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下的時機來臨之前,慕容家族在北方積極進行著永無休止的擴張。
天性使然,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那個需要吃“兩腳羊”才能維持生計的歲月,鮮卑慕容部維持部落持續發展的唯一辦法就是吞並和戰爭,段遼、宇文、扶餘國,還有此刻要提到的國家——高句麗,吃或者被吃,別無他途。
請區別於高麗,更區別於朝鮮,雖然當時高句麗占據著朝鮮半島上的廣大地區。但是在它的曆史進程中,中朝兩國各有吸收,各有發展,其並不代表著現今的朝鮮民族。在我們的觀點裏,高句麗也和慕容鮮卑一樣,隻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存在過的一個地方政權,僅此而已。
慕容皝決定攻打高句麗是聽取了慕容翰的建議,對於這個一直流浪在外的哥哥,慕容皝除了擔心他會篡位奪權外,其他方麵還是格外信任的,尤其是對外戰爭中,完全拋棄了所有的成見,一致對敵。
在攻打宇文鮮卑部還是高句麗的戰略選擇上,慕容皝和慕容翰進行過意義深遠的探討與謀劃。
和宇文逸豆歸有過長期接觸的慕容翰告訴慕容皝,宇文逸豆歸是個廢物。
“逸豆歸篡竊得國,群情不附。加之性識庸暗,將帥非才,國無防衛,軍無部伍。臣久在其國,悉其地形。雖遠附強羯,聲勢不接,無益救援。今若擊之,百舉百克。然高句麗去國密邇,常有窺遼東之誌。彼知宇文既亡,禍將及己,必乘虛深入,掩吾不備。若少留兵則不足以守,多留兵則不足以行。此心腹之患也,宜先除之。觀其勢力,一舉可克。宇文自守之虜,必不能遠來爭利。既取高句麗,還取宇文,如返手耳。二國既平,利盡東海,國富兵強,無返顧之憂,然後中原可圖也”(《資治通鑒·晉紀》)。
老誠謀國者,國之重器!無怪乎慕容皝後來找個屁大點的理由就把慕容翰殺掉,寶劍雖鋒,然而握住劍柄的手,並不隻有他自己。擁有自主權的慕容翰,是一個比慕容仁還要可怕的存在,久經考驗、曆盡生死,才幹毋庸置疑。
如此“二選一”的故事,中國曆史上曾多次上演,我所知的更為經典的是一千年後朱元璋對陳友諒“誌驕”和張士誠“氣小”的論斷,幾近相同的版本,幾近相同的說辭,換了時間、地點、人物,沒變的是“利”與“欲”的主題。攻張士誠則“誌驕”的陳友諒必定趁機而動,因為誌驕者心懷天下;攻陳友諒則張士誠必定無所作為,因為氣小者安於一隅。於是,有了鄱陽湖大戰,有了先定南方紛爭然後北伐的大方針,有了朱明王朝的一統天下。
而慕容皝所麵臨的那個二選一的問題時,慕容翰告訴他,強大的宇文逸豆歸就是那個氣小者。而弱小的高句麗卻是個誌在遼東的家夥,這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誌向遠大者,不會放棄每一次進取的機會。
進攻高句麗的路有兩條,慕容皝依舊聽從了慕容翰的建議:出偏師走平坦大路(北道),自己親率大軍走崎嶇小路(南道)。“虜以常情料之,必謂大軍從北道,當重北而輕南。王宜帥銳兵從南道擊之,出其不意,丸都不足取也。別遣偏師出北道,縱有蹉跌,其腹心己潰,四支無能為也”(《資治通鑒·晉紀》)。
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兵分兩路進攻高句麗,親率主力從南路進兵,以慕容翰及其子慕容霸為前鋒,長史王寓等率偏師從北道進攻。
事實證明,慕容翰的建議是非常正確的,高句麗王高釗將主力大軍放於北道,自己親率弱旅防守南道!
