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
“哀”呢?《逸周書?諡法解五十四》上說:“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因此,從字形本義上,
“哀”是指經過的時間較短,便完結了;從字源音義上,哀就是依,因為悲傷依從內心感受,故叫哀。
古代的人們,像專門用書寫文字來表達哀思的對象,通常都是針對小輩,尤其是因疾病夭折的孩子,一般不會針對老年人。
例如《詩經?秦風?黃鳥》中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是何等淒厲悲慘啊!秦穆公死後用子車氏三個兒子殉葬,人們竟然喊出
“願意用我們一百多人來換取這三個好孩子生命”的哭嚎。這就是此詩作者,為了三個沒有疾病而早亡的孩子,所要表達的哀辭吧。
漢武帝封禪時,伴隨漢武帝登上泰山的霍去病兒子霍嬗猝死,漢武帝為此寫了一首
“傷霍嬗”的詩,也屬於哀辭之類。東漢時,汝陽王去世,崔瑗的哀辭打破了以往慣例,其中語句,像
“履突鬼門”,於措辭寓意上,明顯怪誕不經;再如
“駕龍乘雲”,更像遊仙褻玩,完全沒有了悲傷哀痛的心意;至於結尾中的五言句式,可能是模仿漢武帝的哀辭吧。
同一時期的文人,譬如蘇順、張升等,在哀文寫作上,雖然已經嶄露頭角而才華畢見,但還沒有達到觸及心靈的深刻程度。
曹魏建安時節,單論哀辭創作上的傑作,唯有徐幹可圈可點吧,尤其他的《行女哀辭》,頗令人傷感。
西晉以來,潘嶽(公元247-300年即潘安著名文學家)吸取前人所長,哀辭作品臻於完美。
其文辭周全婉轉,哀情殷切傷悲,敘事繁簡如傳記,結語臨摹似詩經,雖四言節拍韻律,但沒有拖遝重複。
所以整體上,義理中規中矩,文辭委婉流暢,體例貌似陳舊而內容十分新穎,譬如《金鹿哀辭》和《為任子鹹妻作孤女澤蘭哀辭》兩篇,可謂前無古人,亦後無來者也。
歸結上述例證,再論哀辭寫作的要點,就是要於情感上著重體現痛心悲傷,並於詞語上重在表達愛憐惜別。
針對夭折的未成年人,因為他們還談不上有立德立行的人生成就,所以讚譽著重於聰慧,悼念著眼於容貌。
所以,隻有發自內心感受,唯有出自情真意切的哀辭,才能恰如其分和恰到好處。
如果僅是為了書寫哀辭,而刻意杜撰哀文,必定奢華浮誇。奢華浮誇的哀辭,必定華而不實。
唯有情到痛處悲自生,隻有文到悲處淚自流,這樣才是哀辭的精品啊。
何為吊呢?據《爾雅?釋詁第一》解釋:“吊,至也。”而在《詩經?小雅》的《天保》這首詩中,有這樣的話:“神之吊矣,詒爾多福。”所以,從遠古意義上講,像神仙下凡人間來問寒問暖的行為,就是吊。
凡有名望的人,在正常死亡的情況下,都要定諡號,置辦喪事,這既是十分常見,也是特別莊重的世俗禮節。
所以遇到喪事,親朋故舊一般都要登門吊唁哀悼,這時候就需要有一些專門表達此刻心情的言辭。
另外,按照古代禮儀風俗,像壓死、淹死這樣的意外死亡,是不能使用
“吊”這種慰問方式的。但是,春秋時代,宋國發大水、鄭國遭火災之時,各國都派人前往慰問,其理由是國家遭殃而民生夭亡,所以給予哀吊;另外,像晉國修築虒祁宮、齊國攻占燕城池之際,鄰國派人祝賀,但史趙(春秋晉國太史)和蘇秦(字季子戰國時縱橫家)都認為,類似勞民傷財、樹敵結怨的亡國不義行為,與其說祝賀,不如稱哀吊。
上述例舉,之所以在此劃入了哀吊之中,是因為有的驕奢荒逸必定隕落早亡,有的狂妄乖離已經病入膏肓,有的生不逢時注定窮途末路,有的恃才傲物已經自掘墳墓,所以追念類似一些人物故事,名為
“吊”,亦不為過。至於其他情狀,再如賈誼渡湘水,睹物思人,感慨而作《吊屈原文》,其中情理兼顧自然恰切,語句生動感人至深,應該屬於哀吊文體走向成熟的標誌性傑作。
