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天時正位者,稱為天樞,即北極星;所謂地利者,凡麵對南方則為正大光明。
《尚書·虞書·益稷》記載“萬邦黎獻,共惟帝臣,惟帝時舉。”(萬人邦國的黎民百姓,共同擁戴賢德者擔當帝王大臣,其中的帝王必定是天時地利的人間尤物。)因此,作為言道的經書和述德的緯書,在他們裏麵怎麽能不記載皇天後土的功德偉績呢?
“籙圖”上有這樣的說法:“顫顫巍巍,紛紛揚揚,萬物在變化中得以生長。”這裏麵所描繪的模樣,就是世間一切合乎道德的萬千物種在成長壯大的自然過程啊。所以“丹書”上才有這樣的顯示:“人情欲望必須因循道德數理才會旺盛吉利,若將道德理論故意扭曲,而去迎合人情欲望,必定危機凶險。”這就是人世間最需要警惕戒備的真諦。而這裏麵所謂“警惕戒備”者,就是要尊崇“順道合德”的文化風貌,唯有虔誠信奉這種文化風貌者,才能“道德化生”達到極致,最終成就一位偉大帝王。
《史記·封禪書》中引用管仲的話說過,古代有七十二位君王,都曾經親臨“封泰山禪梁父”的盛大典禮。究其行為的臆念和索求,就是要將他們崇尚敬畏的某種文化符號,通過封禪來昭告天地人間罷了。
傳說黃帝在世時,天地之間奇異現象頻繁發生,地出大蚓,鳳凰降臨,於是軒轅黃帝將赫赫功績銘刻在高山之上,還在荊山之下采銅鑄鼎紀念。帝王虞舜也曾經定時巡查祭祀山嶽,他的這些事跡見於《尚書·舜典》。西周時,周成王和周康王都舉行過郊祭的封禪典禮,這在《樂緯·動聲儀》中有所記載。春秋時的齊桓公,不但稱霸諸侯,而且覬覦王位,他也曾想去封泰山禪梁父,卻被他的宰相管仲勸阻了。管仲阻止的理由是,古代凡進行封禪的帝王,不僅是具備了王霸業績即可,還必須於天地間出現祥瑞符讖才行。由此可知,封禪中之所以還要使用玉牒金版,就是表明像這樣一種盛大儀式隻適用於“配天地應時命”的皇帝身上啊。至於管仲在勸阻齊桓公封禪時,還講到東海的比目魚和西部的比翼鳥,以及北部的黍禾大豐收,南方出現了三脊稻等,都不過是世間功德事業繁榮景色而已,並不全是福瑞讖緯之象。
論說封禪的書籍,像司馬遷《史記》“八書”之一的《封禪書》,不僅是詳細闡述了封禪的曆史淵源和具體過程,並且凸顯了作為祭祀的封禪典禮所包含的特殊意義。所以,在整個封禪過程中,尤其在刻石上公開銘文以及於玉牒金版上秘密祝辭等,都是封禪典禮上最為神奇壯觀的內容形式。例如泰山之上,秦始皇的封禪銘文,文筆出自李斯,雖然完全是法家的辭令氣勢,缺乏仁愛寬容的溫潤慈祥,但卻充滿著簡潔幹練的雄壯豪邁。這也是那個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吧。再看兩漢時期,許多與封禪有關的文章,不但聞名遐邇,而且至今引人矚目。其中有一個是相關漢武帝封泰山禪肅然山,而另一個則是記載東漢光武帝封泰山禪梁父。前一個就是司馬相如奉勸漢武帝的《封禪文》,其內容引經據典,一邊闡發封禪意義,一邊彰顯大業宏圖,一邊渲染符讖遙相呼應,旁征博引將以往封禪的好處說盡,深入淺出旨在鼓舞君王樹立建功立業的信心壯誌;這一篇《封禪文》作為司馬相如的臨終絕筆,又是漢代封禪文興盛的首唱和典範。後一個則是東漢張純(公元?-56年字伯仁京兆杜陵人東漢大臣)的《泰山刻石文》,其開頭模仿《尚書》的典謨,結尾如同祝禱文辭,中間大量引用讖緯言論,與其說分析西漢末年的混亂紛爭,毋寧講宣揚光武帝的天命功德,盡管貌似義理全麵而事實清楚,但卻屬於華麗不足且誇大其實啊。