於是就大事不好了。
雖然前燕在北道由於寡不敵眾而失敗,但是在南道卻大敗高釗軍,並乘勝攻入丸都(高句麗都城,今吉林集安西),高釗隻身逃走。
為防止高釗死灰複燃,繼續頑抗,慕容皝挖高釗父乙弗利墓,載其屍,虜高釗母、妻及男女五萬餘口,收其府庫珍寶,燒宮室,毀丸都而歸。343年二月,高釗遣其弟向前燕稱臣,慕容皝乃還其父屍,但仍留其母為人質。
該怎麽評論慕容皝的作為呢?卑鄙有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也許,在那時那地,這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了,刀兵已起,仇恨無法化解,那就把敵人永遠踩在腳下。
徹底解決高句麗問題後,慕容皝回過身來,宛如一座龐然大物壓向宇文逸豆歸。
率先動手的是宇文逸豆歸,也許,當慕容皝徹底解決了高句麗問題時,他終於感受到了死亡的迫近。
343年二月,宇文部相國莫淺渾率兵攻燕,慕容皝采取驕兵之計,在敵軍剛到鋒芒正盛之際,雖然麾下諸將爭相請戰,慕容皝仍下令堅守。致使莫淺渾戒備之心日減,乃至荒酒縱獵,不複防備。隨後,慕容皝命慕容翰率騎兵出擊,大敗宇文大軍,莫淺渾僅以身免,所部盡皆被俘。
率先動手的宇文逸豆歸並沒有討到半分便宜,然而卻給慕容皝提了個醒。“宇文強盛,今不取,必為國患,伐之必克”,左司馬高翔如是說。
344年二月,慕容皝親率大軍攻打宇文逸豆歸,以慕容翰為前鋒將軍,慕容軍、慕容恪、慕容霸及折衝將軍慕輿根等率兵分三路並進。……慕容翰在宇文部所有的過往都將是決定此戰勝利的因素和資本。
迎擊前燕大軍的是宇文逸豆歸麾下將領南羅城主涉夜幹。能夠在這種時候出來統領全軍的人物,一定是國之幹城一類的精英,事實正是如此,宇文逸豆歸把所有的精兵都派給了涉夜幹,期待他能為宇文部帶來勝利的消息。然而由於慕容翰的存在,所有的希望都化作泡影。
在宇文鮮卑部的那段日子,慕容翰裝瘋賣傻保命的同時,積極主動的為今天這一戰做著準備,宇文部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還有謀臣將領、兵勢強弱,全都了熟於心。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涉夜幹能在關鍵戰役中為宇文逸豆歸所依重,自然也會成為慕容翰的刻意關注對象。號稱“雄悍”的涉夜幹在慕容翰眼裏也就成了易與之輩。
那一戰,慕容翰親率騎兵突擊涉夜幹,兩位強者的較量,從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然而雙方激戰正酣之際,慕容霸從側翼殺出,瞬間打破了雙方的平衡,涉夜幹戰死,宇文部潰不成軍。
勝負從此分!
前燕大軍乘勝攻克宇文部都城紫蒙川(今遼寧朝陽西北),宇文逸豆歸敗逃,最後死於漠北,宇文氏從此散亡。慕容皝收其畜產,徙其部眾五萬餘落於昌黎(今遼寧義縣),辟地千餘裏。自此以後,慕容皝將鮮卑各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鮮卑各部首領全部聽命於慕容氏,成為慕容家族的部屬。
當然,在攻打宇文部的戰鬥中,慕容鮮卑部也是付出了代價的,屢獻奇謀的左司馬高詡中箭身亡。但相對於斬獲,這一點損失微不足道,其影響僅限於慶功宴上可以少擺放一副碗筷,其他的,一時之間並不突顯。
慕容皝也並不認為折了高翔是很嚴重的損失,因為,得勝不久,他又殺了另外的一個功臣,慕容翰。
古語有雲: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並不犯二的慕容皝敢於如此行事定是有其強大的資本的,前燕下一代領軍人物已經成長起來,比如號稱“鮮卑軍神”的慕容恪,比如後前燕時代,依然能夠威震一方,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的慕容霸(後改名為慕容垂),比慕容翰更加驍勇,比高翔更富有謀略,更具有侵略性和進攻性,最重要的是,更讓慕容皝安心。高翔和慕容翰死後空出的要害位置,就讓他們頂替。至少,軍權在兒子手中比在兄弟手中更讓人安心。
345年十月,慕容恪再攻高句麗,拔南蘇(今遼寧撫順市東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並派兵留守。
同年,慕容霸鎮守徒河,準備進攻前燕的後趙征東將軍鄧恒在臨近的樂安城中擁兵數萬,然而卻一直在準備著,由於慕容霸的存在,始終不敢犯邊。
346年正月,世子慕容俊率慕容軍、慕容恪、慕輿根等將領率騎兵一萬七千人襲擊扶餘國(今吉林中西部鬆花江流域)。慕容俊坐鎮中軍指揮,慕容恪統帥諸軍進擊,攻克扶餘,俘扶餘國國王及部落五萬餘口而還。
人世間其實並沒有天才,所謂的“軍神”其實也隻是久在行伍中侵潤之後,更加熟悉兵事罷了。俗語有雲:久病成醫。就是這個道理。慕容恪等人的傳奇,其實,更多的是一步一步打出來的故事,沒什麽與眾不同、天降神跡。
沒有了慕容翰的時代,慕容皝治下的前燕蒸蒸日上。
除了贏得那些屍山血海的戰爭,慕容皝在政治上的成就也是斐然的。多年戰亂紛爭,毀家滅族者無數,流離失所者更多。慕容皝招攬流民開荒種地,時燕國“以牧牛給貧家,田於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無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晉書·慕容皝載記》)。
雖然稅賦很高,百姓們辛苦勞作一年的收成,絕大多數入了慕容皝的口袋,但卻是一次活命的機會,一整年下來,總會餘留些口糧,並不夠全家人吃幾頓飽飯,可那又有什麽關係呢?弄些稻糠或是麥皮,再挖些野菜,摻上點觀音土,總是夠全家人苟活的了,比起餓死路旁、暴屍荒野,豈不是好得多?
