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懂得智慧藝術,並且知識廣博的人,善於暢談書寫,通常言辭熱情洋溢,充滿了勃勃生機。敢於闖蕩藝術天地,且屬於才情誌趣高雅者,一般鍾情標新立異,最終趨於追求極端精致。
戰國時楚國的宋玉,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反而不被世俗賞識,頗遭時人譏諷。他在一篇《對楚王問》中,侃侃而談,從下裏巴人到陽春白雪,不僅揭示了曲高和寡的無奈,還表達了鳥鳳魚鯤的自覺。類似這種托物言誌的文章,之所以趾高氣昂竟至於胸襟坦蕩到如此程度,究其根本,就在於正氣凜然,如氣貫長虹也。
西漢枚乘,使用豔詞麗句,已經達到遊刃有餘的地步。他的《七發》一文,豔詞堆砌如浮雲變幻,麗句起伏像狂風襲塵;其提問直擊本能嗜好,七情六欲的渲染,極盡奢華滿足之能事;整篇文章,起自慫恿邪念,歸於節製扶正;根本目的,借此勸誡富家官宦子弟,務必從善如流。
西漢末年,楊雄在天祿閣,披覽群書,靜思默想;借鑒古人睿智哲言,始創《連珠》文體;此種體例,雖然篇幅短小,但義理清澈,正所謂妙語連珠,晶瑩剔透。
例舉上麵三種文體,若把文章篇籍整個比喻成參天大樹,他們都不過是短小精悍的枝蔓而已。而且這一類文體的地位和屬性,更像文人雅士在閑暇娛樂時,喜好把玩欣賞的一些奇巧靈怪的藝術精品罷了。
自宋玉《對楚王問》之後,行文效仿其情誌格調者,前有東方朔的《答客難》,暢談“異時異事”借古諷今,例說“優柔自得”善言巧辯,借用“管窺蠡測”詼諧慰己;後有楊雄的《解嘲》,辯解“世亂不足、世治有餘”,羅列曆史故事,姓氏名誰循環往複,音容笑貌如數家珍。後世承繼倆人足跡者,東漢時期,有班固的《答賓戲》,言之鑿鑿,長篇大論“功名不可偽立”也;再有崔駰的《達旨》,闡述“險則救俗、平則守禮、舉以公心、不私其體”,可謂賢達君子的處世箴言;還有張衡的《應間》,喟歎觀同見異,弘揚“不患無名患所以立”本義,論說堪稱嚴謹雅正。到了東漢末年,崔寔的《答譏》,侃談量力而行,“愛餌銜鉤、悔在鸞刀”淺顯易懂,猶在耳畔;蔡邕的《釋誨》,詮釋審時度勢,“世治責人以禮、世亂考人以功”義理清晰,娓娓動聽。步入東晉之後,郭璞的《客傲》,雍容大度,“欣黎黃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之情誌鮮明,堪稱風度翩翩。以上各家雖然相互摹仿,但確實爭奇鬥豔,均屬傑出之作。其他同一時期者,另有曹植的《客問》(亡軼),文辭雅致但義理寬泛;再者,庾敳的《客谘》(亡軼),內容繁多且文辭孱弱。盡管像這一類對問應答的文章還有許多,但他們原本沒有明確規範的體例格式。究本溯源,這種有問有答的場景假設,最初隻是為了抒發作者十分壓抑憤懣的情誌胸懷,並且越是位於挫敗低迷的自覺難堪的尷尬處境,越是理直氣壯地抒發胸懷,極力展示自我抱負理想。如同屯卦之中看到泰卦,必須有上下翻飛的自由想象和富麗堂皇的詞語表達,才有可能達到驚世駭俗、出奇製勝。這也就是此等文體的本來麵目和特色目的吧。
