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閃耀之下,轟隆巨響接連而起。號稱大明主力野戰火炮的京華三號炮集中轟擊,數十門火炮的齊射真個是地動山搖,蒙古騎兵在這並不算寬闊的河邊大道上被轟了個人仰馬翻。
隻一輪齊射,便有至少百餘名騎兵當場去見了佛祖或者長生天,還有數量更多一些的蒙古騎兵被彈跳的彈丸或戰友殘肢砸下馬來。
在這樣的高速衝陣之中被殘肢擊中,猶如後世的飛鳥撞飛機,看似不起眼,其實很多時候後果嚴重。殘肢與衝陣騎士之間的相對速度固然比不過飛機與飛鳥,但也足以讓人落馬,或讓奔馬失蹄。而在這樣的騎兵密集高速衝刺之中落馬,存活下來的希望可謂極其渺茫。
這一輪炮擊,蒙軍至少有三百騎兵當場損失或是直接喪失了戰鬥力,明軍火力之提升,讓不少圖們麾下的老將觀之色變。
曾幾何時,那支火炮動輒炸膛,三眼銃隻能抵近射擊而更多隻能作鐵鐧砸人的明軍,竟然火力大增至斯!
曾幾何時,那支隻有家丁敢戰,尋常士兵聽見鐵騎隆隆便嚇得麵無人色、兩股戰戰的軍隊竟然脫胎換骨!
布日哈圖麵沉如水地在後方觀戰,臉上的陰霾正如今日的天氣。圖們大汗有些不安地看了一眼前方的傷亡,控製住胯下蠢蠢欲動的戰馬,轉頭問布日哈圖:“真要這樣打?”
布日哈圖黑得仿佛能滴下水來的臉上毫無表情,冷冷地道:“大汗若舍不得一兩千精銳,這刺刀陣永遠也破不了。”
“張萬邦也就兩千人!”圖們有些慍怒地道:“我蒙古勇士難道要和這些土雞瓦狗一樣的明軍步兵一命換一命嗎!”
大汗的怒火,身邊的人都能感受到,然而布日哈圖依舊板著一張臉,平靜地道:“大汗算錯了,我們不是一命換一命,是兩命換一命——我們還得搭進去一兩千匹上等戰馬。”
“你!”圖們大汗一揚馬鞭,指著布日哈圖,也不知道是氣的還是無言以對,竟然再也說不出話來。
事實上,這一仗的必要性布日哈圖早已提前和他說過,可能導致的傷亡同樣也對他隱瞞。圖們不是不知道,隻是當他麵對這樣的傷亡的時候,他還是忍不住心驚、心痛、心怒。
蒙古鐵騎這麽多年來,何曾與明軍打出過這樣的傷亡對比?
這傷亡比別說一比一了,就算一比五,甚至一比十,蒙古人也沒法和大明比啊!
達延汗時期蒙古分為“六萬戶”,即六個“萬戶”大部落,當時全蒙古人口約一百六十萬。達延汗之後曆經數十年發展,尤其是俺答汗時期土默特的強盛導致人口增長。
雖然蒙古左右翼已然分裂,但北元朝廷的架子還勉強搭著,大致的總人口還算有個數,約莫是一百九十萬左右,不到兩百萬。[注:以上數據來源於《蒙古族曆史人口初探(11世紀-17世紀中葉)》,作者王龍耿,沈斌華。]
這麽說來,蒙古總人口也不過兩百萬,其中土默特和鄂爾多斯、青海土默特就占去了一半以上,察哈爾及東部附庸隻占四成左右。而這四成裏頭,直屬於察哈爾汗庭的又隻有一半略多,大致不過五十萬人上下。
五十萬左右的總人口,察哈爾能在戰時拉出六到八萬大軍,這已經是典型的蒙古特色了,還要繼續拉出更多人馬的話,那就真的隻能連老弱婦孺都跨馬揚刀。
這樣的實力,如何能去和大明打一比一的交換比?這不是自尋死路是什麽?