像上述兩家的文章,在泰山上都有刻石真跡,至於其他的,例如揚子雲的《劇秦美新》和班固的《典引》,雖都沒有刻石存在,但寫的也是與封禪相關的事情。《劇秦美新》的體例格調明顯有司馬相如《封禪文》影子,而且其中有太多隱約詭異的言辭和神奇古怪的故事,但在整體結構上確實十分嚴謹,而且氣韻通暢。正如楊子雲自我表白一樣,《劇秦美新》確實是他殫精竭慮的用心力作。再看班固的《典引》,其行文博雅而睿智,裏麵借鑒前人得失,並能取長補短,不但義理中正,而且文采飛揚,尤其寓意特別巧妙。正是在班固的《典引·序》中,存在這樣一段著名的評說:“伏惟相如《封禪》靡而不典,揚雄《美新》典而亡實。”(司馬相如的《封禪文》辭藻華麗,卻不經典;楊子雲《劇秦美新》雖然經典,但不誠實。)通過這一篇《典引》風采以及班固評論,不得不說文學藝術隻有通過比較才容易明察秋毫,隻要把握準確文體格式及其氣勢剛要之後,再去創作優秀作品並非難事啊。
東漢末期其他相關封禪的作品,像邯鄲淳(約132—221年或稱邯鄲浮又名竺字子叔或子淑或子禮等東漢潁川陽翟人著有《笑林》《藝經》而著名)的《受命述》,明顯是在臨摹前輩佳作,盡管文辭韻律雅訓通順,卻明顯屬於強弩之末,已經沒有了騰飛力量。至於曹植的《魏德論》,其假借主客問答,迂回千言確實用心良苦,但缺乏激情氣勢而影響甚微。
回首圍繞帝王封禪而形成的“封禪文”這一特殊文體,其適用範圍即十分局限而又格外明確,所以無論屬於異性稱王還是繼位登基,都不過是為了昭示順天應命的威望名聲。縱觀以往帝王封禪曆程,於涉足大寶伊始,凡封天禪地而詔誥天下的文章,通常依傍《尚書》中《伊訓》《堯典》為骨幹和榜樣,不但恪守義理雅正,而且務求言辭恢弘;凡引經據典更不能諱莫如深,如果古為今用則禁忌輕薄膚淺,若是闡述天經地義務必光彩照人,至於宣揚功德仁義更必須犀利驚人……像這樣一些特點,則是此類作品堪稱偉大的精髓之所在吧。盡管以往的優秀作品似乎已經把此類文體的精髓囊括殆盡,然而作為後繼者,隻要敢於大膽借鑒,並勇於不斷創新,於日新月異之上,終將會有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優秀作品出現。
總而言之:封禪天地源頭長,鼓樂喧天唯帝王。登高唱遠如虎嘯,文采飄揚似飛凰。銘文刻石衝天際,玉牒金版沉川崗。但看名篇舞翩遷,貌似虯龍現吉祥。
《尚書·虞書·益稷》記載“萬邦黎獻,共惟帝臣,惟帝時舉。”(萬人邦國的黎民百姓,共同擁戴賢德者擔當帝王大臣,其中的帝王必定是天時地利的人間尤物。)因此,作為言道的經書和述德的緯書,在他們裏麵怎麽能不記載皇天後土的功德偉績呢?
“籙圖”上有這樣的說法:“顫顫巍巍,紛紛揚揚,萬物在變化中得以生長。”這裏麵所描繪的模樣,就是世間一切合乎道德的萬千物種在成長壯大的自然過程啊。所以“丹書”上才有這樣的顯示:“人情欲望必須因循道德數理才會旺盛吉利,若將道德理論故意扭曲,而去迎合人情欲望,必定危機凶險。”這就是人世間最需要警惕戒備的真諦。而這裏麵所謂“警惕戒備”者,就是要尊崇“順道合德”的文化風貌,唯有虔誠信奉這種文化風貌者,才能“道德化生”達到極致,最終成就一位偉大帝王。
《史記·封禪書》中引用管仲的話說過,古代有七十二位君王,都曾經親臨“封泰山禪梁父”的盛大典禮。究其行為的臆念和索求,就是要將他們崇尚敬畏的某種文化符號,通過封禪來昭告天地人間罷了。
傳說黃帝在世時,天地之間奇異現象頻繁發生,地出大蚓,鳳凰降臨,於是軒轅黃帝將赫赫功績銘刻在高山之上,還在荊山之下采銅鑄鼎紀念。帝王虞舜也曾經定時巡查祭祀山嶽,他的這些事跡見於《尚書·舜典》。西周時,周成王和周康王都舉行過郊祭的封禪典禮,這在《樂緯·動聲儀》中有所記載。春秋時的齊桓公,不但稱霸諸侯,而且覬覦王位,他也曾想去封泰山禪梁父,卻被他的宰相管仲勸阻了。管仲阻止的理由是,古代凡進行封禪的帝王,不僅是具備了王霸業績即可,還必須於天地間出現祥瑞符讖才行。由此可知,封禪中之所以還要使用玉牒金版,就是表明像這樣一種盛大儀式隻適用於“配天地應時命”的皇帝身上啊。至於管仲在勸阻齊桓公封禪時,還講到東海的比目魚和西部的比翼鳥,以及北部的黍禾大豐收,南方出現了三脊稻等,都不過是世間功德事業繁榮景色而已,並不全是福瑞讖緯之象。
