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舜典》記載虞舜說過:“詩言誌、歌永言”。帝王如此聖教,早早便把詩歌的定義明確了下來。所以,鄭玄(公元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在《毛詩序》中說:“在心為誌、發言為詩”。就是說:暗藏心頭的誌氣,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就是詩。那麽,所謂詩歌創作,亦不過就是用文字記錄人間的情誌罷了。所以說,“詩人”就是一些擁有誌氣情懷的人啊。另外,在《論語?為政》中,孔夫子引申了《詩經?魯頌》裏話,並指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上麵例舉的聖言寶訓,如同詩的天啟符讖也。


    人有七情六欲,便會感應周邊萬物變化,進而詠歎歌舞,抒發誌氣胸懷,這是多麽自然而然的事情啊。遠古的葛天氏時代,模仿鳥名而成《玄鳥》曲調,而黃帝時節的《雲門》舞譜,也不會是空穴來風。至於唐堯《大唐》、虞舜《南風》兩首詩歌,還都是比較簡單的表情達意而已。到了功成名就的夏禹朝代,歌頌大禹的《九德》,顯然完善的都有理有節了,而太康道德淪喪之際,隨即便有《五子之歌》出來,對他諷刺勸誡。據此可見,詩歌用於美譽諷刺的功用,確實由來已久矣。曆經商朝到了周代,“雅”“頌”蔚然成風,《詩經》“四始”“六義”渾然一體。所以,那會兒的《詩經》內容,子夏(公元前507-420年姓卜名商春秋時晉國人“孔門十哲”之一)省察“素以為絢兮”,便透徹了忠信禮儀的根本;子貢(公元前520-456年複姓端木春秋末年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鑽研“如琢如磨”,而覺悟了精益求精的道理。鑒於此,孔夫子評價他倆已經具備可以交流《詩經》心得的資質水平了。伴隨姬周王朝的道德滑坡,采集民歌日漸凋敝。春秋年代,凡祭祀應酬和會盟引薦,主賓慣常吟誦《詩經》舊作,借以顯示彼此的身份尊貴和誌氣才華。於是,楚國怨聲載道,時有《離騷》懷憂諷諫;秦始皇廢書坑儒,伴生《仙真人》附會穿鑿。


    漢代伊始,時尚四言詩,首當其衝的當屬韋孟(公元前228?-156年西漢彭城人),其匡惡諷諫的格調,承繼了姬周時代的風範。漢武帝賞識文學,建造了柏梁台,君臣吟詩,七言成句。當此時也,文壇俊傑嚴助(公元前?-前122年本名莊助西漢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其辭章飄逸繁華,卻沒有固定規製。漢成帝(劉驁公元前51-前7年西漢第12位皇帝)時期,劉向(約公元前77-前6年字子政沛縣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奉命輯錄詩品,朝廷內外入選佳作三百餘篇,卻不曾見五言詩文。因此,後來流傳的李陵(公元前134-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西漢名將)、班婕婌(公元前48-公元2年漢成帝妃子西漢女作家)作品,被懷疑是偽作。其實,在《詩經?召南》的《行露》中,五言詩已經初露端倪,而《孟子?離婁》《楚辭?漁夫》裏麵的《滄浪歌》,則完全屬於五言歌詞了。另外,春秋故事,晉國猶施的《暇豫歌》,而近代輯錄漢成帝民間的《邪徑謠》,均可佐證五言詩句,確鑿由來已久矣。像五言佳作《古詩十九首》,有的說是枚乘作品,但其中《冉冉孤生竹》一篇,卻是傅毅(公元?-約90年字武仲扶風茂陵人東漢辭賦家)的手筆,單單比較裏麵字詞文采,他們大致都屬於兩漢時期的作品吧。若進一步核查深究其文體內容,因樸實率真而不粗俗,語句婉轉並善假於物,情感悲切惆悵而真實感人,據此足堪五言詩之桂冠也。至於張衡的《怨詩》,不但清新典雅,尚且回味無窮,而他那歌詠仙人的詩及其節律舒緩的歌,不僅優雅別致,還有新的韻味。


    東漢末年的建安時節,五言詩如日中天,各路豪駿,奔騰馳騁,踴躍驅遣。曹丕、曹植兄弟爭鋒,並駕齊驅,而王粲、徐幹、應瑒、劉禎緊隨左右,各顯其能。縱觀他們詩文內容,或憐風惜月,或戲池遊苑,或述恩顯榮,或酗酒酣宴,一個個任意頤指使氣,一首首敢於慷慨陳詞,坦蕩的是磊落情懷,傾盡的唯稟賦天才。再看他們的藝術造詣,一段段表情達意,不再拘泥纖細乖巧,一行行遣詞造句,更是唯求簡潔明了……這就是建安文風的共性所在。