但布日哈圖早已和他說明白了其中道理,這一仗如果不打,明軍將來隻會越來越不好對付,不僅明軍精銳都會習得刺刀陣這一克製蒙古騎兵的戰術,連尋常軍隊都會這般發展。到了那個時候,蒙古還憑什麽和大明相爭?早些稱臣納貢得了。
說實話,如果隻是稱臣納貢,圖們也不是不能考慮。即便他是“大元皇帝”,可這個皇位早已成了個象征性的名號,蒙古人內部都已經久不使用,而隻以“蒙古大汗”相稱。
蒙古大汗雖然也是一國之君,但中國為“天朝”的這種思想,作為曾經統治過中原七十年的蒙古人,他們內心深處其實也有,因此蒙古大汗給中原皇帝稱臣雖然麵子上有點難看,卻也不是不能接受。
然而,布日哈圖認為情況正在發生改變,蒙古相對於大明如果一直呈現出持續衰落的局麵,將來大明未必不會直接將蒙古收入囊中。
布日哈圖用來說服圖們的例子,便是大明重修大寧城。大寧城在大明早期便是專門用來控扼蒙古的一座城池,後來因為大明內部爆發靖難之役以及後續的動蕩,這才最終被放棄。
如今,明人奪回並重修大寧城,其中含義還有什麽好說?無非是要徹底控製蒙古罷了。換句話說,蒙古人再不想辦法抵抗,將來連“蒙古大汗”都不會有,說不定……將來大明朝廷之中會出現“蒙古總督”、“蒙古巡撫”之類的職務,正如雲南巡撫一般。
這個前景讓圖們不寒而栗,他不敢想象成吉思汗的子孫不僅丟了中原,甚至還會丟掉蒙古老家,隻能匍匐在朱元璋的子孫麵前自稱臣屬——雖然把漢那吉已經這麽做了。
圖們的信心並不充足,但不管如何,他作為蒙古大汗都不得不一試。倘若今次之戰真的能打破刺刀陣以步製騎的神話,說不定明人內部真的會產生巨大的分歧,讓蒙古再次喘過氣來。
想到此處,圖們不再多言,隻是目光中多了一絲憂慮。
前線的作戰仍在繼續,蒙古騎兵在布日哈圖早前的誓師動員中早已知道自己所要麵臨的局麵,也知道此戰的重要性。雖然第一輪炮擊就讓他們損失慘重,幾乎相當於過去打草穀時被明軍大軍伏擊的傷亡,但蒙古勇士們並不退縮,反而齊齊高呼。
他們在呼號聲中互相提醒,讓大家知道自己離明軍已然越來越近了,隻要衝到明軍麵前,打破那區區一些不算太長的刺刀組成的防線,後方的明軍步卒根本沒有抵擋之力。
然後他們便吃到了第二輪炮擊。壞消息是,他們再次損失了三四百人之多;好消息是,從距離上可以看出,明軍的大炮已經來不及打第三輪齊射了。
前軍不計傷亡的狂熱衝鋒將後方騎兵們的勇氣激發出來,源源不斷地向前衝陣,沒有人考慮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是死亡還是勝利。
前軍的精銳更是按照布日哈圖的指點死命控製好戰馬,以免它們在巨響中受驚亂了陣腳,以及在麵對刺刀陣時失去往前衝的勇氣。布日哈圖為了這次作戰,集中了大量的重騎兵,這些重騎兵在蒙古軍中非常寶貴。
在將近三百年前蒙古西征時期,一支典型的蒙古軍隊裏重騎兵大約占四成,輕騎兵占六成。重騎兵主要用於突擊,有必要也近身搏鬥。
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時蒙古重騎最常見的鎧甲是鐵片甲(外史稱之為lamellar armor),也有人穿鎖子甲和皮革護甲。鐵片甲本身可以抵禦彎刀的劈砍以及弓箭和其他投擲武器的穿刺,但是刀劍能輕易砍斷固定鐵片甲的皮筋,連續多次的劈砍可能導致鐵片甲崩裂。
同時期的歐洲重裝騎士一般全身(包括頭部)披戴鎖子甲,刀劍的劈砍不能損毀鎖子甲,但是箭和長矛能穿透,而且鎖子甲沉重,大大降低了騎兵的靈活性和速度。
而相對於重騎兵,輕騎兵在蒙古戰術體係中則更加重要,可以遠射、誘敵、警戒、迂回包抄甚至近戰,主要的打擊手段是密集放箭。
然而輕騎兵雖然重要,卻不代表他們的地位比重騎兵更高。輕騎兵一般隻戴圓型頭盔,身體和馬匹的護甲很少。輕騎兵們使用的蒙古複合反曲弓(弓背由木材、牛角和肌腱複合製成)的性能比歐洲當時最好的英國長弓(榆木或紫杉木製成)還優越,外史專家得出的結論是:蒙古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英國長弓分別為80磅和230米。
不過,有效射程並非指有效破甲射程,在著甲的明軍精銳麵前,破甲是十分困難的事。別說當前的“寒鐵寶甲”,即便是棉甲也難被箭矢射穿,要不然怎麽經常有將領“身被數十箭”而不死?
