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回奇文共賞勸勾陳億萬真身退敵眾
年少癲狂多不適,幾因日短歎昏黃。
回首不堪今而立,徒手空空步徜徉。
何處風光依舊在?籬下淒淒難思量。
不敢輕裘裹衣暖,但願轆轆有溫湯。
曾經幾許榮宗淚,化於秋風打斷腸,
不解旁人嘲諷笑,怎奈脈血亦鑣揚。
相似白駒縛盤磨,猶如猛虎落平陽。
今宵幾點寒心苦,又有誰解不平傷?
上回說到日遊神李宣望見西教眾徒被那婆羅門教驅趕,前往中土避難,隻是天庭派下勾陳大帝駐守西方,不允西教眾人東渡,西方諸聖因此在兩界山外與婆羅門教眾神相爭。那婆羅門教神祇號稱三億三千萬,佛教中人自然不是對手。成道深知唇亡齒寒之道,相比金錢教,這西教之難更是危急,因此授沙悟淨為征西大元帥,前往西方,隻可為兩方阻隔爭鬥,卻不可上陣殺敵,沙悟淨領了三千兵馬自去不提。成道吩咐妥當,命人燃過了信符,乃帶著除青龍、成白虎、奉義等徑來到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的太虛宮。那太虛宮早有黃門郎官在此恭候。見了成道施禮奏道:“小的太虛宮黃門郎官上官康達參見帝君。”成道免禮,上了轎輦,隨著上官康達徑往內城而來。成道進了內城,卻見無數天兵巍峨而立,手中刀槍熠熠生輝。
來到主殿前,道旁站立數百位偏將參將、遊擊將軍,那主殿廊下,有五極戰神立定,各個衣甲鮮明,威嚴而立,見成道來,行了軍禮,閃開一旁道路。成道也不還禮,昂首闊步走入大殿。隻見勾陳大帝威襟正坐,成道施禮言道:“下官李成道有禮。”勾陳大帝離座相迎,道:“帝君與孤亦算是故交,何必拘於俗禮?”於是命人看座上茶。勾陳大帝問道:“李帝君,不知今日到訪敝宮,有何見教?”成道言道:“在下不敢。在下聽聞西教受婆羅門教迫害,已來至兩界山,那西教中亦有在下故人,在下有意懇請大帝給予那西教眾人一條生路。”勾陳大帝言道:“李帝君之語,令老夫著實不解。那西教與婆羅門教,俱是番邦外國之人,二教爭鬥,老夫無權幹涉,何來生路一說?”成道言道:“大帝隻要將陣勢讓開一口,便是給了西教眾人生路,佛祖與西教眾人必將感恩戴德。”勾陳大帝連忙道:“李帝君此言差矣!老夫奉玉帝旨意在此戍守,未得玉帝聖旨,老夫定然不敢放那西教東進。”成道言道:“凡間傳聞玉帝與佛祖不睦,恐是謠傳。那佛祖見婆羅門教邪惡,早已經中土前往洪沙瓦底,如今創下盛大局麵。那洪沙瓦底與天竺接壤,反攻天竺,也未可知。如今西教眾生因婆羅門教閉塞道路,也隻得從中土而過前往洪沙瓦底。如今佛教暫時勢微,天庭卻未有命令禁止抑或攻伐,可見天庭亦不願與西教產生嫌隙。況且佛祖法力無邊,又與天庭素有往來,倘若因大帝之疑導致兩家不睦,大帝恐怕難當其責。”勾陳大帝笑道:“李帝君,人言常道‘食君之祿、擔君之憂’,老夫為官一日,便要遵旨意而行,並不懼怕他人威脅。”成道言道:“大帝之忠心,在下欽佩,不過玉帝尚不知是否如此看待。”勾陳大帝問道:“大膽李成道,你可知犯下不敬之罪?”李成道言道:“大帝莫怒,聽在下講話說完。當初劉雋反天,在下亦經曆此事,那劉雋與十數人歃血為盟,在下亦有幸觀瞻。隻不過在下不忍三界動蕩,因此未將盟書現世,俱放在絕密之所。倘若大帝不棄,在下願與大帝共賞奇文。”那勾陳大帝怒道:“李成道,此乃是犯上作亂之罪證,你理應稟呈陛下,安敢擅閱,更何況留存!”成道言道:“在下曾想稟呈玉帝,隻怕大帝駕下兩位重臣因此遭戮,更有那禦史言官借此大做文章,有損大帝清譽,因此保留至今。”勾陳大帝言道:“孤有何懼哉!孤戍守寒邊幾千載,都是為了他的社稷。”忽然一頓,自知失言,忙道:“我與陛下情同手足,陛下斷不肯聽信小人之語。”成道見此,心下明白,按天庭律令,對父母君師,皆不可直言“你我”,對他人說起,亦不可用“他她”二字,而隻能用尊稱代替。如今勾陳大帝無意說出,心下恐怕已有動搖。
