行人,方才悄悄溜出來。吳祥趁著月色,眼看得真切,那不是吳軍又是誰?手中掣出木棒,悄悄趕到拐角,見有人過來,猛地一棍,那人又驚又痛,一聲悶響,栽倒在地。吳祥翻起那人來看,正是吳軍,一時間分外眼紅,摸摸尚有鼻息,想著用石頭砸死,卻又怕驚動鄰裏,隻得用繩將吳軍勒死,直到身體發涼,吳祥方才鬆開繩索,唾罵一聲,悄悄遁去。
慶氏早起滌洗溺器,打開院門,便見一人倒在房前,大叫一聲,險些跌倒。看衣著好似吳軍,連忙上前,手探鼻息,卻見屍體已冷。那慶氏不敢翻看麵目,嚇得亂叫,驚醒了鄰人。眾人見了,怕受牽連,連忙報官。眾衙役前來,詳細詢問,亦無所獲。料想吳軍畏罪潛逃,如今回家取錢,早被石家人盯上,因此勒死。衙役們不敢怠慢,稟過了老爺,將石友慶之父鎖了過來,那石老員外雖然喜見吳軍被殺,卻實不是他做下的。錢縣令道:“老員外,這不是你做下的,必是你家人仆役做下的,隻要你招出犯首,本官定當放你歸家。”那石老員外隻是喊冤,卻無下情可招。縣令氣惱,命人押下大牢,來日再審。石家人見了,連忙上下打點。錢縣令得了錢財,私下裏卻問師爺道:“這石老兒不肯招認,那石家又甚是規矩,卻不知如何是好?”那師爺道:“這一樁無頭公案,若是不能告破,於老爺政績有礙。既然抓了石家人,便不可輕放,否則百姓便會認為衙門無能。如今隻有對石老兒屈打成招,有了他的罪狀,百姓必然稱頌老爺,也無人敢有異議。”錢縣令欣喜,命人獄中大刑伺候,可是過了三日,那石老員外就是不招,縣令氣惱,那師爺又勸道:“老爺不必憂心,那老兒招與不招,都無所謂,隻要他在供狀上簽字畫押,便可令百姓信服。老爺斷他個罪名,讓其老死牢中,世人必然不知此中蹊蹺。”縣令大喜,派了衙役製了數張借據,哄騙石老員外,隻要承諾曾向縣令、師爺與眾獄卒借過一千兩銀子,便可出獄。那老員外家中甚有資財,見獨子殞去,無人可以繼承,如今危難之際,錢財不過身外糞土,也就不再多心,一一簽字畫押,不想這最後一張紙竟然是供狀,被那些獄卒催促著也未細看,簽字畫押。那獄卒拿著供狀及一張欠銀五百兩的借據交與縣令,錢縣令大喜,令心腹人前往石家催款。那老夫人見了老爺字跡,又見是公人來取,心想破財免災,便予償還。不想過了一日,便有眾獄卒前來,前後索取千兩銀子。錢縣令見錢財來得甚易,有心放走石老員外。那師爺言道:“大人,萬萬不可放走了他,如今石家後繼無人,那萬貫家財無人可繼,倘若放走了他,那老兒百年之後,財產必將歸其族人所有。不如先榨幹了他再說。”縣令大喜,道:“再去填些借據。”師爺言道:“老爺,此事亦是不可。借據一事,隻可辦一次,否則必然令那石家起疑。如今有那石老兒在,便是活財神,隻要老爺斷定其為殺人凶手,那石家必然更為規矩。”縣令會意一笑,稱來日便宣判石老員外秋後問斬,起草文書上報刑部。那師爺見了,連叫不可,言道:“老爺若是判令那老兒死刑,石家人必然放手一搏,再無孝敬。不如改判徒流之刑,不令其出,亦不令其死,石家人抱有希望,方才有所表示。那吳家盼望石老兒死刑,也將有所表示,這樣便是兩方孝敬。”那錢縣令聽得欣喜,過了兩日,又因石家有屈在先,免去石老員外死刑。正是:
人人歡喜成高官,成高官時握有權。
握有權行生殺事,生殺事掌人人歡。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手足仇人投轉,難為弟敬兄賢。離因財物聚由難,少有把酒言歡。
