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年,很普通的一個年份,並沒有什麽標誌性的事件發生。
在中國的那一年,八王之亂剛剛進入到如火如荼的局麵,司馬家族的各大王侯正前赴後繼、不知疲倦地敲碎支撐著晉帝國的每一塊磚石,在爭權奪利的混戰中急速消耗著這個國家有限的國力。並沒有人對鮮卑投入太多的關切。
不過鮮卑人自己並不閑著,作為狼的子孫,恩德並不能讓他們留戀久遠,仇恨卻會在血液中世代相傳。慕容廆的世仇宇文鮮卑找上門來了。
302年,宇文鮮卑酋長宇文莫圭命令其弟宇文屈雲率軍進攻慕容廆。
宇文屈雲的進攻以失敗告終。慕容廆采用避實擊虛的戰術,避開宇文屈雲的主力,側麵迂回進攻,重創其別部將領宇文素延。
隨後,害羞並且憤怒(羞憤)的宇文素延率十萬大軍再次發動進攻,包圍慕容鮮卑國都大棘城。一時之間,宇文素延的大名威震慕容鮮卑,慕容廆麾下各部人人自危,軍無戰心!
危急關頭,慕容廆堅忍不拔的性格在此處凸顯,親自引軍出擊,激勵士氣,再次重創宇文素延兵團,史載:追擊百裏,俘斬萬餘人。鮮卑宇文部孟暉率部數千家歸降慕容廆。
越是在危難時刻,將領的個人能力越能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蘇洵在《心術》中講到: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在宇文素延十萬大軍雲集蟻附之際,慕容廆並沒有像他的族人那樣驚慌失措,依然能夠保持鎮靜,冷靜客觀地指出宇文素延軍隊的不足之處:無法治。並且作戰時能夠身先士卒,激勵將士,在不利局麵下奮勇拚殺,一舉扭轉頹勢,反敗為勝。
想一想晉帝國“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慕容鮮卑乃至於五胡的崛起,難道不是必然的嗎?其興也勃!
307年,慕容廆自稱鮮卑大單於。
所謂自稱,就是沒有人加封的意思,自己稱自己為“鮮卑大單於”。307年,八王之亂後的第一個年頭,晉懷帝永嘉元年。那年,匈奴人劉淵的大軍已經打到了洛陽城下,匈奴漢國的建立也在緊鑼密鼓的布置籌備中。昔日強大的晉帝國自顧尚且不暇,哪裏還拿得出實力和魄力來威懾遠在關外的鮮卑各部。
於是,一向錄屬於晉帝國的慕容廆也就自己給自己加封了。……倒是省了大晉朝廷上上下下好多道繁瑣的禮節工序!
309年,慕容廆吞並素連、木津。這是一場同族間的戰爭,借口當然是有的:勤王!
那一年,遼東太守龐本因為私人恩怨殺了東夷校尉李臻,這種事按照程序是應該上報朝廷等待聖裁的,然而聖裁不了,隻能是地方上自行解決。於是,就有了鮮卑人素連、木津等人借口為李臻報仇而趁機作亂。
晉帝國地方政府鎮壓不了,並且,屢戰失利!在此背景下,慕容廆接受其子慕容翰建議,出兵勤王,幫助晉帝國剿滅素連、木津叛亂!
在西晉王朝風雨飄搖、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但凡有點兒實力的諸侯,有哪路不想問鼎天下?
“勤王”是那個時代吞並異己最好的借口,興堂堂之師,行正義之事,得肥己之利。何樂而不為?當然,若是“王”落到了勤王之人的手裏,下場並不比落到那些作亂的反賊們手裏好上許多,一丘之貉,追求利益的方式相異而已!
