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陶器上釉的工藝並不複雜,甚至說十分簡單。
隻需要將易於燒融的金屬礦物或者固定的釉料研磨成粉,然後加水調製成料漿,塗刷在陶器表麵二次入窯燒製,最後得到的就是具有一層釉質的陶器。
後世常見的陶器種類很多,但遠古存留下去的都是沒有上釉的原始土陶,或者說塗抹過一些礦物顏料,但主要是用於裝飾,並沒有形成類似於釉質的防護層。
直到漢朝時期,中國才開始慢慢出現上釉工藝,最初是直接用鐵質等金屬礦粉,燒出來的釉是黑色的,帶有鐵質感,稱之為黑釉,後經唐宋元明清上千年的不斷摸索改進,終於發展出來各種五花八門的極具時代特色的彩釉工藝。
到了清朝,在滿清人的原始審美觀影響下,彩釉更是發展到讓人眼花繚亂顏色腫脹的地步,滿瓶滿罐都是用各種鮮豔複雜顏色堆積而成,讓人有一種暴發戶的感覺。
實際上在陶器和瓷器發展史上,最初釉和彩是不分的,到後來才慢慢分成兩種,然後在瓷器製作的過程中,又就分成了釉上彩和釉下彩兩種不同的彩釉工藝。
針對眼下原始人的欣賞水平和消費能力,徐晨肯定不會搞太複雜,而且實現玻璃質純釉層如今的工藝也很難,因此他隻會采用最簡單的方法。
那就是將現在已有的各種顏色的金屬礦物經過研磨之後,直接塗刷在陶器表麵,然後入窯和燒製陶器一樣進行燒製,讓金屬礦物半融化之後在陶器表麵形成一層新的保護層。
為了美觀,也同樣可以進行兩種上釉工藝,先在製作好的陶坯上用礦物顏料描畫一些顏色,燒好之後,再用上一層含二氧化矽比較多的黏土或者高嶺土等釉料二次燒製,這樣就是釉下彩。
釉上彩則是反過來,先上釉,再上色。
從工藝角度來說,釉下彩更加簡單方便。
不過就算是這些簡單的技術,巴族的一群窯工也不可能馬上就能製作出來,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
而徐晨也沒這麽多時間消耗在上麵。
因此徐晨指導巴族窯工試驗製作的第一批釉料就是鐵釉。
巴族這些年收集了大量的各種金屬礦石,其中各種鐵礦石不少,磁鐵礦、赤鐵礦、硫鐵礦等等,選擇一些赤鐵礦用石臼杵成最細的粉末,然後加水調製成泥漿一樣的釉料,用刷子在燒好的陶器內外薄薄的塗上一層,放置晾幹之後,就變成了一個紅通通的陶碗,不過入窯燒製之後,鐵在高溫下慢慢脫氧還原,就會呈現出黑色。
雖然隻打算簡單做實驗,但一窯也要燒製大小數百件陶器,因此徐晨也並沒有僅僅隻試驗鐵釉,而是弄了不少各種顏色的礦石,做出來不同顏色的料漿,如同畫畫一樣塗在一些陶器泥坯上,因此幾天時間,窯廠裏麵便多了各種顏色大大小小的陶器,看起來五彩繽紛異常惹眼。
對於上釉,徐晨其實自己也並不清楚具體的方法和步驟,但畢竟他的知識積累不一樣,就算一次兩次做不成功,但他相信隻要一群窯工按照他的方法不斷去試驗和改進,最終能夠將這個技術掌握。
更何況就算上釉不成功,至少也學會了製作顏色鮮豔的彩陶,這同樣是巴族特有的陶器工藝,別的部落短時間無法模彷,以後巴族的陶器也會占據高端市場,成為一個新的財富增長點。