父祖掙下田產,多致骨肉相殘。本是同根急相煎,他人談資下飯。
上回說到有吳氏兄弟久仰後縣尉大名,前來拜師學藝,求得一技傍身,卻不想那後縣尉閱人無數,搭上一眼便知吳軍絕非善類,因此冷落三年,望其再尋他路,卻不想吳軍主意打定,使出各種伎倆,令後縣尉就範。後縣尉拿了他人的手短,也隻得收下吳氏兄弟為徒。卻不想吳氏兄弟生了仇恨,吳軍誆騙後縣尉趕走吳祥,那吳祥別無長技,盤纏花光之後,竟然要學那落草的大王,做下殺生害命的勾當。隻不過一連三日,都不敢出手,眼看家中無米下鍋,狠一狠心,豁出膽去,提著刀便上了山。
等了兩個時辰,方見一書生路過,但看那書生五尺身材,弱不禁風,手中拄著登山杖,緩步而來。那吳祥雖是有膽向前,但看那登山杖粗大,亦有所畏懼。待書生來到近前,吳祥猛然站起,抽出柴刀,不想那柴刀砍在大石之上,發出聲響,嚇得吳祥一跳,亦驚著了書生。那書生早望見此處有人,看穿著像是山民樵夫,卻又無柴在側,因此已有戒心,打算繞道而去,但此處山林,隻有這一條小路,無奈隻得硬著頭皮前行,不想那樵夫竟然拔出刀來砍下,知道遇到了歹人,連忙從懷中掏出一錠銀子,扔在地上,倉惶跑去。
那吳祥也是驚懼,不想那書生竟然如此膽小,再看那地上銀子,足有五兩之重,心中大喜,想這進財之道如此容易。今日便了今日,白得了五兩銀子,歡喜回家,置酒買肉,一家人好不歡喜。是日之後,吳祥每日飲了酒,便要到山上劫道。俗話說“酒壯慫人膽”,遇到單行的旅人,用刀一嚇,總歸有幾兩銀子出來。想那些旅人,都道是窮家富路,縱然家中貧困,若要出外謀生,也盡量多帶銀子,倒便宜了山匪歹人。
那吳祥膽子越來越大,見錢來的容易,也顧不得什麽道義,隻要是孤身之人便要搶劫,不管是僧道婦孺,一律照劫不誤。一日,看見一孩童,不過十一二歲,長得虎頭虎腦,提著一杆齊眉棍,路過此山,看其裝束,好似是習武之人。吳祥哪顧得這麽多,即便是習武之人,一個小小孩童,又有何懼?跳將出來,喝道:“娃娃,要想此路過,留下買路財!”那孩童原本一驚,但見歹人隻有一個,也就不怕,挺著棍喝道:“你這不知死活的歹人,焉敢劫小爺爺的道,今天小爺爺便要教訓你。”言罷挺著齊眉棍便來。那吳祥哪裏懂得什麽武術,不過幾招便被打了幾棍,但畢竟是小兒力弱,打在身上也無關大礙。吳祥惱羞成怒,舉著刀劈來,一下將小兒嚇得不輕,想起平日裏師父教的都是套路,哪有這種打法?一時心慌,竟然跌倒在地。
吳祥一腳踩住小兒,喝道:“娃娃,今天若不把所有銀子交出,管教你身首異處。”那小兒膽小,隻得掏遍全身,也不過幾兩銀子。吳祥剛要放其走,眼見那小兒與自家獨子身材相似,這一身錦衣倒是不孬,忙令小兒脫下衣服,放其歸去。看看天色將晚,想要再劫一票回家便了。
再說那小兒,經此一嚇,慌不擇路,跌跌撞撞跑到山下一戶人家,急扣柴門。那家中一個婦女出來,那小兒道:“大娘,快些開門!”那婦人打開柴門,問道:“小公子何事?”那小兒道:“大娘,我乃是五十裏外趙家莊趙老員外的兒子,名叫趙蛟,今日要翻山去外公家玩耍,不想路遇歹人,將我財物劫去,眼看天色已晚,想要借住大娘家一宿,還望大娘容留。待到明早,我便去報官。”那婦人驚訝,連忙道:“快快進去。”忙備了粥飯,呼出小兒同食。待吃完了飯,已是夜晚,婦人命趙蛟與兒子同睡東房,令兒子睡炕頭,趙蛟睡炕尾。