論說封禪的書籍,像司馬遷《史記》“八書”之一的《封禪書》,不僅是詳細闡述了封禪的曆史淵源和具體過程,並且凸顯了作為祭祀的封禪典禮所包含的特殊意義。所以,在整個封禪過程中,尤其在刻石上公開銘文以及於玉牒金版上秘密祝辭等,都是封禪典禮上最為神奇壯觀的內容形式。例如泰山之上,秦始皇的封禪銘文,文筆出自李斯,雖然完全是法家的辭令氣勢,缺乏仁愛寬容的溫潤慈祥,但卻充滿著簡潔幹練的雄壯豪邁。這也是那個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吧。再看兩漢時期,許多與封禪有關的文章,不但聞名遐邇,而且至今引人矚目。其中有一個是相關漢武帝封泰山禪肅然山,而另一個則是記載東漢光武帝封泰山禪梁父。前一個就是司馬相如奉勸漢武帝的《封禪文》,其內容引經據典,一邊闡發封禪意義,一邊彰顯大業宏圖,一邊渲染符讖遙相呼應,旁征博引將以往封禪的好處說盡,深入淺出旨在鼓舞君王樹立建功立業的信心壯誌;這一篇《封禪文》作為司馬相如的臨終絕筆,又是漢代封禪文興盛的首唱和典範。後一個則是東漢張純(公元?-56年字伯仁京兆杜陵人東漢大臣)的《泰山刻石文》,其開頭模仿《尚書》的典謨,結尾如同祝禱文辭,中間大量引用讖緯言論,與其說分析西漢末年的混亂紛爭,毋寧講宣揚光武帝的天命功德,盡管貌似義理全麵而事實清楚,但卻屬於華麗不足且誇大其實啊。
像上述兩家的文章,在泰山上都有刻石真跡,至於其他的,例如揚子雲的《劇秦美新》和班固的《典引》,雖都沒有刻石存在,但寫的也是與封禪相關的事情。《劇秦美新》的體例格調明顯有司馬相如《封禪文》影子,而且其中有太多隱約詭異的言辭和神奇古怪的故事,但在整體結構上確實十分嚴謹,而且氣韻通暢。正如楊子雲自我表白一樣,《劇秦美新》確實是他殫精竭慮的用心力作。再看班固的《典引》,其行文博雅而睿智,裏麵借鑒前人得失,並能取長補短,不但義理中正,而且文采飛揚,尤其寓意特別巧妙。正是在班固的《典引·序》中,存在這樣一段著名的評說:“伏惟相如《封禪》靡而不典,揚雄《美新》典而亡實。”(司馬相如的《封禪文》辭藻華麗,卻不經典;楊子雲《劇秦美新》雖然經典,但不誠實。)通過這一篇《典引》風采以及班固評論,不得不說文學藝術隻有通過比較才容易明察秋毫,隻要把握準確文體格式及其氣勢剛要之後,再去創作優秀作品並非難事啊。
東漢末期其他相關封禪的作品,像邯鄲淳(約132—221年或稱邯鄲浮又名竺字子叔或子淑或子禮等東漢潁川陽翟人著有《笑林》《藝經》而著名)的《受命述》,明顯是在臨摹前輩佳作,盡管文辭韻律雅訓通順,卻明顯屬於強弩之末,已經沒有了騰飛力量。至於曹植的《魏德論》,其假借主客問答,迂回千言確實用心良苦,但缺乏激情氣勢而影響甚微。
回首圍繞帝王封禪而形成的“封禪文”這一特殊文體,其適用範圍即十分局限而又格外明確,所以無論屬於異性稱王還是繼位登基,都不過是為了昭示順天應命的威望名聲。縱觀以往帝王封禪曆程,於涉足大寶伊始,凡封天禪地而詔誥天下的文章,通常依傍《尚書》中《伊訓》《堯典》為骨幹和榜樣,不但恪守義理雅正,而且務求言辭恢弘;凡引經據典更不能諱莫如深,如果古為今用則禁忌輕薄膚淺,若是闡述天經地義務必光彩照人,至於宣揚功德仁義更必須犀利驚人……像這樣一些特點,則是此類作品堪稱偉大的精髓之所在吧。盡管以往的優秀作品似乎已經把此類文體的精髓囊括殆盡,然而作為後繼者,隻要敢於大膽借鑒,並勇於不斷創新,於日新月異之上,終將會有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優秀作品出現。
總而言之:封禪天地源頭長,鼓樂喧天唯帝王。登高唱遠如虎嘯,文采飄揚似飛凰。銘文刻石衝天際,玉牒金版沉川崗。但看名篇舞翩遷,貌似虯龍現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