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文獻中,凡標注“諸子”的作品文籍,一般都是以往蓋棺定論的著名聖賢大德者,用以闡述個人見識和抒發獨自情懷的字詞文句。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魯國大夫叔孫豹(公元前?-537年姬姓叔孫氏名豹諡號穆史稱叔孫穆子或叔孫穆叔)說過一句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普通百姓民眾,慣常群居雜處,日間俗務紛擾,朝夕身心勞頓,一般難言功德揚名。所謂君子,讀書師學,處身立世,時常痛心疾首者,莫過於功德名譽,難以昭彰顯著;其中,唯有睿智聰慧,才華出眾者,著書立說,揚名千載,如日月光輝普照天地。像古時候黃帝的大臣風後、力牧以及商湯的大臣伊尹等人,皆是如此。
上古時代,能夠冠名諸子的名家文言著述,起初都是一些傳說風聞而已。到了戰國年代,才陸續將他們編輯入冊,並開始廣泛永久傳播。據說當初楚國的先人鬻熊已經悟道明哲,周文王曾經向他拜師求教,這段佳話後來記載於《鬻子》一書中。《鬻子》應是最早把“子”寫入書本標題的文集。春秋時,周王朝的官吏李伯陽(姓李名耳諡聃故稱老聃)熟悉古代禮儀,孔子曾經專門登門拜訪。所以冠名《老子》的一書,旨在詮釋道德理念,曆來位居諸子百家之首。其實,由曆史故事來看。鬻熊隻應算是周文王的朋友,而李耳隻能屬於孔子的老師。他們彼此之間,作為同時代的聖賢名人,都有各自著述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或稱為“經”,或稱為“子”,其實質性地位和性質並不完全等同。
到了戰國時代,當七國爭雄激戰正酣,各式各樣英雄豪傑蜂擁而出。孟軻秉承儒家風範,宣揚克己複禮;莊周仰仗道風仙骨,號召自由翱翔;墨翟堅守節儉兼愛,實踐摩頂放踵;尹文(公元前約360-280年齊國人)思辨名實相副,熱衷無為自治;野老(六國時齊楚隱士著有農書)專注天時地利,擅長經濟農耕;鄒衍奢談陰陽五行,謀求驚世駭俗;申不害以及商鞅,推行刑法理政;鬼穀子鼓動喉舌,喜談縱橫捭闔;屍佼善於博采眾長,探尋時空宇宙;青史子(傳說晉國史官董狐後裔)稗官風俗,記載街談巷議。繼此往後,或師承,或依附以上類別門派的文集雜書,真的數不勝數啊。而他們中的名人大家都能夠仰仗一技之長,不僅高官厚祿,並且炫耀一時。
秦國一統天下後,秦始皇強暴專橫,雖然焚書殆盡,但“諸子”文集,卻很少波及。漢朝立國後,漢成帝(劉驁公元前51年-前7年西漢第12位皇帝)特別關注古書遺存,曾經詔令劉向校勘,而由劉歆繼承父業,終成《七略》7卷。《七略》可謂九流薈萃,其中冠名“諸子”者,已達180餘家。步入魏晉以來,類似諸子一樣的精辟言論,雖然間或出現,但其中夾雜太多迂闊不實的東西,甚至紛繁蕪雜,而且瑣碎不堪。若將他們匯集一起,充箱被軫,車不勝載。
縱觀秦朝之後的諸子篇籍,盡管數量很多,但總結他們的主題內容,都是一再闡述道德禮儀,甚至都離不開國家民眾的治理話題。若對他們進行歸類,均可以隸屬《五經》的枝蔓罷了。所以,其中內容雅正者必定合乎經書法度,而雜亂無章者必定離經叛道。例如現在《禮記》中的《月令》一篇,明顯取法《呂氏春秋》的“紀”;而《禮記》中《三年問》一篇,意旨荀子《禮論》。這一些都是合乎經書法度者。再如《莊子?內篇?逍遙遊》中“湯之問棘”已存在“鯤鵬展翅九萬裏”,而《列子?湯問》裏“湯之問革”則見“蚊睫有雷霆之聲”;在《莊子?雜篇?陽則》中出現了“蝸牛兩角爭鬥死屍萬計”的無限誇張,而《列子?湯問》裏便有“愚公移山”“龍伯跨海”的極度奇談;另外,還有《淮南子?天文訓》中,更有共工與顓頊爭鬥,共工頭創不周山,使天傾地陷的詭異說法。這一些都屬於離經叛道的雜亂無章了。所以說,人們為什麽有的把諸子百家視為荒誕不經之說,確實有原因和理由吧。