那趙蛟白日驚嚇,哪裏睡得著,耳聽得那婦人之子鼾聲大起,更是煩悶。不想就在此時,忽然聽得院外有人高呼:“家裏的,快些開門!”趙蛟猛一機靈,這聲音甚是耳熟,悄身起來,用舌尖捅開窗戶紙,趴在窗棱偷看偷聽。隻見那婦人提著燈籠開門,照見了那來人的麵目,正是白日間搶劫自己的歹人。那婦人一眼望見吳祥手中衣物,問道:“今日倒好心,為兒郎買些好衣裳。”那吳祥道:“哪裏是買來的,是今天在山上得的。我見那小兒與我家兒郎身材相似,因此扒下了這身衣服。”那婦人連忙捂住吳祥之口,小聲言道:“收聲!恐怕那小兒便在家中,他來此借宿,想要明日報官。”吳祥聽得大怒,心想上天有路你不走,如今到了這裏,合當你該死。輕手輕腳進來,反身關上柴門,將衣物搭掛在門上,悄聲問道:“他在哪裏?”那婦人道:“在東房安睡,睡在炕尾的便是。”那吳祥舉著刀便要進來,又一想不可,驚著了兒子,必然哭鬧,轉身去找繩索。那婦人守在門邊,不斷朝東房而望。
屋中的趙蛟趁著夜深人靜,聽得仔細,自思不是對手,卻又無處可逃,如何是好?不過那習武之人大都鎮靜,見那歹人之子睡的正熟,起身便拽住他的褥角,將其拽到炕尾,自己又將剛睡過得被褥挪到炕頭,瞪著眼看。也是那小兒該死,待那吳祥躡手躡腳進來,黑燈瞎火找著炕尾,摸著頭顱,便用繩索套在頸上,雙手發力,那小兒掙蹬幾下便不再動彈。吳祥尚不死心,又等了一會兒,方鬆開繩索,連同被褥裹起,扛到屋外。那婦人見了,連忙打開柴門,提了一把鋤鎬,跟了出去,想要找個僻靜所在埋了。
那屋裏的趙蛟看得真切,待那夫婦二人離去,急穿鞋襪,慌忙奔走。待夫婦二人回來,卻找不到孩兒,四下找了一番,隻見鞋子還在,心想去不多遠,因此飲酒吃飯。酒足飯飽,掌著燈進了房安睡,仍不見兒郎回來,方才焦急。那婦人眼見炕上,大驚失色,言道:“我家兒郎今日裏鋪蓋新被,令那死鬼蓋得舊被,如今隻見舊被,莫不是……”吳祥登時酒醒,大呼而出。待夫婦二人扒開埋屍之地,那埋的不是自家兒郎又是誰?
二人抱著兒郎大哭一場,待到天明,見那孩兒絕無氣息,方又埋回坑裏。吳祥道:“此事皆因那小兒而起,定要手刃了此賊。”那婦人道:“聽聞那小兒自稱離此五十裏趙家莊趙員外的兒子,如今他必然報官,不如就此走去,尋了趙家莊,殺他不遲。”二人一拍即合,收拾了衣物銀兩,趁著露水未盡,急忙走去。
待過了晌午,方才來到趙家莊,但見莊子甚大,前後倒有門丁把守,那吳祥甚是惱怒,深知要想報仇是難上加難。那邑氏言道:“不想這趙家莊竟然如此闊綽,有這些打手在此,我等絕難進入,即便進了,也恐找到那小廝,倘有不慎,必然難出虎口。不如就在趙家莊水井中下毒,殺死幾個十幾個,倒也為了兒郎殉葬。”吳祥咬碎鋼牙,怒視趙家莊,也是無計可施,隻好聽這婦人之言。二人不敢在此處購買毒藥,想想家中還藏有砒霜,急忙回家,打算扮作樵夫,再入趙家莊毒殺眾人。一路艱辛,待到了黃昏,終於到了家門,卻遠見家中火起,有數十個大漢圍著觀看。那吳祥剛想呼人救火,卻被邑氏一把拉住,那邑氏言道:“此火恐怕是這些人所放,如今前去,必然送死,不如悄悄遁去,再做區處。”二人低下身去,沿小路往西潛行,卻不想那群大漢燒屋之後,騎著馬也向西而來,為首的一個少年見了二人背影,喝道:“前麵二人,轉過身來。”那吳氏夫婦畏懼,轉過身來,眼見眾人當中,不是那趙蛟是誰?