新的陶器雖然還隻是在試驗階段,但陶器也能弄得這麽美麗,頓時讓整個巴族轟動無比,每天都有成群的大人孩子圍在窯廠觀看,甚至還有不少人挽起袖子幫忙,於是窯廠再次恢複了幾年前最為火紅時候的熱鬧場麵,而整個巴族的氣氛也和睦無比,幾家人天天聚在一起熱鬧談笑交流,因為母巴去世帶來的哀傷情緒也日漸消退。
在指導窯廠加工製作彩陶和上釉的時候,徐晨讓人用馬車給木牙族送去不少用於釀酒的陶罐。
另外在忙碌之餘,他還抽空給孩子們上課、講故事、教唱歌畫畫,帶他們釣魚、捕魚、做遊戲、遛狗、馴猴子,騎馬,甚至還不忘記考試檢查學習情況。
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們也特別喜歡徐晨上課,更喜歡跟著他玩耍,於是一天到晚,就能看到徐晨屁股後頭跟著一大群男女孩童,嘻嘻哈哈打鬧追逐,歡笑聲響徹整個山穀。
而每次看到徐晨和一群孩子玩耍時候的熱鬧場景,阿母和所有成年男女,無不臉上露出歡喜和幸福的笑容,甚至還會圍在四周跟著歡呼鼓掌。
這種情形,在巴族已經很久沒一看到過了。
也隻有徐晨回家,所有人才能這般的輕鬆和愉快。
除開升級製陶產業,徐晨為巴族提供了另一項新的技術,那就是竹編。
轉眼之間,從刺叉族引進竹子已經五年,而這五年巴族和烏族、拱火族當年第一批栽種的竹子眼下都已經長成了竹林。
就光巴族大院後麵山腳附近就已經長了數百根,而且幾片竹子都已經快連成一片,看起來十分醒目壯觀。
眼下春天,正是竹筍瘋狂發芽生長的時候,裏麵到處都是胳膊粗細的竹筍,有的已經兩三米高。
這些竹子如今已經進入了最旺盛的生長期,繼續發展下去,再過十年八年,估計山腳附近會長成十多畝的大片竹林。
竹子一般三年成材。
眼下裏麵許多老竹都已經可以用來製作器物。
前兩年徐晨一直都很忙,而且也擔心太早砍掉老竹會影響竹林的生長,因此就幾乎沒有怎麽去動過,隻是砍過幾根做過一些小的東西。
巴族人雖然知道竹子的好處,但徐晨不說,他們自然都不會去貿然砍伐。
製作竹器徐晨雖然不會,但卻並不陌生。
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
作為從小農村長大的娃,他見過的竹器五花八門。
竹簍竹筐背簍涼床躺椅撮箕篩子竹匾魚簍等各種常見竹器大部分他都親眼見人做過,也大致知道製作方法。
這些都是農村最古老傳統的手藝活兒,傳承幾千年會的人多如牛毛,要做好不容易,但要想做出來非常簡單,最終就是好不好看,好不好用,結不結實的問題。
因此徐晨在安排好窯廠的事之後,就選了幾個心靈手巧老成穩重的男人,砍伐一些老竹,教他們破竹劃蔑製作簡單的竹編器具。
看著徐晨用一把柴刀,就把粗大的竹子輕鬆破開並且劃成細薄柔長的篾條,這宛若奇跡一般的手法自然讓族人都歎為觀止。
而當看著徐晨用這些細軟的篾條編織出來一個精巧竹簍的時候,整個巴族再次沸騰了,特別是女人們,欣喜的爭搶著觀看。
竹簍輕便精美,遠比用指頭粗細的青藤編製成的藤筐更加美觀輕巧。
巴族人眼下早已過了隻為溫飽掙紮的年代,他們現在也在不斷追逐美觀,吃穿住用的精致程度一直都走在所有部落的前麵。
當初大家還都在住山洞,巴族就住上了土磚大院。
現在各部落都還在住土磚房屋甚至簡陋木屋的時候,他們又已經開始住上了夯土陶瓦的樓房。