晉國的多事之秋,慕容鮮卑的輝煌時刻。
慕容翰建議慕容廆出兵的那段對話,堪稱古代兵家戰略決策之經典,在隨後講述慕容翰的章節,我們著重進行介紹。
313年,晉懷帝司馬熾被殺,就是那個穿著青衣小帽為大臣們斟酒的家夥。不殺固然是侮辱,但殺了更讓人羞愧!這是自稱泱泱大國的中原王朝第一次保護不了自己的皇帝,以後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舊皇已死,新皇當立!司馬熾死後,晉國遺老立太子司馬鄴為帝,是為晉湣帝。
同年,晉大司馬王浚奉旨任命慕容廆為散騎常侍、冠軍將軍、前鋒大都督、大單於(終於正式冊封)。
在那個時代,雖然晉帝國處在風雨飄搖、朝不保夕之中,但是其政權的正統性依然無可取代,它的冊封依然具有著強大的法律效應,即使在遊牧民族心裏,同樣如此。
晉湣帝當政期間,再次為慕容廆加官進爵,鎮軍將軍、昌黎、遼東二國公。
317年,晉元帝司馬睿(當時還不是皇帝)稱晉王,承製,封慕容廆:假節、散騎常侍、都督遼左雜夷流人諸軍事、龍驤將軍、大單於、昌黎公。
一連三次冊封,都是在新君登基或是危難之時,無他,新任君王需要尋求支持與外援,即使不能使之成為盟友,也決不能讓如此強大的一股勢力成為敵人。當然,接受與否,慕容廆也在審時度勢中權衡利弊。
比如,在司馬睿給慕容廆封官之後,慕容廆馬上派使者走海路前往勸說晉元帝登基稱帝。關於此行,慕容廆也是聽從了幕僚的意見之後下定決心的,我們看看慕容廆的幕僚勸說慕容廆的那一番話。
“如今兩京傾覆,天子蒙難,琅邪王(晉元帝)定居江東,實為人心所向。明公雄踞北地,統轄一方,但諸部依然憑借人多勢眾興兵作亂,尚未遵循王道教化,其原因是由於官職非由君王任命,又自認為力量強大。現在應該派使者與琅邪王通和,勸勉他繼承大業,然後廣泛傳布帝命,來討伐負罪之人,誰敢不聽從!”
政治的根本出發點在於維護自己一方的根本利益,沒有朋友,沒有敵人,更沒有道義。如果說有,那也隻不過是為自己利益服務的工具。我們在社會中複雜的人際關係,多少存些人的味道,和它相比,依然美好且單純。
晉國需要借助慕容廆來增大聲勢,體現上國威儀;慕容廆需要晉國認可,地位合法,進而鞏固並擴大自己的基業。互相擁有利用價值,是雙方友好的前提。還有就是,司馬睿登基稱帝的大趨勢是慕容廆改變不了的,那麽,勸進一下又何妨?
319年,高句麗、宇文鮮卑、段部鮮卑三國圍攻慕容廆。其實還要再加上一方,身為幕後主謀的西晉最後一任東夷校尉——崔毖。
崔毖,漢族,出身名門,官至平州刺史、東夷校尉,錄屬於劉琨集團。當時,北方流亡人士接踵北逃,但大多投奔了慕容廆,崔毖雖有心懷柔,卻沒人歸附,怨恨由此而生!
其實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逃難的晉人不去投奔本國的官員而去投靠外族勢力,到底是誰之過錯?
崔毖聯絡高句麗、宇文鮮卑、段氏鮮卑,相約滅慕容廆而分其地。319年,三國聯合進攻慕容鮮卑部。
無論是如何的懷柔,人心所向往的,永遠都是更大的利益。
“彼信崔毖虛說,邀一時之利,烏合而來耳。既無統一,莫相歸伏,吾今破之必矣。然彼軍初合,其鋒甚銳,幸我速戰。若逆擊之,落其計矣。靖以待之,必懷疑貳,迭相猜防。一則疑吾與毖譎而覆之,二則自疑三國之中與吾有韓魏之謀者,待其人情沮惑,然後取之必矣”(《晉書?慕容廆傳》)。
從上麵這段話可以看出,慕容廆熟知三家分晉的故事,並且想要將此故事重新演繹!事實上,戰爭的進程大致也是如此。
首先,慕容廆堅守不出,一來避敵鋒芒,挫敵銳氣,慕容廆需要靠堅守來消磨敵人的軍心士氣,並殺傷其有生力量,《孫子兵法》上曰過:蟻附而攻城,殺士者半而城未拔者,下下之策也;二來拖延時間,因為遲則生變,尤其是對本來就互不統屬的部落聯盟來說,時間將會盟的熱情冷卻之後,內部矛盾就會逐漸凸顯,貌合神離的情況就必然會產生。
慕容廆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手段很簡單,隻是派遣使者帶了幾車酒肉前往宇文鮮卑部勞軍而已,當然了,沿途散布些小道消息也是情理之中的,比如:崔毖昨晚上派使者和我們家大單於密談了一晚上呢!……談什麽?那我怎麽知道!這麽機密的事千萬不要告訴高句麗和段部鮮卑哦!