成道言道:“大帝手握重兵,盤橫於此,雖然是殫精竭慮,卻難防小人悠悠之口,令玉皇與大帝心生嫌隙。西教數百年間,不斷東進,致使東土佛教鼎盛。那朝中之官,莫不是皆為大帝的門生故吏?便無有人參劾大帝一本麽?凡間有雲‘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如今西教危在旦夕,正合玉皇下懷,倘若西教因大帝之舉覆滅,大帝那時便是手握重兵、功高蓋主之人。如今陛下疑心甚重,到時難保大帝不為人所忌。凡間無數如此之人,最後隻得慘淡收場,還望大帝三思。”
勾陳大帝沉思不語,成道又道:“倘若大帝就此放出一條生路,西教必然感念大帝恩德,他日倘有東山再起之時,必然重謝大帝。即便難有大為,那佛祖已然宣化洪沙瓦底,三界若有風吹草動,那洪沙瓦底便仍是一方淨土。大帝倘若雲遊至此,也必然受鮮花供奉,何樂而不為呢?”不想勾陳大帝勃然大怒道:“一派胡言!李成道,若不看在你我同殿稱臣的份上,僅憑你方才言語,便該將你拿下解往天庭!孤念你救友心切,不與你一般計較,孤準你前往西方,與那友人探望,這放行一事,莫再多言,否則孤必要嚴懲!”殿上眾將,見大帝震怒,亦是不敢言語。此時隻聽的有黃門郎官來報,稱東方已來兩隊人馬,一隊有三千餘人,所打旗號乃是恒元宮鎮西元帥,另一路不足千人,已臨近兩界山。勾陳大帝聽罷,怒道:“李成道,莫非你想兵諫不成?我這太虛宮,豈是你為所欲為之所!”成道笑道:“大帝勿疑,大帝這太虛宮,神將千員、天兵百萬,即便我這三千餘兵到此,也是寡不敵眾,安敢造次?在下聽聞婆羅門教囂張,特來帶人給故人壯壯場麵、助助聲威,別無他意。還請大帝恩旨,令我等過得山去。”勾陳大帝言道:“倘若此說,還有情可原。大地戰神,命人於北山偏峰豁開一條道路,令李帝君等過去。”大地戰神領命而去,勾陳大帝言道:“李成道,老夫如此冒險,俱是因你而起,你可牢記。”成道起身施禮道:“大帝恩德,永記於心。”從懷中掏出幾卷盟書,言道:“大帝不想共賞奇文,成道自覺了無知音,這些文字也是留之無趣。”言罷掐符念咒,祭起三昧真火,將盟書焚毀,起身告辭,帶著鎮西元帥沙悟淨等過了北山,徑往西方而去。
勾陳大帝命五極戰神,各率重兵,牢牢鎖住天上地下,專令人中戰神鎮守北山,倘若李成道等返回,夾帶西教眾人,定不予放行。那成道也曾作此想,隻要兩界山撕開一口,便有機可乘。但見如今勾陳大帝重兵鎮守,一防西教趁亂入關,二也防李成道與西教勾結作亂。
成道等人西行不遠,便望見遠處天上地下俱是僧眾,層層疊疊將一群佛眾圍在垓心。那佛家弟子雖然落魄,卻也是不屈不撓,各使法術,在空中築起一麵金鍾,眾佛陀在金鍾中施法打坐。那外麵無數神祇一起發力,卻打不破金鍾。隻不過沙門眾人難離此地,婆羅門神祇難破金鍾,僵持而已。那陣勢,著實嚇人。但見:
冷風蕭瑟,寒霧陰沉。
冷風蕭瑟,抖動旌旗烈烈響;
寒霧陰沉,迷蒙衣甲隱隱明。