隨後,司馬相如的《哀秦二世賦》,完全符合哀賦的體裁。桓譚曾經評價司馬相如的《哀秦二世賦》,不但傷心悲愴,而且令人歎息。
《哀秦二世賦》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程度,關鍵在於結尾部分,深刻切中要害,悲從聯想中來。
楊子雲自述為了吊屈原,而作《反離騷》,雖然處心積慮,但是效果平平;因其深刻內涵沒有表達清楚,所以辭藻韻律,反而頗顯臃腫。
班彪的《悼離騷》和蔡邕的《吊屈原文》,都善於質疑提問;他們追隨賈誼的哀吊文體,卻沒能與他並駕齊驅。
胡廣的《吊夷齊文》和阮瑀的《吊伯夷文》,都隻是一味褒獎,並且過於平淡無奇;而王粲的《吊夷齊文》,其中揶揄質疑內容,確實寫得很有功夫。
比較三者的《吊夷齊文》,胡廣、阮瑀熱衷讚賞伯夷、叔齊的超脫清高,但王粲顯然不滿其狹隘固執,這隻是各自立場觀點不同罷了。
其它,像禰衡的《吊張衡文》,盡管詞韻奢華,弊在意境膚淺;而陸機的《吊魏武帝文》,雖然序寫得很巧妙,但正文過於繁雜。
到此之後,再沒有值得稱道的作品了。慰問吊唁雖然是十分古老的形式,但哀辭吊文究竟具備怎樣的內容,卻一直沒有明確規定。
哀文,一旦措辭華麗而又音韻沉重,則更貼近賦的內容形式。所以說,哀文的義理中正是準繩,宣揚美德是原則,裏麵可以剖析對錯得失,但是表達哀思,必須要有理有節。
若能如此,對於哀辭吊文而言,雖不中不遠矣。總而言之:哀辭原本隻是針對弱小夭折的人群。
如同哀憐尚沒有開花結果便敗落凋零的草木一樣,這是亙古以來一直不曾改變的傷情悲痛啊。
即便是天才通才,在書寫哀辭吊文時,同樣容易陷入茫然失控的境地。
天地之間,事關生離死別的情愫,過去千載,未來萬年,此事難周全!
所以,哀文吊辭,不過圖個念想,表達心意足矣。
“哀”呢?《逸周書?諡法解五十四》上說:“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因此,從字形本義上,
“哀”是指經過的時間較短,便完結了;從字源音義上,哀就是依,因為悲傷依從內心感受,故叫哀。
古代的人們,像專門用書寫文字來表達哀思的對象,通常都是針對小輩,尤其是因疾病夭折的孩子,一般不會針對老年人。
例如《詩經?秦風?黃鳥》中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是何等淒厲悲慘啊!秦穆公死後用子車氏三個兒子殉葬,人們竟然喊出
“願意用我們一百多人來換取這三個好孩子生命”的哭嚎。這就是此詩作者,為了三個沒有疾病而早亡的孩子,所要表達的哀辭吧。
漢武帝封禪時,伴隨漢武帝登上泰山的霍去病兒子霍嬗猝死,漢武帝為此寫了一首
“傷霍嬗”的詩,也屬於哀辭之類。東漢時,汝陽王去世,崔瑗的哀辭打破了以往慣例,其中語句,像
“履突鬼門”,於措辭寓意上,明顯怪誕不經;再如
“駕龍乘雲”,更像遊仙褻玩,完全沒有了悲傷哀痛的心意;至於結尾中的五言句式,可能是模仿漢武帝的哀辭吧。
同一時期的文人,譬如蘇順、張升等,在哀文寫作上,雖然已經嶄露頭角而才華畢見,但還沒有達到觸及心靈的深刻程度。
曹魏建安時節,單論哀辭創作上的傑作,唯有徐幹可圈可點吧,尤其他的《行女哀辭》,頗令人傷感。
西晉以來,潘嶽(公元247-300年即潘安著名文學家)吸取前人所長,哀辭作品臻於完美。
其文辭周全婉轉,哀情殷切傷悲,敘事繁簡如傳記,結語臨摹似詩經,雖四言節拍韻律,但沒有拖遝重複。
所以整體上,義理中規中矩,文辭委婉流暢,體例貌似陳舊而內容十分新穎,譬如《金鹿哀辭》和《為任子鹹妻作孤女澤蘭哀辭》兩篇,可謂前無古人,亦後無來者也。