毋庸諱言,在商代闡明“易理”的《歸藏經》中,也講述了許多神奇古怪的故事,像後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等。既然古典經書尚且如此,按說不應該求全責備於諸子。但是,像《商君書?勒令》中的“六虱”說以及《韓非子》的《五蠹》,顯然都是公開唾棄孝悌仁義的道德價值了。所以說,仰觀商君車裂而死,俯察韓非吞藥而亡,也不是沒有一定原因的啊。再者,像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孤犢未曾有母”等,他自以為智巧善辯,其實質上並不合乎常理。所以,公子牟說他目光局限,更不是隨便妄議吧。
另據《漢書?宣元六王傳》記載,漢成帝時,東平王曾經向朝廷借閱“諸子”和《史記》,卻遭到了拒絕。分析其中原因,根本在於《史記》中確實存在太多的兵法權謀,而“諸子”裏則夾雜更多詭辯狡詐之術。所以說,博學多聞的人們,當研究諸子百家時,應該抓住其主旨綱要,不單是欣賞裏麵優美典雅的花朵果實,還要自覺摒棄中間奸邪惡嗅的色彩氣味。唯有具備這樣一種區別對待的嚴謹、清醒和自覺,才能成就聖賢學者的達觀、格物和致知。
在諸子百家之中,像《孟子》《荀子》的言論,貴在義理中正而文辭典雅;《管子》《晏子》的篇籍,精在事實明確而語言簡練;《列子》文書,誌氣軒昂而寓言奇妙;《鄒子》談天,心鶩八極而言辭鑿鑿;《墨子》《隨巢子》,語義坦蕩而言辭質樸;《屍子》《尉繚子》,義理通達而論說略拙;《鶡冠子》道元氣而述天文,環環相扣且意味深長;《鬼穀子》德變化而數陰陽,細致入微且靈活機智;《文子》(文子姓辛氏號計然生卒年不詳道家祖師與孔子同時)博采論道,敘述簡潔而闡明緊要;《尹文子》辯刑名,尤為精妙;《慎子》析法理,名噪稷下;《韓非子》思慮縝密,例舉生動而深刻;《呂覽》遠見卓識,體係龐大而周全;《淮南子》兼容並蓄,辭藻繁華而文采絢爛。這一些既是他們思想精華之所在,也是他們語言風格的大概吧。至於其他者,如陸賈的《新語》、賈誼的《新書》、揚雄的《法言》、劉向的《說苑》、王符的《潛夫論》、崔寔的《政論》、仲長統的《昌言》、杜夷的《幽求子》等等,有的敘述經典思想,有的闡明政治權術;有的雖然標題為“論”,但內容還是隸屬諸子範疇。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諸子”篇籍,所涉獵的通常是比較廣泛的事物義理,而“論”的焦點,一般隻是針對某一事物或者諸多事務中某一方麵的論證說明。所以說,凡上麵波及到諸多方麵的個性化觀點論說,還是歸入“諸子”較為合適。
追根溯源,春秋晚期在六國前後,因為距離聖賢大德較近,所以頻繁出現的諸子名家,他們各自尚且可以特立獨行,因而不僅能夠高談闊論,並且能夠自立門戶。然而,兩漢以後,所謂“諸子”的品格氣勢都趨於微弱衰退,盡管儒道日漸分明而百家綱舉目張,但是後繼者慣常攀附依仗而已,再難獨樹一幟了。這就是遠近文化風氣的顯著變化,又怎能不讓人唏噓感歎啊!伴隨世道變遷和命運多舛,諸子著書立說的宏大誌向,難道隻能取法古道心腸,千載之後真的不可能再出現了嗎?大千世界,人間萬象,譬如金子和玉石,即便已經粉身碎骨,但其名氣聲望不應該隨之消亡啊。