蒙古重騎和輕騎使用的近戰武器都是彎刀,在阿拉伯彎刀基礎上改良而成。刀身小而輕,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學理論。
“彎刀接觸敵人身體會沿著刀刃曲麵滑動”,不會砍入身體而拔不出,劈到鎧甲不易被震飛,因此可以連續劈砍。輕騎兵還攜帶一種帶鉤的矛或槍,可以用鉤把敵人拉下馬。由於槍頭有鉤,刺入敵人身體不會太深,容易拔出。
隨著蒙古左翼長期被大明“貿易製裁”,其麾下的重騎兵數量日趨減少,現在甚至已經隻能維持在一成左右,更加寶貴不已。
如果說輕騎兵在東亞各個時期的戰場上更多負責“遊擊”,那麽重騎兵則是破陣的專業戶,其在宋金之戰、宋蒙之戰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如今蒙古前軍全部是重騎兵,沒有鉤鐮槍配置,全部使用彎刀。
這樣的配置意味著布日哈圖沒有考慮自身傷亡,他將希望完全寄托在衝垮張萬邦部之後重騎兵對明軍造成直接殺傷之上。
<a href="http://m.beqege.cc" id="wzsy">beqege.cc</a>
而且,這批重騎兵雖然擺出了鋒矢陣,即整體雖然正麵衝鋒,但局部形成騎兵作戰典型的“斜入”。可無論如何,這樣的硬碰硬作戰,對方又有刺刀陣在,前軍重騎兵必將付出慘重代價。
此時,勇氣決定一切。
隨著火炮的暫時謝幕,明軍刺刀陣後方的三段擊開始打響。套路是一貫的套路,第一輪齊射造成了蒙古重騎兵近百人傷亡——這個數據比不上漠南和遼南那兩次,原因就在於布日哈圖前軍是有準備的,清一色使用了被甲的重騎兵。
第一輪火槍齊射由於刻意在較遠距離射擊以爭取後麵能多打一輪,因此殺傷力略有不足,造成的傷亡自然不算太大。
蒙古人無動於衷,繼續向前衝擊。很快,明軍打響了第二輪齊射,這一次殺傷力就遠超第一次了,兩百多名重騎兵瞬間損失。
蒙古人依舊無動於衷,甚至呐喊得更大聲了一些,繼續向前突進。他們距離明軍刺刀陣已經隻有百步之遙,對於衝陣中的騎兵而言,這點距離頂多夠明軍再打一輪齊射。
第三輪齊射毫無意外地打響,由於距離已經隻有五十步左右,雙方幾乎都能看清對方的眼睛,看到對方的神情。
蒙古人是狂熱中夾雜著某種憤怒,明軍是冷厲中夾雜著一些擔憂。但不論如何,第三輪齊射的效果與第二輪齊射相差無幾,又有至少兩百多名蒙古騎兵當場報銷。而且這一次,明軍能輕易看到他們身上的鎧甲被洞穿,血花四濺。
但此時,明軍的考驗才真正到了。三段擊已經打完,雖然退後的第一排火槍手已經換好了紙殼定裝彈,隨時可以繼續射擊,可是蒙古重騎兵已經衝到了刺刀陣前。
雖然這支重騎兵衝陣隊伍已經明顯比一開始變得薄弱了許多,戰前約莫兩千重騎兵,在兩輪炮火和三輪火槍齊射之後,現在可能隻剩下一千掛零,可是一千重騎兵一往無前地衝殺到刺刀陣麵前,刺刀陣真的能夠抵抗得住麽?
