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曜是石勒的對手嗎?劉曜是石勒的對手,至少在戰場上,劉曜並不輸給石勒。多年並肩作戰的經曆讓劉曜和石勒都明白這個道理。
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唯一可以比拚的是時間,是耐力,是力量的逐漸積累。還有就是,要去比誰犯的錯誤更少。最後的贏家,往往就是那個犯錯最少的人。
在兩趙分立以後,前趙君主劉曜屢屢舉止失措,始終沒有拿出係統而卓有成效的治國措施,而且,劉曜在軍事上的連續勝利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少實際利益。前文已經做出分析,士兵疲於戰,百姓疲於役,國庫疲於花光銀子。
而石勒則恰恰相反,在謀士張賓等人的主持策劃下,石勒在自稱趙王後不久就推出了一係列鞏固政權的措施,極大加強了後趙帝國政權穩定性,增強了綜合國力。
幾個重要的措施,我們逐條來看一下。
一、賦稅減半。這是絕對的大事,在依靠農業支撐整個國家的中國古代,沒有什麽比減少賦稅更能讓老百姓擁護的了。而且石勒還有下文,鰥寡孤獨者發放撫恤金(每人賜穀兩石),好吧,孟子的關於老者“衣帛食肉”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其實也就不過如此了,居然在石勒手中得以實現。中原百姓是善良的,很多年食不果腹的他們念石勒的好。
二、建立社稷、宗廟、營建東西官署。這涉及到政治體製問題,做好了這一切之後,世人才會看到一個合法的、正規的、健全的後趙,品牌意味著好的質量,地攤貨往往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當然,若是被一把火燒光,就意味著從此煙消雲散,啥都沒有。
三、派使者巡行州郡,勸課農桑。這是和第一條相呼應的措施,石勒的意思很明顯:糧食我不多要了,但是你們得多產。收糧食的方式難道就隻有賦稅這一條?肯定不是,比如:搶。石勒就是靠這個行當起家的,老本行不做了,但並不代表就已然忘記。在關鍵時刻關鍵地點,至少要保證大兵們搶有所搶!
四、設官分職,各司其事。這一條劉曜也在做,相比於麾下人才濟濟的石勒,幾近族滅的劉曜很是慘淡,勒準在平陽的大屠殺,讓劉曜永遠捉襟見肘。
五、大執法:張賓,專總朝政,位冠僚首;單於元輔:石虎,都督禁衛諸軍事;司兵勳:前將軍李寒,教國子擊刺戰射之法。
六、編撰工作:編撰書籍有《上黨國記》、《大將軍起居注》、《大單於誌》。石勒沒上過學,不認識字,但是這並不妨礙石勒寫書。其實,越是沒上過學的越是希望別人覺得他有文化。比如現在的土豪,往往懷裏揣著博士、碩士的學位證,其實,丫小學還沒畢業就輟學打工去了。再比如陳友諒,弑君篡位,殺死恩公的人物,當上皇帝的那一天,他的年號叫作“大義”。
七、封賞功臣、死事之子賞加一等。英雄蓋世的項羽為什麽會滅亡?無它,賞罰不明而已,當他抱著官印睡不著覺的時候,就是他人心離散之際,敗亡不遠之時。
八、厘定習俗:禁國人報嫂(即兄死不得以嫂為妻);禁止在喪婚娶;其燒葬令如本俗。這是一條專門針對胡人生活風俗的措施,以前的他們,挺亂的。怎麽形容呢?……禁國人報嫂之後,父死妻其繼母應該是可以的,畢竟,大趙天王石勒沒禁這一條。
至趙王二年(320年),還繼續進行了若幹措施。主要是官員任命方麵的,地方上多多舉薦賢良、中正、勇武之士。
確定士族品級,選舉賢才,吸收漢族地主階級分子參與政權。
這些措施能幹什麽?