總而言之:大丈夫出身立世,恃才懷寶,特立獨行。思辨萬物,雕飾文章;俯仰天地,心鶩宇宙。如若品德立言,恪守悟道授業;任由門戶林立,敢言盜亦有道乎。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魯國大夫叔孫豹(公元前?-537年姬姓叔孫氏名豹諡號穆史稱叔孫穆子或叔孫穆叔)說過一句話:“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普通百姓民眾,慣常群居雜處,日間俗務紛擾,朝夕身心勞頓,一般難言功德揚名。所謂君子,讀書師學,處身立世,時常痛心疾首者,莫過於功德名譽,難以昭彰顯著;其中,唯有睿智聰慧,才華出眾者,著書立說,揚名千載,如日月光輝普照天地。像古時候黃帝的大臣風後、力牧以及商湯的大臣伊尹等人,皆是如此。
上古時代,能夠冠名諸子的名家文言著述,起初都是一些傳說風聞而已。到了戰國年代,才陸續將他們編輯入冊,並開始廣泛永久傳播。據說當初楚國的先人鬻熊已經悟道明哲,周文王曾經向他拜師求教,這段佳話後來記載於《鬻子》一書中。《鬻子》應是最早把“子”寫入書本標題的文集。春秋時,周王朝的官吏李伯陽(姓李名耳諡聃故稱老聃)熟悉古代禮儀,孔子曾經專門登門拜訪。所以冠名《老子》的一書,旨在詮釋道德理念,曆來位居諸子百家之首。其實,由曆史故事來看。鬻熊隻應算是周文王的朋友,而李耳隻能屬於孔子的老師。他們彼此之間,作為同時代的聖賢名人,都有各自著述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或稱為“經”,或稱為“子”,其實質性地位和性質並不完全等同。
到了戰國時代,當七國爭雄激戰正酣,各式各樣英雄豪傑蜂擁而出。孟軻秉承儒家風範,宣揚克己複禮;莊周仰仗道風仙骨,號召自由翱翔;墨翟堅守節儉兼愛,實踐摩頂放踵;尹文(公元前約360-280年齊國人)思辨名實相副,熱衷無為自治;野老(六國時齊楚隱士著有農書)專注天時地利,擅長經濟農耕;鄒衍奢談陰陽五行,謀求驚世駭俗;申不害以及商鞅,推行刑法理政;鬼穀子鼓動喉舌,喜談縱橫捭闔;屍佼善於博采眾長,探尋時空宇宙;青史子(傳說晉國史官董狐後裔)稗官風俗,記載街談巷議。繼此往後,或師承,或依附以上類別門派的文集雜書,真的數不勝數啊。而他們中的名人大家都能夠仰仗一技之長,不僅高官厚祿,並且炫耀一時。
秦國一統天下後,秦始皇強暴專橫,雖然焚書殆盡,但“諸子”文集,卻很少波及。漢朝立國後,漢成帝(劉驁公元前51年-前7年西漢第12位皇帝)特別關注古書遺存,曾經詔令劉向校勘,而由劉歆繼承父業,終成《七略》7卷。《七略》可謂九流薈萃,其中冠名“諸子”者,已達180餘家。步入魏晉以來,類似諸子一樣的精辟言論,雖然間或出現,但其中夾雜太多迂闊不實的東西,甚至紛繁蕪雜,而且瑣碎不堪。若將他們匯集一起,充箱被軫,車不勝載。
縱觀秦朝之後的諸子篇籍,盡管數量很多,但總結他們的主題內容,都是一再闡述道德禮儀,甚至都離不開國家民眾的治理話題。若對他們進行歸類,均可以隸屬《五經》的枝蔓罷了。所以,其中內容雅正者必定合乎經書法度,而雜亂無章者必定離經叛道。例如現在《禮記》中的《月令》一篇,明顯取法《呂氏春秋》的“紀”;而《禮記》中《三年問》一篇,意旨荀子《禮論》。這一些都是合乎經書法度者。再如《莊子?內篇?逍遙遊》中“湯之問棘”已存在“鯤鵬展翅九萬裏”,而《列子?湯問》裏“湯之問革”則見“蚊睫有雷霆之聲”;在《莊子?雜篇?陽則》中出現了“蝸牛兩角爭鬥死屍萬計”的無限誇張,而《列子?湯問》裏便有“愚公移山”“龍伯跨海”的極度奇談;另外,還有《淮南子?天文訓》中,更有共工與顓頊爭鬥,共工頭創不周山,使天傾地陷的詭異說法。這一些都屬於離經叛道的雜亂無章了。所以說,人們為什麽有的把諸子百家視為荒誕不經之說,確實有原因和理由吧。