    曹魏正始年間,道家玄學興盛,“清談、避世、成仙”之雜詩泛濫,像何宴(公元?-249年字平叔南陽宛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玄學家)等人,言辭輕率淺薄,內容玄虛不實。唯有嵇康,誌氣清高挺拔,文風狷介軒昂,而阮籍誌趣幽閉深邃,文辭哀怨隱晦。再如:著有《百一詩》的應璩(公元190-252年字休璉汝南南頓人應瑒之弟),遣詞成句盡管詭譎,但道理閃現,卻直白透徹,由此逆境存身,堪稱獨樹一幟……這裏麵正直率真的格調,應屬建安文學的遺風。


    轉入晉代以來,詩人們逐漸傾向輕率飄逸,像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三兄弟)、二潘(潘嶽、潘尼叔侄)、左思、二陸(陸機、陸雲兄弟)數人,盤踞文壇之上,大致齊眉比肩。他們的詩文,字詞文句熱衷鋪張浮誇,完全延續了正始流俗,而在誌氣情調方麵,若論剛健柔美,遠遠遜色於建安風骨,特別是有的矜持著像對偶排比的格式,刻意尋求字詞韻律的迤邐奧妙,而有的遣詞造句竭力應合時俗潮流,借以顯示自我的才華門第……這大致概括了西晉時期的文化風氣。


    東晉偏安江左,風氣愈發沉溺道門玄學,文化才俊蔑視投身時事政務,世族大家熱衷清談玄理幻虛。所以,自袁宏(公元約328-約376年字彥伯陳郡陽夏人東晉玄學家文學家史學家)、孫綽(公元314-371年字興公中都人東晉玄言詩人)以來,雖然文采時有雕琢絢麗者,但究其內容,一概清談說玄也,故而無出其右者。所以,唯有郭璞(公元276-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人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的《遊仙詩》,拔地而起,名重一時。劉宋初期,兩晉文風雖有延續,但變革已露端倪。道門玄學日漸消退,而寄情山水的欣欣向榮。於是,詩人們竭力謀求布滿全篇的對偶對仗,用以標榜文采水準,甚至不惜一擲千金,僅為了苛求一字的新奇。所以,凡描繪景物,無不極致逼真,每斟字酌句,極度推敲反複,唯求標新立異,夢想一鳴驚人……這正是近代詩人競相追逐的理想目標。


    縱觀詩歌發展源流,其中的變化進步,即便不是一目了然,依然可以顯而易見。歸納這裏麵變化的一些相同與不同的特點,也就不難把握各個階段文化潮流的風氣特質和主流方向。大致而言,典雅溫潤的四言詩,應是詩歌走向規範的標誌,而五言詩的音調平和,以清冽華麗見長,虛實簡繁均可適用,以至於文人雅士,偏愛有加,推崇備至。像張衡抓住了四言詩的典雅,而嵇康汲取了四言詩的溫潤;張華凝集了五言詩的清冽,而張協發揮了五言詩的華麗;至於兼容並蓄且能得其精氣神者,應屬曹植、王粲,而偏長一端並能勝於藍者,首推左思、劉禎。然而,在內容形式上,盡管詩歌存在一定的規矩方圓,但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卻因人而異,自然各取所需,貴在隨心所欲。所以在他們之中,能夠達到麵麵俱到和融匯圓通者,實屬鳳毛麟角。恰恰如此,任何事物一旦通透其中的難點所在,隨之簡單易做,反爾迎刃而解了,此即“知難行易”者也;同樣,若輕率認定詩歌創作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情,隨即而來的必定是舉步維艱的困境,即“知易行難”也。再者,像三言詩、六言詩和雜言詩,源頭也可歸入《詩經》中間;還有拆字詩,根本在於滿足圖讖的需要;回文詩,則是道家故弄玄虛的幽冥演示;聯句詩,不過就是延續了《柏梁台詩》的體裁……總之,類似這樣一些在字數、形式、內容上,或繁或簡,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卻同樣是寄情言誌的文章,都可以劃入詩歌範疇,也就不再贅述了。


    總而言之:億萬民生兮,生而有誌兮;誌而詠歌兮,歌文載冊兮。詩發三皇漸成風,流落“二南”始達功。天理人情貴自然,政教藝術尚自由。蓋世華章不間斷,文采風骨永流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文心雕龍新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克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克諧並收藏文心雕龍新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