這些措施能夠激勵將士、安撫民眾、招納人才、增加稅收,對鞏固後趙的統治是有利的。石勒政權的統治因此逐漸鞏固下來,國力與日俱增。此消彼長之下,後趙與前趙之間的實力差距逐漸縮小,並且呈超越之勢。
相別與劉曜的武力征服,石勒同誌在軍事上的作為更為合理,剛柔兼濟,以提升自己的實力為最終目的,不以一仗之勝負論輸贏。
我們來看看石勒和東晉名將祖逖的戰鬥。
320年,祖逖開始了自己的北伐之路。向北,對手就是占據中原的石勒。
同是聞雞起舞,祖逖和劉琨不同之處在於,祖逖不僅善於納,而且善於撫,沒有久居高官之後的倨傲。劉琨就不行,當年,投奔他的人很多,但因心中不滿離開他的人也不少,皆因劉琨不善於撫慰士眾所致。祖逖卻能夠禮賢下士,與士卒同甘共苦,對百姓勸課農桑,於是歸者甚眾。北伐的聲勢也就海了去了。
在北伐進軍過程中,祖逖允許北方本土人民“兩屬”,就是說歸順自己的同時,也可以向石勒交稅稱臣。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當時,大多數北方人民居住的塢堡已經向石勒投降,並且早已遣送質子,想要他們徹底反水,已經成為不可能。
為了爭取更多的支持,祖逖認可了這種情況的存在,並且利用這樣的關係去刺探石勒的情報,可謂是物盡其用。與無產階級政權在抗戰時期的減息減租政策有一拚,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成就很明顯,“黃河以南,盡為晉土”,練兵積穀,為進取河北之計。
隻是太可惜,敵後再也沒有了劉琨,石勒在中原也已經成就一統,可乘之機,少之又少。祖逖能夠憑借的唯有南北人民“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一腔熱血。錯過天時,沒有地利,祖逖的晉軍很強悍,但祖逖的進軍很艱難。
石勒沒有和祖逖進行血戰,對待難以征服和消滅的祖逖,幾次硬仗之後,石勒的方式變的很溫柔,溫柔到盡量避免與祖逖發生正麵衝突。
祖逖是北方人,祖墳在幽州,於是石勒專門派人給祖逖家重新修葺了墳墓。
祖逖的部下叛變投奔石勒,勒斬其首送還祖逖,並告訴他:“叛臣逃吏,你我之所同惡。”
祖逖軍中少馬,石勒軍中少糧,於是石勒寫信給祖逖要求互市,並且互通使者。結果成沒成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這絕對是石勒發出的又一友善信號。
那麽,祖逖還打石勒嗎?
自然還是打的,畢竟民族大義為重,但進攻的鋒芒嚴重遲滯。而且,出於投桃報李的考慮,祖逖也不接納後趙叛將,並且禁止部隊在邊界上對敵方的抄略行動。於是乎,“邊境之間,稍得休息”。除了些許摩擦之外,敵我雙方竟是相對和平的。
這就是石勒的高明之處,避免了與勁敵的血戰,保存實力的同時,還賺了不少仁義道德的美名。至於石勒與王彌、王浚的故事,還是忘記吧!人們心中總是向往著美好,時間很容易衝淡事不關己的那份不愉快。
第二年,祖逖病死,石勒打破了雙方一直維係的和平局麵,迅速進軍,輕輕鬆鬆收回了祖逖北伐所取得的全部成果。並且,趁機南進,相繼攻克淮北的豫州、兗州、徐州之地,與東晉劃淮河而治。
322年,張賓死了!
大好形勢下,噩耗來得太突然,這位參與了石勒近乎所有重要戰役與轉折點全部策略謀劃的後趙第一謀士的離去給了石勒莫大的打擊,讓石勒頓生“朝堂空矣”之感。每當石勒與身邊的謀臣意見不合時,他總是想到張賓當初的好處,慨歎道:“右侯(張賓)離我而去,讓我和這些人在一起謀劃大事,豈不太殘忍了嗎?”
