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1977年10月。


    廣爺峽水庫工地上紅旗招展,你來我往,一派繁忙景象。拱水壩進入蓄水階段,經過一個冬天的蓄水,來年就可以灌溉萬畝良田了。即使夏季發洪水,洪水溢過拱壩,對下遊也不會造成什麽影響。水利工程的掃尾工作有望年內完成,指揮部的播放機裏反複播放著樣板戲的唱段。突然,廣


    播員把開關切換到收音機位置。正是這個無意的舉動,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通過高音喇叭傳遍了工地:


    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複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年齡20歲左右,不超過25周歲,未婚,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並鑽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年齡可放寬到30歲,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兩屆高中畢業生),符合下列條件者,均可申請報名:


    1.政治曆史清楚,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革命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


    2.具有高中畢業或相當於高中畢業的文化水平(在校的高中學生,成績特別優良,可自己申請,由學校介紹,參加報考)


    3.身體健康。


    聽到自己可以參加高考的消息,俞致祥萬分激動:我終於可以參加高考了!


    他來到指揮部,正好前來檢查工程竣工驗收準備工作的戴樂天書記也在這裏。


    “俞致祥,哪陣風把你吹來的?你寫給公社黨委的信我們研究了,眼下正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正要恢複你的工作,又碰上了恢複高考。”戴書記笑眯眯地看著他。 茫茫人海,多少人都是擦肩而過的旅客,認識一個人不太容易,有時甚至是種緣分。你說故裏公社的人口兩萬多,學生也要好幾千,眼前的這個年輕人被一篇習作帶進自己的視線,慶祝“六一”大會,民請教師審批,社請中教推薦、取消,反反複複,磕磕絆絆,一次次都與自己有關。恢複高考工作安排會上,王文貴說,故裏公社最有希望的考生又是這個俞致祥。


    那個代表全公社少先隊員發言的一臉稚氣的小孩個頭長高了,嘴角上有了毛茸茸的胡須,兩個圓圓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濃密的頭發中可見星星點點的白發,辛勤的汗水掛在臉上,沒來得及擦去。俞致祥已經有了這樣的經驗,報紙上的消息畢竟是新聞,新聞變成事實還得有紅頭文件。他是來核實廣播的消息是否已有文件下發,咋一見戴書記有些局促不安,沒有顧上寒暄和客套,隻說了一句:“戴書記,廣播裏說今年高考哩!”


    “好事呀!對你來說可是瞌睡遇見了枕頭。好好複習,今年家庭出身不好的學生都能參加考試,公社已經接到上級文件,專門開會研究過這事。你要求恢複民請教師的信我也看過了,這事先擱一下,高考完再看情況。”


    “我還有個粘牙事呢!”俞致祥心事重重地說。


    “什麽粘牙事呢?”戴樂天有些莫名其妙。


    “我和俞惠萍的那事。”致祥囁囁嚅嚅著,一兩下難以說明白。


    “噢,就那事,我還以為啥事哩!你那是代人受過,責不在你。”俞致祥初到水庫工地時,戴樂天曾經關照工地負責人,安排他去工地報道組,想給這個年輕人一個發揮特長的機會。當聽說他和俞惠萍的事後改變了主意,又把他從工地報道組擼到第一線。後來,牛國璧告訴了真實情況,才知道他是替人受過,對這個年輕人又多了幾分惻隱之心!


    “這我就放心了!”俞致祥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俞致祥同誌,挫折對人來說是一種災難,也是一種磨礪。它使我們更加堅強,更加成熟,更加睿智。一個人是否遭受挫折是不以他個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也不會因為遭受過挫折就能一帆風順,每個人遭受挫折的機會是不均等的。但是,隻要我們勇於麵對挫折,善於麵對挫折,它就是我們的財富!”戴書記深有感觸地說。


    是啊,哪個人能不受挫折呢?就拿戴樂天本人來說,還在上小學時父親英勇犧牲,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解放後,黨和政府找到他,送他重新走進學校。擔任公社書記不到兩年又成了走資派,是鬆柏峪的老百姓以揪鬥為名,掩護他逃走,躲過了造反派的殘酷折磨。


    俞致祥點了點頭,“感謝戴書記多年來的關心愛護,我會以你為榜樣,做一個堅強的人!”


    “我剛才說的話其實是從你身上得到的啟發。俞致祥,複習功課心要專呢,丟下書本好幾年了,你這樣‘半工半讀’可是不行的。再說,高考停了十幾年才恢複起來,從六五屆到七七屆十三屆的高中生參加,競爭很激烈。明天起,你就不要出工了,專門複習功課,先把成績考高!”


    離高考還有一月多時間,高中數理化課本合起來也沒有多少內容,兩個禮拜通讀一遍不成問題,那些公式、定理什麽的上學時背過,念幾遍就記住了。語文知識靠平時積累,沒辦法係統複習,隻有把心思放在作文上,致祥自認為語言表達方麵沒有多大問題。**以來的語文課和政治課區別不是很大,聽收音機或看“兩報一刊”(即《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是第一次遇到需要填表的考試,表上還要貼照片。聽人說,一旦被大專院校錄取,這份表將伴隨終生,需慎之又慎。農村人一沒錢,二沒有方便的去處,手頭沒有照片。照相館隻有古城街道上的那一家,俞致祥已經走在去古城照相的路上,有人捎話說,表上要填祖孫三代的簡曆。可是,他不知道爺爺的名字。同行的夥伴出注意說:“你爺爺去世多年了,編個名字得了,有誰知道呢?”哎!事關人生大事,馬虎不得,還是如實填寫才對,多走十幾裏路有啥關係?他又調轉頭回家,父親告訴他,爺爺名叫“俞汝培”。


    公社文教幹事給了他一張大專院校的考生誌願表,“曹公社的老三屆高中生留在家裏的沒幾個。近幾年搞開門辦學,新高中生沒有上過幾天像樣課。大家都把故裏公社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俞致祥卻堅持填中專誌願表,他有自己的顧慮,“我出身不好,多年來就沒有上大學上中專的機會。這次允許考試,報大學不敢奢望。隻要跳出農門,端上公家飯碗就行,還是報中專吧! ”


    “你填大專,到時我給你幫忙!”


    致祥仍不為所動,“這是政策問題,不是幫忙不幫忙的事。”


    一個堅持不填大專表,一個不給中專表,兩人相持不下,一起找王文貴校長定奪。王校長是故裏公社大中專院校招生負責人,他的意見也是報大專,“你已經接受完高中教育,中專和高中相當,上中專就是重複學習。既然政策允許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參加考試,就不會不錄取的,隻要錄取,你就有希望。退一步講,參加大專考試,還能被中專錄取。參加中專考試,不存在被大專錄取的可能!”他一口氣說出三個理由,說得俞致祥心服口服。


    填文科還是理科?王校長的看法是,由於特殊時期的影響,大多數考生理科學習比文科更差,填報理科誌願的人少而錄取人數多,被錄取的可能性更大些。誌願,這是一個極具個性化的術語,小學畢業,初中畢業,高中畢業時都填過誌願,每次都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黨的需要就是我的誌願!”這次填報誌願是唯一一次不需要豪言壯語的誌願,也是一次真正意義上自我選擇的誌願,但是為了首先必須的生存權,俞致祥不得不采納了王校長的建議,放棄了自己心愛又為之奮鬥為之付出的漢語言文學專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底色dise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成紀不老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成紀不老鬆並收藏底色dise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