萬一抵抗不住,接下去怎麽辦?
戰場來不及思考,蒙古重騎兵現在沒有了遠程武器威脅,積壓的怒火完全釋放出來,凶猛地衝擊沒有絲毫猶豫。他們猙獰的麵孔說明了他們對眼前這支明軍刻骨銘心地仇恨。
以步製騎?現在看你還怎麽製!
但他們馬上就發現,他們一心隻關注明軍的火炮與火槍,卻忽視了某些“老舊武器”。
張萬邦臨時布置的“地澀”被蒙古重騎兵們紛紛踩踏,飛揚亂舞。很多被戰馬踩裂飛起的地澀將木板上的鐵蒺藜狠狠拍在了戰馬或者戰士身上。
蒙古重騎兵的戰馬具裝並非歐洲式的,防護並沒有那麽誇張,戰馬的腿部完全NUO露,被鐵蒺藜拍中會立刻喪失戰鬥力。於是又出現了一波無法避免的損失,兩百餘重騎兵倒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僅剩的八百重騎兵徹底憤怒了,他們紅了雙眼,心中的憤怒已經隻能用鮮血才能洗盡。布日哈圖以一千兩百最珍貴的重騎兵,換得了八百重騎兵抵近刺刀陣前沿。
沒有人還有心思去考慮劃算不劃算,一場血的較量由此展開。
----------
感謝書友“飲一壺灼酒”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飲一壺灼酒”的月票支持,謝謝!
隻一輪齊射,便有至少百餘名騎兵當場去見了佛祖或者長生天,還有數量更多一些的蒙古騎兵被彈跳的彈丸或戰友殘肢砸下馬來。
在這樣的高速衝陣之中被殘肢擊中,猶如後世的飛鳥撞飛機,看似不起眼,其實很多時候後果嚴重。殘肢與衝陣騎士之間的相對速度固然比不過飛機與飛鳥,但也足以讓人落馬,或讓奔馬失蹄。而在這樣的騎兵密集高速衝刺之中落馬,存活下來的希望可謂極其渺茫。
這一輪炮擊,蒙軍至少有三百騎兵當場損失或是直接喪失了戰鬥力,明軍火力之提升,讓不少圖們麾下的老將觀之色變。
曾幾何時,那支火炮動輒炸膛,三眼銃隻能抵近射擊而更多隻能作鐵鐧砸人的明軍,竟然火力大增至斯!
曾幾何時,那支隻有家丁敢戰,尋常士兵聽見鐵騎隆隆便嚇得麵無人色、兩股戰戰的軍隊竟然脫胎換骨!
布日哈圖麵沉如水地在後方觀戰,臉上的陰霾正如今日的天氣。圖們大汗有些不安地看了一眼前方的傷亡,控製住胯下蠢蠢欲動的戰馬,轉頭問布日哈圖:“真要這樣打?”
布日哈圖黑得仿佛能滴下水來的臉上毫無表情,冷冷地道:“大汗若舍不得一兩千精銳,這刺刀陣永遠也破不了。”
“張萬邦也就兩千人!”圖們有些慍怒地道:“我蒙古勇士難道要和這些土雞瓦狗一樣的明軍步兵一命換一命嗎!”
