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氣變化論


    天有五氣,萬物化成。木清則仁,火清則禮,金清則義,水清則智,土清則思:五氣盡純,聖德備也。木濁則弱,火濁則淫,金濁則暴,水濁則貪,土濁則頑:五氣盡濁,民之下也。


    中土多聖人,和氣所交也。絕域多怪物,異氣所產也。苟稟此氣,必有此形;苟有此形,必生此性。故食穀者智慧而文,食草者多力而愚,食桑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土者無心而不息,食氣者神明而長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大腰1無雄,細腰無雌;無雄外接,無雌外育。三化之蟲2,先孕後交;兼愛之獸3,自為牝牡;寄生因夫高木,女蘿托乎茯苓;木株於土,萍植於水;鳥排虛而飛,獸蹠實而走;蟲土閉而蟄,魚淵潛而處。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本乎時者親旁:各從其類也。千歲之雉,入海為蜃;百年之雀,入海為蛤;千歲龜黿,能與人語;千歲之狐,起為美女;千歲之蛇,斷而複續;百年之鼠,而能相卜:數之至也。春分之日,鷹變為鳩;秋分之日,鳩變為鷹:時之化也。故腐草之為螢也,朽葦之為蛬也,稻之為蟲也,麥之為蝴蝶也;羽翼生焉,眼目成焉,心智在焉:此自無知化為有知而氣易也。


    鶴之為獐也,蛬之為蝦也:不失其血氣,而形性變也。若此之類,不可勝論。應變而動,是為順常;苟錯其方,則為妖眚。故下體生於上,上體生於下:氣之反者也。人生獸,獸生人:氣之亂者也。男化為女,女化為男:氣之貿者也。


    魯牛哀得疾,七日化而為虎,形體變易,爪牙施張。其兄啟戶而入,搏而食之。方其為人,不知其將為虎也;方有為虎,不知其常為人也。


    故晉太康中,陳留阮士瑀傷於虺4,不忍其痛,數嗅其瘡,已而雙虺成於鼻中。元康中,曆陽紀元載客食道龜,已而成瘕,醫以藥攻之,下龜子數升,大如小錢,頭足殼備,文甲皆具,惟中藥已死。


    夫妻非化育之氣,鼻非胎孕之所,享道非下物之具:從此觀之,萬物之生死也,與其變化也,非通神之思,雖求諸己,惡識所自來?然朽草之為螢,由乎腐也;麥之為蝴蝶,由乎濕也。爾則萬物之變,皆有由也。農夫止麥之化者,漚之以灰;聖人理萬物之化者,濟之以道:其與不然乎?


    【注釋】


    1大腰:指鬼鱉一類的動物,“細腰”指蜂類昆蟲。


    2三化之蟲:指蠶。


    3兼愛之獸:一種獸,吃了讓人不會妒忌。


    4虺(hui):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


    【譯文】


    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元氣,萬物由此變化產生。木氣純淨產生仁愛,火氣純淨產生禮節,金氣純淨產生正義,水氣純淨產生智慧,土氣純淨就產生誠實。五種元氣都純淨,聖人般的品德就具備了。木氣混濁產生虛弱,火氣混濁產生淫穢,金氣混濁產生暴虐,水氣混濁產生貪欲,土氣混濁產生頑固。五種元氣都混濁,就成為下流之人。


    中原地區多出聖賢之人,這是因為中和之氣在此互相交融。邊遠地區有很多怪物,是因為怪異之氣的生成。隻要秉受某種元氣,一定具有某種形體;如果具有某種形體,一定產生某種性質。


    所以吃穀物的聰明而有文采,吃草類的力大而蠢笨,吃桑葉的吐絲而變成蛾,吃肉類的勇猛而強悍,吃泥土的沒有心智而不休息,吃元氣的神明而能長壽,不吃東西的人不死而成為神仙。