就那麽一次,高句麗和鮮卑段氏退兵而還,悄悄地離開了,並未知會宇文鮮卑部。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人性的弱點讓離間計屢次生效,經久不衰,史書中早有記載。既往者深受其害,後來者始終不改。
“二國雖歸,吾當獨兼其國,何用人為”(《晉書?慕容廆載記》),這是宇文鮮卑大人宇文悉獨官在得知兩國退兵後的戰爭宣言。
就當時的戰略態勢,慕容鮮卑部是占據地理優勢的,慕容廆長子慕容翰據守徒河(今遼寧錦州市),與慕容廆構成內外支持之勢。而宇文鮮卑部唯一的優勢是人多——連營三十裏圍慕容廆。
人多就是實力的象征,就是宇文悉獨官在得知盟友盡皆退兵的情況下依然敢於獨自進攻慕容廆的資本。畢竟,那時候,號稱十六國第一戰神的慕容恪還沒有長大,生命之初的那個細胞尚還在父母的體內孕育,後來的威名並不能引起此時人們的聽聞!
開戰之前的“上兵伐謀”之事都做完了,雖然減弱了些許威脅,但依然是強敵壓境!慕容廆並沒有洗洗睡的閑情逸致,擦亮刀劍,叫上兒子,收起所有的疲憊,為部落的生存而戰,為在亂世中尋求一片發展的空間而戰!生死存亡,不止此一戰;但是,生死存亡,在此一戰!
麵對宇文鮮卑的大軍,慕容廆率先發起攻擊。世子慕容皝衝鋒在前,長子慕容翰由側翼迂回包抄。當是時,前鋒大軍剛剛兵刃相接,慕容翰就已經衝入了宇文部的兵營,放火燒營製造混亂,進而引起前軍恐慌,宇文鮮卑大軍隨即大敗。宇文悉獨官隻身逃命,慕容廆盡俘其眾。
在這場戰役中,長子慕容翰居功至偉,功勞和風頭甚至蓋過了在前軍衝陣殺敵的世子慕容皝,經此一戰,作為弟弟的慕容皝深刻認識到大哥慕容翰強悍的戰鬥力。真的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厲害無比!慕容皝要是擋了……。
失敗屬於崔毖,宇文鮮卑兵敗的那一刻起,意味著他所有的謀劃化為泡影。別說安置流民了,能找到個地方安置自己就已經很不錯。
應該說,崔毖是幸運的,在得知慕容廆大破宇文鮮卑之後,崔毖帶領數十騎逃奔高句麗。此後不久,崔氏家族舉家搬遷,全部遷往朝鮮半島,並從此在那裏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後來,後來的後來,這就成為了朝日鮮明之國崔氏家族的來曆與起源!
當時,慕容鮮卑還是東晉遠在遼東的屬國,打了大勝仗當然是要有封賞的,作為宗主國,在慕容部處在危亡之中拚命血戰的時候不能出兵救援就已經很過意不去了,若是戰後還不能給予些許嘉獎,還怎麽指望別人繼續尊奉其為天朝上國?更何況,封賞的東西本來就是人家已經取得的,靠武力征戰所得!東晉所做的不過是一件順水人情罷了!
晉元帝遣使者任命慕容廆為監平州諸軍事、安北將軍、平州刺史,加二千戶食邑。不久加任使持節、都督幽、平二州束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進封遼東郡公,食邑一萬戶,常侍、單於等一並如故;同時,賜慕容廆世代享有特權的丹書鐵券(無論殺了多少人都統統免死的那一種),統轄海東一帶,置百官,設平州守宰。
慕容鮮卑家族的統治,日益穩固起來!