大汗的怒火,身邊的人都能感受到,然而布日哈圖依舊板著一張臉,平靜地道:“大汗算錯了,我們不是一命換一命,是兩命換一命——我們還得搭進去一兩千匹上等戰馬。”
“你!”圖們大汗一揚馬鞭,指著布日哈圖,也不知道是氣的還是無言以對,竟然再也說不出話來。
事實上,這一仗的必要性布日哈圖早已提前和他說過,可能導致的傷亡同樣也對他隱瞞。圖們不是不知道,隻是當他麵對這樣的傷亡的時候,他還是忍不住心驚、心痛、心怒。
蒙古鐵騎這麽多年來,何曾與明軍打出過這樣的傷亡對比?
這傷亡比別說一比一了,就算一比五,甚至一比十,蒙古人也沒法和大明比啊!
達延汗時期蒙古分為“六萬戶”,即六個“萬戶”大部落,當時全蒙古人口約一百六十萬。達延汗之後曆經數十年發展,尤其是俺答汗時期土默特的強盛導致人口增長。
雖然蒙古左右翼已然分裂,但北元朝廷的架子還勉強搭著,大致的總人口還算有個數,約莫是一百九十萬左右,不到兩百萬。[注:以上數據來源於《蒙古族曆史人口初探(11世紀-17世紀中葉)》,作者王龍耿,沈斌華。]
這麽說來,蒙古總人口也不過兩百萬,其中土默特和鄂爾多斯、青海土默特就占去了一半以上,察哈爾及東部附庸隻占四成左右。而這四成裏頭,直屬於察哈爾汗庭的又隻有一半略多,大致不過五十萬人上下。
五十萬左右的總人口,察哈爾能在戰時拉出六到八萬大軍,這已經是典型的蒙古特色了,還要繼續拉出更多人馬的話,那就真的隻能連老弱婦孺都跨馬揚刀。
這樣的實力,如何能去和大明打一比一的交換比?這不是自尋死路是什麽?
但布日哈圖早已和他說明白了其中道理,這一仗如果不打,明軍將來隻會越來越不好對付,不僅明軍精銳都會習得刺刀陣這一克製蒙古騎兵的戰術,連尋常軍隊都會這般發展。到了那個時候,蒙古還憑什麽和大明相爭?早些稱臣納貢得了。
說實話,如果隻是稱臣納貢,圖們也不是不能考慮。即便他是“大元皇帝”,可這個皇位早已成了個象征性的名號,蒙古人內部都已經久不使用,而隻以“蒙古大汗”相稱。
蒙古大汗雖然也是一國之君,但中國為“天朝”的這種思想,作為曾經統治過中原七十年的蒙古人,他們內心深處其實也有,因此蒙古大汗給中原皇帝稱臣雖然麵子上有點難看,卻也不是不能接受。
然而,布日哈圖認為情況正在發生改變,蒙古相對於大明如果一直呈現出持續衰落的局麵,將來大明未必不會直接將蒙古收入囊中。
布日哈圖用來說服圖們的例子,便是大明重修大寧城。大寧城在大明早期便是專門用來控扼蒙古的一座城池,後來因為大明內部爆發靖難之役以及後續的動蕩,這才最終被放棄。
如今,明人奪回並重修大寧城,其中含義還有什麽好說?無非是要徹底控製蒙古罷了。換句話說,蒙古人再不想辦法抵抗,將來連“蒙古大汗”都不會有,說不定……將來大明朝廷之中會出現“蒙古總督”、“蒙古巡撫”之類的職務,正如雲南巡撫一般。