以後的歲月,石勒隻能自己扛起後趙的天。
盡管失去了自己一生中最得力的助手,石勒還是花了幾年的工夫,先後消滅了幽州的段匹磾、青州的曹嶷,徹底平定除劉曜以外所有的敵對勢力。
這樣一來,石勒終於得到了機會轉過頭對付他真正的對手劉曜。二趙間的決戰,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唯一可以比拚的是時間,是耐力,是力量的逐漸積累。還有就是,要去比誰犯的錯誤更少。最後的贏家,往往就是那個犯錯最少的人。
在兩趙分立以後,前趙君主劉曜屢屢舉止失措,始終沒有拿出係統而卓有成效的治國措施,而且,劉曜在軍事上的連續勝利並沒有為他帶來多少實際利益。前文已經做出分析,士兵疲於戰,百姓疲於役,國庫疲於花光銀子。
而石勒則恰恰相反,在謀士張賓等人的主持策劃下,石勒在自稱趙王後不久就推出了一係列鞏固政權的措施,極大加強了後趙帝國政權穩定性,增強了綜合國力。
幾個重要的措施,我們逐條來看一下。
一、賦稅減半。這是絕對的大事,在依靠農業支撐整個國家的中國古代,沒有什麽比減少賦稅更能讓老百姓擁護的了。而且石勒還有下文,鰥寡孤獨者發放撫恤金(每人賜穀兩石),好吧,孟子的關於老者“衣帛食肉”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其實也就不過如此了,居然在石勒手中得以實現。中原百姓是善良的,很多年食不果腹的他們念石勒的好。
二、建立社稷、宗廟、營建東西官署。這涉及到政治體製問題,做好了這一切之後,世人才會看到一個合法的、正規的、健全的後趙,品牌意味著好的質量,地攤貨往往是粗製濫造的代名詞。當然,若是被一把火燒光,就意味著從此煙消雲散,啥都沒有。
三、派使者巡行州郡,勸課農桑。這是和第一條相呼應的措施,石勒的意思很明顯:糧食我不多要了,但是你們得多產。收糧食的方式難道就隻有賦稅這一條?肯定不是,比如:搶。石勒就是靠這個行當起家的,老本行不做了,但並不代表就已然忘記。在關鍵時刻關鍵地點,至少要保證大兵們搶有所搶!
四、設官分職,各司其事。這一條劉曜也在做,相比於麾下人才濟濟的石勒,幾近族滅的劉曜很是慘淡,勒準在平陽的大屠殺,讓劉曜永遠捉襟見肘。
五、大執法:張賓,專總朝政,位冠僚首;單於元輔:石虎,都督禁衛諸軍事;司兵勳:前將軍李寒,教國子擊刺戰射之法。
六、編撰工作:編撰書籍有《上黨國記》、《大將軍起居注》、《大單於誌》。石勒沒上過學,不認識字,但是這並不妨礙石勒寫書。其實,越是沒上過學的越是希望別人覺得他有文化。比如現在的土豪,往往懷裏揣著博士、碩士的學位證,其實,丫小學還沒畢業就輟學打工去了。再比如陳友諒,弑君篡位,殺死恩公的人物,當上皇帝的那一天,他的年號叫作“大義”。
七、封賞功臣、死事之子賞加一等。英雄蓋世的項羽為什麽會滅亡?無它,賞罰不明而已,當他抱著官印睡不著覺的時候,就是他人心離散之際,敗亡不遠之時。
八、厘定習俗:禁國人報嫂(即兄死不得以嫂為妻);禁止在喪婚娶;其燒葬令如本俗。這是一條專門針對胡人生活風俗的措施,以前的他們,挺亂的。怎麽形容呢?……禁國人報嫂之後,父死妻其繼母應該是可以的,畢竟,大趙天王石勒沒禁這一條。
至趙王二年(320年),還繼續進行了若幹措施。主要是官員任命方麵的,地方上多多舉薦賢良、中正、勇武之士。
確定士族品級,選舉賢才,吸收漢族地主階級分子參與政權。
這些措施能幹什麽?