在中國的那一年,八王之亂剛剛進入到如火如荼的局麵,司馬家族的各大王侯正前赴後繼、不知疲倦地敲碎支撐著晉帝國的每一塊磚石,在爭權奪利的混戰中急速消耗著這個國家有限的國力。並沒有人對鮮卑投入太多的關切。
不過鮮卑人自己並不閑著,作為狼的子孫,恩德並不能讓他們留戀久遠,仇恨卻會在血液中世代相傳。慕容廆的世仇宇文鮮卑找上門來了。
302年,宇文鮮卑酋長宇文莫圭命令其弟宇文屈雲率軍進攻慕容廆。
宇文屈雲的進攻以失敗告終。慕容廆采用避實擊虛的戰術,避開宇文屈雲的主力,側麵迂回進攻,重創其別部將領宇文素延。
隨後,害羞並且憤怒(羞憤)的宇文素延率十萬大軍再次發動進攻,包圍慕容鮮卑國都大棘城。一時之間,宇文素延的大名威震慕容鮮卑,慕容廆麾下各部人人自危,軍無戰心!
危急關頭,慕容廆堅忍不拔的性格在此處凸顯,親自引軍出擊,激勵士氣,再次重創宇文素延兵團,史載:追擊百裏,俘斬萬餘人。鮮卑宇文部孟暉率部數千家歸降慕容廆。
越是在危難時刻,將領的個人能力越能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蘇洵在《心術》中講到: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在宇文素延十萬大軍雲集蟻附之際,慕容廆並沒有像他的族人那樣驚慌失措,依然能夠保持鎮靜,冷靜客觀地指出宇文素延軍隊的不足之處:無法治。並且作戰時能夠身先士卒,激勵將士,在不利局麵下奮勇拚殺,一舉扭轉頹勢,反敗為勝。
想一想晉帝國“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慕容鮮卑乃至於五胡的崛起,難道不是必然的嗎?其興也勃!
307年,慕容廆自稱鮮卑大單於。
所謂自稱,就是沒有人加封的意思,自己稱自己為“鮮卑大單於”。307年,八王之亂後的第一個年頭,晉懷帝永嘉元年。那年,匈奴人劉淵的大軍已經打到了洛陽城下,匈奴漢國的建立也在緊鑼密鼓的布置籌備中。昔日強大的晉帝國自顧尚且不暇,哪裏還拿得出實力和魄力來威懾遠在關外的鮮卑各部。
於是,一向錄屬於晉帝國的慕容廆也就自己給自己加封了。……倒是省了大晉朝廷上上下下好多道繁瑣的禮節工序!
309年,慕容廆吞並素連、木津。這是一場同族間的戰爭,借口當然是有的:勤王!
那一年,遼東太守龐本因為私人恩怨殺了東夷校尉李臻,這種事按照程序是應該上報朝廷等待聖裁的,然而聖裁不了,隻能是地方上自行解決。於是,就有了鮮卑人素連、木津等人借口為李臻報仇而趁機作亂。
晉帝國地方政府鎮壓不了,並且,屢戰失利!在此背景下,慕容廆接受其子慕容翰建議,出兵勤王,幫助晉帝國剿滅素連、木津叛亂!
在西晉王朝風雨飄搖、自身難保的情況下,但凡有點兒實力的諸侯,有哪路不想問鼎天下?
“勤王”是那個時代吞並異己最好的借口,興堂堂之師,行正義之事,得肥己之利。何樂而不為?當然,若是“王”落到了勤王之人的手裏,下場並不比落到那些作亂的反賊們手裏好上許多,一丘之貉,追求利益的方式相異而已!