滾滾纓盔,層層鐵甲。
滾滾纓盔飄飛雪。層層鐵甲罩嚴霜。
這陣腳弓弩緊弦劍出鞘,那壁廂刀槍並舉盾朝前。
成道見此,命明神奉義高宣法號,奉義喝道:“天庭赦封同元持正妙法廣聖大帝到此,西方眾神暫且罷手!”那婆羅門眾神收起法相,怒目而視。有一金剛喝道:“上仙此來,是鏟奸除惡還是助紂為虐?!”成道言道:“尊者,某前來,非是鏟奸,亦非助紂,某隻想令雙方化幹戈為玉帛,平靜三界,勿使凡間遭受萬千苦難。煩請你家佛主說話。”那金剛大笑不已,喝道:“番邦小吏,緣何敢勞動我家主神?若要見主神倒也不難,先問下我的降魔杵!”那建太歲等眾甚是憤怒,各拉刀槍便要廝殺,成道喝止。卻不想一聲霹靂直奔那金剛而去,電光火石之間,那金剛便煙消雲散。成道大驚道:“何人動手?!”隻見沙悟淨挺身前來,道:“帝君,方才微臣氣憤這廝無禮,打了他一下洞天釘,不想這廝外強中幹,這般不禁打。”成道言道:“速速退下,倘無孤的旨意,任何人不得擅動!”沙悟淨怏怏退下。
那邊婆羅門眾神見了,亦是大驚不已,畢竟是天朝上邦,法器自然厲害。成道再喝道:“煩請佛主說話!”這時隻見空中一物金光乍現,飛將下來,仔細看看,竟然是林伽,貌似**。那林伽來之近前,現出法身,原來是濕婆神到了。成道一拱手,言道:“佛主有禮了!”那濕婆神道:“我等在早聞李大帝之名,今日一見,果然器宇不凡。”成道言道:“佛主謬讚了。某今日前來,乃是懇請佛主對這些僧眾網開一麵。常言道‘宜方便時需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如今佛家已是到了存亡之際,佛主又何必苦苦相逼、趕盡殺絕呢?”那濕婆神道:“那釋家出自我教刹帝利,卻目無尊長、輕毀教義,並誘使我教下迦葉三兄弟、舍利弗、大目犍連等人叛教而去,投靠在釋家門下,如此諸般大惡必不能寬恕。”成道言道:“在下與佛教略有交情,略懂佛家倡導,雖然教眾多有分裂,但宗旨不變,渡世救人,實是難求。雖然貴教亦有苦行之徒,但教眾當中,樂行者不計其數,致使人心思變,貴教轄下,奸汙之事多如牛毛,貧寒人家聖女繁如砂礫,貴教卻不視百姓疾苦,作威作福,在下實不敢恭維貴教之舉。在下此番前來,隻願三界少戮,還請佛主放那沙門一線生機。”那濕婆神獰笑道:“仙尊非是我天竺人士,不知我處風俗。倘無毀滅再生,緣何有輪回之數?若功不賞、過不罰,如何顯現因果報應?仙尊若要勸我等放虎歸山,恐我億萬神祇、無數信眾難服。這沙門徒眾,倘若日後死灰複燃,我婆羅門教便是苦難無邊。仙尊之語恕我不能聽從。”沙悟淨奏道:“帝君,與這番奴多說無益,還請帝君下旨,鏟除了這些害人的精怪!”成道令其退下,對濕婆神言道:“佛主不必憂慮,在下一言,可令沙門子弟不入天竺半步,否則令佛主隨意處置可好?”那濕婆神笑道:“仙尊不要誇下海口,那沙門與我教有不共戴天之仇,本尊尚且知道天庭與佛家不睦,怎肯相容於他?本尊鏟除妖孽,亦是與貴天庭示好,仙尊阻攔有違情理。況且這萬千佛聖,俱在金鍾罩內,仙尊如何能度?”成道笑道:“佛主不知,在下有一溫床,能收天地於內,還請佛主這廂看。”言罷,令奉義將困靈敦取來,那濕婆神亦聽聞過困靈敦之名,卻不知真有此物。但見那敦光閃閃奪人二目,金澄澄熠熠生輝。
成道口中念念有詞,隻見困靈敦飛到空中,放出一片華光,瞬間將佛家眾神收入其中不見了。那濕婆神又驚又怒,喝道:“李成道,你竟使下這般陰謀詭計!”