這個前景讓圖們不寒而栗,他不敢想象成吉思汗的子孫不僅丟了中原,甚至還會丟掉蒙古老家,隻能匍匐在朱元璋的子孫麵前自稱臣屬——雖然把漢那吉已經這麽做了。
圖們的信心並不充足,但不管如何,他作為蒙古大汗都不得不一試。倘若今次之戰真的能打破刺刀陣以步製騎的神話,說不定明人內部真的會產生巨大的分歧,讓蒙古再次喘過氣來。
想到此處,圖們不再多言,隻是目光中多了一絲憂慮。
前線的作戰仍在繼續,蒙古騎兵在布日哈圖早前的誓師動員中早已知道自己所要麵臨的局麵,也知道此戰的重要性。雖然第一輪炮擊就讓他們損失慘重,幾乎相當於過去打草穀時被明軍大軍伏擊的傷亡,但蒙古勇士們並不退縮,反而齊齊高呼。
他們在呼號聲中互相提醒,讓大家知道自己離明軍已然越來越近了,隻要衝到明軍麵前,打破那區區一些不算太長的刺刀組成的防線,後方的明軍步卒根本沒有抵擋之力。
然後他們便吃到了第二輪炮擊。壞消息是,他們再次損失了三四百人之多;好消息是,從距離上可以看出,明軍的大炮已經來不及打第三輪齊射了。
前軍不計傷亡的狂熱衝鋒將後方騎兵們的勇氣激發出來,源源不斷地向前衝陣,沒有人考慮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是死亡還是勝利。
前軍的精銳更是按照布日哈圖的指點死命控製好戰馬,以免它們在巨響中受驚亂了陣腳,以及在麵對刺刀陣時失去往前衝的勇氣。布日哈圖為了這次作戰,集中了大量的重騎兵,這些重騎兵在蒙古軍中非常寶貴。
在將近三百年前蒙古西征時期,一支典型的蒙古軍隊裏重騎兵大約占四成,輕騎兵占六成。重騎兵主要用於突擊,有必要也近身搏鬥。
第二次西征(1235-1242年)時蒙古重騎最常見的鎧甲是鐵片甲(外史稱之為lamellar armor),也有人穿鎖子甲和皮革護甲。鐵片甲本身可以抵禦彎刀的劈砍以及弓箭和其他投擲武器的穿刺,但是刀劍能輕易砍斷固定鐵片甲的皮筋,連續多次的劈砍可能導致鐵片甲崩裂。
同時期的歐洲重裝騎士一般全身(包括頭部)披戴鎖子甲,刀劍的劈砍不能損毀鎖子甲,但是箭和長矛能穿透,而且鎖子甲沉重,大大降低了騎兵的靈活性和速度。
而相對於重騎兵,輕騎兵在蒙古戰術體係中則更加重要,可以遠射、誘敵、警戒、迂回包抄甚至近戰,主要的打擊手段是密集放箭。
然而輕騎兵雖然重要,卻不代表他們的地位比重騎兵更高。輕騎兵一般隻戴圓型頭盔,身體和馬匹的護甲很少。輕騎兵們使用的蒙古複合反曲弓(弓背由木材、牛角和肌腱複合製成)的性能比歐洲當時最好的英國長弓(榆木或紫杉木製成)還優越,外史專家得出的結論是:蒙古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英國長弓分別為80磅和230米。
不過,有效射程並非指有效破甲射程,在著甲的明軍精銳麵前,破甲是十分困難的事。別說當前的“寒鐵寶甲”,即便是棉甲也難被箭矢射穿,要不然怎麽經常有將領“身被數十箭”而不死?
