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我佛門自天竺傳入大唐以來,便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之別,請教上師:什麽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精義又是什麽?”一名年輕僧人稽首合十,尊敬地求教道。


    “在佛國天竺,這大乘佛教盛行已久,她是相對於聲聞、緣覺乘而言的,又稱為菩薩乘。“乘”就是車船等運載工具,能運載行人到遠近不同是目的地,借以比喻我佛門的佛法。聲聞、緣覺著重於自己解脫,因而叫做“小乘佛教”。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思是覺悟的有情。凡是抱著宏大誌願,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從苦惱中救度出來,得到平靜安樂;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這種人便叫菩薩。”


    “菩薩乘特別注重發揚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求佛道就是上進不息的崇高理想,化眾生就是舍己為群的廣闊胸襟,因而稱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特別鼓勵‘六度’、‘四攝’,而實踐自身的解脫和使眾生都達到涅槃的彼岸。”


    江流兒耐心地詳解大乘佛教的由來與含義以及與小乘佛教的差異。


    “而六度中“度”的梵語是‘波羅蜜’,為到達彼岸之意,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到覺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就是六種到彼岸的方法。一是布施波羅蜜,二是持戒波羅蜜,三是忍辱波羅蜜,四是精進波羅蜜,五是禪定波羅蜜,六是般若波羅蜜。”


    “布施能對治我們的貪念,培養我們的同情、仁愛和大悲。持戒能使我們循規蹈矩,不做出逾矩的事,和儒家孔子所說的‘克已服禮’有同等妙義。忍辱可以培養我們謙讓寬大的美德,也暗合《論語》的溫、良、恭、儉、讓諸德行。精進可以防止懈怠,發心要切,修行要勤,著不得一些間斷,方是成佛根基。禪定可以集中高度的專注力而引生般若智慧。般若可以使行者具有正見,不會盲從、迷信,而有敏銳、精確的判斷力和洞察力。”


    “除勤修六度外,還需要深入人群,普度眾生,行四攝法。就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和同事攝這四種。”


    “知道了大乘佛法的這些根本教義,便有助於法界的大光明灌注入我們的八識心田。”


    “佛學博大精深,非一日所能參透,而小僧講的這些,隻是大乘佛學的基本教義,其精要遠在佛國天竺,要想學習大乘佛教的正宗精義,須親赴天竺佛國才行。”江流兒總結道,他的心裏始終沒有忘記到西天取經的誓願。


    “佛雲大千世界......敢問小師傅,這大千世界作何解釋?”一位身體富態而神情有些倨傲的年長尊者沉聲問道,語氣雖略顯客套,但實則是在考江流兒的才識。


    “佛家把世界分為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及大千世界。”他接著說道:“《楞嚴經》曾經說過: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我們現在應當知道的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而過去、未來、現在則是世。”


    原來這‘世界’一詞的出處卻在這裏,它既表明方位,又代表時間。講壇下的眾人都恍然大悟。


    ”同一日月照耀下的一個空間,就是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是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是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是一大千世界。以三積千,所以名叫‘三千大千世界’。”


    “世界的大小是涉及到平等的,”江流兒繼續說道,“《涅槃經》中說,佛菩薩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於芥子,其中眾生亦無迫窄及往來想,如本無異。”


    聽到這裏,講壇下麵的人們又是一陣驚歎,不想這大千世界竟是如此之大,超乎想象的大。


    將眾人的反應看在眼裏,江流兒的臉上古井無波,又道:“佛家的世界就是這麽不可思議,《華嚴經》說: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又說,十方世界不可說,一念周行無不盡。”


    “這位小法師,剛才聽你說了這麽多不可說,老夫卻是給繞糊塗了,還望小法師接著賜教。”將口中的“小師傅”升級成了“小法師”,這位年長者繼續發問道。


    “《華嚴經》中所說的‘華藏世界’是佛的世界。它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界無窮、宇宙無窮。‘華藏世界’就是佛的法身毗盧遮那如來的常寂光土。”


    看著講壇下麵許多人瞪大眼睛,一副弄不明白的樣子,江流兒解釋道:“‘法身’就是佛的自性真如如來藏。佛有三身,天竺王子悉達多是佛陀在這個世界的‘化身’,盧舍那佛是佛陀的‘應身’,毗盧遮那佛是佛陀的‘法身’。”


    “法身就像天上的月亮,化身就像水裏的影子。佛的化身無處不在,就如同月的影子無處不在一樣。”江流兒索性說得更通俗一些。


    “哦——”這個長者明白了一點兒,“也就是說,佛死了,隻是化身死了,法身卻還在?”


    “正是這樣。但佛的法身卻又不同,法身是不生不滅的,其常住常寂光土,那便是華藏世界,又稱理性土,是全然斷除根本無明之佛的依處,是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是常住、寂滅、光明之佛土。”


    “這常寂光土是不是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不是,”江流兒輕輕搖頭道,“常寂光土也屬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它是佛的真實世界,也是他的法身世界,又叫做‘娑婆淨土’。”


    講壇下麵一片寂靜,眾人都被江流兒的精深佛學與表述的大千世界吸引住了。


    “娑婆淨土的勝景不下於極樂淨土,”江流兒道,“那裏的菩薩隨時都有金剛座,人們走在地上,地麵會隨著你的動作柔軟變化,十分舒適,毗盧遮那如來端坐在最上麵的蓮花座上,我們的娑婆世界就處於華藏世界第十三層,叫做‘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


    “等等,等等,玄奘法師。”壇下有人反應過來了,“您的意思是說,娑婆淨土與娑婆穢土其實就是同一個世界?”


    “正是。”江流兒莊重地點頭稱是。


    “那為什麽我們都看不見呢?”有人當眾問道。


    “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還不夠清淨......我們的心就像一麵鏡子一樣,一旦蒙塵就會失去照見人的功能。其實,無論是法身還是常寂光土,這些原本就不是用人的語言文字可以表述的,但是佛為了讓我們這個世界的人能夠明白佛的境界,才用了這個詞來命名它,這也是《法華經》中佛出世的本緣所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靈山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瀚海風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瀚海風雲並收藏靈山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