原來趙蛟連夜逃去之後,直奔其外祖府上,詳細說了這一路上的遭遇。他那外祖,也是有名的大戶,早年靠著鏢局積累了大量銀錢,因怕人尋仇,方才金盆洗手,雇了眾多壯漢看家護院。如今見外孫受了如此劫難,氣得暴跳如雷,派下二十餘人,由趙蛟帶著前來尋仇。不想那趙蛟逃命之時甚是慌亂,記不清道路,方使得眾人迷了道路,找了一天方才找到。那些壯漢,本也是亡命之徒,平日裏飛揚跋扈慣了,哪受得了這饑困之苦,待到了吳家,卻見人去樓空,自然惱怒,又在附近等了許久,不見人影,更是光火,打砸一番之後,一把火燒了房子。
那趙蛟一眼望見吳祥,驚得圓睜二目,繼而大喊:“就是這個賊人!”那些大漢聞聽,紛紛跳下馬來,提刀向前。吳氏夫婦見了,急忙往山上跑。畢竟那邑氏力弱,沒跑幾步便被眾人趕上,亂刀砍死。那吳祥見了,甚是驚懼,拚命奔逃。一是眾大漢不識山路,二是連日饑困甚是無力,三是騎馬不便,更兼吳祥死命奔逃,竟未擒獲。此好比是狗捉野兔,那野兔必然使出十分力氣,那些狗便不然。跑了數裏,吳祥遠看後麵再無人追來,坐在樹下大口喘氣。待氣喘勻實,方十分痛恨,如今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都隻因吳軍導致,若不是他挑撥,哪有今日末路?!思前想後,站起身,直奔魏縣而來。一路上盡想著如何殺死吳軍,隻是那吳軍身形高大,吳祥瘦小幹枯,倘若力鬥,恐不是對手,也隻好偷襲暗算。過了數天,方趕到魏縣,趁著夜色,悄悄守在吳軍門口,但守了兩夜,也不見回來。吳祥納悶,也不敢打草驚蛇,隻在附近尋些營生,耐心等待。
其實這吳軍並未走遠,隻是與本縣的一個有夫之婦私會而已。那婦人薛氏生得貌美,嫁給本縣財主石家莊少爺石友慶,二人到也般配,薛氏不久為石家添了一男,更是得意。過了幾年,二人亦是卿卿我我,令人好生羨慕,卻不想因一件善事惱得家破人亡。一日集市,石友慶便去集上采購些生鮮果品,那薛氏在家日久,也想透透氣,二人駕車並肩而來,一路有說有笑。待采買好了應用之物,本想回轉,卻見不遠處牆角下一女童哭泣。眼見那女童可憐,那薛氏頓生憐憫,俯身問道:“囡囡,為何啼哭?”那小兒眼見眼前婦人和藹可親,便止住哭聲,一五一十道將出來。原來她是本縣人氏,父親喚作吳軍,現家住本縣池大镸村,雖然已到了十一二歲,卻從未出過遠門,今日隨著父親來集市閑逛,不想竟然走失,眼見不能歸家,因此哭泣。薛氏問明了女童家門所在,便央求石友慶一同送女童回家。那石友慶平日裏虔誠心佛,如今見有善事可做,自然欣然而往。送到了女童家裏,女童父母千恩萬謝,硬要留二人在此用膳,又令女童拜下薛氏二人為義父義母,兩家因此熟絡,長相往來。
若隻如此,便也是美事一樁。隻不過那吳軍心底裏全是些汙濁之氣,見了那薛氏貌美,便暗生了淫心,頻繁借故前往石宅,遇著石友慶不在,便要出言挑逗薛氏。那吳軍從後縣尉處學得的“煽風點火”的本領倒也高超,也合著薛氏不是什麽貞潔烈婦,一來二去,二人竟然勾搭成奸。那石友慶漸覺薛氏有所異常,便留了心思,一日在二人私會之際撞破奸情。那石友慶自然憤恨,哪裏想到那吳軍竟然毫無廉恥、恩將仇報,因此動起手來。不想吳軍惱羞成怒,仗著身材高大,抄起柴刀將石友慶砍死,拉上薛氏便逃。那石家告到官府,花了重金,懸賞捉拿,隻不過吳軍早料到如此,因此不敢回來,與那薛氏在外靠蒙騙為生。但這行騙之事,隻是欺生,倘若被騙過一次,則再難騙到,因此過了兩月,吳軍錢財用盡,方潛身回家,取些應用之物。在遠處觀望良久,見並無差役守在附近,方敢推門而入。