繼西漢枚乘《七發》之後,像《七激》《七依》《七辨》《七厲》《七啟》等使用“七”命題的對話論文,蜂擁而出,接踵摩肩。由此也可看出《七發》一文,恰似鶴立雞群,如同林中響箭,確實擁有了極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到東漢之後,傅毅的《七激》,抓住了《七發》成文的骨幹,而且更加簡明扼要;崔駰的《七依》,發展了《七發》知識廣博的氣勢,竟然愈發雅正巧妙;而張衡的《七辯》,思慮縝密,意義深刻;崔瑗的《七蘇》(亡軼或為《七厲》遺留片語),書本清源,立義純正;曹植的《七啟》,想象構圖,富麗堂皇;王粲的《七釋》,語調平和,就事論事。從東漢末年桓麟的《七說》到西晉左思的《七諷》中間,類似上述在題目中都有“七”的模仿作品,還有十家之多,他們有的辭藻華麗,但道理不精辟,而有的道理純粹,但文辭欠瑰麗。歸納這一些代表性作品,亦不難看出,他們的共性,無外乎高談宮闕樓閣的壯麗華貴,盛讚田野獵玩的熱烈鋪張,描繪服飾珍饈的稀缺奇寶,誇獎樂舞美女的勾人魂魄。之所以有如此極致浮誇的豔詞美句,以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場景構圖,目的就在於通過驚心動魄和振聾發聵的形式手段,達到所謂“要言妙道”的藝術境界。若換個說法,也就是“先以極度虛擬誇張開始而又以平淡穎悟反正結束”。但在實際上,這種文體正麵的勸誡諷諫太少,而反麵的淫奢誘惑過多,由此兩者比例失衡,反而弊多利少。所以當初揚雄,便針對這種文體,有過這樣的評價:“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其意思是說,就像是整場音樂會,滿耳灌輸的全是靡靡之音,隻是在結束時才出現了幾個高雅音符!你說它是高雅呢?還是粗俗哩?另外,在上麵例舉中,唯有崔瑗的《七蘇》,引述的都是聖賢故事,宣教的全是儒家之道,盡管文辭不很突出,但立意十分正經卓越吧。
緊隨楊子雲《連珠》文之後,模仿類似文體的作品,也開始層出不窮。例如東漢的杜篤(公元?-78年字季雅京兆杜陵人學者)、賈逵(公元174-228年字梁道本名衢河東襄陵人漢末三國時名臣)之輩,劉珍(公元?-約126年又名劉寶字秋孫或秘孫南陽郡蔡陽縣人史學家)、潘勖(公元?-215年初名芝字元茂中牟人)之流,他們杜撰的連珠文,本意是想把字詞文意連貫的如同晶瑩珍珠,反而連接成了一串串死魚眼球;如果臨摹效仿落得這樣一種水平程度,又與邯鄲學步和東施效顰,有什麽兩樣呢?在這期間,隻有陸機的《演連珠》數十篇,絞盡腦汁,集思廣益,頗有義理新穎之處,但其斷章組詞,也過於冗長臃腫了!難道這種“連珠”文體,真的像《列仙傳》朱仲賣的珍珠一樣,越大越多越值錢嗎?其實不然,文章如果既要短小還能周全,就必須貌似悠閑自得的信手拈來,仿佛是不經意間的出口成章,且還能令人回味無窮,並經得起品咂琢磨,還要值得思慮再三。所以說,像這樣一種文體之所以金貴精妙,就在於“義明詞淨、事圓音澤”,如同一顆顆依次落地的晶瑩珍珠,不僅是擲地有聲和光彩照人,而且還要奔騰跳躍,並且旋轉不停,真格的令人賞心悅耳和目不轉睛……這才是連珠文的精神所在。
追溯漢代以來,凡歸屬於雜文裏麵的文章類別名稱,一直雜亂無章。他們有的叫“典、誥、誓、問”;有的叫“覽、略、篇、章”;還有的叫“曲、操、弄、引”,甚至有的叫“吟、諷、謠、詠”等等。其實,將這些種類概括在一起,確實都可以定義為雜文。但是,分析每一名稱又有相互對應的內容意義,這恰恰說明他們都有各自的類別歸屬。所以,關於物以類聚之中還有交叉連帶關係等事項,在這裏就不再詳細討論了。