成道笑道:“佛主不必惱怒,在下亦是為貴教前程而來。想那佛家沙門,起於迦毗羅衛國,仰雪山靜謐、崇萬物虔誠,曆經數千載,教眾遍布四海天下。這普天之下,皆有佛眾門徒,敢問佛主,可殺得過來嗎?如今佛主欲將佛門高輩趕盡殺絕,卻不知佛祖早在洪沙瓦底建立萬佛之國,億萬信眾虔誠之至,非是貴教所能覬覦。那洪沙瓦底與天竺近在咫尺之遙,佛主便不擔憂有朝一日沙門卷土重來嗎?況且佛主占據天竺,北有真主、基督等神祇虎視眈眈,佛主便不憂慮乎?倘若如今佛主留存沙門一脈,如若日後貴教受他教侵擾,還可引沙門共同拒敵,畢竟貴教與沙門同為一宗,到時必定能夠眾誌成城,還望佛主三思。”那濕婆神怒道:“李成道,休要花言巧語,我這教中有三億三千萬神祇,莫不要說真主、基督,便是三界眾教,又有誰能敵我?亦要崇我為尊。我不入你中土為難,隻是不願傷了玉帝和氣,否則我這無數大神談笑之間,便可令你天庭土崩瓦解!”成道正色道:“佛主,你我皆為仙體,如何不知這仙家法術,比的非是人多勢眾。貴教亦是普度眾生為念,如何不能放他等一條生路?!”那濕婆神猶在盛怒之際,緣何能夠聽聞這些,高舉法劍,喝道:“萬千佛眾,聽我號令!”正要言說,隻見一道寒光打在法劍之上,霎時火光迸濺,那柄法劍被生生斷作兩截,原來是李成道祭起光華刃砍來。成道言道:“佛主,在下言語還未講完,萬望佛主容稟。”那濕婆神又驚又怒,早聽聞過李成道勇武,仗著神兵利器橫行三界,如今一見,果然名不虛傳。隻不過在這萬千門眾麵前失了臉麵,倒也十分惱怒,喝道:“李成道,我聽過你的威名,想必你亦知我的手段,今日你仗著手中法寶強詞奪理,你可看清了,我這教中無數大神早已怒不可遏,你這區區幾千人到此,不想片刻,我等便可斬盡殺絕,隻是看在你修為不易,方才忍讓至今,你切不可得寸進尺,否則我一聲令下,必然將你碾作齏粉。”李成道哈哈大笑道:“佛主,小神早年學得一技,尚未曾使,隻是此計使得出來,三界無人能敵,今日說話到此,便班門弄斧一次,還望佛主指點。”言罷念動咒語,霎時間霞光萬道,隻見天地之間多出無數個成道,望之不盡、數之不清,各個手中擎著光華刃,早將婆羅門眾人圍在當中,那婆羅門教眾神見了,驚駭無比。成道言道:“佛主,此非是孤的分身之法,你有萬千佛眾,我有億萬法身,這億萬光華刃,隻消抬手之力,便可令貴教灰飛煙滅,隻是孤亦有好生之德,還望佛主退避三舍,化幹戈為玉帛,放那沙門一條生路。”那濕婆神亦是驚懼,見手下人眾無心應戰,氣勢也低落了三分。成道複道:“佛主若無他語,我便放開乾方生路,還望佛主率眾還國,小神定然不會背後偷襲。”那濕婆神又羞又怒,喝道:“眾人聽旨,班師回朝!”轉身剛要返回,成道言道:“佛主,小神還有一實言相告,這中土之內,小神隻不過是一位小小帝君,法力乃是末流。我道家眾神,意在清淨修為,絕不妄出中土,還望佛主約束信眾,不要試探天庭眾神法力,白白搭上性命。”那濕婆神也不回言,怒衝衝率兵而回。正是:人為得利開戰端,亦怕失利偃幹戈。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年少癲狂多不適,幾因日短歎昏黃。
回首不堪今而立,徒手空空步徜徉。
何處風光依舊在?籬下淒淒難思量。
不敢輕裘裹衣暖,但願轆轆有溫湯。
曾經幾許榮宗淚,化於秋風打斷腸,
不解旁人嘲諷笑,怎奈脈血亦鑣揚。
相似白駒縛盤磨,猶如猛虎落平陽。
今宵幾點寒心苦,又有誰解不平傷?