晉國的多事之秋,慕容鮮卑的輝煌時刻。
慕容翰建議慕容廆出兵的那段對話,堪稱古代兵家戰略決策之經典,在隨後講述慕容翰的章節,我們著重進行介紹。
313年,晉懷帝司馬熾被殺,就是那個穿著青衣小帽為大臣們斟酒的家夥。不殺固然是侮辱,但殺了更讓人羞愧!這是自稱泱泱大國的中原王朝第一次保護不了自己的皇帝,以後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舊皇已死,新皇當立!司馬熾死後,晉國遺老立太子司馬鄴為帝,是為晉湣帝。
同年,晉大司馬王浚奉旨任命慕容廆為散騎常侍、冠軍將軍、前鋒大都督、大單於(終於正式冊封)。
在那個時代,雖然晉帝國處在風雨飄搖、朝不保夕之中,但是其政權的正統性依然無可取代,它的冊封依然具有著強大的法律效應,即使在遊牧民族心裏,同樣如此。
晉湣帝當政期間,再次為慕容廆加官進爵,鎮軍將軍、昌黎、遼東二國公。
317年,晉元帝司馬睿(當時還不是皇帝)稱晉王,承製,封慕容廆:假節、散騎常侍、都督遼左雜夷流人諸軍事、龍驤將軍、大單於、昌黎公。
一連三次冊封,都是在新君登基或是危難之時,無他,新任君王需要尋求支持與外援,即使不能使之成為盟友,也決不能讓如此強大的一股勢力成為敵人。當然,接受與否,慕容廆也在審時度勢中權衡利弊。
比如,在司馬睿給慕容廆封官之後,慕容廆馬上派使者走海路前往勸說晉元帝登基稱帝。關於此行,慕容廆也是聽從了幕僚的意見之後下定決心的,我們看看慕容廆的幕僚勸說慕容廆的那一番話。
“如今兩京傾覆,天子蒙難,琅邪王(晉元帝)定居江東,實為人心所向。明公雄踞北地,統轄一方,但諸部依然憑借人多勢眾興兵作亂,尚未遵循王道教化,其原因是由於官職非由君王任命,又自認為力量強大。現在應該派使者與琅邪王通和,勸勉他繼承大業,然後廣泛傳布帝命,來討伐負罪之人,誰敢不聽從!”
政治的根本出發點在於維護自己一方的根本利益,沒有朋友,沒有敵人,更沒有道義。如果說有,那也隻不過是為自己利益服務的工具。我們在社會中複雜的人際關係,多少存些人的味道,和它相比,依然美好且單純。
晉國需要借助慕容廆來增大聲勢,體現上國威儀;慕容廆需要晉國認可,地位合法,進而鞏固並擴大自己的基業。互相擁有利用價值,是雙方友好的前提。還有就是,司馬睿登基稱帝的大趨勢是慕容廆改變不了的,那麽,勸進一下又何妨?
319年,高句麗、宇文鮮卑、段部鮮卑三國圍攻慕容廆。其實還要再加上一方,身為幕後主謀的西晉最後一任東夷校尉——崔毖。
崔毖,漢族,出身名門,官至平州刺史、東夷校尉,錄屬於劉琨集團。當時,北方流亡人士接踵北逃,但大多投奔了慕容廆,崔毖雖有心懷柔,卻沒人歸附,怨恨由此而生!
其實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逃難的晉人不去投奔本國的官員而去投靠外族勢力,到底是誰之過錯?
崔毖聯絡高句麗、宇文鮮卑、段氏鮮卑,相約滅慕容廆而分其地。319年,三國聯合進攻慕容鮮卑部。
無論是如何的懷柔,人心所向往的,永遠都是更大的利益。
“彼信崔毖虛說,邀一時之利,烏合而來耳。既無統一,莫相歸伏,吾今破之必矣。然彼軍初合,其鋒甚銳,幸我速戰。若逆擊之,落其計矣。靖以待之,必懷疑貳,迭相猜防。一則疑吾與毖譎而覆之,二則自疑三國之中與吾有韓魏之謀者,待其人情沮惑,然後取之必矣”(《晉書?慕容廆傳》)。
從上麵這段話可以看出,慕容廆熟知三家分晉的故事,並且想要將此故事重新演繹!事實上,戰爭的進程大致也是如此。
首先,慕容廆堅守不出,一來避敵鋒芒,挫敵銳氣,慕容廆需要靠堅守來消磨敵人的軍心士氣,並殺傷其有生力量,《孫子兵法》上曰過:蟻附而攻城,殺士者半而城未拔者,下下之策也;二來拖延時間,因為遲則生變,尤其是對本來就互不統屬的部落聯盟來說,時間將會盟的熱情冷卻之後,內部矛盾就會逐漸凸顯,貌合神離的情況就必然會產生。
慕容廆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手段很簡單,隻是派遣使者帶了幾車酒肉前往宇文鮮卑部勞軍而已,當然了,沿途散布些小道消息也是情理之中的,比如:崔毖昨晚上派使者和我們家大單於密談了一晚上呢!……談什麽?那我怎麽知道!這麽機密的事千萬不要告訴高句麗和段部鮮卑哦!