合著吳軍該死,吳祥剛剛歸來,見吳軍大門前人影晃動,旋而閃身而入,便藏在吳軍門前守候。那吳軍不敢久留,過了一個時辰,便令慶氏開門觀望,見無行人,方才悄悄溜出來。吳祥趁著月色,眼看得真切,那不是吳軍又是誰?手中掣出木棒,悄悄趕到拐角,見有人過來,猛地一棍,那人又驚又痛,一聲悶響,栽倒在地。吳祥翻起那人來看,正是吳軍,一時間分外眼紅,摸摸尚有鼻息,想著用石頭砸死,卻又怕驚動鄰裏,隻得用繩將吳軍勒死,直到身體發涼,吳祥方才鬆開繩索,唾罵一聲,悄悄遁去。
慶氏早起滌洗溺器,打開院門,便見一人倒在房前,大叫一聲,險些跌倒。看衣著好似吳軍,連忙上前,手探鼻息,卻見屍體已冷。那慶氏不敢翻看麵目,嚇得亂叫,驚醒了鄰人。眾人見了,怕受牽連,連忙報官。眾衙役前來,詳細詢問,亦無所獲。料想吳軍畏罪潛逃,如今回家取錢,早被石家人盯上,因此勒死。衙役們不敢怠慢,稟過了老爺,將石友慶之父鎖了過來,那石老員外雖然喜見吳軍被殺,卻實不是他做下的。錢縣令道:“老員外,這不是你做下的,必是你家人仆役做下的,隻要你招出犯首,本官定當放你歸家。”那石老員外隻是喊冤,卻無下情可招。縣令氣惱,命人押下大牢,來日再審。石家人見了,連忙上下打點。錢縣令得了錢財,私下裏卻問師爺道:“這石老兒不肯招認,那石家又甚是規矩,卻不知如何是好?”那師爺道:“這一樁無頭公案,若是不能告破,於老爺政績有礙。既然抓了石家人,便不可輕放,否則百姓便會認為衙門無能。如今隻有對石老兒屈打成招,有了他的罪狀,百姓必然稱頌老爺,也無人敢有異議。”錢縣令欣喜,命人獄中大刑伺候,可是過了三日,那石老員外就是不招,縣令氣惱,那師爺又勸道:“老爺不必憂心,那老兒招與不招,都無所謂,隻要他在供狀上簽字畫押,便可令百姓信服。老爺斷他個罪名,讓其老死牢中,世人必然不知此中蹊蹺。”縣令大喜,派了衙役製了數張借據,哄騙石老員外,隻要承諾曾向縣令、師爺與眾獄卒借過一千兩銀子,便可出獄。那老員外家中甚有資財,見獨子殞去,無人可以繼承,如今危難之際,錢財不過身外糞土,也就不再多心,一一簽字畫押,不想這最後一張紙竟然是供狀,被那些獄卒催促著也未細看,簽字畫押。那獄卒拿著供狀及一張欠銀五百兩的借據交與縣令,錢縣令大喜,令心腹人前往石家催款。那老夫人見了老爺字跡,又見是公人來取,心想破財免災,便予償還。不想過了一日,便有眾獄卒前來,前後索取千兩銀子。錢縣令見錢財來得甚易,有心放走石老員外。那師爺言道:“大人,萬萬不可放走了他,如今石家後繼無人,那萬貫家財無人可繼,倘若放走了他,那老兒百年之後,財產必將歸其族人所有。不如先榨幹了他再說。”縣令大喜,道:“再去填些借據。”師爺言道:“老爺,此事亦是不可。借據一事,隻可辦一次,否則必然令那石家起疑。如今有那石老兒在,便是活財神,隻要老爺斷定其為殺人凶手,那石家必然更為規矩。”縣令會意一笑,稱來日便宣判石老員外秋後問斬,起草文書上報刑部。那師爺見了,連叫不可,言道:“老爺若是判令那老兒死刑,石家人必然放手一搏,再無孝敬。不如改判徒流之刑,不令其出,亦不令其死,石家人抱有希望,方才有所表示。那吳家盼望石老兒死刑,也將有所表示,這樣便是兩方孝敬。”那錢縣令聽得欣喜,過了兩日,又因石家有屈在先,免去石老員外死刑。正是:
人人歡喜成高官,成高官時握有權。
握有權行生殺事,生殺事掌人人歡。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