上回說到日遊神李宣望見西教眾徒被那婆羅門教驅趕,前往中土避難,隻是天庭派下勾陳大帝駐守西方,不允西教眾人東渡,西方諸聖因此在兩界山外與婆羅門教眾神相爭。那婆羅門教神祇號稱三億三千萬,佛教中人自然不是對手。成道深知唇亡齒寒之道,相比金錢教,這西教之難更是危急,因此授沙悟淨為征西大元帥,前往西方,隻可為兩方阻隔爭鬥,卻不可上陣殺敵,沙悟淨領了三千兵馬自去不提。成道吩咐妥當,命人燃過了信符,乃帶著除青龍、成白虎、奉義等徑來到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的太虛宮。那太虛宮早有黃門郎官在此恭候。見了成道施禮奏道:“小的太虛宮黃門郎官上官康達參見帝君。”成道免禮,上了轎輦,隨著上官康達徑往內城而來。成道進了內城,卻見無數天兵巍峨而立,手中刀槍熠熠生輝。
來到主殿前,道旁站立數百位偏將參將、遊擊將軍,那主殿廊下,有五極戰神立定,各個衣甲鮮明,威嚴而立,見成道來,行了軍禮,閃開一旁道路。成道也不還禮,昂首闊步走入大殿。隻見勾陳大帝威襟正坐,成道施禮言道:“下官李成道有禮。”勾陳大帝離座相迎,道:“帝君與孤亦算是故交,何必拘於俗禮?”於是命人看座上茶。勾陳大帝問道:“李帝君,不知今日到訪敝宮,有何見教?”成道言道:“在下不敢。在下聽聞西教受婆羅門教迫害,已來至兩界山,那西教中亦有在下故人,在下有意懇請大帝給予那西教眾人一條生路。”勾陳大帝言道:“李帝君之語,令老夫著實不解。那西教與婆羅門教,俱是番邦外國之人,二教爭鬥,老夫無權幹涉,何來生路一說?”成道言道:“大帝隻要將陣勢讓開一口,便是給了西教眾人生路,佛祖與西教眾人必將感恩戴德。”勾陳大帝連忙道:“李帝君此言差矣!老夫奉玉帝旨意在此戍守,未得玉帝聖旨,老夫定然不敢放那西教東進。”成道言道:“凡間傳聞玉帝與佛祖不睦,恐是謠傳。那佛祖見婆羅門教邪惡,早已經中土前往洪沙瓦底,如今創下盛大局麵。那洪沙瓦底與天竺接壤,反攻天竺,也未可知。如今西教眾生因婆羅門教閉塞道路,也隻得從中土而過前往洪沙瓦底。如今佛教暫時勢微,天庭卻未有命令禁止抑或攻伐,可見天庭亦不願與西教產生嫌隙。況且佛祖法力無邊,又與天庭素有往來,倘若因大帝之疑導致兩家不睦,大帝恐怕難當其責。”勾陳大帝笑道:“李帝君,人言常道‘食君之祿、擔君之憂’,老夫為官一日,便要遵旨意而行,並不懼怕他人威脅。”成道言道:“大帝之忠心,在下欽佩,不過玉帝尚不知是否如此看待。”勾陳大帝問道:“大膽李成道,你可知犯下不敬之罪?”李成道言道:“大帝莫怒,聽在下講話說完。當初劉雋反天,在下亦經曆此事,那劉雋與十數人歃血為盟,在下亦有幸觀瞻。隻不過在下不忍三界動蕩,因此未將盟書現世,俱放在絕密之所。倘若大帝不棄,在下願與大帝共賞奇文。”那勾陳大帝怒道:“李成道,此乃是犯上作亂之罪證,你理應稟呈陛下,安敢擅閱,更何況留存!”成道言道:“在下曾想稟呈玉帝,隻怕大帝駕下兩位重臣因此遭戮,更有那禦史言官借此大做文章,有損大帝清譽,因此保留至今。”勾陳大帝言道:“孤有何懼哉!孤戍守寒邊幾千載,都是為了他的社稷。”忽然一頓,自知失言,忙道:“我與陛下情同手足,陛下斷不肯聽信小人之語。”成道見此,心下明白,按天庭律令,對父母君師,皆不可直言“你我”,對他人說起,亦不可用“他她”二字,而隻能用尊稱代替。如今勾陳大帝無意說出,心下恐怕已有動搖。