歸結上述例證,再論哀辭寫作的要點,就是要於情感上著重體現痛心悲傷,並於詞語上重在表達愛憐惜別。
針對夭折的未成年人,因為他們還談不上有立德立行的人生成就,所以讚譽著重於聰慧,悼念著眼於容貌。
所以,隻有發自內心感受,唯有出自情真意切的哀辭,才能恰如其分和恰到好處。
如果僅是為了書寫哀辭,而刻意杜撰哀文,必定奢華浮誇。奢華浮誇的哀辭,必定華而不實。
唯有情到痛處悲自生,隻有文到悲處淚自流,這樣才是哀辭的精品啊。
何為吊呢?據《爾雅?釋詁第一》解釋:“吊,至也。”而在《詩經?小雅》的《天保》這首詩中,有這樣的話:“神之吊矣,詒爾多福。”所以,從遠古意義上講,像神仙下凡人間來問寒問暖的行為,就是吊。
凡有名望的人,在正常死亡的情況下,都要定諡號,置辦喪事,這既是十分常見,也是特別莊重的世俗禮節。
所以遇到喪事,親朋故舊一般都要登門吊唁哀悼,這時候就需要有一些專門表達此刻心情的言辭。
另外,按照古代禮儀風俗,像壓死、淹死這樣的意外死亡,是不能使用
“吊”這種慰問方式的。但是,春秋時代,宋國發大水、鄭國遭火災之時,各國都派人前往慰問,其理由是國家遭殃而民生夭亡,所以給予哀吊;另外,像晉國修築虒祁宮、齊國攻占燕城池之際,鄰國派人祝賀,但史趙(春秋晉國太史)和蘇秦(字季子戰國時縱橫家)都認為,類似勞民傷財、樹敵結怨的亡國不義行為,與其說祝賀,不如稱哀吊。
上述例舉,之所以在此劃入了哀吊之中,是因為有的驕奢荒逸必定隕落早亡,有的狂妄乖離已經病入膏肓,有的生不逢時注定窮途末路,有的恃才傲物已經自掘墳墓,所以追念類似一些人物故事,名為
“吊”,亦不為過。至於其他情狀,再如賈誼渡湘水,睹物思人,感慨而作《吊屈原文》,其中情理兼顧自然恰切,語句生動感人至深,應該屬於哀吊文體走向成熟的標誌性傑作。
隨後,司馬相如的《哀秦二世賦》,完全符合哀賦的體裁。桓譚曾經評價司馬相如的《哀秦二世賦》,不但傷心悲愴,而且令人歎息。
《哀秦二世賦》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程度,關鍵在於結尾部分,深刻切中要害,悲從聯想中來。
楊子雲自述為了吊屈原,而作《反離騷》,雖然處心積慮,但是效果平平;因其深刻內涵沒有表達清楚,所以辭藻韻律,反而頗顯臃腫。
班彪的《悼離騷》和蔡邕的《吊屈原文》,都善於質疑提問;他們追隨賈誼的哀吊文體,卻沒能與他並駕齊驅。
胡廣的《吊夷齊文》和阮瑀的《吊伯夷文》,都隻是一味褒獎,並且過於平淡無奇;而王粲的《吊夷齊文》,其中揶揄質疑內容,確實寫得很有功夫。
比較三者的《吊夷齊文》,胡廣、阮瑀熱衷讚賞伯夷、叔齊的超脫清高,但王粲顯然不滿其狹隘固執,這隻是各自立場觀點不同罷了。
其它,像禰衡的《吊張衡文》,盡管詞韻奢華,弊在意境膚淺;而陸機的《吊魏武帝文》,雖然序寫得很巧妙,但正文過於繁雜。
到此之後,再沒有值得稱道的作品了。慰問吊唁雖然是十分古老的形式,但哀辭吊文究竟具備怎樣的內容,卻一直沒有明確規定。
哀文,一旦措辭華麗而又音韻沉重,則更貼近賦的內容形式。所以說,哀文的義理中正是準繩,宣揚美德是原則,裏麵可以剖析對錯得失,但是表達哀思,必須要有理有節。
若能如此,對於哀辭吊文而言,雖不中不遠矣。總而言之:哀辭原本隻是針對弱小夭折的人群。
如同哀憐尚沒有開花結果便敗落凋零的草木一樣,這是亙古以來一直不曾改變的傷情悲痛啊。
即便是天才通才,在書寫哀辭吊文時,同樣容易陷入茫然失控的境地。
天地之間,事關生離死別的情愫,過去千載,未來萬年,此事難周全!
所以,哀文吊辭,不過圖個念想,表達心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