此外,慕容皝取消了當年慕容廆設置的僑郡、縣,以渤海人為興集縣,河間人為寧集縣,廣平、魏郡人為興平縣,東萊、北海人為育黎縣,吳人為吳縣,直接隸屬於燕國。加強了對地方流民的控製。
在教育方麵,慕容皝崇尚儒學,設東庠(學校),以官宦子弟為官學生,號高門生,並且設置月考製度,對“高門生”每月都進行考核。
慕容皝喜好文籍,勤於講授,有學生千餘人,著有《太上章》,又著《典誡》十五篇以教子弟。
348年九月,慕容皝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歲。其子慕容儁稱帝以後,追諡其為文明皇帝,廟號太祖。
“元真體貌不恒,暗符天表,沉毅自處,頗懷奇略。於時群雄角立,爭奪在辰,顯宗主祭於衝年,庾亮竊政於元舅,朝綱不振,天步孔艱,遂得據已成之資,乘土崩之會。揚兵南矛騖,則烏丸卷甲;建旆東征,則宇文摧陣。乃負險自固,恃勝而驕,端拱稱王,不待朝命,昔鄭武職居三事,爵不改伯;齊桓績宣九合,位止為侯。瞻曩烈而功微,征前經而禮縟,溪壑難滿,此之謂乎”(《晉書·載記第十一》)。
慕容皝生逢亂世,得展雄才,真是好命!
天性使然,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那個需要吃“兩腳羊”才能維持生計的歲月,鮮卑慕容部維持部落持續發展的唯一辦法就是吞並和戰爭,段遼、宇文、扶餘國,還有此刻要提到的國家——高句麗,吃或者被吃,別無他途。
請區別於高麗,更區別於朝鮮,雖然當時高句麗占據著朝鮮半島上的廣大地區。但是在它的曆史進程中,中朝兩國各有吸收,各有發展,其並不代表著現今的朝鮮民族。在我們的觀點裏,高句麗也和慕容鮮卑一樣,隻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存在過的一個地方政權,僅此而已。
慕容皝決定攻打高句麗是聽取了慕容翰的建議,對於這個一直流浪在外的哥哥,慕容皝除了擔心他會篡位奪權外,其他方麵還是格外信任的,尤其是對外戰爭中,完全拋棄了所有的成見,一致對敵。
在攻打宇文鮮卑部還是高句麗的戰略選擇上,慕容皝和慕容翰進行過意義深遠的探討與謀劃。
和宇文逸豆歸有過長期接觸的慕容翰告訴慕容皝,宇文逸豆歸是個廢物。
“逸豆歸篡竊得國,群情不附。加之性識庸暗,將帥非才,國無防衛,軍無部伍。臣久在其國,悉其地形。雖遠附強羯,聲勢不接,無益救援。今若擊之,百舉百克。然高句麗去國密邇,常有窺遼東之誌。彼知宇文既亡,禍將及己,必乘虛深入,掩吾不備。若少留兵則不足以守,多留兵則不足以行。此心腹之患也,宜先除之。觀其勢力,一舉可克。宇文自守之虜,必不能遠來爭利。既取高句麗,還取宇文,如返手耳。二國既平,利盡東海,國富兵強,無返顧之憂,然後中原可圖也”(《資治通鑒·晉紀》)。
老誠謀國者,國之重器!無怪乎慕容皝後來找個屁大點的理由就把慕容翰殺掉,寶劍雖鋒,然而握住劍柄的手,並不隻有他自己。擁有自主權的慕容翰,是一個比慕容仁還要可怕的存在,久經考驗、曆盡生死,才幹毋庸置疑。
如此“二選一”的故事,中國曆史上曾多次上演,我所知的更為經典的是一千年後朱元璋對陳友諒“誌驕”和張士誠“氣小”的論斷,幾近相同的版本,幾近相同的說辭,換了時間、地點、人物,沒變的是“利”與“欲”的主題。攻張士誠則“誌驕”的陳友諒必定趁機而動,因為誌驕者心懷天下;攻陳友諒則張士誠必定無所作為,因為氣小者安於一隅。於是,有了鄱陽湖大戰,有了先定南方紛爭然後北伐的大方針,有了朱明王朝的一統天下。