蒙古重騎和輕騎使用的近戰武器都是彎刀,在阿拉伯彎刀基礎上改良而成。刀身小而輕,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學理論。
“彎刀接觸敵人身體會沿著刀刃曲麵滑動”,不會砍入身體而拔不出,劈到鎧甲不易被震飛,因此可以連續劈砍。輕騎兵還攜帶一種帶鉤的矛或槍,可以用鉤把敵人拉下馬。由於槍頭有鉤,刺入敵人身體不會太深,容易拔出。
隨著蒙古左翼長期被大明“貿易製裁”,其麾下的重騎兵數量日趨減少,現在甚至已經隻能維持在一成左右,更加寶貴不已。
如果說輕騎兵在東亞各個時期的戰場上更多負責“遊擊”,那麽重騎兵則是破陣的專業戶,其在宋金之戰、宋蒙之戰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如今蒙古前軍全部是重騎兵,沒有鉤鐮槍配置,全部使用彎刀。
這樣的配置意味著布日哈圖沒有考慮自身傷亡,他將希望完全寄托在衝垮張萬邦部之後重騎兵對明軍造成直接殺傷之上。
<a href="http://m.beqege.cc" id="wzsy">beqege.cc</a>
而且,這批重騎兵雖然擺出了鋒矢陣,即整體雖然正麵衝鋒,但局部形成騎兵作戰典型的“斜入”。可無論如何,這樣的硬碰硬作戰,對方又有刺刀陣在,前軍重騎兵必將付出慘重代價。
此時,勇氣決定一切。
隨著火炮的暫時謝幕,明軍刺刀陣後方的三段擊開始打響。套路是一貫的套路,第一輪齊射造成了蒙古重騎兵近百人傷亡——這個數據比不上漠南和遼南那兩次,原因就在於布日哈圖前軍是有準備的,清一色使用了被甲的重騎兵。
第一輪火槍齊射由於刻意在較遠距離射擊以爭取後麵能多打一輪,因此殺傷力略有不足,造成的傷亡自然不算太大。
蒙古人無動於衷,繼續向前衝擊。很快,明軍打響了第二輪齊射,這一次殺傷力就遠超第一次了,兩百多名重騎兵瞬間損失。
蒙古人依舊無動於衷,甚至呐喊得更大聲了一些,繼續向前突進。他們距離明軍刺刀陣已經隻有百步之遙,對於衝陣中的騎兵而言,這點距離頂多夠明軍再打一輪齊射。
第三輪齊射毫無意外地打響,由於距離已經隻有五十步左右,雙方幾乎都能看清對方的眼睛,看到對方的神情。
蒙古人是狂熱中夾雜著某種憤怒,明軍是冷厲中夾雜著一些擔憂。但不論如何,第三輪齊射的效果與第二輪齊射相差無幾,又有至少兩百多名蒙古騎兵當場報銷。而且這一次,明軍能輕易看到他們身上的鎧甲被洞穿,血花四濺。
但此時,明軍的考驗才真正到了。三段擊已經打完,雖然退後的第一排火槍手已經換好了紙殼定裝彈,隨時可以繼續射擊,可是蒙古重騎兵已經衝到了刺刀陣前。
雖然這支重騎兵衝陣隊伍已經明顯比一開始變得薄弱了許多,戰前約莫兩千重騎兵,在兩輪炮火和三輪火槍齊射之後,現在可能隻剩下一千掛零,可是一千重騎兵一往無前地衝殺到刺刀陣麵前,刺刀陣真的能夠抵抗得住麽?
萬一抵抗不住,接下去怎麽辦?
戰場來不及思考,蒙古重騎兵現在沒有了遠程武器威脅,積壓的怒火完全釋放出來,凶猛地衝擊沒有絲毫猶豫。他們猙獰的麵孔說明了他們對眼前這支明軍刻骨銘心地仇恨。
以步製騎?現在看你還怎麽製!
但他們馬上就發現,他們一心隻關注明軍的火炮與火槍,卻忽視了某些“老舊武器”。
張萬邦臨時布置的“地澀”被蒙古重騎兵們紛紛踩踏,飛揚亂舞。很多被戰馬踩裂飛起的地澀將木板上的鐵蒺藜狠狠拍在了戰馬或者戰士身上。
蒙古重騎兵的戰馬具裝並非歐洲式的,防護並沒有那麽誇張,戰馬的腿部完全NUO露,被鐵蒺藜拍中會立刻喪失戰鬥力。於是又出現了一波無法避免的損失,兩百餘重騎兵倒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僅剩的八百重騎兵徹底憤怒了,他們紅了雙眼,心中的憤怒已經隻能用鮮血才能洗盡。布日哈圖以一千兩百最珍貴的重騎兵,換得了八百重騎兵抵近刺刀陣前沿。
沒有人還有心思去考慮劃算不劃算,一場血的較量由此展開。
----------
感謝書友“飲一壺灼酒”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飲一壺灼酒”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