至於吃穿住行方麵,巴族更是遠遠的把其他部落都甩在後麵。
但在日常使用器物方麵,巴族的領先優勢卻並不大,和其他部落一樣,平日用的依舊還是普通陶器、銅器和藤編工具,唯獨就是多一些而已。
但竹編器物的出現,似乎一下讓巴族人又找到了一樣值得領先和驕傲的技術。
而這個竹簍子不過是徐晨的開胃菜而已。
接下來的天,他陸續做出來竹背簍、竹挑簍、竹匾、撮箕等器具。
雖然這些東西在徐晨眼中看起來都歪歪誇誇慘不忍睹,但不得不說,這些年藤編積累下來的經驗還是讓他能夠一次成功的將這些東西都完整的做出來,做好就能用。
而這幾樣常見粗陋器物的製作,也隻是徐晨用來練手。
破竹劃蔑編製手法都越發熟練之後,他正式開始製作另外兩樣高難度的竹編,那就是篩子和鬥笠。
竹篩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篩米篩麵都需要。
眼下有了石磨,可以將麥豆磨成麵粉,但裏麵的麩皮卻無法清理,隻能一起做成食物,麩皮這種東西不容易消化不說,吃著也十分粗糙澀牙,若是有了麵篩,就能將麵粉中的麩皮除掉,這樣就能得到更加細膩爽滑的麵粉,製作出來的食物也就會更加美味,口感也會更好。
至於米篩,原理一樣,隻是網眼要大一些,如今有了稻米,以後也是必備的工具,不然春出來的糙米不好清理,會有大量帶殼的稻粒,吃起來會卡喉嚨,隻能用手一粒一粒的清理,十分耗費精力和時間,到時候春好的稻米隻需要用米篩簡單過濾一下就完美解決。
相對於米篩來說,麵篩更加細密考究,因此劃出來的竹篾也要求更細,而且隻能用很薄的竹青,當然編織起來也更加耗費心神和時間。
隻需要將易於燒融的金屬礦物或者固定的釉料研磨成粉,然後加水調製成料漿,塗刷在陶器表麵二次入窯燒製,最後得到的就是具有一層釉質的陶器。
後世常見的陶器種類很多,但遠古存留下去的都是沒有上釉的原始土陶,或者說塗抹過一些礦物顏料,但主要是用於裝飾,並沒有形成類似於釉質的防護層。
直到漢朝時期,中國才開始慢慢出現上釉工藝,最初是直接用鐵質等金屬礦粉,燒出來的釉是黑色的,帶有鐵質感,稱之為黑釉,後經唐宋元明清上千年的不斷摸索改進,終於發展出來各種五花八門的極具時代特色的彩釉工藝。
到了清朝,在滿清人的原始審美觀影響下,彩釉更是發展到讓人眼花繚亂顏色腫脹的地步,滿瓶滿罐都是用各種鮮豔複雜顏色堆積而成,讓人有一種暴發戶的感覺。
實際上在陶器和瓷器發展史上,最初釉和彩是不分的,到後來才慢慢分成兩種,然後在瓷器製作的過程中,又就分成了釉上彩和釉下彩兩種不同的彩釉工藝。
針對眼下原始人的欣賞水平和消費能力,徐晨肯定不會搞太複雜,而且實現玻璃質純釉層如今的工藝也很難,因此他隻會采用最簡單的方法。
那就是將現在已有的各種顏色的金屬礦物經過研磨之後,直接塗刷在陶器表麵,然後入窯和燒製陶器一樣進行燒製,讓金屬礦物半融化之後在陶器表麵形成一層新的保護層。
為了美觀,也同樣可以進行兩種上釉工藝,先在製作好的陶坯上用礦物顏料描畫一些顏色,燒好之後,再用上一層含二氧化矽比較多的黏土或者高嶺土等釉料二次燒製,這樣就是釉下彩。
釉上彩則是反過來,先上釉,再上色。