總而言之:何為聖賢?怎成學霸?飽學極致,無堅不摧。負文揮墨,點石成金。腥嗅愈烈,蠅蛆愈緊。古之追逐,群星璀璨;今之粉絲,一鍋稀爛。怎可堪東施效顰,惡心了不敢再看。
戰國時楚國的宋玉,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反而不被世俗賞識,頗遭時人譏諷。他在一篇《對楚王問》中,侃侃而談,從下裏巴人到陽春白雪,不僅揭示了曲高和寡的無奈,還表達了鳥鳳魚鯤的自覺。類似這種托物言誌的文章,之所以趾高氣昂竟至於胸襟坦蕩到如此程度,究其根本,就在於正氣凜然,如氣貫長虹也。
西漢枚乘,使用豔詞麗句,已經達到遊刃有餘的地步。他的《七發》一文,豔詞堆砌如浮雲變幻,麗句起伏像狂風襲塵;其提問直擊本能嗜好,七情六欲的渲染,極盡奢華滿足之能事;整篇文章,起自慫恿邪念,歸於節製扶正;根本目的,借此勸誡富家官宦子弟,務必從善如流。
西漢末年,楊雄在天祿閣,披覽群書,靜思默想;借鑒古人睿智哲言,始創《連珠》文體;此種體例,雖然篇幅短小,但義理清澈,正所謂妙語連珠,晶瑩剔透。
例舉上麵三種文體,若把文章篇籍整個比喻成參天大樹,他們都不過是短小精悍的枝蔓而已。而且這一類文體的地位和屬性,更像文人雅士在閑暇娛樂時,喜好把玩欣賞的一些奇巧靈怪的藝術精品罷了。
自宋玉《對楚王問》之後,行文效仿其情誌格調者,前有東方朔的《答客難》,暢談“異時異事”借古諷今,例說“優柔自得”善言巧辯,借用“管窺蠡測”詼諧慰己;後有楊雄的《解嘲》,辯解“世亂不足、世治有餘”,羅列曆史故事,姓氏名誰循環往複,音容笑貌如數家珍。後世承繼倆人足跡者,東漢時期,有班固的《答賓戲》,言之鑿鑿,長篇大論“功名不可偽立”也;再有崔駰的《達旨》,闡述“險則救俗、平則守禮、舉以公心、不私其體”,可謂賢達君子的處世箴言;還有張衡的《應間》,喟歎觀同見異,弘揚“不患無名患所以立”本義,論說堪稱嚴謹雅正。到了東漢末年,崔寔的《答譏》,侃談量力而行,“愛餌銜鉤、悔在鸞刀”淺顯易懂,猶在耳畔;蔡邕的《釋誨》,詮釋審時度勢,“世治責人以禮、世亂考人以功”義理清晰,娓娓動聽。步入東晉之後,郭璞的《客傲》,雍容大度,“欣黎黃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之情誌鮮明,堪稱風度翩翩。以上各家雖然相互摹仿,但確實爭奇鬥豔,均屬傑出之作。其他同一時期者,另有曹植的《客問》(亡軼),文辭雅致但義理寬泛;再者,庾敳的《客谘》(亡軼),內容繁多且文辭孱弱。盡管像這一類對問應答的文章還有許多,但他們原本沒有明確規範的體例格式。究本溯源,這種有問有答的場景假設,最初隻是為了抒發作者十分壓抑憤懣的情誌胸懷,並且越是位於挫敗低迷的自覺難堪的尷尬處境,越是理直氣壯地抒發胸懷,極力展示自我抱負理想。如同屯卦之中看到泰卦,必須有上下翻飛的自由想象和富麗堂皇的詞語表達,才有可能達到驚世駭俗、出奇製勝。這也就是此等文體的本來麵目和特色目的吧。
繼西漢枚乘《七發》之後,像《七激》《七依》《七辨》《七厲》《七啟》等使用“七”命題的對話論文,蜂擁而出,接踵摩肩。由此也可看出《七發》一文,恰似鶴立雞群,如同林中響箭,確實擁有了極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到東漢之後,傅毅的《七激》,抓住了《七發》成文的骨幹,而且更加簡明扼要;崔駰的《七依》,發展了《七發》知識廣博的氣勢,竟然愈發雅正巧妙;而張衡的《七辯》,思慮縝密,意義深刻;崔瑗的《七蘇》(亡軼或為《七厲》遺留片語),書本清源,立義純正;曹植的《七啟》,想象構圖,富麗堂皇;王粲的《七釋》,語調平和,就事論事。