就那麽一次,高句麗和鮮卑段氏退兵而還,悄悄地離開了,並未知會宇文鮮卑部。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人性的弱點讓離間計屢次生效,經久不衰,史書中早有記載。既往者深受其害,後來者始終不改。
“二國雖歸,吾當獨兼其國,何用人為”(《晉書?慕容廆載記》),這是宇文鮮卑大人宇文悉獨官在得知兩國退兵後的戰爭宣言。
就當時的戰略態勢,慕容鮮卑部是占據地理優勢的,慕容廆長子慕容翰據守徒河(今遼寧錦州市),與慕容廆構成內外支持之勢。而宇文鮮卑部唯一的優勢是人多——連營三十裏圍慕容廆。
人多就是實力的象征,就是宇文悉獨官在得知盟友盡皆退兵的情況下依然敢於獨自進攻慕容廆的資本。畢竟,那時候,號稱十六國第一戰神的慕容恪還沒有長大,生命之初的那個細胞尚還在父母的體內孕育,後來的威名並不能引起此時人們的聽聞!
開戰之前的“上兵伐謀”之事都做完了,雖然減弱了些許威脅,但依然是強敵壓境!慕容廆並沒有洗洗睡的閑情逸致,擦亮刀劍,叫上兒子,收起所有的疲憊,為部落的生存而戰,為在亂世中尋求一片發展的空間而戰!生死存亡,不止此一戰;但是,生死存亡,在此一戰!
麵對宇文鮮卑的大軍,慕容廆率先發起攻擊。世子慕容皝衝鋒在前,長子慕容翰由側翼迂回包抄。當是時,前鋒大軍剛剛兵刃相接,慕容翰就已經衝入了宇文部的兵營,放火燒營製造混亂,進而引起前軍恐慌,宇文鮮卑大軍隨即大敗。宇文悉獨官隻身逃命,慕容廆盡俘其眾。
在這場戰役中,長子慕容翰居功至偉,功勞和風頭甚至蓋過了在前軍衝陣殺敵的世子慕容皝,經此一戰,作為弟弟的慕容皝深刻認識到大哥慕容翰強悍的戰鬥力。真的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厲害無比!慕容皝要是擋了……。
失敗屬於崔毖,宇文鮮卑兵敗的那一刻起,意味著他所有的謀劃化為泡影。別說安置流民了,能找到個地方安置自己就已經很不錯。
應該說,崔毖是幸運的,在得知慕容廆大破宇文鮮卑之後,崔毖帶領數十騎逃奔高句麗。此後不久,崔氏家族舉家搬遷,全部遷往朝鮮半島,並從此在那裏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後來,後來的後來,這就成為了朝日鮮明之國崔氏家族的來曆與起源!
當時,慕容鮮卑還是東晉遠在遼東的屬國,打了大勝仗當然是要有封賞的,作為宗主國,在慕容部處在危亡之中拚命血戰的時候不能出兵救援就已經很過意不去了,若是戰後還不能給予些許嘉獎,還怎麽指望別人繼續尊奉其為天朝上國?更何況,封賞的東西本來就是人家已經取得的,靠武力征戰所得!東晉所做的不過是一件順水人情罷了!
晉元帝遣使者任命慕容廆為監平州諸軍事、安北將軍、平州刺史,加二千戶食邑。不久加任使持節、都督幽、平二州束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進封遼東郡公,食邑一萬戶,常侍、單於等一並如故;同時,賜慕容廆世代享有特權的丹書鐵券(無論殺了多少人都統統免死的那一種),統轄海東一帶,置百官,設平州守宰。
慕容鮮卑家族的統治,日益穩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