從工藝角度來說,釉下彩更加簡單方便。
不過就算是這些簡單的技術,巴族的一群窯工也不可能馬上就能製作出來,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
而徐晨也沒這麽多時間消耗在上麵。
因此徐晨指導巴族窯工試驗製作的第一批釉料就是鐵釉。
巴族這些年收集了大量的各種金屬礦石,其中各種鐵礦石不少,磁鐵礦、赤鐵礦、硫鐵礦等等,選擇一些赤鐵礦用石臼杵成最細的粉末,然後加水調製成泥漿一樣的釉料,用刷子在燒好的陶器內外薄薄的塗上一層,放置晾幹之後,就變成了一個紅通通的陶碗,不過入窯燒製之後,鐵在高溫下慢慢脫氧還原,就會呈現出黑色。
雖然隻打算簡單做實驗,但一窯也要燒製大小數百件陶器,因此徐晨也並沒有僅僅隻試驗鐵釉,而是弄了不少各種顏色的礦石,做出來不同顏色的料漿,如同畫畫一樣塗在一些陶器泥坯上,因此幾天時間,窯廠裏麵便多了各種顏色大大小小的陶器,看起來五彩繽紛異常惹眼。
對於上釉,徐晨其實自己也並不清楚具體的方法和步驟,但畢竟他的知識積累不一樣,就算一次兩次做不成功,但他相信隻要一群窯工按照他的方法不斷去試驗和改進,最終能夠將這個技術掌握。
更何況就算上釉不成功,至少也學會了製作顏色鮮豔的彩陶,這同樣是巴族特有的陶器工藝,別的部落短時間無法模彷,以後巴族的陶器也會占據高端市場,成為一個新的財富增長點。
新的陶器雖然還隻是在試驗階段,但陶器也能弄得這麽美麗,頓時讓整個巴族轟動無比,每天都有成群的大人孩子圍在窯廠觀看,甚至還有不少人挽起袖子幫忙,於是窯廠再次恢複了幾年前最為火紅時候的熱鬧場麵,而整個巴族的氣氛也和睦無比,幾家人天天聚在一起熱鬧談笑交流,因為母巴去世帶來的哀傷情緒也日漸消退。
在指導窯廠加工製作彩陶和上釉的時候,徐晨讓人用馬車給木牙族送去不少用於釀酒的陶罐。
另外在忙碌之餘,他還抽空給孩子們上課、講故事、教唱歌畫畫,帶他們釣魚、捕魚、做遊戲、遛狗、馴猴子,騎馬,甚至還不忘記考試檢查學習情況。
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們也特別喜歡徐晨上課,更喜歡跟著他玩耍,於是一天到晚,就能看到徐晨屁股後頭跟著一大群男女孩童,嘻嘻哈哈打鬧追逐,歡笑聲響徹整個山穀。
而每次看到徐晨和一群孩子玩耍時候的熱鬧場景,阿母和所有成年男女,無不臉上露出歡喜和幸福的笑容,甚至還會圍在四周跟著歡呼鼓掌。
這種情形,在巴族已經很久沒一看到過了。
也隻有徐晨回家,所有人才能這般的輕鬆和愉快。
除開升級製陶產業,徐晨為巴族提供了另一項新的技術,那就是竹編。
轉眼之間,從刺叉族引進竹子已經五年,而這五年巴族和烏族、拱火族當年第一批栽種的竹子眼下都已經長成了竹林。
就光巴族大院後麵山腳附近就已經長了數百根,而且幾片竹子都已經快連成一片,看起來十分醒目壯觀。
眼下春天,正是竹筍瘋狂發芽生長的時候,裏麵到處都是胳膊粗細的竹筍,有的已經兩三米高。
這些竹子如今已經進入了最旺盛的生長期,繼續發展下去,再過十年八年,估計山腳附近會長成十多畝的大片竹林。
竹子一般三年成材。