毋庸諱言,在商代闡明“易理”的《歸藏經》中,也講述了許多神奇古怪的故事,像後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等。既然古典經書尚且如此,按說不應該求全責備於諸子。但是,像《商君書?勒令》中的“六虱”說以及《韓非子》的《五蠹》,顯然都是公開唾棄孝悌仁義的道德價值了。所以說,仰觀商君車裂而死,俯察韓非吞藥而亡,也不是沒有一定原因的啊。再者,像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孤犢未曾有母”等,他自以為智巧善辯,其實質上並不合乎常理。所以,公子牟說他目光局限,更不是隨便妄議吧。
另據《漢書?宣元六王傳》記載,漢成帝時,東平王曾經向朝廷借閱“諸子”和《史記》,卻遭到了拒絕。分析其中原因,根本在於《史記》中確實存在太多的兵法權謀,而“諸子”裏則夾雜更多詭辯狡詐之術。所以說,博學多聞的人們,當研究諸子百家時,應該抓住其主旨綱要,不單是欣賞裏麵優美典雅的花朵果實,還要自覺摒棄中間奸邪惡嗅的色彩氣味。唯有具備這樣一種區別對待的嚴謹、清醒和自覺,才能成就聖賢學者的達觀、格物和致知。
在諸子百家之中,像《孟子》《荀子》的言論,貴在義理中正而文辭典雅;《管子》《晏子》的篇籍,精在事實明確而語言簡練;《列子》文書,誌氣軒昂而寓言奇妙;《鄒子》談天,心鶩八極而言辭鑿鑿;《墨子》《隨巢子》,語義坦蕩而言辭質樸;《屍子》《尉繚子》,義理通達而論說略拙;《鶡冠子》道元氣而述天文,環環相扣且意味深長;《鬼穀子》德變化而數陰陽,細致入微且靈活機智;《文子》(文子姓辛氏號計然生卒年不詳道家祖師與孔子同時)博采論道,敘述簡潔而闡明緊要;《尹文子》辯刑名,尤為精妙;《慎子》析法理,名噪稷下;《韓非子》思慮縝密,例舉生動而深刻;《呂覽》遠見卓識,體係龐大而周全;《淮南子》兼容並蓄,辭藻繁華而文采絢爛。這一些既是他們思想精華之所在,也是他們語言風格的大概吧。至於其他者,如陸賈的《新語》、賈誼的《新書》、揚雄的《法言》、劉向的《說苑》、王符的《潛夫論》、崔寔的《政論》、仲長統的《昌言》、杜夷的《幽求子》等等,有的敘述經典思想,有的闡明政治權術;有的雖然標題為“論”,但內容還是隸屬諸子範疇。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諸子”篇籍,所涉獵的通常是比較廣泛的事物義理,而“論”的焦點,一般隻是針對某一事物或者諸多事務中某一方麵的論證說明。所以說,凡上麵波及到諸多方麵的個性化觀點論說,還是歸入“諸子”較為合適。
追根溯源,春秋晚期在六國前後,因為距離聖賢大德較近,所以頻繁出現的諸子名家,他們各自尚且可以特立獨行,因而不僅能夠高談闊論,並且能夠自立門戶。然而,兩漢以後,所謂“諸子”的品格氣勢都趨於微弱衰退,盡管儒道日漸分明而百家綱舉目張,但是後繼者慣常攀附依仗而已,再難獨樹一幟了。這就是遠近文化風氣的顯著變化,又怎能不讓人唏噓感歎啊!伴隨世道變遷和命運多舛,諸子著書立說的宏大誌向,難道隻能取法古道心腸,千載之後真的不可能再出現了嗎?大千世界,人間萬象,譬如金子和玉石,即便已經粉身碎骨,但其名氣聲望不應該隨之消亡啊。
總而言之:大丈夫出身立世,恃才懷寶,特立獨行。思辨萬物,雕飾文章;俯仰天地,心鶩宇宙。如若品德立言,恪守悟道授業;任由門戶林立,敢言盜亦有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