成道言道:“大帝手握重兵,盤橫於此,雖然是殫精竭慮,卻難防小人悠悠之口,令玉皇與大帝心生嫌隙。西教數百年間,不斷東進,致使東土佛教鼎盛。那朝中之官,莫不是皆為大帝的門生故吏?便無有人參劾大帝一本麽?凡間有雲‘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如今西教危在旦夕,正合玉皇下懷,倘若西教因大帝之舉覆滅,大帝那時便是手握重兵、功高蓋主之人。如今陛下疑心甚重,到時難保大帝不為人所忌。凡間無數如此之人,最後隻得慘淡收場,還望大帝三思。”
勾陳大帝沉思不語,成道又道:“倘若大帝就此放出一條生路,西教必然感念大帝恩德,他日倘有東山再起之時,必然重謝大帝。即便難有大為,那佛祖已然宣化洪沙瓦底,三界若有風吹草動,那洪沙瓦底便仍是一方淨土。大帝倘若雲遊至此,也必然受鮮花供奉,何樂而不為呢?”不想勾陳大帝勃然大怒道:“一派胡言!李成道,若不看在你我同殿稱臣的份上,僅憑你方才言語,便該將你拿下解往天庭!孤念你救友心切,不與你一般計較,孤準你前往西方,與那友人探望,這放行一事,莫再多言,否則孤必要嚴懲!”殿上眾將,見大帝震怒,亦是不敢言語。此時隻聽的有黃門郎官來報,稱東方已來兩隊人馬,一隊有三千餘人,所打旗號乃是恒元宮鎮西元帥,另一路不足千人,已臨近兩界山。勾陳大帝聽罷,怒道:“李成道,莫非你想兵諫不成?我這太虛宮,豈是你為所欲為之所!”成道笑道:“大帝勿疑,大帝這太虛宮,神將千員、天兵百萬,即便我這三千餘兵到此,也是寡不敵眾,安敢造次?在下聽聞婆羅門教囂張,特來帶人給故人壯壯場麵、助助聲威,別無他意。還請大帝恩旨,令我等過得山去。”勾陳大帝言道:“倘若此說,還有情可原。大地戰神,命人於北山偏峰豁開一條道路,令李帝君等過去。”大地戰神領命而去,勾陳大帝言道:“李成道,老夫如此冒險,俱是因你而起,你可牢記。”成道起身施禮道:“大帝恩德,永記於心。”從懷中掏出幾卷盟書,言道:“大帝不想共賞奇文,成道自覺了無知音,這些文字也是留之無趣。”言罷掐符念咒,祭起三昧真火,將盟書焚毀,起身告辭,帶著鎮西元帥沙悟淨等過了北山,徑往西方而去。
勾陳大帝命五極戰神,各率重兵,牢牢鎖住天上地下,專令人中戰神鎮守北山,倘若李成道等返回,夾帶西教眾人,定不予放行。那成道也曾作此想,隻要兩界山撕開一口,便有機可乘。但見如今勾陳大帝重兵鎮守,一防西教趁亂入關,二也防李成道與西教勾結作亂。
成道等人西行不遠,便望見遠處天上地下俱是僧眾,層層疊疊將一群佛眾圍在垓心。那佛家弟子雖然落魄,卻也是不屈不撓,各使法術,在空中築起一麵金鍾,眾佛陀在金鍾中施法打坐。那外麵無數神祇一起發力,卻打不破金鍾。隻不過沙門眾人難離此地,婆羅門神祇難破金鍾,僵持而已。那陣勢,著實嚇人。但見:
冷風蕭瑟,寒霧陰沉。
冷風蕭瑟,抖動旌旗烈烈響;
寒霧陰沉,迷蒙衣甲隱隱明。
滾滾纓盔,層層鐵甲。
滾滾纓盔飄飛雪。層層鐵甲罩嚴霜。
這陣腳弓弩緊弦劍出鞘,那壁廂刀槍並舉盾朝前。