    龜鼉類動物沒有雄性,蜂類昆蟲沒有雌性;沒有雄性的與其他動物交配,沒有雌性的由其他動物生育。蠶類蟲子,先產卵後交配;香狸類動物,自身具備兩種性器官;寄生依附於高樹,女蘿托身於茯苓,樹木生長在土裏,浮萍生生在水中;鳥翅能淩空翱翔,獸足能厚實奔跑,蟲潛伏在泥土裏冬眠,魚躲在深淵中居住。來源於天的親附於天,來源於地的親附於地,來源於時令的親附依傍之物:這是各自以類依從。千年的雉,進入海裏化為蜃;百年的雀,進入海裏化為蛤;千年的龜黿,能夠與人說話;千年的狐狸,能夠化身為美女;千年的蛇,身子斷了又能接上;百年的老鼠,能夠預卜吉凶:這是氣數到了。春分的時候,鷹變成鳩;秋分的時候,鳩變成鷹:這是時令的變化。所以腐爛的草變成螢火蟲,朽壞的蘆葦變成蟋蟀,稻子變化成黑蟲,麥子變化成蝴蝶;生出羽翼,長出眼睛,有了心智:這是從無知變為有知而元氣變化了。


    鶴變成獐,蛬變成蝦,沒有失去它的血氣,隻是形體性質發生變化。像這一類事物,多得說不盡。根據變化行動,這是順應自然規律;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成為妖禍。因此身體的下部長在上部,上部長在下部,這是元氣逆反的表現;人生出獸,獸生出人,是元氣紊亂的表現;男人變為女人,女人變為男人,是元氣變易的表現。


    魯人牛哀生病,七天後化成虎,身體發生變化,長出虎爪虎牙。他哥哥開門進去,就被老虎咬死吃掉了。當他還是人的時候,不知道他要變成虎;當他是虎的時候,不知道他曾經是人。因此晉武帝太康年間,陳留人阮士瑀被虺蟲咬傷,忍受不了傷口的疼痛,多次嗅毒瘡,後來發現鼻子裏長出兩條虺蟲。晉惠帝元康年間,曆陽人紀元載,吃了得道的神龜,後來患了瘕病,醫生用藥給他治病,排泄出足有幾升的小烏龜,一個個有小銅錢那樣大,頭、腳、龜殼齊備,龜殼上甚至還有花紋,隻是中了藥性都死了。


    夫婦不是化育的元氣,鼻子不是受孕懷胎的場所,腸道不是產生動物的工具。由此看來,萬物的生死及其變化,如果不是出於神靈非凡的思維,即使從它自身去推究,怎麽知道它是從哪裏來的呢?然而朽爛的草變成螢火蟲,是因為草的腐爛;麥子變成蝴蝶,是因為土地的潮濕。那麽萬物的變化,都是有緣由的。農夫製止麥子的變化,用灰漚它;聖人治理萬物的變化,用“道”調濟它。難道不是這樣嗎?


    穿井得羊


    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耶?”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1、魍魎2,水中之怪龍、罔象3,土中之怪曰賁羊4。”《夏鼎誌》曰:“罔象如三歲兒,赤目,黑色,大耳,長臂,赤爪。索縛,則可得食。”王子曰:“木精為遊光,金精為清明也。”


    【注釋】


    1夔(kui):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形異獸。


    2魍魎(wǎngliǎng):傳說中的山川精怪。


    3罔象:古代傳說中的水怪。


    4賁(fén)羊:古代傳說中的土怪。


    【譯文】


    季桓子挖井,得到一個土缶一樣的東西,那裏麵有隻羊,他就派人去問孔子,說:“我挖井得到一隻狗,為什麽呢?”孔子說:“根據我聽說的,那應該是隻羊。我聽說,樹木、石頭中的精怪,叫做夔、魍魎;水中的精怪,是龍、罔象;泥土中的精怪,叫做賁羊。”《夏鼎誌》記載說:“罔象,長得像三歲的小孩,紅眼睛,黑皮膚,大耳朵,長臂膀,紅腳爪。用繩子把它捆住就可以吃了它。”王子說:“木精是遊光,金精叫清明。”


    掘地得犬


    晉惠帝元康中,吳郡婁縣懷瑤家忽聞地中有犬聲隱隱。視聲發處,上有小竅,大如螾穴。瑤以杖刺之,入數尺,覺有物。乃掘視之,得犬子,雌雄各一,目猶未開,形大於常犬。哺之,而食。左右鹹往觀焉。長老或雲:“此名犀犬,得之者,令家富昌,宜當養之。”以目未開,還置竅中,覆以磨礱1。宿昔發視,左右無孔,遂失所在。瑤家積年無他禍福。