而慕容皝所麵臨的那個二選一的問題時,慕容翰告訴他,強大的宇文逸豆歸就是那個氣小者。而弱小的高句麗卻是個誌在遼東的家夥,這才是真正的心腹之患。誌向遠大者,不會放棄每一次進取的機會。
進攻高句麗的路有兩條,慕容皝依舊聽從了慕容翰的建議:出偏師走平坦大路(北道),自己親率大軍走崎嶇小路(南道)。“虜以常情料之,必謂大軍從北道,當重北而輕南。王宜帥銳兵從南道擊之,出其不意,丸都不足取也。別遣偏師出北道,縱有蹉跌,其腹心己潰,四支無能為也”(《資治通鑒·晉紀》)。
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兵分兩路進攻高句麗,親率主力從南路進兵,以慕容翰及其子慕容霸為前鋒,長史王寓等率偏師從北道進攻。
事實證明,慕容翰的建議是非常正確的,高句麗王高釗將主力大軍放於北道,自己親率弱旅防守南道!
於是就大事不好了。
雖然前燕在北道由於寡不敵眾而失敗,但是在南道卻大敗高釗軍,並乘勝攻入丸都(高句麗都城,今吉林集安西),高釗隻身逃走。
為防止高釗死灰複燃,繼續頑抗,慕容皝挖高釗父乙弗利墓,載其屍,虜高釗母、妻及男女五萬餘口,收其府庫珍寶,燒宮室,毀丸都而歸。343年二月,高釗遣其弟向前燕稱臣,慕容皝乃還其父屍,但仍留其母為人質。
該怎麽評論慕容皝的作為呢?卑鄙有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也許,在那時那地,這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了,刀兵已起,仇恨無法化解,那就把敵人永遠踩在腳下。
徹底解決高句麗問題後,慕容皝回過身來,宛如一座龐然大物壓向宇文逸豆歸。
率先動手的是宇文逸豆歸,也許,當慕容皝徹底解決了高句麗問題時,他終於感受到了死亡的迫近。
343年二月,宇文部相國莫淺渾率兵攻燕,慕容皝采取驕兵之計,在敵軍剛到鋒芒正盛之際,雖然麾下諸將爭相請戰,慕容皝仍下令堅守。致使莫淺渾戒備之心日減,乃至荒酒縱獵,不複防備。隨後,慕容皝命慕容翰率騎兵出擊,大敗宇文大軍,莫淺渾僅以身免,所部盡皆被俘。
率先動手的宇文逸豆歸並沒有討到半分便宜,然而卻給慕容皝提了個醒。“宇文強盛,今不取,必為國患,伐之必克”,左司馬高翔如是說。
344年二月,慕容皝親率大軍攻打宇文逸豆歸,以慕容翰為前鋒將軍,慕容軍、慕容恪、慕容霸及折衝將軍慕輿根等率兵分三路並進。……慕容翰在宇文部所有的過往都將是決定此戰勝利的因素和資本。
迎擊前燕大軍的是宇文逸豆歸麾下將領南羅城主涉夜幹。能夠在這種時候出來統領全軍的人物,一定是國之幹城一類的精英,事實正是如此,宇文逸豆歸把所有的精兵都派給了涉夜幹,期待他能為宇文部帶來勝利的消息。然而由於慕容翰的存在,所有的希望都化作泡影。
在宇文鮮卑部的那段日子,慕容翰裝瘋賣傻保命的同時,積極主動的為今天這一戰做著準備,宇文部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還有謀臣將領、兵勢強弱,全都了熟於心。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涉夜幹能在關鍵戰役中為宇文逸豆歸所依重,自然也會成為慕容翰的刻意關注對象。號稱“雄悍”的涉夜幹在慕容翰眼裏也就成了易與之輩。
那一戰,慕容翰親率騎兵突擊涉夜幹,兩位強者的較量,從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然而雙方激戰正酣之際,慕容霸從側翼殺出,瞬間打破了雙方的平衡,涉夜幹戰死,宇文部潰不成軍。
勝負從此分!