成道見此,命明神奉義高宣法號,奉義喝道:“天庭赦封同元持正妙法廣聖大帝到此,西方眾神暫且罷手!”那婆羅門眾神收起法相,怒目而視。有一金剛喝道:“上仙此來,是鏟奸除惡還是助紂為虐?!”成道言道:“尊者,某前來,非是鏟奸,亦非助紂,某隻想令雙方化幹戈為玉帛,平靜三界,勿使凡間遭受萬千苦難。煩請你家佛主說話。”那金剛大笑不已,喝道:“番邦小吏,緣何敢勞動我家主神?若要見主神倒也不難,先問下我的降魔杵!”那建太歲等眾甚是憤怒,各拉刀槍便要廝殺,成道喝止。卻不想一聲霹靂直奔那金剛而去,電光火石之間,那金剛便煙消雲散。成道大驚道:“何人動手?!”隻見沙悟淨挺身前來,道:“帝君,方才微臣氣憤這廝無禮,打了他一下洞天釘,不想這廝外強中幹,這般不禁打。”成道言道:“速速退下,倘無孤的旨意,任何人不得擅動!”沙悟淨怏怏退下。
那邊婆羅門眾神見了,亦是大驚不已,畢竟是天朝上邦,法器自然厲害。成道再喝道:“煩請佛主說話!”這時隻見空中一物金光乍現,飛將下來,仔細看看,竟然是林伽,貌似**。那林伽來之近前,現出法身,原來是濕婆神到了。成道一拱手,言道:“佛主有禮了!”那濕婆神道:“我等在早聞李大帝之名,今日一見,果然器宇不凡。”成道言道:“佛主謬讚了。某今日前來,乃是懇請佛主對這些僧眾網開一麵。常言道‘宜方便時需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如今佛家已是到了存亡之際,佛主又何必苦苦相逼、趕盡殺絕呢?”那濕婆神道:“那釋家出自我教刹帝利,卻目無尊長、輕毀教義,並誘使我教下迦葉三兄弟、舍利弗、大目犍連等人叛教而去,投靠在釋家門下,如此諸般大惡必不能寬恕。”成道言道:“在下與佛教略有交情,略懂佛家倡導,雖然教眾多有分裂,但宗旨不變,渡世救人,實是難求。雖然貴教亦有苦行之徒,但教眾當中,樂行者不計其數,致使人心思變,貴教轄下,奸汙之事多如牛毛,貧寒人家聖女繁如砂礫,貴教卻不視百姓疾苦,作威作福,在下實不敢恭維貴教之舉。在下此番前來,隻願三界少戮,還請佛主放那沙門一線生機。”那濕婆神獰笑道:“仙尊非是我天竺人士,不知我處風俗。倘無毀滅再生,緣何有輪回之數?若功不賞、過不罰,如何顯現因果報應?仙尊若要勸我等放虎歸山,恐我億萬神祇、無數信眾難服。這沙門徒眾,倘若日後死灰複燃,我婆羅門教便是苦難無邊。仙尊之語恕我不能聽從。”沙悟淨奏道:“帝君,與這番奴多說無益,還請帝君下旨,鏟除了這些害人的精怪!”成道令其退下,對濕婆神言道:“佛主不必憂慮,在下一言,可令沙門子弟不入天竺半步,否則令佛主隨意處置可好?”那濕婆神笑道:“仙尊不要誇下海口,那沙門與我教有不共戴天之仇,本尊尚且知道天庭與佛家不睦,怎肯相容於他?本尊鏟除妖孽,亦是與貴天庭示好,仙尊阻攔有違情理。況且這萬千佛聖,俱在金鍾罩內,仙尊如何能度?”成道笑道:“佛主不知,在下有一溫床,能收天地於內,還請佛主這廂看。”言罷,令奉義將困靈敦取來,那濕婆神亦聽聞過困靈敦之名,卻不知真有此物。但見那敦光閃閃奪人二目,金澄澄熠熠生輝。
成道口中念念有詞,隻見困靈敦飛到空中,放出一片華光,瞬間將佛家眾神收入其中不見了。那濕婆神又驚又怒,喝道:“李成道,你竟使下這般陰謀詭計!”