眼下裏麵許多老竹都已經可以用來製作器物。
前兩年徐晨一直都很忙,而且也擔心太早砍掉老竹會影響竹林的生長,因此就幾乎沒有怎麽去動過,隻是砍過幾根做過一些小的東西。
巴族人雖然知道竹子的好處,但徐晨不說,他們自然都不會去貿然砍伐。
製作竹器徐晨雖然不會,但卻並不陌生。
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
作為從小農村長大的娃,他見過的竹器五花八門。
竹簍竹筐背簍涼床躺椅撮箕篩子竹匾魚簍等各種常見竹器大部分他都親眼見人做過,也大致知道製作方法。
這些都是農村最古老傳統的手藝活兒,傳承幾千年會的人多如牛毛,要做好不容易,但要想做出來非常簡單,最終就是好不好看,好不好用,結不結實的問題。
因此徐晨在安排好窯廠的事之後,就選了幾個心靈手巧老成穩重的男人,砍伐一些老竹,教他們破竹劃蔑製作簡單的竹編器具。
看著徐晨用一把柴刀,就把粗大的竹子輕鬆破開並且劃成細薄柔長的篾條,這宛若奇跡一般的手法自然讓族人都歎為觀止。
而當看著徐晨用這些細軟的篾條編織出來一個精巧竹簍的時候,整個巴族再次沸騰了,特別是女人們,欣喜的爭搶著觀看。
竹簍輕便精美,遠比用指頭粗細的青藤編製成的藤筐更加美觀輕巧。
巴族人眼下早已過了隻為溫飽掙紮的年代,他們現在也在不斷追逐美觀,吃穿住用的精致程度一直都走在所有部落的前麵。
當初大家還都在住山洞,巴族就住上了土磚大院。
現在各部落都還在住土磚房屋甚至簡陋木屋的時候,他們又已經開始住上了夯土陶瓦的樓房。
至於吃穿住行方麵,巴族更是遠遠的把其他部落都甩在後麵。
但在日常使用器物方麵,巴族的領先優勢卻並不大,和其他部落一樣,平日用的依舊還是普通陶器、銅器和藤編工具,唯獨就是多一些而已。
但竹編器物的出現,似乎一下讓巴族人又找到了一樣值得領先和驕傲的技術。
而這個竹簍子不過是徐晨的開胃菜而已。
接下來的天,他陸續做出來竹背簍、竹挑簍、竹匾、撮箕等器具。
雖然這些東西在徐晨眼中看起來都歪歪誇誇慘不忍睹,但不得不說,這些年藤編積累下來的經驗還是讓他能夠一次成功的將這些東西都完整的做出來,做好就能用。
而這幾樣常見粗陋器物的製作,也隻是徐晨用來練手。
破竹劃蔑編製手法都越發熟練之後,他正式開始製作另外兩樣高難度的竹編,那就是篩子和鬥笠。
竹篩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篩米篩麵都需要。
眼下有了石磨,可以將麥豆磨成麵粉,但裏麵的麩皮卻無法清理,隻能一起做成食物,麩皮這種東西不容易消化不說,吃著也十分粗糙澀牙,若是有了麵篩,就能將麵粉中的麩皮除掉,這樣就能得到更加細膩爽滑的麵粉,製作出來的食物也就會更加美味,口感也會更好。
至於米篩,原理一樣,隻是網眼要大一些,如今有了稻米,以後也是必備的工具,不然春出來的糙米不好清理,會有大量帶殼的稻粒,吃起來會卡喉嚨,隻能用手一粒一粒的清理,十分耗費精力和時間,到時候春好的稻米隻需要用米篩簡單過濾一下就完美解決。
相對於米篩來說,麵篩更加細密考究,因此劃出來的竹篾也要求更細,而且隻能用很薄的竹青,當然編織起來也更加耗費心神和時間。