前燕大軍乘勝攻克宇文部都城紫蒙川(今遼寧朝陽西北),宇文逸豆歸敗逃,最後死於漠北,宇文氏從此散亡。慕容皝收其畜產,徙其部眾五萬餘落於昌黎(今遼寧義縣),辟地千餘裏。自此以後,慕容皝將鮮卑各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鮮卑各部首領全部聽命於慕容氏,成為慕容家族的部屬。
當然,在攻打宇文部的戰鬥中,慕容鮮卑部也是付出了代價的,屢獻奇謀的左司馬高詡中箭身亡。但相對於斬獲,這一點損失微不足道,其影響僅限於慶功宴上可以少擺放一副碗筷,其他的,一時之間並不突顯。
慕容皝也並不認為折了高翔是很嚴重的損失,因為,得勝不久,他又殺了另外的一個功臣,慕容翰。
古語有雲: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並不犯二的慕容皝敢於如此行事定是有其強大的資本的,前燕下一代領軍人物已經成長起來,比如號稱“鮮卑軍神”的慕容恪,比如後前燕時代,依然能夠威震一方,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的慕容霸(後改名為慕容垂),比慕容翰更加驍勇,比高翔更富有謀略,更具有侵略性和進攻性,最重要的是,更讓慕容皝安心。高翔和慕容翰死後空出的要害位置,就讓他們頂替。至少,軍權在兒子手中比在兄弟手中更讓人安心。
345年十月,慕容恪再攻高句麗,拔南蘇(今遼寧撫順市東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並派兵留守。
同年,慕容霸鎮守徒河,準備進攻前燕的後趙征東將軍鄧恒在臨近的樂安城中擁兵數萬,然而卻一直在準備著,由於慕容霸的存在,始終不敢犯邊。
346年正月,世子慕容俊率慕容軍、慕容恪、慕輿根等將領率騎兵一萬七千人襲擊扶餘國(今吉林中西部鬆花江流域)。慕容俊坐鎮中軍指揮,慕容恪統帥諸軍進擊,攻克扶餘,俘扶餘國國王及部落五萬餘口而還。
人世間其實並沒有天才,所謂的“軍神”其實也隻是久在行伍中侵潤之後,更加熟悉兵事罷了。俗語有雲:久病成醫。就是這個道理。慕容恪等人的傳奇,其實,更多的是一步一步打出來的故事,沒什麽與眾不同、天降神跡。
沒有了慕容翰的時代,慕容皝治下的前燕蒸蒸日上。
除了贏得那些屍山血海的戰爭,慕容皝在政治上的成就也是斐然的。多年戰亂紛爭,毀家滅族者無數,流離失所者更多。慕容皝招攬流民開荒種地,時燕國“以牧牛給貧家,田於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無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晉書·慕容皝載記》)。
雖然稅賦很高,百姓們辛苦勞作一年的收成,絕大多數入了慕容皝的口袋,但卻是一次活命的機會,一整年下來,總會餘留些口糧,並不夠全家人吃幾頓飽飯,可那又有什麽關係呢?弄些稻糠或是麥皮,再挖些野菜,摻上點觀音土,總是夠全家人苟活的了,比起餓死路旁、暴屍荒野,豈不是好得多?
此外,慕容皝取消了當年慕容廆設置的僑郡、縣,以渤海人為興集縣,河間人為寧集縣,廣平、魏郡人為興平縣,東萊、北海人為育黎縣,吳人為吳縣,直接隸屬於燕國。加強了對地方流民的控製。
在教育方麵,慕容皝崇尚儒學,設東庠(學校),以官宦子弟為官學生,號高門生,並且設置月考製度,對“高門生”每月都進行考核。
慕容皝喜好文籍,勤於講授,有學生千餘人,著有《太上章》,又著《典誡》十五篇以教子弟。
348年九月,慕容皝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歲。其子慕容儁稱帝以後,追諡其為文明皇帝,廟號太祖。
“元真體貌不恒,暗符天表,沉毅自處,頗懷奇略。於時群雄角立,爭奪在辰,顯宗主祭於衝年,庾亮竊政於元舅,朝綱不振,天步孔艱,遂得據已成之資,乘土崩之會。揚兵南矛騖,則烏丸卷甲;建旆東征,則宇文摧陣。乃負險自固,恃勝而驕,端拱稱王,不待朝命,昔鄭武職居三事,爵不改伯;齊桓績宣九合,位止為侯。瞻曩烈而功微,征前經而禮縟,溪壑難滿,此之謂乎”(《晉書·載記第十一》)。
慕容皝生逢亂世,得展雄才,真是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