從東漢末年桓麟的《七說》到西晉左思的《七諷》中間,類似上述在題目中都有“七”的模仿作品,還有十家之多,他們有的辭藻華麗,但道理不精辟,而有的道理純粹,但文辭欠瑰麗。歸納這一些代表性作品,亦不難看出,他們的共性,無外乎高談宮闕樓閣的壯麗華貴,盛讚田野獵玩的熱烈鋪張,描繪服飾珍饈的稀缺奇寶,誇獎樂舞美女的勾人魂魄。之所以有如此極致浮誇的豔詞美句,以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場景構圖,目的就在於通過驚心動魄和振聾發聵的形式手段,達到所謂“要言妙道”的藝術境界。若換個說法,也就是“先以極度虛擬誇張開始而又以平淡穎悟反正結束”。但在實際上,這種文體正麵的勸誡諷諫太少,而反麵的淫奢誘惑過多,由此兩者比例失衡,反而弊多利少。所以當初揚雄,便針對這種文體,有過這樣的評價:“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其意思是說,就像是整場音樂會,滿耳灌輸的全是靡靡之音,隻是在結束時才出現了幾個高雅音符!你說它是高雅呢?還是粗俗哩?另外,在上麵例舉中,唯有崔瑗的《七蘇》,引述的都是聖賢故事,宣教的全是儒家之道,盡管文辭不很突出,但立意十分正經卓越吧。
緊隨楊子雲《連珠》文之後,模仿類似文體的作品,也開始層出不窮。例如東漢的杜篤(公元?-78年字季雅京兆杜陵人學者)、賈逵(公元174-228年字梁道本名衢河東襄陵人漢末三國時名臣)之輩,劉珍(公元?-約126年又名劉寶字秋孫或秘孫南陽郡蔡陽縣人史學家)、潘勖(公元?-215年初名芝字元茂中牟人)之流,他們杜撰的連珠文,本意是想把字詞文意連貫的如同晶瑩珍珠,反而連接成了一串串死魚眼球;如果臨摹效仿落得這樣一種水平程度,又與邯鄲學步和東施效顰,有什麽兩樣呢?在這期間,隻有陸機的《演連珠》數十篇,絞盡腦汁,集思廣益,頗有義理新穎之處,但其斷章組詞,也過於冗長臃腫了!難道這種“連珠”文體,真的像《列仙傳》朱仲賣的珍珠一樣,越大越多越值錢嗎?其實不然,文章如果既要短小還能周全,就必須貌似悠閑自得的信手拈來,仿佛是不經意間的出口成章,且還能令人回味無窮,並經得起品咂琢磨,還要值得思慮再三。所以說,像這樣一種文體之所以金貴精妙,就在於“義明詞淨、事圓音澤”,如同一顆顆依次落地的晶瑩珍珠,不僅是擲地有聲和光彩照人,而且還要奔騰跳躍,並且旋轉不停,真格的令人賞心悅耳和目不轉睛……這才是連珠文的精神所在。
追溯漢代以來,凡歸屬於雜文裏麵的文章類別名稱,一直雜亂無章。他們有的叫“典、誥、誓、問”;有的叫“覽、略、篇、章”;還有的叫“曲、操、弄、引”,甚至有的叫“吟、諷、謠、詠”等等。其實,將這些種類概括在一起,確實都可以定義為雜文。但是,分析每一名稱又有相互對應的內容意義,這恰恰說明他們都有各自的類別歸屬。所以,關於物以類聚之中還有交叉連帶關係等事項,在這裏就不再詳細討論了。
總而言之:何為聖賢?怎成學霸?飽學極致,無堅不摧。負文揮墨,點石成金。腥嗅愈烈,蠅蛆愈緊。古之追逐,群星璀璨;今之粉絲,一鍋稀爛。怎可堪東施效顰,惡心了不敢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