這些措施能夠激勵將士、安撫民眾、招納人才、增加稅收,對鞏固後趙的統治是有利的。石勒政權的統治因此逐漸鞏固下來,國力與日俱增。此消彼長之下,後趙與前趙之間的實力差距逐漸縮小,並且呈超越之勢。
相別與劉曜的武力征服,石勒同誌在軍事上的作為更為合理,剛柔兼濟,以提升自己的實力為最終目的,不以一仗之勝負論輸贏。
我們來看看石勒和東晉名將祖逖的戰鬥。
320年,祖逖開始了自己的北伐之路。向北,對手就是占據中原的石勒。
同是聞雞起舞,祖逖和劉琨不同之處在於,祖逖不僅善於納,而且善於撫,沒有久居高官之後的倨傲。劉琨就不行,當年,投奔他的人很多,但因心中不滿離開他的人也不少,皆因劉琨不善於撫慰士眾所致。祖逖卻能夠禮賢下士,與士卒同甘共苦,對百姓勸課農桑,於是歸者甚眾。北伐的聲勢也就海了去了。
在北伐進軍過程中,祖逖允許北方本土人民“兩屬”,就是說歸順自己的同時,也可以向石勒交稅稱臣。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當時,大多數北方人民居住的塢堡已經向石勒投降,並且早已遣送質子,想要他們徹底反水,已經成為不可能。
為了爭取更多的支持,祖逖認可了這種情況的存在,並且利用這樣的關係去刺探石勒的情報,可謂是物盡其用。與無產階級政權在抗戰時期的減息減租政策有一拚,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成就很明顯,“黃河以南,盡為晉土”,練兵積穀,為進取河北之計。
隻是太可惜,敵後再也沒有了劉琨,石勒在中原也已經成就一統,可乘之機,少之又少。祖逖能夠憑借的唯有南北人民“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一腔熱血。錯過天時,沒有地利,祖逖的晉軍很強悍,但祖逖的進軍很艱難。
石勒沒有和祖逖進行血戰,對待難以征服和消滅的祖逖,幾次硬仗之後,石勒的方式變的很溫柔,溫柔到盡量避免與祖逖發生正麵衝突。
祖逖是北方人,祖墳在幽州,於是石勒專門派人給祖逖家重新修葺了墳墓。
祖逖的部下叛變投奔石勒,勒斬其首送還祖逖,並告訴他:“叛臣逃吏,你我之所同惡。”
祖逖軍中少馬,石勒軍中少糧,於是石勒寫信給祖逖要求互市,並且互通使者。結果成沒成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這絕對是石勒發出的又一友善信號。
那麽,祖逖還打石勒嗎?
自然還是打的,畢竟民族大義為重,但進攻的鋒芒嚴重遲滯。而且,出於投桃報李的考慮,祖逖也不接納後趙叛將,並且禁止部隊在邊界上對敵方的抄略行動。於是乎,“邊境之間,稍得休息”。除了些許摩擦之外,敵我雙方竟是相對和平的。
這就是石勒的高明之處,避免了與勁敵的血戰,保存實力的同時,還賺了不少仁義道德的美名。至於石勒與王彌、王浚的故事,還是忘記吧!人們心中總是向往著美好,時間很容易衝淡事不關己的那份不愉快。
第二年,祖逖病死,石勒打破了雙方一直維係的和平局麵,迅速進軍,輕輕鬆鬆收回了祖逖北伐所取得的全部成果。並且,趁機南進,相繼攻克淮北的豫州、兗州、徐州之地,與東晉劃淮河而治。
322年,張賓死了!
大好形勢下,噩耗來得太突然,這位參與了石勒近乎所有重要戰役與轉折點全部策略謀劃的後趙第一謀士的離去給了石勒莫大的打擊,讓石勒頓生“朝堂空矣”之感。每當石勒與身邊的謀臣意見不合時,他總是想到張賓當初的好處,慨歎道:“右侯(張賓)離我而去,讓我和這些人在一起謀劃大事,豈不太殘忍了嗎?”
以後的歲月,石勒隻能自己扛起後趙的天。
盡管失去了自己一生中最得力的助手,石勒還是花了幾年的工夫,先後消滅了幽州的段匹磾、青州的曹嶷,徹底平定除劉曜以外所有的敵對勢力。
這樣一來,石勒終於得到了機會轉過頭對付他真正的對手劉曜。二趙間的決戰,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