    至太興中,吳郡太守張懋,聞齋內床下犬聲。求而不得。既而地坼,有二犬子,取而養之,皆死。其後懋為吳興兵沈充所殺。《屍子》曰:“地中有犬,名曰地狼;有人,名曰無傷。”《夏鼎誌》曰:“掘地而得狗,名曰賈;掘地而得豚,名曰邪;掘地而得人,名曰聚。”聚,無傷也。此物之自然,無謂鬼神而怪之。然則“賈”與“地狼”名異,其實一物也。《淮南萬畢》曰:“千歲羊肝,化為地宰;蟾蜍得菰,卒時為鶉。”此皆因氣化以相感而成也。


    【注釋】


    1磨礱(long):磨石。


    【譯文】


    晉惠帝元康年間,吳郡婁縣人懷瑤家裏,忽然聽見地下有隱隱約約的狗叫聲。順著狗叫聲去查看,發現發聲的地上有一個小孔,有蚯蚓的洞穴那樣大。懷瑤用木棍刺進小孔,插進地下好幾尺,感覺裏麵有東西,於是挖開來看。得到小狗雌雄各一隻,眼睛還沒有睜開,形體比平常的小狗要大些。喂給它東西它就吃,左右鄰居都來圍觀。有年紀大的人說:“這狗叫犀犬,得到它會使家裏富裕昌盛,最好把它飼養起來。”因為小狗眼睛還沒有睜開,懷瑤又把它們放回洞穴中,用石磨蓋好。過了一天,打開石磨一看,到處都找不見洞穴,不知道它們去了哪裏。懷瑤家多年也沒有什麽禍福。


    到東晉元帝太興年間,吳郡太守張懋聽見屋子床下有狗叫聲,四處尋找卻沒有找到。後來地麵裂開,裏麵有兩隻小狗。他取出小狗來飼養,結果兩隻都死掉了。後來張懋被吳興叛軍沈充殺死。《屍子》說:“地下有狗,名叫‘地狼’;地下有人,名叫‘無傷’。”《夏鼎誌》說:“掘地得到狗,名叫‘賈’;掘地得到豬,名叫‘邪’;掘地得到人,名叫‘聚’。聚,就是無傷。”這是事物的自然存在,不要一說是鬼神就感到奇怪。然而“賈”和“地狼”,名稱不同,實際上卻是同一種東西。《淮南畢萬術》說:“千年的羊肝,變成了‘地神’;蟾蜍得到‘菰’,最終變成了‘鵪鶉’。”這都是因為元氣變化感應轉變生成的。


    山精傒囊


    吳諸葛恪為丹陽太守,嚐出獵,兩山之間,有物如小兒,伸手欲引人。恪令伸之,乃引去故地。去故地,即死。既而參佐問其故,以為神明。恪曰:“此事在《白澤圖》內,曰:‘兩山之間,其精如小兒,見人,則伸手欲引人,名曰傒囊。引去故地,則死。’無謂神明而異之,諸君偶未見耳。”


    【譯文】


    吳郡人諸葛恪任丹陽太守,有一次他外出狩獵,看見在兩座山之間,有個怪物長得很像小孩,伸出手來想拉人。於是諸葛恪就讓人把手伸給它,拉著它使它離開了原來的地方。結果那怪物一離開原來的地方就死了。過後,參佐問諸葛恪這是什麽緣故,認為它是神明。諸葛格說:“這事在《白澤圖》中有過記載,《白澤圖》說:“‘兩座山之間,有精怪像小孩,看見人就伸出手來想拉人,它的名字叫傒囊。一旦拉著它離開原來的地方它就會死去。’不要認為這是神明而感到奇怪,諸位也隻是偶然沒有見過罷了。”


    池陽小人景1


    王莽建國四年,池陽有小人景,長一尺餘,或乘車,或步行,操持萬物,大小各自相稱,三日乃止。莽甚惡之。自後盜賊日甚,莽竟被殺。《管子》曰:“涸澤數百歲,穀之不徙,水之不絕者,生‘慶忌’。‘慶忌’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裏外一日反報。”然池陽之景1者,或慶忌也乎?又曰:“涸小水精生蚳。蚳者,一頭而兩身,其狀若蛇,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魚鱉。”


    【注釋】


    1景:同“影”,影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搜神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幹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幹寶並收藏搜神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