成道笑道:“佛主不必惱怒,在下亦是為貴教前程而來。想那佛家沙門,起於迦毗羅衛國,仰雪山靜謐、崇萬物虔誠,曆經數千載,教眾遍布四海天下。這普天之下,皆有佛眾門徒,敢問佛主,可殺得過來嗎?如今佛主欲將佛門高輩趕盡殺絕,卻不知佛祖早在洪沙瓦底建立萬佛之國,億萬信眾虔誠之至,非是貴教所能覬覦。那洪沙瓦底與天竺近在咫尺之遙,佛主便不擔憂有朝一日沙門卷土重來嗎?況且佛主占據天竺,北有真主、基督等神祇虎視眈眈,佛主便不憂慮乎?倘若如今佛主留存沙門一脈,如若日後貴教受他教侵擾,還可引沙門共同拒敵,畢竟貴教與沙門同為一宗,到時必定能夠眾誌成城,還望佛主三思。”那濕婆神怒道:“李成道,休要花言巧語,我這教中有三億三千萬神祇,莫不要說真主、基督,便是三界眾教,又有誰能敵我?亦要崇我為尊。我不入你中土為難,隻是不願傷了玉帝和氣,否則我這無數大神談笑之間,便可令你天庭土崩瓦解!”成道正色道:“佛主,你我皆為仙體,如何不知這仙家法術,比的非是人多勢眾。貴教亦是普度眾生為念,如何不能放他等一條生路?!”那濕婆神猶在盛怒之際,緣何能夠聽聞這些,高舉法劍,喝道:“萬千佛眾,聽我號令!”正要言說,隻見一道寒光打在法劍之上,霎時火光迸濺,那柄法劍被生生斷作兩截,原來是李成道祭起光華刃砍來。成道言道:“佛主,在下言語還未講完,萬望佛主容稟。”那濕婆神又驚又怒,早聽聞過李成道勇武,仗著神兵利器橫行三界,如今一見,果然名不虛傳。隻不過在這萬千門眾麵前失了臉麵,倒也十分惱怒,喝道:“李成道,我聽過你的威名,想必你亦知我的手段,今日你仗著手中法寶強詞奪理,你可看清了,我這教中無數大神早已怒不可遏,你這區區幾千人到此,不想片刻,我等便可斬盡殺絕,隻是看在你修為不易,方才忍讓至今,你切不可得寸進尺,否則我一聲令下,必然將你碾作齏粉。”李成道哈哈大笑道:“佛主,小神早年學得一技,尚未曾使,隻是此計使得出來,三界無人能敵,今日說話到此,便班門弄斧一次,還望佛主指點。”言罷念動咒語,霎時間霞光萬道,隻見天地之間多出無數個成道,望之不盡、數之不清,各個手中擎著光華刃,早將婆羅門眾人圍在當中,那婆羅門教眾神見了,驚駭無比。成道言道:“佛主,此非是孤的分身之法,你有萬千佛眾,我有億萬法身,這億萬光華刃,隻消抬手之力,便可令貴教灰飛煙滅,隻是孤亦有好生之德,還望佛主退避三舍,化幹戈為玉帛,放那沙門一條生路。”那濕婆神亦是驚懼,見手下人眾無心應戰,氣勢也低落了三分。成道複道:“佛主若無他語,我便放開乾方生路,還望佛主率眾還國,小神定然不會背後偷襲。”那濕婆神又羞又怒,喝道:“眾人聽旨,班師回朝!”轉身剛要返回,成道言道:“佛主,小神還有一實言相告,這中土之內,小神隻不過是一位小小帝君,法力乃是末流。我道家眾神,意在清淨修為,絕不妄出中土,還望佛主約束信眾,不要試探天庭眾神法力,白白搭上性命。”那濕婆神也不回言,怒衝衝率兵而回。正是:人為得利開戰端,亦怕失利偃幹戈。
不知後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